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末世之城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0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村上春樹最喜愛並親筆翻譯其作品的美國當代大師!
保羅.奧斯特版的《1984》!
比世界末日更深沉,比冷酷異境更死寂!

  ●入選英國《衛報》死前必讀的一○○○本小說!

  令我感到怪異的,
  並不是一切都逐漸分崩瓦解,
  而是還有那麼多事物
  依.舊.存.在。

  已經有多久了?我來到這裡,已經有多久了呢?

  為了找尋失蹤的哥哥,我搭上一艘船,告別了你,來到這個絕望的所在。時間在這裡就像一縷觸摸不著的幽魂,我什麼也感受不到,除了虛無和哀傷。

  我怎麼也找不到哥哥,卻遇見了哥哥的同事山姆,我們一同追憶往日的時光,也慢慢地愛上了彼此。山姆說有一天要帶著我逃離此地,重返記憶中的美麗世界......我想那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承諾,也是我所願意相信的一切。

  你知道嗎?我可以感受到周遭的事物正逐漸分崩瓦解,同時又確信還有什麼依舊存在。所以我必須寫這封信給你,當此城不復存在,當記憶消逝無蹤,我相信你永遠都會保留我的隻字片語──關於我這麼努力存活的具體證據......

  《末世之城》是保羅.奧斯特用文字演奏的命運交響曲,故事的主角安娜被困在一個宛如絕境的孤城,在機緣的巧合下,經歷了一連串關於希望與絕望、樂觀與悲觀、失去與存在的生命難題,也在這段最幽微的時光中,認識了最勇敢、最真實的自己。

作者簡介

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於一身,是村上春樹最喜愛並親筆翻譯其作品的美國當代大師級作家。

  一九四七年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唸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深受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紐約三部曲》則是他重新回歸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捩點。他曾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莫頓‧道文‧薩伯獎」,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並以《巨獸》榮獲法國文壇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麥迪西獎」。

  奧斯特的小說一貫以豐沛的想像空間,對自我與他者、孤獨與社會、心靈與物質進行沉思和反芻,充滿了智慧與迷人的丰采。其他作品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詩集《煙滅》、小說《月宮》、《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昏頭先生》、《幻影書》、《神諭之夜》、《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以及《藏書閣之旅》、《黑暗中的人》及《無形之物》(皆為暫譯名,皇冠將陸續出版)。

  一九九○年代起,奧斯特積極參與電影工作,除為華裔名導演王穎編寫「煙」的劇本(「煙」曾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國際影評人獎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並與王穎合導了「面有憂色」,以及獨立執導「綠寶機密」(Lulu on the Bridge),深受稱許。

  目前他與妻兒定居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譯者簡介

韓良憶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在媒體工作多年,目前旅居荷蘭,右手翻譯,左手寫旅遊與美食。近期譯作包括《機緣樂章》、《第四隻手》、《心靈寫作》、《如何煮狼》、《牡蠣之書》等,不及備載。在皇冠出版的著作,則有《鬱金香廚房》、《廚房裡的音樂會》、《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在鬱金香之國小住》、《地址:威尼斯》、《吃.東.西》和《在歐洲.逛市集》等。

 

導讀
地獄捎來的信
陳英輝

  猶太裔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文名如日中天,每發表新書一定在文壇激起廣大迴響。《末世之城》雖是他早期的作品,然奧斯特作品的特質:後設小說的技巧、創作與人生的分際、文字與認知的本質、對現實政治的揶揄,以及對生存與生命圓融的省思,早已在書中流露出來。

  《末世之城》描寫主角安娜.布隆為了找尋為報導新聞而失聯的哥哥威廉.布隆,進入一座宛如人間煉獄的陌生城市。乍讀之下,像是一部批判現實的社會小說;然細觀故事內容,不難發現奧斯特有意以但丁《神曲》的地獄篇為雛形,檢視人在絕境中自我的人生狀態。如《神曲》所描述,詩人一踏入地獄,映入眼簾的是刻在地獄之門斗大的字:「入此門者了斷希望(Abandon All Hope Ye Who Enter Here)」。但丁是搭乘載亡魂到冥府的船,越過冥河(Acheron)而達地獄;安娜同樣搭船歷經十天孤獨的航行才進入末世之城;但丁的地獄分為九層,安娜的末世之城亦分隔為九個人口調查區。事實上,故事一開頭作者便引用霍桑啟示錄:「不久以前,我穿越夢境之門到達某地,著名的毀滅之城就在那裡」,暗示讀者安娜所進入的城市是一個非常人熟悉的世界。

  隨著故事的發展,安娜的命運與小說其他人物奇妙的綁在一起。尋兄之旅可分為「在伊莎貝小屋」、「在國家圖書館」、和「在沃朋之家」三部分,象徵安娜人生的三部曲和三種際遇:每個部分呈現安娜不同的生活遭遇以及她對生存的省思。在「伊莎貝小屋」部分,安娜在拾荒途中因緣際會救了伊莎貝一命,伊莎貝視安娜為己出,是上帝送她的禮物,安娜因而獲得棲身之處,得以擁有短暫的歡愉,然在幸福的支撐瓦解之後,安娜被迫逃進國家圖書館,在那兒結識報社派來尋找安娜哥哥的記者山姆,兩人由相知進而相戀,又孕育著新生命,當一切似乎即將好轉之際,安娜為了換取生活所需差點淪為人口販子的俎上肉,微薄的希望也隨之幻滅。安娜最後住進「沃朋之家」,但收容窮困苦難者的慈善機構,由於資源日漸耗盡,唯一能做的也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讀者不難發現無論是在伊莎貝小屋或在國家圖書館,亦或在「沃朋之家」,安娜的種種遭遇最終皆回到「漂泊」、「無常」的原點上。存在為何物乃奧斯特所擅長的哲學命題,也正是小說引人入勝,扣住讀者心弦,令人迴盪不能自已的所在。在「末世之城」所發生的一切,隨著安娜尋兄的過程,似乎一次比一次艱險、悲慘,彷若走入但丁的九層地獄,越往下走越黑暗,罪孽越深重。安娜追尋的歷程使她發現人性最野蠻、最黑暗的一面,其際遇像極康拉德《黑暗之心》的柯芝(Kurtz),以「恐怖!恐怖!」的呢喃結束不光彩的一生。

  小說是以書信體寫成,整篇故事其實是安娜寫給朋友的一封長信。書信意涵「私密」,安娜(作者)以這樣的手法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也方便她將無法啟齒的私人領域告知讀者,例如:她與維多利亞的同志戀情或她寂寞難耐的性渴望;書信也可發揮警世的作用,或許作者以這樣的寫法傳遞安娜在地獄中之所見所聞。這說明了安娜何以急於要將信寫完寄出,因為在「末世之城」性命危在旦夕,茍活時若未能將「地獄」的見聞錄一一記載、流傳,一旦遭逢不測,一切將化為烏有,地獄捎來的信息也將永沉大海。

  小說最扣人心弦與最具戲劇張力之處,即是作者書寫生活在「末世之城」人們的黑暗、空虛和無常。作者好像洞悉人性的底層,欲將心靈最深處那隻名為孤寂的巨獸揪出來。他寫費迪南擁有藝術家的心靈與精巧,但在黑暗邪惡的薰染下,性格扭曲變形如邪魅;他寫安娜與維多利亞之間的同志戀,說那儘是身處無奈絕境中,填補身心空虛不得已的慰藉。黑暗、空虛、孤寂在奧斯特筆下一一現形,讀者不禁要問:什麼樣的身世讓作者寫出如此深沉的絕望與孤寂?

  奧斯特於一九四七年生於猶太裔美國家庭,剛好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小孩,青年時代的他身逢美國反越戰示威運動,也度過一段困頓飢餓的日子;奧斯特寫作生涯初期生活十分潦倒,加上父親驟逝,婚姻又觸礁,雖然他不曾片刻有放棄寫作的念頭。也許因為他曾與貧困、孤寂為伍,所以筆下描述的空虛、孤獨能攫住人們的心靈;也許因為他曾生存在破碎家庭和社會邊陲中,所以特別關注潦倒的市井小民。讀者隨著奧斯特冷靜而自省的筆觸,饒富哲理冥想的思維,穿梭於時空閱讀之際會倏然停頓下來,反芻、思索人生的本質。也許人生就如同安娜(作者)在書中所稱:「......文字不容人暢所欲言,你越接近終點,想講的話就越多。終點只存在想像中,是你為了驅策自己前行而捏造的目的地,總有一刻你會領悟到,自己永遠到不了那裡。你或得停下,而那不過是因為你已經沒有時間了。你停下,但這並不表示你已經來到終點。」這整部小說可以說是作者後現代的「創作寓言」。

  寫作掙扎的歷程不啻是一種追尋,過程中有悲、歡、離、合,有喜悅、痛苦、失望、絕望、暴力、愛情、新生命等種種,這創作的素材,可稱之為人生。在奧斯特的魔筆下,「人生」和「寫作」不過是一為二、二為一的事。當你以為故事結尾了,也就是人生可以蓋棺論定時,卻發現終點只是幻象而已,因為人生或創作根本無所謂結局。作者或有意借此批判西方線性的歷史觀:歷史有起始(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有終了(世界末日)。作者在書中不斷質疑歷史真有終了?也許人生就該如小說所要傳達的:「活在當下」。在起點和終點之間擺盪,好好活出自我,創造生命的意義,作者存在主義式的哲思在此表露無疑。

  (作者陳英輝先生為台大外文研究所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台灣專業英語文學會理事長。)

譯者序

  作為譯者,能夠翻譯保羅.奧斯特的小說,我的心情是既榮幸又惶恐的。

  早在一九九四或九五年,當奧斯特之名尚未被大多數華文讀者所知曉時,一位在美東長大的朋友送我原文版的《紐約三部曲》。當時正值冬末春初,台北陰雨綿綿,我躲在被窩裡,邊啜著熱茶邊看書,一看便著迷,小說家那以類型出發到頭來卻逆轉類型的高明寫法,那既投入卻又抽離的敘事語調,在在顯示其人是位說故事能手,教我看得簡直欲罷不能,從此便成為他的「粉絲」。

  這樣的我,在事隔十餘年後,能將奧斯特的小說轉換成華文,自然會感覺到這是莫大的榮幸,光榮之餘卻也不免惶恐,畢竟是自己喜愛、欽佩的作家,提起譯筆來壓力分外沉重,就怕譯文糟蹋了原書,那我這個譯者的罪過可就大了。

  在譯完《機緣樂章》後,因為翻譯過程還算順暢,我的心情輕鬆了一些,隨即投入在美國出版時間其實早於《機緣樂章》的《In the country of last things》,也就是《末世之城》。初閱原書,我卻感到有點困惑……那是種說不上來是什麼的困惑。

  困惑並非來自這是本「難以卒睹」的書,相反的,這是本倒吃甘蔗,越往下看就令人動容的書;而是因為這是本「難以描繪」的書,倘若勉強以一句話來描述或加以分類的話,或可稱之為「後啟示錄」的寓言小說──儘管奧斯特自己並不同意這個說法。

  小說的敘事者是一個名叫安娜的少女(單就這一點便有別於奧斯特其他以男性敘事觀點寫作的小說),十九歲的安娜漂洋過海來到一個不明的所在(或是「未來」的紐約!),尋找她被派來此地採訪卻失蹤的兄長威廉。那個地方混亂失序,經濟解體,政局不穩,失業率高到離譜,遊民在街頭餐風宿露,大多數人民以拾荒為生,路倒、霸凌、詐騙是司空見慣之事,人們餓著肚子,過一天是一天,撐不下去的就只有尋死一途,死了以後遺體甚且不得安葬,因為政府唯一的作用就是收集屍體、人體排洩物和垃圾以生產燃料。

  這是個多麼陰森荒涼的世界,又是個多麼令人慘不忍睹的題材!所幸有奧斯特的健筆,讓這本書並未掉入濫情的陷阱,也不致灰暗沉悶的叫人讀不下去。首先,由於全書大致上是少女寫給某位老友的「信」,因此奧斯特捨棄太知識份子、太高高在上的筆調,而以一種娓娓道來、實事求是的語氣來說故事,讓讀者既可投入其中,卻又能維持某種程度的清醒,讀著讀著,更逐漸被故事感動,而非僅浮現廉價的感傷。

  其次,在如此陰沉的題材中,奧斯特依舊發揮了他一貫有的想像力和(黑色)幽默感,好比說,書中講到的各種「找死」法,是那麼荒謬,卻又那麼可信,創意真教人嘆為觀止(內容恕不透露,請自己看書)。當然,這樣的寫作技巧使得讀者在緊繃的氣氛中,不時仍有稍喘口氣的機會。

  於是,當我閱畢全書時,困惑已大半消弭無形,奧斯特終究還是寫了本「好看」的書。而既然奧斯特刻意避免華麗花稍的寫法,引經據典也頗為節制,身為譯者所能做的,也就是老老實實地將之「中文化」,但盼能呈現出原文樸素、流暢卻深刻的面貌。如此這般譯出來的,便是讀者此刻即將翻開的《末世之城》了。

韓良憶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326106
  • 叢書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這些是最後僅存的事物,她寫道。它們一個個消失,從此了無痕跡。我可以把看到的事物告訴你,已消逝無蹤的事物,可是我的時間恐怕是不夠了。眼下,一切發生得太快,快得教我跟不上腳步。

我不指望你會了解,這裡的事你一件也沒見過,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想像。這些是最後僅存的事物。一幢房子前一天還在那裡,第二天就不見了;你昨天行經的一條馬路,今天已不在原地。即便天氣也千變萬化,令人捉摸不定。一天出大太陽,緊接著一天卻下大雨;一日下雪,次日起霧;一日暖和,一日涼爽;一日颳風,一日平靜無風。這陣子以來寒風刺骨,然而就在這隆冬時分,今天下午卻陽光普照,溫煦得讓人幾乎只需要套件毛衣就可以。住在這個城市,你學會不把任何事物視為理所當然。閉上眼睛一會兒,轉過頭去看看別的,本來在你面前的那樣事物便倏地不見了。要知道,萬事萬物都無法持續,就連你腦子裡的念頭也不例外。你千萬別浪費時間去尋找它們,一樣事物一旦消失,便是終局。

我就是這樣地活著,她在信中繼續寫道,我吃得不多,足供我走完一步還能再走下一步,這樣也就夠了。有時,我虛弱至極,感覺自己無論如何跨不出下一步,但還是勉力撐了下去,儘管不免踏錯腳步,我依然一步步地走著,你真該看看我應付得有多好。

這城市到處是街道,沒有兩條路是相同的,我一腳踩在另一腳的前面,另一腳再踩在第一隻腳的前面,心裡只希望自己還能再做一遍同樣的事,我別無希冀,僅此而已。你一定要了解我目前的狀況,我走一步是一步,空氣裡有什麼就呼吸什麼,我盡量少吃,不論別人怎麼說,唯一重要的就是,雙腳站好別倒下。

你記得,我走以前你是怎麼跟我說的。威廉失蹤了,你說,我再怎麼努力尋找,都絕對找不著他,你是這麼講的。我對你說,你講什麼我都不在乎,我要去找我哥哥,於是我搭上那艘可怕的船,離開了你。那是多久以前的事?我再也記不得了。我想,有許多許多年了,然而這不過是我的猜測而已,這我可不能瞞你。我已經糊塗了,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再把光陰的長短弄個分明。

有件事倒是確切可靠的,要不是我感到飢餓,我根本沒辦法撐下去。你非得習慣盡量少吃一點不可,你要求的越少、需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日子也過得越好。這便是這城市對你產生的影響,它讓你的想法整個顛倒過來,它讓你想要活著,可是在這同時,它也設法奪走你的生命。誰也逃不過,生或死只能二選一。即使你活了下來,也無法肯定下一回還能不能存活;如果活不下來,一切就宣告結束。

我說不上來為什麼要寫信給你,老實說,我來到這裡以後幾乎沒想起過你,可是過了這麼久以後,我突然覺得有話要說,倘若不趕快把心裡的話寫下來,我的腦袋會爆炸。你能不能讀到這封信無所謂,就連我會不會把它寄出去也無所謂||就姑且假定我會寄吧。說不定,歸根結柢不過就這麼回事,我寫信給你是因為你一無所知,因為你遠在他方,而且一無所知。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2/12/20
趁著「少年Pi熱」尚未退潮,正好談談也寫生存絕境的《末世之城》。有別於少年Pi怒海餘生的奇幻航行,以及杜子春式的仙境歷險,這部書信體的「安娜地獄紀行」寓言味並不濃厚,有的仍然是奧斯特式文字風格的內在孤獨與迷惘。

生存絕境是傷痕文學、存在主義與宗教信仰都不乏於探討的主題。想想,當殘殺與掠奪成為生存之必須手段,人要如何擺\脫自然的必然性拘束?自由意志在這樣的境地裡,是否仍有可能成立?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是真的嗎?一連串的詰問隨著標題泉湧而出,可以想見,這是個描寫\"靈性\"與\"人性\"拉拔較勁的絕佳切入點。

物資缺乏的末世之城裡,搶劫、暴力、強姦等都不再是違法行為,政府唯一管制的只有垃圾問題,包括垃圾的收集、回收與再製成能源。當你驚訝於他們窮盡所有人力只管理糞便、垃圾與屍體,很快便會領悟,法治的潰散解體在末日世界裡是自然的結果。絕望感不言而喻地躍然紙上,於是各種帶有黑色幽默的自殺俱樂部,便顯得順理成章。但耐人尋味的趣味文字,事實上寫的是深沈的煉獄景象,驚覺到這是令人想哭的幽默時,會意識到在所有末日題材的作品裡,此筆法幾乎是原創性的,如此靈巧、令人折服。

外來者安娜懷抱一種莫名的執著來到此城,將所見所聞以紙筆記下,寫成了這部作品。由於奧斯特之書必不可少的要素-機緣巧合,在這個絕望而乏善可陳的荒涼城市裡,原本可能枯\燥乾癟的記事,歷經了三次場景的轉換-依莎貝的家、國家圖書館與沃朋之家。每一幕中,儘可能都以帶有張力的三人一組進行對白(奧斯特酷愛\"三\"這個數字,還可從安娜來到這裡時,正好待在第\"三\"人口調查區窺得)。

第一幕安娜的獨白劇之後,登場的三位演員分別是安娜、依莎貝與費迪南,安娜流落此地,度過一段無處可棲身的漫漫歲月,遊民生活因搭救伊莎貝、獲邀入住而告終結,安全的需求稍微得到滿足,不妨以馬斯洛的金字塔來看每一幕戲的結構,此時她得以從金字塔最底層往上晉階。如果說身居最底層唯一重要的事在於\"活下去\",那麼上升之後性靈的飢渴,是否會跟著生理條件的改善被平撫一點?出人意外地,這一幕即將結束時,潛藏在意識深處的殺人意圖竟被激發,惡意而孤僻的費迪南成了死者(關於他的死是本書中小小的懸念)。這幕戲似乎有點挑戰馬斯洛需求層次論。雖說密閉空間內的三人對峙是存在主義裡著名的「他人地獄」場景,但最落魄時安娜連死人的衣物尚且不敢碰,卻在衣食基本程度得溫飽時起了殺意,讀此段落有種背脊發涼的震顫感。

關於費迪南之死,應該是有象徵意義的。全心全意投入模型船製作的這個角色被形塑得極為立體(完美得令人想起百年孤寂的邦迪亞上校),他一方面擁有藝術家的精巧心靈,一方面卻又有著極度孤獨者的古怪邪魔。在來到伊莎貝小屋之前,也就是安娜初來乍到,親眼目睹許\多殘酷駭人的地獄景象時,曾埋下一段伏筆引言:「你眼前所見的景象並不是輕而易舉便可抽離的事物,你無法看過就算了,因為每樣事物多少都屬於你,是在你體內鋪陳的一部分故事。我想,硬下心腸不讓自己再受到任何事情影響或許\是好的。可是這麼一來,你會變得孤伶伶一個人,徹徹底底獨來獨往,而這種生活根本就活不下去。」徹底孤獨的費迪南之死,宣告的是唯心主義行不通,冷漠、事不關己絕非破解虛無之道。儘管一切事物都將滅絕於遺忘,而所有景象是那麼地荒誕不經,飢餓與寒冷卻會無情、真實地逼向你,正視眼前現實反而才是身處虛幻世界的智慧。整部迷人而變幻的文字,讀來輕盈綺麗,實則蘊涵厚重的哲思,後文將會深入再挖掘此一思路的內裡。

第二場戲推入的布景是國家圖書館(奧斯特迷當敏感嗅到,幾乎所有他的作品必定有個書堆世界,並且也都有\"繼承遺產、展開新生\"的過場戲),雖然也是三位演員輪流串場,但只以安娜和山姆的兩人世界為主,在這座雄偉而堅固的新住所,安娜度過了甜蜜的情感生活,寫書的工作也相當程度地昇華自我至知性的水平。幾乎可以說她朝著馬斯洛金字塔邁出遲早會登頂的步伐。正當幸福頂峰就在不遠處時,劇情急轉直下,安娜再度被惡魔之手拉向地獄。

無常襲擊了安娜,場景迅速切換至更加宛如天堂的沃朋之家。事情變化之快速,簡直像杜子春的情節一般(不太懂蠻多人以歐威爾的《一九八四》與此書相比,《末世之城》的奇幻味大過寓言氣息吧!)。兩個場景之間有個重要的象徵物-鞋子,書中埋了許\多伏筆寫它的重要性(雨的殘酷、死屍的價值、恐怖之冬....等),促使讀者認真去思考其意涵。因鞋子有”行”的意象,自然很直覺會想起前面提到的,儘管生命虛無,你卻必須正視生存的現實。也就是少年Pi裡的生存之道:Keep busy during the day. (或者,如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幸福當然是幻覺,繼忘年之交伊莎貝死後,愛人、孩子、理想也於一瞬間灰飛煙滅,很顯然地無三不成禮,沃朋之家的天堂幻覺總有一天也會消逝,這一幕戲不過是安娜切斷執著眷戀的試煉過程。結局如何?就像橫在我們生命的前方也同樣是未知一般隱晦,充滿也許\是可能性、也許\是絕望的一團謎霧。

不過是薄薄的一本小書,但它讓我第一次注意到奧斯特處理細節的功\力。比如兩場戀愛的描寫,當讀到安娜和山姆的深刻愛戀時,隱約會覺得不對勁,猶記得《月宮》裡奧斯特寫失去摯愛的情節,那種感染力是無可比擬的,為何寫這兩人的情感聯繫,卻只給人”大略描摹”的速寫感?直到後來維多利亞出現,潮水般的愛慾在兩個孤寂女性之間泛濫開來,才了解映襯的手法是要突顯較為特殊的同性情愫,使孤寂的主題更無庸贅述地自然呈現。又如伊莎貝的死,寫得極為真實而細膩,緩慢而冗長的過程似乎頗不必要,但仔細推敲,整個身不由己的自然死亡過程裡,和那些自殺俱樂部成員的自主選擇,又似乎能從其中得到生死觀照的體會。小說會讓人愛不釋手,除了美麗的文字,細節的設計其實更是魅力所在,此處可見一斑。

最讓人在意的細節,則在書信體的選擇。契訶夫說:「一個人面對壯麗、巨大陌生事物的心理反應,不管是風景、道路、建築或是藝術,我們會憂傷地油然升起一股宿命的感受,覺得自己必將註定沒沒無名地活著,然後又沒沒無名地死去,和這些壯麗、巨大的事物相比,我們如此渺小。於是在無奈與無助之中,多少人本能地撿拾周圍任何可用的工具,衝動地在石頭上、樹木上、柱子上,甚至恨不得在藝術品上,留下我們的名字。」不知道安娜究竟把這封信寄給誰,也為她和山姆辛苦寫的書付之一炬感到愕然,但書寫的過程,就如同製作小船的費迪南,他在想像中乘坐這些船,同時也當它們是秘密呼救的訊號,然而不以為有人會回應這個訊號,他心知肚明:哪兒也去不了。書信的意涵,表達了此一孤寂卻又徒勞的書寫渴望,闔上書本之際,無奈地感受一種深刻的苦楚,或許\帶著一點堅強與韌性的體悟,如同穿越地獄的安娜....
展開
user-img
3.0
|
2012/11/20
所有美好的都有可能在下一秒瞬間毀滅,乾淨得連存在本身彷彿都是種錯覺。在這個城市裡活著唯一的希望就是不抱任何希望,唯一的規則就是專注於自己所踏出的每一個當下,因為在你跨出去之後,過去就已經全然瓦解,而未來仍是一片混沌。你以為這樣的絕望會有終點,但每一個絕望的結束都帶來了新的絕望,終點只是我們所想像出來,為了鞭策自己繼續往下走的理想。你停止前進不是因為到了盡頭,而是因為再也無法前進。於是有些人開始放棄活下去,因為他們明白這場遊戲最後仍然無法獲得勝利。



  在沃朋之家,這樣一個慈善機構的設立本為美意,但賜給他們本來沒有的東西再從中剝奪,讓他們不願意也沒能力回到原本的生活。救他們反而因此害他們失去求生存的動力,這樣的美意是否只是施予者一昧的想法?作者筆下的世界充滿了貪婪、暴力、自私、謊言、痛苦和無助,而在現實中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然而主角安娜為了保有自己的靈魂,勇敢的活在絕望之中,走過一個比一個深沈的苦難。因為沒有終點、因為事物的毀滅,最重要的是緊握我們所能擁有的,並超然看待失去或離開我們身邊的東西。雖然這是一本充滿了絕望的書,但最後我卻看見了黑暗中看見了希望的微光。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9/03
若能在書末結束時大嘆:哇~!沒有了嗎!?那肯定被歸類經典.

本書並非討論世界末日,而是以瀕臨崩潰邊緣的城市為背景,當地的居民多以撿拾破爛維生,我們一天一包的香菸在那兒是奢侈品,而損壞卻堪用的垃圾是拾荒者的寶物.一到冬天不計其數的遊民凍死街頭,屍體尚須由政府回收焚化作為燃料.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那兒的確是世界的盡頭了.主角同樣與我們來自合格的城市,卻因尋找胞兄而陷入這種地獄的生活,雖然一度放棄想離開,卻發現政府築起了水牆阻擋外國入侵,也一併禁止了城內居民逃離,主角只好加入尋物者行列,撿拾街上可變賣的廢品.強迫性的入境隨俗.

從不知道本書歸類為文學小說,過去不知選書,看到沉悶的文學類真是欲哭無淚\,從此捨棄瀏覽文學小說,但這次藉由他人書評選購,驚覺真是撿到寶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1/10

這是一個有關「消逝」與「遺忘」的城市,裡面的事物不斷地消逝,人們不斷地失去其美好的生活,擁有的一切也一點一滴的流失,不枉是當代最會說故事的作家,連這種哀傷的末日光景都可以說得讓人不停地想要閱\讀下去。這次他用女性當第一人稱,主角安娜為了找尋失蹤的哥哥,搭上一艘船,來到一個與外界阻隔的絕望世界,來到一座瀕臨人類末日的悲慘城市。

本書好看的地方有二,一是對人類末日的敘景,二是一個個在絕望中掙扎的故事。

特別是保羅奧斯特用文筆與想像力所建構的末世之城:

「有些人好瘦,瘦到有時候會被風颳跑。這城市的風強勁兇猛,總是從河上吹來,常可見到瘦骨嶙峋的人三兩成群,用繩索和鍊條將彼此的身體捆綁連結起來並排前進,以便對抗狂風,穩定步伐。」單單這段街景就足以讓讀者震撼。

「人一個個死了,嬰兒拒絕誕生。」

「沒有一棟房屋空著沒人住,房仲業卻照樣大做生意,每天在報上刊登啟事,廣告空頭公寓,好吸引客戶上門詐取仲介費用,偏偏就是有人甘願為這種空虛不實的承諾投下最後一分錢。」這段文字讓我想到了不斷在金融市場被壓榨的小散戶。

「當希望皆已消失,當你發覺自己甚至對希望的可能性都不再抱持著希望時,你往往會用白日夢、孩子氣的念頭和故事來填補空虛,讓自己還能撐下下。」對照現實而言,別說世界末日,即便是成長不再的環境,都有這種胡亂作夢的傾向。

作者在書中創造了一個「跑死族」:在街上竭力快速奔跑,兩條手臂猛烈擺\動,擊打著空氣,使盡吃奶的力氣大聲吼叫,跑到筋疲力竭倒地不起,想盡快找死,重點在於狠狠地逼迫自己,讓自己的心臟吃不消,然而無人具備孤獨奔跑到死的勇氣,大夥一起跑的話,團隊中每一份子都受到其他隊員帶動,得到吼聲的鼓舞,從而陷入一種狂熱狀態,反諷之處就在此,你為了讓自己跑步跑到死,首先得接受訓練,成為優秀的跑者,不然就沒有力量把自己逼到盡頭。
跑死族不禁讓人想到那些在金融市場交易成癮的短線當沖客,一如跑死族,非得讓進出成本把自己本金榨乾否則不罷休。

本書還提到了另外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暗殺聯誼會」,一個人如果想死卻又畏懼自我了斷,可以支付相對便宜的費用給聯誼會,聯誼會便隨即為客戶指定一名殺手,但是客戶不會被告知相關的暗殺安排,有關的暗殺日期、死亡地點、暗殺手法和殺手身份都徹底保密。

人絕望到必須付錢給別人來替自己解脫,不過,這種行為似乎也存在現實社會中,那些所謂的顧問,所謂的專家,在某種程度的比喻上也稱得上是變型的「暗殺聯誼會」。

在這個末世之城前一分鐘猶然真確的事物,下一分鐘就變的虛假的。安娜在尋找兄長的過程,從拯救了老婦的命開始,安娜便陷入獲得與失落的循環,她失去了類似母愛的伊莎貝,又失去了格外珍貴的胎兒,失去了相依為命的愛情,不過,卻沒有看到她對未來失去希望,在這樣一個絕望的國度與破脆的人生和不斷失落的世界,安娜懂得保握僅存的事物,一如本書的書名「In the country of the last things」,當這世界走到盡頭的時候,還能剩下什麼東西?

「苦澀的自覺」這五個字是我閱\讀後的感想,本書相當相當的灰暗,如果你沒有像我有著能清楚區隔黑暗思考與黑暗心靈的能力,讀完本書可能會陷入沮喪,話雖如此,作者真的用文字描繪出末世中那種不斷隕落無法救贖的灰色大地呢。所幸,故事的結局用一種開放似的寫法讓讀者在這個破脆的世界當中,想像著黑暗裂痕中的微小光明出口。

讀完本書後,我認為保羅奧斯特所要講的the last things,我想應該是「 Love 」吧!

展開
user-img
4.0
|
2009/11/28
  不久之前,我穿越夢境之門到達某地,著名的毀滅之城就在那裡--霍桑。書封上的這句話,似乎就是本書故事背景的設定,當我翻看了前面幾頁後,很自然的與電影「我是傳奇」裡的背景畫面連想在一塊,都是那麼的孤寂、荒蕪、絕望。


  在一個發生了不明災難的未來,「生活」儼然成了人們痛苦的根源,物質缺乏到連人的排泄物和遺體都得回收,當做發電的資源使用,這座城市被嚴格管制進出入,不能逃離城外的居民,只能過著沒有希望的日子,日復一日,唯有死亡才能得以解脫,有些人因此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自殺團來謀利,跳樓、暗殺、安樂死、解放肉體極限等,但絕大部份的人,不是被餓死,就是沉浸在自己過往美好回憶裡,不願相信眼前的真實世界,逐漸失去自我,最後走向死亡。


  安娜不聽主編的勸告,一心只想進城尋找被派遣到此的記者哥哥,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苦難也隨之接踵而來,不願聽從別人吐露出魔鬼誘惑的耳語,不願向死亡低頭的他,選擇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因此巧遇了三段機緣,三段不同心境的轉折,最後他決定寫下這一切,但記憶不再清晰,有些片段已流失,只能努力的記下僅存的記憶,雖說是寫下來要寄給友人的,但又不期待友人會收到信,在我看來,其實這只是安娜想以書寫的方式,來記錄這一切發生的經過,並當作抒發情緒的出口罷了。


  而遺忘掉的記憶,雖然有可能是因為重擊所造成,但我卻認為那是因為安娜經歷了自己無法承受的痛苦記憶,才會造成選擇性的失憶,卻不失一種解脫,同樣的,為了生存,就連情感也能因此孕育而出,即使安娜一再的說明不期望別人能理解,卻越能感受到,他其實在欺騙的是自己、說服的是自己,這不就是人的生存機制嗎?因為脆弱、因為寂寞,選擇對自己說謊,才能同時騙過其他人,最後連自己也分辨不出是真是假了。


  在這城市裡,有偉大理想的人,還是尚有人在,維多利亞繼承亡父的遺願,大開門戶,收留流浪的人,讓他們得以溫飽,卻殘忍的自訂一套自以為是的篩選方式,選擇哪些人可以入住,哪些人則要離開,但理想與現實往往有所出入,在外流浪過久的居民,防備心太重、忠誠度太低,肯付出的人又太少, 這些對維多利亞而言,都是一種危機,而安娜也只能無助的在一旁支持著他,並與不安感相伴。


  上星期看過電影2012後,在來閱\讀這本書,感觸特別多,【末世之城】彷彿就是在延續2012世紀大災難後,人們可能面臨的現象,有錢的大有人在,但窮困的人佔絕大部份,在物質、資源不足時,每天光是忍受肌餓,就夠令人痛苦萬分了,更別說要去幫助他人,在這絕境下,人與人之間逐漸疏遠,而作者保羅.奧斯特將這份疏遠感用細膩的手法,去描繪出人心的黑暗,卻又藉由安娜的三段機緣來表現出人性仍有善的一面,雖然矛盾卻又那麼的真實,能從中體會到我們現處的社會環境,也逐漸步入人心冷漠的階段了,看 【末世之城】省思,有一天真面臨絕境時,我們該如何去扭轉、改變這世界呢?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