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

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

  • 定價:300
  • 優惠價:9528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27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作為語言學者,作者的內心,是沉痛的、是焦急的,本書從語言復振的角度,闡述理念、列舉實務,希望透過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讓母語得到保留。

  本書談述的語言復振,包含客語、原住民語,亦包含閩南語。作者認為,在強勢語言的游泳池,弱勢族群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裡,母語常因此慘遭滅頂。因此作者提出從家庭、社區、學校這三位一體的環構,讓族群母語得到「世代傳承」的「母語防護圈」。本書飽含情感,論理之中,可以發現學者的社會關懷之心。

  本書很值得關心語言文化的研究者、母語教育工作者以及廣泛社會人士閱讀。本書內容提出的觀點非常紮實,完全不流於空談,從理念到實務,揭舉出一種母語保護的具體途徑

作者簡介

張學謙

  嘉義人。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夏威夷大學東工語言學碩士、博士(1998)。

  曾任夏威夷大學台語教師、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然理教授、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

 

目錄

第1章  導言

上篇:家庭與社區的語言復振

第2章  挽救母語、從根救起:家庭與社區為本的語言復振
第3章  語言行銷的理論基礎及對弱勢語言復振的啟示
第4章  語言行銷之理念與實踐:以台東池上客語復振為例

下篇:語言教學與語言復振

第5章  融入語言人權的弱勢語言教育:批判教育的進路
第6章  將母語帶出教室外:家庭、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
第7章  重新點燃族語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
第8章  邁向母語優先的學前語言教育:全母語幼稚園與語言復振

 

自序

  正在失去族群語言文化的社會,有人曾比擬為,如感受牙疼般的痛苦。牙痛令人坐立不安,需要趕緊治療。語言流失也常被形容為「溺水滅頂」,弱勢族群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經常被推下只有強勢語言的游泳池,在母語橫遭排除、歧視的情況下,強勢語言學成了,母語卻溺水而亡。

  喪失母語,不僅像齒牙動搖、神經抽痛般狼狽,更有身溺池水、求救無門的絕望感;語舌遭受禁錮的族群,社群生活必然也受到制度上不人道的對待。十幾年前,夏威夷大學因為經費緊縮,打算縮減夏威夷語的課程,此舉引起原住民的抗議。原住民將學校行政大樓團團圍住,高喊﹕「不能把我們的舌頭(母語)割掉!」捍衛母語就像診治牙痛,搶救溺水以及護衛我們的舌頭一樣,刻不容緩。

  本書可以看做是,謀求家庭、社區與學校三位一體的「母語求生術」的思考結晶。我從最基本的,家庭如何鞏固母語的衍續出發,然後邁向社區與學校的協作,再從社區與學校回歸家庭,促進族群母語的世代傳承。家庭、社區與學校同步架構環層密實的「母語防護圈」,而母語防護圈彼此扣連而非各自獨立,同時所有的母語復振作為,都要能強化族群母語的永續命脈。

  所有的研究都必然跟研究者個人的背景和生命史緊密相連。我在大學時期,受到張鈺齡、郭士行以及林清祥教授的母語意識啟發,讓我清楚的認識到母語是資源、也是權利,母語教育不但能讓學生認同自我族群、提升尊嚴,更能賦予權能(empowerment),將削減式的雙語現象,轉為增益式的雙語現象。

  在東海大學就讀期間,我受到鄭良偉教授的《演變中的臺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一書的影響,開始關心台灣的社會語言議題。大學時代以《大學生對語言與語言政策的態度研究》(Attitudes toward Language Varieties and Language Policies)為題撰寫學士畢業論文,這篇論文後來發表在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大學畢業後,我到夏威夷大學跟隨鄭良偉老師從事語言學研究。鄭老師強調語言學社會關懷的面向,時常告誡我,不要只是動腦做研究,也要起而行,動手實踐信念。鄭老師自己身體力行,組織草根性的台文讀寫班、培育母語師資、鼓吹制定官方多語政策與雙語教育。鄭老師對語言權利法制化的堅持,也影響到我後來從語言人權的觀點,追求符合公平、正義的語言政策實踐。這條路可以稱為「由上而下」的政府路線。

  「由上而下」的政府路線通常透過法律制定語言使用的權利與資源。在這一方面,我曾參與「語言公平法」的制定,也從語言人權的角度撰寫過好幾篇支持語言平等、語言權利政策的文章。「由上而下」的政府路線並不容易走,弱勢族群通常無權無勢,要影響語言政策談何容易,另外,最大的問題就還在於政府路線通常不會照顧到家庭和社區的母語傳承,而這兩者才是語言復振的關鍵。

  在夏威夷大學就讀博士班期間,應施正鋒教授之邀,撰寫紐西蘭的語言政策,開始閱讀弱勢族群語言復振的相關文獻。我在那時候接觸到菲什曼(Fishman, 1991)的「挽救語言流失理論」,他的理論主要包括維持和超越雙言社會(diglossia)這兩部份,特別重視回歸家庭與社區的母語復振。我把這種強調自我掌控、自我賦予權力的語言政策,稱為「由下而上」的家庭路線。這也是本書的基本主張:自己動手,在家庭與社區復振母語。
  
  本書主要論及自力救濟式的「母語求生術」,主張母語復振應當有草根的力量支撐。當然「由上而下」的政府路線及「由下而上」的家庭路線,都是弱勢語言復振所需,不過後者應當優先處理。我比較推薦家庭路線的理由是:家庭的母語傳承,很容易自己動手做,不必等待法律通過、也不必等母語教材編好,只要家長會說母語,就能在家庭建立母語的傳承的基地。我自己培養小孩母語能力的經驗,讓我確信家庭才是最根本的母語傳承基地。這本書的第一部份就是運用語言行銷,宣揚維繫家庭母語的方法以及母語帶來的各項好處,希望能促進家庭母語的世代傳承。

  家庭與社區外,學校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母語學習的場所。本書的第二部份,嘗試從家庭、社區與學校的母語教學促進母語復振。2001年開始實施的母語教學,至今(2011年)已經十年了。可惜的是,近年來社會語言學調查顯示,台灣族群母語還是持續流失,單靠學校的母語教育顯然無法保存母語,當務之急是重新構想學校母語教育,結合家庭、社區與學校,統整母語支援系統,提供兒童全方位的母語學習和使用的空間。

  這本書收集我近年來有關語言復振的論文,分為兩個部份,共八篇論文。除了第一章導論是新撰外,其他都曾發表在期刊或是專書論文,這些論文都經過不同程度的改寫和編輯。本書倡議「由下而上」的母語復振模式;我認為母語除了應當在學校進行教學外,也要回到家庭與社區,透過結合兒童在家庭、社區與學校的語言社會化,建立母語的實踐社群。我主張最重要的是維繫家庭母語的世代傳承,母語教學活動可以採取多種方式進行,重點是需要結合家庭與社區並強調語言意識的啟發。

  本書得以完成,要感謝我的爸爸和媽媽,從小就教我感受母語芬芳的滋味;也要感謝鄭良偉教授的教導-永遠要為弱勢的母語代言,那不僅是義務,更是責任。另外,本書的完成要感謝國科會(「運用語言行銷法在學校、家庭與社區推展母語」,NSC91-2411-H-143- 005)、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及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學術研究補助。

  是為序。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2975084
  • 叢書系列:台灣建構叢書
  • 規格:平裝 / 311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