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

Wanderlust

  • 定價:330
  • 優惠價:929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6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慢慢走,才能好好欣賞!
  走路,既感知內在思想的步調,
  更是與外在世界最強而有力的對話方式。

  「我只有在走路時才能夠思考,一旦停下腳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靈只跟隨兩腿運思。」--盧梭

  「就娛樂而言,我寄情於三件事,三者都提供我極大的娛樂效果--我的叔本華、舒曼的音樂,以及最後一項,獨自漫步。」--尼采

  天底下還有什麼比走路更自然而簡單的事呢?

  但是對於本書的作者來說,走路是一種將心理、生理與世界融鑄於一爐的狀態,彷彿三個音符合成一個和弦,開始有了極親密的對話。

  走路使我們能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與世界中,而不至於被身體與世界弄得疲於奔命;走路使我們能自己思考,而不至於全然迷失於思緒中。行走的步調激發思想的韻律,行經的景觀也會反映或激發思緒的內容。這種內外掩映創造出一種奇特的調和,顯示人的心靈也是某種景觀,而走路正是觀賞該景觀的一種方式。

  走路可以想像成一種視覺,每走一趟都是一段觀光旅遊,可以盡情觀賞與思考周邊景物,將新的資訊內化為已知的訊息。這種由行旅間所積蓄的驚喜、解放與澄清,得自於居家四周的散步,也得自於環遊世界,無論路程的遠近都有同樣的功能。

  索爾尼以其萬花筒式的關照,不僅能做橫向的聯繫,更能自古一路漫行至後現代,深刻捕捉盪一種行走本身絕美的韻味,並希冀提醒讀者能發現做為一個行人,當四周景致隨著步伐緩慢展開之際,所能體現的單純喜悅!

作者簡介

雷貝嘉.索爾尼

  索爾尼現居舊金山,多年來她為雜誌及包括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及丹佛美術館在內的美術館,撰寫過不少關於視覺藝術、公共空間,景觀、環境等議題的文章。

  除本書外,索爾尼著有《移棲之書》(A Book of Migration)、《荒野之夢》(Savage Dreams)、《祕密展覽會》(Secret Exhibition)。

譯者簡介

刁筱華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加州聖荷西大學英美文學研究所研究。曾寫作藝術、電影、兩性議題及其他文化論題之論述多篇,近年專事翻譯、自由寫作、書籍校閱及其他文化工作。譯著有《靠鯨生活的人》、《疾病的隱喻》《血的記憶:瑪莎葛蘭姆傳記》、《電影詩人費里尼》、《女性主義思潮》、《西藏七年與少年達賴》、《酩酊》、《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之家庭婚姻與性》、《女人的世界史》等近二十部作品。修訂、校讀書籍包括《藏傳佛教世界》約四十部。

 

目錄

譯序   刁筱華
感謝辭

第一篇  思想的步調
追蹤一處山岬:序言
時速三哩的思緒
站起與跌倒:Bipedalism的理論家
追求聖寵之路:朝聖之旅
迷宮與凱迪拉克:走入象徵的領域

第二篇  從花園到荒郊
離開花園之途徑
威廉.華滋華斯的腿
千哩傳統感情:步行文學
昏暗之坡與抵達之坡
步行俱樂部與土地戰爭

第三篇  街上的生活
獨行者與城市
巴黎或在柏油路上採集植物
街道上的市民:派對、遊行與革命
入夜後的步行:女人、性與公共空間

第四篇  通過路的盡頭
有氧的西西弗斯與郊區的賽克
步行的形狀
拉斯維加斯或兩點間最長的距離

 

推薦序1

練習與環境對話,重新審視自我的存在∕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蔡建福

  因著《浪遊之歌》的出版,在二○○四年的年初,我們在花東縱谷啟動了以「浪遊」為名的走路活動,這一走就是七個年頭!很高興在這些年後,聽到雷貝嘉.索爾尼的大作將要在台灣改版重新付梓的消息;這不僅僅是一本走路歷史的研究,當人類在現代生活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失去了這項本能的時候,這一本書適時地出現了,它將重新提醒世人走路的重要性,也在這些年來默默地引領著我們深度思考走路的意義,成為一種走路運動的社會倡議。「生命中就這些偶發而不重要的事物最有意義」,書中提到,齊克果在走路的過程中構思了他所有的文學作品;盧梭的心靈只跟隨著兩腿運思,一旦停下腳步,他便停止思考。獨自行走對生命個體產生了影響,而很多人一起行走,也會有不同的意義,集體步行的社群通常也是文化和社會的改革者,用來做為對某種社會主流的反對。

  作者經由這些歷史文獻的解析、驗證,將走路這一件事情推到了文化、社會、經濟、宗教和哲學等等領域,用走路這一項再平常不過的事來論證知識的來源,提點我們關於生態主義、性別觀、空間權力等等人類的本體存在,以及運用人類這項本能所引發的倫理和美學思考,來批判各種因走路所衍生的價值議題。

  當《浪遊之歌》這本讀物扮演著很個人的角色時,提示一個人在踽踽前行的過程中,將有機會反省最基本的生活態度,有機會反省各自的生命歷程是否有所偏差;走路時,我們聽到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心跳、察覺身體與心靈的不當承載,於是我們開始和自己對話、和自己商量,權衡生命的可能性和局限性,透過親密的自我對話,找到生命主體的自我信任,尋找自身最有意義的生命形式。

  大約九年前我來到了東部定居,對我來說,這是一塊陌生的土地。記得有幾次清晨五點左右,我因研究計畫而早起,身處在花東縱谷的某處,天色仍然有點暗,薄薄的陽光從太平洋越過海岸山脈,投射在中央山脈這一邊的峰頂,然後,隨著時間的腳步,逐漸往下照在山邊聚落的屋舍牆面。這些山邊的聚落社區,謙虛地坐落在青翠蓊鬱的樹林邊,和田地、溪流、山脈、薄霧、陽光與空氣交織成自然的韻律,對於一個初訪者而言,形成一種雖陌生卻又美麗而難以言說的回憶。由於受到這塊美麗的土地所吸引,以及雷貝嘉.索爾尼《浪遊之歌》這本書的激勵,我們在花東啟動了延續多年的走路活動。七年前,當第一次剛要去走花東縱谷的前夕,為了宣示決心、給走路行程定調,另一方面也為了給自己壯膽,向一起步行的團員們宣布了這樣一篇名為「浪遊宣言」的短文:「再過幾天就是農民曆上標註著大寒的日子,大寒將至,暗示著離立春也已不遠,二○○四的春節前夕,我們選擇布滿油菜花田的花東縱谷來欣賞自己的『心靈風景』。縱谷的美,難以用言語傳達;縱谷的美,難以透過車窗體會,為了感受光的變化,感受水的流動。為了體會空氣的溫度,呼吸土地的芬芳,為了練習與環境對話,重新審視自我的存在,為了尋找老農夫與我們片刻間駐足相望的溫潤眼神,為了聆聽農莊禾埕嬉戲的孩童傳來的輕盈笑語,我們選擇用雙腳……浪遊縱谷。」途中足跡踏遍了各種不同形式的鄉村地形,包括產業道路、田埂、耕地、堤防、省道、舊鐵道、河床、果園、樹林、草原、魚塭、水圳……。浪遊縱谷是個人意志的強化過程,浪遊者的心智修為,下化成為萬千個步伐,一幕幕的視野,照見自我的心思定見,將典藏內心的成見,藉由這萬千步伐,一幕幕地呈現,在重新閱覽自己的心靈風光之後,辯證出進一步的現象與經驗、假設與真實。

  當浪遊之歌成為走路運動的社會倡議,發動很多人甚至全國人一起行走時,我們得以從中了解,一定是這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網路與電子傳媒的發達,以及各種先進交通工具的發明,使得我們得以高速移動,得以跨越距離,體驗遙不可及的人、事、物,卻也相對地空洞化了存在的真實感受。由於城市住居習慣及工商資訊社會的忙碌生活,由於真實感受的不復存在,人因此成為孤獨的個體而獨立於傳統熟悉的社會連帶,而遠離親近自然的有機與親密。貧乏的精神生活,以及無窮無盡的物質追求,匆忙之間,使得大家暴露在一種前所未有的風險之中,難以辨認自己,反省自己的處境,也喪失了辨認人我之間以及物我之間關係的能力。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多數的人們已然生活在親密關係的危機之中,不論是對己、對人、對物。

  二○○五年,在千里步道概念下所引發的走路運動,開啟了台灣人走路的新觀念,重拾遺失已久的信任與親密關係。這一波走路的風潮與自然步道的堅持、土地正義的發聲、社會生活的集體覺醒,代表著快與慢、機械與肢體、城市與鄉村、開發與保育、疏離與親密、科技與心靈等等台灣文明進程的集體反思。期待我們自己的這一波走路運動,能如《浪遊之歌》作者雷貝嘉.索爾尼所描述的:步行一直是人類文化星空的星座之一,身體、想像力和寬廣的世界是組成這星座的三顆星星,這三顆星分別獨立存在,中間的連線是為達成文化目的的步行行為所畫,使他們成為星座。

  後記:

  本推薦文作者自二○○四年啟動了每年四天三夜的浪遊縱谷活動,人數從初始的十五人,至今每次約有六十至八十人一起行走。

推薦序2

慢慢走,才能好好欣賞!∕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王鑫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是麥田出版社二○○一年發行的一本智慧書。這是一本翻譯得很好的書,閱讀起來十分順暢。譯序裡已經指出,走路的面貌多樣,可自考古、生理演化、社會變遷、城市史、文學潮流、審美感性等角度來考察。譯者指出,鬆緩、沉靜的漫走,不啻是對抗當前主流文明講究速度、效率的秘方,也可與抵達成功的價值觀做一番對抗。愛情的終點固然可貴,總不如漫步愛情路上的纏綿。畢竟如同朱光潛《談美》一書中說的,「慢慢走,欣賞啊!」

  二○○二年,紀政女士受衛生署之邀,擔任「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全國代言人。二○○五年,紀政女士即以健行環島的方式,宣導「日行萬步的好處」、「走路是最好的運動」。二○○七年,吳寧馨主編,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的《走路》一書,介紹了臺灣的「千里步道」運動。書中十四位作者述說了他們「走路」的故事。這個運動是二○○六年由徐仁修、小野、黃武雄三人共同發起的一項「大地運動」。「千里步道」運動的目的在於「重建環境倫理」、「回歸內在價值」,並發展台灣新文化。這個運動透過各地環保、生態、文史、社造、登山、民宿觀光與社區大學等組織的在地串聯,逐步踏實。

  自然保育哲學的先賢中,愛山的梭羅、繆爾和李奧波都留下了他們走路「Walking」和大自然間的親密聯繫。現代自然寫作的作品中也頗多論及「Walking」的名言、佳作。長程健行、觀察自然而得的自然文學專著,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不乏傑出著作,如徐仁修、楊南郡等。

  我喜歡走路(walking),走路的感覺是一步一腳印,走路的感覺是踏實。它是實踐的感覺,它是邁向理想的喜悅。梭羅在《散步》(Walking)一書中談行走的藝術、散步的藝術。他說:「如果你已清償所有的債務,安頓好所有的事情,完全地自由了,那麼你可以開始一趟步行之旅了。」他說他是「生命的步行者」,步行帶來悠閒、自由與獨立。他指出「散步,無疑的是走向田野和森林。」梭羅曾說:「我到森林去,因為我希望用心的過生活,只去面對生活的必要部分,看我是否能夠學取它所教導的,而不要在我死的時候發現我沒有活過。」他又說:「要不是把我們的靈魂也帶去的話,光是指揮我們的腳走向森林是沒有用的。你們所看到的任何景物,都顯現某種難言的和諧,而隨著四季的變換、路人的變換,你會感到時時刻刻都是新意。」

  繆爾(John Muir, 1838-1914)被稱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繆爾曾說:「進入森林就是回到了家,我認為人類本是源自森林的。」繆爾認為荒野地有著鼓舞、淨心的神奇力量。他勸人們多登山,尋找這些美好的泉源。他說:「當你進入山林的時候,大自然的平和之氣將會流布你的身心,正如同太陽光流淌在叢叢的綠樹之間。風將颳起一陣清新流向你,暴風將灌入你身體無限的能量;關愛將如同秋天的落葉一般,片片地灑落滿地。」對繆爾來說,狂風暴雨中也充滿了和諧和秩序。「因為這些都是上帝的傑作。」

  我走進……我走出……,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變幻的場景,豐富的生命。我走對了路,我走錯了路;我總會走到我的目的地。回到我應該回去的地方。

  走路的經驗,彷佛滑過人生的一幕幕,你的我的。看盡多樣性的萬般事務,時間、空間在一步步踏過中,變換到下一幕場景,生命好像歷經了……

  「我本只是去散個步,但卻停留到日落。因為我發覺在野外,其實才是進入了家、回到家。『大自然』是『和平』的家鄉。當人回到大自然『原野』地的時候,『和平』的氣氛自然地流布到他的心靈之中。」(繆爾)

  繆爾和梭羅的看法一致。都認為偉大的詩篇和哲學常來自於和山林的接觸。他認為原野她的價值在於保存一個毫無干擾的和諧環境——一個完整的、上帝創造的成果。像梭羅、李奧波一樣,繆爾也認為獲得知識的方式是進入自然,而不是讀讀書就可以了。他說:「到山裡一天,比讀一車書更有益。」

  登山健行社團在這方面更有持續不斷的期刊和雜誌,見證著健行登山的無盡樂趣和普遍需求。政府部門規劃建設國家級步道更是世界各國常見的佳作。美國、英國更是傑出的例子。日本有著名的「奧之細道」,還有京都的「哲學家之路」。走路、健行、遠足、登山等等,早已是日常生活中的部分。

  臺灣林務局在二○○一年底就著手研訂國家步道系統的設計規範。這項工作屬於「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下「觀光客倍增計畫」的「國家自然步道系統計畫」。主要內容是在臺灣山嶽、郊野及海岸地區選線布設步行體驗網路,期望能整合自然遊憩據點,提供多樣遊憩體驗,發展多樣且低環境衝擊之生態旅遊,使自然資源永續經營,並得兼顧生態保育、經濟發展及社區福祉,健全「全民化、本土化」生態旅遊環境。

  林務局先後在二○○二、二○○三年度辦理「發現山林之美,體驗國家步道」全國研討會、「山徑古道大縱走」活動、步道建置發展研訓班、編印國家步道導覽地圖及摺頁,國家步道推廣宣傳暨行銷系列活動。二○○四年完成十四個國家步道系統藍圖規劃,二○○八年完成十四個區域步道系統、五十六個子區域步道系統藍圖規劃。如今,這些步道的資訊都已呈現在網站上。國家公園的步道系統也成熟了一段時間,每個國家公園的網站上都有許多資料可以查詢。這些軟硬建設都反映「走路」已經是公認的、對身心有益的活潑。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先提出「走路」的思想面、神聖面意義,接著分別述說「從花園到荒郊」、「街上的生活」、「通過路的盡頭」,從作者走路的經驗中凝聚出「走路」的智慧。盼能與讀者共享「走路」的喜悅,體會「走路」是一個活水源頭。生生不息的靈感、創意的思維、雜念的重組等等,都在「走路」的時候一股股的湧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204826
  • 叢書系列:麥田叢書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肌肉抽緊,一條腿當支柱,讓身體昂然挺立於天地間;另一條腿則如鐘擺般,由後方擺盪到前方。腳跟著地,身體的重量前傾移往拇趾底部的肉球。接著兩腿交換位置,繼續往前移動,一步又一步,有如鼓點般有韻律。這便是行走的律動,是全世界最明顯也最模糊的一件事,跟宗教、哲學、景觀、都市政策、解剖學、寓言,乃至心碎都可以扯上關係。

行走的歷史是一部沒有書寫過的神祕歷史,其片段散布在無數書本中的平凡段落中,也可以出現在歌謠、街道,以及幾乎每個人的冒險經歷中。有關行走的生理歷史乃屬於雙足進化和人類解剖學的範疇。在大部分時間中,走路只是一種實際需求,銜接兩地間最自然的交通工具。將行走歸類於一項探索、一種儀式、一類沉思,乃屬於行走歷史中特出的一支,和載運郵件的郵車和上班族趕火車在生理反應方面固然大同小異,在哲學的意境上則迥然不同。換句話說,以行走為主題,就某一程度而言不啻是一項普遍的行為賦予特殊的意義,如同飲食或呼吸一樣,可以賦予各式各樣的文化意涵,由食慾的滿足到靈性的追求,從革命性行為到藝術的表徵等。就此而言,行走的歷史儼然為創作力與文化歷史的一部分;為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行走方式和行走者所追求的某種娛樂、自由與意義的一部分。這種創作力不但主動塑造兩腳所經之處,也由所經之處所塑造。行走已創造出途徑、馬路、貿易路線;啟發本土與跨洲意識;塑造出城市與公園;刺激地圖、旅遊指南、裝備等發展,更進而營造出數不盡有關行走的故事和詩集,包括論述朝聖之旅、登山探險、隨興漫步,以及夏日遠足等。而無論都市或鄉村景觀都足以醞釀出故事,而故事又可以將我們帶回這段歷史所涵蓋的地點。

行走的歷史是一種業餘性質的歷史,就像行路本身是一項業餘的行為一樣。行走闖入每個人的領域,包括解剖學、人類學、建築、園藝、地理、政治與文化史、文學、兩性,乃至宗教研究領域,而且行行重行行,並不在任何上述領域中駐足。如果將某一專業領域想像為一塊園地——整整齊齊呈四方形,圍繞著一片用心耕耘、生產某種特殊作物的園地——那麼行走這主題就如同沒有局限、到處遊走的行為。由於行走涵蓋的領域太廣,又是每個人都分享的經驗,因此其主題可謂沒有止境;而我所撰述的這段歷史也只能視為其部分歷史,僅是一名行者所經歷的獨特行徑,其間不乏該行者輾轉其行與駐足觀看之處。在本書中,我將嘗試描繪幾條今日美國大多數人民所曾行經的道路,亦即一部大半由歐洲源起,受美洲所影響與顛覆,歷經幾世紀的適應與變化,以及近年來受到其他傳統,尤其亞洲傳統所衝擊而成的歷史。行走的歷史是每個人的歷史,任何被寫出的歷史都只能希望描繪出幾條在作者周遭、較為人所踐踏過的途徑。換句話說,我所描繪的途徑絕不是僅有的道路。

一個春天的早上,我坐下來,準備書寫有關行走的文章,不過一會兒後我又站了起來,因為這種大規模的題裁實在不是埋首桌前所能因應。在金門大橋的北方有個山岬,其上點綴著幾座廢棄的軍事碉堡。我爬上山谷,沿著山脊而行,來到太平洋海岸。由於去年冬季反常潮溼,因此春天來後,山丘上綠意盎然。新吐的嫩綠掀翻了去年的青草,那些草坪經過夏陽染金,又為冬雨沖洗成一片土灰。昔日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大陸的另一邊走得比我還要勤快,也曾描繪過當地的情況:「一片嶄新的視野實乃賞心樂事,而我每天下午都可以獲得這種快樂。兩、三個鐘頭的漫步總能滿足我的期盼,讓我身處一處奇特的鄉村景致中。一間我從來沒有見過的農舍有時就像達荷美國王所統領的土地一樣美好。方圓十哩——亦即一個下午步行所及之距離內——十個人,以及六十年的時間,其實存有一種源源不絕的和諧之美。風景日日翻新。」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