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會員專區
我要分享
  • Facebook
  • LINE
  • 複製鏈結

 梁山伯與祝英台   THE LOVE ETERNE

導演:李翰祥 ● 編劇:李翰祥 ● 主要演員:凌波、樂蒂、李昆、任潔 ● 香港上映日期:1963-04-04 附註:獲第十屆亞洲影展最佳彩色攝影(賀蘭山)、最佳美術指導(陳其銳)、最佳音樂(周藍萍)、最佳錄音獎(王永華);第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剪輯(姜興隆)、最佳女主角(樂蒂)、最佳演員特別獎(凌波)妲己」等,逢古裝片定必彩色寬銀幕拍攝了。沒錯,寬銀幕勝在氣勢磅礡,令佈景更宏偉,場面更壯觀,時代氣息更強烈,作品更傲視影壇。一九五八年邵氏掀起的彩色古裝片潮一直維持了二十多年,而古裝片亦令邵氏在亞洲影展和金馬影展獲獎無數,甚至揚威西方影展。

故事簡介:
梁山伯(凌波飾)於十七歲時,離鄉赴杭從名師,於錢塘道上邂逅為了便利就學故易釵而弁的祝英台(樂蒂飾),性情相投,結兄弟之誼。在杭同窗三載,情深義重,但山伯迄未曉得英台的秘密。旋英台歸里,山伯十八里相送,英台芳心一片,已暗許山伯,曾多方暗示,使山伯曉得她是女孩子而向她求婚,無奈山伯是個淳樸的讀書人,沒有瞭解英台的暗示。後二年,山伯歸省,行前,師母(高寶樹飾)告以英台秘密,始匆匆赴上虞訪英台,但英台已許字鄮城馬氏,山伯惘然歸家。後簡文帝舉賢良,郡以山伯應召,山伯便被認為鄮令。不料,山伯因苦思英台,竟一病不起。彌留之際,囑侍人給他葬在鄮西清道源九壟墟。溘逝時是寧康癸酉年八月十六日辰時。乙亥年暮春,英台于歸馬氏,過山伯新塚,臨奠哀慟,墓忽自裂自埋,把英台也埋進去。

點評:
● 該片的故事,是中國一段哀感頑艷、詩篇般美麗的情史,千百年來,不知有過多少男女為了這故事傾倒、流淚。據考證,梁祝故事的真實性是相當可靠的,古籍中如「花朝生筆記」、「宜興荊溪新志」、「寧波府志」、「勞久雜記」、「餐櫻廡漫筆」、「鄞縣志」等,均詳載其事,宋代詞人且已有祝英台詞。宋人李茂誠筆記把梁、祝的羅曼史,描寫得最完整。
邵氏公司這部輝煌鉅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根據上面諸家筆記的精華編成的。
--節錄自「南國電影」第60期,1963年 2 月,頁4-7。

●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民間傳已久的愛情悲劇兩大主角,比諸西方的「羅蜜歐與茱麗葉」還更哀艷動人。梁、祝的故事,據中國古籍所載,發生於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邵氏公司把這故事搬上銀幕,對於整個故事的素材,是經過極周詳縝密的採集與安排的,因此劇情發展,非常緊密,處處高潮。並且使用高度的電影攝影特技,將其中兩場高潮戲像「爆墳」、「化蝶」等,拍得非常逼真。同時並利用電影鏡頭的換景便利,對於戲中的「十八相送」一場,儘量拍攝實景,尤使觀眾有真實感。
本片歌唱,全部使用黃梅調,歌唱中有舞蹈,舞蹈中有歌唱,允稱多采多姿。梁祝的羅曼史已傳千古,相信這部「梁山伯與祝英台」影片,也將永垂不朽。

在邵氏公司這部七彩寬銀幕古裝歌唱鉅片「梁山伯與祝英台」裡,除了「十八相送」、「爆墳」、「化蝶」等幾場重點戲,使用實景和特技鏡頭拍攝,使觀眾有極度的真實感外,片中並有雪景多場,如在杭州尼山書館一幕,時在冬季,江南瑞雪飄飄,梁山伯與祝英台和一群同窗硯友,下課小息,就在書館的院子裡,堆雪為戲,造成雪人,這景色甚富詩情畫意。

不過,以雪景入銀幕,在國內的北方,倒還容易,要在南方,特別是亞熱帶的香港,要見到飄飄瑞雪,大地一片銀色世界,可就難了。因此,邵氏公司拍攝本片的雪景時,真是大傷腦筋,除了部份遠赴日本東京攝製外,亦有部份在邵氏影城裡拍攝的,當開拍這部份時,就已經動用了一百包滑石粉,開了三部打風機,把滑石粉吹向天空,然後飄下來,十分逼真。這種人造飄雪,在香港來說,實在是一創舉呢。
--節錄自「南國電影」第62期,1963年 4 月,頁24-27。
 

(本文出自《古裝‧俠義‧黃梅調》,由三聯書店提供)
     
延伸閱讀:
邵氏影視帝國:文化中國的想像
黃梅調三合一珍藏版
風流韻事
  王昭君 V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