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天使走過人間 - 生與死的回憶錄 (2版)

天使走過人間 - 生與死的回憶錄 (2版)

The Wheel of Life -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 定價:330
  • 優惠價:929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6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她從小立志成為懸壺濟世的醫生,
一連串的巧合與際遇,讓她走入臨終關懷領域,
以溫暖的愛心,撫慰臨終病患的無奈與無助,
以無愧無懼的勇氣,面對生死過渡的彷徨與迷惘。
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回首來時路,
娓娓訴說她充滿光與熱、愛與勇氣的生命故事。

  在本書中,庫伯勒-羅斯醫師面對自己的死亡,娓娓道來一生的經歷,並闡述了她心中不變的真理──死亡並不存在。全書共分四部,分別記錄她少年、壯年、中年及老年的多采人生。閱讀她獨特、堅?、充滿爭議但又充滿啟發的生命故事,就像經歷一場豐富的心靈之旅。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1926~2004)

  庫伯勒-羅斯是一名精神科醫師,也是國際知名的生死學大師。她多年從事臨終關懷工作的經驗,以及《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等相繼推出的著作,協助了許多瀕死病患安詳面對生命的終點,更撫慰了無數臨終病患家屬的心,幫助他們克服失去摯愛的傷痛。

譯者簡介

李永平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婆羅洲,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中山大學及東吳大學,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暨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

  著有《婆羅洲之子》、《拉子婦》、《吉陵春秋》、《海東青:臺北的一則寓言》、《朱鴒漫遊仙境》、《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大河盡頭》等書。

  譯作包括:《曠野的聲音》、《上帝的指紋》、《紙牌的祕密》、《聖境預言書》、《輓歌》、《大河灣》、《幽黯國度》、《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目錄

1. 人生無意外 1

第一部 鼠──少年時期 9

2.  繭 11
3. 垂死的天使 19
4. 小黑兔 27
5. 信.望.愛 37
6. 第一件白袍 47
7. 我的承諾 56
8. 使命感 63
9. 神聖的泥土 71
10. 蝴蝶 82

第二部 熊──壯年時期 93

11. 回家晚餐 95
12. 醫學院 104
13. 仁術仁心 115
14.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生 121
15. 曼哈坦州立醫院 131
16. 活到死 141
17. 我的第一堂課 148
18. 身為母親 159
19. 死亡與臨終 165
20. 愛心與靈魂 177
21. 我的母親 187
22. 生命的意義 195
23. 一舉成名 203
24. 史華茲太太 210
25. 來生 218

第三部 野牛──中年時期 223

26. 杰飛 225
27. 身後世 233
28. 證據 241
29. 通靈經驗 249
30. 死亡並不存在 260
31. 宇宙意識 270
32. 最後的家園 280
33. 愛滋病 290
34. 聖水 298

第四部 鷹──晚年時期 311

35. 奉獻 313
36. 鄉村醫生 320
37. 畢業 329
38. 曼尼的信號 334
39. 蝶化 340
40. 生命和生活 350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163191
  • 叢書系列:文學人生
  • 規格:平裝 / 35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7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人生無意外

人們常問我,死亡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我告訴他們,死亡的感覺美妙極了。
而活著事件苦事,人生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掙扎。
那場大火就是人生中的一個逆境,
既然無法迴避,我只好坦然面對。

也許這本書能澄清一些誤會。多年來,我一直飽受流言困擾,弄得聲名狼藉。有些人甚至把我視為「死亡夫人」,成天糾纏著我。他們認為,我花了三十多年工夫研究死亡和來世,有資格充當這方面的專家。我倒覺得,這些人誤解了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強調的是生命的價值。這點不容置疑。

  我常說,死亡可以成為人生最輝煌的經驗之一。在你的一生中,如果每一天你都活得「正確」,你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也許這本書——我這輩子寫的最後一本書——能有助於澄清這些誤解。它可能引發一些新問題,但也可能提供一些答案。

  目前我居住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史格斯戴爾鎮(Scottsdale),這會兒,我坐在家中那間擺滿鮮花的起居室裡,回顧自己的一生,覺得過去七十年的歲月頗不尋常。在瑞士出生、長大的一個女孩,當年我做夢也不曾想到——年輕時,我挺愛做夢的哦——有一天我會寫出《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這本探討人生最後旅程、在醫學界和神學界引發激烈爭議的書,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家。我更沒料到,在往後的歲月中,我必須一再向世人解釋:死亡並不存在。

■離經叛道
  父母親原本期望我長大後成為一個相夫教子、敬奉上帝的瑞士家庭主婦。沒想到,我卻移居美國西南部,成為一位特立獨行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和演說家,成天跟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精靈打交道(在我看來,那個世界比我們這個世界可愛得多、美好得多!)。我覺得,現代醫學已經變質;醫師試圖扮演先知的角色,向病人提供一個沒有痛苦的人生。這是不負責任的謊言。據我所知,只有一樣東西能真正治癒人類的身心病痛,那就是無私的愛。

  我的觀念有些確實是離經叛道的。舉個例子來說吧。過去幾年,我的心臟病復發過六次,其中比較輕微的一次發生在一九九六年聖誕節後。大夫們先是警告,繼而哀求我,千萬要戒除抽菸、喝咖啡、嚼巧克力的習慣。可是我卻偏不聽醫師的勸告。說什麼,我都不會放棄人生的這點小小樂趣。幹嘛要戒掉呢?我為我的生命負責。

  我就是這樣過一輩子的。人們大可批評我桀驁不馴、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偏離正道。我不在乎。這就是我的本性呀。

  人生的事件表面上看起來是孤立的,彼此之間不相關連。

  然而,經驗卻告訴我,人生中並沒有偶發的、純屬意外的事件。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是「注定」要發生。

  我命中注定,要為垂死的病人貢獻心力,紓解他們的痛苦。第一次遇到愛滋病人,我就知道自己的使命了。彷彿受到神靈感召似的,每年我在外奔波不停,旅行二十五萬英里,在各地主持研習會,幫助人們因應人生中最痛苦的階段——死亡和生死之間的過渡。後來,在使命感驅使下,我在維吉尼亞州鄉野購買一座占地三百英畝的農莊,建立一所醫療中心,準備收容感染愛滋病毒的嬰兒。如今回想起來,我發覺,那時我已經注定要被趕出這個充滿田園風味的地方。每次想到這件事,我就感到心痛。

  一九八五年,收容愛滋嬰兒的計畫公布後,我立刻成為眾矢之的;雪南多亞河谷(Shenandoah Valley)地區的居民都把我看成眼中釘,恨不得拔之而後快。儘管我很快就放棄原定計畫,但仍有一夥人想盡辦法逼我離開,只差沒把我殺掉。他們朝我家的窗子開槍,掃射農莊上飼養的牲畜。他們到處放話,把這座幽靜美麗的山谷弄得人心惶惶,風聲鶴唳。但是,這兒是我的家,打死我也不會捲鋪蓋走路。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1/11/01
這本書是我看過最好看的一本書,死亡醫生的回憶錄,從小寫到死亡。後面的內容幫助我了解瀕死到死亡的歷程,而且這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有很大的可信度。作者愛人的信念更是值得學習,醫務或是服務類的工作都可以讀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4.0
|
2011/10/16
一開始看到此書時並未產生多大興趣,因為上頭寫著「生與死的回憶錄」就讓我覺得這是一個說大道理的書籍,無聊之外,看了一定會睡著的書,因為「大道理」任何人都會講,但是有真正體會到的卻有多少個?
這是一本說大道理的書沒錯,但是我錯了,這本書並不無聊也不會讓人睡著,本書主要敘述作者從小到大的生活點點滴滴,他所經歷過的事物、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高低起伏的人生中得到啟發,也從中去取得知識、經驗與道理,這本書描寫的非常生動,彷彿自己好像經歷過般。
正處於高中時期的我,慢慢的面對更多難題等著我去解決,有時解不出來時,真的很想放棄、逃避,但是只要想到伊莉莎白這句話所說的「人生在世,難免經歷種種苦難。經歷的愈多,你就愈有智慧,心靈愈成熟。」我要勇敢面對,不能放棄也不能退縮,「人生不是一齣悲劇,而是一場挑戰」,挑戰愈多,得到的經驗比別人愈多,同樣的成就也比別人更多。
展開
user-img
5.0
|
2010/12/10
天使走過人間 心得報告
閱\讀完這本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的自傳--「天使走過人間」,內心充滿著感動。她一生遭逢無數挫折,但仍以樂觀的態度從容面對一切,「把人生的功\課做好,痛苦自然消除。」這個信念幫助她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伊莉莎白是三胞胎中的老大,她的父親總對三人一視同仁,對待孩子和善但卻霸道地決定三胞胎的未來,伊莉莎白在成長的過程努力爭取獨立的人格與身分,無懼父親脾氣堅持走自己的路,效法史懷哲到落後地區行醫,她國小就在作文中寫道:「人生在世,就該追求最高的目標。」伊莉莎白為了證明自己究竟是誰這個問題,認為自己必須比別人更努力,才得以證明自己值得活下來。
伊莉莎白的父親從小就常帶她們三姊妹到戶外接觸大自然,也常帶領大家在音樂室高歌以陶冶性情;她從小熱愛小動物,但父親常逼她把她心愛的兔子送去屠宰再拿回家交給母親烹調,這在她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但她對自己說:「只要熬過這一關,將來肯定能克服人生所有困難。」在同學蘇西與親友相繼逝世的對比下,她了解到死亡不是人類可以控制的,如果選擇得當,可以死得有尊嚴;當時她洽逢二次大戰戰亂,她透過父親、兄長和收音機了解到戰爭殘酷與犧牲奉獻的意義,她在那時就能靠自家種的蔬果醃製食物,她在那時培養出自信知道能靠自己自力更生過活。
伊莉莎白年輕時在村莊附近的化學研究所工作,為感染愛滋病毒的妓女抽取血液樣本時,經雙方交談打開胸懷後,使她懂得因應與安撫遭遇絕症病人的情緒;在伊科西村她敞開心懷,為被俘虜的德國戰俘寄信回家,這次的經歷改變她的人生觀,讓她更珍惜物資豐沛的瑞士;她因朋友的一封電腦,奮不顧身、毅然決然前往波蘭,協助當地居民重建百廢待舉的村莊,她隨著國際和平志願工作團在波蘭為遭受各種病痛折磨的村民治療時,雖然設備、資源匱乏,但憑著一股犧牲奉獻的精神,她成功\的完成許\多不可思議的手上,在這之中,她看到了波蘭人的韌性,他們求生意志與勇氣讓伊麗莎白了解道地球上每一個生物的生存訣竅只是堅忍地活下去,使她對生命的意義又多體悟一層。離開波蘭後,伊莉莎白拜訪了梅達涅克集中營,她再納遇到一位叫歌妲的女孩,兩人經過一陣交談後,伊麗莎白得知歌妲是在集中營倖存的俘虜之一,她想方設法活下來,是為了把她目睹的罪行,告訴世人及後代子孫,但原先的仇恨,隨著獲救後昇華成寬恕與愛,她認為「對於過去種種既往不咎,才能找到真正的和平,如果想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必須要將仇恨冤屈轉化為連敏與慈愛之心,那麼倖存的她的生命才有價值。」
伊麗莎白在妹夫謝普里坦得到癌症後,領悟到「未來是不可靠的,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她能夠以同理心體會臨終病人內在的渴求,以無比的耐心與關懷陪伴病患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她覺得一個醫生的好壞不在知識的多寡、不在技術的高明、不在學歷的高低,而是用對待朋友的方式,讓病患在愛中恢復健康。
伊麗莎白樂觀的一面也值得學習,她流產後仍相信冥冥之中有股力量,主宰宇宙一切,每件事都有自身的機緣,並非偶然或意外,她憬悟到一生中也許\得不到想追求的東西,但上第一定會賜與她需要的東西。
伊麗莎白在曼哈坦州立醫院擔任精神科住院醫生時,仔細觀察到院中不平等的一面,某些醫生以極為殘忍一面對待病患,並對患者灌食迷幻藥等進行非法實驗,這樣患者康復機率是微乎其微,在伊麗莎白的堅持下,她廢除院中的懲罰制度,釋放大部份精神分裂病人回到社會上讓他們自立更生,開啟人生嶄新的一面,也因這樣的機緣,讓伊麗莎白不得不選擇精神科做為她的事業。
伊莉莎白跟其他醫師不同的是,她總坐在病人床邊,誠摯地握住對方的手,不斷傳遞關愛給患者,讓他們相信生命還有意義,她對病人說:「把你經歷過的一切告訴我,這樣我就能幫助別的病人。」她代替馬歌林教授上課一段時間後,突發奇想以「死亡」這個醫生和病人都忌諱談到的禁忌與醫學上的奧祕,她巧遇一位叫琳達的女孩,她對家人疏忽她的感受所累積的怨氣,滔滔不絕地對伊莉莎白傾訴,而被她邀請到演講會場將怨氣再對大家宣洩一次,而這次演講讓學生體認到自己也會面對死亡,生命也是脆弱的,當他們了解臨終病人的感受後,將來就能用愛心治療同樣的病人,而聆聽垂死病人的心聲,就能更加了解人生。
伊莉莎白跟隨海穆˙鮑姆醫生學習後,體認到心理分析的價值,對自己人格有心的認識,可她依舊對傳統精神醫學抱持批判的態度,她認為精神科太依賴藥物,沒考慮到病人的社會文化與背景因素,同時她也不滿醫界拚命發表論文以鞏固自身學術地位,而不注重病人問題;她和神學院學生相處一段日子發現人們試圖了解死亡,但在醫院人人卻避談死亡,她不忍看到臨終病患孤零零地死在被隔離又無人情味的病床上,她知道人們不了解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這輩子如果活著不好,就不可能安詳死去。
伊莉莎白和一位擔任清潔工的黑人婦女溝通之後,對她遭遇悲劇但不怨天尤人的態度感動,汲取到教訓:真正能幫助你成長的,並不一定是各領域的大師,兒童、臨終病患和清潔工,也能啟發自己,促使心智成長;與蓋\恩茲牧師合作探討死亡的研討會請了許\多病人對台下聽眾傾訴他們心中的感覺,讓他們被壓抑已久的感覺有個宣洩的出口,他們需要的是坦承,護士甚至比醫生更能體會他們的感受,更能幫助他們紓解痛苦,他們渴望心靈與情感的交流;台下聽眾的醫師、學生、社會人士都領悟過過去做法有些許\不對,今後能有同理心理解病患感受,好好活著就要避免糟蹋自己生命,誠實、積極地活著是病人給大家最大的啟示。
伊莉莎白在神學院開課遇到一位叫麗茲的病人,解開小女孩的心結後伊莉莎白對宗教更加反感,但她繼續授課,助學生釐清對生命的看法;伊莉莎白的母親變植物人後,伊莉莎白沒聽從母親當初要求她幫她終結生命,而以無盡的愛延長母親壽命,讓彼此雙方都感受對方的愛並繼續成長,因為沒有東西可學習時,生命才算結束。
每當伊莉莎白鼓勵或幫助了病人或其他醫師,她都會將故事與他人分享,希望大家能感恩惜福,人世無常,每人都有自己的挫折和考驗要面對,過了這關,又要面臨下一關,有些一生下來就面對考驗的人,他們需要最多的關愛與照顧,他們的存在提醒大家:人生唯一的目的是愛。
伊莉莎白因研討會而受邀出書,她將種種經歷寫成《論死亡與臨終》一書,將臨終分為否認與震驚、憤怒、討價還價、愛與諒解、接受五階段,最後會進入漫長、深沈的睡眠。伊莉莎白與一位病患史華茲太太的接觸,對「瀕死」有了初步的認知,而開啟研究「來生」與蒐集「身後世」的工作。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