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紀華的所有評鑑

古茶布安的獵物

古茶布安的獵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8/15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感想是:「快!給我第三集!我要看第三集啊啊啊啊啊!」(拍桌)
......以上是紀華個人書癮發作,請忽略(咳)。
《古茶布安的獵物》延續前作的故事發展,繼續環繞著「祕密帳戶」進行,從這個設定中可以看出作者企圖編織出巨大事件的野心,頗令人期待。另一方面,就題材上來說,作者選用了原住民傳說和傳染病毒,紀華個人覺得頗為大膽,畢竟如果作者的知識不足,或者在寫作上稍有不慎,都可能會使故事面目全非,甚至流於漢人單方面的解讀,但《古茶布安的獵物》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不僅將兩者緊密結合,提出合理解釋,同時也透露出對漢人破壞原住民文化、膚淺刻板印象的反思,可以看出作者嚴謹的寫作態度,著實不容易。
平心而論,《古茶布安的獵物》的故事架構完整,雖然前段的情節起伏較小,但經過層層堆疊,到後面逐顯高潮,足見作者編織故事情節的功力。人物形象上,《古茶布安的獵物》接續前作的特色,展現主要角色間的有趣互動,相當具吸引力(例如被蛇咬傷那段,照理說應該要很緊張,但血清用光的理由實在太幽默了,紀華忍不住笑出來)。整體來說,《古茶布安的獵物》結合臺灣原住民的傳說,使推理小說不單只是推理小說,而是能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對臺灣有更深入的了解的佳作,值得推薦。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跛鶴的羽翼:靈術師偵探系列

跛鶴的羽翼:靈術師偵探系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7/30

《跛鶴的羽翼》作為靈術師偵探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不論是架構或氣氛營造上都明顯優異於前作,讓紀華更容易融入故事之中。寫作手法上作者也多有用心,除了與第一部有所區隔外,作者在特定章節切換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的方式,不僅能讓故事與人物心態更加清楚明瞭,也使讀者閱讀起來比較有變化,卻又不至於產生混亂,效果不錯。
此外,略帶解謎性質的「某樣東西」(避免爆雷),能夠讓紀華一邊閱讀一邊找出其中的機關,紀華蠻喜歡的。紀華個人覺得,有些強調解謎樂趣的推理小說,因為在敘述上減省了不必要的描述,反而容易凸顯出線索所在,因此當作者出現了特別的說明,或者是不自然的錯誤時,讀者立刻能警覺這可能是機關所在,故如何在埋藏線索與煙霧彈(?)之間取得平衡,這是作者需要花點心思設計的。《跛鶴的羽翼》在這方面處理得相當好,既讓讀者有辦法發現線索,又不至於一下子就找出答案,可說拿捏得宜,足見作者的功力。
紀華以前曾經提過,舟動先生的作品是「既能享受到閱讀娛樂效果,同時也能增廣見聞的好書」,這點在《跛鶴的羽翼》依舊保有,而且有了更豐富的發揮。從知識性的角度來說,《跛鶴的羽翼》接續《慧能的柴刀》的設定,對於妖怪學、民俗學等面向多有發揮,這固然提供讀者豐富的知識,但性質上比較偏向單方面的知識傳授。然而,此書作者以「家暴」這個議題作為主題,將知識的傳授,更進一步推到省思的層面上,讓讀者在閱讀完後,能夠對於生活周遭的許多事情有所思考,確實讓讀者達到作者所說的「擁抱『求知』與『娛樂』的雙重收穫」,而這也是紀華覺得舟動先生的作品最迷人的地方。
最後,紀華要特別提到的是,《跛鶴的羽翼》在書中有個意外的彩蛋(不好意思請容紀華如此稱呼),那就是作者「現身」在書中了!一開始,紀華讀到宋劍軒對舟動先生的吐槽,忍不住笑了出來,覺得這個設定真可愛,等到看到「作者後記」的第一段話,紀華才開始疑惑:宋劍軒和林婕妤原來真有此人?不過至於真相究竟為何,就讓讀者們自己去解讀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4/23

《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是本時代推理短篇小說集,作者以日治時期為背景,藉由專賣雜貨的羅漢腳秀仁之口,敘述松本寺清藏律師的辦案經過。

全書收錄了四個故事,分別改編自日治時期的「運河奇案」、「二林奇案」以及清末的「呂祖廟燒金」、「周成過臺灣」,在人名和地點上多有所沿用。話雖如此,因為改編的幅度很大,有的甚至成了完全不同的故事,故即使讀者事先知道這些案子的內容,仍可以從中得到閱讀樂趣。

作為一部時代推理小說,作者在故事的營造上是很成功的,字裡行間都能感覺到當時的時代氣息,加以清藏律師的身分,使得整本小說的風格獨樹一幟,紀華個人是蠻喜歡的。在描寫手法上,作者充分展現其剪裁的功力,描寫詳細卻又不拖沓,不僅用字遣詞上具有美感,讀者閱讀時也很容易進入劇情,可說是相當不錯的推理短篇集。

然而,或許是紀華自己個人閱讀的喜好+理解能力問題,書中各篇的解謎部分讓紀華稍感倉促。尤其是最後一篇〈和尚藏髮簪〉,更讓紀華陷入些許的混亂中:周大川欠的贖金費不是兩百圓嗎?為什麼到後面變成八十圓呢?清藏律師在命案發生後,向警方謊稱自己是目擊者,問題是他到達現場時,輕振錫杖,現場觀眾紛紛退開讓路的情形,應該讓現場所有人印象深刻,沒有人(除了後來才到的警察)不知道清藏是後來才到的吧……即便清藏律師敘述案發經過的說詞可以和老管家對得上,但是警察只要隨便問一下群眾就會知道清藏到達的確切時間點,這個說法還有辦法成立嗎……(抱歉紀華想不太通)。

最後,紀華覺得頗值得玩味的,是書名的副標題為什麼會取為「當和尚買了髮簪」?紀華原本以為這是出自最後一篇故事,但「藏」和「買」畢竟不一樣。書中唯一提到「和尚買髮簪」的一次,是全書最初秀仁在自述時說的那些讓他感到好奇的事情。由此來想,或許副標題所指的是當那些發生在府城,讓人覺得些許可疑的事情發生時(換句話說就是有事件發生?),秀仁/清藏將採取的種種行動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達達戰爭

達達戰爭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2/12

《達達戰爭》由五篇長短不一的故事所組合而成,彼此各自獨立,互不相關,就像是一盤有著五種點心的甜點拼盤一樣,每一種都是作者精心設計的美食。不論是主題與詭計,亦或是描述手法上,這五篇都有其獨特的設計,每吃一種,就會品嘗到不同的推理故事,讓讀者完全不會有讀膩了的感覺。
就故事完整度與詭計的精密程度上來說,《達達戰爭》絲毫不遜於作者的長篇小說《第四名被害者》,紀華個人甚至覺得,長篇小說雖然給予作者徹底發揮的空間,但短篇小說更可看出天地無限先生的精煉寫作功力。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天地無限先生筆下的故事,乍看之下是由各種詭計組合而成,但串聯起這一切的關鍵角色,其實是各懷鬼胎的「人」。我們生活在世上,隨時有可能被表象所蒙騙,無法分出身旁的眾人是敵是友,作者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特點,用他的筆將人性中鬥爭算計、愛恨糾葛的一面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人性也許醜陋而不堪,但又偏偏寫實得宛如隨時可能發生於讀者們的四周,讀起來讓人不寒而慄,更為人心的深不可測而搖頭嘆息。
總結來說,《達達戰爭》結合了五篇風格各異的短篇小說,不僅從不同角度書寫了各類的詭計,更寫出了人與人之間互相算計的人性,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在此推薦給喜歡讀完有毛骨悚然、手心冒汗之感的朋友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有罪.我無罪

我有罪.我無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11/06

就結論來說,紀華挺喜歡《我有罪‧我無罪》這本書的。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表達這本書給紀華的感覺,最貼切的大概就是「對味」這兩個字吧。《我有罪‧我無罪》在人物的安排上獨具匠心,不論是對兇手、被害者,還是周遭其他的人物上,作者都進行了強烈的諷刺,讓人讀了不禁想深深嘆息,但又無法否認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除了人物的安排外,在第一篇〈我有罪〉中,「美國」的定位也讓紀華覺得頗值得玩味,不論是教育、工作、犯罪,甚至是讓孩子有個截然不同的人生這點上,「美國/美國籍」都是至為重要的關鍵,彷彿成為了部分臺灣人民解決問題的出口,同時也是「比高下」的較勁舞台,相當有意思。
第二篇的〈我無罪〉講述的是另外一起命案,雖然同樣都是警察辦案,但重心與敘事手法完全不同,諷刺的人物特性也南轅北轍(故事裡其中一個事件或許是參考真實發生過的奶粉撒鹽事件?)。作者用一條近乎透明的主線,貫穿了前後兩篇故事,構成「我有罪」vs「我無罪」的強烈對比,這樣的處理手法紀華個人很喜歡,餘韻十足。(不過也因為這條主線,導致〈我無罪〉的詭計手法和前一篇有些相近,讀者容易猜到故事的發展,使得第二篇的意外感較低,只能說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吧)除了主線外,這兩篇故事的「關鍵雙面人」(一時找不到更適合的用詞,姑且如此形容)都是女性,這究竟是作者刻意為之,還是無意識間的安排呢?這背後所反映的社會意義,其實也挺令人深思的。
《我有罪‧我無罪》作為一本推理小說,不僅是陳述了一個事件的辦案過程與真相,更重要的是其蘊含了許多值得省思與討論的議題,讓人想一看再看。唯一讓紀華個人覺得小小遺憾的是,書中有許多字句的訛誤,造成閱讀上的困擾,著實可惜。又,目前臺語字詞的使用已有統一的用字,如能確實校正,相信對讀者來說,閱讀起來會更順暢易懂。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有上述的小小遺憾,但這些絲毫無損於《我有罪‧我無罪》這本書的價值,作者精準而生動地掌握住了時下許多人的心態與觀念,頗能引起人共鳴,值得一讀,在此推薦給所有喜歡讀書的朋友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人偶輓歌

人偶輓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9/25

說到人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舉凡孩童玩的洋娃娃,製作精美的陶瓷娃娃,乃至於臺灣特有文化布袋戲人偶等,都是屬於人偶的範疇。既然人偶是仿人形而做的玩偶,能將人偶做得栩栩如生,就是一項絕技。然而,也因人偶似人,經常給人一種彷彿真人在注視你般的神秘感,如果那個人偶還長得和你/你認識的人一樣時,那麼恐怕除了神祕,更多的是毛骨悚然吧。另一方面,人偶的似人特性,也經常被運用在民俗活動上。民俗學裡有個詞,叫做「交感巫術」,可分為「相似律」和「接觸律」兩大定律,其中「相似律」指的就是藉由同類相生的原理,透過模仿來實現想做的事情,而人偶就是最常被使用來施行交感巫術的工具之一。
或許是因為人偶兼具了恐怖神秘感,以及可用來作為施法道具的特徵,不少懸疑恐怖小說/電影都喜歡拿人偶做為主題,諸如《歡迎光臨死亡小鎮》、《鬼娃新娘》等。秀威本月所出版的推理小說新作《人偶輓歌》,同樣也運用了人偶,但不同的地方在於作者除了使用的是臺灣獨有的布袋戲人偶外,還透過此書提出了一個讓人深思的問題:「人是什麼?」從生理上來說,人和人偶之間當然有著決定性的不同,但是從哲學思想的角度來說,我們又該怎麼為「人」來做定義呢?有人類的身軀,能說話、會思考,就可以算是人了嗎?書中的曉娟說得好:「人偶是受到人偶師的操弄而成為人偶,那麼被人操弄的人還能稱為是人嗎?」一個沒辦法依照自己意識行動的人,雖然身軀是活著的,但實則只是個活人偶,處處受人操控。只是,人活在世,又有多少人能夠完全自主做出選擇呢?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人偶,受到周遭人乃至於社會的操控,做出有違自己意志的事情而不自覺吧。
整體來說,《人偶輓歌》不論是故事內容和人物塑造上,都可見作者的用心經營,是本會讓人期待續集並且想將前面的作品也翻來閱讀的佳作,在此推薦給同樣喜歡閱讀推理小說的朋友們。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阿爾法的迷宮

阿爾法的迷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21

不知道大家閱讀小說時是否會先讀放在最前面的導讀呢?
讀推理小說最怕被人爆雷,自從有了被導讀文爆雷爆光光的經驗後,紀華就養成了直接先看作品,之後再回過頭去看導讀的習慣。不過這一次紀華深深覺得自己應該先讀寧微君所寫的導讀才對,該文不僅詳細爬梳了王稼駿先生的創作經歷,使首次接觸王稼駿的作品的讀者可以對其有整體性的認識外,他還在文末提醒了三點注意事項。紀華讀完《阿爾法的迷宮》後,再看到這三點提醒,真有種「相見恨晚」(不要誤用成語)的懊悔感!尤其是第二點:「第二、請留給自己相對充足的不間斷閱讀時間,待你讀完後會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頁17),如果事先看到這條提醒,紀華一定會挑選有足夠的不間斷閱讀時間才拿起此書,一口氣讀完,徹底享受閱讀它的樂趣吧!
由上述的內容,大家不難想見《阿爾法的迷宮》是本頗為複雜的科幻推理小說,需要不間斷的閱讀時間,方能充分閱讀並明白之中的布局。書中作者以最新的刑偵技術「阿爾法」為中心,搭配找尋被害者遺體的案件搜查行動,展開了一段夾雜人性、慾望角力的驚險故事。平心而論,這種以大腦相關的科技技術為核心,特意營造出虛實交錯之感的故事並不少見,也因如此,故事的走向與爆點所在很容易被讀者們猜出。作者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觀下,寫出令讀者驚訝的故事情節,同時必須具備縝密的邏輯能力與想像力,讓讀者接受作者的情節安排,確實是件不易的事。
《阿爾法的迷宮》大膽地挑戰了這項難題,在先進偵察技術的背景下,編織進了多重案件,將過去、現在、現實、虛幻結合在一起,成功增加了故事的複雜與曲折程度。加上作者在情節上的精心設計,使得讀者每次以為看到事件的終點曙光時,故事又有了新的轉折,謎團一變二變三變,不斷有驚奇的結果發生,令人不禁想讚嘆:「真是座與書名相符的龐大迷宮。」
總結來說,《阿爾法的迷宮》在故事布局、詭計設計上都頗為成熟,是本值得一讀的推理作品。然而,誠如寧微君在導讀中的三點提醒中所說:「請主動放棄與主人公共同尋找真相的念頭」,正因為這個故事的迷宮龐大,與其執著於追求事件真相,不如抱著欣賞的心情,單純享受作者帶給我們的一場閱讀迷宮,相信讀者們將會體會到捨不得將書放下的愉快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慧能的柴刀:靈術師偵探系列

慧能的柴刀:靈術師偵探系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16

近幾年臺灣推理小說在眾人的努力下,開始有了突破性的成長,不僅出版作品增加,題材更是多元。諸如以新聞傳播為元素的《第四名被害者》、融合舞女文化的《詭辯》、結合奇幻與推理的《陰陽判官生死簿》、改編自真實刑事案件的《無臉之城》以及極富地方色彩的《沙瑪基的惡靈》等(作品繁多不及備載),每部作品都擁有其獨特的風格,讓人讀來頗有各方英雄群起的味道。
舟動先生的《慧能的柴刀》也同樣是深具個人特色的推理小說,有別於前文所提到的幾本著作,《慧能的柴刀》是以充滿博學性與哲學性的內容,搭配臺灣在地的民俗信仰,所撰寫出的臺灣推理小說。
從風格上來說,這種類型的作品,很容易讓人想到日本推理大師京極夏彥的百鬼夜行系列(據說舟動先生本身就是京極迷?),尤其是主角宋劍軒在關鍵時刻雙手向後撥,甩動在背部印有正五芒星的寬長紫色披風的靈術師形象,很難不去聯想到在「驅除附身妖物」時,身穿胸前染有晴明桔梗印日式和服的京極堂中禪寺秋彥。
然而,凡是有讀過百鬼夜行系列的讀者們都知道,京極夏彥的作品之所以獨樹一格,除了其獨特的敘事風格、故事安排外,支撐在背後的龐大知識量,也是讓人津津樂道的關鍵。因此,京極夏彥在日本能夠擁有「一人一類別」的稱譽,正凸顯出他的風格之特別,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模仿得來的。正所謂「沒有三兩三,怎敢上梁山」,日本推理界尚且只有京極夏彥一人能夠達到此境界,臺灣想要誕生一位屬於自己的「博學+民俗+鬼怪傳說」式推理小說家,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舟動先生《慧能的柴刀》的出版,無疑是為這條推理之路打開了門扉,揭示臺灣推理小說界蘊含的潛力。
其實就紀華個人的想法是,雖然《慧能的柴刀》因為路子相近,很難避開與京極夏彥之間的聯想,但《慧能的柴刀》還有更多與百鬼夜行系列迥然不同之處,尤其是其融合了臺灣在地的民俗信仰,在先天上便有截然相異的差別,實在不必特意比較兩者的優劣。
在創作手法上,舟動先生挑戰了罕見的第二人稱觀點,是頗為特別的嘗試。相較於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的寫法,第二人稱也許更容易讓讀者進入情境之中,例如著名的自創遊戲「廢都物語」便是很好的例子。問題是,「廢都物語」是電玩,作者在使用「你」的同時,還搭配著選項,以此加深玩家的參與感,進而達到「催眠」讀者感同身受的效果。《慧能的柴刀》是小說,沒有讓讀者參與的過程,單純靠作者的敘述來推進,要避免不同個性的讀者出戲,其實並不太容易(紀華自己挑戰過,結果被叮得滿頭包,深知第二人稱書寫不易)。舟動先生能夠巧妙的加以運用,也突顯出其寫作功力的不凡。
寫到這裡,也許都有人懷疑紀華是不是收了什麼好處,把這本書捧得如此高了(笑)。實際上,撇開寫作風格、創作手法不談,單純回歸到一本書「好不好看」這點上,紀華個人閱讀《慧能的柴刀》的經驗是頗為愉快的。特別是紀華這幾年在研究關於「鬼」的議題,因此對於《慧能的柴刀》中討論「鬼」的部分感觸特別深,也透過閱讀這本書,始知原來中醫也有關於「鬼」的討論(紀華個人見識淺薄),讓紀華收穫很多,不得不說這是本既能享受到閱讀娛樂效果,同時也能增廣見聞的好書。
在餐飲界有個詞,叫做「Culinary Point of View」,意思是具有強烈辨別度,深具獨創性的「必殺料理」(個人英文很菜,如解讀錯誤還望請大家指教)。紀華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在小說創作上同樣適用,臺灣推理作家如何在現今翻譯作品充斥的小說市場中,創造出獨具風格的小說,勢必將成為臺灣推理小說能否蓬勃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慧能的柴刀》的出版,其實正透露出臺灣推理小說界另一座山頭崛起的曙光,雖然終章的力道稍弱(讓紀華有點出戲),但整體來說是本可以激發讀者們思考各種面向的好小說,個人深深期待後續作品的誕生。同時,也期許臺灣推理小說能有更多類型的故事出現,進而踏入百家爭鳴的臺灣推理小說新世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沙瑪基的惡靈

沙瑪基的惡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5/25

很高興能夠參加這次秀威資訊舉辦的《沙瑪基的惡魔》試讀活動,更高興的是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優秀的推理小說作品。
一直以來,紀華總以為自己在閱讀上是不挑食主義者,什麼都可以讀,很少有「水土不服」的現象發生。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知不覺間竟變得「挑食」了起來,尤其對於作者文字運用的功力,顯得格外敏感。也因為這樣挑食的毛病,讓紀華每次在閱讀新書時,總有種在玩俄羅斯輪盤的感覺,深怕才剛開始閱讀,就因為無法和該書的文字「波長」對上,而陷入進退兩難,讀也不是,不讀也不是的困境之中。
閱讀《沙瑪基的惡魔》卻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幾乎是打從序幕開始,紀華便有種「這本書沒問題!」的安心感。《沙瑪基的惡魔》在文字的運用、氣氛的鋪陳等方面都頗有水準,每個故事段落和段落之間的轉折連接都經過細心安排,敘述文句也十分流暢而優美,例如在描述鑑定命案現場的印記時,沙棠寫道:

經年累月沒有清理的空中塵屑如同泥土一般,清楚壓印了一條生命的輪廓。(試讀本頁105)

文句表達清楚但又不會顯得過於直白,這讓紀華相當喜歡。
另外在陳述諸如角色的心情、對於世間看法等等的,作者也往往能夠準確拿捏其中的分寸,讓文字內容既不會流於說教,又能打動讀者,使讀者產生強烈共鳴感,紀華個人覺得這點在近期推出的臺灣本土推理作品中誠屬難得,像是李武擎回應謝禾良時說道:「如果所有付出的情感都可以得到回應,這個世界就沒有別離了。」(試讀本頁192)短短的幾句話,卻帶著深深的哀傷,讓紀華讀到此都忍不住要和書中的唐聿一樣「呼吸一滯」。(也因為《沙瑪基的惡魔》在劇情安排與文字運用這兩方面的成功,讓紀華在閱讀此書時格外掙扎:很想快翻到後面看結局,但又不想錯過每個字句,結果陷入煩躁〔想趕快看到結局〕和愉悅〔細細品嘗文字的愉悅〕兩難之中,真的好辛苦啊orz。)
整體來說,作者充分地將小琉球當地的風景特色與傳說,與人性貪婪以及研究vs利益的角力等議題加以融合,爬梳出一部深具臺灣特色的推理小說,不僅在文字掌握與情節安排上別出心裁,也不會讓人有「強硬要加入各種議題」的彆扭感,是本相當好看的小說,強烈期待能看到此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問世!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無臉之城

無臉之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4/23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無臉之城》,紀華應該會用「叛逆」這兩個字(或「叛逃」)。明明這本書是被分類為「華文懸疑/推理小說」,但不知道為什麼,讀完後卻讓紀華想起《傷心咖啡店之歌》。或許是因為這兩本書都蘊含有被現實社會束縛的窒息感,以及企圖從中掙脫而出的元素吧!
也因為這個元素的存在,讓《無臉之城》在近幾年出版的臺灣推理小說中,顯得格外的獨特而顯眼。相較於著重於詭計設計的推理故事,作者細膩而深刻地描寫出人在臺北城市中的心靈糾葛,例如以太對人群的恐懼,作者將那種彷彿讓人窒息的壓迫感精準地展現出來。其他諸如小柔、韶涵等人的心路歷程,也都極為生動而寫實,像是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縮影,因此讀起來頗讓人產生共鳴。
在事件內容上,作者融合了臺灣實際發生過的刑事案件,這不僅使得故事更為貼近臺灣社會,同時也血淋淋地呈現出了一個人是怎麼走上犯罪這不歸路。作者用著冷靜但銳利的刀鋒,直接切入了臺北這座繁華都市底下的黑暗,揭示出臺灣社會裡,被約束在教條、社會規範等力量下的人們,如何慢慢地扭曲。也許,我們所處的世界只是表面的寧靜,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囚禁著一個個渴望深呼吸的空虛靈魂,以及怎麼也擺脫不掉的窒息感。
總結來說,《無臉之城》的出版,在在顯示了臺灣推理小說已經從純粹的劇情、詭計導向,走入人性糾葛的探討,不僅在題材的廣度上有所突破,更進一步地兼具了人性、社會探討的深度,令人眼睛一亮。
由衷期待看到作者的下一部作品,也希望臺灣的推理小說能夠邁向更高的巔峰。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0 人(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