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掙扎的帝國: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 定價:550
  • 優惠價:949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6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卜正民主編哈佛大學《帝制中國歷史》叢書,
其中親自執筆的《掙扎的帝國》可說是他最重要的元明研究著作。
從氣候遽變的觀點出發,探討元明帝國的發展與興衰。

  蒙古人在一二七○年代席捲中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這個歷時一千五百多年造就的儒家帝國,突然之間進入了異族統治階段。中國未來的模樣,在元朝於一二七九年一統天下之後,不再是從前的面貌。四個世紀之後,另一批來自塞外草原的入侵者取代了明朝,展開另一段外族統治。《掙扎的帝國》探索中國在這兩次戲劇性的外族入侵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以此為背景,呈現出中國第一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卜正民此番探討中國專制、社會複雜性和商業化,並特別關注中國朝代的成立和南海經濟,是繼《維梅爾的帽子》之後,另一扛鼎力作。

  這是一部十三到十七世紀之間中國歷史的清晰概觀上乘之作。卜正民以優雅的文筆、嫻熟的技巧,運用故事和奇聞軼事,闡明歷史的發展趨勢。——牛津大學教授戴彼得(Peter Ditmanson)

  一部快節奏而引人入勝的元明兩代歷史,人們會一讀再讀,樂在其中。——知名歷史學家鮑德威(Divid D. Buck),《加拿大歷史學報》(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這是一部雅俗共賞、學術界和通俗讀者都會感興趣的罕見作品。流暢可讀的行文與引人入勝的說書敘事,加上對於整體歷史的強調,讓任何程度的學生都更加能夠理解……。《掙扎的帝國》是當今中國史研究最重要的權威學者所寫,對元明兩朝歷史的宏觀研究之作。——夏威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文生,《世界史學報》(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英國牛津大學邵逸夫漢學講座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系教授等。主要研究明代社會文化史、全球史。

  著述包括榮獲美國漢學界最高學術榮譽列文森獎的《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已有中文版的《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維梅爾的帽子》、《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等。另編有《鴉片政權》、《民族的構建:亞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認同》及一套六冊的《帝制中國歷史》等著作。二○○五年獲加拿大歷史協會頒發歷史學弗朗索瓦‧澤維爾‧加諾獎章,二○○六年獲頒古根漢學術獎。

譯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現從事著述、翻譯、近代史紀錄片及講座策畫。
  
  著有《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祕史》、《個人旅行:西雅圖》、《愛新覺羅.玄燁:抹粉的聖君》、《一本就懂中國史》、《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漫遊中古英格蘭》、《情婦史》、《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等書。
 

目錄

第一章 龍蹤
第二章 規模
第三章 九劫
第四章 大汗與皇帝
第五章 經濟與生態
第六章 家庭
第七章 信仰
第八章 物事
第九章 南海
第十章 崩潰

結語
附錄
參考書目
 

緒論
  
  從十二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中葉,中國歷經了兩個朝代。頭一個朝代是元朝,建立於一二七一年,開國君主卻不是漢人,而是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大汗。第二個朝代是明朝,建立於一三六八年,開國皇帝是聰明絕頂卻又暴虐殘忍的朱元璋。明朝在一六四四年,被東北草原上的另一個征服者滿洲人所滅。這本書要說的,就是這些朝代的故事。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四個世紀的歷史,西元一三六八年是一個關鍵年代,因為在這一年,朱元璋這個起自本土的反抗軍政權,推翻了民怨載道的蒙古人,重新光復了所謂「故土」,建立起漢人的朝代。海外的歷史學者同樣也將一三六八年看作是一個重要的年分,不過,這是因為這一年代表著近世帝國的開端,以及中國邁向現代世界這條漫漫長路的起點。在這本書裡,一三六八年同樣也扮演了一個角色,不過這個角色卻有所不同:這一年在本書中,不是中國史演進的關鍵年分,而是兩個時段的連結點。建立大明的這場起事,固然結束了蒙古人在中國一個世紀的統治,但也使得蒙古所帶來的影響,在往後的幾個世紀裡持續傳承下去。元朝和明朝這兩個朝代,共同建立起帝制中國的專制統治,以家庭作為延伸擴展的基點,重組了中國的社會,並且改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以求加速商業財富的集中。
  
  把中國在十三到十七世紀的變遷,描繪成一幅連貫的歷史場景,並不是我在寫作這本書時所設想的初衷。我在一開始時,認定蒙古人從一二七一到一三六八年的統治時期,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歷史斷代;這個時代,和明朝光復故土之後,帶領中國走至如今的道路截然兩分:外來變成本土、蒙古改為漢人、黑轉為白。或者,在當時,我是這麼以為的。「元朝和明朝可能同樣屬於一個單一時代的組成部分」這個想法,則來自於一個完全沒有意料到的層面。我在閱讀四種主要史料(分別是官修正史、《明實錄》、地方官府修纂,記載各地民情事物的地方志,以及一般文集)的過程裡,開始注意到這些材料裡反覆提及的自然災害:饑荒、洪水、乾旱、龍捲風、蝗蟲,甚至龍現身釀災。當我收集這些材料出處,並且按照時間先後將它們排列順序以後,我發現這兩個朝代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時期,這個時期很巧合的和氣候史學者在世界其他地區所做的研究,有若合符節之處,它的名稱,是小冰河時代(LittleIce Age)。
  
  原來是溫暖、潮濕的世界,此時變得寒冷而乾燥。當這樣的變遷發生時,中國就和歐洲一樣,有許多事物都隨著氣候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國家與社會各自增強其力量,並且朝兩極分化。各經濟體之間產生連結,而且朝商業化發展。人們因此被迫想出新的方式,解釋發生在他們周圍,以及他們身上的改變,以求能讓蘊含在他們生活裡的新措施得到正當性,並且合理化他們為了生活所採取的行為模式。整個世界變得息息相關,中國,自然也不能例外。
  
  生活在元朝和明朝的人,沒辦法用前述的方式來了解這些變化。這是因為,他們通常都是猝然遭逢改變,而當這些改變發生的時候,又屬於災難性質。為了替這些偶然發生的事件找出一個模式,在第三章裡,我發現九種劫難(slough,和「絞刑架」〔bough〕押同韻),每隔三到七年的時間,就會隨著極度惡劣的氣候,以及大規模的人禍,而降臨世間。這些劫難並沒能改變元明歷史的發展進程,但是它們和其他因素一樣,極大程度、強而有力的塑造、決定了生活在這兩個朝代裡許多人的記憶和人生。
  
  受到反常氣候的蹂躪、近海水域則飽經外來商客持續的侵擾,有些人傾向死守過往的先例以作為今日的引導。又有些人將先例擺在一旁,發想出建構世界的新方法,以求能得到一席之地。這就是為什麼,元明兩代會有如此之多的混亂與衝突爭論的原因。
  
  為了要掌握這個時代的脈動與變化,我盡可能的透過故事、圖畫和當時人們的意見,來敘述這段歷史。這麼做並不困難,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帝制中國,有一項事情和早前的時代不同,那就是當時的人有為數眾多的報導文字留存下來,有待我們去搜尋發現;它們當中大部分是有意為之,若干是無意間所為。目擊事件者很少能看到事情的全貌,可是他們的描述豐富了事件的細節,讓相隔這麼久遠的過往,可以栩栩如生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他們的想法,不盡然和我們的相符,但是我們能夠意識到他們的喜悅,以及他們的恐慌。
  
  本書應該從他們的恐慌開篇:在那個時候,有龍在他們的世界裡現蹤。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43377
  • 叢書系列:歷史選書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4.8 x 21 x 2.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龍蹤

在元代第一次於人間現蹤,發生在一二九二年。那是本朝建立後的第二十二年,也是開國皇帝忽必烈汗(一二一五至一二九四)駕崩前兩年。龍在太湖邊顯現蹤跡,太湖水域位於長江下游三角洲的腹心地帶,像是心臟一樣,從交叉縱橫的河流與運河渠道裡幫浦著水流,沖積沉澱在南京(明代的頭一個京師)到沿海的港口上海這一片廣闊地區。當龍在天上現蹤的時候,便會引來一場大洪水,將聚集太湖外圍的良田盡皆淹沒。 眾多田畝便因此成為沼澤泥濘的荒地。
  
本朝第二次有龍現蹤的紀錄,就發生在隔年。龍現蹤於成山(Chen Mountain),此處地方雖名為山,卻是一處距離太湖東南方七十五公里的平緩山丘。成山有座奉祀龍王的廟宇,時間可以追溯到宋代。這座龍王廟以「行宮」為名,行宮一詞,通常用作帝王出巡駐蹕之地的稱呼,而既然龍王和皇帝一樣,在國內也有許多巡遊時的居所,便以此為名。這座廟宇早因年久失修,而傾頹荒廢,地方縣令決定將其重新修葺,以求龍王庇祐,能降下甘霖,施恩澤給乾涸焦渴的本縣。在現場的畫師們見證了龍現蹤的一刻:其時為一二九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午之前,雷聲閃電交錯,突然起一陣疾風,宣告龍跡現蹤,而且不只一條龍,龍王和其幼子俱現蹤跡。這對龍父子在空中翻騰,對下面充滿怖畏的畫師們顯現身影,然後搖頭擺尾,隱沒在雲端裡。不久之後,一陣大雨便簌然降至,結束了這個地區為期兩年的乾旱。
  
忽必烈汗在隔年駕崩。三年之後,龍王父子在成山上空戲劇性現蹤的這一幕,被一場鄱陽湖上空的暴風雨裡的群龍所掀起的騷亂給掩蓋了。鄱陽湖是長江流域中,僅次於太湖的湖泊。群龍在湖上翻騰,激起鄱陽湖的波濤,造成洪水氾濫,為害外圍的府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7/10/24
卜正民教授主編的《哈佛中國史》系列共有秦漢、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明、清朝等6卷,分別由四位學者負責編寫。卜正民教授負責元明部分,他將這段13-17世紀約四百年的時期定位為「掙扎的帝國」。他利用環境研究的最新成果看待歷史,認為氣候變遷是這四百年間(1271-1644年)影響歷史最大的外在因素,對人民生活及政治制度造成的影響很大。在對這時期歷史進行解事實,若忽略了氣候因素,則無法完整解釋元明歷史上的許多現象。
以往,過度強調蒙元的異族統治特色,再加上誤會朱元璋為民族起義的英雄,故在無意間會將元、明兩代視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許多史學研究者皆已注意到元明之間的制度連續性,而卜正民卻無意中發現了元明之間的氣候連續性。他在蒐集元、明兩代的史料中發現,這四百年的史著中不斷有饑荒、洪水、乾旱、颶風、蝗害、疾疫等記載,而這四百年剛好是地球上的小冰河期。
大約自1270年開始,地球的溫度開始逐漸變冷,1370年左右,降到低點,此後又開始回溫。1470年左右,開始第二次氣溫下降的循環,16世紀的氣溫更低,17世紀氣溫再度下滑,一直持續到1715年為止。
若將元、明兩個朝代的政治變遷與氣候變冷的循環做一對比,便可發現:
表一:小冰河期氣候變化與政治變遷對照表
時代 1271年 1368年 1577年-1644年
政治變遷 南宋滅亡 元朝滅亡 萬曆5年
元朝建立 明朝建立 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氣候變遷 氣候開始變冷 第一階段極寒期 寒潮再度來襲

正如卜正民教授所說的,氣候不是解釋這些重大政治轉變的唯一因素,但在對這些政治轉變進行解釋時,不可忽略環境因素—氣候,所扮演的角色。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