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存在必有原因,困境的原因何在?

一個被卡住的世代

你曾在年節前夕逛過大賣場嗎?結賬區長長的隊伍不說,大家的購物車又是滿得像不要錢一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正猶豫要不要把開始融化的冰淇淋放回去的時候,一條原本封閉的櫃檯突然開通了。這時候排在隊伍尾端的人,幾乎毫無疑問,會用最快的速度移動到新的隊伍,並且搶得領先的位子;而原本就排在前端的人多半不為所動,畢竟很快就會輪到自己。然而,原本在隊伍中段的人卻面臨了兩難:換到新隊伍為時已晚,喪失了先機,但若留在原處,卻得面臨著漫長的等待,這正式不少人當今面臨的職場寫照。

從2007年「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開站後,我們以管理學的觀點寫了些職場文章,收到許多網友的迴響與提問,部分網友信中也透露出職涯中那種進退維谷、騎虎難下的處境。透過Google Analytics以及Facebook的數據分析發現,這些網友的年紀多數介於25-45之間(所謂的六七年級生),男女各半,而且多數擁有高學歷,並從事專業的白領工作。這群人絕對不是職場上的魯蛇(Loser),卻對未來充滿著惶恐與不安:眼前的選擇似乎越來越少,卻不知下一步該何去何從。老實說,這樣的感覺我們不陌生,畢竟自己也是這個世代的一員。

 

那個曾經美好的年代

1990年台灣股市首次突破萬點大關,各行各業一片歡聲雷動,那時的我還只是個高中生,但有則新聞我印象,是報導某間證券公司的連清潔員都領到十多個月的年終獎金。那是個「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政府大興土木,到處一片欣欣向榮。隨後在科技業的強勁帶動下,台股於1997以及2000年再度站上萬點,分紅配股制度也衍生出一群令人豔羨的「科技新貴」。當時還在當兵的我,常聽到周圍的親朋好友誰又領了幾百萬的分紅,或者某人身價高達千萬以上的八卦,而且周圍很少人沒在炒股票的!雖然當時的我仍過著數饅頭的軍旅生活,不過我知道等在面前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職場,很期待自己能儘快投入,跟大家一樣快快累積財富!

終於在千禧年正式踏入職場,卻隱約覺得市場的榮景與我的荷包似乎沒有直接關聯,當初開心踏入科技業的同學們也反映出類似的失望。只不過,比我們早個四五年進公司的同事,與我們這群六年級生之間卻存在極大的財富鴻溝。有次竹科一位與我同年的客戶告訴我,在公司光看員工編號就可以估算出身價,五年級後段班的前輩雖然只早我們幾年進公司,但身價至少多一個零。

隨著科技業的發展逐漸成熟,一夕暴富的神話卻也不以往。爆肝、過勞、無薪假讓科技新貴反倒被戲稱為「科技碗粿」。這樣的場景讓六年級以及隨後的七年級世代陷入尷尬,因為從小父母便督促我們要用功讀書,取得高學歷,才有機會進入優秀的企業,然後就有個美好人生。我們確實做到了呀!卻發現自己卡在「結賬隊伍」的中段,眼前的一切明顯不如預期中美好,但過去的投資又捨不得放棄,於是多數人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心態下還是走進了大企業,過起小螺絲釘的日子。


(略)
工匠、行腳商人、與管家的時代降臨

如果說工業革命把我們每個人培養成僅有單一功能,專為生產線服務的小螺絲釘,那麼面對新的未來,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重新塑造自己,勇敢成為不依賴大型組織也能獨當一面的人。既然如此,我們要搭乘時光機械,回到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看看那個還沒有大型工廠,沒有生產線的時代,什麼樣的人能夠獨立自主,創造價值。我們找到了答案,他們是三種曾被世人遺忘,卻即將主導未來的關鍵技能:工匠、行腳商人、與管家!

 

工匠:從無到有製作一項產品的能力

其實「工匠」在工業革命之前是非常重要的職業,那時沒有機械和生產線,世上幾乎所有的人造物品都是由工匠製作出來的。一位工匠有能力從原料到成品完整地製作出一件產品,甚至自己銷售,來滿足顧客的需要。一位鐵匠知道如何從鐵砂練出鐵,並且冶煉打製成為鐵器給客人;而陶匠有能力從揉土、塑形、上釉、燒製製成陶器並賣到市場。學徒們必須花費多年的工夫,確實掌握所有製作環節才能成為合格的工匠。工匠的養成往往以「師徒制」的方式來進行,徒弟跟著師傅從做中學習(甚至從雜役開始)並逐漸累積經驗,雖然培訓期很長而且要學的項目瑣碎繁雜,但只要學成出師便能獨當一面,靠一己之力製作出產品來滿足客人的需求。

工匠的能力,不一定僅限於實體物品,對於服務也一樣適用,只要能從無到有,建構整套的服務就屬於工匠的能力。例如,一位客服領域的「工匠」不僅僅是知道如何回應客戶問題,而是對於整個客服體系的設計、通訊設備的選擇、人員的教育訓練等環節都能清楚掌握。假如有間公司想要建立一套客服體系,只要委託這位「工匠」,給予足夠資源,他就能夠順利搞定,這就是工匠的實力!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才絕對是各界重金挖角的對象,因為在專業分工的生產線思維中,多數人只懂得單一技能,具備全面性知識的「匠才」是極端難得的。

 

行腳商人:掌握特定族群需求與喜好的能力

至於「行腳商人」則是流行於舊時代的流動貿易商,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職業,通常被稱為「挑貨郎」。他們背著布包或是擔著扁擔在各城鎮間巡迴,把城市裡的新奇玩意兒帶到鄉間販賣,或是反過來,把鄉間的手工藝品賣給都市居民。他們的貨物種類既多且雜沒有一定,基本上是客人喜歡甚麼他們就提供什麼,或者是接到客人的委託後才代為採買。不管是中國或是西方,鄰里間只要有行腳商人到來總會引來太太小姐們一陣騷動,因為行腳商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新奇的物品,更為當地人帶來一個不同世界的體驗。行腳商人和工匠不同,他們雖然不會製作產品,但他們十分了解特定族群的需要,並知道如何找到客戶想要的東西來滿足需求,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功力。

行腳商人這行業因為鐵路發達與大型商店的興起而式微,現在應該只有連續劇裡才偶而看到。不過到了市場需求多樣化,客戶越來越難滿足的今天,「掌握特定族群,提供專屬商品」的重要性又重新站上檯面。兩位七年級生用五萬元創立的「東京著衣」就是個「行腳商人」發光發熱的例子,他們的 「挑貨扁擔」裡有鎖定18-28年輕女生所中意的服飾,價格也在這個年齡層可以接受的區間,他們不光是銷售服裝,同時也是流行時尚的傳遞者,如同行腳商人一般帶給消費者新的資訊。幾年下來這兩位現代挑貨郎已經達成了每年10億元的營業額,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力量!

 

管家:組織不同人事物形成一個整體的能力

電影裡,歐洲王公貴族的家裡都有一位衣著筆挺、態度沈穩的老管家,而古代中國的豪門宅院中,也總有位長袖善舞、應對得體的總管角色。管家也好,總管也好,都是組織裡的核心人物。對上,他們要清楚掌握主人的需求;對下,他們要打理宅子裡所有瑣事,並妥善協調廚師、園丁、僕人、馬伕等完成每一項任務。他們是組織中實質的管理者,對外要取得資源、打通障礙,對內則要協調眾人、回應突發事件,甚至還得照顧每位成員的心情。一位具備「管家」能力的達人,雖然不直接製作產品,也不進行販售工作,但他們的智慧在「人」身上展露無遺,是能夠將個體凝聚成團隊的關鍵角色,沒有他們,人手再多也只是一盤散沙。

管家這個職位在今天也不多見了,但是具備管家特質的人在未來卻是奇貨可居。其實在1970年代美國AT&T的CEO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就曾提出著名的「僕人式領導」觀念,強調的就是這種以服務和人性為導向的「管家精神」。以往一人大權在握,眾人聽命的極權管理將逐漸沒落,從近年來竄起的網路科技公司如Google、Facebook、Dropbox的管理文化來看,領導者無一不把心力放在找到對的人,提供最好的環境,並給予所需的支持這幾件事情上。員工不再是領導者意志的延伸,領導者反倒成為員工的後盾,給予必要的支持,致力協助團隊發揮最高表現。而在企業內部除了工程師以及銷售人員外,PM(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這樣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管家」特質將與「工匠」、「行腳商人」並列未來職場的黃金三角!

 

網路讓舊時代的技能重回舞台

工匠、行腳商人、與管家都曾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逐漸被人們淡忘。或許你會有疑問,為何到了今天,他們卻又重新抬頭,並成為未來的關鍵特質呢?其實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網際網路的興起,資訊科技成為這三種人最強而有力的槓桿。

假設你是為活在17世紀的工匠,你的手藝無論有多麼精良,你的貨品頂多是賣給周遭城鎮的消費者,你的知名度與收益遺憾地將直接受到地理的限制,產量也難以提升,這就是為什麼工匠這行業逐漸被工廠淘汰的原因。但有了網路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首先,就算你的工作室位處深山,只要透過網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商品並且下單採購。交貨也不會是問題,各家物流公司早就建立起快速穩定的配送網路。至於產能也不用擔心,透過電腦輔助設計以及自動化生產的技術,只要有訂單,許多工廠都願意為你服務,更不用說還有日益成熟的3D列印科技。

再來看看行腳商人。工業革命之後,交通建設的普及讓行腳商人不再吃香,而城市與商店的興起也取代了他們的價值。但是在今天,透過無所不在的媒體、網路、與行動科技,只要有人真能掌握特定族群的需求,完善的基礎建設反倒能大大幫助他們推廣產品。今日的行腳商人不用挑著扁擔走訪鄉間,就可以透過網路平台販售各式各樣的商品,更別提完善的物流服務可以快速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至於管家,在過去總是依附主人而生存,雖然他們了解人性、並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但貴族階級與大家庭的式微卻讓他們失去了舞台。不過在今天,網路幾乎把全世界的人都緊密連在一起,各種社群平台讓國家與地域的邊界逐漸消失,這也讓具備管家特質的人更容易發揮長才。像是在網路創業圈裡,優秀的管家就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且具備各式專業的人才一起共事,建立屬於自己的團隊。

 

三種特質合體 = 最小戰鬥單位

在今天,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並不代表正式的職業,反倒更像是三種專業特質。如果拿電腦遊戲來比喻,工業革命時代職場就如同「超級馬力歐」這類的線性遊戲,玩家得一路過關斬將,朝向更高的關卡前進,若無法更上層樓就宣告卡關,Game over。而未來的職場,則更像是線上RPG(角色扮演),每位玩家根據自己的專長特質,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並且與其他玩家共同結盟,一起朝打怪、集寶、升級之路邁進。

近年來,以美國科技業開始,許多產業都出現了以角色結盟的工作團隊。幾位擅長技術的「工匠」、幾位了解市場「行腳商人」、再搭配善於經營協調的「管家」,共組一個團隊。他們有時選擇自行掛牌創業,但也可能以團隊為單位應徵一間公司,甚至和企業主協商資助他們成立新的部門。創業或是聘雇對他們來說,純粹是資源取得方式的不同。由於他們具備獨立研發、銷售、與運作的能力,得以和大企業保持一種對等的合作關係,並非像傳統上班族僅能仰賴組織,當個聽命行事的員工。

這樣的結盟,我們稱之為「最小戰鬥單位」。單位的整體能力取決于成員的「工匠值」、「行腳商人值」、以及「總管值」的綜效。在未來的職場,這將成為一股最堅實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