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樂高派普特學習研究教授(LEGO Papert Professor of Learning Research)、「終身幼兒園」計畫主持人,也被程式設計與科技業界譽為「兒童程式之父」的密契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他的答案很出人意料之外:

是「幼兒園」。

瑞斯尼克直言:過去,著眼於打造A到A+的人才已不足以面對變動的未來,如何培養人才對於「終身學習」的熱情,一如初進幼兒園般的事事探索,樣樣好奇,即便自學校畢業後的工作和人生都能持續創造才是真正的未來關鍵。教育的方向必需朝著最初在幼兒園內引導孩子學習的方式與精神:「給出一個又一個以熱情(Passion)為出發點,主動願意學習解決問題的專案(Projects),並促成與同儕(Peers)用像在玩樂(Play)一樣的方式完成合作。」這才是培養從頂尖A到創新X基因未來人才的合適道路。

瑞斯尼克根據自身30餘年投入樂高專案、以及10餘年率領MIT計畫團隊投入研發兒童程式Scratch社群的經驗,進一步提出從培養「頂尖A人才」到「創意X基因」的4P元素:

  • Projects:由專案切入,任務導向的學習設計
  • Passion: 從興趣出發,順勢點燃學習者熱情
  • Peers:建構社群,創造同儕合作互助機會
  • Play:誘發玩心,啟動強烈內在學習動機

 

歷經多方實證所提出的4P元素,是引爆與形塑個人與團隊創意思維的有效觸媒;無論是從MIT團隊研發經驗、兒童線上社群的創意成果,或是座落於弱勢社區的青少年電腦會館,這一套4P方法都已有令研究者驚訝的成果。從教育與創意的本質說起,瑞斯尼克探討了:

  ────如何從具「自造精神」的專案裡鑽研學習?
  ────當主題是興趣所在,為什麼並不輕鬆的「硬樂趣」,反而能看到「渴望努力」的動機?
  ────哪些不同型態的學習社群,可以鼓勵孩子或團隊朝合作邁進?
  ────「模型工」與「劇作家」的玩樂風格有何差異?為何「遊樂場」比「圍欄內的玩具」更能引發創意?

這些對於創意的深刻思考,值得渴望培養創意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創意創新研發者,以及對變動時代的新學習樣貌有興趣的工作者思索。

本書甫獲2018年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書獎肯定,深入淺出但觀點犀利的論述,更深受國內外多位教育與科技趨勢專家讚譽。作者恩師摩爾.派普特(Seymour Papert)是MIT第一個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者,派普特曾與瑞士兒童教育大師皮亞傑(Jean Piaget)的共同研究經驗,不僅讓「教育vs.科技」討論富含人性,也讓作者在討論科技融入教育的過程中,更具備對兒童發展的關懷與思考。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李開復、林大涵、唐鳳、陳良基、葉丙成、劉軒、蘇文鈺、蘇仰志 跨界領袖齊聲推薦

  瑞斯尼克的專業生涯都在探索創新與科技的綜效,特別是針對兒童。在《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一書中,他破解了一般人對於創意的迷思(例如,創意僅限於藝術),並針對創意思考的實際運作與驚人結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範例與案例研究。他也鑽研迷人的創意思考動力學,以及他所謂的創意思考螺旋(Creative Learning Spiral),這歸功於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突破性研究,讓我們在概念上能更加了解這些動力學,以及它們對教育的重要性。你會在這本書中發現,他的研究價值不僅止於學術範圍。他和團隊已經研發出程式、裝置和活動,催化了全世界幾百萬青少年的創意能量。
────「世界的教育部長」肯.羅賓森(Ken Robinson),《讓天賦自由》等書作者


  這是我期盼已久的書。本書字句珠磯,充滿對21世紀學習樣貌的思考,一些能激發我們想像的細膩範例,則讓這些想法變得鮮活。我們很多人都曾繞著這個主題打轉,但沒有人像瑞斯尼克這麼切中要害。
────布朗(John Seely Brown),前全錄(Xerox)首席科學家與帕洛亞托研究中心主任(PARC)


  無論你是家長、教育人員,還是學術研究人員,你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樂趣。身為MIT終身幼兒園研究團隊的創辦人,也是程式語言Scratch的發明人,瑞斯尼克不僅在創意思考上有豐富的學術經驗,也透過全世界青少年的經驗和實務,落實了這些精采學養。
────哈尼(Margaret Honey),美國紐約科學博物館(New York Hall of Science)總裁與執行長


  對我們這些研究「創意思考從何而來」的人來說,瑞斯尼克一直是靈感來源。這本書不僅是想在教室內培養21世紀技巧的教育人員必讀之作,任何對如何在工作和玩樂中激發創意思考有興趣的人,無論是家長、創業者、藝術家,也是重要的參考書籍。
────強森(Steven Johnson),《創意從何而來》與《我們如何走到今天?》作者


  這些年來,我積極在各種場合推動「創意思考」「創新設計」,深切了解創意發想的珍貴。看到這本書就迫不及待的翻閱,這真是一本非常值得所有人閱讀的好書,內容輕鬆易懂,字裡行間處處充滿對創意的啟發,又有很多有趣個案穿插其中,尤其是精彩的4P。對有心想要引導孩童學習的人,更是難得的參考書。用心讀,可以發現學習真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陳良基/科技部部長


  童年時期培養出來的「玩性」:熱切探索、不斷嘗試、盡享樂趣、不在乎成敗等特性,與長大後的創造力及人格彈性密切相關。瑞斯尼克要大家重新向幼兒園以遊戲為核心的生活方式看齊,就是保有幼兒遊戲的要素:想像、創造、玩樂、分享與思考!
本書除了對STEAM課程和創意學習螺旋部分有精彩的介紹外,對家長和教師的提示格外值得留意:創造力不只是天馬行空隨意想像而已,要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就要提供示範和充足的素材,然後?正放手讓孩子嘗試探索試驗製造;更重要的是,要進而藉由想法的分享和深刻的反思,才能讓孩子原本粗糙的原創想法,在付諸實現的過程中不斷精進,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創造。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我們常常聽到報導,現代的學生很迷惘。假如他們對學校裡的所教所學充滿興趣與熱情,又怎麼還會迷惘呢?同學們最疑惑的事莫過於學這麼些東西要做什麼?這肇因於過去數十年,我們試著把一大堆「知識」與「技術」硬塞進孩子們的腦袋,卻不讓他們知道學這些要做什麼。
  我是個愛玩的人,4P中我最推崇的P其實是玩樂。在玩樂中學習,是讓一個人願意長久鑽研一門學問的好方法。以我自己而論,我做的每一樣研究,都是我自己認為有趣的,在過程中找出好玩的地方,就是促使我願意繼續投入時間的重要因素。不管多辛苦,我都願意繼續走在這條路上,因為這個世界就是我的Lifelong Kindergarten。
────蘇文鈺/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對一個在創新教育與終身學習領域探索的我,真的很興奮這本書中文的出版。透過作者豐富的實務經驗與精采的學養,提出了一個根本是讓人靈光乍現的有力論點!不僅讓我在探索過程中有了更具體的方向,更梳理了我對雜學校的想像—「我們都應該為每一個人,創造一個像幼兒園般的學習環境。」透過各種科技與思維的演進,協助每一個人探索去找到天賦找到熱情,才能朝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願望前進,探索出屬於每個人自己生命中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路徑!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創意學習

 

  2013年8月23日,我跟中國清華大學的校長見面────清華大學是中國頂尖的工程大學。我是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教授,而清華又以中國的MIT聞名,所以我們兩人見面一點也不讓人訝異。或許比較讓人訝異的是我們會面的地點:丹麥的樂高玩具公司。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造訪樂高集團,為的是尋找教育和學習的新方法。中國政府想要全面改革中國的大學,指定清華帶頭行動。陳吉寧認為中國的教育體系面臨嚴重的問題────不只是在大學層級,而是從幼兒園到大學,整個系統都出了問題。陳吉寧表示,中國的教育系統沒有讓學生做好準備,無法滿足變動中社會的需要。

   光看學生的成績和測驗分數看不出問題。事實上,根據傳統的測量方式,很多中國學生表現得很好。在清華大學,幾乎所有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成績優良,很多人到了清華依舊取得A 級成績。陳吉寧稱他們是A學生。

   但陳吉寧知道,學生還需要其他東西。他感覺到,很多A學生的成績和測驗分數很高,但缺乏在今日社會成功所需的創意和創新精神。陳吉寧指出,中國需要新類型的學生,他稱之為X學生。 陳吉寧解釋,X學生願意冒險,嘗試新事物。他們急於確認自己的問題,而不只是單純解決課本上的問題。X學生能想出最創新的點子,以及有創意的新方向。

   陳吉寧表示,他在清華的當務之急就是為中國社會催生更多的X學生。他想要改變清華大學,讓學校能吸引、鼓勵和支持X學生。陳吉寧來拜訪樂高集團,因為他覺得樂高可能是他任務中的盟友。當他看到孩童用樂高積木開心地建造東西,他感覺到這些孩子的發展就像X型思考者。他們不斷在探索、實驗、測試極限────並發展成為創意思考者。他想要找到更多在清華培養這種思維的方法。
雖然陳吉寧談的是中國的學生和學校,但全世界的情況都很類似。多數國家的多數學校,都把重點放在教導學生遵守指令和規則(變成A學生),而不是幫助學生發展他們自己的點子、目標和策略(變成X學生)。全世界教育系統的目標和方法,在過去一百多年來幾乎沒什麼改變,但愈來愈多人(像是在中國)開始體認到改變的必要。

   改變的部分動機是經濟。今日職場正經歷激烈變化。因為電腦和機器人接手例行任務(甚至是非例行的任務),很多職務都消失了────而且幾乎所有工作都在改變,人們和職場都必須不斷適應持續變動的新技術、新的資訊源,以及新的溝通頻道。凱西•大衛森(Cathy Davidson)在她的著作《現在你看到了》(Now You See It)中估計,今日的小學生大約有2/3在長大後會從事現在還沒有發明的工作。想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活躍,能夠有創意地思考與行動,變得比以前還要重要。

   在職場外也需要創意思考。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層面,各種活動的改變速度都不斷加快。今日的年輕人在一生中都將面對無法預期的嶄新情況。他們必須學習有創意地處理不確定性與改變────不只是在他們的職涯,還包括他們的個人生活(如何在社交網路不斷變換的年代發展與保持友誼),以及公民生活(如何有意義地參與需求和邊界不斷變化的社群)。

   我們如何幫助年輕人發展成為創意思考者,這樣他們才能做好準備,以便在這個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生活?這是本書的中心問題,也是過去三十年來,激勵我研究(和生活)的問題。

   我很幸運能在MIT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工作,這個研究實驗室裡都是X學生和X研究員,他們不斷探索新的想法,發明新的可能性。對我來說,這是很棒的環境,但是在其他地方,少有人能接觸這類機會和啟發,我感到有點沮喪。我的目標是要把媒體實驗室充滿創意與創新的精神帶給全世界的孩童,這樣他們長大之後也可以成為X思考者。

   為了落實目標,我在媒體實驗室的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發新的技術和活動,想要讓孩童能參與創意學習經驗。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們一直跟樂高集團合作,協助研發最近幾代的建築套件(construction kit)────並且跟新的夥伴(如清華大學)一起散播快樂學習的福音。我們也研發出Scratch 程式語言與線上社群,讓全世界幾百萬的青少年可以創造和分享自己的互動故事、遊戲和動畫。我們協助建立了課後學習中心的電腦會館(Computer Clubhouse)網路,低收入社區的年輕人能在這裡學會以新科技有創意地表達自己。
在本書中,我將援引這些計畫中的故事與教育,探索創意思考的理由和方法,以充分說明為何創意思考在今日世界如此重要,並分享如何幫助青少年成為創意思考者的策略。

   這本書是寫給任何關心孩子、學習和創意的人,無論你是要為孩子決定玩具和活動的父母、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正在尋找新方法的教育人員、正在實施新的教育計畫的學校主管、為孩童創造新產品或活動的設計人員,或者只是單純對孩子、學習和創意好奇。
如果你很好奇(或者擔心)新科技在孩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想你會對這本書特別有興趣。我雖然積極參與研發孩童使用的新科技,但是對很多科技進入孩童生活的方式仍感到懷疑與憂慮。多數兒童用的應用程式與高科技玩具,在設計上並不支持或鼓勵創意思考。本書提出了另一種願景。書中強調,新科技若有良好設計與適當支援,可以為來自各種背景的所有孩童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們能實驗、探索和表達自己,並且在過程中,發展成為創意思考者。

   我從事研究的終極目標是一個充滿創意人(X人)的世界────他們不斷為自己和社群研發新的可能性。我相信這本書正合時宜:今天,我們對創意思考的需求更勝以往,而新科技提供了幫助年輕人成為創意思考者的新方法。但我也相信這本書的核心訊息永不過時。一直以來,創意思考都是讓生活變得有價值的核心部分,未來也是如此。以創意思考過生活,不僅能帶來經濟上的回饋,也能享有樂趣、充實感、目標和意義。孩童所應得的莫過於此。

 

終身幼兒園

 

  在邁入千禧年之際,我參加了一場會議,會中人們爭論千年來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有些人說印刷術是最重要的發明,其他人則說是蒸汽引擎、燈泡,或者電腦。

   千年來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我認為是:幼兒園。

   這個答案或許有點出乎人意料。多數人不認為幼兒園是項發明,更別說是「重要發明」了。但幼兒園是相對新的概念(不到兩百年),跟以前的學校教育方法幾乎背道而馳。當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在1837年於德國開辦全世界第一所幼兒園,那不只是一所為幼兒開設的學校。它是基於一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根本上迥然不同於以前的學校。

   雖然福祿貝爾在當時一定不知道,他發明了一種非常符合21世紀需求的教育方法────不只適合五歲小孩,也適合所有年紀的學習者。的確,我在思考協助人們成為創意思考者的方法時,多數的靈感都來自孩童在幼兒園的學習方式。我不僅拿「終身幼兒園」當做本書書名,那也是我在MIT研究團隊的名稱。我相信,要在今日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成功發展需要創造力,而幫助所有年齡層的人發展創造力,則需要幼兒園式的學習。

   在福祿貝爾於1837年創立第一所幼兒園之前,多數學校的教育都是根據所謂的廣播方式(broadcast approach);也就是說,教師會站在教室前面,廣播資訊。學生則坐在座位上,逐字地、詳細地抄寫資訊。偶爾,學生會背誦他們抄下的內容。師生在教室裡不會討論,即使有,也很罕見。

   福祿貝爾知道這個方法對五歲小孩沒有用。他知道幼兒跟周遭環境互動時,學習效果最佳。所以,在設立第一所幼兒園時,福祿貝爾把廣播教育模式換成了互動模式,讓孩童有機會跟玩具、工藝材料和其他實體物件互動。但福祿貝爾對當時的玩具與材料並不滿意。他開始創作新型玩具,專門設計來支持他新幼兒園的目標。

   福祿貝爾總共創作了一套20個玩具,後來以福祿貝爾的恩物(Froebel's Gifts)著稱。有了福祿貝爾的這些幾何木塊,他幼兒園裡的孩童能創造出類似嵌木地板的馬賽克圖案。有了福祿貝爾的這些積木,孩童能蓋出塔樓和建築物。利用福祿貝爾的這些色紙,孩童還能學會折紙技巧,折出形狀和圖樣。利用玩具裡的枝條與豆子,孩童能組裝出立體結構。

   所有這些活動都是為了讓孩童能欣賞自然界的形狀、圖樣和對稱。福祿貝爾想要讓他幼兒園裡的孩子更加了解周遭的世界,他知道達成這目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孩童創造這個世界的模型────透過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再創造」世界。這是福祿貝爾的恩物的終極目標:透過「再創造」了解事物。

   福祿貝爾也注意到再創造(re-creation)和娛樂(recreation)之間的連結。他了解幼兒園的孩童在參與有趣、富想像力的活動時,比較有創造力和建造力。所以,福祿貝爾設計的恩物不但很有系統,結構清楚,同時也很有趣,很吸引人。福祿貝爾的恩物橫跨許多領域,混合了藝術、設計、科學與工程────因此能提供一個讓孩童浸淫在創意思考與創意表達的環境。

   福祿貝爾的想法與恩物吸引了莫大的注意,首先是在德國,然後是全歐洲,最後是美國。他的研究深深影響了其他的教育理論家。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教育就是以福祿貝爾的想法為基礎,她尤其相信透過實體操作材料吸引孩童感官的重要性。以蒙特梭利為名的學校體系,部分得歸功於福祿貝爾和他的觀念。

   布洛斯特曼(Norman Brosterman)在他的精采著作《發明幼兒園》(Inventing Kindergarten)裡,記錄了幼兒園(尤其是福祿貝爾的恩物)對20世紀文化與創意的影響。20世紀諸多頂尖藝術家和設計師都指出,他們在幼兒園的經驗為後來的創意提供了基礎。例如,美國建築師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在幼兒園裡利用福祿貝爾的牙籤和豆子實驗三角形結構,後來他特別提到這些早期的探索,視其為他在測地圓頂(geodesic dome)作品的基礎。同樣的,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表示,童年玩福祿貝爾恩物的經驗為他的建築作品奠定了基礎。

   玩具和操作型教具的製造商也受到福祿貝爾觀念的啟發。木頭積木、樂高積木、古氏積木(Cuisenaire rod)、圖形木塊(pattern block)和組裝玩具(Tinkertoy),可說都是傳承自福祿貝爾的恩物。

   在全世界很多幼兒園裡也可感受到福祿貝爾的影響,但目前有一些令人困擾的趨勢。如今在很多幼兒園裡,孩童都在花時間寫數學習題、拿發音閃示卡(flashcard)做練習。現在的幼兒園多把重點放在儘早提供讀寫算教育,比較少花時間進行有趣的探索。有些人稱今日的幼兒園為讀寫算新兵訓練營。

   25年前,我開始執教,當時幼兒教室的特色是親自動手做的探索、調查、歡樂,以及熱愛學習。我對幼兒園現狀的描述則是測驗、資料蒐集、競爭和處罰。你很難在現在的教室裡找到歡樂。

   因為不斷有人要求增加幼兒教室裡的課業,全美國都在推動要縮減幼兒園教室裡的遊戲。美國很多幼兒園裡不再有沙盤、積木區、表演區,以及藝術工藝中心。既然所有幼兒專家都不斷疾呼,四、五、六歲的孩子大多透過玩樂學習,這顯然是資訊嚴重不足的一股趨勢。
簡言之,幼兒園正變得跟其他學校一樣。我在本書中的論點恰好相反:我認為其他學校(沒錯,還有畢業之後的人生)應該要更像幼兒園。

學習就像終身幼兒園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成長性思維

為未來而教(2018暢銷增修版)

學思達增能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