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經(Apocrypha)

偽經這個字,源自希臘文apocryphos,意思是「被藏起來」。偽經的字義與字源意義已經有所不同了,目前它的用法是指偽造或來源不值得信任的資訊,比方說an apocryphal story,是指「捏造的故事」。

許多早期基督教的經文文本,後來被判定為偽經,理由紛殊。有時候,假定是某經文作者的人,根本不可能寫下該經文。《彼得福音》(The Gospel)繕就的年代,比起使徒彼得本人過世之際要晚得多,所以這篇福音沒含括進《新約聖經》。有些文本純只是重複其他經文,並未加添新資訊。有些則被視為異端或者不可能。許多諾智教派的經文就被歸於此一範疇。另些經文寫作時,風格採用通俗的希臘浪漫故事體,因此啟人疑竇。有些經文被視為純正正統,但年代不夠早。只有使徒或者他們親傳弟子寫的,才獲接納。

只是,排除某一經文與加以禁止,兩件事不盡然相同。有些偽經經文是佚失了,可能是沒人在意,不想加以抄錄,也可能所有抄本都隨時光而湮滅。有好多作品今日我們會曉得書名,是因為別的經文有提到,但我們並沒有正文;它們已隨著火災、洪水、戰爭、老鼠或者乏人問津而毀失。現今許多還存留下來的作品,純粹是運氣好。就算是偉大的文學作品,情形也是如此,例如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現存的古抄本就只一份。

君士坦丁大帝會委令其傳記作者優西比烏(Eusebius)製作50份《聖經》(只有新約),原因便是知道有佚失的可能。優西比烏開列一張他認為該收羅的書單,但他的書單並非最終定本。四《福音書》很早便眾所公認,此外還有某些《使徒行傳》(Acts of the Apostles)及《保羅書信》(Epistles of Paul),而後來集纂者則依據他們的意見再加以增刪。

公元前幾百年之間,《舊約聖經》也沒有完全公認的版本。《摩西五經》(The Torah)是猶太教信仰基礎,但其他哪些經書應該含括入內,則未有定論。正因如此,發現《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才會叫人那麼興奮,因為它們顯示,早在公元75年,《舊約聖經》有那麼多部分已經排定了。有些經書是基督徒收列的,但最後遭猶太教經師定為偽經。

有很多故事是取材自偽經,只因抄本數量夠多,於是大眾把它們當成正統。聖梅洛尼加(Saint Veronica)用她的面紗擦拭耶穌的臉龐,這則故事在全世界天主教堂「聖十字苦路」(Stations of the Cross)聖事禮儀中都有。梅洛尼加並未出現在《聖經》裡。彼得逃離羅馬時見著耶穌,被遣返殉道,這個故事也出自偽經。這些故事雖然沒進入聖經,並不意味它們被摒除。即使是諾智教派的故事也找到出路,編進其他合集當中。

後起各書中含有偽經經文的也被譯成英語,足以列成表格。讀者發現時可能會大感驚奇,裡頭有許多大家都耳熟能詳。

12月25日耶誕節(Christmas on December 25)

沒人曉得耶穌何時出生。福音書裡沒提到。唯一的線索是《路加福音》裡,牧羊人帶著他們的牲口在曠野。學者猜測,此意謂當時是春天或夏天。基督教早期,耶穌誕辰沒受到多大注意,咸認為耶穌受難日及復活才重要。天主教神父俄利根(Origen)就表示,基督徒根本不應該慶祝自己生日,「因為那是異教習俗」。

早期基督教作家是有努力想定出耶穌誕生日,以滿足大眾好奇心。有人認定,耶誕必定與上帝造日同一天。因為,照那個人計算,開天闢地的第一天是春分,即3月25日,故耶穌必定是出生在3月28日。

此說並不受歡迎,原因呢,可能是有自作聰明的人指出,太陽造出來之後才可能有春分。嗯,天下總是有害群之馬。

巴西理得派(Basilideans)此一宗教團體認為,直到受洗於約翰之後,耶穌才變成神明。此說後來被視為異端,是另一宗教運動「嗣子論」(Adoptionism)的一支。巴西理得派師心自用地說,那天是1月6日,故把當天稱為「主顯日」(Epiphany)。

耶穌生日在冬天的說法較受歡迎,因為那樣子與春天的復活節恰成平衡。更重要的是,幾乎別的宗教在冬至左右都有節日,冬至日照時間最短。諸如此類的習俗是很難打破的。

尼西亞大公會議之後,巴西理得派失寵,主顯日最後變成意指三博士得到明示而見著嬰兒的耶穌,話雖如此,當天也是耶穌受洗的日子;此一信仰另延續了好幾個世紀。然而,耶穌生日是哪一天,這個難題依然未解。

在羅馬,冬季有好多個節日。12月25日被視為跟太陽有關的神祇「密特拉」之生日。那一天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誕辰。同一天也舉行酒神巴庫斯(Bacchus,希臘人稱戴奧尼索斯Dionysius)的「酒神節」(Brumalia)慶典。《達文西密碼》裡提到當天也是冥界之神俄賽里斯及美少年阿多尼斯(Adonis)的生日,我沒找到其中有牽連,但這並不意味此中無關。

把耶穌誕辰定在12月25日,理由算不得什麼祕密。人們反正是要辦慶典,果真如此,那麼何不找個理由讓這個慶典遵循基督教信仰?

羅馬第一次舉辦12月25日耶誕節慶,似乎是在公元336年。君士坦丁堡在379年跟進,埃及則在435年。巴勒斯坦地方的教會則一直拖到公元六世紀;而亞美尼亞教會迄今仍把耶誕節定在1月6日。

基督徒的意思是指什麼?

四世紀初年,基督教已傳遍羅馬帝國各角落。儘管很多時期都有宗教迫害,信眾數目仍有成長。只是,實質上單一的基督教會並不存在。很多人是隨著行腳四方的傳教士而改信,或者是透過個人的領悟,並非接受什麼基督教教典的指令。只有幾項最基本的理念是眾所同意的,即耶穌是「上帝之子」,為了人類的罪惡而死,死後復活,信仰他的人身後可得永生。

第二、三世紀期間,基督徒相當低調。不信此教者認為,基督教只有低層與沒權勢的人、勞工、奴隸及婦人才會信。有位異教文人塞爾薩斯(Celsus)描述基督教傳教士的方法時表示:「他們……只能說服那些傻瓜、不名譽、愚蠢的人,而且呢,只有奴隸及婦孺。」基督教當時的聲譽與現今許多排外的宗教團體一樣,偷偷摸摸,不准子女跟教外人士結婚。他們不過羅馬一般的宗教節慶,也不允許外人進入他們家中。常民心中因此起疑,認為基督徒幹的勾當,小自縱慾狂歡,大到吃人都有。

但是,羅馬帝國政府宣稱基督教有害國家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基督徒很像猶太教眾,不願剖分自己的忠貞與奉獻,不拜羅馬神祇,最重要的是不承認皇帝的君權神授。大多數羅馬人看待這一點為叛國罪,彷彿基督徒在揚言說他們樂見帝國崩漬。所以虔誠的基督徒要不是保持低調,就得捨身殉教。

然而,也有些基督徒沒那麼古板,他們要向國家體制讓步時沒什麼大麻煩,尤其面臨抉擇,是要到神壇捻撮香呢,還是有朝一日被送到競技場鬥獅子,此時更是如此。

宗教迫害結束,此時那些可同甘不共苦的基督徒,就被那些在苦難時節喪失親友及一切財產的基督徒恨上了。有些人堅持那些「行止有虧」的基督徒決不容重返教眾行列。另些人則說,假如他們為自己信仰不堅公開贖罪,那麼可以回來。光是為這個問題,教會就分裂成不同陣營了,即便教典裡別的方針他們都認可亦然。尼西亞大公會議時,羅馬城來了兩個主教,一人願意接納行止有虧者,另一人則加以峻拒。其他城市的狀況也是一樣。

話雖如此,最大的問題卻在:基督徒究竟信仰什麼?假如耶穌是上帝之子,那是否意味有兩個神明?耶穌這個男人是神明附體而已嗎?他是不是神明,只是使用男人的形貌,卻不像人類那般有感情、會受苦?「聖靈」(Holy Spirit)指的到底是什麼?

除開主禱文及諸如吃聖餅飲葡萄酒的聖餐儀式外,宗教儀式上幾乎沒什麼統一一致。耶穌生平及使徒的所作所為,說法南轅北轍。甲地的宗教教誨與乙地的就不相同。假如基督教還想維持下去,那麼這些事項等等,公認為基督徒的領袖們──即主教群──必須取得共識。【看更多簡介!
 


我不願意再收到商品 / 活動訊息郵件 ■ 客服信箱 service@books.com.tw 公司聯絡電話:02-278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