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神州故夢

   邵氏拍古裝片,歷史悠久。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古裝片熱潮,是一九二六年上海天一公司掀起,而天一就是邵氏的前身,由邵醉翁所創,此後,古裝片起起跌跌,幾許浮沉,乃礙於黑白片攝製,拍片技術簡陋,可觀性不足。似乎要有突破性的電影美學出現,才有可能令古裝片再次石破天驚了。一九五八年,邵氏率先創新,推出首部彩色攝製的歷史古裝片「貂蟬」,緊接而來有「江山美人」與「倩女幽魂」,全部絢麗燦爛,服裝美艷,場面壯觀,人靚景靚,令觀眾眼界頓開,嘆為觀止。三片全球性叫好叫座,令古裝片臻向新高潮了。
   「迎接彩色電影的新時代」,這是邵氏拍古裝片美學新突破的第一階段。 開創弧形寬銀幕(稱「邵氏綜藝體」)拍古裝片,這是美學新突破的第二階段。 初試弧形寬銀幕的是「武則天」,以後「閻惜姣」、「玉堂春」、「梁山伯與祝英台」、「西施」、「妲己」等,逢古裝片定必彩色寬銀幕拍攝了。沒錯,寬銀幕勝在氣勢磅礡,令佈景更宏偉,場面更壯觀,時代氣息更強烈,作品更傲視影壇。一九五八年邵氏掀起的彩色古裝片潮一直維持了二十多年,而古裝片亦令邵氏在亞洲影展和金馬影展獲獎無數,甚至揚威西方影展。
邵氏古裝片可粗略地分出四種類型,這就是:
 ● 歷史古裝片(荷里活稱「史詩電影」)
 ● 黃梅調古裝歌唱及民間傳奇電影
 ● 歷史武俠片
 ● 古典名著電影
   歷史古裝,時間的輻度最廣,從「貂蟬」的三國時代,到「楊貴妃」的唐朝時代,到「傾國傾城」的清朝末葉,到「大地兒女」的抗日戰爭,走過千多年的歲月,道盡多少宮闈鬥爭,幾許人間離亂,無數亡國之情,場面是雄渾悲壯,調子是沉重哀傷。這正是史詩式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迷人之處:對於流徙海外的華人觀眾,銀幕上舊時代的江山與美人,傾城與泣血,去國與離亂,總讓大家投射鄉愁,夢斷河山。
   黃梅調歌唱片卻與史詩電影平衡開展(早在「貂蟬」已有黃梅調插曲),雖多採用民間傳奇題材,避談大時代大政治,但帶著豐富的民間趣味和鄉土氣息,再加上曲調如泣如訴,悲喜交集,衍引出濃烈的騷人墨客病酒傷時的感情,相當應景。當「梁山伯與祝英台」轟動台北之際,彼方學者及文化文人正為東西方思想問題爭議甚久,而梁祝的衝擊,更令論戰火上加油。
風格與婉麗哀怨的黃梅調背道而馳者,非歷史武俠莫屬。歷史武俠片,是張徹在「大刺客」(1967)最早嘗試的「跨類型」古裝片,既有史詩電影體裁(真實的歷史和人物),更有新派武俠片的暴力打鬥(渲染血腥和殘酷),將歷史舞台與狂暴世界結合。
   在二十多年邵氏古裝片的宏圖大計,台前幕後精英輩出,尤其早期的史詩電影和黃梅調古裝歌唱片以女演員為主,亦造就了好些不朽的銀幕神話,像「江山美人」的林黛、「倩女幽魂」的樂蒂、「武則天」的李麗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凌波,她們的一眸一笑,舉手投足,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邵氏古裝片的靈魂人物首推李翰祥,他曾在北平國立藝專繪畫系修習西洋畫,一九五六年加入邵氏,初拍時裝片,後來執導「貂蟬」、「江山美人」和「倩女幽魂」,掀起古裝片熱潮。他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開創票房奇蹟,導致港台影界競拍黃梅調電影。這位古裝片的殿堂級導演,對佈景、服裝、美指都非常考究,務求重現古代生活和古代文化,導演風格絢麗雕琢(處理宮闈場面)的同時,又帶樸實淳厚(描寫民間情趣),感情洋溢。李翰祥曾概括其電影生涯,他說:「『江山美人』、『梁祝』,應該是我事業的第一個高潮;離開邵氏,到台灣去組國聯,那是我事業上的第二個高潮;返回邵氏,開拍『大軍閥』,這是第三個高潮。」

 

(本文節錄自《古裝•俠義•黃梅調》,由三聯書店提供)
     
延伸閱讀:
邵氏影視帝國:文化中國的想像
黃梅調三合一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