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900元.特價 79折
放入購物車
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十二年,共累積了超過三十萬字的臺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進入公共電視新聞部至今。重要紀錄片作品有《獼猴列傳》《獼猴的戰爭與和平》《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海》等。多項作品入圍並獲得國內外重要影展獎項。

柯金源:
「經常有人問我,耗費這麼大的心力,長期提供環境資訊,真的有用嗎?我想,如果大家手中握滿了鈔票,卻必須再拿來買健康的環境、乾淨的空氣與水,那所為何來?如果出不起錢買健康的弱勢者,他們該怎麼辦?如果,階級不會流動?財富不會流動?那空氣、水、陽光這生命三大要素,也會分貴賤、族群嗎?我認為,只要真實記錄、傳播,人心與環境就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持續地去做,先不要問成敗!」

觀察落實,視角敏銳,柯金源是一位勤奮、傑出的時代紀錄者。── 張照堂

他,就像我昔日的感受:從來沒有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是為了炫耀而存在。── 陳玉峯

有他在,你不會感到孤單。有他在,事情永遠還有希望。── 馮賢賢

只要手上還有攝影機,他就不會放棄任何傳遞這些小人物心聲的努力。── 何榮幸

他那顯然不夠粗壯、卻非常堅毅的身形,扛著沉重器材……三十多年來,踏過臺灣土地的細微處,每一步履都扎扎實實。── 吳晟

臺灣首部長期記錄環境變遷的巨構,1980~2017追蹤超過三十五年的紀實報導。
縮時總覽今昔土地、山川、河流、海洋變遷的樣貌,史詩般撼動人心的紙上紀錄片。

以環境史時間軸的比對方式,觀看土地利用型態對環境、生物與人的影響;並透過海陸交界、生物與人的關係、離島樣態、山林聲息、災難啟示等,清楚揭露島嶼長時間變遷歷程。

海岸是海洋與陸地的交會地帶,是生命演化、形塑新物種的場域。水陸交界的舞臺,記錄了各個物種在這時間長河中的演進歷程,也標誌出環境變遷帶來的巨大影響。

二十年變遷劇烈的淡水河口
1993年,臺北港的初期規劃是為了因應臺灣東岸的沙石西運,主要建設二座沙石專用碼頭,當時稱為淡水新港。到了1999年,行政院再度擴大淡水新港的營運目標與量體,做為基隆港的輔助港,而且規模比基隆港還大,主要功能也從沙石專用碼頭,蛻變為綜合性大商港,名稱變更為臺北商港。港口的碼頭運輸業務則採BOT模式,由民間公司經營。
當臺北港完工之後,港口北側海岸從侵蝕轉為淤積,甚至已影響淡水河口的排洪能力,可能危及大臺北區的防洪安全。而港口南側海岸也因為突堤效應,出現嚴重侵蝕,必須增加海岸防護工程,這將再造就一處「黃金海岸」!

在千年巨木細密深刻的年輪中,封存著地球氣候變遷,以及生命消長的記憶。
如果想在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人們對於森林的價值觀,就必須超脫自身現世的回報。

樹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
臺灣三分之二的面積是山地,但近百年來,因為經濟因素,許多森林已被嚴重破壞。縱然,森林是水的故鄉,而水又是人類生存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命脈,但我們並沒有善待森林。每一次進入山區森林,都懷抱著歉意、感恩的心情,感謝每一棵千年巨木,為這塊土地全然奉獻;感謝祂們被人類破壞之後,還時時刻刻守護著我們。尤其,每當進入上千年古老森林中,就像是走入亙古的神殿,在巨木的腳下,僅能以最謙卑的態度、最崇敬的心情,用心感受。
對於山林認知,確實經歷過不同時期。早期1980年拍攝初期,總是想表現祂們的氣勢、偉大、神祕、四季變化的自然美貌。1995年之後,山林知識漸漸累積,祂們身上的生命密碼,很難用精確的影像、聲音、語言來描繪。
到了2000年,我重新體認到人對於森林或樹木的價值觀,完全取決於人的選擇性,而這個選擇性又建築在知識體系與生活經驗之上。因此,我的影像紀錄,想延伸視野、超越祂們外在的形體,貼近表現其生命循環、以千年尺度計的護生功德,才能超脫現世的觀點。

不同的物種,在同一個時空相處,感受彼此的善意、默契、信任,這是人與其他生物共存的至高境界。

海底產房
軟絲仔的主要產卵環境是在海扇或枝狀珊瑚礁區,現在卻好像連垃圾、廢魚網都成為卵串黏附的介質。這可能影響軟絲仔幼生孵化率,導致魚群數量逐年下降。東北角海岸的漁民,就經常埋怨高經濟性的軟絲仔產量愈來愈少。郭教練在1998年間突發奇想,是否能在海中為軟絲仔設計一個人工產房。於是他帶著一群海洋志工,開始研究軟絲仔喜好的產卵環境。從材料選擇、架設的形式、時機點,一點一滴慢慢摸索;最後找到山坡上的細桂竹當主結構,模擬馬尾藻的生長樣態,頂端散開枝狀,像海中屏障,沒有水泥般硬梆梆的感覺。要做一個人工產房,並不容易,光是到山上砍竹子、編竹子、把竹子拖出海,就要費很大的勁;更別說要把它拖放到海底,以沙包固定。尤其在無重力的狀態之下要「打地基」,可不是用蠻力就辦得到的。

財富可能無法代代相傳,汙染卻會殃及數代。
上一代遺留在空氣、水源、土地等生命要素中的毒果,正等待我們這一代努力修補、圍堵;而下一世代,可預見將持續承擔無法預估的龐大代價。誌出環境變遷帶來的巨大影響。

惡山
1997年5月,臺灣三一六鄉鎮市的垃圾場,有五十五處位於十八條河川水系的行水區上,其中十三處位於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內,直接影響水源;另有28 處位於海岸,影響海洋生態。2007年3月統計,臺灣有537處垃圾掩埋場,已填滿封閉383處。(2013.12環保署)

臺灣是一座動感十足的年輕島嶼,天候多變,地質脆弱。
唯有深刻瞭解環境特性,順應天地變化的脈動,將自然內化為DNA,才能破解困境、安身立命。
臺灣於六百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所形成。由於天生擁有不安分的靈魂,每年會搖晃震動個上萬回;人們在島上可以感受到的有感地震,每年更高達上千次。

九二一大地震,1999年
1999年9月21 日凌晨1點47分,臺灣人經歷了一場百年大地震,災區面積橫跨中西部六個縣市,尤以車籠埔斷層帶之地表破裂最嚴重。全國受災民眾將近五十萬人;震災傷亡人數更高達一萬三千多人。

水戰 餘生.共游(上) 餘生.共游(下) 退潮
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 森之歌 獼猴列傳 來自斷層的消息 天大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