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再見度度鳥

再見度度鳥

Bringing back the dodo

  • 定價:260
  • 優惠價:923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2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如果,絕種的度度鳥重回人間?

    文/莽斯特2008年05月07日

    在自然浩大漫長的生命舞台,多少物種登場又退場,但度度鳥可能是第一種由於人為干預而絕種的生物。一六六二年,一位遭遇船難的荷蘭船員發現幾隻度度鳥,從此以後,度度鳥就成為一則傳說與博物館裡的標本。當度度鳥絕種時,全歐洲只剩下兩副私人珍藏的度度鳥標本,而在收藏者身後即捐給牛津大學的愛希 more
 

內容簡介

在探尋智人的馴化過程時,葛拉帝追溯人類的歷史和史前史,解釋人類對自然為何又愛又怕。他以基因改造生物為例,討論人類藉科學操縱自然的後果,並探討是否應該複製早已逝去的物種。

葛拉帝檢視演化和滅絕對生物的衝擊,並探索人類、科技和自然之間的關係。他引導我們從嶄新的觀點,省思人類的天性,以及人類在自然裡的定位。


  許多環保人士提出一個比「我們是否能複製絕種生物」更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應該嘗試讓消失已久或瀕臨絕種的生物重回人間?雖然親眼目睹度度鳥和大海雀真實模樣的可能性令人神往,而再也不需擔心穴鴞即將絕種的安全感也讓人放心,但複製絕種生物的做法也非毫無爭議。環保先驅布勞爾即反對將僅存的幾隻野生加州兀鷲關進動物園裡,並以人工繁殖延續其命脈。他不忍見到一度繁盛的瀕臨絕種動物,在動物園中藉由布偶學習覓食,而肛門裡也被植入無線電發射器。他認為我們應讓逐漸凋零的物種「帶著尊嚴死去」。最後,加州兀鷲仍被關進動物園裡,人工繁殖的成鳥也被野放,整個物種雖因而得救,但其天然棲地卻已被人破壞殆盡。儘管加州兀鷲因此再度翱翔於天地之間,但徒步旅行者卻較有可能在亞歷桑納州的帕利亞峽谷-佛密良懸崖荒野保留區看到牠們,而非在其原生地加州看到牠們。

  從生態學的觀點來說,讓絕種生物起死回生的嘗試也非好主意。我們都知道自然處理生態真空的方式:當某個物種絕種後,其他物種馬上會填補其生態位。所以當大海雀自世上消失後,其繁殖和覓食地點即被海鴉、刀嘴海雀、海雀和海鳩等海鳥所佔據。在這種情況下讓大海雀重回人間,無異於引進與上述海鳥競爭有限生存空間的新物種,使大海雀成為海上的歐洲掠鳥。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再次冒險干預我們所知不多的生態系統。


作者簡介

偉恩.葛拉帝(Wayne Grady)

  雜誌專欄作家,曾獲二次「科學在社會獎」(the Science in Society Award)及「總督獎」(Governor General’s Award)翻譯文學獎等數座科普寫作獎項,與科普作家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和環保作家比爾.麥齊本(Bill Mckibben)齊名。他目前已出版了多本科普和自然史書籍,包括Coyote、The Dinosaur Project、The Quiet Limit of the World、The Bone Museum以及《樹:一棵花旗松的故事》(Tree: A Life Story)等,其中Coyote曾被紐約公立圖書館遴選為年度最佳青少年圖書。


譯者簡介

饒偉立

  中正大學哲學碩士,目前為紐約市立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候選人。
  譯有《住在大腦裡的八個騙子》等書。

 

目錄

前言001

第一章 來自哥倫比亞的金柑005
第二章 八哥安魂曲017
第三章 步行029
第四章 夜曲041
第五章 豆與熊053
第六章 我們之中的殺手063
第七章 野鳥的戰爭與和平075
第八章 步步危機089
第九章 血濃於水099
第十章 阿察法來雅症候群111
第十一章 誰擁有哈佛鼠125
第十二章 荒野花園139
第十三章 再見度度鳥155
第十四章 愛特伍和麥克基本171
第十五章 複製人來了181
第十六章 安然在家205

謝辭227

 

  五年前,《探索》(Explore)雜誌的大無畏編輯李陀(James Little)邀請我為這本雜誌定期撰寫專欄,希望我能擔起「加拿大的逵曼(David Quammen)」這個重責大任。逵曼是美國自然學家,多年來一直為《戶外》(Outdoor)雜誌撰寫自然史專欄。李陀的建議讓我有點受寵若驚,因為我一向自詡是加拿大的麥克菲1。但適應是生命的本質,因此我便毅然接下了這項挑戰。我非常高興自己當時如此決定。撰寫這個專欄讓我得以從嶄新的觀點,思考人類這個物種的點點滴滴。這個專欄的構想是由自然史的角度,檢視當代的生活型態。我的職責則是以業餘自然學家的身分,每兩個月撰寫一篇文章,探索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物。這個專欄名為〈生物二三事〉(Biologic),我總共為它寫了十五篇文章,每篇長約二千五百字。對專欄而言,這些文章稍嫌過長,但我很幸運能有足夠的空間,思考各個看似殊異的議題之間的可能關聯,並嘗試從中萃取出井然有序的結論。李陀讓我自由地探索科學、自然和人類之間的關係。他為某些文章的主題提供了寶貴的建議。讀者來信提及的各種軼聞趣事,則為其他文章提供更多靈感。這些文章就在〈生物二三事〉為時二年半的生命裡,逐漸演化成這本擁有一致主題,但也兼容並蓄的散文集。

  事實上,這些文章比較像是剛成形的散文。有些學者主張,專欄文集必須忠實復刻原本刊登的文章,不可修改其缺陷、錯誤,以及過時的參考資料等。不過,我並非此道中人。專欄文章不是散文。專欄文章必須在讀者稍縱即逝的閱讀興趣、固定或極短的截稿期限,以及無法通融的長度規定等限制下完成,但散文卻只能在較為寬容的寫作條件下,才能興盛開展。在本書裡,我以認真勤奮的園丁為師,將這些專欄文章從它們萌芽的苗圃──《探索》雜誌的頁面──逐一掘出,再定植至較為持久的花床上。我補充了一些資訊,更新了一些資料,修改了某些段落,甚至新增了兩篇文章。(〈愛特伍和麥克基本〉是從我對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小說《末世男女》〔Oryx and Crake〕的書評擴增而來的;這篇書評原本刊登在《渥太華公民報》〔Ottawa Citizen〕。〈複製人來了〉則梳理出前面幾篇文章裡的一些想法。)我也更正了我(以及其他人)發現的錯誤,進一步發展多篇文章的主題,並嘗試藉著這些文章,傳達出一位時間充裕,心靈澄澈的作者,在深入思考這個專欄觸及的議題後,最後發展出來的成熟想法。我希望這種種努力,最後能夠造就出一本主旨明確,融貫一致的文集。

  本書的主旨是什麼?假如只需區區幾字便能說明本書的主旨,那麼這些文章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我這麼說並非刻意造作,或故意含糊其詞。如同所有讀者一般,我也只有在仔細閱讀這些文章後,才能領略貫穿其間的主題。我想我在這些文章裡試圖突顯出,我們忽略或否認我們和自然之間的關係的傾向。正如十九世紀人類學始祖布魯門巴赫(J.F. Blumenbach)一般,我也相信我們是「最為馴化的物種」,而這正是本書的基礎觀點。不過,我們並未將自然從我們之間抹除──即使是最為馴化的家貓也會吃喝、呼吸、獵食、長蝨子,以及繁衍後代──相反地,是我們將自己從自然裡抽離了出來。在本書裡,我試圖點出下列這項事實:破壞自然──不論是伐林造路、狩獵自娛,或消滅害蟲──即是放棄人性。不論是經由修改生物基因創造新生物,以人工複製或基因剪接取代有性生殖,或從生態系統移除或增加某個物種,我們一旦介入自然,隨即會對它造成干擾。億萬年來,自然孜孜不倦地守護著我們,而我們卻對它毫無所悉。我們必須謹記,當我們在森林裡遇到野熊時,牠對我們的了解,遠遠超過我們對牠的了解。

  但是,我並不擅於滔滔雄辯。我只是想以自然為脈絡,反思我們這個物種的作為,並探詢我們持續如此的原因。假如我的語調聽來憂心忡忡、不可思議,亦或毫無耐心,我只能說這是作家的通病。文章就像珍珠一般,兩者皆源於一顆擾人的沙粒。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22730
  • 叢書系列:OPEN 4 小說之外的文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十三章 再見度度鳥
度度鳥的叫聲,
這種我願意傾聽的聲音,
有如不曾存在的言語,
可惜只有少數人懂得。
~喬治.約翰史東1,〈度弗福路鳥〉   

身為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擅長前瞻未來;而作為科學家,他對過去也多有真知灼見。他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基因密碼》(The Genetic Code)裡,巧妙地融合了這兩個面向,探索DNA的發現過程,並深究我們對生命運作原理的認識。在反省幾項重要科學發現和其滲透人類日常生活的軌跡後,他發現科學在短時間內即可改變人類社會。「重大的科學突破,」他寫道:「大約只需六十年即可開花結果。」舉例來說,丹麥科學家厄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於一八二○年發現電磁作用後,人們即在一八八○年以此為基礎,製造出白熾燈泡;愛迪生於一八八三年觀察到電能從燈絲轉移至金屬板上的現象後,我們也在一九四○年代早期以此為基礎,發明出電視和電腦螢幕。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一九四四年時,任職於紐約洛克斐勒醫院的加拿大裔生物學家艾弗里(Oswald T. Avery),分離出一種能轉換細菌菌株的物質。這種物質就是簡稱為DNA的去氧核糖核酸。艾弗里不是去氧核糖核酸的發現者他只是針對英國病理學家格律菲斯2於一九二○年代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繼續後續研究而已──但他是首位提出去氧核糖核酸(而非如前人想法所指的蛋白質)才是影響遺傳性狀的物質,也是所有生命基礎的科學家。這個發現改變了我們對生命的認知。從此以後,生命不再是控制我們的力量,而是我們能依據自己的需求予以操弄的分子組合。不論我們如何使用這種能力,艾西莫夫預測在艾弗里這項發現的六十年後,遺傳學將出現一場巨大變革。艾西莫夫寫道:「假如屆時我們依然存在,二○○四年將是分子生物學名留青史的一年。」

假設艾西莫夫所言大致正確──科學家經常在某些誤差範圍內進行研究,他們將這種誤差稱為「修正係數」──再假設遺傳學將在近年內出現重大突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直到一九五三年才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所以我們可多給艾西莫夫十年),那麼,有趣的問題則是:遺傳學將會出現哪些重大突破?完成人類基因組圖譜看似堪稱突破,但它其實較像是重大變革的前奏,而較不像是真正的典範轉移3。

人類基因組圖譜讓人們得以看見典範轉移的前景:遺傳學家早已開始討論如何藉由辨識和操弄特定基因,讓我們的後代擁有各種可欲但無法界定的特質(例如,美麗、聰明和健康等)。這種美其名為「種系療法」(germline therapy)的想法,其實無異於死灰復燃的優生學。高騰(Francis Galton)於十九世紀晚期率先提出的優生學,經過納粹德國的濫用後,早已被世人所唾棄。雖然種系療法的確算得上是遺傳學的重大突破,但由於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教宗和美國總統──它似乎不可能在艾西莫夫的預言到期前實現。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蒙德爾森(Everett Mendelsohn)最近即指出:「一九五三年萌芽的基因革命,不論是在科學上或文化上,都不太可能於二○五三年,我們的子孫慶祝其誕生一百周年時完成。」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09/03/09
Chap2.八哥安魂曲
推動進化的三階段過程:順應水土(在新環境裡存活)、產生適應(發展出能在新環境中有效運作的生物性狀)、以及發生演化。

熱帶的八哥被引進寒帶的溫哥華,意外地經歷過順應水土個階段,只是後來被新的物種(掠鳥)與低溫氣候的雙重打擊下,無法進入第二階段的「產生適應」,而遭到絕跡之命運,其因乃八哥到了寒帶地區必需花上更長的時間去孵蛋,有些適應能力較強的八哥存活下來,卻在新的掠食鳥類被引進後,覓食的時間被迫延長,孵蛋的時間又被迫縮短,乃至於繁殖的數量與次數大大銳減,無法演化發展出新的八哥亞種。

在經歷過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的股市,其本質與產生新的環境毫無兩樣,投資人所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存活下來(順應水土),而不是逆勢去抵抗。


Chap.3 步行
作者引用梭羅的觀點,相信步行能夠解放靈魂,讓心靈免於客艙、車廂或駕駛座等封閉空間的桎梏。「我們不受任何承諾、誓言、責任或義務的牽絆:沒有雄心壯士,只有最簡單的想望,遠離紛擾的是非,在僻靜的角落裡怡然自得。」

作者從步行的美好去演繹人類的進化矛盾,他認為人類由於發展出長期步行的這種有別於其他動物的習慣,人類的產道卻演化的愈來愈狹窄。這使原本對於分娩十分輕鬆的哺乳動物,就單單獨有人類演變得十分困難痛苦與危險;人類的腦部需要較長的發展時間,也讓人類的懷孕期間拉長,降低了人類嬰兒的存活率與人類的繁殖率,由於進化卻帶來這些矛盾,我們的精細的大腦和靈巧的前肢(雙手),雖然解放了我們,同時也限制了我們。

但矛盾往往是人類得以興盛的原因,金錢遊戲的本質也是如此,日亦複雜化的投資領域與投資決策,也會讓一些願意思考的投資人得以適應和生存,讓那些只想賭運氣、不勞而獲的、追求快速明牌的投資人經過物競天擇下的淘汰,並提供那些擁有資訊與懂得思考的投資人的「食物」,而投資報酬率就這樣生生不息的掠奪下得以維持。
然而梭羅不需要新森林也能天天文思泉湧;愛因斯坦不需要新的海灘也可以思考新問題,了解這些演化的本質,當然就可以站在前人所建立的典範高度,繼續對那些不具競爭力的投資者做無情的啃食。

Chap.4夜曲

這篇相當有趣,為何人類的潛意識裡總是充斥著對黑夜的恐懼,為何恐怖的故事神話與傳說總是以夜晚為背景,且不乏各種不尋常的生物。如女巫、幽靈、吸血鬼、僵屍、食人魔、狼人…..等等。原來人類懼怕黑暗並非源自於宗教,而是來自於我們的演化史,在演化成人類(或類人)之前,我們的基因祖先(如猿猴或更早的起源生物)具有夜視能力,而演化成現代人類後,我們成為百分之百夜盲生物,為何會有這樣的演化?那是因為人類要發展對色彩的知覺(99.99%的生物是色盲),所以就漸漸喪失的對純粹黑色的部份視覺,然而剛演化後的先祖在還沒發現火以前,黑夜的夜盲生活是充滿著各種蟲蟻猛獸的危機四伏之世界,於是對於黑夜的恐懼就藉由基因的遺傳而輸入我們體內。

這讓我想到曾幾何時,當成長這個標準成為經濟發展的唯一目標之後,人類開始對於衰退有了莫名的恐懼,而這樣的恐懼卻未能像咱們的祖先一樣的淡然渡過,更有甚者,完全失去對景氣衰退的適應能力,於是經濟衰退被視為黑暗魔君,那些提出衰退警語的人被視為邪教或巫術,人類對黑暗早已適應,懂得在黑夜中躲起來休息並建立各種在黑暗中能夠自我保衛的機制(如火的發現和懂得養狗防止黑夜的侵入者等等),但是對於經濟衰退卻一直無法適應,非得要和衰退拼個你死我活。

Chap.6我們之中的殺手
這章中有一句很棒的話:「野生肉食動物的行為,符合我們所謂的最佳覓食理論(optimum foraging theory)。根據這個理論,肉食動物會獵捕最易取得之獵物,以最少的能量消耗換取最多的卡路里。」

投資行為也應是如此,出手的時機也應該根據這種大自然原則,在付出最小的代價下才出手,並賺取最容易賺到的行情,而不是在天敵環伺之下去做股價的摸底,或許\你也可以獲得報酬,但是衡量自己付出的代價是多大吧?

Chap.7野鳥的戰爭與和平
這章有提到帝王企鵝會將彼此推進海裡,以便確任殺人鯨是否還躲在冰層底下守株待兔,並順便把天敵們餵飽。
投資世界的多空交戰更是殘酷,當空頭市場來臨,大地飽受衰退之肆虐之際,多頭的最大敵人往往就是多頭本身,你可以聽到許\多假的訊息,你可以聽到政府官員的「別人小孩死不完」心態下的護盤,你可以聽到一堆大師大聲地囔囔「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其實這些話語不過就是帝王企鵝之間的互推下水,看看同伴有沒有事情。

Chap.8步步危機
本章提到加拿大與北美洲一度遭受西尼羅河病毒的入侵,而該病毒之帶原元兇就是白線斑蚊與日本斑蚊(與台灣南部之登革熱有些類似),就在即將釀成大災難之前夕,該病毒之疫情卻在神奇的被控制,其原因並非科學上的努力或政府的措施奏效,而是該年北美洲遭逢百年以來之旱災,而傳播西尼羅河病毒之媒蚊失去了濕潤的產卵地(如公園的有水的樹洞與輪胎、鋁罐等容器)大量消失,意外地讓病媒蚊無法繁衍,而降低並控制了疫情。

這讓我想到過往一次次的經濟衰退與股市空頭,到最後造成景氣觸底並扭轉空頭頹勢的事件,往往不是那些政府的救市或護盤措施,而是要經過時間的調養讓消費與貿易量慢慢地恢復,不然就是那種意想不到的非經濟性利空把底部給逼出來(如sars或911等)。

Chap.9血濃於水
本章的重點在於生態之間的「寄生」行為,寄生這種行為在生物界相當常見,但是卻會引發人類將之無限上綱的道德批判,其實我認為人類行為上也有許\多是寄生行為,最典型的就是遊牧民族,在人類慢慢步入農業社會之際,遊牧民族被視為落侮不事生產,然而若在人口尚未爆增的古代,遊牧習性乃是一種敬天與保持生態平衡的環保概念呢。

之所以要從遊牧生活進化成農業與工業,主因就是人口的大量增長,不得不用違反自然的人為種植和豢養的生活來換取延續生命所需之養份與食物。

一如古代中國之北方民族,如匈奴突厥女真蒙古等族群,他們用掠奪南方資源的方式來取得食物,並趁南方農業社會自然形成的「惰性」與「對土地的僵固性」這種本質上的弱點,而進行源源不絕之資源直到宿主的南方滅亡或被同化成農業民族為止。

個人投資者絕對要師承那種北方遊牧民族的掠奪個性,隨時等待虛弱的宿主不設防的當下,而進行低價之啃食,不需對所投資之標的做過多感情之投入,不必用長期投資的心態去面對標的,因為當你買進以後,要隨時注意該標的的反撲,也要提防被你掠奪的宿主可能是個空心大佬,弄得你偷雞不著還蝕把米的窘狀;但是千萬不要用農業社會的心態去面對你的投資,也千萬不要養成自己太大的胃口,兵少精質的機動遊牧軍隊一定打得贏法人那種大規模金融農業。

Chap.13再見度度鳥
度度鳥是一種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絕種的馬達加斯加島的大型無法飛行之巨鳥,其絕種的原因乃是因為其動作過於緩慢,而遭幾百年以來經過海欲之人類船員將之捕殺以做成航行中的食物。也就是說這種動物的滅絕完全是人類的惡型。

作者提出一個觀點,如果基因排列的解密更上一層樓,如果可以找到度度鳥的DNA(看過侏羅紀公園的影迷就知道,電影內從一隻曾經叮食過恐龍之蚊子其化石中提煉出恐龍的DNA),人類是否應該替自己贖罪,製造出人工復育的度度鳥以彌補咱們那些船員祖先所犯下的生態罪行呢?讓絕種生物或已經即將絕種的生物乞起死回生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主意呢?

作者提出的他的論點是….不!因為一個物種在生態上的滅絕以後,就會有其他物種馬上填補其生態位置(這個詞在英文上是Niche 對!我們翻成利基。)所以當其它如海雀海鴉代替了度度鳥在東非海洋群島的利基後,在新的生態早已平衡以後讓度度鳥重回這個生態,無異地再度造成新的生態耗劫,無論如何都不能去干預這種由自然力量所重建的新生態。

所以復育已經絕種的度度鳥可說是「浪費青春」之事,而2009年台灣的DRAM呢?政府用強力的人為干預手段去勉強延續其殘敗不堪的產業生命,到底會不會像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所抨擊的「浪費青春」呢?咱們台灣過去有許\多產業如金瓜石的冶金、如彰化一帶的製鞋,還有雨傘、筆記型電腦組裝…..起碼成千上百的產業從台灣本島消失了,為何以前就不見政府的手伸進來強行阻止並改變生態的滅絕呢?難道只是DRAM的養份與其基因DNA密碼尚未移轉出去呢!所以不能讓它滅絕。至於被移轉基因的對象為何?心知肚明就不說了!

評:本書可用投資的角度去閱\讀其生態和基因的枯\燥內容,我給于五顆星。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