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當光亮照破黑暗:達賴喇嘛講《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當光亮照破黑暗:達賴喇嘛講《入菩薩行論》<智慧品>

Practicing Wisdom:The Perfection of Shantideva’s Bodhisattva Way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寂天《入菩薩行論》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精神與哲學典籍之一,也是達賴喇嘛尊者鼓舞自己的精神與力量的最大泉源。

  「各種層面的佛陀教法,目的均是為了開發智慧。」  

  「第二世紀的印度祖師龍樹說,對於精神發展而言,信心和理智兩者都是關鍵要素,這兩者中,信仰是基礎。然而他很清楚地說,要讓信心有足夠的力量,驅使我們在精神方面有所進展,我們需要理智,也就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辨認正道並培養深刻洞見的能力。但是瞭解不應只停留在知識與理智的層面,應該結合你的內心與心靈,這樣才會對行為產生直接的衝繫,否則你對佛教的研究將純粹只是理智上的,對你的態度、行為或生活方式將沒有絲毫影響。」──達賴喇嘛


  本書是達賴喇嘛於一九九三年法國南部講寂天《入菩薩行論》〈智慧品〉的內容集結。此次講法的特別之處,在於尊者使用兩部論點相左的參考書分析有情與現象的究竟本質,引導讀者認識佛教修行上開發智慧的重要性。

  尊者在說法中將個人體悟及實踐的經驗及心得點綴於其中;書中並收入尊者帶領讀者做觀修的方法,對於內容的了解是一項有利的輔助。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H. H. Dalai Lama)紀事年表

  1935年7月6日誕生於青海湟中祈家川,俗名拉木頓珠。

  1937年尋訪團出發尋找十二世達賴喇嘛的轉世。

  1939年尋訪團帶著年幼的達賴前往拉薩。

  1940年舉行坐床大典,嗣位為達賴喇嘛,成為藏人的精神領袖,不久剃度為沙彌。

  1950年10月,中共入侵西藏。11月,達賴喇嘛即位掌管政權,曾向聯合國申請援助,卻遭拒絕。

  1951年中共宣稱完成「和平解放」西藏,成為中共自治區。

  1954年達賴喇嘛正式受比丘戒。中共邀請達賴喇嘛訪問中國大陸。

  1959年獲格西學位(相當於博士學位)。3月10日,拉薩發起大規模抗暴行動,中共以大軍鎮壓。達賴喇嘛請示涅沖神諭,於17日獲得指示,帶著藏人流亡至印度。

  1960年抵達達蘭莎拉,成立西藏人民代表大會。

  1961年西藏流亡政府頒佈「西藏憲法草案綱領」。達賴喇嘛加入一條規定,只要國民大會三分之二票數通過,就可以解除達賴喇嘛職權。

  1963年西藏政府頒佈第一部民主的西藏憲法,包含佛教慈悲戒殺及容忍的教義,並成功安置十萬西藏難胞。

  1989年堅持以和平方式為西藏爭取自由,獲諾貝爾和平獎。

  1992年西藏流亡政府開始與台灣有正式的官方接觸。

  1997年、2001年兩度訪台弘揚佛法。

譯者簡介

廖本聖

淡江大學化學碩士,中華佛研所畢業。
現任中華佛研所專任助理研究員及藏文老師。

 

目錄

英文版編者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佛教的脈絡
第三章 二諦
第四章 批判佛教的實在論者
第五章 唯識的觀點
第六章 大乘的可靠性
第七章 中觀學派主張的空性
第八章 「我」的本質與存在
第九章 法的本質
第十章 反駁異議
第十一章 破斥自性存在的關鍵論證
第十二章 發菩提心
附錄 引用的佛典文獻

 

英文版編者序

  寂天《入菩薩行論》的〈第九品〉,也就是達賴喇嘛尊者在本書中說法的依據,在這一品開頭提到:「佛陀教導各種層面的教法,目的均是為了開發智慧。」這個表面上看似簡單的主張,捕捉了佛陀精神核心的深刻洞見。佛陀不像許多和他同時代的修行人,他主張一個人要達到最高的證悟,並非透過身體的苦行或透過複雜的宗教儀式,也不是透過祈禱;而是透過戒律調伏自己的內心。此外,由於把我們束縛在永無止盡、無法覺悟的輪迴狀態的,是源自對於自己真正存在本質的「根本無明」,因此,對於我們的存在本質開發出深刻的瞭解,必然就構成了這門精神學科的核心要素。因此強調智慧的開發。

  若說寂天這部《入菩薩行論》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精神與哲學典籍之一,一點也不為過。這部於第八世紀撰寫的將近一千首詩偈的短篇作品,在完成後不久,便成為以菩薩到佛地圓滿覺悟之間漫長旅途 -1- 為主題的經典之作。不同於另外一部也是以詩偈寫成、即聖勇(約第四世紀)的古典大乘佛教作品《攝波羅蜜多論》,寂天的這部論典並非明確地依照眾所皆知的大乘六度的架構建立起來的;雖然有幾品(第5-9品)專門在探討六度中後四度的內容──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但前四品(第1-4品)則處理致力於發菩提心的各種層面的問題,而最後一品(第10品)則抒發一連串深刻感人的菩薩迴向。

  寂天這部經典之作在第九世紀首次從喀什米爾版本譯成藏文 -2- ,後來,仁千桑波(寶賢)譯師仔細比對中印度版的根本偈,並根據相關注釋做了修訂。第十二世紀時,著名的俄譯師洛登謝惹(具慧般若)又再一次做了嚴謹的修訂。我們首先要感謝西藏噶當派這個傳統的早期那些善知識,包括創始人──印度孟加拉的阿底峽尊者及其首要弟子種敦巴,他們經常於自己的教法中引用寂天這部經典之作裡中肯的詩偈,因此《入菩薩行論》在整個西藏佛教圈裡極為盛行。寂天這部論典和龍樹的《寶鬘論》、無著的《菩薩地》一樣,成為西藏「修心」傳統的「根本典籍」。修心所教授的核心目標,是以致力於開發我們內心「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並且把這個利他原則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為主。往後的八、九百年間,這部短論在所有西藏佛教主要傳承中盛行的情況與影響力大幅增加,更吸引了像薩迦第二祖綏南仄摩(福頂)般偉大的西藏善知識、修心大師溫秋.拓昧桑波(無著賢)、偉大的格魯派作者賈擦傑、噶舉派善知識兼著名的歷史學家巴渦.祖拉稱瓦,以及眾所周知的寧瑪派大師匝.巴楚等針對它撰寫大量的注釋。 這部佛教論典對這一世達賴喇嘛思想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他不僅在談論佛教的許多公開演講中大量引用該論典的內容,甚至在面對更廣大的非佛教聽眾時,達賴喇嘛仍舊和他們分享他對寂天《入菩薩行論》的熱愛。事實上,他從寂天這部論典中引用如下詩偈,作為鼓舞他的精神與力量的最大泉源。

只要虛空仍然存在,只要眾生仍然存在,
願我也存在到那個時候,並且盡除世間的苦難。

  這部古典印度佛教作品之所以在西藏受到廣大的喜愛,部分原因或許在於它優美的詩韻。大部分時間,作者均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撰寫,以胸懷大志的菩薩的各種修習要素,作為一連串個人的反省。在字裡行間,在在都傳達出直接有力的觀念,而深刻的程度對於胸懷大志者來說,是很鮮明突出的。

  就像許多年輕的西藏僧侶一樣,我有幸在年輕時能背誦這部典籍,也有幸從內心多次朗誦一整部,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於我寺廟所在的南印度、相當寒冷的夜裡。至今,我還相當回味一九七○年代,當我在寺廟所屬西藏村的玉米田工作時,背誦這部典籍的整個過程所帶來的樂趣。在藏文版本中,這些詩偈是以格律完美的詩節寫成,其表達方式足以媲美任何原本就以藏文寫就的詩作,因此很容易記憶與念誦。

  本書所根據寂天的這部經典之作,其中的〈第九品〉是一部相當精細且複雜的哲學論著。寂天以如下這首偈句作為〈第九品〉的開頭: 所有這些修習的要素 -3-,都是佛陀為了智慧而教導的 -4-;因此,那些想要止息痛苦的人,必須產生智慧。

  寂天透過這個敘述,強調開發智慧的基本重要性之後,開始有系統地敘述他所認為的佛陀洞悉實相本質的核心。寂天身為一位佛教中觀學派的擁護者,對他而言,實相的究竟本質就是「一切存在成分的自性空」。換句話說,智慧的開發必須是開發對於空性的最深層瞭解。寂天所提出開發智慧的修習,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三大段落:(1)說明二諦的本質與特性;(2)對於那些只想從輪迴解脫的人來說,也必須瞭解空性;(3)詳細說明建立空性這個真理的各種論證。

  在第一部分,寂天除了對他所瞭解的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本質下定義之外,還特別著重在同為大乘學派的唯識學派見解,並對佛教的「實在論者」與「唯心論者」提出持續性的批評。而第二個部分當中,在全面論證「瞭解空性的智慧對於即使要證得解脫輪迴來說也是必要的」之餘,還對大乘教法的可信度,包含其經典的有效性,提出有系統的確認。他這樣的作法,是追隨某些傑出前輩,例如龍樹、無著及清辨的足跡,他們對於建立大乘道的有效性這個目標,也撰寫了大量的著作。在最後的部分裡,寂天說明了各種形式的論證,例如著名的「緣起正理」,來成立佛陀關於「人無我」與「法無我」教法中所體現的空性真理。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對於各種非佛教的印度宗義,例如他們所假設的「阿特曼」或「永恆之我」的理論、數論派(僧佉師)把「原質」視為「實相基礎」的理論、自在天(濕婆)派的「神造萬物」的主張、勝論派(衛世師)的「無方分極微」的理論,以及唯物論者伽爾瓦卡(順世外道)的「偶然生成」的理論等,提出廣泛的批評。關於觀修「法」或「存在成分」的無我性質,則是循著眾所皆知的「四念住」,亦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內心的對境)念住的既定模式,給予實際的說明。本品是以感動人心的規勸作為結束,也就是在開發瞭解空性智慧的同時,能夠把這個智慧結合到對於一切有情的無窮無盡的大悲心之上。

  達賴喇嘛尊者已在許多場合說明過寂天這部論著,包含困難的〈第九品〉,其中有一些已經透過當代語言出版發行。而我們目前這個版本的獨特之處,在於達賴喇嘛此處關於〈第九品〉所提出的解說,是根據兩部有趣的第十九世紀西藏注釋,每一部均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西藏佛教傳統的觀點。袞桑奔登堪布的注釋,題名為《文殊上師言教》,代表寧瑪傳承的觀點;而彌亞.袞桑綏南的注釋《闡明甚深緣起空性之明燈》,則代表格魯派的觀點。兩位作者均是寧瑪派大師匝.巴楚的重要弟子,匝.巴楚在恢復《入菩薩行論》的研讀與修習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寧瑪的傳統中。於十九世紀初西藏某些地區開始的「不分教派運動」中,這二位均是活躍的參與者。

  達賴喇嘛對於寂天這部著作的重要〈第九品〉提出一偈接著一偈的詳細解釋,光憑這點就足以讓此書成為一部哲學的經典之作,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把個人對於佛道修習的深思熟慮點綴於注釋中。本書是依據在法國所舉行的教學而成,原本作為每一次課程開始的前行解說,此處則編排在達賴喇嘛演說的後半部 -5-。我們把這些深思熟慮從真正的注釋中區隔開來,而置於「修習智慧」這個副標底下,如此一來,讀者便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根本典籍的注釋。達賴喇嘛除了並列排比上述兩部注釋書,並說明他個人對於寂天這部根本典籍的瞭解外,同時還把他投入在這部大乘佛教重要的宗教與哲學著作所累積的豐富經驗,提供給現代讀者。 達賴喇嘛將兩個西藏重要傳統觀點的兩部不同注釋交織在一起的結果就是,把第十九世紀末發生在西藏、具有高度啟發性的辯論帶到極致。這個辯論從具有影響力的寧瑪派思想家局.米龐.南傑嘉措對於〈第九品〉簡短注釋的出版開始,他的作品引起許多著名格魯派作者的大量批評,包括眾所周知的札卡.洛桑奔登,他也是一位不分教派運動的參與者。至於這兩個西藏傳承對於這一品的解讀產生分歧的關鍵細節為何?就留待讀者從達賴喇嘛在本書中提出的清晰說明去判斷。為了把哲學省思帶回到精神修習的基本架構中,達賴喇嘛的大多數教學是以引導觀修〈第九品〉中提出的哲學與精神深思的關鍵內容作為結束。

  本書依據達賴喇嘛尊者於一九九三年應法國西藏佛教中心聯盟的邀請在法國拉瓦爾的金剛瑜伽母學院舉行為期一週的演講,這個教法延續了之前在法國鐸爾冬寂天《入菩薩行論》前七品為期一週的演說。由於來自於歐洲不同地區的出席者相當多,因此教法被翻譯為包含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及義大利語等所有主要歐洲語言。這不只是個為期一週的嚴肅佛教教法閉關,也是一個精采的歡樂場合,在這裡同為佛教的修行者彼此聯誼或敘舊,並且分享他們個人的瞭解與經驗。而就像在許多場合上一樣,此處我也很榮幸能把達賴喇嘛的教法翻譯為英語。 由於許多人的協助,尊者的教法的文字記錄才能順利地呈現為目前這本書的模樣。對於他們,我想要表達最深的謝意。

圖登京巴(Thupten Jinpa) 蒙特婁,二○○四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884770
  • 叢書系列:善知識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2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導論
培養清淨的動機

這本書從頭至尾,在我身為老師這方面,已盡所能地培養一個利益讀者的清淨動機。同樣地,在你們那方面,以善心和良好的動機來接受這些教法也很重要。

對佛教修行者,和把證得圓滿覺悟作為究竟心靈志向的讀者來說,維持自己成為一個好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這個目標也很重要。透過這個目標,可以確保在這裡的努力是有利益的,而且將有助於累積功德,並在周遭開發正面的能量。當你們準備閱讀這個教法時,首先應該皈依三寶,並再次確認所發起的是利眾生願成佛的利他心。沒有皈依三寶,你的修習不會成為一位佛教行者的修習;如果沒有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利他願望,那麼你的行為不會成為一位大乘佛教行者。

無疑地,有些讀者並不是佛教的修行者,但是對於佛教教法依然有濃厚的興趣;有些讀者或許是來自於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背景,而且大概對於佛教在轉變精神層次的某些技巧與方法感到興趣。對於不是佛教修行者的讀者們而言,當你準備好去閱讀這些教法時,也可以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與動機。假如你發現某些技巧及方法可以採用,並融合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請不要客氣。反過來,如果無法找到任何如此有益的方法,你當然可以完全把這本書擺在一旁。

至於我本身,只是一位單純的佛教僧侶,深深景仰並獻身於佛陀教法,特別是大悲心與瞭解實相甚深本質的教法。我對於自己能夠充分闡述佛陀豐富的精神教法,並沒有任何自豪之處;然而我的確盡最大的能力,去肩負起歷史加諸在我身上的重責大任,儘可能地把個人對於佛教教法的理解分享給許多人。

很多人閱讀這些教法是為了尋求轉變內心的方法,並以此作為主要目標。在老師方面,可能的話,他對於自己所要教導的主題擁有完全的認識,是最令人嚮往的。就我來說,雖不能宣稱自己對於這裡所要處理的主題擁有充分、完全的認識,但是我們正在研讀的這部論著絕大多數是關於空性的教義,而我對於空性哲學的確有很深的敬意,而且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有機會,我便會盡一切所能地試著去深思。基於這個微不足道的經驗──我可以宣稱至少有一些經驗──我有一個感覺就是,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哲學,而且瞭解空性的確有效果。此外,我覺得自己在情感上和空性觀念是連繫在一起的。這是我可以宣稱自己有資格教導這部典籍之處。

理智與信仰

對於所有讀者而言,不論你是否已經對佛教培養一個深刻的興趣,並且開始踏上精神之道去探索佛陀的豐富教法,或只是正要開始,重要的是,不要單單被信仰所蒙蔽,也就是只根據信仰就相信每一件事。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你會有喪失批判能力的危險。更確切地說,信仰或虔敬的對象,必須是經由個人瞭解所發現、透過批判的深思熟慮而推導出來的。假如批判思考的結果,是培養出一種深刻確信的感覺,那你的信仰可以發展。基於論理所培養的自信與信仰,當然將會是非常堅定與可靠的。如果沒有運用理智,你對於佛陀教法的信仰,將只是一個沒有依自己的瞭解為基礎、毫無理性的信仰而已。

去探究並擴大自己對於佛陀教法的瞭解,是很重要的。第二世紀的印度祖師龍樹說,對於精神發展而言,信心和理智兩者都是關鍵要素,這兩者中,信仰是基礎。然而他很清楚地說,要讓信心有足夠的力量,驅使我們在精神方面有所進展,我們需要理智,也就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辨認正道並培養深刻洞見的能力。但是瞭解不應只停留在知識與理智的層面,應該結合你的內心與心靈,這樣才會對行為產生直接的衝擊,否則你對佛教的研究將純粹只是理智上的,對你的態度、行為或生活方式將沒有絲毫影響。

根本典籍

西藏佛教中,根本典籍,例如經典與密續,是由佛陀親口宣說的最初教言 -1-。此外,還有《丹珠爾》-2-,也就是權威的印度學者們撰寫的大量論典總集。另外,還有來自西藏佛教所有四個傳統的許多大師們所寫的、數以千計的注釋作品。關於目前這個教法,我所使用的根本典籍,是第八世紀偉大的印度祖師寂天撰寫的《入菩薩行論》〈第九品、智慧〉。

我從一位偉大的禪修者與精神導師——已故的昆努仁波切登津簡參那裡接受這部典籍的傳承。昆努仁波切依據寂天這部典籍而對於發菩提心的修習有其獨到之處。他是從著名的匝.巴楚仁波切那裡得到這個傳承。

我將會使用兩部重要的參考書作為注釋寂天這部典籍的基礎。第一部是袞悲堪布撰寫的,反映了寧瑪派,也就是舊譯學派所用的術語。另外一部是由彌亞.袞綏所撰寫,他雖然是巴楚仁波切的學生,但本身卻是格魯派的追隨者,因此他使用格魯派這個傳統的術語。當我在說明根本典籍的時候,也會特別指出這兩位專家在解釋寂天的〈第九品〉的歧異之處。讓我們來看看是如何進行的。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