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

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

Junzi and Rites: Confucian Virtue Ethics and Art of Dealing with Conflicts

  • 定價:300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天主教大學哲學家柯雄文(Antonio S. Cua, 1932-2007)的遺著。

  柯雄文是英語世界裡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於先秦儒家倫理學領域貢獻卓著。在本書中,他主張以「君子」為典範,恢復秩序與美感──「禮」,以在後現代質疑、批判、否定與解構一切的思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應當代面臨的困境。因此本書也可視為柯雄文從古典儒家倫理學的觀點,對後現代的間接回應。

  本書首先以雅斯培(Karl Jaspers)的「典範人物」來詮解儒家的「君子」概念,同時評析各種英語世界中對「君子」一詞的翻譯,並以陳大齊所提出的分類架構為基礎,探究各種美德之間的關係,尤其論述了「禮」的意涵與各個面向,以及儒家「君子」概念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與意義。對於諸如「仁」、「義」等儒家美德倫理學的核心概念,或是君子於內在修養與外在應對進退時對「樂」的涵養與運用等,也都有精闢且扼要的討論。在這個各方強調和平共存、和諧相處的時代,柯雄文從他所詮釋並試圖發展的儒家倫理學角度出發,直接面對衝突議題提出緩解之道,或也可讓我們在處理人際衝突時,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柯雄文(Antonio S. Cua, 1932-2007)


  原為菲律賓華僑,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取得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並自1969年起,任教於美國天主教大學,直到1995年榮譽退休。曾先後擔任東方與比較哲學學會會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除了主編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另著有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 Essays in Chinese Ethics、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ü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Dimensions of Moral Creativity: Paradigms, Principles, and Ideals等專著與論文集,其他中英文專業論文散見Philosophy East and Wes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哲學與文化月刊》、《哲學雜誌》等學術期刊。

審訂者簡介

沈清松


  臺灣雲林人。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1980年起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2000年起轉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系與東亞學系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至今。曾任魯汶大學講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歐洲漢學講座教授、法國巴黎高等社科院客座教授,以及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與執行長等。主要著作有《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現代哲學論衡》、《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等,以及中、英、法、德文學術論文百餘篇。

譯者簡介

李彥儀


  臺灣桃園人。英國伯明罕大學神學與宗教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曾發表多篇教育哲學、宗教哲學與儒學相關論文、譯文與評論,並合譯有《成神論與天人合一:漢語神學與中國第二次啟蒙》。
 

目錄

代序/沈清松
譯序/李彥儀
導論:典範人物(君子)與道德

第一章 君子的美德與處理人際衝突之藝術
導言
第一節 對《論語》中的「君子」之各種詮釋
第二節 基礎、相倚與附從的美德
第三節 「義」、人際衝突以及「權」的運用
結論

第二章 道德能力、道德關懷以及「君子」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導言
第一節 道德能力
第二節 對道德關懷的教誨
第三節 典範人物(君子)
結論

第三章 禮的各面向:反思荀子倫理學中的「禮」
導言
第一節 道德面向
第二節 美學面向
第三節 宗教面向
結論

第四章 禮的倫理與宗教面向
導言
第一節 對「禮」的分析
第二節 「禮」的基礎之內質面
第三節 「禮」的基礎之外在面
第四節 「禮」的宗教面向
結論

附錄一 《禮記》中的美德與人際關係
附錄二 《禮記》中的道德修養與音樂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名詞與文獻索引
 

代序

  《君子與禮》一書是美國天主教大學哲學家柯雄文(Antonio Cua, 1932-2007)教授的遺著。我和柯教授相識多年,我們的友誼可追溯到上世紀的1980年代。後來,當我於20世紀末擔任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時,便曾因為柯教授乃直承政大前校長陳大齊先生對於儒學的概念分析進路,特別邀請他在政大所主辦、兩年一度的國際中國哲學大會中,擔任主題演講人。後來,我轉任多倫多大學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主辦「儒家倫理的檢討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時,也曾請柯雄文教授負責主題演講,而當時他主講的主題就是「君子的美德」。

  柯教授一直致力於儒家倫理學的研究,主要是浸淫在古典世界,也因此他對當前後現代思潮的困境,心中自有一把尺。在後現代質疑、批判與否定的風潮中,他感覺到有需要重新樹立一些典範,而柯教授心目中的典範,便是「君子」;面對後現代對一切皆加以解構,他認為有必要恢復一些秩序與美感,而柯教授心中所想的,便是「禮」。因此,「君子與禮」也可以視為柯教授從古典儒學倫理學觀點,對於建構後現代的間接回應了。

  柯雄文教授的大名在英文學界是如雷貫耳,許多學者都要透過柯教授的著作認識儒家倫理學。不過,對於中文學界的讀者,我似乎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他。柯雄文1932年出生於菲律賓,他的祖先源自福建,移民到菲律賓經商,所以他也可以透過閩南話和我溝通。柯雄文在菲律賓完成中學教育,並在大學接受哲學教育,由於對哲學的喜好,赴美國繼續攻讀研究所,於1958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取得博士學位。柯雄文曾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並自1969年起任教於美國天主教大學,直到1995年榮譽退休,後於2007年去世。期間,他曾擔任亞洲與比較哲學學會(Society for Asian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會長,與國際中國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會長。

  柯雄文的興趣主要在西方道德哲學、道德心理學、中國倫理學,尤其是儒家倫理學。他的第一部著作是《理性與德行:普萊斯倫理學研究》(Reason and Virtue: A Study in the Ethics of Richard Price, 1966, revised 1998),主要研究18世紀英國直觀主義者、道德學哲學家理查.普萊斯(Richard Price)。他的第二本書是《道德創造力諸向度:典範、原則與理想》(Dimensions of Moral Creativity: Paradigms, Principles, and Ideals, 1978),在其中,柯雄文建構道德經驗的各種面向,強調道德創造力,聚焦於典範個人作為道德原則與理想的具體體現,可謂奠立了其後大部分著作的理論基礎。他的另一本書《論知與行的統一:王陽明道德心理學研究》(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 Study in Wang Yang-ming’s Moral Psychology, 1982),則與他的個人體驗息息相關,因為該書出自作者宛如頓悟的經驗,在六星期內便一氣呵成,如同該書研究之主角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一般。若就學術觀點而論,柯雄文認為他最滿意的一本書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知識論研究》(Ethical Argumentation: A Study in Hsü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 1985),大概因為該書是第一本有關儒家倫理論辯的理論以及道德知識論的著作。

  1998年,柯雄文出版了《道德視野與傳統:中國倫理論集》(Moral Vision and Tradition: Essays in Chinese Ethics),提出一套綜攝性的儒家倫理理論、基本洞見,及與當代西方道德哲學的相關性。讀者可在其中找到一套對於儒家倫理學的分析性、批判性與系統性的呈現,特別是其樞紐概念與美德,表現儒家美德倫理的活力所在。由於柯雄文此書在概念分析進路方面的貢獻,使得中西倫理學經由分析哲學的路數,透過創造性的詮釋產生有意思的交談,並使得從深度上解決文化衝突,有了實際的可能性。

  柯雄文也是《中國哲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2003)的總主編,我曾擔任其編輯顧問,並為之撰寫其中九個長條目。該書是迄今有關中國哲學最完整、最有用的哲學工具書,被Choice月刊選為2003年最傑出的學術出版品。該百科全書被許多書評讚揚為英語世界有關中國哲學劃時代的里程碑,而且充滿著博學真知與啟發人心的智慧。

  柯雄文在逝世之前出版的最後一本巨著,是《人性、禮儀與歷史:荀子與中國哲學研究》(Human Nature, Ritual and History: Studies in Xunzi and Chinese Philosophy, 2005),其中包含多篇論及人性、理性與原理、道德失誤等主題,是一本有關荀子的權威之作,尤其作者在其中還發展出一套關於禮的理論,包含禮的倫理層面、美學層面與宗教層面。

  希望上述的脈絡,有助於讀者了解本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跨越邊界、飄零海外的經驗,使柯雄文得以遭逢差異,邂逅多元他者,並且懂得尊重多元他者,以互為主體待之。如果說,唐君毅先生在1960年代曾為海外華人提出立於中國人主體性的「靈根自植」的生命範式;那麼,在華人勢力逐漸成長,與其他族群形成對壘的歲月裡,柯雄文建立於互為主體模式的「衝突中的均衡」,可以視為是第二個生命範式。

  柯雄文特別注意到不同價值的衝突,並認為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中」,並不存在於主體性的核心,而在於價值衝突的均衡。一如安樂哲(Roger T. Ames)所清楚指出的,柯雄文根本不承認有孤立的主體,而是主張「自我與他者、主體及其行動」的不可分離性(inseparability of self and other, agent and action)。尤其在今日世界,到處充滿著人與人的衝突、人與自然的對立,柯雄文說:「關於我們的自然環境,在我們今天的世界裡,我們面對了一種艱難的、多面貌的困境。人口成長、工業廢料,土地、河流與湖泊的汙染,野生物種的滅絕,造成了一系列相聯繫的問題,對於人類的生活品質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意識到人與他者之間的差異甚或衝突,柯雄文採取了不同於杜維明的主體哲學範式,在考慮「中道」之時,特別將人與他者、差異可能發生的衝突納入考慮。也因此,他將《中庸》一書的「中和」,視為是一種解決情感衝突的方式,表示:「儘管《中庸》開篇強調了人道或與天道或自然的理想關聯,然而這段話明白說出中和之見是人努力的實際目標,假定了行為主體能將自己各種衝突的情緒給予紀律化並調節適當。」他認為:「一個反思的、真誠的儒家應該把價值衝突,特別是人際的價值衝突,不僅看作是一件憾事,而且是邀請人堅持利用人的能力和資源,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共存或平衡(中)的狀態。」所以,他會認為,儒家美德倫理學是一種處理衝突的藝術。

  既然作為一種處理衝突的藝術,柯雄文認為「中和」是一種平衡狀態,且當人致力於達到適時的平衡之時,有必要在局部的、具體的情況下做出道德裁量。換言之,人是透過適切於情境的道德裁量來達至均衡(中和)。他引述孟子說的「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來說明。在討論孟子這段話時,柯雄文更進而討論「經」和「權」的關係,重新詮釋了朱熹所說的「經者,道之常也;權者,道之變也」。他所關心的是在「經與權」、「常與變」的論述中,針對個人面對他者與差異時,在相互性的原則下,在時間和情境中的行動原則及其變通。

  柯雄文的老朋友成中英教授的想法與此類似,也強調相互性的互動關係,稱之為「和諧化的辯證法」,比較是從理想上強調對於互動中的矛盾和困難的和諧化,而不僅止於追求均衡而已。不過,想要在所遭遇到的矛盾與困難中實現和諧並不容易,往往最多只能達到柯雄文所言「衝突的均衡」。從華人飄散經驗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柯雄文實在論的「衝突的均衡」,或是成中英理想論的「和諧辯證法」,皆是出自學術上的思考,且不拘於主體論的格局,然而對於飄散海外、遭逢他者、難免產生文化和價值衝突的華人,仍然提供了一個適切的人生構想。柯雄文論述中國人所應持的中道精神,以及如何運用中道精神來處理價值和立場的衝突、經和權的衝突、時間中的變化等等,皆甚具啟發性。

  希望經由我以上的介紹,讀者得以有足夠的背景欣賞此書。總的說來,柯雄文是一位經師兼人師,一位了不起的學者,一位卓越的哲學家,更是一位儒家典型的君子。綜其一生,用柯雄文自己的話來說,他的所思所想,是要「為中國道德哲學、比較哲學和西方哲學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一項重要的貢獻」。誠然,柯雄文的貢獻卓著,當之無愧。

  本書幸得伯明罕大學神學與宗教學博士李彥儀先生譯為中文。記得柯雄文一生的最後一年,我便已向他引介李博士擔任此書的翻譯工作。李博士也為了此事,與柯雄文通了幾次電郵。其中因緣,李博士於其譯序中,有所交代,茲不另贅。李博士譯文清晰可讀,不但譯文忠實,而且也對原稿做了一些校對工作。特此感謝。

沈清松(多倫多大學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2210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君子的美德與處理人際衝突之藝術(摘錄)
 
導言
 
孔子的《論語》為美德或倫理品格的卓越(virtues or excellences of ethical character)提供了豐富的語彙,我們可以在其中處處發現某些諸如仁、禮、義等經常出現的詞彙,這些詞彙顯示了孔子持續關注著基本美德的教養。我們或可援引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說法,作為支持將他的思想看成是一種整體觀(a holistic perspective)的部分證據。但是,我們並沒有在《論語》裡發現一套為行為舉止制定的系統方案。此外,衡諸中國思想的歷史以及當代中西方討論儒學的著作,我們發現,它們對於諸如仁等基本概念的詮釋也相當紛歧。
 
孔子倫理思想的無系統性,部分反映了他對具體與個殊的強調。論者甚至認為,華人喜歡「特殊、具體以及直覺性解釋」的思維特質是受到了《論語》的影響。中村元(Hajime Nakamura)主張,這樣的偏好「或許表現在他們會使用個別的事例來解釋觀念及教導人民的方式上。因此,對大多數的華人來說,他們並不是將倫理學當成一項普遍律的一部分來理解或教導,而是根據特殊經驗來掌握,進而將之用來實現人類的真理」。儘管有人會質疑將這種性質當成華人倫理思想特點的恰當性,但是《論語》完全可以支持這個看法,因為這在那些經常被孔子用作其理想的範例的人名中,是相當顯而易見的。孔子將堯、舜視為人類統治者的典型,他們為人民提供大量的福澤與幫助(《論語.雍也》:「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同時為他們帶來平和與安全(《論語.憲問》:「安百姓。」)。歷史傳說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樣被當成行為舉止的具體榜樣。孔子大量使用「君子」(而不是原則)概念來解釋倫理美德(ethical virtues),以及說明它們在人類行為舉止中的實踐意義,是一個更為明顯的例證。
 
孔子的「君子」概念,涵括了一種對於在應對變動不居環境時的通權達變(flexibility)之關注。「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這句引人注目的自傳性評述,表現了通權達變的態度。孔子關於作為理想人物的「君子」—他是實踐道德的一項典範標準—的構想,也許是處理這一部分的儒家倫理思想之最佳切入點。因此,我們最好將孔子的倫理思想—與孟子或荀子的倫理思想不同—描繪為一種「君子」或典範人物的倫理思想。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