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玉的所有評鑑

梅岡城故事(50週年紀念版)

梅岡城故事(50週年紀念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10/02

《梅岡城故事》李松根教授導讀99.9.21 大墩寫作讀書會 林慶玉


李松根教授應本會邀請導讀《梅岡城故事》,以往我們做文學研究多從作者或文本內部切入探討作者寫作風格、情節的隱喻或反窺作者內心世界,但這容易涉及個人主觀意念,而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將焦距拉長站在社會結構點由「文學社會學」進入文本中社會核心人物與外圍邊陲人探討深層的種族議題,書中黑白團體衝突的存在,黑人成了白人尊嚴的祭品,核心人物除了律師外,群眾集體意識造成了社會的不公。社會中膚色、血統、經濟形成身分地位階級的矛盾與衝突,人類藉著鄙視別人建構自我,社會階級的存在必然造成矛盾與對立,反觀若個人安置於社會階層的某些職位並有應得的報酬如權勢、榮譽、高薪,如此誘使個人願意履行承擔該職務或地位的要求義務,如書中姑姑-雅麗珊卓:你們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你們是有教養的名門後裔(頁194),你們的行為一定要有大家風範,談談這些年來我們芬鵸家對梅岡鎮的貢獻,這樣你們才明白你們是什麼身分,或才知道該循規蹈矩(頁195)。如此因社會地位的因素而自我約束並有所貢獻於社會而產生了正面的社會結構機制,由此彰顯了社會階級正面意義存在的必然性。




故事發生於美國1930年代,當時美國還施行嚴重的種族隔離制度,法律上黑人完全無人權的保障,法院的公正是由於他的陪審團,而陪審團的公正是要靠組成分子來完成(頁293),然而陪審團裡卻沒有任何一個黑人何來公正呢?




亞惕˙芬鵸是「正義」及「勇氣」的化身:「如果我不替他辯護在這個城裡我就沒法抬頭挺胸做人了」(頁116),但卻因此造成自己與家人都成了全城的人民公敵歷經嚴峻的羞辱與危險。在子女面前亞惕也自我要求公正不阿,希望活到老還能得到孩子的仰望。




二百個囚犯當中的一個黑人,又怎樣?在他們的眼裡,他不是湯姆,他是一個越獄的囚犯。(頁334)


湯姆的死是很典型的-怕被處決而逃跑的黑人典型。一個沒有計畫,沒有想到未來,看見機會就盲目逃跑的黑人典型。(頁340)


由上面兩句話得知湯姆的死並不是出於畏罪逃亡,而真相大家相當清楚是不可說的公開秘密,當事情平息下來後警察局的局長戴特:打從我出世以前這兒發生過的事,我都一清二楚。有一個年輕黑人無緣無故死去,而應該負責任的人也死了。芬鵸先生,讓死者埋葬死者,既往不咎吧!(頁388)有時候公道正義自在人心,但並不容易伸張。


泰勒法官處事的態度很消極又冷漠,不相信世界上有正義的存在,以至於到了老年雖沉迷於耐人尋味的隱喻及華麗的詞藻中-----對著空屋說話—埋頭讀鮑伯.泰勒的著作,可是膝蓋\上橫著一支獵槍(頁351)當了一輩子的法官最終只能靠槍支保護自己的生命成了很大的諷刺。




林克.狄亞斯(湯姆的主人)給海倫安排了一份工作因為他覺得結局太慘了,這個舉動讓我猜測當時陪審團裡唯一暗中主持公義的不記名的神秘人士就是他。




今年是《梅岡城故事》出版五十週年紀念,1961年曾獲得了普立茲獎,直到現在此書每年皆能銷出近100萬本,是美國高中生的必讀作品。八十四歲的哈波李(Harper Lee),是個神秘的女隱士,現還住在阿拉巴馬州鄉下和她的單身姊姊相依為命。今年暑期,預計將有至少50項紀念活動在美國各地展開,在台灣也有一些有心教育人士在推廣,這是一本有益於人類心靈的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失物招領處

失物招領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8/02

對於德國人來說
面對自己的國族歷史有著難以跨越的黑暗
所以呢
失物招領中
除了那一些真正實體的物件作為「失物」外
失物的能指與所指
打底都指向那一個歷史的傷辱
共同的罪惡
發動戰爭,屠殺異己

面對這黑暗帝國
有人採取「遺忘」的態度
將過去拋棄
但是
歷史可以被原諒
難被遺忘
歷史的幽魂
如果沒有做「失物招領」的動作
一種悲傷的工作
是無法滌情的
以此
「失物招領處」的失物
其實都是一種索引
歷史的軌跡
讓人能夠一窺曾經有過的歷史

戰後的
例如hamburg klasse的漢堡級驅逐艦的帽子
被遺失在火車上
就有很多意涵
很矛盾的意涵
一方面是國家能夠讓人民驕傲的國防軍事武力
一方面又是歷史強權的劊子手
那對外國人的恨
表現在日常生活的衝突之中
都是一個社會真實的寫照
待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失物招領處

失物招領處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8/02

台中大墩讀書會99/六月十五日要來摩爾花園 李松根教授
讀的書是德國作家Sigfried Lenz 的 Fundbuero
譯成「失物招領處」
故事大概是描述一個二十四歲的男子
Henry Neff到德鐵(德國聯邦鐵路」的失物招領處的日常生活事物
與誰成為同事
誰又發生了什麼事情
其中包括德國每天都在發生的
對外國人的不友善所導致的衝突

一部長篇的小說
透過主人翁的時間與空間來敘事
到底這一篇小說有什麼值得讀的呢?

按照文學訓練的方式
閱\讀這一部小說
可以從文本的字織(texture)
所謂的文本內部的解讀
去詮釋作者到底要與他的讀者做什麼溝通
詮釋的角度
有時候
會因為詮釋者的進路
造成解讀的內容會超乎作者的意圖
或者
作者也意想不到的
而這正是小說好看的所在
也是研究文學有趣的所在
詮釋文本
當然不是真空的方式來詮釋
詮釋者的角度
又依賴在詮釋者的看法上

詮釋者會有什麼樣子的看法
會依賴在他看人文與社會的綜合層級

換句話說
如果我看「失物招領處」
我會從德國的歷史來詮釋這一部小說所要傳達的意涵

譬喻
「失物招領處」對照24歲的男子
沒有生涯的主張以及任何的前進慾望
某種程度上
主人翁本身
也可以被譬喻成為「失物」
而做為失物招領處的職員
算是幫助別人獲得失物
也幫助自己重新面對自己這個失物
這是初讀「失物招領處」的一個綜合層級看法
看看
是否作者在編織他的故事過程中
有沒有這個意圖
來譬喻這個古典的意題
迷失的羔羊
迷失在過度文明的
已經僵化的社會
無法釋放個體的情感
也害怕釋放個體的情感到集體的興奮之中
要是如此想
德國的歷史
對德國的人格影響
就在這一篇小說中
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內容的註腳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中性

中性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5/30

淺談《中性》書寫技巧 台中大墩寫作讀書會 林慶玉






古代希臘與羅馬是歐洲文學的發源地。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今巴爾幹半島南部、小亞細亞西岸和愛琴海中許\多島嶼。古希臘神話中地母該亞從自己身上生出天神烏拉諾斯,天神以其母為妻。他們最小的兒子為宙斯及長以奧林帕斯山建立「奧林帕斯神統」後來宙斯和海拉以兄妹結為夫妻。約三千多年前這些早期神話故事,反映的是上古時代的社會,人類處於混沌時代的情況,在兩性關係家庭血緣上並無可循的倫理,但豐富的神話故事卻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本書映照神話以兄妹亂倫為故事的切入點,循著時代的憂患加上命運難以逆料,緊奏多變的情節中同時它又展現著對人生的自信與執著。


作者尤金尼德斯 多處運用了荷馬史詩書寫的方式:


戰敗的希臘軍隊向海邊逃竄。


在徹退時一路燒毀了所有的一切。


黛絲狄蒙娜和拉夫提在晨曦終站在山邊,


看著這場浩劫。


山谷裡好幾哩地都冒著黑煙。


每一個村子。


每一塊田地。


每一顆樹都在焚燒。(頁46)


敘事詩的明喻或暗諭,口傳詩人以抱琴(lyre)為伴奏,以第三人稱敘述,吟誦英雄的豐功\偉績,或浩大的場景,當然免不了也有他的抑揚頓挫。






作者也以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寫了一些段落,其中以「空飄」最為精彩:


金城的車頭朝下墜落,速度越來越快。密爾頓透過有顏色的擋風玻璃能看到下方的底特律河;可是只撇到一眼。在最後的幾秒鐘裡。凱迪拉克不但沒有掉進河裡。反而轉而向上。讓車身放平。當生命準備離開他肉體時。也抽離了一切法則。


密爾頓很吃驚。卻也很高興。他不記得賣車的業務員跟他提過車子能飛得事。更棒的是,密爾頓沒有為這點額外付錢。當車子從橋上飄出的時候,他正在微笑。(頁570)


在超現實主義裡,暗諭便成了真實,去除了現實裡的邏輯與常識。生動的影象與明快的連續敘事飄渺的氛圍,透露了隱藏的慾望與恐懼。此種手法通常運用於夢境的書寫。






《中性》書中陰陽人對自己特殊性象徵的摸索,及有關性歡愉優雅不露骨的敘述過程,緊緊牽引著讀者的心跳,作者對陰陽人遺傳基因的缺失,及其性器官的結構,確實有跨領域深入的研究,並巧妙的以番紅花來隱喻發育不全並下尿道裂的陽具,除了取其外型神似更是因為稀有珍貴來呼應卡爾的堅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雪國

雪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0/04/21

淺探 川端康成《雪國》葉渭渠譯 台中大墩寫作讀書會林慶玉
川端康成(1899-1972)於一九六八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等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文壇受到西方前衛藝術的強烈影響,包括橫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與一……等作家,在寫作技巧上主張在感覺性的書寫之中,注入生活感情和強烈的生命感,並運用擬人法或比喻法形成所謂的「新感覺派」,然而川端康成自青少年即涉獵日本古典文學,而且經歷了悲慘的人生和動盪的時代背景,因此其作品無論是文體或內容,都呈現著日本獨特的淡淡的幽美,換言之保持了抒情性而帶有虛無主義的傳統風格。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含煤氣管自殺 令讀者非常錯愕與婉惜。
虛無主義(Nihilism)作為哲學意義,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存在的反義詞是虛無。而存在主義則試圖解決虛無主義所揭示的問題,但並非虛無主義與存在主義是兩種相對的哲學,而是相輔相成的哲學。意識流小說主張對內心經驗的描寫,除了推論還包含感情、感覺、記憶與幻想,亦即隨著作者的情感任意淌流並注入作者的思想,甚至滲入作者精神世界。
《雪國》作者以全知的觀點藉由書中四個人物闡揚虛無主義並探索存在的價值,以意識流小說技巧透過虛無主義與存在主義,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代人類生存境況的深刻揭示,指出人的價值是虛無的,然而存在的意義與美,卻存在那徒勞的過程之中。作者更以日本傳統文化特色及個人的優美筆觸,藉景抒情帶著主觀感情去描寫景物,間接地抒發書中角色內心感情,藉著人物與及自然景觀的描述,整本書的核心思想順勢的穿梭在情節間。

島村在火車車廂內所見的景象:「景色卻在姑娘的輪廓周圍。不斷的移動,使人覺得姑娘的臉也像是透明。是不是真的透明呢?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從姑娘面影後面不停的掠過的暮景,彷彿是從她臉的前面流過。定睛一看,卻又撲朔迷離。「燈火就這樣從在她的臉上閃過,但並沒有把她的臉照亮。這是一束從遠方投來的寒光,模模糊糊的照亮了她的眼睛的周圍。她的眼睛與燈火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餘暉裡飛舞的妖豔而美麗的夜光蟲。」(頁22)。
以上本書片段是川氏的經典美學之一,整本書藉著人物與影像虛實轉化間鋪陳撲朔迷離的氛圍,字裡行間盡是美的追尋,虛無飄渺的描述與強烈的象徵暗示之間產生了平衡之美。
駒子無私的付出願意與行男共享生命還承擔他的醫藥費,雖他們並無實質的訂婚契約,而且行男不但染有當時的不治之症肺結核還另有愛人,駒子為了行南下海當藝妓,在困惑的環境裡還持著「無所為而為」的熱情投入生活,並濟助她關心的人還曾經在東京學日本傳統舞蹈,期待著將來成為舞蹈老師傳承舞藝,駒子喜歡寫日記記錄被感動的人事物。島村與她之間從無靈魂的對話,而且不曾有任何承諾只欣賞她的外貌與肉體的溫柔,但她依然充滿勇氣與純真追求虛無飄渺的愛情。
在島村看來,駒子這種生活,可以說是徒勞無益的,也可以說是對未來憧憬的悲嘆,不過這種生活也許\對她本身是有價值的,所以她才能彈出鏗鏘有力的琴聲。 (頁74)沒有劇場的牆壁,沒有聽眾,也沒有都市的塵埃,琴聲就會透過冬日澄澈的晴空,暢通無阻地響徹遠方積雪的群山。(頁74)
島村的空虛感和消極的人生態度及傳統的社會階級觀念阻礙了他的思考,使他無法理解駒子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愛情的追求,更不能瞭解葉子為自己的所愛及在火場為一群陌生的小孩所付出的犧牲,然而島村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付出都是徒勞無益的,甚至認為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島村反觀自己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不辭勞苦地登上山來,可以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徒勞。(頁107)
無愛的世界猶如人間煉獄,充滿愛的世界,雖是煙火沖天火舌滾滾的火災現場,死可以如櫻花璀璨的飄落,無聲無息沒有揚起一絲塵埃,葉子失去了生命卻自由了,內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頁165),如叔本華所說:我們只是永久長存的生命力、意志、物自身的一種表現,所以死亡不是真正的毀滅;當無意義的人生結束時,我將重新加入超越時間的原始生命力。出自<叔本華的眼淚\>最後島村被此景象震攝攥住了整顆心,銀河天良向他的心坎嘩啦的傾瀉下來。虛實之間駒子代表的是女人的現實層面,然而葉子代表的是女人的精神層面,前者是島村憑指頭觸覺記憶的女人,後者是深深拓印在島村瞳孔深層的女人,兩者合起來才是島村或作者心中完美的女人。
不發一語的行男在車廂中……境中的男人,只有望著姑娘胸部的時候,臉上才顯的安詳而平靜的,瘦弱的身體儘管衰弱卻帶著一種安樂的合諧氣氛。肺結核病人通常性慾不受疾病影響反而比常人旺盛,於發病期間每天傍晚微微發燒形成兩頰緋紅眼膜濕潤,呈現出令人屏息又憐憫的病態美,所以病中的行男雖然衰弱的望著葉子的胸部而有和樂安詳的神情。
島村與駒子第二次的相遇……島村他突然把左拳伸到女子的眼前,豎起食指說:「它最記得你呢。」「是嗎?」 女子一把攥助他的指頭,沒有鬆開,手牽手的登上樓去。在被爐前,她把他的手鬆開時,一下子連脖子跟都漲紅了。為了掩飾這點,她慌慌張張的又抓了他的手說:「你是說它還記得我嗎?」他從女子的掌心裡抽出右手,伸進被爐裡然後再伸出左拳:「不是右拳是這個啊!」「嗯,我知道」 她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一邊抿著嘴笑起來,一邊半掰開他的拳頭,把自己的臉貼了上去。(頁27)島村的手勢很清楚的是陽具性暗示,「島村掌心難得豐滿的東西漸漸地熱起來」(頁42)因為這兩段落的露骨描述,明顯的兒童不宜,因此本書被歸類為情色文學。
日本人精神的象徵認為短暫的人生裡生命該像櫻花一樣的燦爛。《雪國》川端康成以櫻花的精神融合存在主義的哲學,呼應法國的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的思想:「存在先於本質」肯定了人類心靈的自由,並應用其自由意志選擇其生活與命運,如同薛西弗斯終將徒勞,駒子與葉子以其強烈的生命力度,選擇其生活與命運,在短暫的生命裡綻放璀璨的光芒,這樣的生命美學,使駒子與葉子的存在是如此的純粹耀眼。川端康成曾公開坦言他寧可是駒子的化身。

【延伸資料】
《存在與虛無》是沙特的一本重要代表著作。本書的基本結構,就是從現象學方法談起,進而探討虛無的問題,強調「虛無是存在的固有可能性,而且是它的唯一可能性」。接著,沙特進一步探討「自為」、「為他」以及「擁有」和「作為」的問題。所以,貫穿於《存在與虛無》的基本思想,就是意識自由的創造精神,它雖然以虛無化的過程達到其自由的目的,但它在虛無化中,不但實現了存在自身從自在到自為的轉化,而且也完成對其所環繞的世界的改造,使其自身不斷地在可能與現實的矛盾中脫穎而出,實現不斷的自我超越和超越他物。文 東吳大學社會系 高宣揚教授高宣揚(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文/ 高宣揚(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 高宣揚(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文/ 高宣揚(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昨夜雪深幾許

昨夜雪深幾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4/11

印記-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讀後 林慶玉


枯\葉飄飄然


手溫喚起了它的失憶


生命已然荒涼


情感悄悄流逝;


葉脈依稀浮現


述說前生今世的故事


楓紅葉綠點點


陽光留下足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復活

復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1/16

本書為寫實藝術小說書中充滿自傳成分,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為作者代言人,表達對生命意義、人性尊嚴與道德的關懷,拖氏精微的觀察力與寫作技巧,專注於每位角色的人性思維,托翁是自我道德完善的追求者,然而本書的起始與結尾都引述了新約聖經的章節,可見托翁主張道德在法律之上,而律法又在道德之上。

拖氏父母都是顯赫貴族,彼得大帝旁的大臣戈洛文的兩個女兒,一個是普希金的外曾祖母,一個是拖氏的外曾祖母可謂家世淵博。托翁三歲母歿\九歲父逝由姑媽撫養長大,十三歲去喀山接受正式教育,大學初選東方學系一年多轉至法律系,博攬群書交遊廣闊生活放蕩,但對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的著作很有興趣如伏爾泰、盧梭的作品,其思想深受影響。
1852年發表作品童年、少年、青年自傳三部曲,在「現代人」雜誌,此雜誌為普希金所創辦。1869年出版「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史詩敘述四個大家族的故事,當時其內心不斷思索好像迷失方向不斷在摸索。後又出版「安娜卡列莉娜」拖氏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其內心仍然掙扎著生活是多麼荒謬,自己的藝術成就面對死亡是多麼沒有意義。後來更覺得上兩部書為藝術垃圾。

俄國大飢荒使拖氏成為社會運動家,俄國整個文化的大背景,東西方定位的矛盾及社會結構上下層的矛盾,有人把這個十字架歸構成俄國向前進的一個沈重的包袱。

拖氏是虔誠的基督徒但與教會關係惡劣,深刻自省的意識他總是不斷的審視自己,十九歲開始寫日記至死方休,當時拖氏對西歐資本文明深感失望,從而養成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和對國家民族的憂慮。拖氏文學作品思想是生命與環境撞擊而成,若想分析「復活」需以內容思想配合當時社會背景,如社會制度的腐敗、農奴的解放、政教合一的矛盾,及其教育與家族歷史,俾能凸顯其思想之特色。

透過「復活」人物拖氏是揭發者、抗議者甚至是社會批評家。「復活」正是以男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為刻劃的重點,男主人公的道德覺醒至最後的自我犧牲佔了前半部的情節,後半部以女主人公的心靈轉變,寬恕與道德的昇華達到本書思想的最高境界。書中每個角色個性自然天成且刻畫鉅細靡遺,心靈順勢變化令人深思探究。聶赫留朵夫的懺悔、矛盾、徬徨最後投向宗教,明顯的反映了拖氏內心善、惡、愛、恨的矛盾與對抗,最終寄望予愛的宗教成為個人靈魂的淨化乃至社會國家的救贖唯一的出路。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蜘蛛女之吻

蜘蛛女之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1/16

本書為寫實藝術小說書中充滿自傳成分,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為作者代言人,表達對生命意義、人性尊嚴與道德的關懷,拖氏精微的觀察力與寫作技巧,專注於每位角色的人性思維,托翁是自我道德完善的追求者,然而本書的起始與結尾都引述了新約聖經的章節,可見托翁主張道德在法律之上,而律法又在道德之上。

拖氏父母都是顯赫貴族,彼得大帝旁的大臣戈洛文的兩個女兒,一個是普希金的外曾祖母,一個是拖氏的外曾祖母可謂家世淵博。托翁三歲母歿\九歲父逝由姑媽撫養長大,十三歲去喀山接受正式教育,大學初選東方學系一年多轉至法律系,博攬群書交遊廣闊生活放蕩,但對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的著作很有興趣如伏爾泰、盧梭的作品,其思想深受影響。
1852年發表作品童年、少年、青年自傳三部曲,在「現代人」雜誌,此雜誌為普希金所創辦。1869年出版「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史詩敘述四個大家族的故事,當時其內心不斷思索好像迷失方向不斷在摸索。後又出版「安娜卡列莉娜」拖氏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其內心仍然掙扎著生活是多麼荒謬,自己的藝術成就面對死亡是多麼沒有意義。後來更覺得上兩部書為藝術垃圾。

俄國大飢荒使拖氏成為社會運動家,俄國整個文化的大背景,東西方定位的矛盾及社會結構上下層的矛盾,有人把這個十字架歸構成俄國向前進的一個沈重的包袱。

拖氏是虔誠的基督徒但與教會關係惡劣,深刻自省的意識他總是不斷的審視自己,十九歲開始寫日記至死方休,當時拖氏對西歐資本文明深感失望,從而養成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和對國家民族的憂慮。拖氏文學作品思想是生命與環境撞擊而成,若想分析「復活」需以內容思想配合當時社會背景,如社會制度的腐敗、農奴的解放、政教合一的矛盾,及其教育與家族歷史,俾能凸顯其思想之特色。

透過「復活」人物拖氏是揭發者、抗議者甚至是社會批評家。「復活」正是以男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為刻劃的重點,男主人公的道德覺醒至最後的自我犧牲佔了前半部的情節,後半部以女主人公的心靈轉變,寬恕與道德的昇華達到本書思想的最高境界。書中每個角色個性自然天成且刻畫鉅細靡遺,心靈順勢變化令人深思探究。聶赫留朵夫的懺悔、矛盾、徬徨最後投向宗教,明顯的反映了拖氏內心善、惡、愛、恨的矛盾與對抗,最終寄望予愛的宗教成為個人靈魂的淨化乃至社會國家的救贖唯一的出路。

蜘蛛女之吻
讀者評鑑等級:
評鑑日期:2006.07.18
《蜘蛛女之吻》是阿根廷當代作家馬努葉 普易著名代表作,不管讀者給其定位於「同性戀小說」、「電影小說」或是「政治小說」,其美洲式的魔幻寫實書寫體,確實充滿閱\\讀的樂趣,此小說曾改編為舞台劇也改拍為電影,由威廉賀特演得絲絲入扣,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主題故事巧妙的安排男同性戀傾向的莫里那與陽剛的革命份子同牢房,柔性的莫里那卻主導了兩人的戀情進展,起初莫里那接受典獄長的利益交換,蓄意接近革命份子華倫亭,後來卻脫序演出了相知相惜的搏命之愛。

書中電影愛情故事的探討:
一. <豹\女>她約二十五歲,小臉像貓咪,擁有清澈綠眼,她為「蜘蛛女」做註腳,暗示莫里那的境遇,它描述女性對男性屈服的恐懼,因為女性完全向性屈從的話,就會退化到禽獸的傾向,豹\女像一則寓言,強調性的自主權。

二. <納粹軍官與歌女>德軍佔領了巴黎,仰慕男子漢的法國婦女拼命鼓掌迎接,枉死的法國歌女蕾妮莫名的成了德國的民族英雌;蕾妮的表弟救了蕾妮,卻背叛祖國法藍西,此篇反諷了戰爭的「真理」與「真相」。

三.<森林中的畸形伴侶>這是莫里那獨自與讀者分享的一則諷刺愛情價值觀的故事,瞎眼的鋼琴師與其貌不揚的女傭,因相愛而擁有無憾的生命,只見對方美麗的靈魂,而看不到不可靠的外貌,雖如此擁有真誠的愛,但並不受鋼琴師父母所認同與祝福。

四. <左翼學生賽車手>描述遭黑道綁架慘死的父親,生前寧可兒子冒高危險賽車也不願他參加左翼政治活動,最後失去親情的兒子還放棄愛情選擇政治,秉持了年清人的理念。

五.<殭屍島 巫毒教>受巫師控制的殭屍臉上佈滿淚\痕,卻不能說話甚至思考的能力都沒有,只好默默的服從與受苦,但他們還有自己內在的感情。見證了愛情的力量與巫毒教的恐怖,餘悸猶存的女主角離開殭屍島後,他們還為他唱愛情和感恩的歌,並自焚以求解脫,殭屍與巫毒教在非洲還存在的。

六.<墨西哥戀人>敘述歌女與記者的悲情戀歌,雖然男女主角到頭來,一無所有但很滿足,因為一生中畢竟有過真正的愛情,不管人生長或是短,世上都是暫時的沒有永恆的事。

作者本身為同性戀者,藉以本書曲折情節並蓄意的引述十四位之多的性心理學、社會學或人類學等專家的經典著作章節做為本書洋洋灑灑的註解,其費心無非想藉此引導讀者正視或探討同性戀的成因、心態和其感情世界。

書中共有七個愛情故事,其中六個電影情節需對映著主題故事才能拼出文學藝術的火花,作者多層面的鋪陳架構寫作不管敘述、對談、囈語,恰如畢卡索後期畫作,一張畫作裡由不同層面和角度來聚焦主題,這是本書很特別的寫作技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我的名字叫紅

我的名字叫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1/16

我就是席夫克(模擬延伸) 台中大敦寫作讀書會 林慶玉
你們是否還記得我,小時候大家都叫我固執的小鬼頭,我的弟弟奧罕以拼圖式虛虛實實的書寫我們的家族故事,出書後N年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點狗屎運,當時因媽媽的一句話「別把哥哥寫的太壞」,竟然在書中沒有我發言的空間。

記得那年外公與他的四位得意門生,正為蘇丹殿下編篹一本秘密書籍。蘇丹:我的確期望用法蘭克大師的風格,繪畫我的肖像,但必須隱藏在一本書的書頁中,就在書頁的正中央---也就是世界的中央,或許\\有朝一日能掛在牆壁上成了一個永恒,供景仰者朝拜。蘇丹的愚蠢、虛榮,加上恩尼須帖故作 神秘又不當的繪畫分配,儼然成了謀殺案的引爆點。
當年整個謀殺案瀰漫著背判、妒嫉、猜忌和鬥爭的混沌氛圍,雖然當時年紀小並無直接參與謀殺案的行動,但因堅持從外公家帶走哈珊叔叔的鑲紅寶石匕首而造成陰錯陽差的後果,哈珊叔叔壯烈的殺了兇手斬首落地,但布拉克不會動手殺兇手是我意料中的事。
至於當時橄攬遺留的布包和圖畫送進寶庫前,因好奇我曾攤開來看—樹、馬、撒旦 、死亡、狗和女人,依照恩尼須帖新構圖技法鋪陳排列,四周再框以高雅‧埃芬迪的頁緣鍍金,,但詭異的是圖畫的中央應該放上蘇丹殿下的位置,
竟畫著橄欖以法蘭克細膩技法完成的自我「肖像」。難道橄欖千方百計想要擁有栩栩如生的「肖像」並寄望受人崇拜,才是謀殺案的主因。兇手在被識破之前,所說的堂皇冠冕的謊言,混淆視聽也造成讀者閱\\讀此書做正確叛斷的困擾。
不幸的恩尼須帖在最後一幅畫中,厚顏無恥的使用了歐洲的透視法。畫中的物品不是依照它們在阿拉心中的模樣所繪,而是根據肉眼看見的形態---如同法蘭克人的看法。(P514)
蘇丹殿下渴望編輯一本受到法蘭克藝術家影響的手抄本,彰顯他的威勢。
事實上,你的恩尼須帖的企圖也不減於蘇丹,他想製作一本具有爭議性的書籍內容隱含禁忌,滿足他個人的驕傲。(P516)
奧罕以多重敘述者來描述故事的創新手法,帶領讀者領略土耳其一段沒落文明的文化之旅,窺探文化的傳承繪畫的技巧與風格,面臨革新所帶來的轉折與民族間的衝突。
議題:
1. 試論帕慕克(Pamuk)利用多重敘述者來描述故事的創新手法?


. 2你認為什麼理由高雅‧埃芬迪(Elegant Effendi)被謀殺。


3. 當細密畫家看到威尼斯畫像時,你認為他們感受到哪種吸引力及 恐懼?.為什麼你認為他們有這樣的感覺?

4. 奧斯曼大師(Master Osman)認為以什麼準則決定\\"這個畫家是多有天份。為什麼個人風格(individual style)這樣的問題對大師是這麼地重要? 這個問題對書中其他腳色是以什麼方式來顯得重要?


5. 為什麼\\"永恆的時間概念\\"miniaturists(細密畫家們)如此重視? 個人或是西方繪畫風格可能以什麼方法威脅這個永恆(timelessness)的概念? 有什麼方法可能使西方繪畫風格更永恆?


6. 為什麼盲(blindness)是一個人在禪釋藝術方面能到達最高的境界\\"? 對於大師奧斯曼(Master Osman)說:\\"這是出於真主似乎看出了自己的陰鬱(blackness)\\"(60),你認為大師奧斯曼有什麼意涵?什麼方式盲目(blindness)卻又是一種沉默?


7. 愛與畫畫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

8. 您同意兇手說的邪惡是\\"不可或缺對於藝術家\\"的嗎?你覺得他為什麼這麼說?你認為他這麼說有何意函?


9. 你覺得為什麼風格或是\\"秘密簽名\\"揭露關於凶手的身分是重要的?

10. 兇手在之前就說他是\\"完全分裂\\"的。您認為他指的是什麼? (自己找的關於他的二元性的例子)。你有什麼方法可以將東西方之間的分歧、威尼斯和奧斯曼風格之間與兇手的分裂做連結?


11. 列出一些盲目和見解之間的不同。 你認為為什麼詩文\\"盲跟觀看是不平等的\\"( \\"the blind and the seeing are not equal\\")(古蘭經35.19;287、380)對於細密畫家是重要的?


12. 你覺得為什麼大師奧斯曼擦掉一些畫中的眼睛? 你覺得為什麼奧斯曼隱蔽自己? 你認為為什麼布拉克和其他人要隱蔽兇手?




13. 書中發現伊斯蘭畫的故事被指出至少三次---頁,你認為故事每次提到或是暗示到有什麼重點?你覺得為什麼帕慕克重複或詳細描述這點以及其他故事及主題?


14. 你覺得為什麼有這麼多角色在故事最終都訴諸暴力? 以什麼方式可能將暴力與分裂的自我或是東西方的分裂做連結?您認為誰或是什麼最終應該位這樣的暴力負責?奧斯曼大師可能能夠以什麼方式負責?



15. 兇手與海珊是在哪方面雷同?為什麼帕慕克要這樣安排兇手及海珊的故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等待

等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1/16

哈金《等待》議題 林慶玉導讀 2006/5/16
美國國家書卷獎創始於1950年3月16日。每年11月中頒獎。它鼓勵的不只是實驗和創新的書寫,更是良心。它的地位相等於法國的龔固爾文學獎,英國的布克獎。不但受到美國文壇的重視,歷年得主作品皆十分暢銷。
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該獎是美國最大的小說獎項,隸屬於國際筆會,由福克納基金會提供經費,福克納基金會以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為名,並與美國筆會合作創辦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旨在推廣優秀小說的閱\讀人口,評審團全由作家組成。由在美國每年發表的小說作品中進行評選。獲獎者將獲15000美元的獎金,每位提名獎獲得者則能得到5000美元獎勵。
既然哈金《等待》在美國榮獲國家書卷獎、福克納小說獎等殊榮,且讓我們探討美國讀者感興趣的議題。
For discussion (討論):
1. Ha Jin曾經說過這本Waiting的概念是來自他曾經再報紙上看過關於一個女人,他描述他的先生是沒有愛情的(或是不可愛的loveless),Ha Jin說”她希望她的先生能夠與其他女人有婚外情,至少這證明了她先生是有能力去愛的”。在小說的最後,Lin發現到”他從未全心全意愛過一個女人以及他一直以來都是被愛的那一個”(p. 296)。你認為Ha Jin是在喚起注意關於小說中的主角的被動性情的問題,或是普遍一般人存在的的問題?
2. Lin Kong似乎是一個想要移動整個家族深蒂固遷移至傳統村落生活價值之上的人,。如果娶了Manna Wu將會帶給他渴望的較現代的生活,建立在自我滿足及獨立的生活,那麼為什麼他要離婚會遭遇到這樣的困難?他對於他自己要什麼尚未確定嗎?他放棄Shuyu他面臨了什麼損失?他面臨與美國現今社會男男女女面臨的相同情況的選擇是如何?
3. Gen Yang告訴Lin,”你總是害怕人們會認為你是個壞人,你努力想要有好心腸,但到底什麼是心?就只是一大塊狗能夠吃下的肉罷了。你的問題源自你自己本身的性格,第一你必須改變你自己”(p.167)。這樣的提示意涵是如何?Lin應該盡量更冷酷對待其妻子?或是如何被你所知的Geng Yang的性格所調和?
4. Ha Jin並沒有描述Manna及Lin為完美的腳色,那麼他們的弱點是什麼?不論此人是否有多強和有力的個人特質,在這樣壓制的社會體系中,是否有任何人可以經營的比他們更好?Ha Jin是否暗示像Geng Yang這樣的人能夠生存只因為他們沒有良心?

5. 在西方文化以及佛洛伊德心理學說中,一個真正成年人應達成的目標即為獨立自主,以及能夠透過個人意志與行動來認知他人欲望的能力。在這個小說的世界中,這樣的概念被視為腐敗及平凡庸俗的;在西方思考方式被 教養長大的讀者,有可能會認為Lin的被動性是可讚賞的嗎?你認為Lin及Manna都太幼稚嗎?或是他們只是困在”雙輸”的泥沼?
6. 相較於Lin,為什麼這樣的情況對於Mann Wu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他是否應該追求其他可能的比較積極的伴侶?在這本小說的開頭,讀者被告知Manna是”快要26歲了,是要變成老少女的邊緣”(p19),你是否可理解他找到一個伴侶的困難?敘述者說”男人與女人是平等的”在毛澤東主義的中國;你在小說中有發現這情形嗎?或是Manna Wu處在一個極度的弱勢中?
7. Manna Wu的性格與Shuyu的性格相較之下如何?隨著時間痛苦的走著,Shuyu的傳統主義是否保護他免於受難影響Manna Wu的精神耗弱的對抗?你會認為Shuyu尤其在搬去Muji市後會比較自由的享受他的生活嗎,相較於Lin Kong或是Manna Wu的生活?這兩個女人是否真的愛Lin Kong?
8. 為什麼Ha Jin會選擇Walt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草葉集》做為魏副政委送給Manna的書?這樣一本讚揚民主及自我的書是否暗指魏副政委並非標準的革命份子?你接受Manna的書寫沒有達到他的期望這樣的想法嗎?或是你認為他的關於那本書的”報告”太過小心翼翼?在她與局長的第一次約會你發現最詼諧的是什麼?
9. 即使這本小說的政治背景強調正在進行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的事實,但是個人議題卻聚焦在可能被視為較”平凡庸俗”的考量上,例如以個人伴隨物及性滿足來實踐家庭生活的欲望(the desire for a fulfilling domestic life with its attendant personal and sexual comforts)。Lin及Manna的個人慾望必定會與深入中國人民社會的毛澤東的革命概念衝突嗎?你如何看待他們的婚禮必須對毛主席的肖像行三鞠躬禮的描述?
10. 真愛將可以通過各種試驗及分離是浪漫的表述;雖然Manna與Lin在某種理解上是在一起,但是事實上,他們的關係是無性的這個事實很肯定的構成相當程度的試驗及分離。當他們在後終於結婚了,對於Lin的感受你感到驚訝嗎?關於Manna及Lin之間常久等待的性愛遭遇你有發現什麼詼諧之處嗎?
11. 在Manna嚴厲指責Lin燒掉了米飯,Lin在盛怒下離開房子,在他腦中出現一個聲音告訴他自己”其實你從沒愛過她,你過去只是煞到她而已,是因為你並沒有機會讓它發展成愛?事實上,你等了十八年就只是為了等待而已(p.294)” 這是這篇小說真正的洞察的時刻,如同其本身有毀壞性嗎?
12. 關於描述站在他們窗外大雪漆黑的Lin看著Shuyu及他的女兒準備水餃時的場景,最值得注意(非凡的)的是什麼?為什麼此景對於他是懷舊及痛苦的?
13. 敘述者本身並沒有透露太多關於Shuyu的感受,原因為何?Shuyu最渴求什麼?Shuyu與Manna相較之下,為何Shuyu似乎對於他自己的情緒都在控制中?在Lin娶了Manna後,她對Lin仍保持寬大的態度是很令人吃驚的嗎?
14. Lin對Hua說,對於在他喝醉後對Shuyu說的話感到羞愧\,Lin說”告訴她別等我了,我是沒用的查埔人,不值得等待”,她回答道”爸,別對自己那麼嚴厲,我們永遠都會等你的”(p.308) Lin是否值得從他的第一任老婆及其女兒處得到這樣不會動搖的忠誠?在他與Shuyu離婚後,他一直想逃避的傳統價值最後是否有成功\?
15. 許\多評論者一直以來評論關於Ha Jin的作品與十九世紀俄國作家(諸如Turgenev and Chekhov)的作品的”親密關係(affinity)”,那些作家描寫關於一般市井小民在許\\多次陷入痛苦扭曲的改變的情形,及關於單純的農民與較複雜、現代、世故的腳色起衝突的社會。在Waiting中描述的農民是如何的?以及他們與那接受過教育及較有野心的人有何不同?
16. 正當書中腳色在等待時,這本書卻致力於描述發生了什麼事;作者Ha Jin在建構小說方面是如何克服情節發展阻塞的危險,以及讀者的沒耐心?你會如何描述情結的結構與速度?
17. 關於Ha Jin描述每天物質上的細節,例如食物、房子、衣服、人的身體,你注意到了什麼?這本小說的物質文化是如何的與美國的物質文化不同?由於Ha Jin是有意識的為接收他的國家,美國讀者寫作(because Ha Jin is consciously writing for an American audience in his adopted country),你是否有感覺這樣的細節描述有較大的共鳴?
18. Ha Jin在他1985離開中國後就沒再回去過;在1990時,他許\下承諾只寫及說英文。說倒這個決定,他說,”這事有許\多害怕的,用另一種語言書寫,就像改變你的身體。且這不只是搜尋讀者這麼一回事而已,這是關於生存---我有家庭要養。最後我決定要以英文來書寫,我完全無法確定我是否能做到,我現在仍然不確定!雖然,到最後,每一個方案都有風險,不單單只是語言層面。這對每一個作家也都是事實。” 你會如何特徵化此本小說書寫的風格?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3123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