資深幼兒園教育專家李坤珊
獻給2~6歲學前兒的第二本貼心教養書


孩子何時上幼兒園最合適?如何選擇托育環境?
為何兩、三歲孩子老愛唱反調、愛哭鬧?


隨著年齡漸長,寶寶的生活圈開始有了幼兒園,多了才藝班……,
他們面對外在感到不安害怕,卻又不知如何清楚表達;
大人不理解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困難,
往往以「又在鬧情緒」了一言以蔽之……真的是如此嗎?

擔任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及幼兒園第一線教師的李坤珊老師,
再一次以孩子為出發點,用簡單的文字直指核心,
提供父母幼教現場實戰技巧,從容面對孩子每個說不的時候,
不論是分離焦慮、生活常規建立、創造力發展關鍵…
只要讀懂孩子的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教養難題!

帶孩子,長大成有用的人(本文僅摘錄一部份,全文請詳見《帶你長大》作者自序)


與不同的父母對談了十幾年,有一個讓我困惑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對「如何當父母」這件事,並沒有愈來愈清楚,儘管教養的理論和著作是數百倍的增加。有時,在演講完後,我傾聽著父母的問題,我好心疼。我心疼著那一個個排著隊問我:「老師,我的孩子不願意吃飯、不肯睡覺」等各式問題的爸爸媽媽,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看了那麼多教養書後,不但增添了許多焦慮,也失掉了自信和常識(common sense)?

所以我們不可能看遍所有的他人智慧錄,基本上,太龐雜,也有太多的假設了,多到我們無法消化。沒有消化,就會攪亂我們原來的教養系統,那單純的,我們要帶孩子長大成為ㄧ個有用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他看重自己;他關心他人;他為社會謀福利。

也就是讓我們回到原點去看,去看「個人」,去看「人和他人」的關係,去看「人與環境」的位置。從這個起點,或許會讓你在教養的路上,找到比較合人、合時的指南針。而這些指南針上的座標,至少會讓你少焦慮一些(為孩子擔心,是父母無法避免的親密負擔),不會讓你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會讓你一定要確定未來的路。因為,未來的路,是不確定的。

你能確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孩子,不管未來的路是平坦,還是布滿荊棘,我都會和你一起走。」怎麼走呢?帶著他,長大!「帶」這個字在它的原始意義,是表示束在腰間的帶子和用帶子的兩端打成的結。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他有責任(也心甘情願的)去引導,去教誨,去信任,去無條件的愛;去把家庭價值,像編織腰間的絲帶一樣,細細的編入孩子的未來裡。而那條絲帶所打成的結,就變成了你和孩子間,那永遠的、無可取代的親情。所以,讓我們帶著孩子:



帶孩子看見自己,看重自己

不管孩子天生的氣質是什麼?性向是什麼?才能是什麼?每一個孩子,是的,每一個孩子,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你要從孩子很小開始就告訴他,無論他做了什麼努力,他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他盡了力就是最好的,他應該為自己的勇敢喝采;他願意把他的想法表達出來,他永遠不要放棄嘗試溝通。



帶孩子了解別人,關愛別人

看重自己的孩子,還需要引導他們看見別人的需要,了解別人的觀點,關愛他人。從「我」到「我們」,生命的風景才會不同,想法才能豐富;從「我有」到「你也有」,我們所擁有的不會更少,只會更多;從「我」到「你」到「他」,就有了朋友,有了共同的努力目標,笑聲就有了回音,哭聲也有了回應。



帶孩子在乎正義,擁有使命感

一個孩子成為大人後,假如只是關心自己有沒有更多,他不會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有使命感的大人,會懷著熱情想辦法改善這個世界。然而這樣的使命感,不會長大後突然產生。從小帶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熱情(passion),然後鼓勵他發現自己的興趣(interest),一步步的,他會選擇要貢獻給這個社會的是什麼(devotion)。

這本書裡的文章,結集了我這三年來的工作記錄、心得和體驗,反應的就是帶孩子成為有用的人的教養目標。年紀增長了,但那並不保證,我梳理的智慧更增加了。但是我很確定的是,因為我愛的孩子更多了,我愛的家長也更廣了,我也更勇敢的、排除萬難的在學校開創了新的部門、實驗新的課程,我替更多人說話了,那匯聚而成的勇氣、愛與信心,讓我成為一個更能幫助孩子成長的老師和媽媽。

我為我自己寫這本書,但我也為正在讀這本書的你,寫下每一個字,因為我們都是為人父母。我也和你一樣,我希望我的寧寧和小福能進最有名的學校,但他們會不會進去,我真的不在乎。因為進不進名校,與他們會不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沒有因果關連性。我更在乎,也始終相信,孩子會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成為一個獨特的、有用的人。儘管現在有限的我仍看不見,但我要相信他們,他們會自己找到路。

而在他們找尋的過程裡,我會是那鼓掌最大聲的人、最心疼的人、最有耐心等待的人,那看著他們高飛卻還是默默拿燈守在家門口的人。這是我在不確定的未來裡,給我親愛孩子的唯一確定,我會帶你長大。而你,正在讀這本書的你,讓我也邀請你,讓我們一起,懷著些憂慮,但有信心的,帶孩子長大。

李坤珊

南依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育有一兒一女。她將幼兒發展和教育理論的專業知識,實踐在與幼兒日日相處的第一線工作上,近年來結合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經驗,為學校開創「融入與合作式」的雙語教學部門,她同時在美國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教導專業的幼兒園教師,如何從幼兒的發展歷程和需求出發,給予孩子優質的學前教育。著有《讓孩子安心做自己》、《讓寶寶愛看書》、《小小愛書人》、《童書非童書》。

小雨麻 (本文為摘錄,請按此閱讀全文)


『這是一本為小小孩而寫、為小小孩發聲的書。 如果您是小小孩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老師,如果您深愛您身邊的孩子,而且他是一位小小孩,那麼請撥一點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這一本書吧!』

三年前,作者李坤珊老師出版了「讓孩子安心做自己」一書,當時小雨麻正面臨小雨傳說中兩歲半的叛逆期高峰,正是最容易抓狂的時候,與這本書相遇,真有一種久旱逢雨、天降甘霖之感,為此還寫了一段上述文字,與部落格的讀者分享。若說這本書當時拯救了我們母女倆於水深火熱,一點也不為過。

盼啊!等哪!等了三年,終於又等到李老師的新作——「帶你長大」。李老師既是美國蒙特梭利幼兒園第一線工作者,也是培養幼兒園教師的老師,從長年教育自己的孩子到幼兒園的孩子經驗中,觀察與歸納出許多教養小小孩的實用心得,不藏私地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書中以三大主軸描繪小小孩的各種實況小劇場:從學校到家、從家到生活、從生活到創造力的啟發,而在最後一章節,李老師再度化身小小孩的發言人,與讀者分享:為什麼小小孩捨不得睡覺?為什麼小小孩想「自己來」?討厭收玩具、坐在地上大哭賴皮、假裝什麼都不會要大人幫忙、或者說不好聽的話等等,這些常發生在小小孩身上的症頭,李老師都一一剖析,更提出具體的對策與做法,讓讀者很容易理解應如何執行與克服。

李老師的文字輕輕柔柔,娓娓寫出那一則則溫馨的小故事,如微風拂過樹梢、如輕雨落在如茵的草地,她對孩子那樣地有耐性,我走在字裡行間,也倍感舒展。書的最後,李老師以自身的遺憾提醒我們「多愛孩子一點點」,因為時間錯過不再重來。緩緩闔上這本書,深深吸吐一口氣,住在我心中的小小孩傷口漸漸療癒,而現在做為兩位孩子母親的我,對於如何引導小小孩再次精進一甲子功力。




美岱子(本文為摘錄,請按此閱讀全文)


不管小孩是否要送保母家、幼兒園或甚是上小學後要送安親班,在現行雙薪家庭甚多的情況下,職業婦女最常碰上的心理愧疚就是沒能全心全意的陪伴小孩,喜歡坤珊老師在新書中提出了的原則觀點:不管你是選擇回到職場的理由是什麼,先不要感到內疚,尤其是媽媽,只要為小孩尋找安全、有愛的環境,讓小孩感覺到被了解、接納,在愛與信任的條件下,新環境也可以是家的延續。

書中亦有提出教養小孩要以「自然結果法」的觀點來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大多數的家長都害怕小孩吵鬧、害怕小孩大聲哭鬧,我也是其中者,「自然結果法」就是因為孩子的「哭」所歸納發展出來的原則。

閱讀這本書,我是邊看邊點頭,雖沒有如搗蒜的誇張程度,書中的諸多觀點、原則對應著教養阿乖這些年的事蹟,還真是吻合,不管是生在哪一國度,每一位小孩(或許該說是每個人)都是需要被愛與被信任、需要被接納與被了解,也都需要私自的時間與空間。在過度重視成果的教養環境下,其實過程更是不容忽略,大人的精打細算未必是小孩子所需要的,當小孩長久處在被安排好的環境裡,往往失去主動思考、探索的能力,尤其是在權威教養的環境下,失去,更巨。生活不可能完美,教養漫漫長路更不可能是絕對,大人其實也是需要反省的時間與空間,當我們學會接納小孩的不完美,學會容忍小孩說不的反抗,就可以驚喜的發現小孩的獨特∼挺美!

自序 帶孩子,長大成有用的人

1. 讓寶貝安心上學,不害怕
2. 給孩子一個寧靜角落
3. 小小孩的無價之寶
4. 請不要拿走我的小被被
5. 愛與信任,是能力的培養皿
6. 給孩子沒有壓力的期待

 

7. 沒有你,我長不大
8. 建立生活常規,從小開始
9. 你是孩子最重要的財富
10. 教出有責任感的小孩
11. 從「誰是我」到「我是誰」
12. 我不要「精打細算」的童年

     
13. 給孩子自己玩的機會
14. 從真實生活中培養創造力
15. 還給孩子創作的膽量
16. 培育一個會思考的孩子
17. 動手做,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
18. 數位時代的必備生存能力
19. 別再浪費孩子的時間了
 
20. 我不想睡,我睡不著
21. 我不要,我要自己來
22. 我不會收,我討厭收玩具
23. 我哭、我鬧、我打滾
24. 我不會,你幫我
25. 我說了很壞很壞的話

尾聲 多愛孩子一點點……
跋 這就是我的寧寧與小福
讀者迴響 一本療癒心中小小孩傷口的好書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掌握0-6歲27個關
鍵第一次

 
 

建立愛與信任感的
引導式對話法

 
 

唉唷!
這些惱人的小麻煩

 
 

小雨麻的
副食品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