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

The Defining Decade:Why your twenties matter and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m now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2013世代暢銷榜告訴我的事】黃麗群:簡直不可思議

    文/黃麗群2014年01月29日

    2013年的「博客來世代暢銷榜」,幾乎被「眼球」和「骨盆」這兩個關鍵字攻占,除了身體器官,這份依各年齡層買最多的書所統計出來的暢銷書單,還透露了什麼秘密?這次,OKAPI邀請了作家黃崇凱、黃麗群,帶我們一起來看暢銷榜~ 文╱黃麗群 OKAPI傳來這份以年齡分別的「2013年博客來世代暢銷榜」,我 more
  • 過了20幾歲,工作愛情都還定不下來嗎?誠實回答自己:「如果沒有中樂透,會怎麼過自己的人生?」

    文/陶比獅2012年11月21日

    不是20幾歲?沒關係,只要你的工作與愛情都還沒定下來,翻翻這本書,都能對你的人生有所幫助。這個時代,大量知識極易取得,但出社會與結婚生育的年齡都變得更遲,跟過去相比,我們似乎懂得更多,但是卻好像又更加晚熟,對自己的人生無法確切掌握,對大環境久久難以適應…35歲以前的人生,其實不只有 more
 

內容簡介

  工作.愛情.前瞻性思考
  人生關鍵就在這十年

  20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
  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
  80%都發生在35歲之前。

  不論我們做了什麼,20世代是個轉捩點,
  一個大重整的機會。

  這段期間經歷的所有事情,
  將會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

  別讓那些你沒去了解或沒去做的事注定你的未來
  你現在做的事,都在決定你未來的人生

  二十幾歲的時候,總認為自己已成年、無所不知,厭惡被長輩提醒、嘮叨。隨著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也出現了「三十歲世代代表著新的二十歲世代」的新說法,總認為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這段時間應該拿來摸索、實驗,等到了三十歲之後就會定下來,一切事情也船到橋頭自然直。

  但是,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博士駁斥了這種論述,她在《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書中明白指出現代人輕忽二十世代重要性的謬誤。因為,二十世代正面臨進入成人生活的關鍵轉型期,而足以影響終生的重要事件,有近八成的比例都發生在三十五歲之前;況且,三十歲過後,不是延續著二十多歲的生活軌跡,就是忙著匡正當時的不智之舉。本書不僅具備專業的權威、更有對二十歲世代的同理心、和對未來敏銳的洞察力,讓人恍然大悟:「原來二十歲世代的這十年,對一生的影響是如此重大啊!」

  潔伊博士在十多年的臨床經驗裡,諮商過無數的年輕個案與大學生;她集結他們不為外人所知的心事,並佐以最新的研究例證,娓娓道出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她從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神經學家、生育專家、人力資源主管、和經濟學家的角度指出二十世代特有的威力,並探討這段時期是如何改變人生。

  作者在書中赤裸揭露二十世代的諸多迷思:

  *能夠幫助我們改善人生的貴人,為何不是最親密的朋友,反而是那些不太熟的人?
  *為什麼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好方法?
  *為何二十幾歲是大腦賦予我們改造自己的最佳良機?
  *如何在茫茫大海般的眾多選擇中,找出自己的興趣與志業?
  *要怎樣才能在職場感覺更自在,而非更糟?
  *我們的人格為何到了二十幾歲時變化最大,比人生其他階段都還要大?

作者簡介

梅格.潔伊博士

  是名臨床心理學家,成人發展是她的強項,尤其以二十世代為主。她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臨床心理學及性別研究雙博士學位。潔伊博士目前在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也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執業。

譯者簡介

胡琦君

  大學畢業後,先後當過空姐、祕書、國小英文老師。閒暇之餘,兼做口筆譯、以及自行車賽事主持人。取得師大翻譯所碩士前,曾赴美國阿拉斯加農場工作,並在中國時報擔任實習編譯。譯有《Google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樂活工作的一年》、《讓創意自由》(合譯)及《千紙鶴的眼淚》(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caseyhu-yahooblog

 

目錄

作者的話
作者序:關鍵的十年
引言:二十幾歲不是過渡期

【工作觀大改造】
自己是最好的資產
把路人變成貴人
找回你遺忘的特長
臉書動態不等於真實生活
客製化自己的人生

【愛情觀大改造】
愛情寧缺勿濫
是挑對象,也是選家人
同居是方便還是承諾?
斬斷爛桃花,因為你值得
因為相似而相愛

【腦部身體大改造】
把握大腦成長的最後回合
用理性回應情緒
熟練會累積自信
揮別過去向前行
生男孕女不嫌早
擁有人生與開始人生的時間差

結語:我會成功嗎?
致謝詞

 

推薦文一
問題都是答案:張懸 (音樂詩人)

  問題都是答案。
  所以讓我們這樣說,
  問題是世上萬千的石頭,
  其中有怪奇也有平凡,
  答案也是石頭,
  如結晶,如明鑽,如玉髓或如瑪瑙,
  等等都是生命質層中的藏寶。

  你選什麼掛在胸前呢?
  或是明證一種愛。
  挑不如找,找不如遇,
  遇不如知道什麼就是自己深深喜歡。

  世界上還有充滿時間帶來的海邊彩色玻璃,
  充滿記憶的磚頭瓷片,
  旅行中異地的一塊石。

  寶貴與否,都要看你為你自己撿了什麼珍藏。
  你撿了什麼,什麼就是你的寶石,
  其他只是石頭。
  你選別人眼中賣得了錢的,
  還是對自己意義非凡的呢?
  或是,在撿選後,
  從此洗琢摩擦,
  讓你身邊手中的這塊石頭,
  因你歲月中的珍藏而明曖皆光。

  親愛的年輕人,
  石頭充滿神奇……
  它們含藏了我們一生一次的青春。

  你們是石頭,
  我愛你們。

推薦文二
關於愛情,我想說的是……:孫中興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找工作、找愛人都是人生的重要功課

  我大約十五年前開設了愛情課程,當時有民眾抗議,說我玷污了神聖的大學殿堂。學生對這類課程其實需求很大,但大專院校卻不鼓勵開設這樣的課程。

  大家都以為現代人交友比較自由了,但就我這幾年收到學生的提問,發現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麼開始,或不知道怎麼結束,更有一些人不知道怎麼去維繫感情。

  有一個我印象最深刻的誇張例子,有一個男同學去告白,女生也答應了,他卻茫然了,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於是跑來問我。那我更茫然了,這樣當初為什麼要去告白呢?莫非是以為:哦耶,我告白成功了!然後就覺得Game Over了嗎?

  我只能引用《馬太福音》的一句話來回答他:找,你就會找到。還沒找方法之前不要來問老師。

  愛情是「平等對待.共同奮鬥」

  我常跟學生說,愛情要「平等對待,共同奮鬥」。交往不是怕對方生氣,隱瞞這隱瞞那,情人不是上司對下屬的關係。但這麼多年了,還是有人不懂。

  在這本書中也有個類似的案例,在愛情關係中,有些人自尊放得很低,好像有人願意愛我,這是我的榮幸,願意為對方做一切,這不是平等的概念。你愛我,是因為我也愛你;我願意為你做一切,是因為你也願意為我做一切。

  尤其在同居的關係中,很多女生會這樣犧牲,而大部分的男生,還是傳統的思維,同居其實是想找個媽媽、女僕、甚至是妓女。但反思自己,能做到相應嗎?能當對方的爸爸、長工或牛郎嗎?對於關係的期待,很多人還是分不清楚。

  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佳方法

  這本書提到同居不是測試感情的最好方法,先同居也跟降低離婚率沒有關連。這點我也很認同。

  但是現在普遍認為同居是可行的,理由常常是:不先住在一起,怎麼知道對方適不適合?

  然而事實上,同居是輕率且危險的決定,這也經過研究訪談證實了,特別是同居以後再結婚與不同居而結婚,兩者間的離婚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認為同居是先磨合彼此關係,並不代表這段關係就會比較穩定。

  同居和結婚都同樣要處理性生活、家務分工、和財務分工。這幾方面其實是一樣的。

  而且分手不見得比離婚容易,理論上不用跟親友交代,東西搬一搬就可以走人,好像很便利,但其中有很多牽扯是雙方忽略,或故意視而不見的,譬如同居中的暴力行為,這種都被隱匿不談的。

  而反過來說,如果雙方都那麼理性又契合,那結婚又有什麼不好呢?可以收禮金,又可以公開雙方關係,離婚後還有贍養費,不是更理想嗎?在這社會中,能符合社會價值,活起來還是比較舒服的。同居還要應付這種額外的困擾,例如社會的觀感,這不是很辛苦嗎?而且,就算是分手了,結婚還是比同居有更多的保障。這麼比較下來,結婚還是勝出。

  結婚是戀愛更高層次的型態

  現代人對晚婚還有個迷思,認為延後結婚的決定,雙方都經過深思熟慮了,婚姻關係會比較穩固。

  但我也不認為結婚跟個性成熟有太大的關連,結婚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不是一個死局,結婚是戀愛的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型態,就跟打電動一樣,每進一關,問題就更難、更複雜,但能破關,得分也更高。可是大家比較少用這角度看婚姻,只會想著「愛情是婚姻的墳墓」這種鬼魅般的思考。

  晚婚跟社會安排也有關係。以前高中畢業就差不多入社會了,接著就可以考慮結婚。現在義務教育到12年,之後還要唸大學、研究所,入社會和之後的結婚就更晚了。

  現在幾歲算成人?滿18歲就不適用於少年法庭,是大人了,可是大部分家長、老師,還是把求學階段的年輕人當作小孩,覺得他們經濟基礎不穩固、心智也還不夠成熟,沒有結婚的條件。

  可是如果這個社會把年輕人當作是小孩子,他們就會表現出幼稚的行為;如果把他們當作大人看待,他們就比較會有責任感。而我們的學校、師長總是過度保護年輕人,這是不好的。

  找工作、找愛人都是人生的重要功課。許多廿世代的人﹝特別是他們的爸媽﹞都認為要先找工作才能開始找愛情。工作既然都難找,愛情就更不在話下。

  可是那種以有工作為前提的關係是愛情嗎?
  愛情不是找個人來「平等對待.共同奮鬥」嗎?
  這樣找起工作來或是已經有了工作,不是人生更有意義嗎?
  哪個先找到,都不要放棄。
  哪個都沒找到,更要努力搜尋。

推薦文三
卡住的20世代:Z9  (PTT網路名人)

  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的人們是一個奇妙的族群:我們既是被追捧的一群——廣告跟偶像劇總是繞著這個年紀的角色打轉;但同時也是動不動就被臭罵的一群--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哪個資深老總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沒有定性,我們總感覺「草莓族」彷彿是主流社會無端給我們貼上的標籤。

  為了了解為什麼台灣年輕人總被說成草莓族,我拿身邊前輩做過一些小小的調查。從上一代人的角度看,他們經歷了政局動盪、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情勢嚴峻但還是克服了困難找到生命的方向;我們這一代普遍擁有更好的物質環境、接受更高的教育,但卻有高比例的年輕人到了上一代的年紀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成就」:還沒成家,還沒立業,很多人甚至落入窮忙一族,連維持自己的生活都很辛苦。

  問題是,這些現象都不是台灣獨有的。世界的確對年輕人更嚴苛了:台灣有22K,歐美有無薪實習,日本有176萬找不到全職工作的年輕人被稱為打工族;另外,已開發、開發中國家的初婚年齡從 1960 年以來平均拉高了6歲。看著這些數據會覺得全球的年輕人好像都在蹉跎,到了出社會的年紀卻賺不了錢,到了繁衍的年紀卻不結婚生子。難道全世界的年輕族群都比上一代要來得差嗎?

  那些成功的上一代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是,情勢的確變得更嚴峻了,而且麻煩的是,從表面可能看不出端倪。現在年輕一輩要面對的不再只是經濟上外在的困難,更有內在心理層面的掙扎。

  我們上一代在思考他們要什麼之前,就已經開始行動。從前因為台灣物質環境沒有這麼優渥,人生的「選擇」大致上不會困擾大多數人;成績最好的學生大都進入醫科法律,工作存到錢就準備結婚;選什麼科系、找什麼工作,舊社會價值觀常常給出直截了當的答案。

  到了我們的世代,全球化帶來豐富的訊息、多元的社會,提供我們更多的機會思考自己適合的方向。我們花更多時間參加社團、課外活動,試著了解自己的興趣特質,也有愈來愈多人不以傳統第一志願為目標。我們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卻有高比例的人迷失在充滿選擇的大海,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該鑽研自己喜歡的學科還是投向有出路的科系?該在大公司累積經驗,創業出去闖,還是乾脆出國打工看世界?再享受一陣子精彩的單身生活,還是趕快建立家庭?除了不景氣帶來的經濟問題,對這些人生選擇的茫然更容易把年輕人「卡住」而沮喪得動彈不得,對於現況不滿卻無力改變。

  這本書目的就是幫助這些被「卡住」的年輕人。二十幾歲的十年是發生轉變與建立基礎的時間,作者以累積的輔導經驗歸納出她看見年輕人的迷思,用統計數據與心理學理論告訴讀者怎麼避開誤導與陷阱。她教我們怎樣把眼光放大拉遠,為了要有像樣的三十幾歲、四十幾歲,有些事情非得從二十幾歲就開始經營不可。裡面的案例可能會有你我身邊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但是希望從這些別人的故事裡,我們能得到的是如何面對未來的準備,而不是「如果早知道就好了」。

  鹿橋的《人子》裡面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在漫山遍野準備綻放的小花當中,只有一株幸運的小花被賜予可以選擇自己花朵顏色的權力,最後卻無法下定決心要什麼顏色,還沒來得及綻放就枯萎了。現在二十幾歲的人們正擁有最旺盛的生命能量,在這充滿各種機會又尊重自由意志的年代準備開花;為了要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必須避開陷阱,找到目標,開出自己最燦爛的顏色。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00543
  • 規格:平裝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作者的話

本書談的是我與二十幾歲年輕人的心理輔導經歷;裡頭除了記載我在維吉尼亞州沙洛斯維(Charlottesville)擔任臨床心理醫師,以及在維吉尼亞大學任臨床教授時碰到的實例,也包括先前我在加州柏克萊執業、並任教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時的諮商案例。書中我盡可能完整陳述這些輔導對象和學生在二十來歲所經歷到的點點滴滴──有些經驗非常慘痛。為了維護個人隱私,書中人物我都改用假名,個人背景也做了更動。在大多數案例裡,我將多個經驗雷同、輔導主題或對談內容類似的案例,統整成一個全新的個案。我希望每個二十歲世代的讀者都能在本書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過,若有雷同之處,純屬巧合。

序:關鍵的十年
在一份罕見的人類發展研究裡1,波士頓大學與密西根大學審視許多知名成功人士晚年所寫的回憶錄,用意在於歸納出這些人的「個人重大經歷」,找出那些對他們日後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與人物。雖然這些人從出生到死亡發生過無數的重要事件,但是對他們日後人生影響最廣的事件,大多都發生在二十至二十九歲之間。

聽起來好像很合理。因為二十幾歲適逢我們離鄉背井或剛從大學畢業,開始獨立生活、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段時間我們所做的事,決定了我們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成年以後的人生甚至就像是個人重大經歷的一長串延伸: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愈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但事實並非如此!

三十歲以後,「個人重大經歷」逐漸變少。此時我們即將或已經離開學校,並開始在工作上投注更多時間──或是決定不再投注。我們或周遭的朋友有的已經有穩定的感情,或是已經成家。我們或許有了自己的房子,或是受制於種種責任的束縛、未來難以做任何變動。約莫80%的人生大事發生在三十五歲以前,所以說,三十歲以上的人多半是延續二十幾歲時所做的決定,或只做微幅調整。

然而諷刺的是,二十幾歲時的我們可能感覺不出這段日子的重要性。多半人都以為,人生的重大經驗來自重大時刻以及可遇不可求的機運;事實沒那麼簡單,人生的重大經驗不是這樣來的。

前述的那份研究指出,那些決定事業成不成功、家庭富不富有、個人幸不幸福等重大且影響深遠的事件──短則幾天,長則持續數週、數月,在它們發生的當下,幾乎毫無戲劇效果可言。這些經歷在當時很難看出重要性,不過當事人日後回想起來,便發現這些事件其實決定了他們的未來。大致來說,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重大時刻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而且當它們發生時,我們不一定知道。

這本書就是教你認清那些二十來歲時的關鍵時刻。看完本書,你會了解二十歲這十年為何如此重要,進而善用這段歲月。

引言:二十幾歲不是過渡期

厭倦了躺在陽光底下,或是待在家裡望著細雨的日子
你還年輕,人生還很漫長,時間多到隨你虛度每一天
然後,有一天你會發現,十年的光陰就這樣離你遠去
卻沒人告訴你何時該出發,你錯過了鳴槍起跑的時機。
──平克佛洛伊德樂團(Pink Floyd)的〈時光〉(Time),大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尼克.梅森(Nick Mason)、羅傑.華特斯(Roger Waters)與李察.賴特(Richard Wright)演唱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成長與發展都有所謂的關鍵時期。在成熟過程的某個特定時段,藉由適當的外在刺激,便會瞬間催化生長與發展。早於或晚於那段時期,這樣的情形幾乎很難、甚至不可能發生。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語言學家

凱特剛來我這裡治療時,已經當了一年多的餐廳服務生;當時她和父母同住,親子之間常發生口角。父親打電話來替她預約第一次的會面,父女倆都以為「父女關係」會是個需要優先處理的議題。但我所看到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凱特正在揮霍她二十幾歲的人生。從小在紐約市長大的她,目前住在維吉尼亞州,二十六歲了卻還沒有駕照,這不僅局限了她的就業機會,也讓她有種無法駕馭自己人生的感覺。況且,凱特來治療時常遲到,這多少與沒有駕照有關。

凱特剛從大學畢業時,便打算趁二十幾歲這幾年好好闖盪一番,父母也極力鼓吹她這麼做。她的爸媽大學一畢業就結了婚,因為他們計劃一起去歐洲,即便這在1970年代初當時並不為雙方家庭所接受。他們到義大利度蜜月,回到美國時便懷孕了。凱特的父親找了一份與大學所學相關的會計工作,母親則全職在家把四個小孩帶大,凱特是家中老么。這幾年來,凱特一直試圖彌補父母當年錯過的二十幾歲人生;不過,雖然她認為自己應該把握人生,大多時候卻感到壓力與焦慮。她說:「我的二十歲人生動彈不得,沒有人告訴我這段日子會這麼難熬。」

會員評鑑

5
7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8/04/24
非常推薦這本書,相見恨晚!!
二十多歲真的是決定人生許多事情的重要時刻 (the defining decade)。
除了推薦二十多歲的人外,裡面很多想法如身份統合資本、弱連結的闡述也很值得閱讀。

作者是臨床心理學家,從她臨床的案例解析出發,給20多歲卡住(或遇到困難)的人闡述一些深刻的想法,從自身的糾結到成熟、徬徨無措到主動安排人生、關於工作與伴侶的選擇,書中的論點與陳述方式架構非常清晰有條理,應該是我看過心理學家著作最有料和有趣的內榮。

後來發現此作者有Ted演講,演講和書的是同樣的材料,覺得演講很精采的人一定要看這本書,因為演講的內容是冰山一角 XD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7/16
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的價值觀,作者用了許多例子,
讓我感到深深能夠體會以及了解!
愛情 工作 家人 朋友這本書都給了年輕人很多值得省思的建議
真的非常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13/11/26
這是本可以改變人生的書!
當時看到這本書的名字 , 剛好正在茫然的情況下
書中有許多和20世代息息相關 我們共同必須面對的抉擇
這本書讓我有當頭棒喝的感覺!
真的很推薦對未來不知所措的你
尤其是大學的學生們!應該看的好書!
(我很後悔沒有早點知道這些事情)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9/05
非常大〜力推薦給大家的一本書!
雖然已經27歲了,有點惋惜沒能早點認識它,但現在遇見還不算太遲。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工作觀」、「愛情觀」、「腦部與身體」。
透過真實案例,帶我們了解20世代會面臨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
書中描述的許\多事情,也正在親身經歷中,其中奧妙不能言語,就讓大家自己來體會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7/23
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你是不是迷失了自己,或許\你遇到重大打擊不知道如何走下一步,這本書像個心理醫生般透過案例檢視自己,有些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鳴,因為這是大家會遇到的,裡面許\多觀念很棒,對於卡住的人生給了個救生圈拉你一把!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