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尋找山中的塞尚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380
  • 優惠價:9536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4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樹啊,樹啊,你竟然在這裡已等我等了好多年了啊!——塞尚

  十九世紀末,法國南方普羅旺斯蔥蒼的鄉間,隱居著一位畫家,他不善與人來往,經常背著畫架獨自在山林間穿梭寫生,創作出一幅又一幅現代繪畫中深刻而偉大的作品。

  他是塞尚。一位孤獨、深思而又情感真摯的藝術大師,畢生窮究永恆的自然,追求藝術上真實的感覺,他向我們揭示出,藝術真正要展現的,並非是我們眼睛所見的世界,而是我們眼睛所看不見的,即自然世界背後的永恆性,也是一種人的永恆性。

  著名哲學思想家史作檉透過空間性藝術中,關於時間與空間的美學思辨的角度,切入塞尚藝術創作的深層內涵,探討塞尚所堅持追求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種種面向,並分析塞尚作品中的色彩、繪畫空間與圖形結構的意義,向我們指出,塞尚是現代藝術中一位偉大的視覺與心靈的統合者,他以一種由色彩與堅實結構而創造出的寧靜感與恆定性,展現出深刻的精神感召力與高度的哲學內涵,突破了時代藝術的觀念框架,創造出古典而恆久的藝術經典,並徹底影響了現代繪畫的發展。

作者簡介

史作檉
  著名哲學思想家。1934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擅長以全史觀的視野從哲學、心理學、藝術等層面思考現實的人生信仰、生命現象、文化理念等諸多與人的存在相關的課題,並兼及詩歌創作和繪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文化大學,並在各大學巡迴演講,現於臺灣師範大學舉辦長期講座,深受各方好評。著作多達五十多部,影響深廣。

 

目錄

一、孤獨與究極
二、蒼茫的宇宙
三、焦慮之旅
四、永恆的自然
五、生命的歷程
六、風格
七、感覺的實現
八、感覺與自體
九、感覺、視覺空間
十、古典
十一、空間與整體(一)
十二、空間與整體(二)
十三、空間與整體(三)
十四、幾何圖形與結構
十五、情感的勝利
十六、形上的幻影
十七、終結

 

  其實說起來,我一生絕大部分的時間與生活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只是我所座落的圖書館並不同於一般。它不但背後依山,其四周更為參天古木所包圍,尤其是那些百年以上的老松樹,所有見過的人都必稱頌不已。有一次一位建築師和他的畫家夫人來訪,我帶他們四周走一走,他說了一句話:「原來文化是需要環境的。」於我心有戚戚焉。

  在哲學中我也常說:「沒有自然就沒有人,沒有自然中的人,就沒有文明。」所謂環境,在我來說只有一種,即大自然宇宙。所以,儘管我一生中足足有五十年以上的時間活在煩瑣的哲學理論的探討中,但在我七十歲的一首詩中,我卻說:

  「哲學竟是我終生的枷鎖,七十歲的悲哀。」

  後來北京大學曾出版我一系列的著作,並稱我為詩人思想家,於是在總序裡,我又加了兩句:

  「哲學是為文明而寫,詩歌卻為生命而書。」

  其實我之這樣說,原因很簡單,即:生命的存在永遠大於哲學的表現。所謂哲學或任何理論,包括科學等,都只不過於大自然宇宙中,屬人本身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性的派生物。自然中沒有的結構,生命中亦必無之。同理,生命中沒有的結構,任何哲學或理論中亦必無之。所以,任何形式性的哲學或理論的表達,若不於其終極上回歸於「生命」本身的存在,永遠都不是一種具有徹底存在性的哲學或理論。

  而且所有的古文明,其原初沒有不是從「詩歌」開始的,但所有古文明,通過文字則進入於都市或王國的文明狀態,卻沒有不是脫離了屬人自然生命的美學、詩歌或藝術,而走進了形式性精確表達的理論文明的死胡同。從此理論完成了,但屬人自然的真生命卻早已失之交臂。

  於是在都市文明中,每逢一個大創造的時代形成時,就有一批批真正的藝術家或徹底的哲學家,為了挽回此一都市文明所必遭遇的存在性大迷失的生命浩劫,便與所有形式表達的理論軸心主義展開了一場場死命大搏鬥,為的是設法解救此一屬人自然生命的美學、藝術於萬一。因為:

  唯真正的藝術才是社會與文明的良心。

  希臘如此,文藝復興如此,我國春秋戰國如此,魏晉亦然。尤其是近代歐洲的文明發展,如果我們於此一影響了全世界強勢文明的藝術成果中,自文藝復興以後,同樣也可以找到了三個深具代表性的人物,那就是:

  林布蘭、塞尚及畢卡索。

  本來有關林布蘭及塞尚藝術的探討,是我《形上學方法導論》一書中第四冊《存在的時空與運動》一書中,兩章有關藝術的方法性的舉例。而有關非洲藝術與畢卡索繪畫的探討,是我《人類文明與圖形表達》一書中的一章(此書並未完成)。此次由典藏繼北京大學出版我一系列有關哲學與生命探討的書之後,亦形成一系列出版,並附有豐富的插圖,乃為之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519740
  • 叢書系列:美學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0.9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一、孤獨與究極

人類對於真理的追求,乃一人性中不移的事實。但是假如有人說他能將真理予以徹底地挖掘,並將之表達出來了,那同樣也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因為任何一個真正追求真理的人,當他憑了他終生的努力,而終能望到了真理邊際的時候,他都必會清清楚楚地知道,儘管我們用盡了方法,拼命想把我們所獲得的一點點真理,或是真理的邊際,加以準確表達的時候,充其量最後我們所獲得的,仍只不過是那個真理之人為性象徵的表達罷了,卻永遠都不是真理的全部真實。相反地,假如我們會以為真理已被我們截然而掠獲,並表達出來了,其實這也只不過說明我們只是在說一個睡夢中的遙遠故事罷了。但當在我們一旦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刻裡,面對了一切屬於人存在中的真實事物,實際上我們卻怎麼都不能把它們說得清清楚楚了。

但也唯其如此,人只能在知識中,進行真切屬於他自己真理的象徵性的人為表達,卻仍無法將一切真理背後所涉及的存在超絕物本身,加以真切地描述。所以真理在人的存在中,必然地也就形成了千萬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不但在哲學中,中外古今有數不清的理論類別,同時在哲學以外的領域中,我們也可以找到各式各樣,不同方式的真理表達。頂多我們只能說,哲學與其他方式的真理表達的不同,那也只不過是由於哲學時常以一種直接的描述方式,將真理或真理的可能性予以揭示出來。至於其他的學術或文化,如藝術或科學,往往需要更多的技術程序或展現的過程,才能將它所包含的真理或真理的可能,予以清楚的描述。比如說,繪畫的色彩,線條等;數學的設定與推理;音樂的旋律與和聲等。若相對於哲學而言,它們這些技術或過程,實際上都必須要經過一種思考性的處理,然後才能在表達中發生預期的效果。但是,哲學本身卻是人處理其思考自體的一種學術,所以它應該比其他學術更接近真理本身才對,其中尤以形上學為最。

儘管如此,到底人對真理所能者,也無非是一種表達方式的遠近之別罷了,所以,在此假如我們捨方式的遠近而不言,只從存在的實質上觀之,那麼,我們也可在一切屬於真理尋求者的過程中,發現兩種最具有代表性的本質,那便是孤獨與究極。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