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03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6月讀書日】黃益中:閱讀,才會有力量

    文/黃益中2015年06月22日

    2015 年6月.讀書日召集人 黃益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1979年生,師大公訓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年資11年。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 more
  • 《回家》顧玉玲:不辜負她們的方式就是如實呈現她們錯亂、痛苦、畸零的生命狀態

    文/蔡雨辰2014年11月18日

    回家 漂浪的移工們,帶著受傷的身體,捧著受苦的心靈,一路拚搏跌撞終於返鄉,然而,《回家》竟不是一個歸鄉安身的故事。回家之後,路還長,且更顛簸艱險。 曾經以「我在場」為寫作方法,老實記下菲律賓移工故事的顧玉玲,這次將鏡頭移至越南,轉換視框與角色,從戰鬥者到異鄉人,眼界更為開闊,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關於夢想與失望,選擇與無法選擇的
異鄉人「我們」的抵達之謎。

  這是幾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獨特、無以複製、不容簡化歸類,我們有幸貼近陪同,唯老老實實記錄下來。──顧玉玲

  這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作者顧玉玲長期投身工人運動,蓄積了超過十五年對於勞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觀察、參與,所寫成的第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的出現,為身為「我們」的讀者打開另一扇觀望的窗口,進一步看見那些其實與我們在同一空間進出、卻被忽略、並受到種種不平等對待的移工們,他們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作者也一再凸顯社會劃分「我們」和「他們」人為界線的種種不合理之處,讓「我們」有機會思索和反省,並試著邀請讀者進入「他們」,就有如照鏡子一般,可以在他者當中看見我們,看見自己。

  此外,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出特別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家唐諾指出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

  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累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制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裡行間,才造就出本書的獨特之處,並同時獲得第九屆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得主的殊榮。

作者簡介

顧玉玲

  1967年出生於嘉義市,18歲移居台北,至今。解嚴前後受左翼思潮啟蒙、台灣社運滋養,輔大英文系畢業後全職投身工人運動,至今。目前擔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就讀於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曾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懷恩文學獎評審獎、台北文學年金。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網址:www.tiwa.org.tw   Email : tiwa@tiwa.org.tw

 

目錄

侯孝賢  序
龔尤倩  序

輯一  我們
俊興街224巷
中山北路三段
從農村、到都市、到海外的遷移之路
朴子、台北,蜿蜒迴轉的島內移動
我的中山北路
追求幸福的權利
我現在不一樣了
遷移與離散

輯二  漂浪之歌
序曲 
.出場 .大風過後的曠野.喬伊回來了
.腐地中撐起一個家
第一樂章  
.夜間飛行  .幾罐台啤十數人輪流喝
.為什麼是我?
第二樂章 
.「國家英雄」.一千種「回去以後」的夢想
.離開?我又不能換老闆!.誰可以捐血?
第三樂章 
.如果有路?  .換取自由
第四樂章 
.一小時的聚會.即興演出
.我要想一想.鮮血與白菊花
第五樂章
.比西塔瘋了 .每個人都有苦衷.搖搖欲墜的鋼索   .「獵人頭」
第六樂章  
.未完的夢   .最好的禮物  .且戰且走

輯三  問長路
一千隻手
賣了五頭牛
台北101

沒有人是非法的
雙城記
一個外人,在家裡
懸空倒掛的酒杯
窗裡窗外
啟程

 

後記

顧玉玲

  這是幾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獨特、無以複製、不容簡化歸類,我們有幸貼近陪同,唯老老實實記錄下來。

  故事的主角都知道我要書寫她∕他的故事,也知道這項寫作計畫獲得「台北文學年金」的挹注,可以幫TIWA 賺一點房租水電經費。二○○七年初,我分別與部份主角認真進行了數次訪談,全程錄音。但很快地,我就發現這幾乎沒有必要,我們在這個、那個行動中持續會面及交談;我們在這個、那個波折中保持連絡與討論,書寫因此永遠處於現在進行式,一個不斷參與的過程。我也因此鍛練出一種零碎記錄、耐心編織的書寫能耐,不敢奢想事後的沉澱與篩揀,隨時可以接完申訴電話再搶半小時刪修改錯,或是熬夜寫到一半,沾枕即眠。過程中,陸續有人中途遣返、轉往他鄉,敘事中斷無以為繼,終究是諸多散篇不成章。最後,如你所見,故事主軸不可避免地集中到幾個因婚姻、或逃跑得以長居台灣的人,見證了他們在異地的力量與勇氣。至於遷移中掉落、受創、來不及搶救的,只能在這一次的記錄中留下幾筆速寫。

  這裡,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除了部份地點與人名作了一點偽裝,以保護當事人不致於在現實生活中被輕易辨識出來(是的,有的人的身份是非法的,而有的雇主我不曾直接接觸),但大抵上都不妨礙這些人與事的真實性。現實人生是這樣生動、精彩、出人意表,我簡直不願以小說、虛構的方式減低「報導」的可靠性。文中有關個別生命史的回顧,幾乎全部來自主角的自述,我沒有其他座標對照,也無以辨識真偽,就是千絲萬縷接起來,且聚焦在他與她來台後的勞動歷程,對於具體的工作流程、勞資互動,不厭其詳地細筆描述,保留民族誌式的田野記錄。而佔文章最大篇幅的敘事、觀察、與互動,則泰半來自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日日夜夜。

  移民∕移工的研究不少,但我多不忍這些生命故事在論文中只剩下編號A310或C409的去脈絡隻字片語,因此更想扎實留下完整的人的樣貌。若說是田野,我們早已在這個田野裡生存、搏鬥、協同前進多年,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拉長了看,有具體的發展與過程,極少來自訪談資料。由於我作為一名全職的組織工作者,這些記錄也不免會出現敘述者的觀點、立場、及實質介入,這不但不可迴避,反而更是我書寫的主體:從本地社運工作者的角色出發,我、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菲勞聚集的場域,主動涉入、積極協力、貼身作戰、並相互影響;而TIWA組織移民∕移工的在地實踐,也會或明或隱地出現在行文中。

  立場清楚了,再來就是取捨的問題了。終究,這不是一本運動筆記(雖則寫作過程中,我幾度刪增修補、難以定調啊。)我盡可能減省結構分析、利害盤算、論述策略等僵硬的字眼,也大刀剪去幾場與故事同步進行的集體抗爭,不貪心地專注於人物的側寫、與日常生活的如實發展──事實上,所有投身運動的初衷與對抗的動力,無一不是來自真實的血肉人生。因為知情,所以不放棄。

  選擇以個別的生命為敘述的主體,選擇紀實而不虛構。若有遺憾,很大的遺憾,是囿於語言限制,除了許晉溢、令狐沖有機會全文閱讀,並細心指認部份錯誤外,其他主角只能感謝他們的全然信任,慷慨分享。

  台灣島內移動的故事,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從南部農村移動到北部都會討生活的少女,從原住民部落移動到捷運工地的青年,當資本向最大利潤處流動,勞動者也只能卑微地遷移求生。貧窮的故事,我們也同樣不陌生,投身台灣工人運動多年,我看見從鷹架上掉落而半身癱瘓的營造工人,沒有勞保也打不起求償官司;我看見中年失業且退休金全盤泡湯的廠工,幾度走在全家燒炭自殺的邊緣;我看見罹患職業性癌症的女工,化療的痛苦也比不上不被國家認定職災的憤怒;我看見來自礦工家庭的女人,從公娼做到私娼,飽受警察追趕與社會歧視之苦……這些,都是勞動階層的共通際遇。

  在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個別的男與女被迫從外債高舉的國家,遷移到相對發展快速的異鄉討生活。他們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生產、勞動、與貢獻,承受種族、階級、性別的社會偏見與政策壓迫,付出生命離散的慘酷代價,也淬練過人的膽識與能量。移民、移工豐富而完整的自傳故事,我不敢越俎代庖,期待未來有更多當事人的表述(TIWA也正努力以攝影、寫作、肢體、歌唱等移工工作坊,協同創造自主發聲的客觀條件),但順著週日聚集到中山北路的移工身影,我們也許可以一步步追溯勞動與移動的印記,對台灣的撞擊與反思。

  在台灣,近四十萬名 移工囿於法規限制,無法自組工會、且被迫每三年流動一次,這是政策性瓦解了工人組織化的可能。但多年來,TIWA還是陸續協助成立了數個移工自主性團體,如菲律賓的KaSaPi、印尼的IPIT,他們利用僅有的休假日奮力掙出一點學習成長的條件,自主規劃行動、編輯母語刊物、安排勞教課程,創造發聲的管道。我們且串連了全台移工團體成立「台灣移工聯盟」,推動「家事服務法」,每兩年舉行一次移工大遊行,邀請本地人共同聲援。

  組織工作,無非就是把個別的困境,再往前推一步,以集體的力量對現實社會進行改變。緩慢,但非做不可。

  說到底,這本書就是根基於台灣工運的漫漫長河。二十年來持續接力的組織工作者、與前撲後繼的國際移工,累積了結集與記錄的活水源頭,我僅能掬取流經眼前的一點水流,映照現實的倒影,不願意、不甘心被主流歷史遺忘於無言大漠。關於台灣移工運動的迂迴歷程,「移動與勞動」的概念,來自TIWA、日日春協會、國際家庭互助協會的長期協作與討論。此時此刻,我以接近現場實況轉播的場邊記錄,留下近年間在台移工的部份歷史切片,而TIWA的工作者陳素香、吳靜如、曾涵生、龔尤倩、鄭素粉、楊大華及許多朋友都共同參與了這個組織與戰鬥的行動,不過由我代筆寫下。

  相較於馬不停蹄的組織、勞教、抗爭等繁瑣工作,運動中的記錄、書寫、論述、研究、文化展演等工作,雖兼有組織教育功能,終究是較具「收割」性質的。個別或共同執行者得以被輕易指認成果,但更多更多連絡建檔討論找錢剪報整理打字協調庇護等維持性工作,唯有集眾人之力,相互補位,匍匐前行。出版亦然,這本書有賴許多人協助促成,我無以一一唱名(若像電影放映結束後,可以一排排列出成串名單,讓所有在「生產」過程中花了力氣的人,都可以一併出現,可有多好啊。)唯衷心感謝。

  本書的封面來自曹麗華的繪畫。原籍緬甸的麗華成年後依親移居台灣,她的身材壯碩結實,愛穿紅亮衣裳,八年前丈夫因工傷過世後,她帶著彼時才國小三年級的女兒秋綿加入工傷協會,並爭取到社會局一年一聘「以工代賑」的塔城街公園掃地差事。麗華的口音重,一聽就知道是外來移民,她勤奮明朗、熱心熱情,義務幫公園裡的水泥牆面、遊樂設施都繪上熱鬧繽紛的油彩;搬家時,常在公園涼亭裡棲身過夜的流浪漢都來幫忙她扛重物。

  工傷協會是我參與台灣工運十八年中,極其深刻厚重的歷練與情感所繫,以麗華的繪畫與榮隆的攝影作為這本書的封面,令我十分快樂。麗華筆下的塔城街公園,情侶、小孩、老人、外傭、流浪漢與花草鳥蟲共處,色彩美麗如千里外的緬甸原鄉,正是我想訴說而沒能說分明的我們的故事。

  僅以此書,獻給那些有口難言卻勇氣非凡的遷移勞動者。

二○○八.六.卅於台北市中山北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631221
  • 叢書系列: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開卷好書獎BV

會員評鑑

5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20/08/16
劇透警告
外勞政策在臺灣已經施行十幾年了,不外乎是雇主用較低廉的價錢,讓雇來的外勞幫忙一些少有臺灣人願意做的卑下工作,最常見的有看護工、工廠工人等等。而我們所謂的「外勞」之所以離鄉背井、大老遠來到異鄉討生活,為的不正是本國經濟條件差,因而寧可和親人暫時分離,遠赴異國工作,「夢想泰半承擔著家人的需求」。

本書出版於2008年,是社運工作者顧玉玲長年以來在 TIWA(臺灣國際勞工協會)接觸外勞而寫下的一篇篇貼身報導的第一本書(第二本《回家》我尚未拜讀),當時在臺灣的外勞以菲律賓籍居多。關於外勞,我們多少總有一些不正確的刻板印象,他們與我們大多數人沒有交集。作者帶我們窺見外勞的真正面貌,一洗他們的「冤屈」,幫助我們看到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也應當受尊重。

書一開頭就提到台菲聯姻,除了行政程序繁瑣以外,還要突破各種障礙,包括跨文化的差異,以及婚後實際遇到的危機;還有因為種種原因而逃跑的外勞,若不是逼不得已,誰願意干犯法律又必須活得偷偷摸摸只為躲警察?此外,外勞所受到的歧視,在本書可見一斑,超過一般人所能想像,不只是關乎「地位」。本書也切身由臺灣身障者角度來看勞雇雙方囿於政策不夠全備而衍生出的無奈。

作者藉由訴說一個個獨一無二活潑生動、有時也有一點沉重的故事,娓娓道出這群外籍移工的夢想委屈,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營,透過書名不卑不亢地告訴我們,他們跟我們一樣,是有權利追求幸福的人。讀完這本書,當我再看到外籍移工,眼光將因為多了那麼一點點理解,而多出那麼一點點悲憫。「我們」對於臺灣社會的貢獻是一樣的。
展開
user-img
5
|
2016/01/18
曾經在國家地理雜誌看到Far From Home 的專題報導
是在UAE的外國工作者的故事
生活並不容易
夜晚歇息的地方 是擁擠的大通鋪
巴士上每個睡眼惺忪的臉孔
盯著電腦螢幕 視訊遠在菲律賓的孩子
拿著家人照片的雙手 溫馨的背後
是離鄉背井 在異地打拚的辛酸

每個人都有故事
作者透過真切的敘事筆法
拓展了我們審度人事物的視野

'像是一場豪賭 一下注就是終身
而她手上的籌碼並不多 連猶豫的時間都不夠''

前些日子 人助旅行部落格有篇關於文化智商的文章廣為流傳
我們是不是帶著先入為主的有色眼鏡看待他人?
是不是未審先判地給他人貼標籤?

<<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去思考人文關懷: 人與人之間 真有那麼多不同產生的歧見和不諒解?
展開
user-img
5
|
2012/08/17
這本書是朋友送我的。

書裡的故事主角是來自海外的移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勞。如果沒有看過這本書,我下次經過中山北路三段的教堂時,或是搭著會經過教堂的公車時,看見或碰見去做禮拜的移工,大概還是跟以前一樣,覺得他們身上的香水味刺鼻,講話大聲沒有考慮到同車乘客,覺得他們是另一個世界的人。

看完這本書,才驚覺他們身上有著我沒有的優點,並對他們遭遇的困境第一次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

以前,我總以為不成功\的人,都是因為他不夠努力。後來才體悟到並非如此,從此對這觀念深惡痛絕。這中間的轉變當然並非一夕之間,連同一起改變的也不僅這個觀念。一路上的求學經驗,讓我太常跟數字打交道,我知道「人」是如何從「人」變成「數字」的,這個「去人性化」的過程和結果,實在恐怖。

在《我們》裡,作者引用了一句話:「自從我明白了人們醜惡並不全是自己的過錯以後,我的心就軟下來了……」(p.289),讓我很有感觸,也讓我不禁回想,那時為什麼堅決地「想做個有生命溫度的人」。

慶幸自己是現在看完這本書,在經過思想上的轉變之後。更謝謝朋友送我這本書,不只看到了有血有肉的移工故事(辛酸),看到作者的好文筆,也再一次看到自己的轉變。

最後,我還是要假裝理性地提醒自己,這本書的觀點只是整個事實的其中一個面向,而事情總不只有一面。

我想,我還會繼續轉變吧。
展開
user-img
4
|
2009/10/04
補上之前寫的讀後心得...

2008最後的閱\讀--我們
花了1個多小時回到家,比我心中預期的時間還來的少,還好~
要送走最後的2008,我看完了顧玉玲的『我們』,沒有華麗艱深的文字,故作哀傷、操弄情緒的陳述,而我卻在一段段故事中看到一個不曾去細想、不願去了解的世界。
我們都太習慣了,習慣用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去評論他人。只要經濟力、社會地位不如自己的,就是沒路用的人;只要工作能力不如我們的人,就是笨蛋﹔只要是漂洋過海來付出勞力的外籍勞工,就是必須被歧視和苛待的次等人種。我們從何得以學會這樣對待人的﹖我們又有什麼好自己為是高人一等的﹖舉目所及,超時工作、全年無休、箝制薪資、虐待打罵、甚至於強暴,我覺得羞愧\到無地自容,為著這一切。
如果可以選擇,如果不是因為要求生存,誰要離家背景、孤身在千里遠的異地,強忍著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掙扎的努力工作、咬著牙期望在還盡高額仲介費用後可以存錢回家,讓家中老小可以溫飽、可以受教育獲得更好的機會,而不用踏上相同的流浪命運。
繁榮絢爛的經濟榮景,是靠著多少不懂台灣語言的外勞所撐起﹖受虐待不能申訴,更遑論辭職換老闆,只能忍受再忍受。忍受危險的工作場合及作業模式,非人的居住環境及飲食,不合理的待遇,更甚者還有被侵犯人身的危險﹔報警嗎﹖在此之前就可能被惡意雇主用隨便的理由、任意遣返,可是那十幾二十萬的仲介費哪,是故鄉家中賣掉賴以維生的牲畜,和親戚辛苦借來的血汗錢﹔一但被遣返,不問理由,通通化為雲煙。逃走嗎﹖那麼被扣押的護照呢﹖究竟是要忍受暴力侵犯﹖還是從此變成被通緝的逃犯﹖進退之間,盡是殘酷。我們怎會讓自己所處的美麗寶島變成他們眼中的可怕怪獸﹖
我是如此熱愛這塊土地,所以不願只是像個觀光客,獨獨瀏覽表面虛幻的美好。只要是屬於這裡的,無論是美好或是醜惡,我要歡喜迎接、流淚\包容。
『我們是鏡。
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彼此注視並為對方呈現,
你可以看到我們,你可以看到自己,
他者在我們的視線中觀看。』
易地而處,若我身處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週遭的面孔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而所有的人都可以命令我滿足他們的要求,還要忍受故作高尚女主人尖聲大吼不准我的衣服和她的襯衫一起曬、不能和他們一起吃飯、唸國小的小鬼可以趾高氣昂的指著地上的汙漬,要我這他口中\"我們家請來的下人\"趴下去清乾淨,即便再堅強的意志都會被摧毀殆盡吧…
在這幾近倒數的時刻,我一直不斷想著,和我們一起在這塊土地上不同國籍的朋友們,此刻心中想的是否是遙遠故鄉家人的笑容,還有那懷抱著小小夢想。不論工作如何險惡,未來如何崎嶇,希望他們也能暫時享受這一刻的歡樂。更希望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學會懂得去包容、去感謝,這些替我們做著我們所不願做的繁瑣的家務、高危險的勞動,並為我們撐起經濟一片天的外籍勞工朋友們,進而更平等的對待他們,變成我們。
祝你們新年快樂並且謝謝你們~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