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特贈 新書分享會 關於本書 真情推薦 關於作者 精采鮮讀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
平裝版


特贈 【朗讀有聲書】

 

【朗讀有聲書】 陶曉清 朗讀

收錄


  1. 引言 馬世芳
  2. 朗讀 陶曉清
  3. 〈生命的河流〉詞曲、演唱、和聲 / 林小南
           編曲、吉他演奏 / 楊騰佑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
精裝典藏簽名版


特贈 【朗讀有聲書】+【珍藏單曲CD】+精緻書盒

 

【朗讀有聲書】 陶曉清 朗讀

收錄


  1. 引言 馬世芳
  2. 朗讀 陶曉清
  3. 〈生命的河流〉詞曲、演唱、和聲 / 林小南
           編曲、吉他演奏 / 楊騰佑

【珍藏單曲CD】 ── 從未發行過的珍稀版

收錄


  • 專為陶曉清《生命的河流》創作的全新作品
    〈生命的河流〉詞曲、演唱、和聲 / 林小南
           編曲、吉他演奏 / 楊騰佑
  • 1982年鄭怡演唱版 ─〈鷺鷥〉詞曲 / 蘇來
  • 1982年李建復演唱版 ─〈候鳥之歌〉詞 / 奚淞 曲 / 樊曼儂
  • 〈生命的河流〉─ 高音吉他版 / 楊騰佑
  • 〈生命的河流〉─ 低音吉他版 / 楊騰佑
  • 〈生命的河流〉─ 人聲吟唱版 / 林小南
新書分享會
請上網報名 
關於本書
書封 書封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
平裝版
特贈【朗讀有聲書】

定價:380 元    79折特價:300元

《生命的河流: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
精裝典藏簽名版
特贈【朗讀有聲書】+【珍藏單曲CD】+ 精緻書盒

定價:650 元   79折特價:514元


這是一部淬鍊之書,道盡了心的掙扎與覺醒,
以及一路上探索自我的努力;
從知名廣播音樂人到成為心靈諮商師,
面對人生這部大書,陶曉清說:
「我無法決定未來,但我可以決定用什麼態度面對每一天 。」

她是知名的廣播人,也是2017年第52屆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得主;四十年前,她是推動民歌運動最有力的推手,有台灣「民歌之母」封號;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她是「音樂人馬世芳的媽媽」。

在外人眼裡事業順利、家庭婚姻美滿,看似一路順遂成功、人生勝利組的她,為何忽然在中年之後生涯大轉彎,於1992年遠赴加拿大進修自我探索的課程,就此踏上這條充滿驚奇甚至驚心的旅程?

1996年因緣際會認識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陳怡安,接觸《人生七大危機》;2010年,64歲的她,取得正式的諮商畢業證書;2013年,她歷經罹癌、抗癌,直面疾病挑戰、內心的波折。

一路走來,陳怡安《人生七大危機》中的智慧,伴陶曉清行過死亡的幽谷,度過人生的起伏。她將這些體會,彙集成七堂關於人生的成長課,從出生、上學、青少年、婚姻、工作、中年、老年到死亡,教你如何從更高的角度俯瞰順境與逆境,處理各階段所面臨的困惑、膽怯與痛苦,讓你學會擺脫恐懼、放自己一馬,懂得感恩與享受生命的每一天。

真情推薦

 

李宗盛  音樂人、製琴師 李建復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
亮 軒  作家 姚黛瑋  藝人、心創藝導師
林小南  詞曲創作者 段鍾沂  滾石國際音樂公司董事長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 馬世儀  東京上班族、打零工的漫畫翻譯、產量甚低的文字工作者
許景淳  歌唱家、創作人、製作人 陳綺貞  創作歌手
楊 嘉  資深音樂人 萬 芳  歌手、演員、廣播人
賴佩霞  作家、企業教練、心理諮商師,《魅麗雜誌》發行人 簡靜惠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蘇 來  詞曲作家、廣播媒體人  

(依姓名筆畫排序)

 

陶姐,感謝您幾十年前的帶領,儘管那時我什麼都還不能證明。
開心在這裡與您重逢,看見您把一生活明白的努力。...... 閱讀更多── 李宗盛

彼時那個瑞安街幼兒園
李宗盛 音樂人、製琴師

再過幾個小時就得出門三個星期,去北美幾個城市演出。
過去幾天開始斷斷續續收拾東西,同時讀陶姐的書稿;我很快就發現這不是一個好主意。收拾的工作不停被回憶打斷打亂,使我在幾個不同演出版本的譜子間猶豫不決。然後發現更困難的是我得把這個在書稿中將生命經歷梳理通透,把學習領悟無私分享的陶姐,與彼時那個住瑞安街舊公寓;老是弄一些組織混亂;吃力不討好活動的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想在一起。

陶姐瑞安街的家其實就是個幼兒園,我認真這樣覺得。
那時候我在創作上還沒有拿得出來的成績,能參加這樣的聚會內心很受鼓勵。

我清晰記得自己腿腳俐落地在油漆斑駁的樓梯間一口氣爬上四樓,進門叫了聲陶姐之後再確定自己暗地愛慕著的女歌手也在,然後安心席地而坐。
我們這些渾然不知離夢想有多遠的孩子,大多數時候其實都不真的明白卻仍興高采烈響應陶姐的召喚。
一群熊孩子在一起摸索一個想法的同時又好像其實更喜歡的是這個過程。以至於沒有獲得讓事情往前的結論的時候眾人並不驚慌,再約一次的建議會在此時被提出與同意。這些聚會在日後回想起來的時候更像是一種儀式,對我來說那是極特殊的一連串經驗。雖然陶姐從不應許什麼,但是像我這樣的年輕孩子需要的只是音樂夢想不冷卻;而哪有比這些聚會更管用的?

書稿才讀了小半,我就得上路了,
我打算帶著它在旅途中,
把這些從善良與勇氣出發的篇章讀完。
陶姐,感謝您幾十年前的帶領,儘管那時我什麼都還不能證明。
開心在這裡與您重逢,看見您把一生活明白的努力。
謝謝陶姐,感謝您的分享。

小李敬禮

我們不一定能夠做得到,可是有這樣一位先行者在身邊努力的實踐,我們看在眼裡學在心裡,也是我們的幸運。...... 閱讀更多── 李建復

人生故事的放下與向前行
李建復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

每一個人生命中都會遭遇到很多人,很多事,可是經過之後,還會回頭拿來好好反省的不多。
這些過往的人可能是你的貴人,也可能是你的仇人。貴人仇人在心裡面都會有心結,心結不一定都是負面的。
對貴人的心結是感恩,是想要回報,常常是有些遺憾沒有即時回報。對於仇人的心結是想要報復,心存怨恨,我們都不希望帶著這一切的遺憾走到人生的終點。如何放下無法化解的心結是這本書的重點,也是陶姐的人生歷練。

書裡面有很多陶姐與人相處間,不為外人所知的一些私密心情,這些心情可能是對人對事的一個看法。這類的看法通常是非常personal的,但卻會逐漸影響到我們對整個事情的認知或對人的好惡判斷,也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看法判斷是主觀的,所以會埋藏在自己內心的深處,也許一輩子都不會顯露出來,久了也忘了緣由,可是心裡的疙瘩就躲在某個角落,不知不覺間在發酵侵蝕著。

而陶姐都願意用說故事或是給當事人的信,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也許這是一種放下的方式, 寫下了也許就放下了,對方知不知道其實就沒有那麼重要。

陶姐這些年因為身體的變化與心理諮商課程的薰陶所帶來個性上的轉變是有目共睹的。雖然她還是以一貫的興奮,激發身邊的人為理想而努力,但她對人與事比以前豁達了許多,包容力更大了。

我們不一定能夠做得到,可是有這樣一位先行者在身邊努力的實踐,我們看在眼裡學在心裡,也是我們的幸運。

她總是沒把自己看高,所以她的經驗與想法就能讓大多數人感同身受。她把一生所學,不論是音樂的、心理的、理論的、實際的,也都融為一爐,觸類旁通,左右逢源,處處可用,這是她時時用心所致。...... 閱讀更多── 亮 軒

這個人很健康
亮軒 作家

太太寫了書,指定要先生寫序,此事古難為。夫妻是至親,苦樂悲歡盡在不言中,而且,也非言語之所能盡意。此書若是詩集、小說甚至於散文,寫個序從文學角度觀照,總能應付,然而自道平生事,無論篇幅短長,其中之我,若隱若現,是耶非耶,點滴在心而無法以言語道斷,真說清楚,便已非夫妻了。稿本殺青,不欲干犯,所以,只得盡可能說實話,卻也要聲明,閨房之內種種,無法實話都說。謹守就事論事之原則,一抒讀後之觀感。

陳怡安先生驟然過世,對許多人都是一大打擊,曉清也是其中之一。怡安先生是我親眼目睹少數真正的書生,而且具有淑世精神。他能得人心,乃是品學兼優的明證。怡安先生與我交淺,數面之緣而已,大多匆匆忙忙。然而曉清能寫下一書,把自老師所授之學,發揮延伸,用做報答老師教誨之恩,這樣的精神,很少人做得到,很可以肯定。

曉清是個按步就班做事的人,我嘗謂,你是那匹拉車的馬,兩眼都讓黑鐵片把兩側罩著,只能見到前方,所以一件事做起來自然勇往直前,目不斜視,更無反顧。她做節目、主辦大型演唱會、帶團出國巡迴、寫書,譯書、參與任何團體的工作,直到她面對病痛、看診、做運動、學習撕貼紙畫、控制飲食……無論大小諸事,都能盡心盡力,一絲不苟,是一匹只會向前狂奔的馬。家中對她應無要求,因為她也能在可能範圍內盡其所能,而我則視一切俱為塵緣,大而化之,是以五十年來大體上相安無事。她之所謂婚姻危機,怡安先生與我都不以為然,是她凡事認真,自難免小題大作,這一部分,讀者不必深信。我從無一日以為會跟此人活著分手。

雖然她麗質天生,但是以她行事風格,方方正正,釘釘板板,很有鬚眉之氣,換了別人,大概不會太順利,只因她平生從無私心,事情很少行不通,然而上當也很容易,好在無權無勢,便是上當,損失尚能承擔。更可道者,乃因其為人真誠,會跟她計較的人難找,縱使共同合作中偶有磨擦,事過境遷也就無事了。在書中她寫出曾有一人到她跟前罵她一生順利高高在上我最討厭你等等,很讓我吃驚,我原本以為她是個真不會有敵人的人。但是罵她的人好在從無跟她合作的經驗,可以歸諸不正常。

舍下從來就是各走各邊,互不干擾。五十年來她之所為我未嘗過問,而我之所為也是安安靜靜中進行。依我所見,那位不正常所言,跟我的看法去之不遠,只是我一點都沒覺得她討厭。她的書房門上掛一紙牌,上書「錄音中」,就是要我不要打擾。豈止在錄音中,她出門出國是工作是玩耍日子是長是短,我一生都未過問,就是跟我講也未必記得住,我也忙。因此,她在寫什麼書,我也不知。出版社的人到家來談事情,大概知道快出版了。我之拙文出版,也是如此,她也是到了出版社把贈予作者新書送到了家,方才初初見識。
這一次明顯的不同,她居然要求給寫一篇序文。平生所寫序文難計,但是個人也有一原則,就是自己的書不會找人寫序,原因是,序文寫來是很累的。想不到這一回中了大獎,太太要求寫序。可以想見,她寫了也有不少的書了,我們白頭偕老至今,還是第一次蒙她不棄。足證她是覺得這本書是她很重要的作品。

書名《生命的河流》,也是寫序前讀書方知。其實是她成長至今的一條大河。依照陳怡安老師所教,也是陳老師的一本《人生七大危機》書中分類,她也以此把自己的一生整理出這樣的七大主題,可見她沒有想要自立品牌,是恪遵老師所遺的大經大法,一一檢討,發而為文。是以個人的經驗,證實所學的理論。

從文章中讀得出她是個不會把自己放大的人,不僅對老師敬愛,對任何相處的人,凡是只要有尺寸之得,她都銘記於心。大家不是天天說感恩感恩嗎?她心中充滿了對人加諸於她的恩典,由衷的感激。從她所寫的給許多人的信中,看得出她真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實踐者。這個人是個方腦袋,又直道而行,自不免讓不熟悉的人以為高傲,其實她心中真沒有比她不如的人,這才是她能學到一點點本事的主因。

她經歷了「七大危機」,有許多痛苦我也不太清楚,嘗想,認真的人痛苦也比較深一點。但是基本上她不是個複雜的人,痛苦要消解也快,「只要想通了就好」。書中可以找到若干事證,那就是她會把有麻煩的還是不開心的事情,打打包歸到心理上的抽屜裡,做上標幟,從此相安無事。她是個樂觀而不鑽牛角尖的人,得力於此。我個人缺點甚多,她應該有許多的小抽屜都是裝著我的問題,她早貼好了標籤,從此日日靜好,直到如今。

一本書有無價值是個重要的問題,這裡有許多是她的經歷與想法,不是每個人的經驗想法都足以發行成書,這本《生命的河流》其實是個小人物的故事。在我眼中,她有時的確神乎其技,在極困乏中依然可以做出些風風光光的場面。不過她在書中從沒誇飾,這要說是她謙虛,不如說她天生對名利無感,在家裡也從不提她在外面的風光。這樣的樸素使得她容易與一般人相處,而她不重虛榮,反而鮮有深相來往的名流。所以與她相待者也都真誠樸質。這本書的特點是很像她這個人,分門別類,中規中矩,你便是說她講得有你不同意的地方,卻無法證實她說了任何一句假話或是在吹牛。

由於她總是沒把自己看高,所以她的經驗與想法就能讓大多數人感同身受。她是否必須那麼認真的活著,是她自己的決定,我無意見。人生的危機也許不止七個,不過她反觀一生,歸納出她自己面對七大危機,也要有勇氣。依她所言,老公兒子都是靠不住的,她得自己解決問題。其實人生到了後來都沒什麼靠得住的,都走得孤單,但是曉清沒有自怨自艾,反倒是正視問題,細細認知,然後面對。這個人很健康。

書中所見,她一生經歷的人與事真不少。工作上的認真也都能讓上司滿意,但是節骨眼上她非要退休不可,那時她才四十七、八歲,再幹十幾二十年誰也不會討厭她。名也好,錢也好,她說扔就扔。這樣的風格是很反常識的。然而她重新學習心理諮商,前後國內國外歷時十八年,居然拿到了專業執照,曾經有人說她的個人轉型沒有成功,事實證明那樣的話說早了。她把一生所學,不論是音樂的、心理的、理論的、實際的,也都融為一爐,觸類旁通,左右逢源,處處可用,這是她時時用心所致。此書做到這樣,應當沒有災梨禍棗吧?

我們都已年過古稀,依然忙碌不已,回首從前,錢賺得少些,卻比從前活得開展,大家都愛說你們兩人很不一樣,怎麼會湊做一處?我想我們都有旺盛的學習精神,都給予對方最大的空間,都可以過簡樸的生活,都有許多真誠的朋友,蒼然一對老夫妻,早無畫眉之樂,也不須舉案齊眉,這樣過下去,吾妻與我的下一本書,都可期待。

這是一本書中書,這是一本歷史書,這是一本故事書,這是一本理論書,這是一本工具書,這是一本療癒書,這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書。...... 閱讀更多── 姚黛瑋

有幸匯流同航
姚黛瑋 藝人、心創藝導師

我坐在電腦前面,望著Word檔的空白文件,不知從何下手。我怕一開始就停不下來,會一直寫下去直至成為一本書!因為短短的一篇推薦文,怎能道盡Cora(陶曉清)和我彼此之間超過三十年,亦師亦友、亦母亦姐的情誼?怎夠容我暢所欲言地說出對她的愛?

從我翻開這份文稿的第一頁開始,我的心就滿滿甚至眼角帶淚地跟著章節直到最後一頁,之後更是持續好幾天;期間陶姐興奮地打了好幾次電話問我看了沒,我都支支吾吾地說不清。其中有太多的故事與場景是我已聽過,甚至一起走過的經歷,而屬於我記憶中各種不同面向的陶姐則一個個跳了出來:

從我開始做歌手時的陶姐(一絲不苟的主持人),拉我參加歌手成長班的陶姐(負責的班長),找我培訓青春網主持人的陶姐(面無表情的長官),帶我踏上自我成長之路的陶姐(諄諄善誘的大奶媽),一起上成長課的Cora(脆弱的小女孩),一起帶課程的Cora(開放探索的好搭檔),向我傾訴心情的Cora(有血有淚的凡人),一起旅行的Cora(好奇的文青),生病的Cora(勇敢面對的鬥士),現在的Cora(時刻活在當下)……都呈現了同一個特質就是持續不斷、不怕挑戰!我真的很榮幸可以在生命的河流中與你相匯,共同航行!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這是一本書中書,這是一本歷史書,這是一本故事書,這是一本理論書,這是一本工具書,這是一本療癒書,這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在裡面找到自己的書。

讀了這本書,讓我在必須面對親人好友生離死別的傷痛與無奈,及自己陷入看不清、聽不見、走不動而齒牙動搖的老化困境時,可以有一些覺悟,讓我有了面對死亡、接受老化的勇氣。...... 閱讀更多── 段鍾沂

往事
段鍾沂 滾石國際音樂公司董事長

往事之一:關於《滾石雜誌》與《熱門音樂》

一九七五年《滾石雜誌》在台大正門口羅斯福路與新生南路交叉口的五福大廈一樓創刊。雜誌創刊的時候,我與三毛(段鍾潭)身無分文,卻夢想著創造一本全台灣最前衛的搖滾音樂雜誌。辦雜誌的同時,我們找了幾個股東在五福大廈對面的羅斯福路旁,一個已停業的電子工廠二樓,花錢整修開了號稱是台灣第一家的DJ 搖滾餐廳,餐廳的名字也叫「滾石」。當時的概念是餐廳在用餐之外的時間,邀請一位DJ現場播放搖滾音樂,並且由DJ 負責解說。這在當時民歌餐廳還未興起之前,可以說是一個很新潮的創舉。在邀請DJ 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當時在中廣主持熱門音樂節目的陶曉清。就這樣我終於活生生地見到了原來只聞其聲未見其人的廣播明星。

《滾石雜誌》創刊號印了八千本,出刊沒幾天就銷售一空,造成轟動。可惜好景不常,除了創刊號,之後由於缺乏稿源,期期脫刊,發行及廣告收入極不穩定,雜誌的經營陷入困境。原本打算廣收訂戶以訂閱費做為餐廳的入股金,結果在訂戶推廣不如預期的情況下,於應允期限內繳不出股金,我和三毛不得不尷尬地退出餐廳。

《滾石雜誌》經營不善,負債累累,搬了幾次家,之後在金山街(現在的金山南路)一個破舊公寓的四樓落腳。有一天接到了陶曉清的電話,沒想到這通電話竟然改變了《滾石雜誌》的命運。陶曉清告訴我「熱門音樂」節目如果找不到贊助廠商就要停了,意思是這個已經存在將近二十年的節目將要從中廣頻道中消失或是換主持人。

中廣的「熱門音樂」在六○年代民風未開、資訊匱乏的台灣,是廣播時代少數播放西洋流行歌曲的節目,原先由亞瑟主持,之後換成了陶曉清。

在那個年輕人還不知道憤怒,還沒有成為Bob Dylan的追隨者前,從一個方盒子傳出來的〈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Crying In The Rain〉、〈Eighteen Yellow Roses〉的浪漫情歌和一個年輕女性的輕柔細語,給了那些留著短髮情竇初開、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們許多想像。「熱門音樂」成了那個時代年輕人最重要的精神糧食和生活養分。陶曉清之後和「熱門音樂」也劃上了等號。

「熱門音樂」可能停播的事,對我似乎變得非常重要。

《滾石雜誌》當時已身陷財務困境,靠借債典當勉強經營。接到電話後,我竟自不量力地貿然答應承包半個小時的廣告業務。為什麼做了這樣的決定?我想也許是不想讓這個曾經陪我長大的廣播節目就這樣從我生命中銷聲匿跡吧。

節目承包初期,一陣慌亂根本不知道業務來源在哪,因此雪上加霜賠了一陣子,之後,由於高速公路通車,車輛劇增,在行車中聽廣播成為常態,廣播因而進入黃金時代,業務才進入軌道轉虧為盈,從此一帆風順。我和陶曉清的互動也是因為節目而變得比較密切,開始叫她陶姐。

往事之二:關於「陶姐」與「陶曉清」

我所接觸的陶姐是個工作狂,而且還是個非常固執的工作狂。從「熱門音樂」到「中西民歌」,從「中國現代民歌」到「民風樂府」,到「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陶姐要做的事目標明確,因此勇敢直往,不達目的誓不休。她之所以如此執著,我想是因為在當時缺乏充足的資源下,要推動及創造台灣自製的音樂創作風氣,如果不夠堅持,如果不夠勇敢,是很容易就會放棄的吧。

但是,從《生命的河流》中,我卻看到另一個陶曉清。原來在音樂、民歌之外,還有一個陶曉清已經波濤起伏地經歷過人生中的「六個危機」。那一個陶曉清真誠坦白、真情流露,訴說著自己、家人、朋友的病痛及死亡,以及為了追求心靈平靜所遭遇的波折的學習旅程,看似柔弱卻也依然勇敢。

《生命的河流》書中陶姐對我的感謝,我受之有愧。其實該感謝的是我,《滾石雜誌》因為承包「熱門音樂」這個節目,不僅化解了雜誌社的財務危機,而且累積了日後創辦「滾石唱片」的第一筆資金。更重要的是,因為節目讓我有機會參與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啟蒙運動」,因為業務讓我認識了許多朋友,他們到現在依然是我生命中很珍貴的資產。此外,更要感謝的是自己身處「生命第七個危機」的這個時刻,因為寫序而讀了這本書,讓我在必須面對親人好友生離死別的傷痛與無奈,及自己陷入看不清、聽不見、走不動而齒牙動搖的老化困境時,可以有一些覺悟,讓我有了面對死亡、接受老化的勇氣。

所以謝謝陶曉清,也謝謝陶姐。

往事如流水,一去不返,卻也值得細細回味。

她讓我學會了聆聽和同理心,學會了認識自己,並且不要把自己太當一回事。她也讓我知道:做事無論大小,只要不存私心,就能寵辱不驚,這都是受用一輩子的禮物。...... 閱讀更多── 馬世芳

我的媽媽總是好看,總是興致勃勃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

前幾年媽媽乳癌手術後做化療,頭髮掉光再重新長回來,她決定不染了,白髮就白髮吧。人人口中的「陶姐」,遂有了幾分「陶奶奶」的模樣。但我得說,她老得真好看。

媽媽一輩子都好看。她從來沒穿戴過什麼時尚名牌,市場小鋪子買的衣服搭一搭,配個朋友手做的首飾,站到頒獎主持的舞台上,也是人人誇好看。沒辦法,人的氣質好。從前家裡掛著一幅媽媽的半身黑白沙龍婚紗照,鑲石膏雕花框子,新娘側身望向鏡頭外,抿嘴含著一朵淺淺的微笑。小時候我常獃看那幅相片,真好看。

後來認字學到「美」,我覺得那幅照片裡的媽媽,活脫脫等於那個「美」字──不是代表,不是象徵,而是照片裡的媽媽「就是」那個字具體的形象,「美」這個字的姿態、氣質,完全就是為她準備的。

幼小的我這樣告訴媽媽,她露出和照片裡相彷彿的好看微笑,說了聲謝謝。

讀著媽媽的書稿,覺得我們的人生確實有些地方滿像的:都是備受期待的第一胎,從小得寵,個性乖巧不惹麻煩。都有一對開明的父母,導致連青春期叛逆的動力都欠奉。還有,出生都是短舌頭,若非醫生在嬰兒舌下剪了一刀,這輩子我們都吃不了播音員這行飯了。

不過,當然也有很不一樣的:我很慶幸能看著自己的爸爸媽媽漸漸變老,而且尚稱硬朗。媽媽自己並沒有這樣的幸運:外婆五十五歲逝世,外公六十四歲,都不算高壽。有一次偶然找到一捲七十年代後期的「有聲家書」卡帶,當年隨航空包裹寄給了負笈美國的阿姨。放出來聽,外公外婆絮絮報告家中近況,說著極其平常的叮嚀。那些恍若隔世的家常話,聽哭了一家人。媽媽感慨萬千地說:外婆去世那麼多年,她已經都忘了自己媽媽的聲音了。我很震動:原來自己媽媽的聲音,也是可能會忘記的啊。不過我想,再過多少年,我媽媽的聲音大概還是不容易忘記的。畢竟她溫潤透亮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到千家萬戶,早已是台灣不只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了。

在我和弟弟的成長經驗裡,爸爸「扮黑臉」的時候多一些。媽媽極少說教,更難得顯現嚴厲的一面。這和她在工作現場紀律嚴明的姿態很不一樣,我猜,那些叫她「陶姐」的歌手、後輩,對她的敬畏應該是遠超過我們兄弟倆的。媽媽也總對別人送的所謂「民歌之母」、「廣播名人」之類高帽子一笑置之,對她來說,人生決定投入哪些事情,首要考量從來都是「好不好玩」,名利云云,都在其次。她大半輩子的「功業」:早年引介西方流行樂,之後推動民歌風潮,中年創建「青春網」,成立「音樂人交流協會」,投入成長團體,近年創辦網路電台服務乳癌病友,莫不如此。

她這輩子都在做「好玩的事」,組織了許多同樣覺得好玩的人一起投入,竟也輾轉影響了無數人的青春生命。可你若是正襟危坐跟她說:感謝陶姐對台灣當代文化史的貢獻,她多半也是淡淡一笑:唉呀,就是覺得好玩嘛。

媽媽接觸「成長團體」課程,大概是八十年代後期的事,算算這條路已經走了三十多年。老實說,我對於坊間若干掛著「心理」、「成長」名號的「修行團體」心存懷疑,對於那股「新興宗教」式的神祕學氣味寧願敬而遠之。不過媽媽並沒有像我曾經暗暗擔心的那樣,變成神神叨叨的傳教者。我更沒有想到,儘管我從來沒有跟她上過半堂課,媽媽的成長與改變,卻讓我和我的妻子都扎扎實實變成了受益人──媽媽說:她對理想婆媳關係的認知,是「不要把媳婦當女兒」。做婆婆的,只要把媳婦當成和自己一樣愛著兒子的女人,就可以了──天地良心,我所認識的親友之中,簡直沒有比我太太更喜歡婆婆的媳婦了。

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這是王行老師多年前和媽媽談到的觀念。王老師已不在人世,我們都欠他一個遲來的道謝。

儘管歷史不能假設,我總覺得媽媽就算沒有接觸那些課程,以她的個性和處世方式,她仍會用自己的方式抵達後來的狀態:認識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弱點,以慷慨的同理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只不過,她會少了許多機會,以專業心理工作者的身分幫助更多人,那就有點可惜了。

我們都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而我衷心感激是她。我不會矯情地說我們「無話不談」,但我猜我和媽媽能說的話,比絕大多數同輩人多很多。她讓我學會了聆聽和同理心,學會了認識自己,並且不要把自己太當一回事。她也讓我知道:做事無論大小,只要不存私心,就能寵辱不驚,這都是受用一輩子的禮物。

我最喜歡她給自己畢生故事的按語,那是有福之人方能得之──但願有一天,我們在回顧自己的時候,也都能像她一樣問心無愧地說:「這個人,興致勃勃地過了一輩子!」

幾十年來我所熟悉的是名叫陶曉清的「母親」,而透過本書,讓我更靠近陶曉清這個人。一個溫柔善良、動人、且還在不斷持續成長的生命。很感謝母親,養出了一個有能力感受這份美的兒子。── 馬世儀

透過生命歷程/她主動友愛地引領人們/看見 學習 欣賞生命/探討許多新的可能...... 閱讀更多── 許景淳

一條豐饒的大河之歌
許景淳 歌唱家、創作人、製作人

聽見偉大河流吟誦自身的故事,何其動人深邃……

她生命歌聲響徹雲霄
時刻傳遞著善美振奮的信息

這優雅歌聲
是天使樂音
是輕聲一句開麥問候
是一條豐饒大河

載大小舟船行
哺育魚鳥動物
豐饒稻果花林
利益生民無限

心愛的陶姐對所有同行者
一向無私寬容分享
對年輕新進欣賞照顧

她對文化媒體、歌曲音樂、自身家庭社會
探索追尋實踐理想
她熱情好奇 持續貢獻

透過生命歷程
她主動友愛地引領人們
看見 學習 欣賞生命
探討許多新的可能

她的開創精神 往往登高一呼
便聚合眾人同志……

她照料呵護看顧過的種種
就像台灣校園民歌園地
多年來始終如一 不曾懈怠
終鮮活地成為
華語流行音樂史重要時代……

謝謝親愛的陶姐
與大家分享您
動人的生命之歌
《生命的河流》

非常期盼這本書的出版

一個活得精彩,真真切切,又過癮的人生!這本書,深深療癒我的心,讓我能繼續無畏地走下去!...... 閱讀更多── 陳綺貞

因為有你
陳綺貞 創作歌手

親愛的陶姐:

八月底的某一天,我把你的書看完了,深受感動,忍住要打電話給你的衝動,想把情緒化成文字,寫成一封給你的信。

二○一六年底我受邀參加深圳民歌四十演唱會,心中忐忑,因為要彈唱蔡琴的名曲〈恰似你的溫柔〉,被安排在當天曲序最後,我先自彈自唱一段,接著所有的人一起上台大合唱完整首歌,這意味著所有令我尊敬的前輩,準備上台前,都會在他們配戴的監聽耳機中,聽見我的演出,讓我前兩個月就開始戰戰兢兢的編寫鋼琴,反覆練習。當晚等待登台的時光,也格外漫長,我焦躁不安又不知道還能做什麼,乾脆提前到舞台邊等候。對比台上燦爛的燈光,後台被陰影覆蓋,大塊黑布包裹住舞台鐵架,加上乾冰噴煙,讓後台更顯迷離,常常看不清誰是誰,只能看見人的剪影。側台有一部電視機,轉播台上的表演,讓台邊的工作人員可以掌握進度,此時馬世芳正在台上進行動人的演說,接著吸引我注意的,是站得直挺,下巴輕輕抬起,但側臉線條無比柔和,一位女子的剪影,她正專注觀看著電視。人來人往匆忙慌亂的後台,她所散發出沉靜的氣息,與其他人完全不同,深深吸引了我。走近一看,原來是你!人們口中的民歌之母,同時也是馬世芳的母親。難怪你的表情,同時有著期許,溫柔,又有放手自由的灑脫。舞台上有陪伴眾人走過四十年的音樂歷史活現,也有你摯愛的家人,這樣深情肯定的凝視,讓我忍不住按下了相機快門。這個畫面也成為我參加「民歌四十演唱會」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後來慶功宴上,我前去正式要求合照,你親切的說,你曾經擔任過我的評審。回想大二背著吉他騎機車去文化大學參加大專創作歌謠比賽,窩在禮堂旁的樓梯間,風吹冷颼颼的,我抱著吉他正在練習剛寫好的〈九份咖啡店〉,同樣參加比賽的其他同學,突然低語「評審有陶曉清耶……」我於是走到側台,偷偷看到評審席上你的側影。這只是學生創作比賽的初賽,你願意出席,在後台感覺得到所有人都因為你的出現更顯興奮緊張。我很感謝你當年給我的鼓勵,這首歌後來在國父紀念館的決賽也得到最佳作詞與最佳作曲,甚至有機會出版發行。你提起這件事情時,我最驚訝的是,你這麼忙,而且過了這麼久,怎麼還會記得我這種瑣事,你溫柔的說,「我一直都關心著你」,而這句話至今始終縈繞我心。回台北以後,翻開你統籌編輯的《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的紀念冊,厚厚一本,裡面海量珍貴的資訊,超越時間令人感動的作品,音樂風格在歷史中轉折的重要印記,還有又深又濃的情誼,都被細心保存在書裡,你的記性這麼好,因為你深愛著,也關心著,殷切保護著,於是這些人這些音樂,都成為你生命河流中不可被分離的一部分,也讓徜遊在音樂之河小小的水滴如我,也因你能溯源而上,看見彼時的壯麗。

我原先預期我手上剛讀完的這本書,會是跟音樂相關的書,但驚喜的是,這是你大方分享自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你真誠的分析,坦然面對世事變動,也談到你面對這些變動時所秉持的態度,怎麼覺察心思,接納自己的脆弱,這是勇敢也珍貴無比的分享。

陶姐,要感謝你不只引領我們進入美好的民歌時代,也謝謝你為音樂圈多年來無私的奉獻,現在,又給了我們過去所不知道的你──一個活得精彩,真真切切,又過癮的人生!這本書,深深療癒我的心,讓我能繼續無畏地走下去!

綺貞 二○一七年九月 台北

這本踏踏實實的書,像是一張地圖,每則故事都是一幅幅圖畫,讓地圖在每個轉折處生動起來。...... 閱讀更多── 楊 嘉

深度解析一個人的完整心路歷程
楊嘉 資深音樂人

午後的狂風陣雨肆虐著這個城市,坐在沉靜的大廳中,偌大的落地窗逐漸浮上一層霧氣,隔著灰濛濛的天空,與呼嘯而過的陣風。身旁的人不是看書,就是沉睡,面對銀幕上的一顆顆文字,我在閱讀一個人的過往,或者說,整個心路歷程。

記得在九○年代末,我們一群人曾在她的號召下,一起解讀一本心理學著作,我們逐篇討論其中章節,並分享自己的經驗。一直到現在,那些紙張與手記都還在身邊,也還記得當時討論「什麼是感受?」「什麼是解釋?」時,那種恍然大悟的心情。還有我們的結論:「一個人可以沒有罪惡感,不能沒有羞恥心」的快樂。

對於生命,我們都是那種「想要自由、也要理由」的人。自由讓我們保持向前,而理由則讓我們活得踏實。這本踏踏實實的書,像是一張地圖,每則故事都是一幅幅圖畫,讓地圖在每個轉折處生動起來。特別喜歡書中與兒子的故事,或許是因為我未曾有過那種機會。

一個寂靜的下午,閱讀一本好書,心情是很實在的,感謝陶姐的分享。對我以及當年參加讀書會的朋友來說,這不只是一份心路歷程,更是一種深度解析,需要仔細閱讀。

這本書讓我有更多的更新,去感受陶姐誠實以對的路途,……很多人很需要,並且知道有人走在前面,對於成長這條路的探索可以更加爽朗。...... 閱讀更多── 萬 芳

她的純真,她的誠實以對──我眼中的陶曉清
萬芳 歌手、演員、廣播人

陶曉清,陶姐一直是我很感謝的人。我生命中第一次參與的成長課程就是陶姐發起的。那個時候的我二十多歲,很難說明白自己是誰,和世界的關係很不知所措。那次走入那個上課的空間,我感覺到自己有一個很想打開的身體緊緊的、防衛的,但我有一點快樂並且每天都期待去上課。我依然自閉困惑與糾結,卻又同時敞開。那幾天上完課,幾乎所有人都捨不得解散,我們續攤聊到半夜,我緊抓著當時的小組助教賈志筠追問著我心裡的困惑,我清楚記得賈姐的回答從頭到尾只有兩個字:「so what」。我的每一個問題得到的回應都是「so what」。問到第一百個問題的時候,我突然明白的回應自己「so what」。那次的「尋井之旅」打開了我不同層面的自我覺察,或許我還是那個不知所措的我,但只有裡面的我知道,我不只是那個我了。

那次的課程參與的都是音樂人,這是陶姐的體貼,她覺得這樣大家比較同質同理。後來這群不願解散的音樂人成立了「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當時是一個小小的公益性質的團體,我們定期去少年觀護所帶活動,也在九二一地震時請老師上課之後進入災區。

我很喜歡陶姐,她有的時候讓人覺得有點嚴肅,但我覺得這個嚴肅的裡面其實是告訴你:沒關係,不用客套,不用多禮。她喜歡分享,但她從不勉強你接受。她純粹是因為她自己喜歡,覺得好好玩,所以邀請你也一起來玩,但她也可以接受你不玩,我喜歡她尊重別人的選擇。她尊重別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因為她也尊重她自己。如果你因為壓力或者不好意思而接受,她會覺得沒有必要。而如果你因為壓力還是接受了,那你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壓力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要面對的是自己,不是別人。這是我的解讀。

我很喜歡陶姐,這樣的喜歡,讓我感受到自己對陶姐有一份奇妙的關心和愛。

記得幾年前曾經在路上遇見陶姐,她騎著腳踏車經過,當我意識到那是陶姐想喊她時,她已經遠了,我看著陶姐的背影覺得很想找她喝咖啡,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想跟陶姐聊聊。

後來再遇見陶姐,灰白的頭髮,我們總是久久才相聚,陶姐簡單的更新近況,說她得了乳癌,然後她給了我一個表情,意思是不要為她難過擔心,她說開刀,化療,現在很OK,化療後決定不染髮了。我看著眼前灰白頭髮的陶姐真的好美。

最近和陶姐碰面是上她在「牽手之聲」網路電台的節目,我們在她的書房,看著陶姐流暢地操作著電腦,然後笑著說「做廣播,好好玩」,當下我真的覺得我好愛她喔!很常聽到陶姐像個滿足開心的小女孩說著什麼什麼好好玩,那個好好玩是來自很深的體會與完整的漫長的過程。說這一年做牽手之聲好好玩,說她錄音生活動人的片段好好玩,說以前做廣播節目發起創作比賽的過程好好玩,說音樂人交流協會最早做十大單曲推薦好好玩,說讀書會好好玩,說那次的旅行好好玩……這些好好玩其實都很手工,其實都不簡單。她的一個單純的好好玩,延伸出台灣音樂的創作潮,形成如此深遠的影響與力量。而現在她為八百多位癌友製作網路電台節目,重新學習電腦操作,為正在病苦的癌友們打開不同的視界。小小的,手做的,沒什麼經費的,卻是非常豐富的,除了陶姐自己的節目,也邀請各方好友加入這個「好好玩」。有時候覺得陶姐進行的世界不大,卻總是延伸出寬闊的大世界。

而這一路,我只是旁觀者,並且享受的欣賞著。這本書讓我有更多的更新,去感受陶姐誠實以對的路途,這其實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卻如此美麗,讀著讀著濕了的眼眶,我想是因為文字裡的純真。謝謝陶姐的分享,很多人很需要,並且知道有人走在前面,對於成長這條路的探索可以更加爽朗。

從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的成長團體課程,到後來的歐洲之旅,以及每一次的民歌演唱會,和近期的相聚,我很感謝生命中和陶姐的相遇,她的自我探尋之路給予我很多的學習與反思。

祝福我敬愛的陶姐,也祝福正在閱讀的你,

好好玩!

人最難得的是生活中有一個好典範,她在前面走著,我就在後頭跟著。我很榮幸能親自目睹她的堅韌、勇敢、豁達與氣度。...... 閱讀更多── 賴佩霞

有你,真好
賴佩霞 作家、企業教練、心理諮商師,《魅麗雜誌》發行人

掐指一算,認識陶姐已有三十多年光景,走得近至少也有二十八、九年了。她見證了我結婚、心碎、離婚、再婚等等這些情感上的顛簸,同時也見證了我歌手、主持、演戲、寫作、求學、諮商師、企業教練等等工作上的成長,這一路走來我必須說,陶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典範之一。

我母親過世得早,身為單親家庭的獨生女,打開天窗說亮話本來就不是我的本能,加上二十一歲出道,在那個年代,歌手的職業道德包括了要跟人保持該有的距離跟神祕感。坦承,談何容易?多少名人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困在那虛虛實實的光環中而不自知。還好,我很幸運地遇見陶姐。

她明白公眾人物的難處,也賞識藝術工作者的才能,一群充滿熱情、浪漫與勇氣,同時具備細緻、脆弱、敏銳的後輩,在她登高望遠之餘,身邊的我們也跟著朝向「更喜歡自己」的方向前進;我們何其有幸。說到這,陶姐總說:「是你們自己努力。」好吧,那我就這樣說唄,「陶姐是有福之人,跟在她身邊,自然好運連連,眼界大開,貴人不減。」

陶姐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雖然平常沒有像閨蜜一樣地黏著,但有她在,我的心就多了幾分安定……她是我的護心符。人最難得的是生活中有一個好典範,她在前面走著,我就在後頭跟著。她是一位難能可貴的好友,而這是一本值得擁有的好書,我很榮幸能親自目睹她的堅韌、勇敢、豁達與氣度。陶姐,謝謝你的分享,這個世界有你真好!

我行近老年的現在,仍可藉此書面對一生過往,整理生命。不僅重溫陳怡安老師的《人生七大危機》,也等於上了一套完整海文學院的人生大課。...... 閱讀更多── 簡靜惠

穿越危機看到生命的亮光
簡靜惠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二○一四年的十月,驚聞陳怡安老師突然腦溢血過世,一群激勵營老友聚集在蘇州陳老師的書房:唏噓、感念、不捨……
陳老師的學問淵博學貫中西,口才便給,誓為人師。為人非常細膩溫柔,他的學問都是緊扣生命的深刻體會而產生的。每個人與陳老師都有著與生命攸關深刻的故事,大家都有好多話要跟陳老師說……

我曾是最初引介陳老師到社會做大型的公開演講,並集結出書、舉辦超過二十年激勵營的所謂「催生婆」的人。其實陳老師的文字優美、思考綿密,可惜惜墨如金而且是慢工也出不了細活、對文字極度龜毛的人。許多本陳老師的作品,就在老師一再地修改當中,無法再版而絕版了!

而就在眾人圍繞著書桌談著的時候,忽然感覺書桌邊的檯燈有著輕微的晃動,然後有一股香氣飄在空中……大家都聞到了!

美津說:老師來了!
秀卿說:真的耶!他在聽我們說話呢 ……
在眾人一陣悚然中,我的內心突然跑出一個念頭:
我一定要想辦法,讓陳老師的書及精神重現江湖。

一九七○年代我從美國回來,就一直在企業界與文化界間遊走。服務企業是盡家族的責任,投入文化卻是我一生的志業。創洪建全基金會近五十年,以播種耕耘傳承的精神,在當年文化非常貧瘠的台灣,播下很多開創性的文化種籽。提倡楊弦創作的《中國現代民歌集》出版唱片是其一,更是閃亮的創新之舉。也因為需要推廣而與當時在廣播界非常著名的陶曉清認識,接著出版三張陶曉清策劃的《我們的歌》造成轟動。曉清在電台廣為帶動宣傳,她本人更是親力親為,開展一個有歌聲的時代風潮,更把國語歌曲提升到一更高更有內涵深度的境界,曉清之功不可沒。也因為這層淵源,我跟曉清有著共同走過一個時代的親密感。

曉清書中的馬先生就是名作家亮軒,也是最早支持《書評書目雜誌》的作家之一。亮軒學問好、能言善道,有他在的地方一定是非常熱鬧、滿室生輝。常常讓我們忘了他身旁的老婆陶曉清也是幹練有智慧,進退自如、有內涵有故事的人。她懂得在生涯中轉化進展,有如穿梭在「任意門」的自如、自在、自得。

一九九六年,當我知道她持續地每年去加拿大海文學院進修,不僅自學自修還幫助音樂人、甚至九二一震後心靈復健等等心理諮商課程。我想著當時陳怡安老師在基金會開的激勵營意識會談法、實務作業法、敏感度訓練等……課程。曉清可能會有興趣。就這樣,曉清進入了激勵大家庭,與陳怡安老師結下珍貴的師生緣。

她把陳老師所有的課程都上遍了,跟著實習當助教、講師……她以堅定的毅力與恆心追隨陳怡安老師,讓我佩服與欣賞。

然而她在海文學院的進修並未中斷,持續地往來奔波於台灣、加拿大,服務的層面擴及台、港以及中國大陸……

陳老師的諸多著作及課程中,我獨鍾《人生七大危機》,這本書助我走過與先夫敏隆死別、從巨大的傷痛站起來!曉清的感悟是在陳老師最後彌留的那一段時間,正與一群對生命有熱誠的讀書會朋友共讀這本書:

我們預定在十月十七日讀〈死亡的危機〉,沒想到就在十月十五日,接到陳老師過世的消息。
十月十七日那天,我在網站上下載了一張陳老師在一瓶紅酒前笑得非常開心的照片,放大裝框,買了一大把黃色與紫色的花,找出友人去西藏旅遊時帶給我的藏香點燃,請讀書會的同學們早半小時來我家,每個人輪流用自己信仰的方式,對陳老師的遺像敬禮,然後選一朵花插入瓶中。當每個人都致意之後,大家站成一個圈,一起聽我選的感恩的歌──奧莉維亞‧紐頓強唱的〈感恩歲月〉,送給我的恩師。
(第六十四頁)

陳老師離開我們之後,要重新再版這些書已不可能了!幾次激勵老友的聚會裡,我聽到曉清的構想,鼓勵她將之發展成書。我們兩人都是即知即行的行動派,很快地課程以工作坊的形式招生,並在基金會開課。然而把課程內容整理配合七大危機寫成一本書,畢竟有些牽強,如同穿著別人的衣服一樣的不自在。

幾次的討論後,決定用「生命的河流」為主軸來闡釋人生的危機:

如果生命像是航行在一條蜿蜒河流上的小船,這條小船會不時停靠在不同的碼頭……探索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經歷過什麼樣難忘的記憶,至今仍然對自己有著影響。(第七十三-七十四頁)

曉清把人生分成七個階段、七個危機來分別敘述。有陳老師對危機的獨特見解詮釋,更有曉清自己一生走過的歲月痕跡,遇到的危機困頓,坦率誠懇地說出來,讓我感觸良多!因為有海文學院的長期專業訓練,加上她與同好們不斷地回饋服務,在書中都有詳細地描述。豐富的學理見解,更多的是她與每位碰觸到的人的感情互動,這是最可貴的了!她把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與大愛展現得非常透澈。

看著、看著,我不禁掩卷短吁,生命真是深奧呀!很高興在我行近老年的現在,仍可藉此書面對一生過往,整理生命;不僅重溫陳怡安老師的《人生七大危機》,也等於上了一套完整海文學院的人生大課。

我必定是前世拯救了宇宙,這輩子才有這樣的天使降臨……生命中的成長歷程都跟你有關,……這人生能夠跟你結伴同行,還能隨意哼唱成調,賺到了。...... 閱讀更多── 蘇 來

奔流的方向
蘇來 詞曲作家、廣播媒體人

陶姐:

看你寫的《生命的河流》新書,才驚覺我們竟然相識近四十年了。

歲月消逝無聲,但一起相處的時光卻歌聲不斷……

十九歲那年動念要寫歌,收音機裡聽到你的節目,瞬間燃起了動力。青澀的摸索,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學習,每每聽你的節目,就覺得希望無窮。

做夢也沒想到後來會跟你變成好友,常常去你家蹭飯吃,跟你們全家熟得好似家人一樣。我必定是前世拯救了宇宙,這輩子才有這樣的天使降臨……

生命中的成長歷程都跟你有關,要不是你請來卓明為歌手開班,我不會進入蘭陵劇坊,見證了台灣小劇場生命力迸發的十年,同時也因為卓明的導引,進入心理劇等等一系列的心理成長。

只要是有意思的事情,你都不會忘記拉我加入。民風樂府,美國校園巡迴演唱,跟隨林麗珍老師練舞,青春網,民歌二十、三十、四十,還有那天在我新家閒聊的五十……

在你的潛意識中,我許是那個模範弟弟,守時,懂事,有規矩,還有點創作小才華。認識的都是好孩子那面……或者是你期望的那一面。

其實我也有睡過頭沒趕上車的時候,也有任性狂野的頹廢期。

那回選擇在心理工作坊的封閉環境中對你吐露心聲,認識許久以來,是第一次的正面衝突,你臉上寫滿了驚訝……

比起你和卓明的「大戰」,嚴重到遠遠看到光頭就要倉皇逃走(現在變成我們互相調侃的笑話),我們的交手只是小菜一碟吧……

你依然還是那個大姐,我們仍然可以聊心裡話,雖然「成長」以後想要走下神壇,但誰教你就是有大姐範兒呢,尤其是那頭閃閃發光的銀髮。

是河流就有奔流的方向,我們不會走散……

這人生能夠跟你結伴同行,還能隨意哼唱成調,賺到了。

關於作者
精采鮮讀

【青春期也可以不叛逆 】

身為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從小又被期待做一個好榜樣,我確實是很愛惜自己的羽毛。小學畢業順利考上市女中(即現在的金華女中,當時為台北市立女子中學),初中畢業,功課只在中段的我,沒有考上高中聯考,對我而言,那真是非常重大的失落,但是爸媽並沒有太責怪我,反而跟我一起研究還可以再去考什麼學校。

當時我的第一志願是考女師(全名為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現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將來當老師。誰知道錄取率比高中聯考還難;我又去考了私立高中的聯考,考上了商業相關的高中。那時我對聯考已經非常懼怕,聽同學說還有五專聯考,其中有我一直喜歡的廣播相關科系,於是我鼓足勇氣,跟爸媽說要去試試,如果考上了,我就再也不要參加任何聯考了。於是,世界新專五年制廣播電視科畢業,就是我至今以來最高的學歷。

我的青少年時期,剛好就是在市女中與世新念書的時期。我並不需要叛逆,因為我的父母從來沒有不許我做什麼。但是同儕當中,我確實看到許多同學經歷了很不安的青少年掙扎期。

在那個年代,我的父母親是很開明的,特別是我的媽媽。她從來沒有阻止我交男朋友,在有男孩子開始想約我出去的時候,她告訴我一定要讓男生到家裡來接我,並且在說好的時間送我回家。爸媽在我的青少年時期對我是非常信任的,我猜測也許因為這樣,我才願意什麼都跟他們談。否則我媽媽怎麼可能告訴我,要跟我約會的男孩來家裡接我呢?媽媽的說法是,如果這男孩心裡不夠坦蕩的話,就不敢到女孩子家裡去見她的父母。

我相信對有男孩子來約我的這件事,爸媽一點都沒有大驚小怪,甚至我曾跟媽媽說,每次跟我喜歡的男孩從學校搭車回家,時間都好短,我一下子就要先下車了。媽媽居然說:「那你就多坐幾站,跟他一起下車,再往回坐也可以呀!」

有一次跟男友出去約會,回家時間真的太晚了,結果我進得了大門,卻進不了二門。爸媽好好地訓了我一頓才放我進門,訓完才告訴我,他們沒有把大門鎖上,是因為不想讓我的男朋友以為我回不了家;等我進大門後,男朋友就回家了。因為我沒有遵守約定,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就是這樣學會守信用的。晚回家的確是我的責任,不能怨他人。我父母真的很懂得孩子的心理,沒有讓我在男友面前丟面子,又給了我一個終生難忘的學習經驗。

那時候同學們都很喜歡參加舞會,很多人都必須欺騙父母,偷偷地把參加舞會的衣服帶出來,回家前還得小心翼翼地把衣服收好,把口紅擦掉。反觀我媽媽不但沒有阻止,還經常幫我挑選參加舞會的衣服。我十歲就參加過爸爸媽媽辦的舞會,舞步是他們教的,我還擔任過爸爸同學的舞伴呢!

在我十九歲那年,媽媽興沖沖地幫我租了場地,還帶我去朋友家挑唱片、錄音樂,特地辦一場舞會來祝賀我的生日,我的同學簡直都羨慕死了。

有位同學的媽媽管教得特別嚴格,她是常常到我家來換衣服再一起參加舞會的玩伴之一。一次因為口紅沒擦乾淨,回家被她媽媽發現,從書包裡搜出了便服,被打了一頓。隔天上課看到她哭得紅腫的雙眼,我非常難過,就自告奮勇下課後陪她回家。我記得自己像個小大人似地對她媽媽說,在我們這個年齡,似乎不適合再採用打罵式的教育了。直到現在,那位同學還是很佩服我的勇氣。事實上,從那次之後,她媽媽仍然很嚴厲,但的確不再打她了。

現在回頭再看,就是因為父母對我採取尊重的教育方式,給我的感受是非常舒服的,因此當我的孩子也到青少年階段時,我願意採取同樣尊重的方式教育他們。

兩個兒子似乎也因此而不需要有叛逆的行為。小狀況不能說沒有,有時候也會讓我煩惱到睡不著覺,不過至少我們都願意對話。發生任何狀況時,我會先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一定會站在他們身邊,陪伴他們一起經歷難關。

在孩子跟我的互動中,相對基金制度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部分。

從小學開始,他們就有固定的零用錢,當他們想在日常生活所需之外,擁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時,我會希望他們至少先存到一半的費用。只要可以做到這一點,剩下的錢就由我們來支付。我認為讓孩子存一半的費用,就是要他們先以行動證明,是真心想擁有這個特殊的東西。

性能不能談?

家有青少年,做父母的經常會擔心如何跟他們談性。現在的社會風氣比當年開放,許多資訊上網就可以找到,但也可能因此造成更多迷惘或混亂的現象。

我的青少年時期,父母沒有正式跟我談與性相關的事,我們多半是跟同儕交換訊息。等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我也認為正式的談話很尷尬,大多是在閒聊時穿插著談。不過,我記得當時很清楚地告訴他們,男生跟女生在發育時的不同,女生的月經是怎麼回事。所以當小球在小六時幫同學買衛生棉,我很開心,覺得自己教育成功了。

我也告訴他們,在適當的時候,性會是很美妙的經驗。我特別強調絕對不可以強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

我認為讓孩子知道真相,學會自我負責、承擔責任,是很棒的學習過程。如果認為孩子因為知道過程就會去嘗試,這是對他們的信心不足。

多年來,一直有機會參與相關課程,我經常見證到被錯誤性教育所烙下的印記,不論性侵或是性騷擾,都會帶給已經成年的人許多後遺症。其中我最心疼一位女士,在一次課程中,她在我的小組,可能對我有著信任,所以首度敞開心胸分享了保存好久的祕密。小時候她發現自慰時的快感,卻不幸被媽媽看到而受到大聲斥責,媽媽用許多不堪的話語指責她。從此她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罪人,認為自己不乾淨、不值得被人愛,甚至在跟我單獨面談時,她幾乎一直低著頭而無法直視我,聲音也很小。我除了告訴她自慰是健康的,如果問團體內的其他人,我猜可能人人都有經驗。我還鼓勵她既然來參加課程,就放心投入,因為那堂課正好是談悲傷與失落。

老師設計的一個活動是,邀請大家在紙上寫下一個自己難以啟齒的祕密,大家圍成圈,中間放著一盆水,水中有一些玫瑰花瓣。每一次由一個人走到水盆邊,把手中寫好的紙撕碎後丟入盆中。等所有學員都完成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儀式後,再一起深呼吸,老師把混在一起、濕透的碎紙揉成一團,連同玫瑰花瓣全丟進垃圾桶。

我真希望她也那麼做了,但她逃離了這堂課。事後我跟她說,我覺得好可惜,不過我也知道,旁人眼中看來那麼容易的事,在當事人還沒預備好去面對前,它就是如此的困難。

我也常在課程中遇到勇敢的學員,大部分是女性,鼓足勇氣在團體中說出小時候曾遭到性侵或是性騷擾的往事。幾乎是每一次,都會引發許多感動,有類似經驗的人紛紛舉手發言,不但分享自己的往事,也說出他們聽到第一位學員訴說時的感受。

這帶給我們的學習是,走上治療之路永不嫌遲。就算加害者不在現場,甚至有的人已不在人世,對受害者來說,仍然可以用最適合的方式─或許是心理劇,或許是完形治療,帶領她說出:「你不可以這樣對我!」「你知道這件事傷我多深嗎?」「我恨你!」等埋在內心許久卡住的能量。

經過這樣的處理後,不一定會是願意原諒對方之類的浪漫結果,這也不是我們處理個案的目的。我的經驗是,當卡住許久的能量開始鬆動時,當事人可以逐漸放鬆自己緊繃了許久的身心狀態,足以面對人生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憤怒是一股向上湧升的能量

憤怒是個極大的題目,可以寫本書來仔細討論,瓊安就曾經寫過《好好出口氣》(Anger, Boundaries and Safety)來討論憤怒。憤怒是表面上的感受,通常在憤怒的底層,會找到其他的感受,可能是悲傷、恐懼、受傷、害怕被拋棄等。人會憤怒,通常是因為事情的發展沒能符合原先的預期,或是跟他的價值觀不合。

我們會害怕正在憤怒的人,是因為在記憶中,憤怒經常是與暴力連結在一起的,所以我們會認為憤怒的情緒也是非常可怕的。遇到會讓自己憤怒的狀況,不是逃開就是否認。壓抑的結果,那股巨大的能量不是對外爆發傷到他人,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向內射傷自己。

其實憤怒時的身體症狀與興奮時很類似,都會心跳加快、血脈賁張、肌肉緊繃,腦子無法清明的思考。人在憤怒時好像要跟他人拚命一般,正是激發了他的爬蟲腦,以為自己在生死之間掙扎吧!

所以要經常清理自己的情緒,認清會讓自己一下子火冒三丈的情況,到底是發生什麼事,釐清之後再決定值不值得發火。通常做這種練習的學員在經過深呼吸、暫停一下後,都可能決定不發火了,因為不值得!

我小時候學到的是,絕不在人前生氣,因為那是沒教養的。於是遇到可能會生氣的事,我總是合理化一切,好讓自己馬上轉移目標。但長期累積的結果,就是會因為很小的事就氣到不行,而對方則是感到莫名其妙。有時候是不表達自己的憤怒,就用各種奇怪的藉口去指責對方,或是懲罰自己或他人。

學會覺察並對自己更了解後,我逐漸明白憤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帶著憤怒的情緒時所引發的暴力─不論是語言或肢體。

課堂上學員們最喜歡一起用健康、有界限的方式,在他人的見證下,以不傷自己也不傷他人的方式,釋放憤怒的能量。

當憤怒來襲時

二○○一年的十月八日,我先生在收到信用卡帳單後,問我這些錢是怎麼回事,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很不爽。其實那是因為我之前幫別人刷卡,他們也還錢了,我把錢拿出來放在桌上,不知為何他竟然會那麼生氣,我們就大吵了一架。我氣得離家出去走走。之後我寫了一封信給他,我很欣慰自己沒有被憤怒沖昏了頭:

Dear,
請看完這封信。選擇寫信是實在不喜歡爭吵過程中不舒服的感覺,特別是被誤解、被貼標籤時,快要爆炸的感覺。然而,剛才走在敦化南路人行道上,我本來越想越氣的情緒,不知怎地一下子不見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兩個小孩子在吵架。

如果我真的是「被迫害妄想症」,我就得自己想辦法去克服,而不是在你問起:「這些錢是怎麼回事?」的時候覺得不舒服。

但是,也請你不要因為我有情緒而否定了我原本的善意。我知道你常會為錢煩惱,這是我們很大的不同,因為安全感的底線不同。我本來這個月就打算把信用卡的錢還給你。因為我知道刷了不少,事前也跟你打過招呼,而且人家也已經把錢匯進了我的戶頭。今天下午我去交了我的信用卡費,順便先提了兩萬元,剛才只是先把一萬五放在桌上,我不知道為什麼你會震怒。

看到你趴在桌上傷心的時候,我其實是很心疼的,你一定壓抑很久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不解,我真的沒有意願要如此傷你,到底是怎麼了?

我以前在你每次說出如此絕情的話時,都會傷心欲絕,感覺自己完全被否定了。剛剛一開始時也是如此,氣得手腳發軟。不過我自覺進步的是,我不到一個小時就意識到你是在說氣話,而這些氣話一定是我的行為或言語勾起的。請想一想那是什麼好嗎?是我說的什麼話?什麼動作?什麼語氣?讓你那麼生氣!我還想請你想一想那麼生氣的背後是什麼情緒(通常憤怒下面一定還有著悲哀、受傷或是恐懼)。我們的循環通常是:你問我關於錢的事,我有了負面情緒後聲調就上揚起來,如此一來一定引發你更大的負面情緒,然後事情就很不好玩了。我知道每次你問我錢的時候,我的情緒代表的是什麼,是覺得你不信任我有處理金錢的能力,或是你一定又嫌我浪費錢了。我知道其實自己並不浪費,而我本來就不是會管錢的人,所以不應該為了這個鬧情緒,以後會繼續警惕自己這個部分。

其實我最難過的是感覺被你全盤否定,當你發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如何如何……的時候,我會因為你又要跟我一刀兩斷了而真的很生氣。不過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希望找出讓你如此生氣的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我這些年來所花費在成長上的心力,希望不是白費的。所以常常在被你誤解之後,都希望能說清楚,然而太多的過往糾纏不清,我雖然十分努力但還是時常會掉入情緒裡去,情緒一出來便無法客觀。我也常覺得你無視於我的改變,老往我身上貼過去的標籤,這也是我無法釋懷的事,因此我會很難過。

如果你還有火,就等氣消了再跟我說話吧!或是也用寫信的方式。我希望你原諒我只是個平凡、有脾氣的人,不過我早就不用發脾氣來控制你了,這至少是個進步吧!

Dear. 二○○一年十月八日

我們安然度過了那個難關,我申請了自己的信用卡,不再用他的附卡。幾年後他為了幫我累積飛行里程,而申請了我的附卡。真沒想到現在偶爾換成我問他:「怎麼花了那麼多錢?」

Loving 是行動,不是言語也不能交換

至於愛,那更是重要的學習。小時候我們認為被愛的方式就是受到無微不至照顧;長大以後,也以為愛一個人就是要好好照顧他──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卻忘記了每個人在意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愛,需要對話,也需要更新,愛是行動。
我們是根據過去的經驗,模仿身邊大人的行為,學會什麼是愛。因為大人可能會說:「你不乖,我就不愛你。」或是:「你不照著我的安排去做,我就不愛你。」流行歌曲中常會聽到:「你愛我沒有我愛你多」或是:「我是那麼愛你,所以你也要一樣地愛我。因此我們常常以為愛是可以秤量的,是可以用來交換的東西。

不過,愛其實是一種感受,是流動的,是無法秤量的。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愛人要以對方為中心,不求回報也不能強迫。

我們常常忽略了愛一個人的同時,也可能會不愛他的某些行為。又愛又恨是可能的!以前愛這個人,現在不愛了,也是絕對有可能的。抓住一個明明已經不再愛自己的人,極力想要挽回,往往徒勞無功。真希望在針對青少年的教育中,可以加強以尊重與愛為前提的生命教育。如果人不以占有另一個人為目標,而能珍惜當緣分來時能共處一段時間,緣分盡時能善了,學會珍惜、學會放下,明白人在脆弱時會受傷,但也有能力找到痊癒的方法,接受生命的實相而不耽溺在浪漫的想像中,絕對可以避免許多悲劇的產生。

在工作坊時,我最喜歡帶學員做的練習,是讓他們兩人一組,互相提問。這些問題包含:他人對你做什麼或說什麼,你會認為自己是被愛的?當你愛一個人,你會做什麼或說什麼,讓他認為你是愛他的?

我會給每個人將近十分鐘來回答問題,過程中經常有人會因感動或傷感而流淚。因為分享的對象常是陌生人,沒有任何恩怨情仇,又都是在心靈非常敞開的狀態,做完這個練習,他們通常會非常感謝對方。大家多半會意識到自己在愛情中的模式,同時又能看到彼此是如此的不同。

 

【青少年危機】

陳怡安在《人生七大危機》提到的第三個危機,是青春期危機,分為四個段落:

第一段先談青春期的生理現象,十三到十九歲的青少年身體發育期,經常會跟他人比較而產生自卑感,最大的挑戰是要接納完全不一樣的自己,性機能的蓬勃發展也需要調適。

第二段談的是青春期的心理現象,包含理想與幻想混淆、自卑與自大不分,是個認同的尷尬期,不滿現實、對抗權威、經常處於衝動的狀態,被情與性所困擾。

第三段談的是青春期的心理需求,他們會需要可分享祕密的友伴,擁有自己的祕密而不想被干涉,渴望被認同又希望自己是獨特的,需要他人的支持,也需要冒險,藉此發洩精力。

最後談到回應青少年的方法。大人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允許青少年做自己想做的事,但要先訂定契約,學會用提問的方式來跟孩子講理溝通。重視孩子的感受世界,特別是在孩子被視為叛逆時,其背後的實相為何?還要認識與接納孩子的朋友。

(摘自《生命的河流》第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