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

一次看懂四書:孔子教你齊家安天下

  • 定價:260
  • 優惠價:7182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讓你  知行合一  仁和謙讓   人際互動更圓融
以德服人  與人同好惡  管理可以很藝術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到底談什麼?
  孔子的思想有多前衛?為何被譽為至聖先師?

  史上第一本「易」解四書,
  劉君祖老師以易經為鑰,帶我們步步深入,
  從四書的微言大義中,我們看到民主,接近真理,並從中領略聖賢的偉大智慧。

劉君祖老師的四書新解:

  ◎孔子反對特權,主張施行王道政治。天子可貶逐,諸侯當退位,2500年前,這是非常進步的的革命思想。

  ◎孔子反對官位世襲。所謂「學而優則仕」,意思是要先學習禮樂才能做官。又說:「繪事後素。」仁德如同美女,禮節就像脂粉,天生麗質還要再施以脂粉才會相得益彰。

  ◎「游於藝」並不是指從事藝術活動。能將錯綜複雜、風波險惡的人際關係,調理圓融,分寸拿捏恰到好處,才是真正的「游於藝」。

  ◎賢賢易色之「易」,朱熹解釋成替換,以尊重賢人之心替代好色心,迂腐高調實在不通。「易」應解釋成輕視,男子擇偶應看重賢德,輕視美色。

  四書思想博大精深,其根柢在於五經,五經須通,才能真正瞭解四書所言為何;五經有其嚴密的理論體系,四書則因機觸發,講的往往是千錘百鍊後的結論。

  劉君祖老師以易學為骨幹,將四書五經貫穿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並旁通佛、道思想,為欲瞭解四書的現代人提供一個直通儒家心鑰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

劉君祖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灣台中,祖籍湖南寧鄉。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精研儒家學說,尤其深修易經,將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解讀,授課講學,學生遍及政商及民間,現任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著作:《憂患之書》、《時習易》、《易經的第一堂課》、《易經與現代生活》(三卷)、《易經與生涯規劃》(三卷)、《易經與終極關懷》(三卷),以及有聲書:《復見天地之心》、《易經的決策智慧》、《易經的感情世界》、《易經的教育思想》等。

 

目錄

專文推薦——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自序——朋友講習

第一篇:世界大同的理想

超前二千五百年的革命思想
全民平等,打倒特權,天子只是公僕
易經揭示全民共治理念
不為王室和諸候效力

入世與隱世的抉擇
體察天地之道,落實人間修行
國有道出來做官,國家無道則退隱
真實面對自己,無愧於心
每個人各自職位上盡心力做到最好,就是至善
領導人的言行,影響社會風氣的好壞

與民同好惡,才能得民心
得民心,就能得天下
霸功之後,必須行王道以德服人
政治智慧與才幹,必須與時勢配合

小國的自處之道
小國行仁政以心服人,仍可能享有天下
在上位者的言行,必然引起在下者效法
大國之間的小國,別選邊靠
上下都不遵守規矩法度,國家很快會滅亡

詩書禮樂,管理眾人之事必備
循循善誘與自悟自得
音樂反映出治世、亂世
詩經反映社會現象及民生疾苦
讀經貴在貫通,發揮運用
孔子引詩經抒情
論語大量引詩書

第二篇:聖賢的知行之道

知行合一
說到就要做到
無法符合中庸之道,至少也要有進取之心
君子重大義,不執著於小誠小信

先知先覺,典型在夙昔
求仁得仁,無怨也
伯夷玉潔冰清,伊尹承擔大任,柳下惠與眾和合,孔子與時具進
豪傑自己就可興起為文王

仁心仁德
孟子捨我其誰的氣魄
孔子稱述先聖前賢,有教無類

第三篇:孔子學生教我們的事

顏回:克己復禮 子路:臨事不懼
一日行仁易,永恆行仁難
凡事三思,別衝動行事

子貢:自知知人 宰予:自我多言
子貢出謀策畫,澈底改變國際形勢
捍衛師道,不遺餘力
自我中心,言多必失

冉求:長袖善舞 子張:缺乏自省
在下者動逢迎、誘使在上者為惡,罪不可赦
六藝是待人接物最實際的生活技能
子張自命不凡,不見容於同儕

子游:大才小用 子夏:繼往開來
仁德是禮的根本
子張太過,子夏不及,皆不符中道

有若:以和為貴、曾參:重視孝道
以和為貴,社會和諧
領導者要懂得自省
功名利祿是空

閔子騫:沉靜慎言 仲弓:雍容大度 樊遲:器量狹小
為人雍容大度,才具人君之器
生活儉樸,自我約束
領導者要懂得舉用好人,教化壞人變好人

公冶長:直言招禍、南容:韜光養晦、原憲:知恥
治世做官,亂世遁隱裝傻自保
聖人不藏私
志同道合者,天下皆兄弟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專文推薦
臺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北京大學國發所教授 巫和楙、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中華氣機導引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張良維、富邦金控董事長 蔡明忠、臺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 樓中亮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看懂四書,無憂無懼
前佛光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龔鵬程

  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自南宋以後,為家傳戶誦之書,凡讀書識字者莫不講習,故可說是我民族的人文基礎知識之書。一切對人生、事相、物理、世態之解悟,無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但說基礎,或許會產生疑義,由於它雖與《三字經》等蒙書一樣,人人自幼誦習之,可是它又不只是啟蒙基礎,因為一切人生之價值衡判與依歸,仍在四書,故它又是終極之書。《三字經》、《弟子規》、《治家格言》等無數勸善勵志作品,均由四書衍發引申而來,因此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本經典。許多人喻之為東方聖經,語雖傖俗,倒也符合史實。

  然一泓甘泉,人人掬而飲之,中心暢悅雖同,感受體會卻各有冷暖之殊。四書的詮釋與解讀當然也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

  我曾見一本,解《論語》說:《論語》以〈學而第一〉開篇,為什麼叫學而呢?因為我們學就是要學這個「而」。「而」又是什麼呢?而這個字上面一個一,下面一個穴,學就得掌握這個穴。這穴是什麼?就是玄關一竅!能打通玄關一竅,才能學究天人,《論語》要旨,端在於是。又曾見文革期間北大工農兵學員所編《論語》大批判,謂《論語》之學即學地主階級壓迫無產者之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則是遠方同道來共商如何鎮壓農民革命云云。美國詩人龐德亦曾譯述《論語》,但他解學而時習之,說是:「學習,時間白色的翅膀飛走了」。其他近日各種講四書的,或擬為心靈雞湯、或比附企業管理,也是奇談怪論,所在多有的。

  因此,四書雖好,還有個怎麼讀、怎麼理解的問題。劉君祖這本書,書名叫《一次看懂四書》、其實就點出了讀書入門須正的道理。入門不正,好書歪讀,結果就堪憂了。

  君祖是易學大師。在臺灣,李登輝先生當年欲學易,君祖還曾為其開講,士庶從其問易道、談休咎者,更是不計其數。實則君祖抱道而居,貞介自守,但欲講明正學於天下而已。近歲組易學會、著《易經的第一堂課》,均可見其用心。本書則是由論易延伸而來的同系列之作,重在引領讀者正確入門。

  這門道是什麼呢?一是四書須整體參合著看,相為貫串,才不會以為孔孟言說都支離破碎,不成統緒。其實四書義理轉相灌注、互為發明,合而觀之,自見大體。其間偶有不合者,例如《孟子》相較於《論語》,用語或有過激之處,義理未極圓融,亦可參較而知,以見聖之氣象,而得中庸之行。

  二是四書又須與五經結合起來看。五經乃四書之根柢,孔孟論事,輒引詩書;孔子晚年更要刪詩書、繫易、作春秋,故其思想實與五經密不可分。宋元以後,士子熟讀四書,卻漸疏於治經;清人力矯此弊,乃又執著文字,未遑推考大義,能結合五經以說四書者竟絕少。這是讀四書的歧途!君祖此書,於此特見精彩,勝義紛呈,頗多慧解。

  三是須知四書是教人進德修業的君子之學,重點在於砥礪自己以成就為大人善人。大人善人當然也能開物成務、治國平天下,但最終是希望人人均成大人善人。人人都是大人善人了,天下還須要人來管來治嗎?《易經》曰:「群龍無首,吉。」《大學》曰:「自天子以至庶人,一皆修身以為本。」均涵此義。

  由這幾個原則看,君祖所論,其實與宋明理學家及清人都有所不同,具公羊學的氣味。於五經中特重《易經》與《春秋經》,並以其義理貫串四書;論《春秋經》時指《左氏春秋》不是《春秋經》的傳;講據亂、昇平、大同三世;又強調《春秋經》大義在於「退天子、貶諸侯、譏世卿,而討大夫」,都有公羊學的鮮明特點。

  不過,這或許也不盡可歸入古代公羊學的傳統,而是他呼應了現代民主政治的講法,欲人人皆得通經而致用。致用之道,則仍歸於修身養志、成己成人。這便是他與傳統公羊學不同之處。漢代公羊家主要在政治體制上做改革,清代公羊家亦然,漸且要改革社會體制,最終則出現康有為的公妻共產大同世界。君祖不如是之恢誕,平實坦蕩、易知易行,確實是能帶領人生走向聖域的一條坦途,故特掬誠推薦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53517
  • 叢書系列:LEARN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5)
第三篇:孔子學生教我的事
顏回:克己復禮 子路:臨事不懼


孔門眾弟子中最著名的自然是顏回,孔子多次讚揚他聰穎好學,是公認的模範學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顏回不但好學,而且他從不把心中的憤怒發洩到別人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錯誤,不過他不幸短命夭折!如今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也沒聽到像顏回一樣好學的人了。孔子在〈雍也〉中回答魯哀公的問題時,哀悼痛失傳人之情溢於言表,這種傷痛是其他諸生也難以彌補的。

不遷怒不貳過,都屬於修行境界,確為常情之所難,孔子稱許顏回好學之至,可見儒家之學必定崇尚知行合一。〈子罕〉中,孔子追惜顏回之死又感嘆:「可惜啊!我只看到他不斷進步,卻從沒看他停止過!」日新又新,自強不息,居陋巷不改其樂,若非天喪英才,其發展應不可限量。

一日行仁易,永恆行仁難
儒家重視仁德,視為人性的核心價值,就像果實中的核仁一樣,有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一旦開發得當,自愛愛人,效果宏大。

〈顏淵〉首章顏回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克制自己的私欲,回歸依天理所訂定的禮法,就是行仁之道,有朝一日做到,即入仁者之境。

一日這兩字特別親切,學習的習是羽毛下有日,《大學》講日新又新,人生修行得每天實踐,日積月累,成就自然可觀。
易經中的恆卦,古版恆字(恒)少去底下一橫,取「一日心」之意,以替代「亙古心」 之難能,很有深意。

人偶爾發發善心是很容易,但要持之以恆就很困難,但顏回就在這點上遠遠超過了其他同儕。孔子於〈雍也〉中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顏回死,孔子異常哀慟,然而當門人想要厚葬他時,孔子卻不同意。顏回的父親顏路想請求孔子賣車來換取顏回的棺槨,但因違反禮制,孔子也沒答應,還告知顏父說,他的兒子伯魚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注2)

結果,門人還是厚葬了顏回,因為是顏路主持的喪禮,孔子也不便干涉,但對此還是不以為然。孔老夫子處理感情的方式真是與眾不同,發乎情卻能止乎禮。

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被匡人包圍,情勢危急,顏回失散後與孔子重聚,孔子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顏回答:「夫子還在,我怎敢先死?」患難中大見真情,也知師徒倆皆有道在己身的使命感。

據〈子罕〉記載,孔子當時即發感慨:「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王既然已經逝去,這種文化的責任不就落在我身上嗎?文王不一定是指周文王,而可以是文德之王的虛稱,能夠修齊治平、繼往開來的豪傑之士都有資格可以當之。

歷史上的周文王姬昌已經過世,我們要學的是活的文王、活的道統,返本開新,與時俱進,攜手建立人群社會的王道樂土。

孔孟都有這樣的認定,學而時習,承擔文化責任。所以孟子在〈公孫丑〉中稱:「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顏回受教於孔子,似乎是那種不說話卻會把老師說的融會貫通的典型,師生間的互動並不多。孔子於〈學而〉說:「我整天和顏回講學,他從不發問只是聽,像個愚笨之人。可等他離開,我觀察他和別人私下討論,卻能把我說的道理發揮,他其實一點也不愚笨啊!」(注3)〈先進〉中又說:「顏回啊,他並非對我教學有所助益的人,對於我所說的,他沒有不喜歡的。」(注4)顏回對老師講的完全接受,沒有任何質疑辯難,只認真實踐於生活中,拳拳服膺至此,讓老師都沒機會因挑戰而教學相長。

孔子的話說得有趣,但內心歡喜可掩飾不住,正所謂:「其辭若有所憾,其心實甚喜焉。」

顏回怎麼看孔子呢?〈子罕〉記載特別完整:「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孔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這段描述修學歷程非常動人,夫子循循善誘,顏回勤奮不息,常常自覺不錯了,又發現其實還差得很遠,夫子境界之高,實在難以企及。

《莊子.田子方》也有類似的敘述:「顏淵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既奔逸絕塵,而回瞠乎其後矣!」學生追隨老師,亦步亦趨,卻始終趕不上。

照《史記》記載,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年廿九歲頭髮全白,三十二歲就英年早逝,如果老天多借他幾年壽命,讓他也活到七八十歲,屆時他會修到什麼境界?孔學的傳承是否又會是另一番新風貌呢?

無論如何,他已得到孔子絕對的肯定,〈述而〉記載:「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該停止的時候停止,該行動的時候行動,如此灑脫自在,孔子那麼多學生當中,顏回是第一人。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