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梅的所有評鑑

浮水錄

浮水錄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6/24

實筆描繪下,熟悉的眷村氛圍與河岸地景宛如工筆畫作般呼之欲出,不過在那生存不易、風聲鶴唳的時代中,作者描寫的卻是一個男性缺席、女性獨場的故事。故事主力在於刻畫女性面對情愛與現實時,那細膩又迂繞、放縱又節制的心境轉折,即使這些轉折起因於男性,但男性只是一個過場的引子,女性真正要面對的,還是自己對人生的抉擇與成長的路途。因此,不論是因丈夫入獄而必須獨立育女的少婦茉莉,還是剛從童年蛻變成憂鬱多愁的少女秀代,每一分每一秒的思想與行動都被作者細筆勾勒得栩栩如生,寫活了人的反叛、懦弱,也寫盡了人的堅強、無畏;反倒是男性的角色,令人感到猥瑣與反感,即使這些男性習慣用「無奈」一詞為自己開脫。雖然下篇以「父與女」為名,與上篇「母與女」對應,但父親的角色根本是粗暴而無聲,最令人感動的,仍然是女兒面對自己成長蛻變的痛苦與寂寞時,懷念起過世的母親在最冷的寒天為她們用餘火燒了一盆溫熱的洗腳水,儘管只是一盆溫水,也是人在孤寂時最實在的依靠。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5 人(8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圈外編輯

圈外編輯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7

作者是一個有點臭屁的大叔,站在美編的立場,更不想與這樣霸道的文編共事,但是如果今天將自己切成文編的角度,竟又覺得這個大叔好酷,若可以,我也想做如此反骨的編輯。此處的編輯,比較不是乾坐在編輯檯、坐等作者來稿的編輯,而是主動出擊、發掘目標、撰稿組稿的採訪編輯,由於有自己工作的堅持,單打獨鬥更適合,於是作者就變得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雖然這並非他本意。本書讓我撼動的有兩大觀點,一是「尋常才是特色」,二是「專業圈之外」。作者很容易讓人以為他是遇主流必反的人物,但事實上他反而是一個對事物沒有偏見、只要有趣就好、堪稱有點博愛的角色,也因此養成了他能精準地從以「眾人」為單位的日常中看到獨特的敏銳度;而書名所點出的「圈外」,除了直指作者是編制外的特約編輯,也點出了他拒絕進入「專業圈」的態度,他認為「專業」是一個飽含階級成見的狹隘概念,如今科技發達,意味著不再有資訊上的「貧富差異」,每個人的起跑線都一致,因經驗或年資累積而成的專業反而是包袱。起跑之後,作者更看重續航力,如何在人人平等的道路上一路領先,好奇心、思考力、挖掘的實踐力便是關鍵。撇除一些作者強勢的口吻,本書是一部很能讓枯坐編輯檯的編輯自省與改變的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3 人中有 12 人(92.3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十二國記(08)丕緒之鳥

十二國記(08)丕緒之鳥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02

多年後再讀《十二國記》系列,似乎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著迷。中國原創已將中國文化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除了絕佳的考據能力能讓讀者一窺各種古代生活的紋理外,幸運一點,也能享受優美順暢、符合時代氛圍的文筆,相較之下,《十二國記》似乎魅力不再。尤其新版本由譯筆一向順暢的譯者綿羊執筆,卻還是無法為作者的敘事加分,由此可知,作者的筆力似乎無法駕馭如此浩瀚的世界。雖然多年前便有這番質疑,但如今證實了,心裡不免惆悵。不過作者的故事仍有其高度,中國原創雖擅長氣勢宏偉的敘事,但往往因為直線型的敘述方式而缺乏凝鍊與剪裁。收錄本書的四個中篇故事,主題單一而明確,且放諸現實也值得讀者省思,寫得最精彩的當屬開卷之作〈丕緒之鳥〉,藉由大射之禮的細節、射中陶鵲的象徵、製作陶鵲的奇幻想像等,拋出何謂治、何謂不治的大哉問,並巧妙地將鵲隱喻為人民,而上位者竟將射鵲一事視為大吉,以此抨擊君主濫用權力、甚至自我感覺良好的愚蠢行徑。即使故事極富深度,作者不忘這終究是一部奇幻小說,奇幻的創意元素依舊令人大開眼界。撇開文筆不佳的缺點,仍帶給我一絲閱讀的美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8 人中有 13 人(1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仕事文具:文具職人嚴選,激發創意與效率的235項利器

仕事文具:文具職人嚴選,激發創意與效率的235項利器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4/21

這是一部令人歎為觀止的文具小百科。即使如今辦公室的文書作業已全面電腦化,但我們依舊不可能完全脫離紙筆與各種實體物的運用。本書既掛上「仕事」之名,就知道這些文具皆與工作有關,若希望提升電腦之外的工作效率,參考這部文具指南肯定有所幫助。且本書不只是文具型錄,不但收錄作者這位文具達人親自使用各類文具的心得與訣竅,也能透過這些陳述窺看作者發想、企劃、實踐等各種工作方式,即便只是一枝筆、一本手帳也相當考究,讓人體驗到職人的細膩與堅持。作者的著作總令人體悟著一個道理:你有多關注自己工作中使用的文具,便有多重視這份工作本身。這份細緻入微不止是觀察他人,也是檢視自己的最好準則。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6 人(85.7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原來,這才是日本:做決定很迅速、生活成本不高、愛上臺灣環島……野島剛的34個文化深度探索

原來,這才是日本:做決定很迅速、生活成本不高、愛上臺灣環島……野島剛的34個文化深度探索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11

本書完全打中我的好奇心,日本人到底是如何看待台灣的?而日本的現況又究竟是如何?我們自身的形象是如何?我們是否對對方有所誤解(過好或過壞)?身為日本人、卻寫得一手順暢中文、同時站在兩國文化的圈內外的作者最適合為我們解析這個課題,讓這種敬慕對方、也想嘗試獲得回應的情感有了點立足地。不過閱讀首輯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酸甜滋味,怕讚美之後,是我們不想面對的真相,又或是作者讚美的點恰恰是我們最不敢承認的缺陷。但這份忐忑後來漸漸平息了,或許因為書中文章是專欄集結,每篇文章的力道點到為止,雖勾起了好奇,這部分的滿足度倒是有限額。不過作者仍是為我們提點了自己平時不會注意、對日人卻是好大一步差異的「末節」,如口音、食物或令人膽戰心驚的交通安全等。而「日本人原來這麼想」、「日本現在進行式」兩輯也為我們更新了日本此時此刻更裡層的現況,比起前述主題,反而是讓人飽足的一餐(是了,本書書名是「原來這才是日本」,而不是「日人眼中的台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4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美食、人性與慾望的浮世對話

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美食、人性與慾望的浮世對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02

本書可視作一部經典的片單,不知如何選片者可依循,觀影後不知門道者能豁然開朗,而有志於創作者更是處處共鳴,定會十分認同作者點出的「食物永遠是好用的道具」的觀點。只要是故事,不論形式是電影或是小說,食物總能體現一個角色的好惡,從好惡中看出此人之性情、階級、生長環境,也進而引申成其思想行為的象徵符號,簡言之,食物寫得好,竟能涵蓋一個人的裡外與一生;食物也能被賦予自己的個性,而個性孕育自當地的風土,因此要介紹故事發生地的地理氣候環境,聚焦在該地所產的農作物便能精準、扼要又通盤地交代;進食更是人們生活重要的活動之一,共鳴的力量發自口腹之慾的本能,所以把食物寫得細膩具體、將食物拍得美味可口,更重要的是要與閱聽者的生活經驗有實質而生動的呼應(因此,食物雖是道具,但如果真把食物處理得像道具一樣假,與人脫節,那就失敗了),拉住讀者或觀眾目光的引力將不可小覷。本書除了是一部精彩的片單,也是點出創作門道的書。而作者並不排斥娛樂大片,歡樂片也有人生、人性,但讀者更要看的是作者如何刺破我們過去看不到的盲點,不讓大片商的商業手法奪去我們的思考與敏銳。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5 人(8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

如果我十五歲:成長是組合的遊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20

本書開宗明義雖是給十五歲的孩子閱讀,但我想大人本身更應該要看,大人迷惘的程度不亞於青少年,只是我們更有「餘裕」偽裝一切都好的假象。讀作者的書最享受的是他循序漸進的論述力、及畫龍點睛的比喻力,讓這種人生課題讀來毫不乾澀空泛。作者首先以自己的十五歲切入,舉出諸多青春實例,讓主題直指「組合」此一關鍵詞,再進入第二輯深論「人因為對周遭好奇而開始學習組合」,並以「移動」、「閱讀」來增加組合的廣度與深度。接下來的三輯,則用恰到好處的比喻說明價值觀的必要性、人類如何更有效運用有限的生命,以及如何面對真正的自己。當內容導向「與讀者互動」的層面時,其實很容易落入說教或自說自話的窠臼,反而與讀者產生隔閡(所以青少年永遠不喜歡聽一般大人說話),作者相當明白,因此他的語言更貼近微言大義,讀者要做的不只是聽與看,更要主動反思自己。一般人生勵志書之所以乏味,是因為我們總是在場外看人打球,每每把球打得高不可攀,但這本小書卻是熱情地攤開雙手,讓讀者下場為自己的人生打球。如果我們真能將人生的順逆境視作一種組合遊戲,或許能回歸到更純粹的初心來思考問題所在——如同堆積木的那份童心,總讓孩子們樂於去主動化解其中的困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3 人(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2/19

正逢轉職為自由工作者,便讓我遇見這本書,惶惶不安的心情總算找到一點依靠,對於初試者而言,本書可作為一本夥伴之書。每個人自有自己一套做事方法,也各有不同的人生及家庭背景要面對,或許無法如作者如此豁達,但本書分享的是一種態度與思考方式,如「自由建立在自律上」的效率觀、「更懂得重視自己」的人生觀、「適可而止」的金錢觀(包括慎選工作)等,至於每位剛踏入「自由」的工作者最害怕的「下一個案源在何方」問題,自己也很贊成作者建議的思考方向:「好好地做完手上這件事,自然會成為下一個案源的引線。」督促自己專心於當下,確實有助於減緩對未來的不安。總之,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經手的每一份工作都是為了自己,「工作與休息」的心態必須調整,對自由更需要擁有自己的一番定義。如今正職不再是安穩的絕對(不然為何還是如此不安?),退休時限不斷退後,把自己想做的事全部推到退休後才做,但我們何時才能真正退休?一想到暮年總容易對許多事感到無力,確實無法再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做著讓人想哭泣或無感的工作了。只要能夠克服諸多心理障礙(主要來自外在觀感),自由這一步一定可以跨出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8 人中有 7 人(87.5%)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創作者的工作桌與日常

創作者的工作桌與日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1/26

讀到作者的序很感動,會因為這份初心而喜歡上這本書——希望有一本書讓創作者們彼此分享自己的工作室樣貌、創作型態、生活作息,讓每一個認真投入創作的人知道自己並不孤獨。而作者在編輯台上執編數十年,憑著經驗、人脈與號召力,也才能一次網羅台灣老中青三代的插畫家與繪本作家一起共襄盛舉、打開房門,把自己最私密的一面攤開來給讀者共享。相信受惠的不只是畫家們,作家或自由工作者若在本書看到與自己相似的工作背影、尋找靈感的方式、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節奏調配等,也會心有戚戚,有一種還能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不過稍稍可惜,有些畫家能夠具體地勾勒自己在工作室所發生的一切,便讓人看得很過癮,但部分畫家僅有寥寥數語,以其創作理念、風格帶過篇幅,不免有一種搔不到癢處的遺憾。另外,圖片若能更深入地聚焦在工作室陳設、作畫用具、整體格局上,創作者的宇宙樣貌會更加清晰。毛孩、植物、手作小物、美食也許是創作者的心靈慰藉,但當整本書都充滿了這種失焦的圖像時,識別度難免會降低一些,無法將作者的初心詮釋得更到位。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2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播磨丸

播磨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1/20

這趟從海南島回到故鄉台灣的路途,寫得如此觸目驚心,讓人感受到台灣人回家與回歸身分的艱難與掙扎。從迎接終戰、日人失勢,寫到台日雙方如何同舟共濟、修理播磨丸、與中國土匪政府斡旋、及種種莫名其妙的刁難與勒索,這條歸鄉路啟動一年不到,卻充滿生與死的交錯而刻骨銘心。除了歸途之漫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貫穿全書的「語言」問題,作者頻繁地運用人物日常的語言狀態點出了族群隔閡、國族認同的尷尬處境,比如主人翁們明明歡欣地脫離日本國民的身分,但與其他台灣人溝通仍須使用日語,與中國人對話反而像是異國間的交流,當下那種「我到底是誰」、「要何去何從」的徬徨,以及歷史對台灣人開了好大玩笑的荒謬,一團混亂,教人為這群不過二三十歲的青年感到心酸。然而台灣族群內部的矛盾,也在這艘船上體現出來,閩客衝突、忽視原民,而權力又是一條分化上下你我的界線,造成誤解與打壓。這艘船是因為將七千人一視同仁而修復入海,撐起後卻又由自己人打破了平等的觀念。其實這艘船的旅途,不也是一種現況的影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4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33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