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智者 諮商心理師的所有評鑑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8/24

埃及、西亞、希臘、與羅馬,是西方文明的四大源頭。在神秘學領域中,埃及的重要性更是佔據首要地位。以占星學來說,埃及文明是金牛(座)時代的代表,象徵物質文明的豐富與燦爛。在塔羅學裡,古埃及人又被視為是大秘儀的創始者,他們利用繁複的象形文及大秘儀將古老的智慧隱藏起來,以免被外人知悉。

埃及學與西亞學可以說是鑑定一個國家是否夠格自稱為先進國家的指標。只有夠進步的國家方能有足夠的資源與視野去研究古文明的興衰,歐、美故不待言,日本這三十年來對古埃及的研究投入之多,也讓所有亞洲國家瞠乎其後。中研院學者蒲慕州,是臺灣極少數的埃及學博士,這本《法老的國度》,就是他以國人的角度去寫的古埃及文化史。

古埃及的研究起於拿破崙的東征埃及,此役雖然以失敗告終,但隨行法軍的研究人員卻帶回了重要資料「羅賽塔石碑」的拓本,於是興起了一股研究埃及的熱潮。終於在學者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1790-1832)的努力下,古埃及的象形文終於破譯,沈寂千年的古埃及文字與歷史才慢慢浮現,為世人所知。

我們熟知的金字塔其實是古王國時期的產物。它並非一開始便以完整的型式示人,而是經過一些演變,從長方形、階梯形,逐漸修正而成,即使是以金字塔形為藍本,也曾經因為設計失敗,讓金字塔必須減少角度重蓋,以免石材過重有壓垮之虞。這個於建造中途被折了角的金字塔稱為達舒(Dahshur)金字塔,雖然在後人的眼光看起來並不完美,但我卻認為有很大的重要性。因為它顯然說明了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並非源於外星人的教導(如許多人的猜測那樣),而是歷代工匠與設計師透過實作的經驗慢慢修正、打造而成,是一個純人類智慧的產物。歷史的重要性即在教導我們注意變化的軌跡,而非特定的瞬間。因我們往往為後者絢爛的表象所迷,而忽略了表象背後不斷累積和交互滲透的過程。

從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埃及是有趣而且有益的。不同於市面上介紹埃及的書籍多以政權遞嬗的角度來談埃及史,文化變遷告訴我們埃及人怎麼生活?特別是我們一直很陌生的文學。蒲教授在書中大量引用了他所翻譯的埃及文學,從內容中你會發現埃及人的生活樣貌,特別是箴言與書信,說明了幾千年前的人類與現在並無二致,一樣是生活在愛欲情仇的社會裡,並為了家計或愛情而苦惱。在埃及漫長的文明中,影響現代文明甚深的猶太教也備受影響,其箴言文學被認為與舊約聖經有關連,死後審判的觀念也顯然影響了基督教的末世觀。更別提阿肯那頓(Akhenaten)法老曾進行過的宗教改革,他企圖將原本多神信仰的埃及改為一神信仰。結局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猶太教的一神信仰是否受其影響仍是許多學者討論的議題。

埃及文明的消失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伴隨著政治影響力的低落與軍事力量的衰頹而逐漸質變。尼羅河三角洲長期與西亞各民族互動,甚至不少族群在那裡建立政治勢力,在埃及帝國走下坡的時候,這些民族的影響力就不容忽視。然而,最關鍵的仍是希臘帝國的興起。托勒密王朝建立後,希臘、埃及兩個文明產生深刻的互動,一方面,後期出現的草書體使埃及文字逐漸轉為拼音系統,一世紀後出現的科普特文更大量使用希臘字彙。二方面,大量定居於埃及的希臘移民及本土埃及人都相互使用彼此的傳統姓名,甚至宗教上也出現融合的情況。傳統的墓誌銘在口吻上也改變了,原以讚頌墓主功績的傳統樂觀氣氛,轉為典型希臘式對命運、人生意義與死亡的沈思。最後,基督教的興起使埃及和希臘人有了溝通的橋樑,傳統的埃及宗教不再獨佔民間的信仰。

從考古的證據來看,象形文最後的使用年代大約在四世紀末,草書體也約持續到五世紀末左右。若比較埃及傳統宗教跟基督教兩者神職人員的差異會發現,神廟的祭司不如基督教會的教士那般積極,後者非常重視傳教活動,強調向外的擴展;神廟祭司卻更像文獻的保管者及儀式的行政管理人員。正是這個「華夷之辨」的概念,使希羅時代的祭司為了保護埃及宗教傳統不落入「外人」之手,遂在古典埃及文法和象形符號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複雜的符號系統,這些可說是加了密後的埃及文字除了長久浸淫其中的祭司外,少有人能夠讀懂。更別說托勒密王朝的統治者,除了末代的埃及豔后克麗奧佩托拉七世(Cleopatra VII)外,竟無人能說埃及語。此等統治階級與民眾的遙遠距離,終於使搖搖欲墜的埃及本土文明消失在歷史舞台之中,其宗教的玄秘也隨之被人遺忘。

那個曾造出吉薩金字塔群來對應星空獵戶座的偉大埃及人,那個曾以醫學和藝術成就讓希臘人為之折服的古代埃及人,他們的神秘面紗正逐漸揭開,但永不可能完全褪下。從神秘學的角度來談,大秘儀是否為古埃及祭司刻意隱藏了重要智慧的工具?在永生的觀念裡,他們是否不再信仰肉體的重生,而在諾斯底(Gnosticism)教派的影響下,改重視救贖的真正知識?埃及的歷史太長了,我們很難相信這麼偉大的文明,沒能發展出超脫世間的智慧。這也是神秘學家仍宗埃及為師的原因。但就一個對人類一切充滿好奇的學習者來說,我相信存在本身即是奧秘,古埃及向我們證明了,文化永遠不能脫離生活。那些死去的知識往往是停頓了的。虛懷若谷才是常保偉大的真正關鍵。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的整合

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的整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8/24

所有從事或有志於諮商與治療的人們都不能再迴避靈性議題了。超個人心理學是從心理治療開始的,不管你喜不喜歡,都不能無視快速增加的靈性需求及產業。靈性議題的討論對實務工作者來說已不僅是一種生活的調味料,更因為這個議題已大量衝擊了這門專業的界線及前提,讓心理治療必須正面迎受這個來自底層民眾對物質社會及唯物主義的反動。

你一定發現了,各式各樣強調靈性的工作坊、課程訊息充斥在我們周遭。有天使、有光、有脈輪、有精微體、有人類圖、有禪修靜坐、有香油花精、有占星塔羅等。啟蒙運動誓言為人類掃除迷信,科學的無上成功更是推翻了宗教的教條主義,全世界的宗教在破敗,控制力衰頹後的靈性空白由誰彌補,如何彌補?許多哲學家都已提出這樣的問題。原本該當仁不讓的心理學在這個議題上猶豫不前,但治療師面對群眾的靈性需求首當其衝,我們不得不回頭重新檢視理論的缺失以及我們的工作:人,存在的基礎是什麼?

從心理治療的發展史來說,超個人心理學的崛起可以說是演化下的自然結果。心理學的發韌自19世紀末始,強調科學的典範,漸以可見的、可測量的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於是我們開始有了心理治療第一勢力的行為主義學派,由它衍伸了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同時,以古典精神分析為首的精神分析學派也逐漸壯大,稱為心理治療第二勢力,著重人的潛意識動機與自我的結構;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Rogers與Maslow促使人本心理學興起,後者創造了人類成長的第一張地圖,是為第三勢力,包含完形治療與存在治療都屬同個範疇。

心理學的前三勢力都屬自我的領域,即使在人類潛能運動最興盛的時候,已有不少人發現在全人的觀點下,這些理論仍有許多不足。最著名的當屬Maslow,他已提到需要「就超人類(transhuman)進行思索,這是一種超越人類本身的心理學和哲學。它尚未出現,但即將出現。」接著更在《存在心理學探索》裡說「我認為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是一個過渡,是對更高級的第四心理學的準備,及超越個人的、超越人類的、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超越人性、同一性、自我實現等的心理學。」

60年代大量向東方宗教傳統取經的新時代運動已經揭露了心理治療無法迴避的新方向,超個人心理學的興起可以說已水到渠成。回顧心理治療的發展,超個人心理學是演化的必然路徑,它強調將人類放到更大的宇宙中,不僅僅是內在、人際、或家庭的場域。這個工作最偉大之處在於它不避諱於向世界各地千年以上的靈性與宗教傳統學習,而且相信人類的成長有不同的可能性,因此拒絕教條式的理論,所以取材非常寬廣。他們認為人類的真正身分是靈性的,不同於表面的認同,所有不承認這一點的心理學都必然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心理學。

在這麼多的取向裡,作者用一個統一的架構來說明世界宗教及各種超個人心理治療理論的不同取向,即Aldous Huxley的永恆哲學所區分的四重架構(若你對神祕學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定會發現四重架構正巧對應了四元素及卡巴拉的四重世界),包括:身、心、魂(soul)、靈(spirit),與人間層、中介層、屬天層、及永恆層。以宗教為例,在一神教傳統中,重點放在與神建立關係,靈魂與神的疏離是造成墮落或空虛感的主因,目標放在與神有更深的聯結,屬於屬天層。但在東方的宗教傳統中,強調的則是自我虛幻的本質,即空,靈性的實像是本來無一物,超越一切分別,屬於永恆層。永恆哲學的優點即在於它的完整性能使每種靈性經驗被放進這個架構。

在超個人心理治療發展的過程中曾經有過許多偏見,如今隨著實務工作的進展已經慢慢得到澄清。首先,是過去曾經認為靈性的彰顯必須是在擁有良好、穩定的自我結構為前提才可能。但現在越來越發現,靈性的實現並沒有固定的次序和範疇,「發展階段」的概念是屬於自我的,而非靈性的。靈性不需要任何發展,也不會得到任何東西。只要當下覺醒,就可以取用整個靈性。在印度教的經典中亦曾記載過直接涅槃的例子,而後才開啟了不同層面的覺知。靈性覺醒可以發生在任何瞬間,因此心理治療不必然要在靈性覺醒之先。

其次,是誤將靈性當為防衛的藉口。許多人在學習靈性議題時,會使用各種詞彙來否認自己的創傷跟情緒,作者稱為靈性逃避。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聽見某些修道者嘴巴談論著慈悲、放下、與能捨,但其行為表現卻是貪婪而好鬥,這便是靈性逃避的展現。而一個帶著僵化態度學習靈性議題的人,也往往偏向嚴苛與教條,禁止自己與他人以較不壓抑的方式走向靈性道路。這樣的人如果同時接受心理治療來處理內在議題,反而能有更大收穫。

第三,佛洛伊德及精神分析的理論家常將合一體驗貶抑為神秘的、退化的共生體驗,認為那是精神分裂者的表現形式。事實上,這跟許多靈修者與神祕主義者的表述並不相同。用個知名的譬喻來說,精神分裂者的意識是在靈性的大海裡溺水,修行者的意識卻是在當中自在地游泳。後者在共生、界線消弭的意識裡仍能保有自我,並自由地取用他所需要的。但精神分裂者感受到的卻是一種淹沒與失控。這兩種狀態是不同的。Ken Wilber即將此歸類為前/超謬誤(pre/trans fallacy),他假定人的精神有三個發展層次:前個人、個人,與超個人。精神分析及客體、自體心理學研究最深的是前個人狀態,那時還沒有自我意識;超個人狀態則經過自我意識的發展後加以超越,仍保有自省的能力卻不受自我的限制。他首度指出了過往心理學家的誤解。

其實心理治療與靈性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以靈修為例,作者收集了一些證據後發現,靈修帶來的效果多數都很短暫,回到現實世界後,挫折很容易又引起原先的防衛。因為發展的失敗帶來自我的缺陷,需要處理早期的創傷並加以修復後,人才可能用更成熟的方式回應世界。靈修結束或超常意識出現後,超個人心理治療師必須要帶領個案重溫經歷,將體驗帶回日常生活中引發新的統整。因此我認為一個好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師其實不需要由額外的專業來訓練,而應是在原本的心理治療專業中加以強化。重點是將整個治療理論與人的概念放到超個人心理治療更廣闊的脈絡中來學習心理治療。所謂的超個人治療師也不表示已經開悟或成為聖人,或者已完全得到療癒,而是積極投入自身的療癒,並在投入內在、深度的工作之外,主動探尋個人意識發展的靈性道路。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能處理靈性議題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師,需要額外注意一些特別的倫理議題。例如,你要揭露自己的靈性價值觀到什麼程度?當事人的宗教信仰及其體系的靈性發展路線你熟悉或能接受嗎?你是他的諮商師或靈性導師?治療者很容易受到誘惑成為當事人的靈性導師,進而將自己擺在權威者的位置。你給的家庭作業是否該包含靈修?這是處方之一,還是額外的輔助方式?如果這是處方之一 ,是否又會使你陷入諮商師與靈性導師的雙重關係?你介入的層次應該到哪裡?驅魔?靈氣淨化?開啟脈輪?通靈?回溯前世今生?打坐禪修?許多治療師在這裡陷入了兩難。

我願再強調一次,靈性議題對心理工作者來說已不可迴避。特別是所有諮商與治療的從業人員,我們或者袖手旁觀,或者嗤之以鼻,這都不是對個案最負責任的方式。我們應當思考:我們的時代發生了什麼,讓那麼多民眾自主地去尋求靈性的支持與協助?這個問題如果不是心理學的責任,那麼又是誰的?如果市場上的靈性工作者可以解決這類問題,何以我們不能?靈性產業化的結果又是誰受害?這種包裝過的、商品化的、快餐式的、實用的靈性,讓消費者誤解靈性是存在於我之外的物品,而非我本自有,此難道不也是分裂的一種形式?但願每位諮商治療界的同行都能深思這些問題,為你我靈性的存有同盡一份心力。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9 人中有 39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用塔羅開啟創意寫作之路

用塔羅開啟創意寫作之路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8/24

用塔羅牌來幫助寫作絕對不是什麼新鮮事。舉幾個作者提到的例子,包括以《憤怒的葡萄》和《人鼠之間》聞名的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著名的恐懼大師史蒂芬金,乃至以《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為國人熟知的義大利名小說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1985,曾以塔羅牌為主題發表過《命運交織的城堡》,臺灣亦有譯本)等,都曾使用塔羅牌為工具來創作小說。

事實上,塔羅牌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說。從大牌的結構與順序來看,其實就是一個人邁向成長時所歷經的各種情節與轉折,最終走向整合的英雄之旅。宮廷牌組是16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小牌則代表劇情上演的舞台與背景。每次的解牌過程就是一次新的創作,因此把塔羅牌的占卜師比喻成說書人,似也未嘗不可。對塔羅牌瞭解得越深,對神秘學的知識知悉得越廣,當中的意義就會越豐富,因此解牌往往能提供當事人自我瞭解的架構,進而觸發他更細緻的感受,為個人原先單薄的生命長出血與肉。也正是在解牌的過程中,卜師與問卜者能透過畫面的啟示與討論而產生連結,深刻的會心(encounter)經驗也跟著出現。占卜、創作、與諮商,都在同一個時間被解牌這件事所完成了。

許多人問我,塔羅牌的魅力何以與日遽增,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投入與學習?或許與此有關。

回頭再來談創作,作者Corrine Kenner在本書為我們仔細地介紹人物、情節與場景的細節都可以藉由塔羅牌處得到靈感,當然你可以隨意抽牌決定劇情發展,但也可以透過牌陣來設計故事線,例如經典的聖三角與賽爾特十字牌陣。對熟悉塔羅知識的玩家來說,這一點也不困難。人物的挑選自然不用提,人物的各種感官感受,習慣動作,乃至故事所要揭露的主題,這些細節也都能夠過塔羅牌來豐富。若你打算寫一部大規模的小說或電影劇本,作者建議你可以將22張大牌全數用上,她以《羅蜜歐與茱麗葉》為例,劇中的角色事實上都可在大牌中找到對應。此種將大牌視為原型理念的作法,提供了創作者需要的各種人物以及劇情線索。

如果你對創作沒有興趣,可以直接翻到本書的第二部分。本書的第二部分是以指南的方式來設計的。作者在此單元會逐一說明每張牌的人物、象徵、與細節,並說明每張牌義與文學創作的關聯。必須說的是,本書在牌面細節處的說明非常傑出,不論你是新舊玩家,一定都會有意外的收穫。舉個例子,皇帝牌背後的沙漠很少為人所注意,而這點是可以跟女皇牌背後的森林草原做比較的。惡魔牌中的天使長烏瑞爾(Uriel),命運之輪裡的煉金術符號與年之輪,戰車牌中的林伽(lingam)與約尼(yoni)等,這些也都是比較少人會留意的特點。小牌的解說處中她也為我們適時地整理出該牌的傳統義,這些傳統義多是從偉特的書裡取來的,可以作為進階學習者的補充。

這是Corrine Kenner被翻譯至國內的第二本書,前一本《塔羅與占星》詳細講解了黃金黎明協會對塔羅與占星的對應關係,亦是相當值得推薦的好書。更值得一提的,是翻譯者亞瑟,他已連續為我們譯介了多本神秘學作品,包括偉特本人所寫的《圖解塔羅》、著名人本與心理占星家阿若優的《星盤詮釋指南》、及上述提及的《塔羅與占星》與本書等。翻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針對特定學科的翻譯更需要許多經驗才能完整把握該學科的背景及語境。在看見優秀作品面世的同時,也讓我們感謝翻譯者的長年投入,滋養神秘學的園地。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7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圖解】道教

【圖解】道教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6/25

道教是一門很中國的宗教。其思想自老莊始,結合中國的歷史、神話、人物,逐漸揉合而成。在臺灣,許多宗教儀式與習慣,如過年安太歲、祭拜文武財神與文昌帝君等,都不能脫離道教的影響。

道教的創立自東漢時期的張道陵始,到東晉之時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受惠於當時的社會氛圍與道家思想的研究,道教的理論家與宗教家輩出,如寇謙之與陸修靜,使道教逐漸壯大。唐朝政府建立後,設道教為國教,更讓它的發展達到頂峰。著名者有孫思邈、王玄覽、杜光廷、司馬承禛等人。宋代時,道教大體維持與政府的良好關係,宋徽宗曾親自撰寫《神霄玉清萬壽宮記》,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

金元以後,各宗派分立,逐步形成了北全真、南正一兩個派別,其中以邱處機與全真七子最為出名。明朝政府建立後,革除了「天師」稱號,道教的地位衰頹,其中雖編修了《道藏》,並興起了武當派,然而道教的走向卻已往世俗功利的方向發展,道士不再關注教理的傳播,而是命理的服務與解答。其後的清朝政府重佛抑道,道教雖傳承不絕,但在知識份子心中已失去了影響力。中共政府建立後,道教在中國斷根,天師一職在臺灣延續,目前由第65代傳人繼續主持。

從道教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知道它先是延續中國的神仙傳統與道家、陰陽家的理論,而後借鑒佛學的思想與系統,擴展了自己的理論和教團組織。歷史上,它透過與政府的緊密關係取得了重要的政治地位,也隨著統治者的打壓,逐漸衰頹,道士逐漸成為一門觀氣相命的「職業」,而非度化淑世的宗教志業。但它所留下來的理論中,關於內外丹、導引行氣、符籙、命相與醫藥等知識,仍然對華人文化圈有很大的影響。吸引了許多人的興趣。

這些學問可以用「五術」來稱之。五術分為山、醫、命、相、卜等五類,山主要指的是保健身體與心性的方法,導引、靜坐、拳法都是;醫則指用以治療的方劑與醫術,同時包含收驚這類的「靈治」項目;命指命理,包含紫薇與八字;相指相法,包含風水、手面相等;卜則指占卜,如奇門遁甲、六壬、太乙等。

道教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和中國歷史的緊密結合。以60太歲神為例,每年的值歲神雖有不同,但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道教固有的「成仙」思想將這些符合傳統倫理觀的有德者神格化,成為祭祀對象,儒道間的融合可見一斑。我自幼便對宮廟道觀中的神祇、執掌與事蹟有很深的好奇。這些我們不知道名字的神,不知道為何而有的習俗與儀式,背後的原理究竟是什麼?失去了活潑潑的教理所指導的宗教,最後僅存死去儀式的痕跡。

有時看著不明就裡的信徒與不知所謂的住持與掌寺,我就為這些曾經宏大玄妙的思想感到悲哀。在沒了哲學的源頭後,宗教僅存空殼。而那些徘徊猶豫在宗教儀式與哲理中間手足無措的現代人啊!他們的內心則將永遠存著空無。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

高山寺的夢僧: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6/25

明惠(1173-1232),日本鎌倉時代的華嚴僧人。在日本歷史最動盪,佛教宗派並起的那個時代,他沒有樹立任何宗派,而是恪守佛教戒率,專心一致地修行。最為人熟知的,是他自19歲開始紀錄了持續一生的夢境,一千年後的今天雖有部分軼失,但多數猶存。

明惠是日本佛教的異數,在日本,佛教僧侶多數是可以娶妻的,這個現象在全世界的佛教國家中都絕無僅有。淫戒,是佛教的重戒,但日本社會卻允許僧侶表達與滿足他們的性需求,因此成為一個獨特的佛教文化。明惠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佛的,但他卻選擇終身守戒,為僧侶表率。明惠自幼便有強烈的宗教情懷,他9歲出家,並兩度捨身,用激烈的方式追求佛法。一次是13歲時,明惠自認「吾年十三,已然老去,死期不遠矣!」於是決定效法佛陀,夜宿於墓地,將自己的身體餵食於狼虎。一次是24歲隱居於紀洲白上峰時,他親手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抗議當時佛教僧侶身著華服,講求儀表容貌的墮落現象。

對求道帶著激烈性格的明惠或許給人一種難以接近的印象。然而事實上,他對自己的要求雖然嚴格,卻是一個富幽默感和人道精神的僧人。這些特質不僅可以在他與弟子的相處過程中窺見,更因為他於承久之亂後收容了許多落難的貴族人士來得知。明惠甚至因此被六波羅探提(特務機構)給拘提,接受當時的幕府掌權者北条泰時的訊問。然而北条泰時卻在審訊時被明惠法師的態度與人格所折服,兩人進而結為莫逆,間接影響了北条泰時頒佈之《貞永式目》的原理。《貞永式目》是影響往後日本社會之組成及運作最重要的法律書籍。它的理論基礎並非來自任何法理,而是明惠「如其應然」的思想。未曾建立任何佛教宗派的明惠,竟然用這樣的方式改造了日本社會,或許也是歷史的必然吧!

簡單介紹了明惠之後,讓我們回頭談論他的夢。如果你讀過榮格的自傳《回憶、夢與省思》,或許會對榮格在書中的通靈現象感到十分驚奇!無獨有偶地,專注於修行與內省的明惠也有此類現象的發生。令人佩服的是,一般人或許會對這樣的「神通」感到畏懼或自鳴得意,但對以「開悟」為目標的明惠來說,這些不過如「餓了吃飯,渴了喝水」那樣自然。對許多真正的佛教徒來說,神通是附加的,是一個人因為長久地專注於內在無意識領域,自然(或偶然)得到的能力。坐禪期間有過相似感受的不在少數(如他心通、天眼通等),這是許多佛教徒都有過的體驗。對於這樣的現象,散見於明惠弟子的紀錄。而在最著名的春日大神顯化一事裡,明惠本人則將他自己的紀錄給銷毀,目的顯然是不願後人將追求神蹟當作修行的目的。

意識層次的降低能夠消融自他間的界線,進而產生許多同時性現象,這是深度修行的結果。身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分析師的河合隼雄在本書中詳細敷論了「物」與「心」之間的關係,讓我們瞭解了人類意識的存在方式。明惠持續了40年的夢紀錄,則讓我們能觀察到明惠內心狀況的演變,是如何一步步地往個體化的路邁進。比較榮格與明惠的夢後會發現,雖然他們兩人的夢境所顯示的徵象不同,但背後卻有同樣的意義。顯然夢境的內容雖會因為文化差異而有不同的寄託,但旨趣歸一。

讀這本書給人的感動是濃烈又低迴的。明惠意欲前往天竺求佛的心願遭到春日大神的顯化與勸退一事,發生在1203年,與回教徒入侵印度毀壞了佛教的重要學術中心「維克拉瑪席拉寺院」同年,印度佛教自此滅絕。遠在日本的明惠不可能知道此事,但神蹟卻阻止了他。縱然是巧合,也未免令人驚訝。如若有神,這或許是最體貼的方式吧!猶使人感動的,是他在亂世中嚴以律己的精神。40年不間斷的夢紀錄,也可以看做他人格特質的衍伸。以佛陀為師,在精神領域裡做毫不畏懼地探索與堅持。依他的聲望,創立宗派並不困難。但他想必知道,一個失去思想的宗派只會限縮人開悟的可能性,而使教義成為教條。依心行止,如其應然。明惠選擇用他的人格楷模,而不是語言文字,來定義他個人的存在。在標新立異,眾口喧嘩的現代,更使人神往。

京都,是許多國人會去造訪的古城。下次你或許也會願意前往京都北方的高山寺,一訪夢僧的事蹟。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2 人中有 1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人人都能玩塔羅

人人都能玩塔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6/25

不知為何,這是一本在國內顯得低調的塔羅好書。作者Hajo Banzhaf(1949-2009)是德國著名的塔羅師與占星家,又以塔羅為最出名。他出版的著作有21種,最著名的是被翻譯成20種以上語言,在亞瑪遜網站擁有5顆星評鑑的《塔羅手冊》(The Tarot Handbook)。雖然國內目前僅翻譯了這本《人人都能玩塔羅》(Tarot for Everyone),但其豐富的內涵卻絕對可說是塔羅學的上乘之作。

就從這本書的編排來說吧!在牌義的介紹中,書裡有約四分之三的版面是根據塔羅牌在三種牌陣的各個位置去闡明的。他主要使用的牌陣有三:愛的神諭、指南針、與盲點。這三個牌陣都各用4張牌。剩下的版面則用以說明該牌的:一、圖象及圖象義、二、通用義、工作領域、與感情領域的一般義。

很明顯,牌陣是本書的重點。但除了這三個在書中作為梗概的基本牌陣外,Hajo另在書末仔細介紹了幾個比較複雜的牌陣。這些牌陣的意涵頗深,特別是女祭司牌陣與門的牌陣,前者讓我們能針對問題的發展和隱藏的意義做一細膩的整合,特別是意識的期待與潛意識推動力兩者間的流動;後者的設計你則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開鎖的過程,以門為隱喻,層層地帶出我們在面臨新階段和新挑戰時可能的擔憂以及意外之喜。

但也正由於牌陣的突出,讀者可能會遺漏他對圖象義的解釋。我們知道大牌細節隱含的重要意涵需要專業的神秘學知識才能破譯,這一點對作者來說毫不困難。其實從他的著作中就可發現他對神秘學的掌握頗深,因此許多不易理解的圖象密碼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作者提供的解答。例如節制牌裡天使的胸章,惡魔牌的數字,高塔牌左右兩邊火珠的數目等。他也強調精髓牌的運用。其方式是把所得的牌數值相加(宮廷牌為0,其餘根據其數值),所得的和超過22者(以愚人牌表示22),繼續相加至個位數,最終數值對應到的大牌就是此次占卜的精髓和忠告。

Hajo跟許多塔羅師一樣是反對化約主義的。將問題化約為是與否,常是替人解牌時的大忌。較好的方法是,將當事人的問題分成A、B或者更多的選項,然後我們一步步地帶著他看不同的選擇與應對方式將會帶來何種後果,不要用簡單的二分法抹滅了問卜者的可能性與自由意志。誠如他所言:「塔羅牌是很好的僕人,卻是個很糟的主人」。此點值得我們深思。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2 人中有 1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古本山海經圖說(全二卷·增訂珍藏本)

古本山海經圖說(全二卷·增訂珍藏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6/25

中國有沒有神話?這是一個長久來令華人文化圈感到難以回答的事情。中國太早便進入歷史時代,歷史觀念的發達讓中國相較於其他文明,在傳說與神話的痕跡上都相當模糊。

從小亞細亞的亞述、巴比倫、猶太、埃及,到希臘羅馬、北歐,及美洲的印地安文明,南亞的印度與近東的日本,都可以從神話中看到明顯的創世脈絡。這些神話故事指導了人們如何與自然共處、及在人生遇到發展危機時該如何面對。在那個時代,神與人生活在一起,重要的人生教訓透過耳熟能詳的故事一代代傳遞,潛意識的原型也隨之滲透入靈魂裡,成為人類共同的遺產。

那中國呢?在黃帝統合各部落打敗蚩尤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人類的起源是什麼?社會秩序又依循什麼原則建立?這些答案或許只能在《山海經》裡尋找。

《山海經》是一部道道地地的中國奇書。根據本書作者馬昌儀的考察,山海經不僅是一部圖文書,更是一部先有圖再有文的圖說。歷代對《山海經》的研究已經指出,該書原本是以圖為主,文字為輔。東晉時代的陶潛便曾留下「汎覽周王傳
,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的字句。但經過時代的沿革,圖畫逸失的情況非常嚴重,只有作為輔助的文字流傳下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陶潛當時所見的山海圖,也已不是古圖。由於後代的山海經圖常是藉由文字的描述再由畫師補上圖樣,因此讓研究者對《山海經》的瞭解產生了不少困難。

那麼山海圖是怎麼來的呢?根據作者的整理,可以分成四類:一、禹鼎說。認為山海圖是根據夏禹所鑄九鼎上的百物圖樣而來,用以瞭解各地風土方物及魑魅魍魎。二、地圖說。此說認為山海圖本是地圖,那些難以到達的部分就畫上神怪野獸協助表意。文字的部分更可能是多個作者對同一副圖不斷增補而成。三、壁畫說。認為山海經跟楚人祠廟的壁畫有關連。四、巫圖說。是古代巫師招魂禳災時所使用的工具書,先有圖後有字。

現在流存下來的《山海經》,是明、清時代的的版本。古圖雖然已經逸失,但考察明清版本的圖畫後,學者發現,現存版本很可能是根據古本而來,因為當中沒有被佛道教影響的痕跡(佛教自東漢初傳入中國,道教也約在東漢末期創立)。明清版的《山海經》,某種程度上或許可說再現了當時的樣式。

《山海經》所載內容大致可以包括:神靈、異民、與各種蟲魚鳥獸等三類。書中所載神靈,多是華北地區的山神;異民我們稍後再談;篇幅最多的蟲魚鳥獸仍有部分猶存於世,例如猩猩、大象、鱷魚等,其餘動物又可再分為兩類:一類是顯然出於想像的神獸,如人面單足鳥橐肥,另一類則令人懷疑是已消失的物種。這些被紀錄下來的神怪異獸多數被附上了吉凶的特徵,如「見則其邑大旱」,「見則有兵」,「見則天下安寧」等;或具有某種療效與神效,如「使人不眯」,「食之己狂」,「可以禦火」等。充滿穿鑿附會的情形。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夸父逐日、金衛填海,都是出於《山海經》。遺憾的是,與其他文明的神話相比,體系仍不完整。此外,書中人物的形象可能會跟你原本的印象有不小落差。例如《西山經》中的西王母,經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這樣的描述顯然跟《西遊記》蟠桃大會裡的很不相同。可見隨著時光的流轉,神話人物的形象也會根據需要而轉化。

異民族的記載則是我個人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此類描述散見在《海外》及《大荒》各經。這些民族或者獸頭人身(如虎首蛇身的彊良),人頭獸身(如人首蛇身的延維),或者形體怪異(如手臂反生的天虞),種類繁多,顯示出當時人對異民族的奇特想像。或許我們可以將人獸同體的個案解讀為各部落的圖騰與巫師祭儀的穿戴,這樣就能瞭解為何有這樣的紀錄。在文明的蒙眛期,古人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理解所生活的世界。但《山海經》的紀錄似乎是太原始和支離了,離一個統整的神話體系還有一段距離。但很快地,中國進入了文字時代,歷史觀念的發展讓神話體系在未及建立前就已難產,神話故事因此被歷史故事取代,形塑出中國人獨特的心靈。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著名個體心理學大師的不朽鉅作

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著名個體心理學大師的不朽鉅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6/25

阿德勒(A.Adler,1870-1937),這位與佛洛伊德和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其理論影響所及,包含親職教育、犯罪預防及心理治療等領域。和他相關的書籍如雨後春筍,正快速地譯介進國內,讓心理學界及大眾都能有機會好好認識這位「全人心理學」的大師。

這本重譯的阿德勒經典《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舊譯:《自卑與超越》)可說是當前臺灣最完整而成熟的阿德勒著作(1932年出版)。他開宗明義地說:「人活在意義的領域裡。」而這個意義則是由個人對其經驗的詮釋所決定的。也因為這個「詮釋」,使得經驗的領域必須以人的認知做標準,這個被詮釋過的經驗故而永遠都不可能正確。因此,意義的領域就是錯誤的領域。

言人人殊的結果是無法斷定是非的,意義的好壞總是要能以真理的共同標準為依歸。對阿德勒來說,真理必須是為了人類的目的和目標的真理。因為除此之外縱然有真理,也與人無涉,沒有意義可言。所以,意義的標準應該以人類為本,並且受到三個問題的限制:1、我們活在同個星球上,受到地球有限的資源和環境所限制,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尋得適當的職業,這是工作領域。2、我們不是人類中的唯一成員,我們的存在與他們脫不了關係,這是社會領域。3、人類的生理性別分為男女,由此繁衍下一代並演伸出愛情與婚姻的問題,這是愛的領域。這三個問題及其引伸出的領域,成為阿德勒理論的重要架構。

在此架構裡,不能脫離「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嬰兒自出生開始就尋求與母親的結合,這是基於合作的目標而不是性的本能(在此我們看到阿德勒與佛洛伊德理論的分野)。母親的工作是把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份,並在成功與孩子結合後,擴展孩子的興趣到社會環境。「她必須給予孩子人類是值得信任的第一個經驗,之後她必須讓他們把這份信任和友善的感覺,延伸到整個人類社會。」這裡談的已經是客體關係理論的關注領域,但此書的成書年代遠在客體關係建立之前。而父親的角色則是證明自己是妻子、小孩和社會的好伙伴,且以身作則處理好生命的三大議題:工作、友情與愛。並以平等的方式和伴侶合作。阿德勒從此處將兩人的心理學延伸為三人及多人的心理學,在觀念上徹底與精神分析的一人心理學分開了。

除了家庭在培育社會興趣的重要性外,他也相當重視學校教育。不要忘記,阿德勒可說是第一個在學校成立心理諮詢中心的心理學家(若記憶無誤,當在1917年),也比Carl Rogers早了近半個世紀。他認為學校教育是家庭的延伸,除了應考量學生的多元能力去引發他們興趣外,也要注意智商分數容易給小孩自我設限。阿德勒非常重視後天的培養,他認為教育者若把人格和智能的發展推給遺傳是逃避責任的行為,這樣的人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優勢能力的背後靠的不是天賦異秉的遺傳,而是持續保持興趣和訓練。」他顯然超出時代背景的教育眼光,令人十分驚訝!

在犯罪問題上,阿德勒也有突出的見解。所有的犯罪都是社會問題處理不良的結果。但一反部分專家的認知,阿德勒認為罪犯其實也具有社會感。在犯案前喝得大醉,或者試圖讓自己降低同理心、封閉自己的感受等行為,只證明了他們要摧毀自己的社會感有多困難。也只有在摧毀自己的社會感後,他們才能殺人和犯罪。我們回頭思考近年來發生的幾起無差別殺人案,犯案者是否也透過與家人隔絕、和與同學朋友隔絕的方式來使自己免受社群感的壓力。這個長久累積的過程證明了合作是人類固有的生存傾向與目標,不是可以簡單丟下的。罪犯也都是懦夫,因為他們的動機都是為了逃避自己不敢解決的問題。犯罪行為是他們對英雄主義的拙劣模仿。如果能在生命的早期及學校教育中強調合作的重要,就能加以預防。

由此故,阿德勒重提學校教育的重要。他認為教育全天下的父母是不可能的,但訓練老師卻有可能。這個想法在近代不斷得到支持,但不可諱言,成形於人類早期的生活風格不見得是學校教育可以著力之處。家庭仍然是人格教育的起點,父母親的角色其實不是教師可以輕易替代的。

讀本書,阿德勒讓我覺得人是如此一致。我們的行為、思想、感覺與夢境,都與生活風格相符。人只能是他自己。生活風格既然是受到個人的「詮釋」所塑造,那麼所有的造作自然都得自己承擔。說他的心理學是自我負責的心理學也不為過。然而,不論晤談室內外,心理治療界已少有人再談論「利他」的價值了。不知為何,我們關注的焦點很少離開自身,取而代之的,是強調自我實現、能力評量、跟潛能發揮的心理學。在多元真實的思潮裡,我們失去了標準。幸福的定義漸由群己的和諧轉為個人的完全發展。經典重譯的此刻,期許阿德勒的見解對人類能有震聾發瞶之效。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4/12

這本書可以視為Albert Ellis(1913-2007)對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最後宣言。

在他生命的晚期,這位創建了REBT療法的大師與他一手創立的REBT組織決裂之後,仍與他的第二任妻子Debby持續推動REBT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他對REBT的最後定稿,或許讀者們可從這裡得到梗概。

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是當代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心理治療理論,Albert Ellis所掀起的認知-行為-情緒運動讓心理治療大量地走進社區裡的人群,同時更挹注了心理學的普及化。

Albert Ellis相當反對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在他於精神分析的受訓期間他就對這個方法感到十分地懷疑,最後他下了結論,精神分析是「有史以來最沒效果的治療」。回顧他一生,Ellis積極的性格註定與精神分析的冗長談話產生對立,受惠於Karen Horney(1885-1952)「tyranny of the shoulds」("應該"的專制)的觀點、Alfred Adler(1870-1937)與許多哲學家的思想,Ellis整合出嶄新的取向,強調以認知信念為主要修正對象的治療。

在這本於他去世後出版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裡,我們發現,除了你可能已經熟知的A-B-C-D-E理論之外,他尤其強調「無條件接受是REBT的核心理念」。他認為,我們必須學會無條件地接受自己、他人與世界。包括自己的缺陷、他人的錯誤、與世界的不盡美好。這三個接受,貫串了他本書的核心。其次,他開始注重REBT與佛教思想間的連結。這些晚期的變化可能是國內心理治療的研究者比較生疏的。對於厭倦精神分析的冗長,以及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失焦情況的治療師來說,REBT樂觀且明晰,Ellis文字的吸引力會很快地攫取你的全部注意。

簡單再提一下ABCDE理論,這是REBT著名的治療理論與步驟。A代表誘發情緒反應的事件(activated events),C是情緒與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B則是使A與C產生反應的中介變項:個人的認知信念(belief)。由此可知,改變情緒與行為困擾的方式就在改變B,但這要怎麼達到呢?就是透過D,與這個信念的爭辯討論(dispute),最後產生了新的效果E(effect)。爭論不是吵架,而是治療師透過以下三種方式來修正當事人的非理性信念:

1、現實辯論:訪查非理性信念背後的事實與證據。
2、邏輯辯論:討論非理性信念背後的邏輯依據。
3、實用辯論:討論非理性信念帶來的實際影響。

由此可知,REBT是積極的,並且帶有強烈的心理教育色彩。由於他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與折衷性,因此開發出許多有用的技術,並推動後續許多理論的建立,例如現實治療、認知治療等。

在Ellis多產的一生,共出版了近90本專著。在美國心理學會上個世紀的某次調查中,他被認為是排名第二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第一名是Carl Rogers ,第三名則是Freud。而在加拿大的調查裡,他則排名第一,Rogers其次。從今日如此多心理治療自助手冊的內容來看,幾乎不能脫離與REBT的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REBT的影響力還方興未艾,這個專注在意識層面修復個人自我(ego)功能的治療理論仍會是許多人的首選。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比昂

等待思想者的思想: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比昂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4/06

由Neville Symington與Joan Symington兩位作者所寫的《等待思想者的思想》,應該是國內第一本討論比昂(Wilfred Bion,1897-1979)思想的專書。英文書名《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Wilfred Bion:Makers of Modern Psychotherapy》推崇他是當代心理治療的墊基者,但臺灣心理治療界對這名字還仍舊陌生。

過去對他的思想瞭解得相當有限而粗淺。諸如:阿爾法功能、貝塔功能,以及最著名的container與contained,大概已是我們瞭解比昂的全部。他一直是被放在客體關係理論中被研究的學者之一,特別是接續在克萊恩與費爾邦之後的專章,作為與Kohut自體心理學之間的一種過渡而被提及。現在,比昂被視為現代心理治療的墊基者,中文書名的副標更直接稱他為「後現代精神分析大師」,不管是「現代」還是「後現代」,都說明認識比昂思想已經是當代心理治療人員不能迴避的功課。

在注重工具理性的過去半個世紀,比昂受到忽略是很可以想像的事。他與榮格一樣,其理論都有歸於神秘主義的傾向。「神秘」的事物無法量化,這不僅在研究與發表上很吃虧,同時也被視為一種政治不正確。這是為什麼比昂思想中非常重要的O,很少被治療師認真當一回事的原因。比昂的思想是由「終極現實」;「心理現實與感官現實的差異」;及「個人得到知識的方式」此三軸相互貫串而成的。終極現實,比昂即是用O這個符號來指稱。那是一個治療師必須努力接近的目標。

接近這個目標的唯一方式,就比昂的說法看來,是透過直覺的理解去「成為它」,而不是感官的觀察。他以悲傷為例,治療師可以透過眼淚來推測當事人的悲傷,但卻不如治療師成為那個悲傷。而這同時也是心理現實與感官現實的差異。「你無法知道心理現實,除非你成為它。」這個自治療師心中浮現出來的事物是真實的,它定義了精神分析的價值。這個不被外在行為所欺瞞掩飾的真實是終極性的,也就是O。

比昂解讀伊底帕司故事,神話中,智者警告伊底帕斯不要去追求老國王去世的真相,不聽勸的伊底帕斯在瞭解真相後挖去了自己的雙眼。同樣的禁令出現在上帝禁止亞當、夏娃吃下知識樹的果實,以及其他相似的故事中。對思想領域的接觸成為人類無意識裡必須去逃避和限制的行為,只要稍有這樣的傾向出現,各種防衛機轉就會立刻啟動。但比昂仍然堅定認為,思想是先驗的、固有的,思想並不需要思想者。

感官所感知的現象世界佔據了我們的心智,以致於我們很難掌握非感官世界的心理現實。感官提供的確定感也讓人難以忍受未知,並急著想抓住對事物解釋的需要。只消想想看治療的過程,治療師和病人往往對因果論有著牢不可破的相信,雖然追逐過一個又一個解析,內在卻毫無改變。這樣的狀況使精神分析成為一場昂貴但無效的智力遊戲。

「接近真實的機會窒息了。...我們可能會像別人一樣,藉由被嚴厲囚禁在心智正常的囚牢裡而得到庇護。我們都受制於人類理性思想的限制,這種思想依附於一種絕對完美的事物,比如上帝;在這種情況下,可變的事物就被永恆所取代。」

比昂的思想顯然有著濃厚的哲學底蘊,並且含有那麼一點不服輸的味道。可多數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太侷限了,他的偉大注定不會屬於教科書,只屬於那些真正渴求宇宙奧秘的少數人。帶著對人類心靈的沉思,他將心理治療又望前延伸了好一大步。

愛智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7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9123456789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