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倫的所有評鑑

惡之芽

惡之芽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7/29

怪物是怎樣煉成的?

人潮聚集的東京展覽館動漫展會場外,一名推著推車的男子吸引了動漫迷龜谷壯彌的目光,就在他尚未反應過來時,推車男拿出了汽油彈,點火後朝人群丟擲。霎時間,人間煉獄一片,推車男最終引火自焚,將自己煉成了怪物。

這是貫井德郎筆下虛構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卻也真實反映了曾經/即將發生在世界各國,甚或是你我周遭的駭人案件。每當類似的新聞報導出現,言論瞬間沸騰,人人皆喊殺,彷彿是親身經歷般悲憤。但同時,卻又當成與己無關的他人事,好似只消將「他人/怪物」除去,歲月依舊靜好。該說是人們太過天真,還是正如貫井德郎所說:「眼前若發生太超出現實的事,人類就會拒絕去理解。」我們無法相信人為何會異變成怪物,所以拒絕理解;我們無法接受自己或身邊的人可能異變成怪物,所以拒絕理解。如果築起一道高牆,就能將所有潛藏的怪物拒之於外該有多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歲月靜好。

可是啊,乾淨的就不是人世間,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得還要近。有房有妻有女的銀行員安達,過著滿滿小確幸的生活,他從未想過自己會和怪物沾上關係;甚至,怪物還可能是由他協助煉成的。如果當初霸凌沒有發生,那些被殺的人或許可以倖免於難?如果……沒有如果,惡之芽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悄悄萌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透明的螺旋

透明的螺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7/18

為了愛,一個人可以走多遠?為了愛,一個人可以做出多大的犧牲?在《嫌疑犯X的獻身》中,東野圭吾寫出了為愛犧牲的極致,令人震撼,震撼到無比痛心。到了同為「偵探伽利略系列」的最新作《透明的螺旋》,東野圭吾再次觸及相同的命題;而此次,這份愛的名字是「母愛」,及其衍生出的變形。
小說的序章,「她」在遇見了彼此心儀的對象後,順理成章懷了孕,對方卻在孩子即將出生之前遭逢不幸,加之現實的種種殘酷,讓「她」不得不做出拋下幼女的決定。「為了這個孩子,必須把她交給別人,否則母女兩人都只有死路一條」。身為母親,此刻的抉擇肯定不容易;但也正是因為身為母親,懷著對孩子的愛,希望她能順順利利活下去,才做出了背離「母親」身分的決定。
進入故事主軸,同樣身為單親媽媽的千鶴子,她的所作所為便符合社會對「母親」的想像,甚至可稱為典範。女兒園香升上專科後,千鶴子為她找到了份花店的工作,並決定搬家到離學校較近的住所,同時也辭掉原本的工作,找了新工作。為了女兒的將來,千鶴子做出如此周詳的規劃,讓園香深刻體會到千鶴子「身為母親深深的愛」。
無論世俗如何論定,我以為她們截然不同的決定皆為「母愛」的展現。為了孩子,她們必須將自我置放於最低處,事事都以孩子作為優先考量,這是身為「母親」的職責,亦是宿命。如同螺旋狀的DNA,一代接著一代傳遞至所有「母親」的血液中,但也讓所有的母親困在名為「母愛」的螺旋中,不斷旋轉向下沉淪至旁人難以理解的無間地獄之中。
「每個人都有父母,就好像白烏鴉也有父母,」湯川學如是說。每個人都有父母,或者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父母。為了孩子,你/妳可以走多遠?為了展現對孩子的愛,你/妳願意做出多大的犧牲?一起命案,將帶我們看見她、她以及她們,對孩子無盡的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迷蛇記:Apple TV+改編影集原著《艾塞克斯之蛇》劇照書腰珍藏版

迷蛇記:Apple TV+改編影集原著《艾塞克斯之蛇》劇照書腰珍藏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4/12

19世紀末,那是工業革命促成科學技術有顯著進展的時代,連帶影響各種價值觀的重塑甚或淘汰。原本佇立於兩極的那些相互激盪:信仰與科學、傳統與現代、男性與女性……,或碰撞或融合,昇華成一個眾聲喧嘩、百花綻放,彷彿會自體發光的迷人時代。
不過,正是這樣的時代讓身處其中的人們感到迷惑、不安與恐懼,畢竟在走進光明之前仍需經過一段在黑暗中摸索的時期。自然而然,各種猜測與傳聞紛傳,譬如古老怪物「艾塞克斯之蛇」的出沒,為《迷蛇記》增添了一股詭譎懸疑的神秘氛圍。但是別忘了,無論是多麼天馬行空的幻想,終歸是根植於現實土壤,莎拉・派瑞關注的還是眾生相。
喪夫獲得自由的珂拉,十分熱衷於生物學和考古學,推測「艾塞克斯之蛇」可能是某種尚未被發現的古生物。至於牧師威廉,則認為這不過是迷信心理作祟。莎拉・派瑞刻意翻玩「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的扁平化刻板印象,讓兩種看似對立的立場產生交錯,激出精彩的火花。於是,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他們,也彷彿是生活在現在的我們,各種價值觀的辯證仍持續進行中。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法官和他的劊子手

法官和他的劊子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12/22

《法官和他的劊子手》雖然是偵探犯罪小說,但沒有奇巧的詭計或複雜的犯罪手法,僅以冷淡克制的筆觸描寫社會現實,讓當中深藏的議題靜靜發酵。從直面善惡、正義的辯證,到結尾洞穿生死之後產生的巨大虛無,皆能超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讓今日的我們得以重新體會、省思並審視內在意涵。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Nala’s World,最幸福的旅程:一人一貓的單車環球冒險

Nala’s World,最幸福的旅程:一人一貓的單車環球冒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9/30

娜拉的好奇心、娜拉的悠然自得、娜拉的支持陪伴……,凡此種種,看似平凡簡單的哲理,許多人卻難以參透並實踐,但娜拉自始至終都是這樣度過每一天。原來一隻貓都比我們任何人更懂得生活,更懂得把握並享受當下。

說到底,都是因為我們的欲望猶如無底洞,始終無法滿足,是故只能日復一日地汲汲營營。我很喜歡迪恩在書中寫的一段話:「我向來覺得人擁有的東西越多,要擔心的也越多。生命應該專注在單純的喜悅,應該充滿像這樣的時刻。荒涼海灘上的日出日落,和朋友喝幾杯啤酒。人生不必過得太複雜。」是啊,即使我們擁有再多,終究是過眼雲煙,誰也帶不走,不如轉換心境,專注在手中所掌握的那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來自星星的奇蹟

來自星星的奇蹟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9/13

我猜想,葛蘭蒂.范德拉一定很喜歡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00-1944)的《小王子》,否則不會寫出《來自星星的奇蹟》。

如同小王子,小女孩珥莎也是突如其來地現身,彷彿從天而下,令人意想不到。「女孩可能是小妖精。差點看不到她,她蒼白的臉、連帽上衣及褲子幾乎消失在她身後暮色的樹林之間,」葛蘭蒂.范德拉寫道。她在書中多次以「妖精」、「精靈」或「鬼魅」之類的詞彙形容珥莎,好似提醒讀者,她不同於「我們」,是個近乎「異類」的存在。故而珥莎自稱是來自風車星系大熊座的西翠亞星人,來到地球是為了見證5個奇蹟,以完成她在這個階段所需的訓練。

珥莎身分的神秘感和特異性,讓故事的進展在現實中又帶點魔幻的味道,同時也為喬開啟了一道通往異世界的大門。

父母親都是科學家的喬,延續了他們雙倍的分析基因,自小就不擅長玩想像遊戲;長大後的她,踏進了鳥類學領域,更是鎮日與觀察分析為伍。喬曾自陳:「在星星女孩出現前,我本來是很理智的人,幾乎是理智到令人討厭的程度。」就像《小王子》裡的那群大人,喬埋首於研究工作,幾乎沒有多餘的心思去關心周遭的人事物,直到珥莎闖入她的人生中,強行打亂生活的節奏,才迫使她做出改變。

為了釐清珥莎從何處來、遭遇了什麼困難,喬不厭其煩地反覆追問,甚至還上網查詢失蹤兒童名單,但珥莎始終堅持自己不是地球人。不願採信珥莎說法的喬心想:「這小孩該回到現實世界。」現實世界不存在想像空間,是以《小王子》的飛行員在大人們的規勸下,放棄藝術創作,改行學習駕駛飛機。因為在大人的眼中,只看得見擁有實體、可以計量評測的東西。不過,誠如聖修伯里所述:「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小王子和珥莎的出現,顯然是為了點明這個看似簡單,卻總是被忽視的道理。

來自西翠亞星的珥莎,前來地球見證5個奇蹟。什麼是奇蹟?「妳是一個奇蹟,狗狗也是。這整個世界對我來說都很新奇,」珥莎如是回覆喬的疑問。也就是說,所謂的「奇蹟」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能只是你我生活周遭常見的事物,端看我們有沒有用心去發現、去感受;如果有,那麼自然處處皆是驚奇。所以初生的鳥寶寶、貓寶寶是奇蹟,部分性格像寶寶的塔碧,對珥莎而言也是奇蹟,「她不曉得自己該長大,因此她比其他大人還有趣,」珥莎解釋。由此可見,珥莎和小王子一樣,都代表了「永恆少年」(Puer aeternus)的典型。你可以說他們拒絕長大,但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我們,每個大人最初都曾經是小孩。

原來,珥莎是妖精、精靈、鬼魅或外星人,是不同於「我們」的「異類」,歸根究柢,都是因為她是個保有童真的「小孩」。珥莎童真的幻想構築出一個無窮無盡的永恆星星螺旋,讓經歷過喪母之痛,自己又因罹患乳癌而切除乳房和卵巢的喬,可以陷在其中,暫時忘卻傷痛,重新感受美好。同樣地,背負原生家庭陰影而患有憂鬱症的嘉布瑞,也在這裡面找到重生的契機。

不過,《來自星星的奇蹟》並非奇幻小說,縱使書中飄散著一股魔幻氛圍,葛蘭蒂.范德拉寫的還是扎根於現實土壤的故事。就像嘉布瑞的媽媽所說:「珥莎是打造出了一個想像的故事來逃避自己的現實。」當人們遭遇極大的危機,抑或是難以承受的苦痛時,有可能會進入解離狀態,這固然是逃避現實,但也是一種避免崩潰的調適機制。換言之,虛構的幻想泡泡有時也會帶來真實的巨大力量。

這股力量,當然也是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或者說是愛。《小王子》的狐狸要求小王子「馴服」他,也就是和他建立關係與連繫,如此一來,「我們就會互相需要。對我來說,你將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對你來說,我也會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狐狸說明。

人生中的傷疤讓喬、珥莎和嘉布瑞三個原本互不相干的人產生連結,更加深了他們的關係。所以在見證了5個奇蹟後,珥莎決定留在地球,留在喬的身邊,「因為我決定要跟妳在一起。妳說妳愛我,還要領養我的時候,我覺得這就是我最想要的,」珥莎說道。所以當嘉布瑞好不容易敞開心胸接受這個世界,卻又擔心他所感受到的美好會破滅時,喬鼓勵他:「愛你的人會拉你一把。」無庸置疑,他們已經「馴服」了對方,成為彼此人生中獨一無二的重要存在。這層關係,這份愛,正是一種奇蹟。

珥莎的父親曾告訴她,害怕的時候,只要把窗戶打開一個縫隙,這樣星星的魔法就會流瀉進來。珥莎深信,這個魔法可以保她平安。來自星星的魔法是否真的存在?我不知道。但我確信,只要用心感受周遭的一切,只要用心對待身旁的人,那麼奇蹟就會發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反蘇格拉底

反蘇格拉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8/19

世界很大也很小,每個人都可能會在不經意間相遇,一如在伊坂筆下,常常看見同個角色穿梭於不同作品中,《反蘇格拉底》亦是如此。他們或許只是擦身而過的萍水相逢,也或許彼此相伴走過一段不算短的人生旅程,無論如何,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會在他人的生命中留下什麼印記。相隔一段時間後,再度回過頭來看,也許會發現善也好,惡也罷,大多都已轉化成養分,使我們成長茁壯。所以《反蘇格拉底》的5部短篇都採回憶的角度來敘述,「總有一天,長大成人後是能笑看往事的喔,」〈不慢〉的司說道。

現實社會很沉重,也很殘酷,但伊坂的世界依然單純美好。他曾在訪談中表示:「我本身的性格就是不願意傷害別人,也不願意別人互相傷害。既然都要一起活在世界上,還不如大家都開心一點比較好。」於是在《反蘇格拉底》裡,即使出現討人厭的角色,或是令人煩心的情節,最後仍會昇華成一個充滿溫度的結尾。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機構

機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8/03

機構(The Institute),一個不帶任何形容與明確指陳的中性詞彙,它可以是一般的社會組織,也可以是屬於國家的政府機關。但在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筆下,「機構」幾乎成了惡夢的代名詞;至少對路克、艾弗睿、尼克、卡莉莎,以及其他無數青少年而言,確實如此。

全世界首座機構出現在納粹德國,科學家們無意間發現只消將一群有特殊天賦的孩子聚在一起,就能利用他們的力量,處理掉阻礙社會進展的麻煩分子。隨後機構在各地一一建立,而美國也在1955年於緬因州一處人煙罕至的樹林深處設置機構,運行至今。機構裡的工作人員多是從情報單位或軍方退役,他們的眼線更遍布全國,只要有新生兒出生,就會悄悄進行檢測,確認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數值高低。高BDNF的孩子會在成長到青少年階段時被綁架進機構,他們有些天生具有心電感應,有些則是會念力,在反覆進行多項測後,部分孩子甚至可能被激發出另一種能力。最後他們會成為「英雄」,負責消滅那些遭機構判定可能危害人類社會的人。

在好萊塢電影裡,他們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英雄,可以穿著帥氣的緊身衣,威風凜凜地打擊邪惡拯救世界。如果人氣夠高,還有機會獨立作傳,成為唯一的主角,大大地站在海報正中間,好不神氣。可惜現實並非如此美好,這群青少年與其說是英雄,倒不如說是俘虜;或者如機構負責人西斯比夫人所言:「他們是財產。」換言之,他們的主體性遭剝奪,不再是一個獨立之人。他們被帶到機構後,會在耳垂釘上追蹤器,以便人員透過螢幕掌握行蹤。除此之外,機構內隨處可見監視器(即使這些機器年代久遠,鏡頭早已模糊難辨),更讓他們成為時時被凝視(gaze)的客體。是的,老大哥在看著你。

不過,一如漢崔克斯醫生所認為:「雖然身體受困,但不代表他們心靈也遭到束縛。」由於機構工作人員不具有心電感應,他們仍可透過心靈自由翱翔,相互交流。話雖如此,經過一項又一項的測試,一次又一次的折磨,他們的意識逐漸遭抹除,就像影集《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裡的喪屍,只能慣性地反覆進行同樣的動作。即使你是天資聰穎如路克,抑或總是勇於反抗如尼克,都已被同質化為龐大機構裡的一顆齒輪,運轉到無法使用後便丟棄。至此,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他們都不再是個人。

如若故事停留在這個層面,那麼《機構》頂多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科幻驚悚小說,可是史蒂芬.金的創作企圖絕對遠超於此。孰悉史蒂芬.金的讀者不難發現,他的作品中經常以孩童為主要角色,例如:《魔女嘉莉》(Carrie,1974)、《鬼店》(The Shining,1977)、《魔符》(The Talisman,1984)、《牠》(It,1986)等書,而《機構》同為一例。史蒂芬.金曾表示,童年往事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不僅賦予了他想像力,更影響他寫出了多本相關著作。我倒以為,這種神秘力量陪伴我們度過成長的旅程,長成了不一樣也一樣的大人。

「原來生命基本上就是一場漫長的入學考試,但你不只有四、五個選擇,你還有好多選擇。包括『有時』,還有『也許是』跟『也許不是』,」史蒂芬.金寫道。故事起頭,曾任佛州警察的提姆.傑米森將機位讓給一名聯邦探員,走下飛往紐約的客機,改為一路搭便車北上。當下的起心動念,讓提姆停留在南卡羅萊納州的小鎮杜普瑞費利郡,並順利應徵上守夜人的工作,後來還遇上了逃出機構的路克。至於路克,在躲進4297號列車後,一路行經大大小小的車站,但他選擇在杜普瑞跳車,因此遇見了提姆。原本毫無干係的兩人,於是有了交集,那些看似隨機的決定,卻有如蝴蝶效應般,引導至人生重大事件的發生。不同的境遇可以造就不同的人生,可是有時候,同樣的機會在相異的演算法下,也有可能得到大相逕庭的結果,故而我們都成為了不一樣的大人。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如此不一樣呢?生活在機構裡的孩子們,有專屬於自己的房間,衣食起居也有人照拂,偶爾還可以抽抽菸,或是在戶外遊樂場玩耍,生活可說無虞,甚至是無憂。這讓成功脫逃的路克,一度興起想回去的念頭:「你的確可以習慣任何事情。真是可怕的想法。」

話雖如此,他們最大限度的自由僅限於鐵絲網之內、機構工作人員允許的範圍之中,說得更明白些,他們是監獄裡的犯人,更是實驗箱裡的老鼠。工作人員反覆進行懲罰與獎賞,透過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作用,改變孩子們的行為和性格,「這地方會銼去她尖銳的個性。沒多久,每次她只要看到穿藍色上衣的人,她就會怕到逃跑,就跟我們其他人一樣,」卡莉莎如是說。漸漸地,他們會沉溺在安逸之中,對於那些不公的事情不再起身反抗,畢竟「這樣又有什麼用」。得過且過之下,意識消失,自我淡去,面貌模糊。恭喜你,成功加入了「大人」的行列,可以為社會的運行盡一份微薄之力——微薄到可有可無,具有高度的可取代性。

不用懷疑,這正是成長的過程,看似殘酷,卻十分真實。如同馬欣在評論《牠》時所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平安長大,不是死亡的那種消失,而是進入了『大人』的世界,而失去本來的音訊,像那艘紙船『小喬治號』,到底開進了什麼失去訊號的『深處』。」機構內後半部的後半部就是那「失去訊號的『深處』」,這裡被工作人員戲稱為「腦殘樂園」,顯而易見,這裡的人不再擁有任何個人心智,僅能依靠本能吃喝拉撒睡,而他們殘存的價值就是提供剩餘能量,讓後半部的孩子們執行任務。

史蒂芬.金描述「腦殘樂園」的篇幅極短,卻足以令人留下深刻且不適的印象。倘若這就是大人世界的翻版,難道我們只能跟著軌道慣性滑行進入流水線的終點嗎?不,挺身反抗吧!我思故我在。趁著意識清明、面貌鮮明之時,拾起身旁的槳,重新掌握方向,來一場了不起的冒險之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好女孩的謀殺調查報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No.1話題小說)

好女孩的謀殺調查報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No.1話題小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6/29

這是一部懸疑犯罪推理小說。

2012年4月20日晚間,基爾頓鎮的17歲少女安蒂.貝爾駕車離家後失蹤,警方獲報調查後,斷定安蒂已遇害,並強烈懷疑她的18歲男友沙爾.辛格涉有重嫌。不過,在起訴程序正式展開之前,沙爾卻被發現在住家附近樹林中自殺身亡。隨後,即使安蒂的遺體未曾尋獲,但驗屍官還是發下她的死亡證明書,整起案件到此為止。結案。然而,安蒂究竟是生是死?她在失蹤前,和沙爾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沙爾真的殺了安蒂嗎?沙爾為什麼自殺?許多謎團懸而未決,綽號小琵的琵帕.費茲─阿莫比想藉著學校專題研究課程的機會,以此為題撰寫報告,希望找出事實真相。

這和其他的犯罪推理小說很不一樣。

主角不是警察或偵探,小琵只是一位在學中的普通少女,因為深信沙爾不是殺人犯,決定設法證明這一點。故而如同中文書名所示,故事除了從第三人稱的視角推進之外,還穿插了小琵的研究過程日誌和訪談紀錄,讀者可以跟著小琵的腳步了解整起案件,同時從種種線索推敲真相。不僅如此,出生於1992年的作者荷莉.傑克森,和小琵一樣,都是生活在社群媒體時代,所以在小琵找尋案件蛛絲馬跡時,自然不會漏了臉書上的訊息,時下讀者在閱讀到這部份時,相信多少會產生一定的共鳴。

這不只是一部犯罪推理小說。

從主角塑造,到敘事模式,《好女孩的謀殺調查報告》很容易被歸類為以青少年為目標族群的YA小說。不可諱言,固然書中加入了些許法律相關用語,但整體而言,荷莉.傑克森的筆觸輕鬆、節奏緊湊,易讀性極高。不過,書中還是觸及了種族歧視、加害者家屬、媒體生態……,諸如此類值得深入思考的嚴肅議題。

譬如報社記者史丹利,提到他之所以確信沙爾有罪,原因之一竟是他的印度裔身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我們不同,不是嗎?他們對待女人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把女人當成他們的所有物。」史丹利對於自己的偏見毫不掩飾。我相信,他不會是特例。畢竟一方是金髮白人少女,另一方則是黑髮濃眉、有著橡木棕膚色的印度裔少年,誰是受害者,誰是加害者,多數人心中必然早有定論,且深信不疑。「你要是問鎮上的人,安蒂.貝爾發生了什麼事,他們都會毫不遲疑地告訴你:『沙爾.辛格殺了她。』沒有人會加上『據說』、『八成』、『或許』、『極有可能』,」小琵在日誌裡寫道。

於是,沙爾成了殺人犯。於是,沙爾的家人成了「人渣家族」。小鎮上的所有居民都這麼認為。如今,小琵卻要挑戰鎮上居民的認知,重新揭開這個深藏5年的案件。隨著調查過程,小琵發現,安蒂和沙爾身邊的人都有嫌疑,她的嫌疑犯名單也愈來愈長。無怪乎在小琵提出的研究計畫中,指導老師會再三強調這是一個「敏感」的議題。

看來,好女孩(good girl)即將挑起隱藏在小鎮平和日常底下的嫌隙與仇恨(bad blood)。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心中住了一隻貓:我們和貓一起的日子

心中住了一隻貓:我們和貓一起的日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5/06

一個人的力量很小,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但是只要你願意,這小小的力量卻可能改變一隻貓的一生,讓牠擁有一個被愛的機會。我猜想,葉子理當是抱著這般想法,照顧著一隻又一隻的街貓吧。

葉子和丈夫KT從抱回人生中第一隻小貓開始,慢慢到家中成了「貓中途」,共照顧了30幾隻貓,這還不包括他們定時上街餵養的街貓們。這樣的事情在旁人看來,或許難以理解,甚至會投以異樣的眼光,畢竟對很多人來說,流浪動物是亟欲排除的存在,牠們不僅會帶來髒亂,還是滋養細菌病毒的溫床。更遑論曾是租屋族的葉子和KT,帶著一眾貓口,勢必成為多數房東的拒絕往來戶。於是他們為了貓,選擇到花蓮買了一間房子,一間「貓房子」。你說,這是不是很傻?

「對我來說,我的家就是貓的家,貓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葉子寫道。故而在《心中住了一隻貓:我們和貓一起的日子》這本薄薄的散文集裡,紀錄了曾出現在葉子生活中的那些貓,時而輕鬆、時而幽默的筆觸流瀉出的是她對貓滿滿的愛,每隻貓的生命都彷彿因為她而厚重了起來。如同〈愛的重量〉一文所述,這份重量源自於葉子一步一腳印的付出,其背後的淚水與汗水,我們僅能從文字中窺知一二,「愛的重量,只有努力付出過才能感受那輕重。」

當然,除了感性的文字和滿滿萌貓的照片,葉子更不忘以自身經驗,再三提醒我們一些與貓相處時的注意事項。生命固然會自行找到出路,但不可否認,生命有時也很脆弱,一個無心的小疏忽往往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所以葉子要我們「天冷請拍車」,給躲在車底取暖的街貓一個繼續生存的機會。別忘了,生命是平等的,我們人類並沒有高一等。

葉子寫的是貓,也不只是貓。在照顧貓、與貓互動的過程中,同時也映照出人生許多道理,譬如生老病死的課題,又譬如葉子在〈其實我們不懂貓〉裡所說:「你只需要理解貓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並不是人的附屬品,不全由我們來擺布操控,就像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有時候黏膩,有時候還是會需要有各自的空間,只要心中永遠有對方的存在就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也如此?我們無法全然看見彼此的內心,也不必刻意去了解,相信只消為對方保有一顆關愛的心便足矣。

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葉子願意起而行,從愛自己的貓開始,擴及到其他街貓,如今更化作一篇篇的文章,讓這份「善」能夠持續流動下去,或許未來就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善待周遭的流浪動物,進而伸出援手給牠們一份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9上一頁 123456789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