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300 元
特價: 79 237
放入購物車
      「踹共」、「母湯」、「呷奔」、「天然ㄟ尚好」、「D火粿」……無論是注音文PK火星文,還是漢字加英文,走在路上,你是否曾經發現有些招牌或廣告文案看起來好像「怪怪的」,但下一秒又恍然大悟?究竟是自己真的「毋捌字」(m̄ bat-jī),還是台灣人都有超能力?──原來,只要會講台語,什麼千奇百怪的暗號都難不倒你!    
  根據統計,目前在台灣使用台語的人口僅次於「國語」華語。經歷了戰前到戰後的兩次「國語運動」,台語也仍是許多台灣人熟悉的第一或第二語言。但是,為什麼這些用台語來表現的廣告或看板(khan-páng)文案,看起來都像一道道精巧的謎題?又為什麼一講就通的台語,會出現那麼多不同的書寫創意?台語真的是「有音無字」,只能「各自表述」嗎?只有南部鄉下才看得到台語看板嗎?台語只能存活在中低階層的場域或職業中嗎?走出國外,看看馬來西亞的「福建話」跟台語有多像。而馬來西亞出現的「講福建話運動」,又可以提醒我們哪些相同的境遇,啟發不同的想像?
  本書蒐集台灣大街小巷的台語看板,帶你來一趟「路上台語檢定」,欣賞台灣限定、花招百出的台語看板,研究這些廣告看板背後的學問和玄機。透過歷史悠久的「白話字」和教育部推薦漢字,讓你看得懂、講得通,開始學習生動活潑、真情感動的正港現代台語文。從今天起,對台語文盲和火星文說再見,一起迎接「講台語,當時行(sî-kiâⁿ)」的美好新時代!
楊允言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副教授
    
  一切都是從2006年夏天,在台東看到那一塊令人印象深刻的看板開始的。
  那年夏天,台東大學第一屆台灣語文教師暑期碩士班開始上課,我受張學謙教授之邀,每個禮拜去台東講課。暑期班為我安排兩天的課程,我到台東就住在張教授家,隔天,他會開車載我去台東大學上課。
  早上往台東大學的途中,我們會經過一處路口,右轉之後馬上又是十字路口,就在要右轉的路口左手邊,我發現一塊看板,上面寫著大大的四個字:「幼加扣八」。
  每個禮拜上課第二天的早上七點多,我們經過這裡就會看到一次,但路過的時間太早,店家的鐵捲門還是關著的,所以當初並不知道這是一家檳榔攤。就在暑期班課程快結束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看板上寫的是:「iù kah khàu-pē(幼甲哭爸)」!
  2007年夏天,我又應邀前往暑期班授課,再度看到久違了的「幼加扣八」。有一次,我特別帶著數位相機,當張學謙教授再度載我去台東大學,經過「幼加扣八」時,我請他往前停到一處較安全的地方,下車走回頭,將這塊看板拍下來。
  在這之後我就變得比較敏感了,走在路上,會隨時注意有沒有台語看板藏在其中(有時候同一條路來來回回走了好幾次,才把台語看板找出來), 看到海報, 也會檢視一下有沒有台語藏在裡面。比較誇張的一次,正巧也是暑假去台東上完課,回程吃完便當要丟棄紙盒的時候,突然看到盒蓋上有「香貢貢」、「貢貢香」等台語字!於是我小心翼翼地把盒蓋撕下,但因為便當盒油油的,衛生紙擦了又擦還是擦不乾淨,索性從筆記本撕一些紙把盒蓋包起來,帶回家後趕緊掃瞄成圖檔。
  有趣的是,當朋友知道我在搜集這些台語看板的資料時,也會把他們看到的台語看板拍下來寄給我;後來我到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任教,出作業請學生到路上找找,也有一些成果。
  從事台語文工作多年,我們總希望各種不同的台語文書寫方式能漸漸趨於一致,以便眾多台語人終能將之視為正式文字來使用。事實上,台語文刊物也確實朝著趨於一致的方向前進,不過台語文看板的書寫,卻好像背道而馳。現實社會中屬於絕對少數的台語文工作者們,對於台語文標準化所做的種種努力,顯然還沒有被廣大的台語人所接受。
  但是,當我在演講或報告投影的場合,放上幾張台語文看板的照片時, 我發現這些威力強大的圖像,確實有讓聽眾眼睛亮起來的效果,比喝咖啡提神還有用多了!
  而令人欣喜的是,長期投身台語文運動的兩位教授──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的康培德教授與我們系的何信翰教授,對這個議題也有興趣,康培德教授除了花蓮以外,還搜集了台灣北部以及馬來西亞的部分,何教授把台中及高雄的台語看板很努力地掃了一遍。我們在台語文化營碰面聊起來時,有了這本書的雛型,但我們這幾個在學術環境過著集點生活的人,可能腦袋長期被學術論文規範制約,想出來的書名都沒有fu,在場的台語文作家阿仁老師(陳明仁)可能是看不下去了,跳出來提議書名就叫做簡潔有力的《看看板》(kòaⁿ khanpáng),這個活潑又生動的提案馬上被採用,也為這本書的企劃開了頭。
  在許多朋友和同學的參與之下,這本書收集到的台語看板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而在書中所收集的看板也告訴我們,台語人實在太有才了,在不同的語言與文字之間拼湊組合、諧音仿擬,創意百出;不過在有才之餘,台語文怎樣能真正成為台語人的書寫文字,以免台語所承載的文化在台灣這個偽多元的環境下急速式微?也許,這是我們在這些有趣、詼諧的風景之外,應該多去想想的課題,也期待這本書所紀錄的台語看板,能為台語文的實踐帶來更多不同的刺激與啟發。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會用到台語看板的,好像都是小吃攤、檳榔攤,機車行等單價較低、消費客群較屬一般大眾的產業;單價較高、消費客群較屬於經濟強勢族群的產業,似乎不會有使用台語文看板的情形。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本書作者群的調查和統計,若是光看台語看板的統計數字,飲食類店家、攤商確實是台語看板使用的最大宗;整體來說大約在各地都占台語文看板總數的半數至3/4強。尤其在商業活動越不發達的地區,台語看板的使用越有集中於飲食類店家與攤商的趨勢。照這樣來看,好像「賣吃的人」最常使用台語。
  這種現象自然是其來有自;飲食包含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也呈現出那個民族居住環境的物產特色和生活習慣,因此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飲食。而這些食物往往都會用最能代表其民族文化的本土語言命名。因此,配合台灣海產的「蚵仔煎」、台灣稻米的「米粉炒」,因著台灣傳統辦桌文化而產生的「白菜滷」,以及「滷肉飯」、「臭豆腐」、「切仔麵 (chhe̍k-á-mī)」…等等,都因此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最常吃的食物。
  除了這些全國性的食物之外,有時在不同的地區,也會有當地特殊的物產和以這類物產做成的小吃,如中部地區的「大麵羹」(tōa-mī-kiⁿ)、麻薏 (môa-íⁿ)、「麵線糊」,南部地區的「魚冊」(hî-chhè)、「鹽嗆魚頭」(iâm-chhèng hî-thâu)等等。這些在地的美味,取名若不是用台語,反而才是很奇怪的事。也因此,飲食攤商使用代表民族文化的語言,就變成普遍的現象。
  不過,縱使有上面說的那些因素,但若要說只有賣吃的店家才使用台語看板,那其實也全然不是那樣。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路上的看板,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做為民生的基本需求,飲食類店家、單商的看板遠較其他產業為多。而這種情形在經濟活動越不發達的地區越明顯;也就是說,在其他商業活動不發達的地方,經濟活動主要是以「賣吃的」為主。所以,與其說這些地區的台語看板以飲食類為主,不如說這些地方的「看板」,不分語言,都是以飲食類為主。所以,如果用「不分語言的看板總數和台語看板總數的比例而言,有些類型的商家,在使用台語看板的比例上,並不會輸給飲食類商家太多;例如醫藥相關、汽機車相關等產業。
  在醫藥相關產業的台語文看板使用方面,從調查中可以發現,醫、藥業並不排斥台語看板的使用。這種情形並非只有在民俗類醫療院所出現,像是國術館、腳底按摩等。即使是現代醫學的診所、藥局,也都有普遍使用台語文看板的情形。例如中醫的「控八控控中醫診所」以及藥局「上齊藥局」等;這裡面同時包含顧客和店家二端的原因。
  顧客端的原因,是醫療保健類店家的顧客群中,除了專賣嬰幼兒用品和女性保養、化妝品的之外,大部分的店家都是以年紀較長的人為主要客戶群,而這些較年長的顧客自然是以台語做為主要生活語言。醫界有個普遍流傳的說法,叫做「當我生病時,我就不是雙語人」,意思是說病人平常可能會說二種以上的語言,但當他生病的時候,最能打入他內心深處的語言,還是病人自身的母語。這也是為何台灣的醫學大學普遍都開設有「醫學台文」相關課程的原因。也因為同樣的原因,醫療保健類店家許多有使用台語文看板的狀況。
  除了顧客端的原因,從店家這一端來看,由於台灣的現代醫學從最早就有使用台語羅馬字編寫醫護教材的傳統,如:《內外科看護學》、《公用ê藥方》等等,醫護人員之間使用台語也是從日治時期至今的傳統,所以醫護保健類的相關從業人員,對台語的使用也有相當的親切感,並不會排斥台語的口語甚至書寫的使用。
  就因上述原因,使得台語文看板在醫藥相關產業的使用上,也有相當比例。其實這從電視上的藥物廣告大量使用台語就可以看出跡象。
  汽機車相關產業方面對台語文看板的使用,則有和醫療產業類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因素:在工作場域的常用語言方面,由於台灣早年重工業和交通工業大多由日本引進相關技術,所以汽機車相關的術語,有相當高的比例是源自英語的日語外來詞,這些外來詞雖是日語而來,但當然是用台語發音,例如「hân-tó͘-luh」(ハンドル,handoru,方向盤),「iân-jín」(エンジン,enjin,引擎)、「ba-te-lih」(バッテリ,batterī,電池)、「khu-sióng」(クッション,kusshon,避震器)…等等,甚至就連所用的工具,也同樣稱為「lô͘-lái-bah」(ドライバ,doraiba,螺絲絞)「phián-chih」(ペンチ,penchi,鉗子)等等。再加上帶著偏見的語言使用劃分,這類產業一般都歸類為「低語言」的使用場域,也就是說在這個場域的交談大多屬於日常對話,交談者的教育程度也不需要太高,而且是以本土語言為主要使用語言的場域。既然如此,台語文看板的使用在汽機車相關產業來看,自是理所當然。
  至於在台語看板使用的其他行業方面,根據調查的結果,可以發現在服飾美容類的店家中,出現明顯的性別差異;以女性為主要顧客來源的店家中,甚少出現台語看板的使用。即使有極少數的例子,也是像台中市南屯區的看板「色度」 (siat-tō͘),使用日語的外來詞セット (setto),而非傳統的台語詞。顯見台灣的女性服飾業對台語文看板的接受度並不高。相對的,男性服飾專賣的店家,即使主產品是單價較高的西服,也都常見使用台語文看板的現象,這顯示出男性和女性在面對本土語言的態度上,有所不同。
  這種男女之間的差異,其實原因並不單一。有種普遍的說法,說女性因為傳統上在社經地位比較弱勢,而且在教育上通常並不鼓勵女性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女性在心理上會比較有「認同主流價值觀」的現象。台灣做為長期被殖民的社會,認為西方比較高級,華語比台語高雅這類的想法,仍根深柢固的存留在一些人的心裡。所以女性服飾才會有「多見外語看板或外國譯音,少見本土語言」的現象。至於男性,由於社經地位傳統上相較女性強勢,教育上又多被鼓勵發揮不同的想法,所以敢於表現自我。台語文看板的使用,也就相對沒那麼有顧忌。
  至於在政府機關方面,由於政府機關絕大多數都只有機關的正式名稱,也無須廣告,所以幾乎見不到「台語文看板」的使用,反而是在蒐集資料的過程當中,發現許多政府機關都大量使用台語做為文宣的主要或次要語言,甚至在某些地方政府單位的官網中,台語文的使用占了相當的比重。
    
Copyright (c) 2018 book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實際商品價格以網站購物車結帳金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