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嚮往之城:慢食者與藝術家的16座城市再生運動

嚮往之城:慢食者與藝術家的16座城市再生運動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3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70年代,加州聖塔庫斯被封為全世界謀殺率最高的城市,舊金山大地震後毀壞了大半房舍,讓這個衝浪王國猶如廢墟;玫瑰谷,經濟起飛年代曾是東北重要建設的水泥供應來源,當建設完成、不再需要水泥後,人去樓空,恍如鬼城;繁華紐約的對岸,荒煙蔓草與巨大工廠籠罩的澤西市危機四伏,即使是大白天也無人敢入;驕傲的歷史名城伊斯頓,就在公路興起後,鎂光燈從此不再聚焦……。這些城市,因著不同的理由衰敗,直到藝術女神的眷顧……。

藝術,最溫柔而有力的推手

  19世紀中期,美國經濟開始突飛猛進,都市化效應下大都會區房價節節升高,因此有許多藝術家為了能持續藝術創作而遠離都市,前往三、四線城市甚至是幾近荒廢的地區謀求生存。他們用藝術家獨特的眼光、豐沛的生命能量與勤勞的雙手,打造出一塊塊藝術的處女地。這些地方,雖不見得有大量的古蹟文物、長期深化的人文情懷,但在藝術家陸陸續續進駐後,卻能以看來不切實際、不能做為經濟發展主力的藝術生活,重新為小城帶來生機。

  台灣藝術家葉蕾蕾,費城藝術大學的終身教授,一位喜愛宋元山水畫的國民黨將軍的女兒,一位有著強烈的人世情懷的藝術家,用16年的藝術力量將已成廢墟的費城北部黑人社區變成劇場、有壁畫、有街心雕塑的宜居社區,並於2003年獲美國福特基金會頒發「改變世界的領袖獎」。原本幾近荒廢的加州小鎮孟都西娜(Mendocino),始於1987年的系列音樂節現今每年可吸引上萬人參加;加州米爾谷(Mill Valley)電影節更是李安崛起於西方電影圈的伯樂,伍迪艾倫也在此舉辦電影首映會,許多新銳導演都是在此初試啼聲,每年有多達200位電影製作人參與盛會,門票銷售更超過120萬元。佛蒙特州(Vermont)偏僻小鎮強生(Johnson),卻因為約翰(Johnthan Gregg)和露意絲(Louise von Weise)這對夫婦對「社群共同體」的信念,經營三十多年至今,每年超過六百個視覺藝術家、作家駐村,成為全美最具規模的藝術村。加州聖塔庫斯(Santa Cruz)每次天災重創後,靠著藝術家的進駐屢次重生,現在成為綠色運動、獨立製片等前衛組織的重鎮……,看似柔弱而無用的藝術,卻能帶給這些城鎮不同的發展契機,擁有自己的特色,訴說著不同於大城市的夢想。

反思台灣的藝術行動

  在台灣,同樣也有藝術改造的經驗。台南海安路藝術造街成了觀光客必遊景點;高雄港駁二倉庫的藝術特區成為南台灣前衛藝術的展演重鎮;台北寶藏巖的違章眷村演變出藝術家與住民共生的狀態;還有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台中國美館、台東鐵道藝術村……。在台灣,藝術的能量同樣逐漸擴張,無論是一棟建築、一群房舍或鐵路,這些地點都因為藝術的進駐而重新活絡,並帶來了新的人氣、資金與商機。

  然而台灣卻沒有一座城市能如本書所述,讓藝術能量滲透到生活各個層面,為城市再生出悠閒的步調、宜人舒適的社群環境,創造出追求生活品質的慢食者所嚮往的美好生活。因而這些藝術城市不僅是都市生活者的嚮往之城,同時也是美食者的天堂,慢食者的最佳生活居所。

  本書為旅美藝術家池農深歷經三十多年,跨越時空,深入其境,真實記錄16座美國城市藝術再生的過程。在台灣亦如火如荼進行一城一特色的同時,我們可以向這些藝術城市汲取經驗,透過更多藝術面向,讓台灣的藝術改造計畫遍地開花,從而使城市開始有了自己的特色與樣貌而成為台灣的「藝術城市」,更甚者,成為台灣最適合人居住的美景之地。

作者簡介

池農深 Wei Jane Chir

  生於台灣桃園,留學美、德,目前定居紐約,除從事專業繪畫創作外,從事雜誌藝術指導、舞台設計、版畫教師、雜誌作家、公共藝術並且拍攝紀錄片,其中,2003年製作拍攝的《葉蕾蕾傳奇》紀錄片,更榮獲第51屆哥倫布國際電影電視節銅牌獎。二十多年來,展覽、作品、文字、影像無數,並以藝術生活觀察家的角色自居。

  由於早年曾遊歷歐洲,並居住於紐約大都會,對於現代的、前衛的藝術相當熟稔,因為這個背景,再揉合自身喜愛中國文化的底蘊,使其對美國各地的藝術小城有更深入的體悟,呈現出結合歷史、人文環境、藝術活動與旅遊的生活散記。

  自認藝術是一種個人修行的過程與記錄,以前的藝術表現比較重視自我情感的抒發,現階段希望帶入社群分享的概念,將藝術的美好能量分享給所有人。

 

目錄

Chapter1 藝術家桃花源
1.在嚮往之谷咀嚼藝術 / 米爾谷Mill Valley
2.藝術家與慢食者的實驗地 / 英弗內斯Inverness
3.專為藝術而存在的黃金聚落 / 莎瑟里多Sausalito

Chapter2 波希米亞人的烏托邦
1.眾星雲集的藝術小城 / 卡梅爾Carmel-by-the-Sea
2.獨自美麗的遺世之境 / 孟都西娜Mendocino
3.史坦貝克的家鄉 / 舍林那詩Salinas

Chapter3 歷史古城,今之藝術小鎮
1.歷史古城的文藝復興運動 / 伊斯頓Easton
2.藝術的河流,生活的河流 / 紐哈伯與蘭波維爾New Hope & Lambertville

Chapter4 新英格蘭精神的實踐者
1.約翰與露意絲的藝術紅磨坊 / 強生藝術中心Johnson
2.綠山兒的藝術能量 / 柏林頓Burlington
3.小鎮、農莊、藝術家們 / 蕭本那Shelburne

Chapter5 城市拓荒與再生
1.在荒地裡,欣見一座花園 / 費城Philadelphia
2.在花園裡繼續藝術與人文之路 / 費城Philadelphia
3.從災難之地到藝術家之城 / 聖塔庫斯Santa Cruz
4.專屬女性藝術家工作的天堂 / 玫瑰谷Rosendale
5.菸草工廠裡的藝術共同體 / 澤西市Jersey City

 

  藝術慢走小城深遊。

  每當走在藝術村的小徑上,我是幸福的,在這裡可以如此輕鬆的去接觸陌生人與陌生的環境。隱約中,我和他們似乎有一種共通處,是對生活品質與品味的追求。

  對這些小城中的人,藝術是一種生活的基調,不是彰顯自我, 而是如何去完善社群的和諧之處。

  什麼是藝術小城?

  什麼是藝術小城?美國真有這樣的地方?依照美國旅遊專欄作家John Villani《美國一百個藝術小城》(The 100 Best Small Art Townsin America)書中的統計,美國境內不但有藝術小城,而且還上百個呢!他對藝術小城的定義是這個地方聚集了一群從事藝文創作活動的人,乾淨新鮮的空氣,房價不是貴得太離譜,這是稱為藝術小城的基本條件。

  對有些偏執的文化人,總以為美國除了紐約之外,其他地方都不足為道,我聽過更自視的說法是:「紐約是歐洲的延伸」。我承認,多年前住在歐洲還沒搬來紐約之前,也有類似的看法,尤其對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人,除了待在紐約,度假時直接就飛往歐洲,很少會向美國的內陸小城多望一眼,只有在作為駐村藝術家時才有機會去到這些小城鎮生活一陣子,接觸到大都會以外的人。

  回首在我二十多年來的海外創作生涯裡,除了風塵樸樸四海為家,最大的犒賞是來自駐村藝術家的生活,因為藝術的因緣使我結識遍及各地的藝術家,他們除了來自大城市,有很多是來自陌生的小鎮小城。因為駐村,這些朋友使我認識到美國大都市以外的經典之地,他們雖然不像歐洲有古老城市的歷史古蹟與傳承,卻體現出現代人找尋家園反璞歸真的一面,除了速食文化外,美國還有細緻多樣的地方。

  久了方知美國的傳統精神文化、生活的基調,盡在這些小城鎮中。這些小城之所以成為我地圖上的藝術小城,都是因為我與他們有個別獨特的聲音與因緣,促使我將他們記錄下來。本書中介紹的藝術小城鎮位居美國東西兩岸, 也是分佈最密集的區域。我深入其境並與當地居民、藝術家訪談, 而且這些小城至少走訪過兩次以上,有的甚至相隔二十年,最久的一個孟都西娜(Mendocino), 上一次與最近一次的造訪竟然有二十六年之久了。

  藝術是城市再生的推手

  美國國祚僅兩百三十六年, 不似歐洲國家有千年古城、深長的文化與景觀。但這兩百多年的歷史中, 社會結構與城市的變遷卻如三級跳躍式地快速變化。有些城鎮因美國後工業革命(Post Industries) 的發生,在二十世紀初期造成蕭索凋零或被棄的命運, 而往往進駐的藝術家在這些地方扮演了城市再生的推手。例如佛蒙特州的強生(Johnson)、加州的聖塔庫斯(Santa Cruz)、紐約州的玫瑰谷(Rosendale Village)、賓州的伊斯頓(Easton)、紐哈伯(New Hope)、費城的德國村(Germantown)、紐澤西州的蘭波維爾(Lambertville)、澤西市(Jersey City)等。

  因名人藝事涉入而逐漸形成的共同體,如加州的卡梅爾(Carmel-by-the-Sea)、孟都西娜(Mendocino)、舍林那詩(Salinas), 各自發展出不同風貌的小城特質;有些小城則是得「天時地利」之賜,不曾凋零與頹廢,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追求生活品味與風尚的小城,如加州的米爾谷(Mill Valley)、莎瑟里多(Sausalito)、英弗內斯(Inverness)。這些小城的環境、公共設施與生活品質之優,宛如世外桃源。在我走訪的對象小城裡,總是聚集了一些認真從事創作工作的人、友善的居民,這裡有良好的居住環境,雖無大都會中的美術館、歌劇院,卻有充足的畫廊、戲院、藝文活動、書店、咖啡館、餐館、乾淨的旅店。人口最多不超過六萬人,少則一千人左右。這些人可能不是所謂「革命」(Revolutionary)型的藝術家,但確是生活品質的追求者(Evolutionary),這些城市往往也是美食之城,慢城,是一些厭倦了都會生活人的好去處,不論是居住還是周末旅遊的理想地。而且,這些小城通常離鄰近的大城市不出三小時的車程。
這些藝術小城每一個都有其特色,其中有很多城鎮是經歷多次的人口變更, 融合各地藝術家而成為一共同體。其中以新英格蘭的藝術社群比較特殊,佛蒙特藝術中心Vermont StudioCenter)、柏林頓(Burlington)、蕭本那(Shelburne) 這些地方由於地理環境因素造就了他們對社群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勤奮、獨立、自由」在這裡展現與實踐,即使是在藝術這一領域,也是實實在在地與生活、土地結合在一起。正是展現佛蒙特綠山兒(Green MountainBoy)新英格蘭的精神。

  實踐於起居飲食間的村里鄰家生活態度

  開始想寫這本書,最早可追溯到1990 年第一次拜訪座落在北費城德國村的「藝術與人文的社區」,得知一個台灣女子如何用藝術改造社區居民生活的故事。這故事後來拍成紀錄片《葉蕾蕾傳奇2003》,並於2003 年獲得美國最年長之一的第五十一屆哥倫比亞影展銅牌獎,影響了很多人與團體,美國有許多公私立小學、中學、大學曾用本片來做為課外補助教材。其實紀錄片非常簡單,沒有什麼拍攝技巧可言,是故事題材好,藝術的無遠弗屆, 這是書中比較特別的一個例子。

  旅行是為了學習他人的文化與生活,從中驗證自己的, 而藝術的精神卻不是從學習而來, 它是一種集體與個人身體力行後超出經驗範圍的展現,就如藝術的光彩與意義,不僅只存在於國際上每年巨資籌建的大型展覽,它也能實踐於起居飲食、在村里鄰家之間。這是我寫這本書最大的動念,也是把多年來在美國藝術行旅中的一點觀察與心得整理出來,與我的母語國人分享。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住在加州的好友文玲,不辭辛勞的陪著我在西海岸一村又一村的訪察與收集資料。謝謝這些年來一直默默支持我的親朋好友,讓我的藝術旅程得以繼續。

農深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86458
  • 叢書系列:設計私的書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6.5 x 21 x 0.9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1/10/17
「藝術家」一詞的刻板印象常包括了:他們是另類,與眾不同,甚至與社會脫節。
作者池農深深入美國16座藝術家群居的小鎮,呈現這裡如何因藝術家存在帶來活力、提昇生活品質。
藝術家們總是彼此吸引遷入,於是不僅畫廊林立,還引出了影展、戲劇節、音樂節,而小鎮和藝術家之間互注養分的共生關係,也只有同為藝術家的作者能敏銳的感受到。
池農深行文看似平淡,卻常冷不防出現隱含深意的敍述,如文化藝術被商業化的可能陷阱(米爾谷);藝術的療癒功\能(費城);盛名對社區的負擔(米爾谷、費城)等。這些閃爍書中的片段耐人尋味。
作者和當地藝術家對談的部分也是本書特色之一,因同行的關係使得他們對作者能坦誠吐露他們對藝術的願景和創作途上的掙扎。
希望本書能讓更多人對看待發展觀光事業並繁榮社區的目的和作法有所反思,對如何深耕我們生活社區的文化藝術有所啟發。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