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

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

Paths beyond ego :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6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人類正站在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上。面對全球迫切的種種危機,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自己責無旁貸。很多人開始力行環保、簡樸生活,進行深度的自我省察,擔任志工幫助別人,追尋跟宇宙自然更和諧的生存方式。這些調整與改變,正是呼應著全球化的「超個人運動」。

  「超個人」並非某個學派,它是一股全面性的潮流,一種跨越學科、學派、國家、性別的整合運動。簡單來說,它是跟宇宙合一的意識擴張經驗,在其中,人類深刻體認到自身是整個大存有鏈的一份子,存在的統合感超越了個人的範疇,而跟整體人類、普遍眾生、深層靈魂及廣大宇宙緊密相連。「超個人」帶動了人類意識的革命性觀點,促使全球各地許多人都不約而同掀起了改變生活態度的風潮。

  而在學術領域中,也開始發動人類高層意識的研究風潮。過去的科學及科技觀點是狹隘的,完全將靈性次元的力量排除在外。而今,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探索內在心靈潛藏的能力,及深層意識的領域,其中心理學是先趨,西方的迷幻藥經驗、東方的禪定法門、生物反饋,以及意識的各種狀態,紛紛成為超個人心理學界研究的主流。之後精神醫學、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物理學的研究者也加入這個陣營──超個人的各個派別應運而生,其範疇是前所未有的廣闊。

  這本書彙集了超個人學派的重量級作品,內容豐富,涵蓋了靜坐禪修、清明夢、迷幻藥、瀕死經驗...等等的超常意識經驗,並探討靜坐與心理治療、佛教與精神分析、科學與神祕主義、超個人經驗與全球化危機、歷史與哲學...的對話和反思。這是編者的用心,力求呈現超個人運動的完整面貌,讓讀者綜覽各家大師的思想及研究精華。

  超個人運動將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大趨勢。而本書是第一本完整介紹超個人學派的中文版作品。對於願意探索自我、思考人生、追求靈修成長、期許身心靈整合的人,及從事臨床諮商治療的專業人士、獻身信仰的宗教界人士、關心環境與地球生態的保育人士,都能從這本書獲益良多,得到嶄新的啟發。

  推薦者:李安德(師大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呂旭亞(呂旭立文教基金會董事、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Roger Walsh羅傑.渥許

  加州大學精神醫學、哲學及人類學博士,著作與研究領域包括醫學、生態學、心理學、哲學及宗教等。曾獲得超過二十座國內外相關獎項。已有超過二十年的豐富靈修經驗。

Frances Vaughan法蘭西絲.方恩

  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博士,「超個人經驗研究計劃」創立理事。曾著有一本勞倫斯傳記(The Prince of Our Disorder: the life of T.E. Lawrence),榮獲普立茲獎。

 

導論
書序作者:羅傑.渥許、法蘭西絲.方恩

  我們人類真是一群聰明而靈巧的生物。我們登陸月球,分裂原子,解開遺傳基因密碼,探測宇宙之創生。沒錯,現代文明確實是一座象徵人類心智無限創造力的紀念碑。雖然科技才俊比比皆是,但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擔憂我們可能過度輕忽了其他方面的發展。部分的原因是,我們在科技上的耀武揚威使我們和自己的內心世界解離,而一味地向外追尋那些只有在內心才能找到的答案。我們否認了主觀與神聖的面向,忽略了心智的潛力,危及到我們的星球,並活在集體昏迷的狀態--我們對這種緊縮而扭曲的心智狀態渾然不覺,因為我們都活在其中,並視其為「正常」。

  然而我們的內心仍潛存著未曾被探索過的能力、深層的心靈境界、不同的意識狀態以及大部分人從未夢想過的發展。超個人學術領域已經在探索這些可能性,其中的先驅便是心理學。

心理學的演化

  西方心理學誕生於兩個不同的源頭:一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科學測試,另一個則是在醫院裡進行的臨床診療。為了建立起心理學在科學上的正統性,於是心理學家以物理學作為實驗心理學的典範,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之上,而避開了無法被觀察到的內在經驗世界。基於這個理由,實驗心理學後來逐漸被行為主義學派所主導。

  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最早誕生於病理學。因為人類大部分的痛苦都來自於無意識?的驅力,所以臨床診療便專注於主觀及無意識層面的研究,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就這樣逐漸地被精神分析學派所主導。精神分析學派與行為主義學派因而成為臨床心理學及實驗心理學的基礎,亦即為人所熟知的心理學第一勢力與第二勢力;其主導性的影響力整個籠罩了二十世紀的前半葉。但是到了六○年代,研究者開始擔憂起這兩股勢力所造成的限制及曲解,雖然它們的貢獻良多。它們似乎無法妥當對待人類經驗的所有面向。它們只專注於精神病理學的研究,或者僅以實驗室裡觀察到的有限情況來籠統論述日常生活的複雜性。它們忽略了人類經驗的某些重要面向,譬如意識以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狀態(譯註:此處指的是聖賢、偉人或天才等特殊人士的精神狀態。)

  它們有時甚至將超個人性的神秘經驗視為精神病的癥狀之一,佛洛依德便曾經將超個人經驗詮釋成嬰兒期無助感的反射。另外有些精神分析學者則將其草草歸類為「渴望與乳房合一的退化狀態」或「自戀型精神官能症」。哲人傑寇普?尼德曼曾說過:「佛洛依德學派低估人了類的可能性,還將這低估制式化。」

  對上述這些問題的憂慮促成了人本心理學的發展。人本心理學與超個人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說過一句話:「本觀點並無意否定佛洛依德的發現,其主旨乃是要添加和補充它。很簡化地說,佛氏提供給我們的似乎是只佔了半個畫面的病態心理學,我們必須補足的則是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學。也許這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學更能幫助我們管理及改善我們的人生,使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人本心理學要研究的乃是人類經驗及令人健全的因素,而不是那些在實驗室裡輕易就能測試出來的答案。其中一項特別的發現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最後促成了超個人心理學的誕生。某些精神特別健全的人很容易有「高峰經驗」:一種短暫但極為強烈、充滿著狂喜、深具意義而又獲益良多的意識擴張經驗,亦即跟宇宙合一的經驗。歷史上曾出現過諸多類似的個人體悟,西方稱之為神秘、屬靈或神聖合體經驗,東方則稱之為三摩地或開悟。

  迷幻藥也帶來了強而有力的影響,並釋放出社會尚未準備好吸收消化之空前強烈體驗。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麼高比率的人共同經驗了超常意識狀態,但其中有某些經驗很顯然是痛苦而困惑的。另外有些超驗狀態則為這個不懷疑的世界示範了意識之可塑性及其廣闊的範疇,並證實了慣常意識狀態乃是有限而扭曲的,同時也指出了更值得我們追求的意識狀態。

  同一時期,亞洲的禪定法門也提供了不必透過藥物而進入超常意識的途徑。數個世紀以來被西方人視為不合常理及病態的經驗,突然在少數人的生活中變得有效及富有價值起來。西方文化從此而改觀了。

  西方社會從此對亞洲文化及傳統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嘗試瑜珈、巫術以及基督教默觀等等的靈修方法。對傳統價值觀的不滿則使得人們選擇了另類的生活方式,譬如自動自發地過起簡樸生活,提高對生態環境的敏感度,故而表達支持了嶄新的願景。各大學的研究院也開始探索禪定、生物反饋、迷幻經驗以及意識的各種狀態。昨日文化上的好奇已經成了今日研究的主流。超個人心理學界一直企圖將這些奇妙的發現整合成一門新的學科,不久,精神醫學、人類學、社會學及生態學的研究者也加入了這個陣營。

定義與描述

  什麼是超個人經驗?

  超個人經驗也許可以定義為:存在的統合感超越了個人的範疇而擴大到人類、眾生、靈魂及宇宙的面向。

  超個人學派所要研究的則是超個人經驗和相關現象,這些學者嘗試擴大他們的學術研究範疇,並以自己的專業訓練來探究超個人現象。

  超個人心理學乃是研究超個人經驗和相關現象的心理學。所謂的相關現象包括了超個人經驗及其發展的本質、種類、肇因及結果,以及被這些經驗和發展所啟發的心理學、哲學、藝術、文化、宗教、修持方法、生活方式及各種反應,或是對這些經驗和發展的誘導、表達、應用及理解。

  超個人精神醫學乃是專心研究超個人經驗及現象的精神醫學。它所研究的重點和超個人心理學雷同,但尤其著重於臨床和生物醫學層面的超個人現象。

  超個人人類學則是一種跨文化的研究,它探究的是超個人現象及意識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超個人社會學研究的是超個人現象的社會向度、其中的意涵及展現。

  超個人生態學研究的是超個人的生態面向、其中的意涵及用途。

  超個人運動則是整合綜攝所有超個人學科的一種運動。

  這些定義都是在描述超個人學派的特點和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並未將個人特質排除於外,也不限制意識擴張的種類,更無意將超個人學派鎖定於任何一種哲學或世界觀,而研究的方法也沒有局限。

  超個人學派並不排除個人性的向度,亦無意使其失效。反之,它們將個人關懷的範圍拓展得更大一些,而同時兼顧到個人與超個人經驗。有人對「超個人」這個名相做了下列的詮釋:這是一種透過個人而呈現出的超驗狀態。但這些定義並不限制統合感擴張的方向或範疇。某些生態學者強調橫向擴張的重要性--將統合感擴大到地球及萬物,然而卻否定了縱向超驗現象的價值或有效性。對其他的一些靈修者而言,這種轉化到超驗次元的縱向擴張經驗才是最重要的,還有些人則同時認同了縱與橫的向度。

  不過,這些定義並不是要將超個人學派或其研究者拘泥於任何特定的詮釋。這些學者無意倚賴任何特定的本體論、形上學、世界觀、教義、哲學或宗教。他們關切的焦點乃是經驗本身,所以這些定義包容了各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以便人們理解那些經驗中的人性本質,並深化我們對宇宙的洞識。超個人經驗長久以來早已被各種不同的方式詮釋過,此現象將毫無疑問地持續下去。超個人學者可能有宗教信仰或無宗教信仰,可能是有神論者或無神論者。這種專注於經驗本身的定義,預留了許多空間給各種有價值而又多樣化的互補觀點。

  總之,這些定義並不限制超個人經驗的研究方法。反之,它們接納任何有效的方法論。超個人研究者鼓勵人們採用折衷、貫通與整合的途徑,妥當地運用所謂的「三種認知之眼」:肉眼、理性自省之眼及默觀之眼。這種作法和其它學派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後者往往提倡或倚賴某種特定的方法論。舉例而言,行為主義學派著重的是感官測試的研究資料及科學性,精神分析之類的自省學派強調的則是對內心活動的觀察,瑜珈鍛練關注的乃是默觀傳承。迄今只有超個人學派採取了折衷主義的方法論,它試圖將科學、哲學、內省分析及默觀方法整合成一門有容乃大的學派,並以妥當的態度探測人類經驗及人類本質的諸多面向。

  因此,超個人學派的範疇格外寬廣,它貫通整合了各種學科。這些學科探索的範疇綜攝了人類所有高層意識的發展,或是馬斯洛所謂的「人性進一步的發展。」它們的探索整合了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人類學、哲學、比較宗教學,並統合了東西方理念。其中的某些議題特別受到關注,譬如意識和超常意識、神話學、禪定、瑜珈、神秘主義、澄明之夢、迷幻經驗、價值觀、倫理學、人際關係、特異才能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狀態、超越成規之發展、愛與慈悲之類的超個人情感、利他主義與服務動機,以及超個人精神病理學及治療方法。

宗教的關係

  這些議題中有許多都跟宗教研究重疊,所以人們才開始關心起超個人學派與宗教的關係。當然,探討此類議題仍須依賴定義,誠如肯恩威爾伯所言:「討論宗教議題最困難之處….就在於它並非第三人稱的『它』。依我看來,『它』至少有一打互不相容而又大異其趣的定義,但很不幸的是,在諸多的文獻中,這些定義並不是經常、甚至一向沒被仔細區分過。」

  宗教最簡單的定義之一即是:與神聖攸關之事。既然超個人經驗並不全然是神聖的,而宗教經驗也不全然是超越個人性的,那麼顯然兩者是有重疊之處。因為超個人學派對非宗教性的超個人經驗也很感興趣,所以在研究、詮釋、心理觀察及哲學用語上都儘量免除宗教寓意。超個人學派不擁護任何教條或信條,不要求人信奉任何宗教,它所提倡的乃是以開放的科學精神、哲學思考及經驗性的實驗來面對所有主張,且一向認為超個人經驗可因個人喜好之不同而賦予它宗教或非宗教性的詮釋。總之,超個人學派與宗教應該被視為兩個不同的領域,雖然它們所關心的事有某些是重疊的。同樣的,超個人心理學與超個人人類學顯然也有別於宗教心理學和宗教人類學。

多重意識學派

  我們必須強調的是,超個人學科乃是研究多重意識的學科。在西方文化中,心理學與人類學等主流學科很顯然只專注於單一意識狀態的研究。它們把焦點集中於平常的清醒狀態,而不注重其他的另類意識狀態。

  對照之下,多重意識文化較為關注和重視夢境或默觀狀態,因此它們的世界觀有一大部份是源自於多重意識,譬如巫士部落文化、佛教心理學及道家哲學。

  傳統的超個人學派,諸如瑜伽行派、默觀傳承及相關的心理學和哲學,起先即是為了誘發多重意識而設計的,因此它們很顯然隸屬於多重意識學派。近代的超個人學派則企圖打造出現代化的多重意識學派,以便理解、表達和啟發超個人性的經驗及現象,並以當代方法結合古代跨文化智慧傳承之精髓。

  超個人學派隸屬於多重意識體系,所以能涵蓋更寬廣的人類經驗及可能性,其範疇甚至遍及各種思想體系。我們都熟知過去有許多學派或理論僅選擇某種觀點來觀察人類行為的某個面向,故而忽略或遮蔽了其他觀點,但超個人學派重視的卻是不同的思想體系之貢獻及整合。

  與其鼓吹某一種特定的觀點,不如將看似衝突的各種學說加以整合。不同的學說觀察到的乃是人類經驗的不同面向及發展階段,所以很可能是可以互補的。譬如佛洛依德學派重視的是兒童早期的發展,存在主義心理學涉及的是成人所面對的普世性存在議題,行為主義學派的治療證實了外在刺激會加強行為上的制約,認知治療促使我們去發現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榮格學派則幫助我們認清了原形、集體潛意識以及意像和象徵的治療力量。亞洲的體系諸如佛教、瑜伽行派及吠檀多心理學則補足了西方心理學的不足,它們不但清楚地描繪出超個人階段的發展,還提供了體悟這些境界的方法。

  雖然超個人心理學綜攝了主流西方學派之外的其他領域,但仍然重視這些學派的貢獻;它並不想取代它們,而是要將它們整合成一個更大的視野。此即超個人學派之洞見。

  當然,本書所呈現的超個人洞見並非一應俱全的,未來若有更完整的觀點,它將毫無疑問地臣服於其下。

  有一天我們將發現,每當我們喪失一個觀點時,便是往前邁進了一步,而生命的轉變就在於從封閉的真理進入開放的真理──此真理如同生命本體一般,宏大到無法被任何觀點所套牢,因為它涵蓋了一切觀點….此真理的偉大之處即在於它可以否定自己而永遠朝著更高的真理邁進。

超個人洞見的重要性

  跨世紀和跨文化的超個人經驗一向被視為極其重要之事。在我們這個時代,超個人洞見及超個人學派更形重要,原因有好幾個,第一,它們使我們對以往曾忽略及誤解過的人類經驗重新產生關懷;它們為古老的理念、宗教傳承及默觀修練提出了新的解說;它們以更豁達的觀點來看待人性;並指出了未曾被思議過的人類潛能。

  超個人學派重新研究起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非理性或病態的超個人經驗。本書內文充分說明了為何某些經驗應被視為健全的發展而非退化狀態。誠如肯恩?威爾伯所言,此類經驗並非「助長自我的退化,而是自我的演化及超越。」

  恢復對超個人經驗的重視,寓含著重大的跨文化意義,它使我們更能欣賞其他的文化及其哲學、宗教與藝術,並因而整合了許多歷史及跨文化文獻。

  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人類學者開始採用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故而貶低了超個人經驗。這些超個人經驗廣泛地被其他文化所重視,於是西方學者越發貶低其他的文化,許多卓越的學者竟然妄下論斷:「精神分裂的退化現象與瑜珈及禪的修練境界頗為類似,這顯示出東方文化傾向於自我退縮,以逃避文化、肉體及社會的巨大困境。」

  我們對超個人經驗及其過程目前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終於可以向累積了數千年的超個人智慧傳承學習,並重新評估其他文化的價值。其實我們應該將「偉大的精神傳承」重新定義為:人類跨文化宗教哲學的智慧總集。

  我們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能明白超個人經驗為什麼在歷史上受到普遍的重視。它們替個人心理及社會帶來了意趣深遠的裨益;超個人經驗雖非必然,但經常能引起戲劇性的、持續的、有益的心理變化,它們確實能提供我們一種意義和目的感,並消解掉存在的困惑,激發我們對人類及地球的慈悲和關懷。確實,一次的超個人經驗足以改變人的一生。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如果缺少了此類經驗,將形成具有威脅性的病態,其範圍涵蓋了個人、社會及全球,本書有許多地方都在探討這個觀點。

  超個人經驗更提出了人性中各種豐富的可能性,某些情緒、動機、認知能力及意識狀態,皆可培養和精練成超常意識狀態。

  舉例而言,默觀傳承主張愛與慈悲等情感是可以擴張到全人類及眾生身上的。它們同時還主張--初期的實驗證實了它們的主張--專注力可以變得更穩定,覺知力也可以加強,而利他主義的動機及自我超越的能力也都會增強。這些能力的增強,暗示了人類心理上的發展可以遠遠超越過去所設定的極限。

  超個人經驗往往發生在超常意識狀態,對這兩者所進行的研究終於使我們認清,我們曾那麼戲劇性地低估了人類意識的可塑性及潛在狀態的範疇。至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心理學只不過發現了一小部份的意識狀態;除了正常的清醒意識和睡眠之外,其他諸如陶醉狀態、譫妄狀態以及精神變態--均被視為精神病。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各種超常意識狀態的存在,而有關不同意識狀態的研究數據也一直在增加。誘發這些狀態的技巧種類繁多,其中有古老的,也有現代的。某些歷史悠久的方法比較著重於生理層面的鍛練,譬如斷食、不倒單、暴露於冷熱之苦行;另外還有一些心理層面的修練方法,如閉關隱修、頌經祈禱、擊鼓起舞、禪定及瑜珈鍛練。這些修練方法的現代版本則是隔離槽或生物反饋等實驗。

  有許多另類意識狀態可能不會帶來任何明顯的助益,甚至是有害的,但其他的另類意識狀態則與前面所探討過的能力增強有關,這其中寓含著兩個重要的信息:每一個人都可能開發出高層意識狀態及超常能力;被我們視為最佳的正常意識狀態反而是次等的。

  另外一項發現則具有更深遠的意義:所有的意識狀態都可能出現所謂的特定狀態的局限。也就是說,某個特定意識狀態的認知,很可能不易被另一種意識狀態所理解。對一個從未擁有過另類意識經驗的人,別人即使獲得再深的領悟,也無法傳達給他。

  這意味著你必須體悟過一些另類意識,才有能力理解和欣賞超個人經驗及相關的鍛練方法和生活方式。特定意識狀態的局限說明了超個人經驗及傳承為什麼會被輕忽,也說明了只有真的去修練如何進入這些經驗的方法,才可能有所體悟。

  超個人學派提出了許多基進的再詮釋和闡釋,來幫助我們理解宗教的諸多面向,如果以其中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各大宗教的默觀及神秘傳承,則不妨將其視為誘發解脫、救贖或開悟等特定超個人意識狀態的多重意識傳承。這些傳承中的哲學與心理學表達出了從這些意識中所斬獲的知識。誘發開悟狀態的默觀修練可以被視為超個人之科技或超驗科技,其中的觀點為那些看似神秘的修練方法帶來了嶄新的理解。

  凡體受過超驗意識狀態的人,幾乎一致對人類本質抱持更豁達的看法。他們發現內心有一個和外在宇宙一樣神秘的世界,那是物質儀器無法探測到的經驗向度。這些向度都存在於心靈及意識中,發現它們的人將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既存在於感官及物質世界,更存在於心靈和意識的向度。

  對人性而言是如此,就宇宙而言亦是如此。超個人經驗往往暗示著巨大無邊的非物質次元是實存的,從這個觀點來看,實存乃是多層次的,而被我們視為完整生命現象的物質世界,現在看來似乎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種形式罷了。

  攸關人類及宇宙的理解將逐漸被揭露,迄今超個人學派一直獨守著其探索的廣度,它們以折衷整合的方式,綜攝了個人與超個人、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知識與智慧、藝術與哲學、科學與宗教、自省與默觀。只有:此即超個人學派之洞見。採納這種包羅萬象的途徑,才能反映出人類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2808498
  • 叢書系列:Master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2.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十篇 照顧我們的世界:服務和永續

眾所皆知,我們已到達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時刻:這是決定我們星球、我們族類,以及無數其他族類命運的時刻。我們擁有空前的力量和可能性,卻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和苦難。這是多麼特別的情形,我們竟然成為決定要使地球成為天堂或地獄的世代:我們要創造一個有益而永續的社會,或是要一個掠奪、污染、充滿輻射的星球。因為我們擁有造成這兩種結果的力量。
每個人都知道我們面臨許多危險,卻只有少數人了解這些危險是多麼可怕而急迫,以下簡略描述一些較迫切的危機。

人口爆炸正以每年一億人的驚人速度成長。人類花了一百多萬年的進化時間,才在公元 1800 年達到十億人口,現在卻是每十三年就增加十億人,每四十年就增加一倍人口。顯而易見地,人口爆炸不可能持續下去,而且很快就會結束,要不是我們很快做到普及全世界的生育控制,要不就是出現比過去更大規模的飢饉、疾病和社會的崩潰。

人口爆炸的情形在窮人和富人間的差異更是不成比例,在已開發國家中,平均每一個人的年收入,是最貧窮國家的三十倍。貧窮造成大量的營養不良和飢饉,每年約有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人死於營養不良,還有五億人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況。現在每四個月因飢饉而死的人,就相當於整個大屠殺的死亡人數。
這些不可思議的數字卻還不足以傳遞出數字背後的苦難和絕望。他們離聯合國宣言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達到一種生活水平,足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與幸福,包括食物、衣服、住家和醫療照顧」,還有一大段距離。

人口爆炸當然會攫取資源,破壞環境的平衡。我們只剩短短幾十年的石油存量,世界的森林正快速減少,物種被消滅的速度之快,是恐龍絕種以來所未曾聽聞的,而世界上大部分的農地品質正快速惡化,同時在我們的頭頂有著空氣污染、酸雨、臭氧層的破壞,二氧化碳的濃度正破壞著大氣層。
當世界的自然資源逐漸耗盡時,大量人類資源卻被大規模軍事經費和具有毀滅力量的武器所吞沒。全世界核子武器合計起來的爆炸力量,相當於數十億噸黃色炸藥的威力。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