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aes的所有評鑑

幽影王冠【博客來獨家暗湧╳流金雙書衣,限量作者簽名&典藏L夾】

幽影王冠【博客來獨家暗湧╳流金雙書衣,限量作者簽名&典藏L夾】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7/28

  凱德兒‧布雷克的這本奇幻故事很不一樣,描述的是一個由女性占主導地位的國度,較之以男性霸權為主軸的故事,其瘋狂、殘忍、暴虐、血腥、撕逼……的程度毫不遜色,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故事只是女王彼此之間的物競天擇或許會簡單的多,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島上的統治權看似是由女王統治,但實際是由各氏族席次組成的黑議會所把持,三位候選女王背後的氏族家庭為了各自的統治利益各有所行動。議會之外,服侍女神的神殿祭司竟也拋卻該有的中立立場,為了恢復過去的歷史榮光,意欲從議會中奪回島嶼統治權而對女王人選有所偏向。此外,還有女王追求者家族的參與、臣民的擁戴支持選擇等,讓整個芬貝恩島陷入一個陰謀環伺、陷阱處處、暗潮洶湧的局面。
  作者對魔法天賦力量的設定很有趣,除了元素使、自然使與毒物使三大法力家族外,在故事中還提及有少數人具有戰鬥天賦與預知天賦的能力,而每一種天賦,也都具有光明與黑暗的一面,顯然作者之後將利用這些天賦法力大做文章,也可能藉此扭轉女王們的命運。
  只是在上集中讓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在故事設定上女王雖是島嶼的最高統治者,但女王的命運卻身不由己,實際上感覺女王只是各個氏族家庭操縱的傀儡,與家族的扶養關係和感情都並非堅不可摧。「自由」對她們三人來說,都是成長過程中可望不可及的目標。在米拉貝拉殘存的回憶中,六歲之前的三姊妹曾經是如此親密的關係,六歲之後長達十年的分離改變了許多事,幼年記憶的流失,從童年到青春期她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對於生命、愛情、自由的追求,讓她們從無所謂到有所謂,也讓她們三人站到了對立面。在這場競逐角力開始後,她們即將瞭解到擁有對自身命運的「自主權」重要,曾經迫於無奈被身後的氏族推向前的她們,開始意識到唯有自己的自立自主才能直面命運、求取生機!
  《幽影王冠》是以二部曲的形式出版,下集將在10月出版,上集結束在一個讓讀者極為錯愕怎麼也想不到的發展中!在這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爭中,雖然在出版社賦予我的試讀立場中,我該是凱薩琳的支持者,但對於這種二死一生的命運實在是接受不能呀~~~但目前也只能靜待下集的發展~~~又在故事中還有一處令我耿耿於懷的一點,那就是那些退位女王的命運究竟歸於何處?是死是生?希望在下集中也能有解答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群鳥飛舞的世界末日

群鳥飛舞的世界末日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6/20

  二十一世紀——是個讓人困惑的時間點,尤其對於已經不是小年輕的人來說,會深切地感受到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生活轉折竟是如此之大!四季的遞嬗似乎縮短為夏冬兩季,自然災難更加頻繁報到,科技用品一夕之間充斥在每個時間、空間,而國家、種族、教派之間的緊張衝突撕破了和平假象。小時候的世界和現在的世界真的是同一個世界嗎?有時候我不禁困惑地想著……人們如此輕易且順從的接受這些變化,生活愈來愈便捷的同時也大量消耗地球的資源,一旦資源耗竭或是自然無法再承擔人類的恣意,那麼「未來」該怎麼辦呢?
  其實從很久之前,人類就開始擔憂所謂的「世界末日」,只是世界末日會以什麼樣的狀態發生,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中有著各自不同的說法。查莉・珍・安德斯在《群鳥飛舞的世界末日》中所建構的「世界末日」,正中我們當代人的憂心,因為書中的世界末日——自然開始反撲形成的異象、國際社會彼此對立的攻擊,正宛如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世界危機,只是作者將之帶入奇幻文學中,並以兩種相對的二元概念,用小說的形式去闡述現代人們對當今、對末日的歧異觀念與應變做法,以導出作者個人想要傳達的結合理念。
  故事中的派翠西亞和羅侖斯分別代表「魔法」和「科學」兩派,兩人從幼時就分別發現自己的天賦,也因此在人群之中被歸類於怪咖,不被理解且經常遭受同儕霸凌、師長不信任的他們,在學校中結識後成為彼此的好友。羅侖斯將自己製造的超級電腦介紹給了派翠西亞,然而當派翠西亞展現自己的魔法能力時,卻嚇到了羅侖斯。當他們再次重逢時,兩人在各自的領域之中皆已是佼佼者。羅侖斯致力研究蟲洞產生器,想要在末日來臨前將人類遷移到其他星球,而派翠西亞則與同伴致力於以魔法療癒地球。兩派人馬在觀念上、做法上分歧,並認定對方所為有害於人類的存活。在末日之前,兩派掀起了戰爭,派翠西亞和羅侖斯卻在此時相愛。隨著兩派人馬的傷亡,地球愈加險峻的末日徵兆帶走更多的生命,派翠西亞和羅侖斯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艱難抉擇……
  從以前到現在,人類習慣將事物二元分,是與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創造與毀滅……,即使大多數人都知道有所謂的模糊地帶,但在習慣上仍下意識如此區分。《群鳥飛舞的世界末日》中,「魔法」和「科學」便是這樣對立的存在,一種是「控制自然」,一種則是「服務自然」。然而作者這樣的設定,其實只是一種替代概念,替代人類對於自然習於區分的兩種觀念,作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打破二元界線,先顛覆再去重新建構,因為只有這樣人們才能不囿於固有觀念,重新去接受一種新的概念。
  在故事中,不論是「魔法」一派或「科學」一派,其實都是朝著挽救人類的命運出發,兩派都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並堅持自己的信念,認定對方的行為是一種破壞,而只有己方才能為人類帶來救贖。只是所謂的「對」與「是」,是誰在定義?從某一方面來說,這就是作者經常在故事中提到的「人類的自我膨脹」。當我們對世界的謎題解開的愈多,就愈發現自己的無知,宇宙的奧秘往往超出我們預想的範圍,不論哪一派,其實都只是站在未知的領域上罷了。比較特殊的是,作者在故事中設計了一個人工智慧「CH@NG3M3」的存在,這個人工智慧的昇華,卻是靠著魔法和科學同時的滋養,當然這也就導出了作者寫作的立意,也是這部小說耐人尋味的地方!
  有人覺得科幻小說不切實際而從不閱讀這類的文學、電影作品,然而我卻覺得這類小說反映出人類思維的演進,也投射出人類對於所處世界的期待與憂慮,就如同閱讀《群鳥飛舞的世界末日》,會不斷點醒我們思索所生活的時代、環境與情勢,並抱以相對的關懷,我想這正是一部好作品對於讀者最大的幫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背叛的幽靈

背叛的幽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5/04

  還沒翻開《背叛的幽靈》之前,以為這又是一本懸疑、恐怖小說,但開始閱讀前幾章後就發現不妙,其情節複雜度及可能牽扯的沈重議題極有可能是近期閱讀的小說之最。
  故事中,除了以雅思敏和克拉拉為主線外,也不斷穿插費狄的故事,這個來自穆斯林移民家庭的男孩和姐姐雅思敏一樣,對從小生活的瑞典有著既熟悉又格格不入的情結。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文茜的世界周報〉專題報導,伊斯蘭國的聖戰士有許多來自於西方國家,他們放棄原本自在無虞的生活,遠赴一個對他們來說全然陌生的地方,其中許多便是穆斯林的第二代移民。故事中的費狄儼然就是這樣典型的化身,身為移民一方面想要融入當地社會,一方面卻對自己的身分認同產生疑問,備受歧視的移民生活也可能使人產生墮落的心態或激發反抗的情懷。而這類的情懷一旦被激化,就有了前仆後繼的被徵召者!
  《背叛的幽靈》探討的問題不止是穆斯林世界、移民身分認同與歸屬感的問題,還有關於現代國家,可能在巨大利益的誘惑或是政治角力下,遭到野心企業或政治掮客所操縱、左右的現象。這樣的危機早已不知不覺充斥在許多國家的政治環境中,被犧牲的則是廣大民眾的利益甚至關乎生命!
  閱讀故事不難聯想到近幾年變幻莫測的世界局勢,前有伊斯蘭國、後有北朝鮮的威脅,西方大國枕戈待旦,難民、經濟、國際政治問題一波接一波,而恐怖攻擊則四處引燃。這些一切皆肇因於人!人類會為自己帶來多大的災難?我們彷彿已能預見,然而螳臂擋車,如何能阻止情勢更加惡化呢?……《背叛的幽靈》或許正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刻意點出人類社會迫在眉睫的憂患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安妮

安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28

  曾經聽過〈Tomorrow〉這首歌,印象深刻,卻不知道是出自百老匯的音樂劇《安妮Annie》!對於音樂劇,我的認識還太少,之前看過、聽過的大多屬於歐陸作品,這本《安妮》帶我進入百老匯的音樂劇世界,也拜網路科技之賜,讓我可以邊看書邊上網欣賞音樂劇的片段!而很明顯的,藝術往往反應一個地方的文化,音樂劇也是如此,《安妮Annie》有別於《悲慘世界》充滿了美式的明亮、積極、樂觀風格!
  《安妮》故事的前身,是1924年開始連載的《小孤兒安妮Little Orphan Annie》漫畫
  《安妮》的音樂劇,是1972年開始籌劃、撰寫劇本,於1977年首次在百老匯公演
  《安妮》這本書,則是1979年作者將劇本內容以及原先為了音樂劇時間限制而不得不刪減的情節,以完整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
  《安妮》也被多次翻拍成電影,就我所知就有1982年版、1999年版和2014年版。不過2014年版的電影改編太大,跳脫原本的時代框架,感覺失了原味。
  故事前半段的《安妮》,就像《悲慘世界》的珂賽特,只是比較起來境遇沒那麼悽慘的版本,而故事的後半段,也就是遇上美國首富後的安妮,卻讓我想到電影《麻雀變鳳凰》裡,看到另一個世界上流生活的薇薇安。而我從安妮聯想到珂賽特,雖不中亦不遠矣!原來作者在設計故事走向時,就是要向狄更斯致敬,雨果的孤星淚、狄更斯的《孤雛淚》、《遠大前程》等都是同一時期描述孤兒悲慘境遇的作品。只是《安妮》作為狄更斯式角色二十世紀的「美國翻版」,自然有著美國式自由冒險、充滿希望的風格。作者打造《安妮》故事時還有另一個重點,那就是把時間點落在1929到1933年之間的經濟大恐慌,經濟的蕭條打擊到產業,也產生嚴重的失業率。而作者讓安妮流浪在1933年,帶出了被稱為「胡佛村」的貧民窟,也帶出了羅斯福新政時期的開端。由於《安妮》特殊的時代背景,因此故事中提及了許多該時代政治、金融或娛樂界的名人,可惜我對那個時代並不熟悉,只好當作路人甲乙丙跳過!
  還有一個讓人玩味的對比,在於經濟大恐慌期間貧富的差距,作者利用安妮的流浪生涯,遇見的貧民與富人生活上的極端差距,點出了那個時代特殊的現實。但他也利用安妮與這些角色的相處,帶出被富人視為礙眼的貧民,在艱苦的環境中努力求生;而被貧民視為好運的富人,則是胼手胝足白手起家的實幹者;而不論富人或貧民之間,也都有著刻薄奸險、投機取巧的人。所以即使我們習慣以既定印象看待一個人,但有時候還是得多想想,人真的不能一概而論。
  這是第一次接觸《安妮》,之前對《安妮》全然陌生,只除了聽過那首經典的〈Tomorrow〉。在上網後發現還有許多好聽的歌,也讓我特別好奇哪一段故事不知道會配上哪一首歌?而故事中又哪些情節被音樂劇刪減?刪減後的音樂劇是否更精華?希望能找到音樂劇的演出版本好好對照著故事看一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建築師的學徒

建築師的學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2/22

這是一部磅礡恢弘的歷史小說,也是一部文辭優美的文學作品。
有著近來小說少有的美麗文筆,卻又兼具引人入勝的故事性
而故事中亦富含字字珠璣的哲理——潛藏在蘇丹與象夫、師傅與學徒的對話間
那些關於愛、信念、生命……的追尋與領悟,就像金角灣的浪潮
隨著亞汗從年輕走向遲暮,一波又一波席捲向閱讀中的我們……
很難用言辭表達艾莉芙•夏法克這本《建築師的學徒》給我的震撼!無疑的,這絕對是近期我遇到最震撼我的一本小說。當然我對歷史小說有著特殊的偏愛,也了解歷史小說讓許多人望之卻步的問題,然而《建築師的學徒》打破了我的既定印象,雖是以歷史為本的小說,但作者捨棄了過於複雜的年代與事件糾葛,而專注在「人」之上。她利用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與部分事件,虛構了一個走過鄂圖曼三代君主的小角色——亞汗——他是蘇丹的象夫,也是建築師的學徒,他出生在印度斯坦,卻在伊斯坦堡待了大半輩子。藉由這個虛構的角色,作者帶著我們走進了伊斯坦堡這座東西方文化交會之城,也走入了鄂圖曼土耳其的燦爛時代。
《建築師的學徒》主人翁亞汗,在小小年紀之時就懷藏著祕密,跟著一頭由印度斯坦的沙阿送給鄂圖曼蘇丹的白象丘塔,走進了蘇萊曼大帝的皇宮。與米麗瑪公主的相遇,讓他初識愛情,彼此遙不可及的身分差距,讓戀情注定只能埋藏心底。因緣際會,他從宮中的獸園走向了戰場,見識了慘無人道的血腥地獄,卻也遇見了改變他命運的師傅——王室首席建築師希南。開始身兼二職的他,不時從皇宮走入民間,帶領白象追隨希南建築一座又一座偉大的清真寺、陵墓、宮殿、學校、高架渠……,甚至遠赴羅馬觀摩、打造參與設計的天文台。然而亞汗的人生並非就此順遂,他下過獄、面臨過危險,他與其他學徒之間的同窗之誼、與希南的師徒之情都曾經受過挑撥,而最後生命帶給他的最大考驗,莫過於看著所愛之人一一離世。然而也是時間的流逝,讓愛的價值體現……
《建築師的學徒》雖然主角是虛構的亞汗,但明顯是向鄂圖曼時期偉大的建築師希南致敬的作品。在希南的建築人生中,他經歷了鄂圖曼時期三代的君主,包括蘇萊曼一世、塞利姆二世及穆拉德三世,就像故事中所述,他曾經是傑出的軍人,但他的建築才華也未被埋沒,在他的一生中,建造了超過四百座的建築,其中不乏由君王指派興建的清真寺、橋梁等,而這些建築又有許多保存至今,象徵鄂圖曼時期的輝煌,成為今日土耳其的文化寶藏。因此在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亞汗等學徒跟著希南,在伊斯坦堡和國境其他處,築起一座又一座令後世讚嘆的偉大建築。
然而這樣的一部作品,為什麼作者不以希南為主角?而要虛構另一個人物呢?這樣的問號倏然冒出,引我思考,我想作者該是考量一方面要呈現鄂圖曼時期上層階級與貧民百姓間的生活差異,由一個貼近底層的角色來詮釋比較好;另一方面也想將伊斯坦堡作為東西方文化薈萃、種族互動交流的特點以人物角色的特徵來提點;再不然也可能是希望呈現一座建築生成的不易,將可能碰上的官民衝突問題帶出,而這由第一線處理的學徒來敘述較能彰顯心理上的掙扎;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只有站在學徒的角色,才能全面地敘述師傅希南的智慧與氣度。而確實,藉由亞汗的學習、成長、誤解、不滿到不捨等種種對希南的情緒,讀者看到的是一位智者無私的愛,即使其中有著傷害過他、背叛過他的人,他仍以睿智的言語、無盡的包容指引著需要幫助的人。
「向希南致敬」因此在小說中有不少希南充滿哲理的格言佳句。由於對鄂圖曼歷史不熟,我不太清楚這些是希南在歷史上留下的語錄,抑或是出自作者艾莉芙•夏法克為故事而作(其實我個人傾向是後者)。但這些睿智之言,以及其他在字裡行間不斷出現的人生哲理,宛如潮水拍岸擊石,在讀者心上刻劃下深刻的記憶。這些多不勝數的睿言,伴隨著亞汗的人生境遇與體悟,讀者也能感悟這些話語自有其道理。而這些充滿人生哲學的描述,也讓故事內涵更有深度。
「愛」是《建築師的學徒》的主題,只要從頭到尾跟隨著亞汗與希南的故事,我想就能慢慢體會什麼是宇宙中心的愛。但這裡我想要以另一種角度來介紹這本書:對臺灣學子來說,當教科書中介紹亞洲歷史時,土耳其往往不是重點;而學習世界歷史時,土耳其依然被邊緣化。對於中東的那一塊,除了古文明和現代戰爭以外,我們的認知欠缺太多,我們知道鄂圖曼土耳其取代了東羅馬帝國,然後呢?歷史一躍跑向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從13世紀到20世紀初的這段歷史文化對我們是段空白,而我若不是經由閱讀、旅行,不會對伊斯蘭世界稍稍有所涉獵,更不用說知道希南是誰?了解他的成就在土耳其歷史上的重要性。而《建築師的學徒》出自土耳其作家之手,以充滿濃厚異國風情的故事帶著我們進入鄂圖曼時期民族交融的社會,看著那些至今依然運轉的希南建築作品,是在設計師、工匠、學徒、奴隸……還有反對者的攻訐下拔地而起,也認識到這些偉大作品的成功,是以什麼樣的代價換來。這不僅僅是一部以愛為主軸的小說,也是一部融合了歷史、種族、工藝、哲學與社會觀察的文化小說。
對愛書人來說,有些書會細心的收在書櫃中永遠珍藏;對我來說,《建築師的學徒》正是這樣的一本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一個都別想活

一個都別想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1/17

  西元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宣言提及: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
  問題在於:為了保障人民、國家安全,政府被賦予的權力可以多廣多大呢?是否有權犧牲少數人的性命來換取多數人安全,那麼那些犧牲的少數人人權又何在?

  《一個都別想活》的精彩在於故事情節的峰迴路轉,往往因出其不意的事證發現不同真相、扭轉了偵辦方向,也由於警方和殺手之間調查與滅證的攻防,更增添了故事的懸疑性和緊張感。而且我喜歡閱讀團隊合作勝於個人單打獨鬥的故事,畢竟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被稱之為神探之人也不是完人,截長補短在萊姆和莎克斯及其團隊的合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故事中,隨著莎克斯的查訪,關於國家安全、政府權限與人民權益之間的探討也躍入讀者心頭。故事中雖然設計助理檢察官蘿若這樣的角色,但並未出現法庭辯論情節,而是藉由不同人對於法的不同詮釋來表達不同立場的態度。例如莎克斯與軍火商人對於憲法第二條修正案中擁槍權的個人詮釋、蘿若與情資局局長對於法治、正當程序的質疑……等。當這些人彼此針鋒相對時,也引發讀者對於這些議題的思考。確實,法由文字所組成,法最初的立意大都是為了保護人民利益,但是法是由人定、文字是由人解釋,因此每個人都可能根據自身的立場而對於同一條法律有著不同的詮釋;是不是超出權限、合不合正當程序,各人自有其看法。只是在這過程中,我不禁想起美國的獨立宣言,也就是文章首段所引用關於人之生命權與政府組織之建立的部分。政府的組成來自人民賦予的權力,政府為了國家安全設立若干組織來進行保衛工作,就如同故事中所提到的情資局,當發現有危急國家安全之情事,便下達特殊勤務令來解決恐怖份子。然而情資局這樣的秘密行動,沒有經過審判,是否會造成誤判?這樣的行為全民都能接受、認可?尤其行動當中殃及的「連帶損害」可是無辜的平民百姓,他們的死傷誰來負責?豈是一句難免失誤或犧牲少數以挽救多數可以辯駁。民眾將權利賦予政府,不代表政府能將此無限上綱,否則政府的行為又與恐怖份子有何分別~
  或許因為就是人會鑽法律漏洞,由人組成的政府也可能遊走法律邊緣。不過小說除了引發讀者對此議題的思考外,專業與行動互補的兩人——萊姆的刑事鑑識與莎克斯的街頭辦案也是非常有看頭。傑佛瑞‧迪佛成功塑造出有別於其他神探的林肯.萊姆;讓受限於癱瘓的四肢、連拿槍都勉強的萊姆靠著堅毅的心志與合作無間的團隊成為讀者心中的強者,當然數度峰迴路轉的劇情也絕對能抓住讀者的眼光,專注地期待著警方與殺手間的競速!
  關於書名《一個都別想活》,個人其實比較偏好將原文書名The Kill Room直譯,以《擊殺室》作為書名。原因在於《一個都別想活》這樣的書名太過於普遍,且比較讓人直覺想到連續謀殺犯,而這本小說的內容重點則在於國家的特殊勤務,擊殺室是關鍵詞。不過我想出版社之所以不用後者是因為不想過早曝露這個詞,只是個人覺得這個詞的含意在書中前後有所轉變,因此若用做書名也無妨,且能更彰顯小說的主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

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30

  《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擁有這麼長的書名,其實是本字數不多的故事小品;說是小品,卻在故事中藉著登場人物明示、暗喻各種人生道理,那字字珠璣的見解,也讓讀者沉下心來細細思考……
  雖然這篇故事的內容神奇又不可思議,伊莉絲的這場機遇不太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但我們不妨這樣看,這本書《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其實就是讓伊莉絲人生發生轉折的咖啡館,而書中的那些點撥伊莉絲的話語,也就是推動伊莉絲重新面對人生、學習把握人生機會的盧卡和魔術師!
  就像伊莉絲,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困境、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時候陷入谷底便可能一蹶不振;有時出現了稍縱即逝的機遇,卻因為躊躇而裹足不前退縮。如果有人能適時推一把,或許人生就此不同。在故事中,伊莉絲面對擺在眼前的改變機會卻視而不見,幸得盧卡和魔術師的眷顧而開始認真檢視自己的生活態度、真實面對自己並努力做出改變。而我想作者寫作此書,也是希望藉由書中文字為人們療傷、創造一個「故事機遇」,並成為推動需要者的一雙手!
  閱讀《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讓人聯想到西西莉雅.艾亨和尼可拉斯‧史派克,同屬療癒性的文學作品,但不同的是這本小品在愛情方面較淡化,著重在「人生」中——個人如何抉擇人生方向的層面,尤其是書中盧卡與伊莉絲的一次次對話都隱含啟發性,即使讀完仍忍不住翻到那些頁面,重新回味、重新咀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天使三部曲1 守望者(上+下)

天使三部曲1 守望者(上+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21

  「守望者」(Le guet)是洛桑大教堂負責在鐘樓上報時的人員職銜,報時乃是此座教堂接受祝聖以來每晚必須的工作,沒有一天遺漏。……《天使三部曲1守望者》
  開篇的這段文字簡潔直白沒有任何修飾,卻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一幅油畫般的景象,一個提燈人佇立在鐘樓上,不分寒暑晴雨對著四方報時,更耐人尋味的是這是真實存在於洛桑大教堂的傳統,鐘塔的燈火、守夜人的報時,直至今日依然持續進行著從未懈怠!沈浸在故事中時耳邊彷彿能依稀聽到鐘聲迴盪下的報時聲~
  《守望者》是《天使三部曲》的首集,拿到書時嚇了一跳,不輕的份量原以為需要很多時間才能讀得完,但《守望者》集合的元素正是我的最愛:一座城市的地理、歷史,以文字帶著我置身、穿梭其間;創世紀的神話、極具爭議的宗教議題,吸引我探索的目光;懸疑難解的謎團,帶點犯罪驚悚的緊張感;結合守護天使與墮落天使長久以來的善惡對立,延伸出對現今世界戰爭的是非對錯的再思考~這,便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
  《守望者》的故事地點在瑞士洛桑,初始以三條線分別進行:洛桑大教堂的年輕守望者馬克.侯夏、擁有天使容顏的交際花凱瑟琳.泰勒以及來歷不明的奧委會保全顧問傑.麥可.哈波。馬克因為出生時的意外導致思考遲緩、跛腳行動不便,但他的單純和堅強使他成為一個盡責的鐘塔守望者,也因為他的帶領,讀者得以跟著他認識大教堂的歷史、熟悉建築中的一磚一瓦,甚至踏上鐘樓階梯了解塔上的大鐘以及瞭望出去的城市,而這也成為馬克從鐘塔上初次看見凱瑟琳的契機。凱瑟琳在某個神秘俱樂部的安排下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名流,最近一次的邀約來自俄羅斯的富豪寇馬洛夫斯基,但這次約會卻出了錯,她被迷姦、囚禁,在一次清醒後逃向教堂,為馬克所救並收留她於鐘塔上。而這位危險的寇馬洛夫斯基先生,正與哈波受命追查的奧運選手謀殺案密切有關,哈波的偵探本能也帶領他找到了馬克與凱瑟琳。原本毫無關係的三人在洛桑相會,他們的命運被一個無形的力量牽扯在一起,他們得互助抵抗邪惡,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被捲入的將是一場持續兩百五十萬年的亙古之戰……
  在《守望者》故事中有幾處很耐人尋味的連結,一是以鐘塔的守望者連結天使的守望者,帶出古老的天使墮落傳說,也帶出世界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的起源;一則是以久遠傳說中的天使對戰連結現代世界的紛亂戰事,並添加了時空、人世轉變產生的矛盾,打破單純二元對立的局面。而後者,我想是曾經身為戰地記者的強.史蒂爾創作這個故事的目的之一。現代人間的戰爭,早已不是純粹絕對的善與惡對決,更多的是政治利益的操弄,就如同故事中的守護天使為了戰事竟採取了與墮落天使相同的做法,模糊了原本純淨的初衷。
  此外,還有一個特別的連結,在於教堂的守望者形似《鐘樓怪人》的故事設計,在故事中亦成為民眾對守望者的嘲諷點。然而馬克.侯夏卻是本書中我最愛的人物角色,雖然表現上智能有些遲緩無法理解一些話語、現象,甚至經常對著塔上的鐘自言自語、沈浸在他所謂的「過去從前」,但他所散發的人性光輝是讓整部小說閃閃發亮的原因。雖然本書主角應該是哈波,但馬克在小說中出現的場景是我最愛的片段,包括那些喃喃自語……還有當他在夜裡呼喊:「吾乃守望者!整點鐘聲響!整點鐘聲響!」我眼前彷彿能看到黑暗中鐘塔上散發的明亮光芒流竄出的溫暖!
  天使的戰爭在人間持續著,哈波的覺醒只是這場亙古之戰的再開始,不知道作者會將故事依然擺在洛桑還是另覓一老城市?雖然因為馬克的遭遇我對作者有點怨言,但那是我個人的愛恨情結,依然期待作者接下來的續集發展,如果能有像教堂守望者這般充滿傳奇色彩或古老傳統的元素就更棒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限量燙金簽名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16

那些人,說的是同一場戰爭;那些事,發生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
但是,為何每個人對於這場戰爭的見解如此歧異
那些犧牲的、傷殘的、幸運回國的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血腥兇手?
  《鋅皮娃娃兵:聆聽戰爭中死亡的聲音》是我閱讀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第三部作品,和前兩部《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比起來,這部作品蒐集的聲音充滿了互相衝突的歧見,以及似乎從未結束的憤恨與悲哀。《鋅皮娃娃兵》的故事背景不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在1979年發動的蘇聯-阿富汗戰爭,這場歷時十年的戰事,投入並犧牲的士兵超乎蘇聯原先的估算,而在戰爭終於結束後,當國家、人民開始反思,質疑、抨擊的聲浪轉嫁到這些曾經參與過戰事的士兵身上,對於這些只能聽從命令的士兵、犧牲者的家屬形成了再次傷害。於是,當亞歷塞維奇的這本《鋅皮娃娃兵》將戰士、母親、醫護人員的心聲如實記載出版後,遂引來一些受訪者或家屬的反彈,認為作者不僅毀謗了死者的名譽,還歪曲了事實。而這些控告、出庭答辯與新聞評論亦收錄在書中,完整記錄戰爭從未因戰火停歇而結束的事實……
  從《鋅皮娃娃兵》那些人們凌亂的敘述、顛顛倒倒的回憶中看見這場戰事充滿了無盡的疑問。鐵皮的飛機艙將還未成年的娃娃兵一批批運往阿富汗,再從戰場上以鋅皮的棺材裝載犧牲的娃娃兵運回國內,士兵宛如消耗品般被利用。這些娃娃兵,有的懵懵懂懂,上級派到哪就去哪,有的則是因為國家打出的口號,相信是為了盡神聖的國際主義義務去協助友邦,還有的非自願者在前途受威脅下不得不前往戰場。戰場的血腥與無情使他們學會殺人,然而「殺人不是為了樂趣,殺人是為了能回家。」不幸戰死的,留給家人無盡的眼淚;幸運生還的,有的失去了雙腿,有的心靈受創、扭曲,有的必須以酒精毒品麻痺自己,有的在回國後以自殺結束了生命。從這些生還士兵、家屬的受訪記錄中,我們會發現這場戰爭改變了他們的生命軌跡,他們的敘述呈現出的混亂思緒、顛倒紛亂回憶,無疑是理智瀕臨崩潰的象徵;而那些喪子母親的訪談間則是充滿了懷念、哭泣、怨恨與無盡的疑問。
  然而當戰爭結束,這些上過戰場的娃娃兵卻又被自己國人貼上了「阿富汗人」的標籤,犧牲的、生還的都成為侵略的劊子手,當初宣揚的神聖國際主義義務呢?怎麼變成一場毫無意義沒人需要的戰爭?他們被譴責、被鄙視,沒有認同,被自己的國人遺棄、被自己的國家背叛。如果犧牲沒有意義?對家屬何其殘忍?又叫那些從戰場上存活的人如何活下去?
  誰也說不清,那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戰火雖然結束,但在失去孩子的母親眼中,戰爭從未結束,對於那些被稱為「阿富汗人」的人來說,戰爭只是在生活中換了另一種型態!
  亞歷塞維奇的這本《鋅皮娃娃兵》,為世人記錄下一場戰爭價值的轉變,受訪者敘述的是連國人、同胞都無意傾聽的事實,而最後人們只能將這場無意義的戰爭歸咎於時代的錯誤,至於那些被視為劊子手同時也是戰爭受害者的娃娃兵呢?沒有人為他們解答疑惑、更沒有人向他們道歉。這究竟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亞歷塞維奇用各種聲音,不讓國家掩飾、世人遺忘這場戰事,她表達了她反戰的立場,也意圖以此警醒世人思考戰爭的意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隱形守護者

隱形守護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06

  《隱形守護者》結合了犯罪、懸疑、推理等元素,加上小說的時序、場景設定在西班牙北部山區冬季的谷地,在閱讀時總有一種被溼冷浸透的寒涼感,古老的神祕傳說以及依舊鮮明的女巫歷史,更讓小說蒙上一層層詭譎的氣氛。
  閱讀《隱形守護者》,很難有閱讀一般犯罪或推理小說的快感,作者呈現的是警方在現實辦案經常面對的窘境,不夠充足的線索、被環境破壞的證據、摸不清楚頭緒的犯案動機……,一切只能慢慢推敲,甚至得靠著下一次的案件發生來累積線索。至少在我的感覺中,《隱形守護者》中的偵查範圍宛如畫著一個迴旋圓,一開始無可避免是一個大圈,隨著調查圓圈逐漸變小,一層層向內限縮卻始終停不了。會就此成為懸案嗎?還是又會發生下一件慘案?在故事中,我們也能看見一般人與警方對於案件、兇手的看法具有極大的差異,同時警方的推理與兇手實際的想法也有極大的出入;然而案件的偵辦、推理,也就是一步步接近真相的過程,謎底是否能揭開,就靠警方的技巧、經驗與直覺了。
  雖然故事中的辦案顯得漫長又疑雲重重,但因為作者添加了巴斯克地區的古老信仰、民間傳說,如巴薩璜、瑪利和比拉西勒等,倒是讓我讀的津津有味。而作者特意設計的艾瑪亞往昔噩夢不時穿插其間也增加了故事的豐富性,從她與母親的關係,到她對於懷孕生子這件事的態度,也能看出作者有意在故事中討論女性在母親這個角色上的態度。只是《隱形守護者》後半段因為案情陷入膠著,重點挪移到艾瑪亞的身上,因此對於作者設計的故事轉折有所疑惑,於是回頭重新梳理劇情一遍,才發現我把偵辦犯罪案件當成一主線,艾瑪亞的故事看成另一支線;但其實,從頭到尾作者只有一條主線,艾瑪亞和案件的關係其實密不可分!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作者設計艾瑪亞遇見巴薩璜、瑪利的片段所蘊含的意義,當然信者恆信、不信者質疑,然而這在世界各地卻又有共通點,如華人漁民言之鑿鑿媽祖顯靈護佑平安、西方信徒現身說法基督顯靈治癒疾病,這些宗教、傳統信仰由來已久,不管科學再怎麼辯證,聖靈體驗的傳說從來不缺,而作者刻意加入這些元素,除了為故事增添神祕意味外,我想她想表達的應是對於這些古老信仰的尊重,不管個人認同為何,尊重一地的文化、信仰、習俗是作為世界公民很重要的處世態度。
  今年朵蘿芮絲.雷東多以尚未出版的《Todo esto te daré》獲頒西班牙重要的文學大獎Premio Planeta de novela西班牙行星小說獎。《隱形守護者》是她創作巴茲坦三部曲的首集,不知道接下來的兩集何時會出版中文版,而主角還會放在艾瑪亞身上或設計不同的角色?好奇並期待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71234567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