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

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 定價:350
  • 優惠價:7244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不只是「科技」的網路,其實從五千年前,我們就開始了文明的網路!

    文/CHE2007年08月30日

    從認識世界的角度當網際網路對人們生活的改變,由一個新發現的趨勢,到一門必須把握的顯學,又到了成為一種接近慣性的常識,似乎只有越趨縮減的討論空間,再不能給任何當代人新的啟發。不過在這些幾乎已經成為常識的討論裡,卻也常常看到一些關於「網路」,值得擔憂的定義與思維的限制:「網路」是一 more
 

內容簡介

外星人造訪地球必讀的一本書

一生只讀一本世界史,看這本就對了!
PC 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專文推薦
新新聞副社長楊照、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周樑楷專業推薦
紐約書評/洛杉磯時報/外交季刊推薦好書

  網際網路並不是連結全球人類的第一個網路,「網路」其實才是世界文明體系發展的核心概念。人類透過親緣、友誼、信仰、競爭、敵對、生態依存、政治合作、貿易和征服等互動模式與技術的演進,藉由資訊、物流甚至病害的交換和散佈,擴張跨區域與族群的傳播網路,織就我們熟悉的當代文明之網。

  全書深入淺出,以豐富實例與清晰論證為經緯,比較各區域文明特色,反思科技革新與全球化等人類共同面對的新興議題,勾勒出精采的世界文明史地圖。

  書中充滿有趣的例證,帶給讀者網路時代的新史觀,例如—

  「飲茶文化」跟「人口成長」有什麼關係?

  作者說:喝沸水沖泡茶水的習俗,可以幫忙殺死隱藏在飲用水的大部分微生物,減少腸道感染。華南溫暖及多雨地帶,在漢代因瘴癘肆虐而惡名昭彰,只有少數漢人居住,但在唐宋時代,人口卻快速成長,亦歸功於飲茶文化。

本書特色

特色一、作者背景

  1.本書作者是一對父子檔歷史學家,兩位都是歷史學教授與作家

  2.父親William H. McNeill擁有「世界史宗師」美稱,著作《西方的興起》、《瘟疫與人》

  3.兒子J.R. McNeill著作《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二十世紀環境史巨作

特色二、『文明』的概念

  1.有別於傳統世界史書籍以歷史分期/重大事件來敘述,本書側重「文明」的剖析

  2.所謂文明,即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各項事件,包括生活習慣、風俗沿革、通商貿易…等

  3.因此本書內容對於考古學、人類學、地質學、動/植物學等,皆有所涉獵

特色三、『網路』的概念

  1.強調所有人類文明事件之間皆有層層的關聯,也就是書名取做“Web”的原因

  2.解析一些表面上看不出關聯的事件,其實卻是環環相扣,例如:

(1)「飲茶文化」跟「人口成長」有什麼關係?
  【作者說:喝茶習慣的養成,使人們養成將飲用水煮沸的習慣,因此水中有害的微生物被殺光,降低人們生病的機率,因此人口增加】

(2)「農牧」如何引發人類「基因改變」?
  【作者說:畜牧的發展,人類開始飲用羊、牛、馬…等動物之乳,因此西亞與歐洲地區部份人口演化出消化鮮乳、分解乳糖的能力,充分享受乳品的好處】

(3)「汗血馬」如何促成「歐亞貿易」?
  【作者說:汗血馬為安息裝甲騎兵所騎乘的特有高壯駿馬,引發漢武帝於公元前101年,派遣遠征車隊至西域訪求汗血馬,就此揭開了跨越全亞洲經常性商隊運輸的序幕。】

特色四、外星人造訪地球必讀的一本書

  既有紮實的學術背景,敘述又通俗易懂,Amazon網站資深書評John Cofield曾說:「這是一本最切重要點、不囉唆的人類文明簡史,如果外星人造訪地球,拿這本書給他們讀,他們很快就能了解人類!」

作者簡介

William H. McNeill

  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1947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四十年,對世界史研究與歷史理論影響深遠。麥克尼爾教授史學著作豐富,包括《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1963)、《世界史》(A World History, 1971)、《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1976)、《生態學與歷史觀點下的人類處境》(The Human Condition: An Ecological and Historical View, 1980)、《權力的追逐:紀元1000年後的科技、武力與社會》(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ce, and Society since a.d. 1000, 1982)等。代表作《西方的興起》曾獲196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最新著作為《追求真相:一個歷史學家的回憶錄》(The Pursuit of truth: A Historian's memoir, 2005)。

Robert McNeill

  喬治城大學環境史教授,威廉麥克尼爾之子。著有《太陽下的新鮮事:二十世紀世界的環境史》(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譯者簡介

張俊盛

  美國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研究院計算機科學博士。曾任計算語言學學會理事長、教育部國語會常委。目前任教於清大資訊工程系、中研院國際研究生院。主要研究興趣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翻譯、電腦輔助語言學習。所開發的雙語辭彙索引典TotalRecall、搭配詞檢查工具TANGO、論文檢索工具CARE,持續在網路上提供語言參考服務,頗獲好評。張教授關注網路發展,並在《科學人》雜誌上撰寫「與機器對話」與「網路不打烊」專欄,介紹網路科技與文化。部落格:www.machinetalks.com

林翠芬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研究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教於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及參與清華大學網路翻譯搜尋工具TermMine的研究開發計劃。

 

一個世界史的鳥瞰圖∕詹宏志

  我猜想,也許「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eration)最能代表全球人際網路的糾結與緊密。用通俗的描述來說,「六度分隔」指的是你和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的間隔關係都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最多只要通過六個人的關係「超連結」(hyper-link),你一定能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

  你以為你和美國小布希總統全無關係嗎?你後來發現,你的大學同學此刻住在紐約,他的姐姐嫁給一位著名管理顧問公司的顧問師,姐夫一位同班同學在白宮任職,而他的直屬上司正是直接向小布希總統報告的高級官員,只用了五個人(同學、姐姐、丈夫、同學、上司)做為中介,看起來和你毫無關係小布希總統,就和你串聯起來。

  你以為你和凱達組織創始人賓拉登更不可能有任何關係了嗎?我本來也以為是如此,後來卻發現我一位香港朋友在巴黎的住家,樓下就赫然住了賓拉登的姐姐(當然,賓拉登有很多姐妹,他父親娶過二十二個老婆,光算男性子裔,賓拉登是第十七子),我和賓拉登的「關係式」因此就變成這樣:

我─(朋友)─L先生─(鄰居)─賓拉登的姐姐─(親人)─賓拉登

  本來以為遙不可及的人,僅僅「三度」連結(每一度都是一種關係網絡的形態,像朋友、鄰居、親人),六度的額度還剩了一半,我和看起來遙不可及的賓拉登就會合了。

  人類社會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的網絡,從一開始零星鬆散的、不比群居的猴群規模大多少的「游團」(band)或小部落,人類是怎麼樣逐步通過婚姻、信仰、結社、組織建造,一步一步來到「六度分隔」這樣緊密連結的網絡架構?這正是《文明之網》這本書想要處理的核心歷史問題,也因為問了一個全新的問題,原有的歷史材料在此突然顯示全新的意義。

  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 1917- )其實已經不只一次向歷史扣問前所未聞的新問題,過去他的《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1963)就是一部發聾震聵、享譽學術界與通俗讀書界的歷史巨著。在書中他試圖爬梳五千年的東西歷史,解釋西方文明世界在十六世紀後逐漸取得優勢地位的原因,論點與湯恩比(Arnold Toynbee, 1889-1975)的《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迥然不同,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有數的經典之作。

  但對我個人來說,麥克尼爾的另一部作品《瘟疫與人類》(Plagues and Peoples, 1976)可能更富啟發性,原因也是他向歷史問了一個有意思的新問題:「流行性疾病的爆發是否曾經改寫了歷史的軌跡?」是否某些國族的命運、朝代的興衰、戰爭的勝負、以及文明的創造發明,是因為疫情傳播而起了決定性影響?因為問題問得峰迴路轉,看到的景觀也就柳暗花明。當然,麥克尼爾處理史料橫跨東西的淵博規模,一種「全觀式」的歷史圖像得以全面展開,即使對這門專門歷史完全外行的我,也讀得津津有味並稱奇不已。

  這一次,麥克尼爾又突發奇問:「我們今日的人際網路是如何演化而成?」沒想到這一問,就逼出了本書英文版的副標題:「一個世界史的鳥瞰圖」。你的確是需要通過全觀的歷史,才能看到「直立人」原本鬆散的物種群集,一點一滴地形成交織的網路(network),再看到本來各大洲、各文明獨立形成的網路,又一點一滴交織成「網路之網」,用今天的語言來說,那就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internet)了。而這個歷史,容我大膽地推想,恐怕也解釋了「智人的興起」(the rise of Homo Sapiens)的物種歷史,也就是何以人類最終取得了眾多生物中的優勢地位。

  有時候,我們是檢視過去,才能想像未來;但有時候,我們卻是因為目擊現在,才突然理解了過去。也許就是因為目擊了網際網路及其鬆散架構的驚人發展,研究者才重新面對歷史上存在過的種種人類網絡,產生完全不一樣的體悟,進而找到一種解釋文明進程的途徑……。

  麥克尼爾縱橫古今的巨作,再一次讓我低迴不已。我不只找到一個角度重新看待了人類文明歷史,也找到一個新眼光看待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於發展數十萬年的人際網路,竟與發展十幾年的www架構如此相似,也感到不可思議。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51876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九章 結語:大趨勢與前景
約翰.麥克尼爾:
我家有數以千計的物件,包括許多書籍和拼圖,分布在九個房間中。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東西傾向於隨機分布──包括冰棒棍插入硬碟機中,填充動物塞在烤箱中,都不無可能。但在億萬種可能的排列中,我和內人只能接受少數的幾種排列,所以我們經常努力地試圖達成某種秩序與結構,並費勁地維持這種秩序。我們被捲入了一場與脫序力量的對抗(不管混亂有多可愛)。只要我們精力充沛,就能佔上風,但是無法長久維持,而且代價也不低:我們大可把整理東西的精力花在別的地方。這個想法大概也可以拿來述說宇宙、生命、人類歷史的故事吧。

大約十二億年前,在大霹靂(Big Bang)中宇宙誕生了,開始局部地形成有秩序、結構、複雜度的孤立空間,像是星系、恆星、行星。這些是由重力能量之流所造成,而進一步的能量流也繼續維持其結構與複雜系統。例如,星星就是萬有引力聚集塵埃和氣體的產物。星系的不均勻物質與能量分布,也造成結構和梯度,使得粒子和熱量沿著梯度呈現規律性的移動。但最終星星會散發太多能量(透過發射熱能)而崩解死亡。他們靠吸收與使用能量來建立秩序,維持秩序,但是這種情況無法長久維繫。

生物體,無論單細胞生命或長頸鹿,都是照著同一套劇本演出他們的存亡史。生物的軀體也是孤立的複雜系統(比星星還要複雜),也需要能量來建立秩序,維持秩序。他們攝取結構性、可資利用的能源(食品),於利用能源的過程中,將之轉為較無結構,較難利用的形式。生物愈複雜,則需要愈多能源。在過去五十萬年中,地球生命愈來愈精細繁複,造成愈來愈多貪婪吞噬能量的結構體。目前所知,人腦對能量最為貪婪饑渴:每單位的人腦質量消耗最多能源,而人腦也是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物體。生命的故事就是複雜系統演化的故事,也是生物成功競逐利基空間的故事:競逐養分,競逐生存,競逐複製後代的機會,為此生物試圖由環境中奪取更多的能量,並進行有效率的利用。

大致上,文化演進的故事也無不同,只有些微差異。人類社會與時俱進,演化出愈來愈複雜的結構,對能源的需求也愈來愈大。過往和現今(還倖存)的狩獵採集社會有相對簡單的結構。接著出現的農村則較複雜,人口規模較大,具備較高程度的階級分化和社會分工。因此就需要較多能量才能夠建立和維護農業社會,以及所支撐的局部網路。有些能量用於建造和維修住房、工具、鍋盆,還有些用於飼養牲畜,並保持村莊間的聯繫。緊接著出現的早期文明更複雜,因而吞噬更多能源。文明有賴專業化分工、交流,甚至脅迫,而且支撐文明的都會網也需要更大量的能源,以建設基礎設施,促成人與牲畜的流動。就是因為我們日復一日投資於種植、運輸、儲糧、長程貨運、客運,今天的都會網才得以運作;當然接著發展下來,傳輸資料與儲存電力也很重要。所以人類歷史,就像宇宙歷史和生物歷史,也是朝向複雜系統而演化,而透過能量的流動才能建立複雜系統,才能維繫複雜系統;隨著複雜化與結構化的程度,系統規模也有所不同。雖說如此,但人類歷史也不是那麼簡單。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
|
2013/09/05
本書內容以人類文明網路、知識擴散、經濟活動與社會結構的共同演化等結構性理論分析人類文明數千年來的演化,許\多一再重複的故事、困境與變革。例如,作者提及西元前三千年的人類都市時,寫道:「...新統治者很快就會發現,她們需要軍事專家和稅吏,以保住權力;但每當戰士和稅吏的士氣與服從度有所動搖,統治者便成了下一回政治周期受害者,重新開始另一回的政治週期。」正與近年諸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動盪相呼應。全書旁徵博引,作者以近代的考古發現、科學驗證、量化的經濟歷史數據,驗證其對於網路擴展和文明演化的相關主張,對於農業社會、社會階層、技術發展、金融體系構成等亦有相當的見解,足證共同作者 William H. McMcneil在《歐洲歷史的塑造》一書中曾說的:「少了細節,歷史就變得無法想像;少了框架,歷史則變成無法理解。」一語道破近代西方歷史書籍與以填充了大量細節的編年體課本之差異。

另,本書(譯本)不足之處為其翻譯品質不佳,雖尚且達到意義傳達之目的,語句通順、文風皆遜於《歐洲歷史的塑造》一書,行間亦有相當的錯字與缺字,期本書再版時,出版社能酌予修正。
展開
user-img
5
|
2009/10/03
從現在的21世紀看歷史,有種不太一樣的感覺,看了書後,才發現原來每個文明的背後都有一段複雜的過去。
像是美洲大陸的墨西哥文明及秘魯文明雖然與歐亞大陸及非洲大陸有極大的隔離,但是三者之間的發展都是按照同一個模式去進行:文化始有農業,發展之出需要祭司來預測何時是適當的播種季節,觀察日月星辰才能抗拒氣候、蟲害、雜草等天然災害化武器,而後取代祭司,開始發展一連串無止盡的殺掠搶奪。不過美洲因為英;然而當祭司統治階級創造出可觀的豐裕食物,人們就有多餘的空間組織結黨,為了抵禦外來侵略者,部份專職武士從而誕生,保衛社區從而得到金錢回饋。而南美洲的文明我最感興趣的則是”馬雅文明”,跟大多其他古文明有些與眾不同之處:首先是馬雅從來沒有出現一個集權國家,很多主要古文明都誕生於大河流域,但馬雅文明則源於叢林;而他們也有所謂的階級之分。馬雅文明並沒有突然消失或滅亡,而是像古埃及文明那樣漸漸無以為繼。當西班牙人十六世紀來到墨西哥時,馬雅文明已幾乎完全失去她昔日的光輝,原因推測與人口壓力、環境破壞和墨西哥中部文明的侵略有關。
除了上述的美洲文明之外,這章節還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宗教。遠從人類採集到定耕之後,階級之分就開始有了雛形,進而產生信仰來讓自己得到心靈上的解脫;就先以回教來說,回教建構出具有鮮明文化色彩的伊斯蘭世界,學習阿拉伯語以及可蘭經讓文字和信仰緊緊的將當時生活困苦的阿拉伯沙漠地區部落團結起來;穆斯林對於商人於市場的尊重,遠遠超過先前的帝國統治者,非正式的市民與牧民聯盟則成為穆斯林新社會的特徵。雖然使得美索不達米亞及周邊的農業產生打擊,卻也使西班牙農業空前發達,歸功\於少雨地區帶來的南亞新作物及灌溉技術。
交通對於公元1000年的時候也帶來許\多改變:網路延伸於整個歐亞大陸和北非及周邊地區,之後也有北歐海盜、貿易商、移民開始穿越波羅的海和北海,深入大西洋。更早之前在大漢帝國時期的公元前101,為了求得汗血馬─安息式裝甲騎兵所騎乘的特有高壯俊馬,派遣遠征車隊至西域訪求汗血馬,就此展開跨越全亞洲的商隊運輸,也就是中國史上有名的─張騫通西域。
雖然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要為一千年前的世界設身處地有些困難,畢竟現在的世界像一個地球村,那時候的歷史對於我來說非常陌生,但卻是通往這世代的必經歷程。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