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聲入Spotify:瑞典小新創如何顛覆音樂產業商業模式,改變人們收聽習慣?

聲入Spotify:瑞典小新創如何顛覆音樂產業商業模式,改變人們收聽習慣?

Spotify Inifrån: Så blir man störst i världen

  • 定價:460
  • 優惠價:941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9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全球最大音樂串流平台首本傳記
Spotify創業歷程全紀錄

  在Spotify出現之前,沒人想得到既可以免費提供合法音樂,又能從中獲利的方法;用戶首度享受到獨一無二的音樂體驗,藉由量身打造、自動根據喜好建立播放清單的服務,人們更容易接觸到新創作者以及新歌。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是Spotify流暢且近乎毫無延遲、音質還能維持一定水準的技術,甫推出便風靡了整個科技圈。

  短短十年間,這家瑞典小新創不僅大幅解決盜版問題,更改寫了傳統音樂產業的唱片銷售商業模式,迫使蘋果改變在音樂市場的戰略布局,連Google和微軟都搶著要買下它,Facebook更和它跨界合作,公司市值直逼成衣業龍頭H&M——但你知道嗎,Spotify在這創業的十五年間始終沒有賺進半毛錢,這中間究竟有何祕辛?

  瑞典科技線記者斯凡.卡爾森與約納斯.萊瓊霍夫德除了蒐集整理Spotify內部文件、年度報告與各界報導,更訪談70多位相關人士,涵蓋Spotify重要職員與董事、科技業創投、在音樂產業中握有決定權的人,甚至包含競爭對手。從構思到創辦公司,一路成長至服務擴及79個國家、用戶數突破3億,作者詳細描述Spotify如何和唱片大廠斡旋談妥授權;調解大牌歌手與創作者的抗議聲浪;在內有高層對公司發展抱有歧見、外有其他音樂串流平台夾殺中生存,更收錄首度公開的獨家內幕「Spotify TV」專案詳情,完整描繪了Spotify的生命史。

  從小蝦米變成大鯨魚,
  全球最大音樂串流平台的幕後故事,本書帶你一一解密!

本書特色

  1. 第一本Spotify傳記,不僅補足市場缺口,在 Spotify十五週年出版也深具紀念意義。
  2. 細說Spotify的創業歷程、其中遭逢的各種困難阻礙,十分詳細地描寫該公司要角群的處事風格及與競爭對手的角力關係,內容精采且引人入勝。
  3. 內附創始團隊合照與Spotify各個重大里程碑紀念照,配合內文閱讀更能融入其中。

專業推薦

  陶韻智/XRSPACE 總經理、德豐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
  黃子佼/作家、樂評人
  盧希鵬/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外好評

  「這兩位傑出的瑞典記者細述Spotify歷史性的崛起,該公司顛覆現代音樂面貌的過程不僅是令人驚嘆的商業奇談,更是一門可以從中探究科技地緣政治的學問。Spotify創辦人之一丹尼爾.埃克印證了矽谷未必總是贏家的道理。」——《facebook臉書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作者大衛・柯克派翠克(David Kirkpatrick)

  「以李查德(Lee Child)驚悚小說步調構成的一段精采現代史。」——蘇珊.揚(Susanne Ljung)/瑞典國際廣播電臺得獎節目《stil》主持人

  「值得一讀⋯⋯描繪史蒂夫.賈伯斯如何吝嗇又操縱他人來阻擋Spotify。」——萊納斯.拉森(Linus Larsson)/瑞典晨報《新聞日報》書評人

  「以緊湊、趣味橫生且畫面鮮活的筆調,呈現瑞典最大且最神祕的新創樣貌。」——莎拉.賀林(Sara Herrlin)/科技聚落STHLM Music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斯凡.卡爾森(Sven Carlsson)


  斯德哥爾摩的科技線記者,目前擔任瑞典廣播電台新聞的科技通訊記者,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取得碩士學位,曾任職於《每日工業報》(Dagens Industri)和《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

約納斯.萊瓊霍夫德(Jonas Leijonhufvud)

  自1998年成為商業記者,曾在網際網路即將泡沫化時,訪談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以及當時剛創立Spotify不久的馬丁.羅倫特松(Martin Lorentzon)。他畢業於亞利桑那大學媒體藝術學系,目前是瑞典首屈一指的商業新聞報《每日工業報》科技線記者。

譯者簡介

李其融


  自由譯者,喜愛唱片、點唱機與另收飲料費的狹小展演空間。看似採取感傷主義的音樂觀,但這其實只是見識淺薄所致。

 
 

目錄

前言
序章 賈伯斯的騷擾電話

第一章 一個祕密的點子
第二章 騎士街的工程師
第三章 羅斯韋德
第四章 一九九九年的狂歡派對
第五章 優於盜版
第六章 來自資本家的資金
第七章 免費播放所有音樂
第八章 登陸美國
第九章 半路殺出程咬金
第十章 西恩與祖克柏
第十一章 凜冬將至
第十二章 Spotify TV
第十三章 蘋果收購Beats
第十四章 千鈞一髮
第十五章 泰勒絲與Jay-Z
第十六章 用大數據對抗Apple Music
第十七章 瑞典孕育的「成功故事」
第十八章 串流戰爭
第十九章 華爾街——獨樹一幟的上市方法
第二十章 邁向下一座舞臺
 
 
 

前言

  短短十年間,Spotify就將唱片公司從盜版的漩渦中拯救出來,為音樂產業畫下全新的願景圖,甚至使全球最大企業之一的蘋果(Apple)不得不改變它的商業模式。iTunes顛覆了CD整套販賣的常識,讓單首歌曲的買賣化為現實;然而,Spotify更是透過推廣線上串流(streaming),建立預測用戶喜好的新技術而專美於前。過往,瑞典企業不曾對流行文化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

  Spotify用戶最常聽的音樂,就是由該公司建立的播放清單。用戶只要選擇喜歡的曲目,它的電臺功能就會依此蒐集相似歌曲,建立清單。透過這家公司的演算法與人性化的編輯,只須分析喜好相仿的數百萬人的數據並找出共通點,就能在轉眼之間提供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音樂體驗。幾乎沒有用戶會去想像這樣的體驗究竟是透過哪些步驟和流程而來的吧。它的存在就是這麼理所當然。用戶只管使用,Spotify則透過收集用戶的使用習慣而羽翼漸豐。
 
  Spotify這家歐洲最大的科技企業在二○○六年成立於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南方的羅斯韋德(Rågsved),並在二○一九年秋季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串流音樂服務商。其服務涵蓋七十九國,用戶更是超過二億三千萬人。它在華爾街的估值約是二千七百億克朗,與大名鼎鼎的海恩斯莫里斯服飾集團(H&M)並駕齊驅。Spotify已然成為新興的瑞典跨國企業之一。然而它成立的頭十三年,這些成就並沒有為它賺進一絲利潤。在那段戲劇性的旅途中,Spotify究竟經歷了什麼?

  本書《聲入Spotify》是描寫這家充滿謎團的新創企業如何成長至全球最大企業,並在華爾街上市的非官方傳記。自學起家的電腦迷丹尼爾.埃克(Daniel Ek)與共同創辦人馬丁.羅倫特松(Martin Lorentzon),究竟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和投資家進行交涉,集結成員並奠定技術的?本書將探索這些英雄不為人知的足跡。另外,本書也試圖查出,為什麼就連將Spotify視為眼中釘的唱片公司與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這位強敵,最終也會搭上Spotify免費暢聽音樂這項願景的順風車。

  本書作者並沒有為了撰稿而採訪創辦人。不過,在撰寫本書時,我們曾以財經記者的身分和他們見過幾次面。二○一八年八月,Spotify曾對商業媒體開放辦公室。當時也到場參加的我們詢問丹尼爾.埃克,讓該公司發展成為大型企業的關鍵因素究竟為何。

  「我認為有兩項因素。」他回答。
 
  「其一是,我們在其他人還沒動作的時候,就押寶免費增值(freemium)*。而這也引發了軒然大波。」
 
  「其二,我們從瑞典起家,驗證了本身的商業模式,接著拓點至更多的歐洲國家,之後才在一個又一個國家自然而然地發展。拜此之賜,最終我們才有辦法讓音樂產業承認這種模式具有前景。」
 
  丹尼爾,你或許不打算協助本書的寫作,但我們知道你密切關注Spotify的故事將如何流傳於世。我們向許多Spotify相關人士打聽故事,包括幾個你身邊親近的人、多位在Spotify擔任要職的員工、董事會成員、科技業創投、在音樂產業掌握生殺大權的人,甚至還有Spotify的競爭對手。最後算下來,有七十多人願意提供協助。
 
  這當中也包括以匿名為受訪條件的人士。就這樣,我們得以取得較為敏感且對公司至關重要的資訊。我們查證了年度報告、所有人名單、內部協議等可信的龐大資料,而其他在報章、訪談及公開場合露面的報導,也為本書的構成奠定了根基。
 
  《聲入Spotify》的內幕故事鼓舞人心,它描述一群瑞典人如何克服種種難關,構建了全球最大的音樂串流服務。它更是一個關於如何以堅定的信念、不凡的意志與宏偉的夢想,挑戰世界科技巨擘的故事。
 
——斯凡.卡爾森(Sven Carlsson)與約納斯.萊瓊霍夫德(Jonas Leijonhufvud)
於斯德哥爾摩
二○一九年八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489741
  • 叢書系列:方向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7 x 21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章 賈伯斯的騷擾電話
 
二〇一○年底,Spotify已費時兩年在歐洲創下積累七百萬用戶的好成績,然而登陸美國的排程卻嚴重落後。身為創辦人兼執行長的丹尼爾.埃克,對此大惑不解。
 
「話說回來,我接到他的電話了,不過他當時只是喘著粗氣。」他對同事如此說道。
 
「誰的電話?」
 
「史蒂夫.賈伯斯。」
 
同事以為自己聽錯了。
 
「等等,他不是什麼都沒說嗎?你怎麼知道是他?」
 
「我就是知道。」
 
丹尼爾.埃克開始明白當時的音樂產業是誰說了算。來自蘋果的阻撓是他無時無刻都得面對的麻煩;無論是工作的時候,還是在多次前往紐約或洛杉磯的旅程中,這個問題讓他費盡心神。Spotify自二○○六年創業以來,一直籠罩在蘋果的陰影下;當時的賈伯斯早已透過iTunes的網路商店與支援MP3格式操作的iPod,建立全球最大的數位音樂發行平台。
 
丹尼爾接到那通電話的二○一○年底,賈伯斯的全副心力都放在iPhone與安卓(Android)之間的競爭;他將蘋果強大的音樂服務視為武器,用來對抗和Google行動作業系統的「聖戰」。他採用的手法是以檔案下載的形式販售個別曲目,並加密樂曲,使安卓的裝置無法播放。丹尼爾.埃克的做法正好相反,Spotify提供的瞬間串流音樂能在任何平台播放,而且只要忍受廣告就能免費使用。賈伯斯心知肚明,這項產品簡直堅不可摧——萬一這些瑞典人在美國取得執照又突然被Google收購的話,那可怎麼辦?
 
對丹尼爾.埃克而言,美國市場至關重要。在歷經好幾年的苦戰之後,登陸美國的計畫總算是上了軌道。他和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建立起私人情誼,也和與蘋果關係相近、實力雄厚的唱片公司環球音樂(Universal Music)簽訂合約。但是,環球音樂的董事會卻遲遲不肯署名,按兵不動。丹尼爾.埃克覺得他必須和賈伯斯見個面。他吩咐屬下安排會議,而他們也信誓旦旦地表示將盡力而為。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2/01/15
劇透警告
(1)
這本書是Spotify的企業傳記,講述它如何從一間2006年才創立的瑞典小新創,僅僅15年就成為音樂產業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關於音樂產業的發展歷史,其實每隔幾年就會有一本相關著作出版,有時候還會得獎~例如2015年金融時報商業圖書獎決選的《誰把音樂變免費》,這本書我每次去獨立書店都會看到擺在音樂主題書架上,它也成為關於音樂產業的必讀作品之一,這本書介紹21世紀初盜版音樂為什麼會如此猖狂,當時每個人口袋一台Sony Walkman,音樂格式為mp3,假如你是80、90後應該不陌生XD,甚至經歷過更早之前帶著一台CD播放器出門的年代~天啊,沒想到竟然已經過去十幾年了~小時候每次在客廳看到電視上的校園民歌精選,老爸老媽就開始懷念當年大學的黃金歲月。現在YT演算法也常常向我推薦「陪伴90後成長的共同回憶」之流行歌串燒,看來真的老了XD

在mp3成為當年主流播放格式之前,還有更早一批致力於音樂免費化的(盜版)先驅,1990年代網路開始在全球普及,資源共享是當初網路發明的初衷之一,所以有一些駭客或技客開始應用所長,嘗試讓更多網路使用者免費獲得各種資源,包含音樂、電影、書籍等。在美國有一間叫Napster的點對點檔案共享服務公司讓mp3廣為流傳,在Spotify的母國瑞典,也有一個叫海盜灣(The Pirate Bay)的網站提供bittorrent,讓每一台電腦都可以成為節點,大幅降低資料分享的難易度。Napster和海盜灣都是二十一世紀初改變網路文化及生態的存在,相信對音樂歷史有一點認識的人應該都知道,甚至也都使用過吧。這些事蹟其實當年也有專書記錄他們的歷史,所以說企業和組織的傳記蠻有意思的,雖然讀起來比較枯燥,但是對於想要認識特定產業的讀者來說,的確是理想的切入點。

另外,當你閱讀同一個產業不同時期的作品,往往會發現一件驚人的事,就是改變人類社會的都是同一小撮人。以音樂產業為例,Napster的創辦人Sean Parker也參與FB的創立,他就是電影《社群網戰》中大賈斯汀扮演的角色,他後來跟Spotify的創辦人丹尼爾‧埃克也有交情,順手推舟幫助其壯大聲勢! 馬克祖克伯也是丹尼爾的好友,Spotity能廣為人知,臉書創辦人也是幕後功臣之一。這很類似IG當年剛上線時,Twitter創辦人幫忙大肆推播,快速圈粉,用新創圈的術語就是blitz-scaling! 閃電擴張、顛覆式創新…這就是新時代的話語權! 矽谷的科技文化真的太強悍,已經成為宗教般的信仰,病毒式傳播至全世界。

現在每次去圖書館的音樂主題書架前,都會有一種恍如昨日的既視感。聽著黑膠唱片睡著,南柯一夢,一醒來已經到了串流音樂的年代! 音樂真的已經免費了,Free-mium成為Spotify的新商模,2022年全球已經接近4億用戶,傳統經濟學的供需模型不適用於App經濟學,這裡面沒有看不見的手,只有名為演算法的魔,悄悄的,把注意力轉換為行銷廣告,完成消費主義的自動播放。哪個經濟學家快來研究建模,算一算外部效果會不會造成擠出效果,讓聽音樂的快樂邊際效應遞減,Oh,就算人身處於元宇宙,耳邊好像還聽得到搖滾電波,刺痛著我的耳膜。所以我買了一本名為《追尋寧靜》(漫遊者文化出版)的書準備吃齋唸佛,默背一下〈楓橋夜泊〉,夜半鐘聲到客船,咚~寒山寺的鐘。

(2)
關於Spotify的創業故事,如果你已經對矽谷的新創有所認識,這本書讀起來會似曾相似,一位出身平凡家庭的天才丹尼爾‧埃克,從小就對寫程式充滿熱忱,並展現過人的才華,十幾歲就替人架設網站賺取高昂的報酬。接著陸續加入幾間網路或軟體公司累積經驗,同時獲得優渥的報酬,財務自由後就自己創業,接著再把公司賣掉。故事講到這裡,Spotify第二號主人翁,共同創辦人兼幕後金主馬丁‧羅倫特松出場了。丹尼爾雖然已財務自由,但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有錢人。馬丁則是一位成就斐然的連續創業家,他看見丹尼爾的潛力,決定幫他一把,投入最初最關鍵的創業基金。2006年因為稅務等考量,Spotfiy將公司註冊在盧森堡,總部位於斯德哥爾摩,2011年正式進軍全球音樂中心「美國」,隨後以美國為主要的舞台擴充營業規模,2018年在紐交所上市,成為最受投資人追捧的科技獨角獸之一,而這一次牠的產地不在矽谷,而是寒冷的北歐。

本書鉅細靡遺的記錄Spotify遭遇的每一場商業戰爭。Spotify的初衷是提供一個最佳的聽音樂平台,音質就是最初的挑戰。2006年iphone還沒上市,所以Spotify一開始是在電腦等平台播放,後來才轉移到移動裝置上。當時3G網路都還沒普及,所以如何讓使用者無縫接軌聆聽高品質的音樂,就成為一項技術難題。Spotify酷酷的新創文化吸引瑞典一些最優秀的軟體工程師加入,最終克服技術難題。

有了基礎設施,接下來就是近幾年最夯的關鍵字「內容」!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Essential Knowledge Series 5月會出一本新書就是《Content》,若你對精緻又知性的小書有興趣,可以去研究一下這個書系~既然想要成為音樂的主流平台,Spotify要去哪邊找音樂呢? 如何取得合法授權的音樂正是Spotify的最大痛點,假如沒有取得授權,它也不過是另一個盜版平台罷了。丹尼爾創立Spotify時,心中描繪的完美藍圖就是他的公司能夠終結盜版,讓全世界音樂產業起死回生,公平的讓創作者獲得回報,並向使用者收取合理的價格。不過這個願景至今仍有許多音樂家抱怨Spotify並沒有如宣稱的讓創作者得到更公平的待遇。

話說一個創業家好像必須具備這種傲視天下的雄心才會獲得投資者和創投家的資金挹注~WeWork創辦人也類似,他們都相信憑藉一己之力,就可以重塑全世界的產業版圖! 我們應該向他們多學習,現在謙虛已經不是美德了,所以不能當個內向的人,餅要越畫越大,音量越大,先發制人,Uber也是不顧各國法規先斬後奏,取得極大的成功! 顛覆式創新! 今晚,我來想點…自信心的展示! 這幾天大家都在悼念賈伯斯逝世十周年,我們來引用一下他的話:「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這個世界。」 OK! 這句話從此當作座右銘好了! 印下來貼在書桌前每天看! 用閱讀改變世界! (黑人問號?)

(3)
Spotify為了取得合法音樂使出渾身解數,試著說服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環球唱片、華納音樂、索尼音樂)和其他小公司答應授權。此時有一座高牆擋住Spotify的去路,那就是Apple。2001年時蘋果推出iPod,後來推出iTune,讓歌迷能夠以單曲購買的形式支持自己喜愛的歌手。Apple已經跟這些唱片業的巨頭建立穩固的夥伴關係,來自北歐的Spotify該如何說服他們改弦易轍,危及既有跟Apple的商業利益,轉而跟一間新創公司合作呢? 這就是丹尼爾最難跨過的坎。雪上加霜的是,Apple掌控了App經濟的半面江山,想要在App Store上架必須經過審核,甚至也必須跟Apple分享利潤。可想而知,賈伯斯明爭暗鬥,用各種方式阻撓Spotify的業務擴張。另一方面,歌手和作曲家也開始質疑Spotify的利潤分成。一些知名歌手(如泰勒斯、鮑伯狄倫)紛紛抵制,把作品從Spotify下架。經過一番波折,Spotify總算成功安撫四方,逐漸取得授權,但這些權利金就成為Spotify最沉重的經營成本,甚至讓出不少股份給唱片公司。Spotify也向Apple提出反壟斷訴訟進行反擊,雙方的纏鬥繼續進行中。

Spotify的核心商業模式叫Free-ium(=Free+Premium),使用者可以免費使用,但必須聆聽廣告,所以有一部分的人願意花錢升級,享受超車的聆聽體驗:「這不是客套話,你本來可以聽廣播,放黑膠唱片懷舊,如果你知道八軌大錄音帶是什麼的話。對了,別忘記還有上百個播放清單等著你。」為了讓使用者掏錢訂閱,Spotify使用演算法、機器學習等方式,判斷每一位使用者的聆聽嗜好,並建立琳瑯滿目的播放清單,漸漸的,使用者愛上這種量身訂製的音樂體驗,付費人數逐漸上升,2021年第二季已有1.72億訂閱用戶,可謂相當成功! Spotify快速攀升的使用者,也給予投資人信心,讓其市值水漲船高,剛查一下,目前Market Cap 450億美元! 近幾年新創圈流行「訂閱經濟」,就是透過訂閱的方式取得服務,Netflix也屬於這種模式。投資人參考用戶成長率判斷這類公司的估值,公司前期虧損連連沒關係,但必須有明確的上升趨勢,最後才有正向的投報率。彭博社等商業媒體常常有分析師示警並指出,Spotify和Netflix目前雖然搶盡鋒頭,它們的成長率可能終有下滑的一天,能否永續經營或許存在不確定性。

Netflix的”零規則”也成為大家效仿的企業文化,有趣的是,負責Spotify上市的財務長貝瑞‧麥卡錫(Barry McCarthy)就是Netflix的前財務長,Netflix的上市也由他負責! 他把零規則文化帶到Spotify,跟瑞典傳統的含蓄精神互起衝突。這位財務長是近幾年矽谷和華爾街的財務煉金術師,他發明了一種叫做Direct Listing(直接上市)的新型上市方式,有別於傳統IPO,Direct Listing可以讓公司募集更多資金,跳過傳統投行的包銷和詢價圈購,直接向投資者募資。Direct Listing被譽為近期華爾街最重要的金融創新之一。關於financial innovation,其實亞馬遜上面每隔幾個月就會有幾本很有趣的新書,試圖探究金融業的發展歷史,最近我在讀《Trillions: How a Band of Wall Street Renegades Invented the Index Fund and Changed Finance Forever》講述指數型基金背後的故事,這本書應該也會入選金融時報2022年度的商業選書吧,畢竟作者就是自家的記者~有興趣探索商業歷史的人可以偶爾去亞馬遜瀏覽一番,The Everything Store的名稱可不是蓋的。

(4)
Spotify當下最大的目標是從一個音樂平台轉型成內容生產者,跟Netflix Originals一樣,如果自己生產內容,就能降低權利金,畢竟自己當家作主,才不會受制於人。Spotify希望成為聲音產業,例如podcast的龍頭,所以近幾年陸續收購一些專業的podcast公司,他們也砸大錢跟Joe Rogan等大咖簽獨家合約,不過本周有一個新聞指出,Spotify決定收掉內部的Spotify Studios,可見想要在聲音產業開疆闢土,可沒那麼容易。順便murmur一下,身為一位聽眾,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點開Spotify包山包海的podcast介面,有時候反而瞬間興致全無,《注意力經濟》試圖榨乾我們僅存的一點寧靜,面對海量的資訊,再多優質節目,反而提不起勁,只想安安靜靜。如果你也有這種感受,可以嘗試多看書,雖然閱讀本書要花好幾天,但我總覺得比起聽”解說版”(or懶人包,真的很流行懶人包欸!! Why?),閱讀撫慰人心的效果,沒有其他媒介能相提並論。

Spotify的故事跟矽谷新創異曲同工,但它的北歐元素增添了許多閱讀樂趣! 瑞典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誕生許多知名的跨國企業,例如IKEA、愛立信、H&M、Volvo等,讀者能從本書一窺北歐的新創生態圈,究竟跟矽谷有什麼異同呢(其實差不多啦XD)? 不過跟電玩《戰神》一樣,希臘眾神已經諸神黃昏被殺光,世界觀一改,改成北歐神話當背景,玩起來還是令人耳目一新~閱讀也是如此! 本書兩位記者也是瑞典人,北歐元素自然也是書寫的題材之一。隨著Spotify成長茁壯,丹尼爾成為全球音樂產業的意見領袖,他也很聰明的開創了「卓越心智」高峰會擴增影響力,邀請知名瑞典人士與會,共同分享瑞典文化有哪些值得其他國家借鏡的優點。北歐國家這種文化軟實力/話語權,實在是令人稱羨,所以希望台灣的文策會能越來越成功。其中,《真確》一書的作者漢斯.羅斯林也有受邀參加,菁英圈子感覺真的很小。

《聲入Spotify》是認識過去十年音樂產業變遷的優質讀本,另外你也能從中感受一下瑞典的文化氛圍,這是一本很好看的企業傳記,有興趣的人可以考慮一下喔! 如果不想閱讀,本書預計今年也會改編成影集於Netflix上映,大衛對抗歌利亞的故事,總會勾起大家的好奇心~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7/12
一個絕佳的idea, 創造出不同凡響的公司。 現實則是在商業叢林生存,創辦人嘴巴中美好的出發點最後也只是美麗的泡泡。 利潤才是商業叢林的唯一生存法則。 感謝兩位作者如實的描述發展過程,而不是另一個創業神話。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