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rpian的所有評鑑

真實遊戲

真實遊戲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1/10

我一直愛看小說,甚至,一直幻想著有天自己真的寫出一本小說。當然,迄今為止,仍只處於幻想階段。

看別人的小說,是一種享受的樂趣,自己動手寫小說,是一種自虐的過程。我只是曾經嘗試就有如此感受了。

因此,我看著這本書的第一部,對於作者自己剖析自己的創作歷程,甚至自白自己經過一段時間,連超過三個字都無法完成,當然遑論寫作,感觸頗深。

書中,對於小說創作與自傳間的優劣,透過不同的角度,做了很多的辯證。這並非文學創灀的辯證,而是為了讓讀者投入小說中更多的情感所為,頗有意思。

看第一部的時候,迴盪在我腦海中的是陳玉慧的書迷。真實遊戲中的書迷,和陳玉慧筆下的書迷當然不同,但那份愛書而癡的情感相同。

但隨著故事的進展,到了第二部,不經意的,方向卻有了重大的改變。

書迷,成了想掌控作家的人,甚至,他們住在一起後,她的行為舉止,穿著打扮,都模仿起作家來,當作家無法寫出隻字片語的時候,她甚至代為回覆信函、代為出席座談,幾乎以假亂真!當作家覺得安心,好像什麼事都可以交給這個好朋友時,一種自己即將消失,被複製人取代的恐懼感,在心中滋養茁壯。

看這一部的感覺,縈繞在我心中的,是20幾年前,我還在念高中時看的一部電影,雙面女郎。我這輩子看過的電影不計其數,有許多電影看過之後完全不記得任何蛛絲馬跡,但這部電影,卻殘存在我記憶中20幾年,不曾褪去,那是因為,這種游智欽朋友轉變成為深惡痛絕的敵人,且自己即將被取代的恐懼感,實在太深刻!

但到了第三部,卻又峰迴路轉,主角被發現躺在醫院中,身上有藥物(毒物)殘留的痕跡,她肯定自己是在與好朋友同居的過程中被慢性下毒了,但是,卻沒有人相信自己。沒有任何跡象能夠證明那個加害者的存在,只剩下自己記憶中的形象,那......究竟是怎麼回事?

閱讀小說最大的樂趣,就是可以安坐在沙發中,透過想像,體驗主角的驚恐歷程,而在這部小說中,更讓身為讀者的我感到過癮,因為在一本小說中,可以體驗到純文學的邏輯辯證、驚悚小說的懸疑刺激,往如電影般的迷幻情節,直叫欲罷不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

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9/29

一段愛情會因為什麼而結束?答案的可能性太多了,一場誤會、逐漸冷卻的愛意、不適合的彼此……。而一段堅貞的友情會因為什麼而結束?同樣有太多的可能性,不同追求的目標、異性的介入、忌妒、誤會……。而親戚間又會因為什麼而疏遠?更不勝其數了,忌妒、比較、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背景……。《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一書,就在作者巧筆之下,帶領讀者,一探上述種種情況的究竟!

《巴爾的摩事件的真相》的巴爾的摩這個地方陪伴主角馬庫斯度過了不少美好的青春歲月,伯父母令人稱羨富裕成功、光鮮亮麗的生活,還和兩個堂弟發展出牢不可破的深厚關係,但勾德曼幫的第三人時常換人,最開始是馬庫斯,後來是史考特,史考特發生意外後,她美麗的姊姊亞歷山妲成為「勾德曼幫」最令人醉心的一員,只是再怎麼堅不可摧的親情、友情背後,仍然有一點一點的隙縫,等待著熱漲冷縮發生的那一刻,讓小小的隙縫發展成無可挽回的憾事。

但身處在那個時空背景的主角們,不會知道這些事,只有在事後,以第三人的眼光,追查著一點一滴的蛛絲馬跡,才會看到,自以為可以長久存在的友情,早有競爭意識潛藏在裡面,當壓垮稻草的最後一個事件出現,點燃了引火線,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再也無法回頭。

一般正常的情況,再怎麼深厚的友情,遇到了這樣的狀況,也就變成老死不相往來的關係罷了!但勾德曼幫的友情,實在綁得太緊了,他們有共患難的經歷、有親戚關係的結合,有太多共同許下要達成的目標,他們遇到了障礙,並不是拋下彼此,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想解決那些障礙,以維持勾德曼幫繼續存在,卻因此,最終造成了更大的傷害。這,毋寧是一種深藏的悲哀。

最終,馬庫斯選擇了用書寫的方式,紀錄了勾德曼幫的一切,因為,文字可以讓勾德曼幫成為永恆,人終有一天難免一死,總有一天會被淡忘,但被書寫下來,就成為不會被遺忘的永恆,任人憑弔記憶!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漫漫歸途

漫漫歸途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9/28

這本書,是真人真事,書寫的是一個被收養的印度男孩,花了25年的時間,才能夠找回童年的家。

印度,在我的想像中,始終是一個神祕的國家。他擁有世界第二多的人口(或許不用多久就會變成世界最多),他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他境內有泰姬瑪哈陵,他有深厚的宗教底蘊,他生產全世界最多的電影;但同時,他卻也飽受貧窮之苦,火車上擠滿人的場景更是傳遍全世界,他的。及如此多種風貌於一身的國家,應該絕無僅有。

書中的主人翁,小時候和家人過著四處乞食的生活,但全不以為意,依舊過得很幸福。在5歲的那一年,因為和哥哥外出遊玩,不小心搭錯了一班火車,從此與家人分離。當年才5歲的他,連自己的名字、家人的名字、住的地方都沒辦法說得很清楚,以至於在輾轉中被送入了孤兒院,最終,被國際家庭領養,來到澳洲開始新生活。對於一個在印度貧民窟出生的小孩來說,能夠被澳洲父母領養,從此開啟新生活,其實是一件幸運的事,主角也從不否認。但是屬於自己原生地的記憶,原生家庭的思念,仍舊佔據在他的心中。

隨著科技的進步,他運用GOOGLE EARTH的幫助,從網際網路上找到了自己記憶中的家鄉,透過比對,終於確認和自己的記憶是吻合的。但......對現有生活既然很滿意,沒有任何不滿,又為什麼要找回原生家庭?找到了,又該如何?這個問題,也曾困擾作者。印度雖是出生地,但只住了5年,雖是受領養才來到澳洲,卻已經住了25年;而且他早已忘了北印度與該如何說?早就習慣英語與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又為什麼一定要重回原生地?

但,回家中就是一種潛藏在內心的渴望,確認了自己是有根的,才能繼續成長茁壯。於是,他鼓起了勇氣,踏上回家的路。

結局是令人感到窩心且幸福的。但這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作者詳實的記錄了自己的迷惘、努力、期待、尋回。在這漫漫歸途中,遇到許多人,有好、有壞;但能抱持樂觀向上的心,給予他人同等關懷,將收到的善念繼續傳播下去,這正面的力量,終將會使這世界變得更美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勇氣絲帶

勇氣絲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9/28

書中,關於勇氣,是這麼說的:

「勇氣不是關於你做了什麼事,勇氣是,保有你的心。」

「勇氣,意思是做你自己,全心全意;全心全意說你自己的故事。」

書中的主角,做了一件讓我覺得很欽佩的事,她自己一個人,開著一輛破箱型車,從英國出發,為了到歐洲大陸的最北端,看日不落的奇景。她沒有錢、沒有計畫、沒有經驗。但是她確實出發了。唯一的計畫是:帶著她的大提琴,當街頭藝人賺旅費。

聽起來不像是有勇氣的行為,比較向是魯莽的行為。事實上也是。作者之所以開啟這段旅程,動機和我們所能理解的差不多,她失戀了!而最後一根稻草是,她的一位好朋友意外過世了,那位好朋友生前曾有開著廂型車到極北之處看日不落的奇景這個念頭。而我們的主角,覺得她有這樣的義務,幫他完成這個生前的夢想,於是她啟程了。

這樣的旅途,不需要特別去想,就知道不可能一帆風順。主角遇到諸多苦難,因為她甚至從來沒有再公開場合演奏過大提琴,而大提琴對於街頭藝人來說,其實也不是太適當的樂器;此外,挪威的特色是地廣人稀,要能找到適合街頭藝人表演的城市,並不容易;而對於物價的誤判,以及額外的花費,都拖累了她旅程的速度。好多次,她都要放棄了,如果不是因為家鄉沒有她認為的人在等她,如果不是因為她對生命或許以無留戀,或許,她早就放棄了。(我是這麼認為,是不是只有沒後顧之憂的人,或是拋得開一切束縛的包袱,才能一路向前?)

當她最終來到她的目的地,她內心的想法是:「我希望可以找道適當的詞句......,最適合的形容詞也許就是:普通。」「這個我嚮往已久的地方,看起來一點都不是我原先想像的樣子」「太陽相個默劇演員,一次又一次鞠躬謝幕卻遲遲不肯下台,太陽在我眼前再度上升,又是一天的開始,嶄新完美的一天就這麼從係陽中蹦出來了。」「毫無保留,狂喜會向海浪般湧到妳的腳邊。」

光看作者的這些描述,就讓我想衝一次極北之地體會永日的奇景了!

但作者的旅途,並非到此結束,她來到了挪威港口,才發現,已經沒有船隻可以讓她返為英國。她只得再次展開旅程,這次,她的旅程,是全然的自由之旅。

這是很精彩的真實故事,體現了勇氣以及自由,陷入現實生活中困境的人們,或許,都渴望一次這樣的旅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阿爾法的迷宮

阿爾法的迷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09

閱讀這本小說,讓我想到了「全面啟動」、「隔離島」這兩部電影。觀影者一開始總以為主線、支線都很明瞭,但深入的看下去,卻發現主線似乎是陷阱,支線卻又還有支線,越來越混亂,搞得自己一個頭兩個大,但卻又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本書故事的主軸,環繞名為阿爾法的實驗,這是利用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將它和人類的大腦相連,幻化出身臨其境的虛擬空間。警察則利用了這套程式,連接嫌犯,以此來獲取嫌犯不肯供述的犯罪事實。

書中的主角童平,便是擔任潛入者這個角色,潛入者可以偽裝成任何人,只要能夠找出受試者刻意隱藏的資訊。在故事的開始,童平便在進行一項任務,但這項任務卻遭受意外而失敗,但回到現實世界的童平,卻因為這次失敗而遭遇更多的奇遇,童平卻開始漸漸懷疑自己,真的是活在現實社會中嗎?亦或是自己成了受試者?

但,如果他真的成了阿爾法的受試者,又是為了什麼事?他在真實世界中犯下了什麼罪?他的妻子怎麼了?為了解開這些謎團,他以身為資深潛入者的經驗,騙過了新的潛入者,逃出了阿爾法的試驗。但回到現實世界的他,看似解開了最終的謎團。作者卻在此還是留了一手,契子的故事,看似主角年少時的回憶,卻在故事的尾聲,首尾呼應。相信,讀者應該都會覺得看得很過癮。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妹妹的墳墓(博客來獨家飛鳥樹影雷雕毛氈書套贈品版)

妹妹的墳墓(博客來獨家飛鳥樹影雷雕毛氈書套贈品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04

這本"妹妹的墳墓",在大分類上,可以歸類為推理小說(犯罪小說),在小分類上,可以是警察小說或法庭小說。這類的小說,在我的認知上,要寫得好看頗難,因為必需夠真實,但又不能太冗長;必須遵守警察辦案的格局,卻又不能拘泥於太多的細節;必須要符合大家對法庭正義的期待,但卻又不能限於程序正義無法自拔。

而本書的作者羅伯‧杜格尼很厲害,在故事的設定上,讓主角雖然身為警察,卻又是被害者的家屬(因此不能直接辦案,也規避了警察辦案的束縛);而故事的開端在20年前的一起少女失蹤案件,雖然當時的司法警察逮捕了嫌疑犯並定罪,卻因為罪證薄弱且始終沒找到屍體而讓失蹤者的姐姐一直認為仍有蹊翹,也因此增加了故事的背景深度;而最重要的事,雖然故事的重心是當警察的姊姊想查出妹妹失蹤(被認定為死亡)的真相,但進行的主軸仍然必須要解決現存的問題,也就是目前被關在牢裡面的犯人,可能不是真兇,整起案件可能是被設局的一起冤案。

關於殺人案件,我一直這麼認為:知道真相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上帝,另一個是兇手。現代的司法制度,希望法官能夠扮演上帝的角色,以全知全能的觀點斷案,而事實上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法官也是凡人。他必需要仰賴第一線調查的執法人員(包含警察、檢察官、證人......等)才能拼湊出事實的真相。但社會大眾對於殺人案件總是群情激憤,希望能夠立刻找到兇手,就像包青天辦案一樣,接收到陰間有人託夢指認出兇手,白天斷案時對著嫌犯打五十大板,兇手就招認了,於是送入狗頭鍘,旁觀的民眾大快人心,結案!

但冤案,往往就因未先入為主的認定兇手是誰,而將可疑的證據一股腦的堆疊,有利於嫌犯的證據則全數捨去。這是......"正義"嗎?

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如下:"寧可縱放一百,不可錯殺一人"

這個觀點,和長久處於中國文化薰陶下的台灣人,或許頗有抵觸。僅管不願意承認,我相信台灣人有許多寧可服膺曹操的道理:寧可錯殺一百,不可縱放一人。(或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負我。)也或者台灣人真的看了太多的包青天,總認為陰間托夢的可以成為證據;或是打個五十大板,犯人就會招了;甚至有一種想法:如果你沒做,為什麼會懷疑你?台灣一直停留在要嫌疑犯自證無罪,而不是讓證據證明嫌疑犯就是犯人。

因此當我看到書中判決的法官說出:"我知道這場聽證會證實了一九九三年促成有罪判決的證據具有重大瑕疵......我之所以趕在今天宣布結論,是因為我的良心讓我不能再把被告送入勞裡,一天都不行。""我不知道被告到底有罪或是無辜,但根據呈現在我面前的證據,我的看法和結論是,憲法賦予你公平審判的權利,而你是否接受到這樣的公平審判的確存在重大疑點。"

我們永遠不可能站在全知全能神的角度看見事情的真相,因此我們必須要夠謙卑,有多少的證據,說多少的話;我們也不應該用事後得知的真相去質疑前人的判決,因為在判決的當下,那些證據就是法官的憑藉。

如果,這本小說能讓多一點的人看到,能夠激發讀者內心,更多的思考!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船上的男孩:九位美國男孩的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史詩奪金路

船上的男孩:九位美國男孩的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史詩奪金路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3/16

故事主要的場景在美國,時空背景則在大蕭條後,持續到1936年納粹德國主辦的柏林奧運。

故事的一開始,作者描述了大蕭條時期,美國的慘狀,但隨著時間推移,以及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人民的信心似乎見見回升,情況也緩慢地改善;另一方面,在歐洲大陸,納粹黨緩慢而確實的掌控全德國,並開啟了驅逐猶太人的行動;最終的交會,就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

回顧歷史可知,1936年的柏林奧運,是希特勒精心設計,希望能徹底展現 「雅利安人種優勢論」,奧運成了希特勒和納粹宣傳其政治主張的舞台。從結果來看,不能不說納粹確實成功了,透過各種精心的安排,納粹德國共計贏得了33面金牌、26面銀牌、30面銅牌,共計89面獎牌,均為各國之冠。美國在獎牌數排名第二,但最讓納粹傻眼的應該是美國黑人選手傑西·歐文斯在柏林奧運以百米以10秒3奪冠、跳遠以8米06摘金、200米以20秒7折桂、4×100米接力和隊友合力以39秒8加冕,共計四枚金牌讓這位黑人選手以傑出的運動才能在全世界面前擊碎了「亞利安人種優越論」。而本書所描繪的划船賽,也是美國奪冠的項目。

作者不急著說這段歷史,卻從最終奪冠的划船賽的成員,各個不同的成長背景娓娓道來。讓讀者跟著這些成員的腳步一起成長,一同達到榮耀的顛峰。

對我來說,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讓我理解了划船這項運動。是多麼的耗費體力,又是多麼的注重團隊合作的一種運動。一個人要維持固定姿勢、固定速度划船已經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要同船8個人都維持同樣的姿勢及速度,可想而知應該更是難上青天。而這個團隊運動,只要有一個人動作不協調,就會連帶影響其他人,終致拖累整個比賽結果。因此除了平常辛苦的鍛練之外,團隊裡每個成員的心理素質,也事關重大。而臨場條件、氣候狀態,教練戰術調整,更是缺一不可。

這是一本紀實故事,結局已知,但精彩的是過程。人生不也如此?每個人的結局都是死亡,但過程如何確是自己決定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丈夫的祕密 限量「祕密在眼前」開展式書盒

丈夫的祕密 限量「祕密在眼前」開展式書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9/08

每個人都有秘密,沒有秘密的人生,我們該如何過下去?

但秘密該收藏在何處?此大哉問。有些秘密,我們希望不經意的被某些特定人知道(像我兒子最近很喜歡把他心愛的玩具藏在秘密的地方,但又透露給我知道他找不到玩具,希望我去幫他找出來。)

但某些秘密,沉重到我們希望它被永遠埋藏,永生不再出現。但上帝創造的人類,無法獨自一人埋藏沉重的秘密,那會逼人發瘋。因此我們埋藏重大秘密時,總會不經意(或刻意)透露一點訊息,就像畫了張藏寶圖……。

神話故事中,潘朵拉打開的盒子,不就這麼一回事嗎?如果宙斯希望人類世界沒有戰爭、疾病、禍害等......,那他就把這些東西毀滅就好了,何必關在一個盒子裡,又把這個盒子交給潘朵啦?這不是刻意誘人犯罪嗎?

故事的開始,西西莉雅和女兒們聊到了柏林圍牆倒塌,因而想起她曾經在現場買了一塊柏林圍牆的殘骸,為了找出這塊紀念品,她在閣樓上翻箱倒櫃,卻發現了丈夫在多年前寫下的一封「遺書」,限定的條件是在他死還才能拆封。這幾乎就成了完美潘朵拉的盒子。當你撿到了這樣一個盒子,你能忍得住不打開來看嗎?

作者更厲害的是,這並不是一個單線進行的故事。藉由三個女性各自面臨的問題:西西莉雅面對的是中年夫妻生活開始變得平淡(剛巧這時候又找到了丈夫秘密的一封信。);泰絲面對的是丈夫和他們一起創業的夥伴出軌了;瑞秋一直活在失去女兒的陰影中,而可愛的孫子又即將隨著媳婦到遙遠的紐約。三個看似不相關的人,卻有著讓他們聚在一起的一條線,隨著劇情慢慢的推展,讓讀者心情跟著起伏。

那封信的秘密異常的重大,但作者並沒吊讀者的胃口太久。約莫在全書的一半就解開了這個重大秘密。但知曉秘密才只是開端,知到了這樣重大的秘密後,該如何面對,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作者高明的筆觸,讓讀者會和書中主角一樣深陷同樣的情緒:我該如何做?我該考慮誰的利益?我該如何面對這個秘密?

而最終一擊,卻在全書結束後才來。

打開這本書,泡杯熱茶,開展昏黃的燈。便能展開一段其妙的旅程,享受那驚心動魄的解密過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行旅,在深邃亞細亞: 穿越國境,一萬五千公里的孤獨歸旅

行旅,在深邃亞細亞: 穿越國境,一萬五千公里的孤獨歸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5/08/11

關於旅行,作者在書中說了一段話:

「旅行,是因為我們害怕;為什麼不常看到台灣的背包客?因為台灣人「不害怕」。更正確地說,我們通常不會把自己放在令人害怕的情境之中。」



這本《行旅,在深邃亞細亞》並非一本正規的旅遊書。但這本書的確提供了許多東南亞、南亞的旅遊景點資訊,以及作者親身的體驗。

但它並不以漂亮的景點、豐富的人文意象為號召。也就是說,看完也許並不會帶給讀者:哇!這麼棒的地方,我一定要去!這樣的感覺。

這本書比較像是作者的獨白,也就是單獨一個人進行長途旅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和自己對話。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因此離群索居,事實上是一種反社會行為,一向不被鼓勵。

但長期群居,不擅與人群互動的人,總會在內心深處有種疲憊感,這時候,拋下一切,遠離現實社會,就成為一種渴望的夢想。而自己一個人旅行,似乎剛好可以達成這樣的夢想。

旅行是不是一定要帶有什麼樣的目地?一定要帶給自己更寬闊的視野?更多的成長?自我提升?

或者,旅行其實不需要背負這麼多嚴肅的責任。旅行可以很輕鬆的,只是逃離人群的一種方式?

自己一個人旅行,如果能帶給自己一點成長,我想那其實是因為,你在逃離人群帶來的壓力的同時,也拒絕了人群所能帶來的好處。

只有自己一個人,代表的是你必須自己規劃行程、自己訂房間、自己找到交通方式到達目的地......。

如果旅行途中,你遇到了突發狀況,諸如:旅行經費被偷了、被搶了,嚴重一點的:護照被偷了;生重病.....。

每一次的突發狀況,你都只有一個人,這時你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也因此,如果旅行能帶給自己一點成長,應該是從面對自己,找到解決事情的方式而來的。

但自己一人旅行,事實上有很多的限制,因此趁著年輕無家累的時候出走,是最適合的!再開始一個人長程旅行前,必須有周詳的準備,這就提供了專案規劃的練習,而在長途一個人旅行途中,也可以習得更多解決事情的能力,開過自己的視野,理解更多關於世界的真相。因此,歐美許多的年輕人,在結束學生生活,踏入職場工作前,會有這麼一趟「壯遊」。

或許,懂得適時放下手中的一切,堅強自己的心,給自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難忘的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

難忘的心愛的人:金枝演社的胡撇仔美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2/24

作者在本書自序中這麼寫道:「往往當生命裡舒適安穩的狀態陡然消失時,也是生命重要轉折契機冒出頭來探看的時候。」這本書的緣起,正是作者本身戀情受創後,突然想把這個討人厭的自己丟掉,去當別人,演戲吧。因此念一轉,作者非經計劃的進入了金枝演社劇團,不只讓作者走出生活的困頓,更讓作者對於台灣文化,有了完全不一樣的體認。而這本書,也可以算是作者實際參與金枝演社的觀察筆記。

金枝演社和台灣其他劇團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以台灣本土的「胡撇仔戲」為根本,創做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戲。

但是金枝演社的創辦人王榮裕,雖然出身於歌仔戲世家,他的母親還是台灣野台戲中赫赫有名的謝月霞。但王榮裕自己說「他曾經因為教育、社會價值觀的影響,而比是自己成長的背景、厭恨自己的母親。」一直到了自己踏入劇場之後,為了尋找自己文化裡的表演特質,他才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文化根源,也才看見母文化的美麗。也因此才奠定了他決定以胡撇仔戲為本的金枝演社發展方向。

這一翻追尋文化根源的過程,書中有清楚的交代,而讀者也可以藉由閱\讀這本書,重新思考自己,究竟有沒有透過自己的感官,真正認識過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或是很悲哀的僅僅從教科書、從媒體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

台灣文化最大的特點就猶如台式快炒一般,用最大了火候,將所有材料一次調理。在料理界總有層出不窮的新口味出現,在傳統布袋戲式微之後有金光布袋戲接棒,從而發展出霹靂布袋戲這樣一個新的文化;在歌仔戲有胡撇子戲包羅萬象的延續歌仔戲的生命。誰可以說哪一種文化形式的表現叫媚俗?誰又有資格說哪一種表演方式叫高尚?每一種表演方式都有他形成的歷史背景,能留下來的就表示被大眾所接受,慢慢演變就會形成文化傳統。如何會有一種文化是低俗的?

這本書不僅介紹了台灣一個重要的現代劇團發展,更可以讓閱\讀的人思考自己對於台灣文化究竟有多少了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15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