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重遇文學香港

重遇文學香港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正如〈大系‧總序〉所說︰「我們不強求一致的觀點,但有共同的信念。我們不會假設各篇〈導言〉組成周密無漏的文學史敍述,所有選材拼合成一張無缺的文學版圖。我們相信虛心聆聽之後的堅持,更有力量;各種論見的交錯、覆疊,以至留白,更能抉發文學與文學史之間的『呈現』(representability)與『拒呈現』(non- representability)的幽默意義。

  我們期望這十二卷《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能夠展示「香港文學」的繁富多姿。我們更盼望時間會證明,十二卷《大系》中的『香港文學』,並沒有遠離香港,而且繼續與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對話。」現在我們再集錄各卷的編後感言以及四方朋友的讀後反應,正是所期待的對話廷伸;「文學香港」的存在,正有賴多方的參照,不斷的對話。時日推移,或許山河有異,總是風景不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國球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比較文學碩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座教授、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前任人文學院院長。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加拿大雅博特大學東亞系、捷克查理大學東亞研究所、台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北京大學、台灣清華大學、東華大學訪問學人。

  著有《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中國文學史的省思》、《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文學香港與李碧華》、《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情迷家國》、《結構中國文學傳統》、《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抒情中國論》等,合編有《文學史》集刊、《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抒情之現代性》、《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專長文學史理論研究,曾整編香港文學選本目錄,發表〈香港的文學選本〉、〈「選學」與「香港」―香港小說選本初探〉,以及有關香港文學史論文多篇。
 

目錄

陳國球 香港的文學風景——《 重遇文學香港》序 / i
 
風景背後
1. 陳智德 《新詩卷》編後記 / 002
2. 樊善標 如果遠方沒有戰爭——《散文卷一》編後感 / 008
3. 危令敦 聽海濤閒話——《散文卷二》編餘閱讀筆記 / 033
4. 謝曉虹 《小說卷一》編後記 / 079
5. 黃念欣 「大系」之後,「文學史」之前——《小說卷二》編後記 / 088
6. 盧偉力 對早期香港戲劇的一些初步觀察 / 095
7. 陳國球 香港早期文學評論閱讀札記——《評論卷一》編餘 / 106
8. 林曼叔 《評論卷二》編後記 / 117
9. 程中山 《舊體文學卷》編後感 / 125
10. 黃仲鳴 眾聲喧嘩——《通俗文學卷》編後感言 / 133
11. 霍玉英 《兒童文學卷》編後記 / 143
12. 陳智德 《文學史料卷》編後記 / 158
 
觀景有感
13. 黃英哲 中國文學史的複線——讀陳國球總主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 162
14. 顏訥 從遺跡中掘出的時間書——在台灣讀《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 / 170
15. 鄭文惠 邊界與越界——《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的文化政治 / 178
16. 趙稀方 如何香港?怎樣文學?——從《香港文學大系》談起 / 212
17. 鄭蕾 「小敘事」時代的「大敘事」 / 218
18. 潘步釗 如畫的文學風景——喜見《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出版 / 224
19. 楊宗翰 在台灣閱讀《新詩卷》 / 228
20. 鄭政恆 編者的眼光——《新詩卷》 / 234
21. 曾卓然 編輯部署與多元解讀——話說《散文卷》 / 238
22. 譚以諾 突破盲點、發現「盲腸」——讀《小說卷》 / 246
23. 李薇婷 尋找「香港」的聲音——淺談《小說卷》的一種讀法 / 250
24. 鄧正健 論述「香港戲劇」的理想進路——簡論《戲劇卷》 / 262
25. 黃淑嫻 本土的今生與前世 / 266
26. 區仲桃 評論‧香港 / 270
27. 李婉薇 刻畫文學香港的面容——讀《評論卷一》 / 278
28. 古大勇 鄭麗霞 評林曼叔主編的《評論卷二》 / 287
29. 劉錚 香港舊體文學總覽 / 300
30. 鄒芷茵 香港(通俗)文學——《通俗文學卷》與「香港文學史」 / 303
31. 陳惠英 《兒童文學卷》書評 / 314
32. 吳浩宇 因代以求,有其書,有其學——《文學史料卷》讀後 / 319
33. 馬輝洪 界限的劃定與超越——《文學史料卷》札記 / 322
34. 王鈺婷 見證時代的歷史之書——《評論卷一》與《文學史料卷》的參照閱讀 / 328
 
 

香港的文學風景──《重遇文學香港》序

  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景,光也,境也;光所在處,物皆有陰,所照處有境限也。於是,有風景。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可以見物色,可以體文心。

  多少年來,一隅之地的香港,只落在所不及照之陰影處。然而大塊噫氣,風尚有所轉移,意識有所更新;「文學香港」的景貌,終於進入日光映照境限之內。

  這是《香港文學大系》編輯團隊的期盼。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十二卷於2014年至2016年陸續編成出版。這項工程之啟動以至完成,由計劃意念之形塑、資金的籌募、同道之招集響應、宗旨之商榷駁辯,各卷資料的鉤沉、爬梳、整合、分解、鎔裁,而至選文定編、修撰導論,再而與出版社責任編輯推敲封面題籤、排版插圖、校正訛誤,等等等等,都是一道一道的難關;我們也一步一步的闖過,有時少不免有點踉蹌。在《大系》第一輯全套出版以後,編委會再有檢討商量,認為《大系》的宗旨、觀點與體例,在〈總序〉與各卷〈導言〉都有所交代;然而在漫長的旅程中,團隊成員嚐盡辛酸,思潮跌蕩,悲懷逸興畢俱,其間感遇,或者也值得一記。由是我們再請各卷主編,撰寫編後感言,並聲明篇幅不限,體例無拘,大可率意揮毫灑墨。同時,我們又約請關心《大系》的各方友好,為我們記下其初讀的反應;同樣不刻意講求格式,務求信心而出,信腕直寄。

  從各位主編的編餘後話所見,香港的文學風景除了是天然景致之外,時局帶來的風雲變幻、個人目光如何聚落,更是其中關鍵樞紐。陳智德編新詩,就看到光所在處,物皆有陰:「而你醜陋的梅毒的島」、「我要向這卑污的土地,吐一口輕蔑的唾液!」意識到天邊有一抹「憎恨香港」的黑雲,「並不美好,卻是香港必需直面的真實情志傾向」。謝曉虹從被遺棄的文獻形如「菜乾」,看出搜尋的浪漫,看到「文學如此靜默,幾乎就像城市裏的草木一樣,它們低微地呼吸、與萬物互通訊息,悄悄地改變着我們腳下的土地」。黃仲鳴則由「垃圾」得到啟蒙,發現通俗面相的「山水畫」,看到文本中的「蒙太奇」、「大特寫」,生命活力自在其中。樊善標讀南來文人的散文,感觸的是他們在烽火之餘的心靈遊蕩:「窗外瀰漫着靜謐而芳香的夜」、「假使有一天地層變動,這島國變成流動,流到各處去」,這些「絮語」或許是戰火陰影下的「如果」、大時代的零餘。盧偉力在編輯過程中,見證「有一種美麗叫希望」,可以穿越時間,撲面而來,撩起他的創作衝動。黃念欣思考《大系》是否「太過『二十世紀』」?眾卷的觀景方法,究竟「是一場『遠讀』還是『細讀』?」她念中還有一種技藝,可以為我們展視層層疊疊的「文字雲」。林曼叔未必意會「遠讀」,但他的確有意「遠觀」;近在目前的「漢奸文學」,他聲明「絕不視作香港文學範圍」;他望遠的確有所得,他注意到當時在香港的「馬華文學」論述──這是國族主義、離散寫作,與在地關連之思考的開端。霍玉英也在遠觀香港兒童文學,看到「兒童」光影背後自北而南的大政治,看到香港兒童文學流播到南洋,影與響既深且遠。程中山則多方思量《大系》所照處有境限,未及展示「從開埠至1949年間,舊體文學應是香港主流文學」,因而深感遺憾。至於編後感言中篇幅最長的一篇「閒話」,是危令敦在檢視點算補天的五色石所指向的「大憾」:《大系》的文學風景,本就經歷與「現代」同臨的地裂天崩;如何拾遺?如何補闕?班雅明如呵護戀人一樣去組織他的檔案與藏書、趙家璧如卞和抱璞般保存新文學運動的資料、方修與張錦忠等細察「馬華」與「華馬」之孰是,以至無論是「懸浮於天地間」的空中之音還是作為「市聲」的香港英語寫作,盡是有待填補的裂口罅漏。陳智德編《大系》史料卷,也為歷史的斷裂、文化的「斷層」,憂心忡忡。陳國球的編餘劄記,模仿六一居士的「資閒談」,只能探照隅隙,談不上包括宇宙,總攬人物。

  香港文學,或者好比《文心雕龍》所描繪:日月疊璧,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鋪理地之形。其間風景,在《香港文學大系》不完整的映照下,呈現出甚麼樣的物色?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本編所集的各方書評,是為初始卻極重要的感應。慨允為我們撰文的朋友,以本地的文化人居多;但來自境外的論家,也不在少數。這二十二篇文字迴響,有專論、有合論;從《大系》整體以至各卷,都有所瞻顧。有的從經驗上如何感覺香港說起,有的從地方呈現的方式思考,有的斟酌歷史之補白填空的意義,有的比對同一文類之分卷取向的差異,有的砥礪切磋,有的匡正疏漏。讀法各有不同,取景角度也有不同的選擇;卻都能犀燃燭照,生發新義。

  正如〈大系‧總序〉所說:「我們不強求一致的觀點,但有共同的信念。我們不會假設各篇〈導言〉組成周密無漏的文學史敍述,所有選材拼合成一張無缺的文學版圖。我們相信虛心聆聽之後的堅持,更有力量;各種論見的交錯、覆疊,以至留白,更能抉發文學與文學史之間的『呈現』(representability)與『拒呈現』(nonrepresentability)的幽微意義。我們期望這十二卷《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能夠展示『香港文學』的繁富多姿。我們更盼望時間會證明,十二卷《大系》中的『香港文學』,並沒有遠離香港,而且繼續與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對話。」現在我們再集錄各卷的編後感言以及四方朋友的讀後反應,正是所期待的對話之延伸;「文學香港」的存在,正有賴多方的參照,不斷的對話。時日推移,或許山河有異,總是風景不殊。

陳國球
 

詳細資料

  • ISBN:9789620745621
  • 規格:平裝 / 335頁 / 26 x 18.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一 風景背後

《新詩卷》編後記
陳智德 香港教育大學


大概1993年暑假,我從書店見到市政局公共圖書館的宣傳海報,得知文學月會的訊息,遂按時按址到大會堂圖書館,那是我第一次得見盧瑋鑾老師,聽她主講三十年代香港文學,她當時利用高映機投映膠片,向我們介紹劉火子、李育中、易椿年、李心若、鷗外鷗等人的新詩,我驚訝於1930年代,已有許多描述香港都市現象的作品,以現代派文學或寫實主義文學技巧呈現,前此我曾在舊書攤買得1987年出版的《八方文藝叢刊》第五輯,裏面有「重讀鷗外鷗」小輯,除了鷗外鷗新舊詩作,另有鍾玲〈論鷗外鷗的詩:《狹窄的研究》〉和梁北(也斯)〈鷗外鷗詩中的「陌生化」效果〉等評論文章,知道三十年代的香港有鷗外鷗,但未知更有劉火子、李育中、易椿年、李心若等詩人。

盧老師當時使用的投映膠片是從原刊影印出的,她雙手在高映機熾熱的玻璃台上謹慎地更換一張又一張投映膠片,娓娓介紹出劉火子〈最後列車〉、李育中〈都市的五月〉、易椿年〈普陀羅之歌〉等作品。投影出的文字有些不太清楚,她小心調校焦距,辨認個別殘破字粒,講述出一段又一段早期香港文學的故事。我第一次知道五十年代以前的香港,更有如此豐富而遙遠的詩句,它們帶點神秘而且斑駁,教我腦際如同菲林感光,留下強光一般的記憶,大概可說是我的「早期香港新詩發現事件」。

盧老師當時已出版了《香港文縱:內地作家南來及其文化活動》一書,考掘也分析了早期香港新文學的發展,特別有關抗戰初期香港文藝界的分歧,論析最深刻,唯該書重點不在作品討論。及後,至1996年我再讀到當時新出的黃康顯所著《香港文學的發展與評價》一書,在「萌芽期香港的新詩」一節,他對劉火子、李育中、鷗外鷗等人的新詩另有不同的分析。從盧瑋鑾、黃康顯等著作和《八方文藝叢刊》提供的線索開始,我再找到當時在書店可以買到的侶倫《向水屋筆語》和鷗外鷗《鷗外鷗之詩》,努力想像那遙遠的早期香港新詩圖像。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 山德森之年The Way of Kings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