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穿梭米蘭昆

穿梭米蘭昆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5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墨滴,                
在墮下的瞬間 , 總是因不明的磁場作用而偏滑;
始終點不到「正確」的位置。     
於是,就有了「米蘭昆」。

  「米蘭昆」是作者有一天不小心將「米蘭‧昆德拉」 中間的點點錯後,意外發現的自我。它是一種,想要盡量對焦,但卻又不容易對準的心情與態度。說是態度,因為總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對準。雖然現階段還在對準的過程中——還在完全失焦與完全對焦之間。

  為了對焦,從事紀錄影片工作的米蘭昆有了穿梭的起端。為了穿梭,米蘭昆發展出多樣本領,包括:頭頂攝影機,一目千里飛越疆界、長期泅泳於影像與文字海、在網路中移形幻化,借助自身思想內力產生大量質變與量變,且不時上音樂之岸棲息。

  以特有的神獸本質和人類感官,10年間,米蘭昆在既定的地球時間與版圖中,穿過島嶼山河,也刺破無形、固著的觀念隔膜,捕捉遭日常之眼忽略的畫面與聲音,投擲異議,疾速往未來穿去……。

  本書蒐羅他穿梭中所留下的線索,繪製人與時空互動的多層次地圖。在墨滴墮下的瞬間,我們讀到了米蘭昆,或許會發現他的軌跡不只是普世中一位作者的旅行與字跡,也是生活、土地、社會、藝術,甚至你和我。

作者簡介

  米蘭昆,本名張釗維
  1966年生於台南市。清華大學電機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英國雪菲爾哈蘭大學北方媒體學院紀錄片製作碩士班畢業,現就讀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
  米蘭昆遊於技,為文字、影像、音樂、網路多棲類生物。曾任《破》週報、島嶼邊緣編輯;南方電子報主編;誠品《好讀》特約撰述;台灣紀錄片發展協會影展策劃……。現為米蘭昆工作室編導、紀錄片與專題片工作者、專欄作者、文字與影像策劃,並主持米蘭昆電子報、「米蘭昆的Renaissance」部落格。
  多年來曾參與或主導了超過四十個小時的紀錄片或專題片的策劃製作。最近的拍攝工作與新加坡運行視覺公司合作,將於Discovery頻道播出;另正參與流行音樂、中藥、原住民、旅遊、美食、高科技……,等多個紀錄片與紀實節目系列的前期策劃。

 

目錄

推薦序一  異形份子(陳光興)

推薦序二  激情一點,更好看(陳坤厚)

自序  石頭

Part 1 穿梭自遊
  ‧疆界的穿梭
  ‧探險新世紀
  ‧一個紀錄片工作者的內部觀察

Part 2 穿梭音想 1997-1998
  ‧映象記錄:廢墟地圖
  ‧「跨」第六集剪接腳本大綱
  ‧映象記錄:暴風雨前的飛翔
  ‧飛向何處?——香港「黑鳥」樂團的現況
  ‧最後的旅程
  ‧搖滾樂的再思考
  ‧影徂心在:千里之遙

Part 3 穿梭水流 1998-1999
  ‧映象記錄:放水流/清流行動/捍衛家鄉的溪流
  ‧水的文化、水的政治之一
  ‧水的文化、水的政治之二
  ‧島國的水性
  ‧山之瀾、水之湄

Part 4 2000 穿梭異議 2000
  ‧映象紀錄:做工仔—自主工運的歷史身影
  ‧最最遙遠的路——胡德夫訪談錄
  ‧有聲的所在、變動的所在——淺談《搖滾客》的來時路
  ‧影徂心在:濕答答的河神
  ‧滾動的輪胎——台灣大路上的狄倫與金斯堡
  ‧如果在台北,一股空氣沈重地振動
  ‧作為報導音樂的《菊花夜行軍》
  ‧影徂心在:打工難
  ‧見證歷史、歷史見證

Part 5 穿梭島嶼 2001~2003
  ‧映象紀錄:《綠色矽島首部曲》——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史記事
  ‧映象紀錄:《誰在那邊蓋自己的房子》(持續中)
  ‧企業家、民眾、全球化——蕭條年代的電視紀錄片
  ‧高科技的儒林外史
  ‧文化產業在經發會中的角色
  ‧我們貧窮,但是我們……
  ‧真實在他方
  ‧喂,是誰在島上——四種島嶼觀點
  ‧美麗之島人之島
  ‧三國衍義
  ‧保鮮的方法
  ‧影徂心在:空與滿

Part 6 穿梭人間2003~2004
  ‧映象紀錄:自由思想者:殷海光/台灣經濟沙皇:尹仲容
  ‧映象紀錄:帝國的足跡:伊能嘉矩/尋找孤兒的原鄉:吳濁流
  ‧映象紀錄:消失的左眼:向左走、向右走
  ‧戰後的嬰兒潮
  ‧緣生緣滅、雜誌生雜誌滅——訪陳映真談《人間》
  ‧戰爭的記憶
  ‧影徂心在:野百合的色彩
  ‧次文化與反抗運動
  ‧從無間道到地藏王菩薩
  ‧地圖上的中亞、回教文明與難民
  ‧影徂心在:演藝農民
  ‧從黑色羅大佑到黑色羅大佑
  ‧影徂心在:這鴨與那鴨

Part 7 墨滴偏滑
  ‧轉捩點
  ‧在思想滅絕的島嶼
  ‧游於技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游
  ‧影徂心在:一億人的內需市場
  ‧在異文化交界處
  ‧期待東亞地中海的文藝復興

後記

 

石頭
張釗維

  從有記憶以來,父親就常常不在家。他是個進出口商,每隔兩三個禮拜就需要出遠門去談生意、做交際。但每次他回來,總會從沉重的行李相當中拉出一些小東西,讓我們感到驚喜。在記憶中,他回家的那個晚上是最開心的時光,就像聖誕老公公降臨,一下子是泰國的人偶、一下子是英國的火柴盒小汽車、一下子是荷蘭的小木鞋、一下子是日本的甜點…

  我想,父親是個喜歡旅行的人。

  1970年代末,冷戰結構中的台灣歷經了第一波的經濟成長與石油危機,中小企業在美援與政府政策的帶動下,已經站穩了腳步;台灣的小資社會正在形成,國民的自主意識逐漸在滋長,許多原本戒嚴時期對於市民生活的限制,漸漸在撤退。那時候,政府開放觀光護照的申請,父親利用這個機會,跟著旅行團展開一次環遊世界的旅程。在出發之前,他問我:「你想要什麼禮物?」

  我那時候是國小六年級,從教科書或課外書上聽說過一些國外的名勝古蹟;但是對於環遊世界這檔事,其實沒什麼概念。不知怎麼地,我回答說:

  「我想要石頭。你到的每一個地方的一塊小石頭。」

  父親答應了。

  也不知過了多久,大約在我考完兩次月考之後,他繞完地球一週,回來了,照樣拉著沉重的行李上樓。在點著60瓦燈泡、全家聚集的臥室裡,父親打開行李,「這個要給大伯…這個要給舅舅…這個要給姑媽…」這樣地分配禮物;但不管怎麼分,行李箱的空間似乎並未減少多少。最後,他從衣服底下拉出十幾個塑膠袋:「這是釗維要的石頭。」行李箱一下子空出一大片,而全家人眼睛都亮了…

  我是個拘謹的小孩,不會「摟著爸爸歡叫」之類的動作;只會喜吱吱地抱著這一大堆石頭,放到自己的書桌上,仔細的觀看。父親在略事休息之後,過來跟我說:「這是從金字塔下撿的…這是希臘神殿的…這是比薩斜塔的…這是倫敦大英博物館台階上的石頭…這是紐約自由女神像底下的石頭…這是大峽谷的…」我跟著用小塑膠袋,一個一個放進去,並標上地點;然後,找個小盒子裝著,收在書桌底下。家人一直在嘟囔:「真不知道這個小孩,要這些石頭做什麼?真奇怪。」

  我那時並不意識到自己的奇怪,不時還會把幾十顆石頭拿出來摸摸看看;每一顆都不太一樣。現在我還記得,金字塔底下的那顆比較嶙峋、偏黃;神殿那一顆,比較白、有光滑的觸感;比薩斜塔那一顆,烏灰色、圓圓的、像常見的鵝卵石、但又比較潤澤;大英博物館那一顆,四四方方、沒什麼特色、有點無聊;大峽谷的,是一套當地的礦石標本,硫磺、青磷、赭鐵、石英…,斑斕多彩;還有另一套,有五六個印地安人的石製箭簇,看著鋒利的石質箭刃,最引人遐思。但無論是哪一顆,都跟台灣的石頭不太一樣;把玩這些,就可以讓一個小男孩消磨掉一個週末下午的時光。

  如果說,因為這些石頭,我就可以盡情懷想關於這些名勝古蹟的種種情狀,進而透過這奠定世界文明基礎的材質,來捕捉世界的風貌,那就太神奇了。這些石頭並不是阿拉丁的神燈,我在撫摸它們時,並不會有一個Dr. Know跑出來,告訴我每一顆石頭背後的故事。我只是單純地感受它們,稍稍想一下,它所曾經在的那裡,大致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企圖把手上的這塊石頭,跟那個巍峨神聖的文明建築意象連結起來,如此而已。

  於今想起來,如果真要說有什麼意義的話,我現在漸漸可以體會到,當時的我,不經意地,或者說,下意識地,渴望透過對於實體物質的肌膚接觸,來認知、感受外在未知的世界,而不僅僅是透過課本、課外書,或是影像。而這實體物質,是經過人的巧手精心雕琢過的。

  石頭正是這樣一種媒材。父親帶回來的這些,是在千百年前,由那些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工匠,一刀一斧敲出來的。然後再把它,以及它千千萬萬的兄弟姊妹,一一親手嵌入一道牆、一條步道、一座地基,或是,放在箭頭上。今天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到金字塔、希臘神殿、比薩斜塔、大英博物館…的種種形象,也很容易可以聽得到它們所被傳誦的、詮釋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英雄美人、君主奴僕,效忠或背叛、愛情或仇恨。而建構起這些形象,收納這些故事的容器,正是由這些石頭所構成的。一顆顆石頭像是一粒粒原子,有了千千萬萬的它們作為基本單元,一個個文明的生態體系,或大或小,或輝煌或平凡,於焉被建構、被展開、被包容。

  在後來我學習與拍片的生涯中,有幸遊歷了不少地方。面對那些容納無數歲月與人事的文明象徵,都會忍不住伸出手去撫摸,以肉體的實感去體會人與這文明呈載體的關係。不管是蘇格蘭城堡、日本城堡,陜西土房、德國土房,排灣石板屋、雲南石板屋,荷蘭風車、西班牙風車…;它們或者粗礫,或者溫潤,或者因為風沙的消磨而剝蝕、因雨水的打淋而褪色,但仍然可以感受到,當年創建這些文明承載體的工匠,如何雕琢這些材料,讓它們可以彼此神妙地契合在一起,共同渡過千百年的時光。而當曾經在裡頭上演的歷史大戲、家國糾葛等種種分分合合,終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這空間當中,留下一片空無;但那些石塊、木板、土方,乃至屋瓦、窗架、門板,依然歷歷健在。

  只不過,後世的人們記住的,多半是在那空氣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乃至那些關乎忠孝節義、族群與道德的微言大義;至於承載了這些主角靈魂與義理氣味的實體空間,以及當年辛苦構築這空間紋理的工匠,即使可能近在眼前、伸手可及,但多半不會對它們有太多細膩的認知。

  我想像我所從事的紀錄影片工作也是如此。我們一如撫摸石頭般地親歷現場,接觸社會、文化與歷史變遷的真實肌理,把玩、認知其流變的動量與形貌,還有這一段時光與那一段時光相互嫁接的來龍去脈,然後以一種工匠的技藝,將影像素材一一琢磨、建構起來,然後最終,就如建築物一般,成為一種詮釋。而對我來說,僅僅去掌握那詮釋是不夠的,我更想進一步掌握那物質性的肌理。

  上了國中之後,有一次老師要同學們一一上台,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題目作口頭報告。那時候,我正著迷於看各種戰史,常常跑圖書館去借軍事的書籍來看,我報告的題目是,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地登陸戰。現在還依稀記得,為了準備這篇報告,我還好好地研究了當天諾曼地海灘的狀況;我站在台上,半緊張、半興奮地講了個半天,也不管底下的同學跟老師懂不懂。後來我在想,那一陣子K的課外書,恐怕種下了往後我成為一個歷史癖的遠因。

  但我喜歡讀戰史,還有一個物質性的因素。剛上國中不久,在同學的引誘之下,我迷上軍事模型。製作那些嬌小的、塑膠原料的戰車、士兵、大砲與飛機,成為我課餘最大的娛樂。我甚至還企圖DIY、土法煉鋼地造出一個戰場的地景,但是由於草皮的製造一直無法得到解決,因此成果並不是太令人滿意﹙當時現成的模型草皮太貴了,我捨不得買﹚。而僅僅作模型還不夠,漸漸地,我開始迷上各種關於戰爭歷史的書籍,乃至注意電視上的戰爭影片。

  玩模型的經驗,使得歷史對我來說,從一開始就不只是文字的知識,而是包含著圖像與實體之間的相互映照,以及在組裝過程當中,所需要的一種組合的邏輯、細心的巧手,以及完成一個彷如承載了歷史意涵之實體模型的滿足感;就好像一面把玩那些石頭,一面懷想,一個文明如何從這樣一些不起眼的零件,積沙成塔地在歷史時空當中矗立起來。於是,文化與社會的觸感,便無法僅僅由文字語言產生;它們之被實體化、具像化,被真正感知到,還要來自那些親歷、親手、親眼的過程。而在這些過程裡頭,所有的工匠都站在第一線上,但,他們始終不被後人看見。

  這種不被看見,就如同我在多年的紀錄片工作之後,終於又想起那些因為多次搬家,而不知被收藏到哪裡去的石頭。回憶起當初拿到石頭的快樂,突然之間,我開始想到一個問題:當年遠遊的父親,在那些名勝古蹟底下一一撿起它們,小心地放進行李箱,上機下機、出關入關,飛行十幾個國家、繞了地球一週之後,終於交到我手上,對他來說,這個小兒子的交代,到底,有多沉重?

  但,令我永遠遺憾的是,如今我已經錯失了詢問父親的機會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542571
  • 叢書系列:TRAC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