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

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

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

  • 定價:360
  • 優惠價:7251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世界,就像是一座遊樂園,我們小時候都知道的,只是長大之後忘記了。」
——《沒問題先生》(Yes Man)

  讓內在的好奇小孩引領你探索學習、發現驚奇、開創無限可能

  ★文化部「第 38 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獲選推薦
  ★《策略企業》(strategy+business)雜誌年度最佳商業書籍

  從 1970 年代末起,奧斯卡金獎製作人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就持續每週與一位演藝圈外各種有趣的專業人士交談——從科學家到時尚設計師,從探險家到企業執行長,從藝術家到中情局局長,他都充滿好奇。

  葛瑟的「好奇心對話」用意在於走出自身經驗的框架去學習、成長。他的「想像娛樂公司」孕育出眾多耳熟能詳的作品,包括《美麗境界》《達文西密碼》《阿波羅 13》《24 反恐任務》等,而這些行之有年的漫談,正是背後激發作品靈感的祕訣!

  葛瑟以個人故事為例證,說明好奇心如何能深刻轉變事業與工作成果,進而鼓勵更多人擁抱內心的好奇小孩,透過「發問」的過程去學習、創造、管理與領導。

  他與獲獎財經記者查爾斯‧費希曼(Charles Fishman,《沃爾瑪效應》作者)合作,藉由輕鬆詼諧的口吻帶領讀者一窺「好奇心對話」的進行方式與精華,探索好奇心如何開拓一個人的格局與視野,深化生命內涵,在職場管理、人際關係各方面改變你的人生。

  本書是一本能點燃熱情、向好奇心致敬之作,期許能引發成千上萬個問題,從問題中產生創造性的答案。好奇心讓生活更有趣,也能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奧斯卡金獎製作人布萊恩‧葛瑟的部分訪談名單: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普普藝術大師
  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搖滾天王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小說作家
  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英國前王妃
  歐普拉(Oprah Winfrey):歐普拉網路電視網創辦人暨董事長、演員、作家
  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時尚設計師
  湯米席爾菲格(Tommy Hilfiger):時尚設計師
  卡文‧克萊(Calvin Klein):時尚設計師
  碧昂絲‧諾利斯(Beyonce Knowles):歌手、演員
  雷霸龍‧詹姆斯(LeBron James):NBA 明星球員
  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美國總統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
  賈斯汀‧提姆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歌手、演員
  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英國前首相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國前國務卿、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亞馬遜網站創辦人暨執行長
  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職業網球明星
  提姆‧庫克(Tim Cook):蘋果公司執行長
  阿里(Muhammad Ali):三屆世界重量級拳王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得主、《槍砲、病菌與鋼鐵》作者
  阿姆(Eminem):歌手、音樂製作人、演員
  暴動小貓(Pussy Riot):俄羅斯女權主義龐克樂團
  喬納‧沙克(Jonas Salk):小兒麻痺疫苗的首位發明家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發展心理學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論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管理顧問、《從A到A+》作者
  ……等,共超過 500 人

得獎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三大分類榜第 1 名

國內重量級名人推薦

  Ring Ring 人氣插畫家
  岑永康、張珮珊 新聞主播
  李家同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唐心慧 奧美廣告董事總經理
  黃子佼 跨界王
  翟本喬 和沛科技總經理
  蔡康永 主持人、作家
  蕭青陽 旅行藝術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充滿無比的好奇,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是 Ring Ring 認為人之所以要擁有好奇心的原因。我們一路以來所接受的教育,普遍依循著一套固定的模式,讓人很難有勇氣敢去嘗試突破,當你試著與眾不同,卻又被套上叛逆的標籤。
  出了社會後發現,這世界會有很多讓人充滿疑惑的問題,當你少了好奇心,就少了探究的能力,對於當前的狀況不明就裡地接受,往往會阻礙自己進步的節奏。
  好奇心是突破的種子,如果希望自己變好、希望身處的環境更好,我們就應該對眼前的一切感到好奇,去發問、去探索。——Ring Ring

  好奇心是通往一切的道路,雖然答案不只一個,但每找到一個,都會更加豐富您的生命!——岑永康、張珮珊

  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一口氣就把它看完了。本書所強調的好奇心,正和我一直提倡的創新態度不謀而合。人之所以能創新,就是因為不斷地有好奇心,不斷地問為什麼,不斷地去嘗試新的事物,就算好奇心會殺死貓,貓也要試試看。而我們知道:歷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半是不怕死的。
  希望大家在看過之後,能夠激發起你心中蟄伏已久的好奇心,重新開始嘗試新的事物。不管是在事業上或是生活上,都能再開創新的一局。——翟本喬

國外重量級名人推薦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趨勢》、《異數》作者
  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Google 執行董事長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Facebook 營運長、《挺身而進》作者
  朗霍華(Ron Howard):奧斯卡金獎導演
  羅伯特‧艾格(Robert Iger):迪士尼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迪克・科斯特羅(Dick Costolo):Twitter 前執行長
  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共同創辦人暨總編輯……等人

國外重量級媒體報導、推薦

  《時代》(Time)、《時人》(People)、《綜藝》(Variety)、
  《浮華世界》(Vanity Fair)、《告示牌》(Billboard)、
  《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富比士》(Forbes)、
  《快速企業》(Fast Company)、《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等數十家媒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


  葛瑟為《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阿波羅 13》(Apollo 13)、《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王牌大騙子》(Liar Liar)、《24 反恐任務》(24)、《發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等電影與電視節目製作人。

  他製作的電影與電視共獲奧斯卡獎提名 43 次、艾美獎提名 149 次,並以《美麗境界》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劇情片,電視劇則曾獲金球獎、艾美獎最佳劇情類影集、最佳喜劇類影集、最佳連續短劇等獎項。他製作的電影在全球院線、音樂和錄影帶上的總營收逾 130 億美元,是少數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的製作人之一。

  葛瑟個人於 2001 年獲得美國製片公會(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電影類終身成就獎, 2007 年獲《時代》雜誌(Time)選為「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 2009 年,他與創作搭擋朗霍華(Ron Howard)榮獲美國製片公會所頒的里程碑獎, 2010 年又共同獲得賽門威森索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頒授人道主義獎。

  葛瑟與朗霍華合組「想像娛樂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兩人同為董事長經營該公司迄今。

查爾斯‧費希曼(Charles Fishman)

  費希曼為記者、《沃爾瑪效應》(The Wal-Mart Effect)一書的作者,該書名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與《商業週刊》(Businessweek)的暢銷書。

  他早年曾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奧蘭多前哨報》(Orlando Sentinel)和《新聞暨觀察家報》(News & Observer)任職,現為《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資深撰述。他的報導曾三度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所頒的杰洛德‧羅布獎(Gerald Loeb Award),此獎項為商業報導的最高榮譽。

譯者簡介

李宜懃


  師大翻譯所畢,曾服務於金融業,現為大學翻譯課兼任講師。喜歡看書、譯書、教書。譯作包括《如何打造營收上億的 App》(合譯)、《還在找代罪羔羊?》《有關係 = 有商機》《Top 新女性成功秘訣》《致勝絕招 28》《位元風暴》等書。
 

目錄

前言 因為好奇,人生充滿驚奇

1 無藥可解的好奇心
2 警察局長、電影大亨和氫彈之父:從其他人的角度思考
3 好奇心是好故事的關鍵要素
4 好奇心給你超級英雄般的力量
5 每次交談都是好奇心對話
6 好品味,以及適時收起好奇心的力量
7 好奇心的黃金時代

好奇心對話:幕後花絮
好奇心對話:訪談名單
附錄:如何開啟好奇心對話
謝詞
注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728420
  • 叢書系列:商周其他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開始了我所謂的好奇心對話,最初只侷限在這個行業裡,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為自己定下一條規則:我每天都要認識一個娛樂圈裡的人。但很快就意識到,只要我感到好奇,就可以跟各行各業的任何人接洽交談,不只是娛樂圈的人樂意談論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都是如此。

過去三十五年來,我一直持續追蹤讓我感到好奇的人,詢問對方是否能坐下來和我聊一小時。有時候在一整年內,這種好奇心對話不多,頂多十來次,但有時候頻率很高,幾乎每週一次,我的目標是至少半個月一次。一旦開始把好奇心對話當成一種習慣,我為自己定下的唯一規則是:談話對象必須來自於電影和電視以外的世界。

我的想法是不要再花更多時間在每天共事的這類人身上,因為我很快就發現,娛樂業的圈子相當與世隔絕,我們往往只跟自己人交談,很容易把電影、電視認為是真實世界的縮小版,這種觀點不僅偏差,而且只能製作出平凡乏味的電影。

我非常認真看待好奇心對話,為了與特定人士見面,常常會花一年以上的時間打電話、寫信、循循善誘對方,並且和助理交朋友。隨著我的事業蒸蒸日上,變得較為忙碌,有一段時間,我請一個人專門負責安排好奇心對話相關事宜。

重點在於追隨我的好奇心,儘可能將觸角向外延伸,愈廣愈好。我曾與兩位中情局(CIA)局長坐下來聊天,還有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和科幻小說作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此外,也見到發明了史上最強大武器的人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其中有些人讓我心驚膽跳,有些人其實我真的不太想見。

我之所以見這些人,從來都不是以電影為出發點(雖然近幾年有些與我見面的人,顯然覺得我也許會以他們或他們的工作為主題而製作一部電影),我的目的只是要學東西。

結果總是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對話以最超乎預期的方式,進入了我的生活和製作的電影,再也密不可分。我與太空人吉姆.洛威爾(Jim Lovell)的談話,確實讓我開始描述《阿波羅十三》的故事,但是在電影中,我們要如何傳達被困在受損太空船裡的太空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呢? 這部分我是從智利的激進派分子維羅妮卡.納格莉(Veronica de Negri)身上學到的,她被自己的政府折磨了好幾個月,讓我知道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生存的感覺。能製作出《阿波羅十三》這部電影,納格莉和洛威爾一樣功不可沒。

會員評鑑

4.5
11人評分
|
1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22/12/10
本書的主題獨特,作者葛瑟(奧斯卡金獎製作人,作品有《美麗境界》《達文西密碼》《阿波羅13》《24反恐任務》等)的故事與經歷十分有趣,筆調輕鬆不說教,讀者在一窺好萊塢幕後花絮之際,更能再次受到鼓舞,就像看完一部好電影一樣。
展開
user-img
2
|
2016/12/12
看了這本書的書名,吸引我來購買本書。讀了之後覺得內容不是自己所想像的內容。
這是作者自己本身的小傳記,敘述自己怎麼靠好奇心發展自己的事業。
對於如何問問題,就沒有很多著墨了。

好奇心雖然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但作者更擁有敢去做的勇氣。
作者寫信給很多名人,希望可以進行訪談,藉由彼此聊天對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靈感。
藉由這麼多的靈感,寫下許多成功的電影劇本。



展開
user-img
4
|
2016/07/12
  想讀點不一樣的東西,什麼都好,這個想法一直窩藏在我內心,這股驅動力的源頭來自何處,並沒有清晰的意識去解釋分析與研究。布萊恩.葛瑟是第一個把這源頭說出來的人,他是電影電視節目製作人,更是個樂於說故事的人,他替這股驅動力找到適切的形容──好奇心。
  葛瑟說他之所以能過著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最大的功臣就是好奇心,重要性高於智商、堅持或人脈,並且把這過程盡可能的在書中表述出來。整個關鍵不跳脫以下流程。
  
好奇心→行動→對話→換取思考的角度

  奧斯卡得獎作品《美麗境界》是我最欣賞的作品之一。我記得當時看完之後,內心深處獲得滿滿的悸動與力量,能把這個故事堅持下來的人,應有不同凡響的洞見,我想葛瑟的好奇心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始終對於「人」保持著高度的興趣。
  當他對「人」產生興趣,就會想盡辦法去接觸,約訪,對話,並在談話中獲益。即使是製作人,也有碰壁的時候,在好萊塢,一個故事沒有被拒絕過,簡直不可能。
  故事裡一定要有「角色」,避免重複製作角色稍微不同但本質上大同小異的電影,葛瑟有一套好奇心哲學。在許多作品中,都有他經年累月訪談下來的人物靈魂。比如中情局局長、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醫生、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歐巴馬、戴安娜王妃、歐普拉……等知名人物。葛瑟發現跟實際的人接觸,從眼神、肢體感受到的能量與憑空想像是有所不同的。情報與秘密工作真實的人談話,使電視影集《二十四反恐任務》精確拍出反恐工作,當時的柯林頓總統說有時候真的很希望像主角鮑爾一樣,能不顧一切採取行動。
  當然好奇心也伴隨風險。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你的好奇,有可能碰到冷漠的人,當葛瑟好不容易約見艾西莫夫,卻被他的夫人一眼識破葛瑟根本沒讀過作品,他們的談話是浪費時間。經過幾次印象深刻的約談,他領悟出訪談的技巧的要項。
(1) 傾聽
(2) 問問題
(3) 把你的點子寫下來
(4) 由衷感謝對方
好奇心的收束也取決在於關鍵的認定上。拍片地點的安全風險,該不該再砸錢,他的想像娛樂公司是否該上市?
如果一度認為這就夠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之外。葛瑟認為問問題的重點必須是得到答案,特別是專業意見。但好奇心的豢養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好奇心因此比勇氣更能戰勝恐懼。
回到好奇心的基礎上,是對「人」的誠懇、同情心與信任。
這也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必需的養成。而葛瑟也使出一項絕招,讓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好奇不已。

展開
user-img
4
|
2016/07/08
《好奇心》這本書是好一陣子以來閱讀的書籍中最有共鳴,最有感的一本書了。

身為理工宅男,畢業後的工作則是跟電腦打交道,順理成章的一切都要重邏輯,講規矩,每天埋頭跟冷冰冰的機器糾纏,身邊的同事大都也是一樣的阿宅,就這樣日復一日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年紀長了,才默默體會原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脈的經營培養往往是阿宅所缺少的,卻也是最重要的,但光是談人際關係又太市儈,人與人之間如何能有著真誠的互動?又能在互動之間激盪出火花,帶來幫助?閱讀《好奇心》之後,讓我瞬間開竅,恍然大悟。

作者布萊恩.葛瑟是好萊塢知名的製作人,他製作的電影與電視共獲奧斯卡獎提名43次、艾美獎提名149次,可見確有兩把刷子,曾經製作多部知名的電影如《美麗境界》、《阿波羅十三》、《達文西密碼》、《王牌大騙子》等,從名單可以知道這些電影的類別相當廣泛,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上都能取得成功絕對不是容易的事,布萊恩在多年的成功經驗之後,提出「好奇心」是他的成功關鍵,並且實際研究去探索人類好奇心的運作,寫成《好奇心》一書,讓讀者理解好奇心的寶貴,並且分享自己透過好奇心所得到的經驗以及用法。

布萊恩的好奇心運作相當簡單,他並不侷限於特定對象,他對各行各業都充滿興趣,科學家、設計師、醫師、演藝人員、政治人物(對,包括還沒當上總統的歐巴馬)、企業家等等都是他的目標,於是他不斷的安排自己跟他人見面、對話,透過問問題去了解與對話對象相關的種種資訊,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私下的生活,總之,只要是他所不知道。不懂的事物他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去了解,而這不斷去接觸新資訊的過程,總能累積許多的收穫,甚至能讓他能應用在他的工作上,讓他的電影更有說服力。

如他所說,電影其實是說故事的行為,《美國黑幫》沒有涉及毒品及暴行,太平間喜劇《銷魂大夜班》沒有屍體,《美人魚》的重點是愛情故事而非美人魚,關鍵是找到觀眾真正想要的內容,這種種都是好奇心與說故事相輔相成的結果,就是透過了平日好奇的結果,讓他能透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電影劇本,而以不一樣的方式來詮釋動人的故事。

當然,《好奇心》一書中也提到,不是到處探人隱私就是好奇心,聊天的內容範圍需要有所規劃,不能漫無限制的發問,而對於訪談的對象及想得到的資訊也得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布萊恩也有過因為事先沒有做足功課而被打槍的經驗,這些都是好奇心行動執行的注意重點。

雖然《好奇心》一書中,布萊恩列舉了一長串的好奇心名單,但對於對話的內容則大多是點到為止,有些人或許好奇想要知道他的對談方式與內容,但我認為若是要仿照他的作法,每個人應該要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從自己的好奇心出發,畢竟每個人的思考模式、個性、興趣都不盡相同,以自我的方式來問問題,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才能保持源源不絕的動力,才能累積出自己的成果啊。

其實,不要預設立場覺得應用了好奇心就能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只是我們在人生歷練的過程中,或許因為種種原因,有時候會忘記了一些原始的動力,找回好奇心只是找回一種最基本的本能,透過好奇來展開互動,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多,可以激發我們的靈感,也可以將這些得到的經驗,轉換成自己所擁有的,應用在不同方面學習創造的能力。

讀完《好奇心》不久,正好有個機會和一位認識以久但了解不深的朋友見面,發現加入了好奇心元素的聊天變得特別有趣,話題可以天南地北而絲毫不覺沉悶,原來好奇心從來不曾消失,只要開啟你的心房,好奇心自會破繭而出,帶來滿滿的收穫。
展開
user-img
5
|
2016/07/01
過去,常會因自己所謂的好奇心而大著膽子問東問西,企圖找到一些自認應該會有的答案,然而記憶所及,我們那些年處在高壓的教育之下,長輩們總是認為「囝仔人有耳無喙」,一直不願意我們問問題,甚至刻意忽略問題,感覺這是在浪費時間,時間該好好花在死背書、考好學校、找好工作就行了,而這就是我國曾經有的教育環境,或許受到近日反課綱的影響,才好奇過去的我們是被洗進去多少知識,到底在裡面我們吸收消化了多少?是否有著轉化作用?



藉由書中作者提到,所謂有能力提出任何問題,可表現在兩件事上面:有探索答案的自由,以及挑戰權威的能力,像是在問:「為什麼是由你來負責?」我想其實我們可以做些深入的思考,是怎樣的好奇心想要去知道對方的一切,非關隱私,而是他們本身為人的態度與氣場,如我想了解八大電視台漂亮有氣質的美女主播,當然需要的更是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也許緣分牽引,我們就會進行一場對話,而從口條力的課程當中,我是不是也無形中學會了怎麼去表達,跟陌生人產生不同的互動。



好奇,不是挖掘對方最私人的部分,而是他過去的人生經驗,如知名導演在開拍電影當中,透過觀察與對話能力,也許會注入一些劇本靈感說不定,又或者透過他人的觀點去了解各行各業,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被侷限在小圈圈裡,舒適圈看起來很安全沒錯,但視野會逐漸變窄,反而讓創意受限,無法產生更新穎的題材,作者說好奇心是一種催化劑,讓我們可以從醫生、科學家、或者受虐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沒有想到的元素。對許多行業而言,有能力去想像其他人的觀點說不定是一項最重要的策略。



「別讓制度替你貼標籤!」這是自己在《好奇心》這本看到最特別的一句,我們常習慣讓某些制度化過程給我們大小不一的標籤,好孩子、優等生、壞蛋、反派色彩等等,而其實這些並不需要永久貼到腦袋生根,說不定我們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才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方向,只有保持好奇的心態,我們所獲取的訊息來源會更多元且廣泛。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