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宣德的所有評鑑

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

訪問:十五個有想法的書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1/02

讀書二三事的全景訪談錄

談論「讀書」這個主題的出版品多如牛毛,以「讀書」為名的更是不計其
數。這類書籍有兩大忌諱:一則包山包海,無所不談;另一瑣碎狹隘,視野侷促,深怕別人不知讀書人在談讀書這檔事兒。近年來,身兼文化及媒體人,也是作家的梁文道,對於推廣閱\讀談書不遺餘力,集結出版許\多書評書介集,耳熟能詳的即為《我讀》系列作品。《訪問》是他集結兩岸三地「與書沾得上邊」的書人對話錄,選人取材範圍廣泛,有騷人墨客、媒體大亨、手作書人、網路寫手、漫畫家等,尚有國際組織工作者兼指南作家,以及始終難以精準定位的狠腳色,來自台灣的詹宏志先生。選材多少呼應作者自身背景,同時也讓讀書人的定義更趨博廣,姿態身段放低,視野軸幅心胸加倍開闊。

誠如書中董橋認為別把書看作「神聖的東西」,別以為看書「很偉大」、「很
重要」;詹宏志論及閱\讀經驗如「泡水的麵包」,意即他有顆柔軟的心,什麼書都能進入其中的特殊能力—角色的適應力,並述及我們應對各式讀者、書種評介,有更大的包容。於此包容,詩人陳智德從時空角度切入,提到書店其實是個「建立人際關係的好地方」,舊書的繼承閱\讀是回溯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雖然作者在序言說不想「勉強拉出一條宏大的主線」,但從上述三位書人的見解中,可以發現人書關係間的軸心其實是對人的雅量,對書的寬容。

人本身是個統一的有機體,由人所生產的理論知識及其所產生的實踐知識
必然是有機物,是故,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海涵百川萬流的一顆心是做學問的基礎,事實上,即便以此基礎出發,理論知識仍舊無法企及實踐知識,常如破網捕魚。浩瀚書叢再怎麼繁雜,也遠不及人類事務的錯綜,這正呈現書本知識力有未逮,卻同時彰顯讀書這件事的樂趣,試想,若人類所有事務均能在書本中找到答案,那我們還念書做什麼?對於個人而言,讀書的初始應是坦然接受自己的渺小與不足,進而對廣袤世界抱著敬畏與謙卑。

本書從選材、提問、應答皆可感受作者及書人那顆「開放的心」。「書人」
這個用詞確已展現了它的柔軟性,讀者可以任意詮釋為「讀書人」、「說書人」、「寫書人」、「作書人」、「愛書人」、「評書人」等,但最重要的那層關係,還是書與人的連結及意義。將焦點全放於書置於人,恐會「開一道門,關一扇窗」。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可能的花蜜

可能的花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25

城市,理感摻雜,既殘酷又美麗

訴說城市,實則藉城市傳達內蘊情感,穿梭文明的界線,熟悉、深入、旁觀、抽身,若即若離,偶出化綿式的內勁,適時打入現代城市生活的任督二脈,詩人林娩瑜在詩集《可能的花蜜》試圖勾勒出一幅星點般的台北圖景。準確描摹一座城市的硬體迭嬗,並非難事,但要能盡可能客觀呈現它的肌里,非得倚靠多年對人的社會觀察,以一種得兼 置身事外、委身事內的 「私眼」(本詞借用自紀蔚然《私家偵探》),行身分(分身)得以優遊轉換游離,平衡城市內外兩方視角,適時注入詩的泉源活水,沖刷城市盆地板塊,方能重構那些年的光景貌態。

輯一主題是愛情,同名詩作〈可能的花蜜〉中明喻的 「工蜂」 實為所有於台北打拼,外地游子的寫照,末尾似欲提撥迥然於城市理性的非理性/感性選項。輯二主題為下代親情,同名詩〈鐵金剛〉末尾百感交集、五味雜陳,究竟是引頸企盼下代成為理情兼備的完人?亦或唯恐避之不及如此面面俱到乃至面目全非毫無伸縮彈性的機器人?輯四在回顧觀照逝者(物)的同時,映射內我自身的成長心路歷程,此輯借用Artaud 「殘酷劇場」 概念,亞陶注重 「言詞前的說話能力」,認為殘酷劇就是生命本身,表演時,人的身體不再只是承載語言的器皿,其本身就是種語言。語言聲音內化為信念行動之一部,「無聲勝有聲」 的同時,一切詩句瞬時具象化,人事時地物栩栩躍升舞台之上。的確,聲音(或音樂)是唯獨的 「非具象藝術」,逕行off/on得要有勇氣甘冒風險,畢竟大部分的詩於外在表現行式,若非詩歌,即為伴讀/旁白用途,少了語言聲響的力道,畫面景象必須能懾服人,否則容易弄巧成拙。輯五〈飄撇的詩句〉傳達城市詩寫作的來源無非是種 「人氣」,即便吸納的方式是實地遁身群體,或無邊無際漫步神遊,城市與人從來都是既明朗又曖昧的矛盾關係,如同你(我)泥中有我(你)般交織雜揉。

陳大為進一步道:「……。柔軟,卻暗藏勁道的敘述語言,提煉出層次豐富的都市情景,字裡行間,從容地釋放出詩人與都市相互依存的感性元素,這是都市詩最值得開拓的方向。」 席慕容的短評看似保守,她論及作者已然通過(超越)主題 「書寫台北」 的設限,若筆者理解無誤,應是沒有被此大前提 「綁」(利用)「駕」(影響),其實光是這點就著實令人激賞讚嘆。

婉瑜的城市詩可貴之處即在於此,遊走在涉入與抽離,寓居其中越(愈)身其外,回顧時纏能保有一絲一縷\的近鄉情怯,冷感中帶些溫熱,別開生面的花朵就此綻放,流淌著金黃瑩澈的花蜜。城市,似乎總是,懷抱著無限可能;人們,終究以為,緊握著夢想希望,就能採摘點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慢食之後:現代飲食的 31 個省思

慢食之後:現代飲食的 31 個省思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25

持平的慢食論述,回歸飲食文化的原衷

現今的飲食文化類書,不是走極端主義路線,要麼就淪為 「舊瓶裝新酒」的另種宣傳行銷,真能平(憑)心而言,將生活方方面面砌合,重現飲食文化原有的質地,思維卻同時澄澈無華,不吊書袋,沒有枯\燥乏索味如嚼蠟的飲食理論、晦澀知識,亦無闊論厥詞,能不流於泛泛軟調的穩健觀察,而《慢食之後》就是這樣一本如海鹽顆粒晶體般的思考心得報告。更可貴的,作者能藉由自身經歷,適時引介恰如其分的比較文化視野,供讀者借鏡與自我觀照的契機,從而能自而然辨思,促使判斷作擇,又不干涉諸君飲食價值觀,引針拉線帶出命題-特別是本書附錄部分忠實呈現分子廚藝(gastronomie moleculaire)發展脈絡及貌態-命題是個超級大哉問:我們究竟是為何而食?為食而食?為藝術而食?作者沒下結論,卻帶著一絲未來可能 「西學東漸」 的憂慮。

無論任何飲食文化及內容,至少應該守住 「以不破壞(甚且迫害)身體健康基礎為原則」 這個底線,固然底線十分模糊(畢竟牽涉不同樣態的體質及食物進入各式人體後的化學變化程度不一),如同作者提及眾人食用分子料理後的不同反應,即便各國政府訂立及規範不同食品安全標準,試圖清晰化那條 「看不見的線」,事實上只是(能)審核通過(甚或有時助紂為虐)工業生產製程思維下的 「合法產品」,充其量代表的是 「不具立即性的健康風險與危害」。

民間的自發性力量永遠是彌足珍貴的,亦即不能再全然交付或期待上位者的保證,許\多食品工業的結構性問題長時期 「沉沒的串謀」 以欲蓋\彌彰,身處結構的我們終將深受其害。前陣子筆者前往新竹的 「樸食小舖」,店頭書獨立展示的居然就是謝忠道這本,稍與店主聊食品安全相關話題時,除被主人對店內食材領域知識基礎說服,最感動的是耳聞其收購朋友災後農產品一事,雖無刻意交待(筆者亦無細問)詳細過程,已能略微體會那種積極展現的外在行動力及毫不假他人之手源於內裡的自發力量。期間,主人介紹筆者一套漫畫《玄米老師的美味便當》,前陣子看了較新的第六集,真好看,各集皆有不同主題,跳看也無妨,增廣見聞不說,透過這本獨具特色篇章的漫畫,越發認識民間自發力的重要,及透過理念的分享與傳播,能逐步找回被文明切割和細碎化的人間關懷,眾人感同身受後,反饋在對食(實)物意識的重視,再度串起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食品安全的知識基礎固然重要,但建立起對食品安全的自覺意識,甚至由此形塑社會共識,纏能治標治本,這應是《慢食之後》所要傳達的意涵與信念。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22

取名遐想,實則蘊含 「霞」 想(遲暮之年的獨白與告解)、「俠」 想(雲遊四海、處處展現人道精神與人文關懷、欲以天地為衣對自然界的眷戀)、「狹」 想(始終難以忘懷同代人的攻訐與交惡)之意。當然,遐想的本意始終都在,甚至已可從這本小書嗅聞浪漫主義的肇始息氣,不過,之所以得出前述一詞多關,除可從坦率的行文風格約略摸索彼時盧梭精神狀態的複雜性,事實上,一些名史家於作者身後便直指其性格的多重性,甚至認為有 「兩個盧梭」,既偏執又理性。

所以,二閱\《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筆者是以 「反其道而行」 的途徑切入,盧梭越是強調平息與論敵的紛紛擾擾,就越表耿耿於懷;表述寄情於山水田園之志,避(閉)世移(疑)情,卻更突顯 「處江湖之遠」 懷憂現世。雖然此書有真知灼見、鐫刻印燙的獨道思索辯證(特別顯現在漫步之四關於 「謊言」 的探討),綜觀全書氛圍卻頗令人感到無力、倦怠與無奈感,那是一個思想交鋒紛爭沓至的年代,稍一不慎,旋之陷入硝煙瀰漫後的汙粉落塵間,僅以身免。

但也正是在這種敘議交拌、發感抒懷的走文下,我們才得以窺見一顆毫不藏拙的質樸心靈,雖然它常矛盾對立,卻不經意的傳達人類心智工藝的精微複雜。中譯版十趟漫步之旅的下標,之於內文,毫無必要,誠然這樣的編輯策略可能是兼顧不同閱\讀層級與水平的讀者,無論是每每止步於盧梭政治哲學大作,還是稍具基礎喜愛理思小徑的閱\眾,皆能各取所需。

然,無論完整還是破碎的心靈思考,或漫無邊際的天馬行空,概念的統一性容不得逕行拆解與分割,也有待讀者自行撥掘、架構與建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必要的靜默:世界電影音樂創作談

必要的靜默:世界電影音樂創作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12

這是羅展鳳第三本談電影音樂的書。較之以往,展鳳邁向前一大步,不僅補遺及了卻自己多年的心願,剎解心頭惑,更值稱頌,她盡花費六年餘,穿梭機遇、會場、音樂廳,只為探視電影音樂家創作的理念與過程。選介以歐系配樂大師為主軸,佐以美日,迥異於同主題書(泰半壓填美式好萊塢風格作曲家);選材亦廣,涵蓋\古典、民族、簡約、噪音、爵士、電子、默片配樂等類型樂風,百花齊放,非傳統以管弦樂體系為主的論述可比擬。

另外,此書引導閱\聽者思索音樂留白的間刻,無論在紛擾俗塵人聲雜沓的現世,亦或影畫中 「為配而配樂」 的生硬虛構,暫歇、化約、昇華、放空是賞析電影音樂時的眾元素之一,我們往往缺乏意識。原來,靜默是種料想不到的美好。
電影音樂類書概分二類,一類書簡工具型,另一學術艱澀型,展鳳非但跳脫傳統,開創自己的書寫風格,更由於她的勤奮不輟,炊生此書,呈現第一手的大師現身說法,使 「聽電影,看音樂」 這條細微幽徑成了可能,待(帶)我們訪渡探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音樂使人自由

音樂使人自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12

初次接觸坂本是透過享譽國際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卻料不到如此水平的產出盡是陰錯陽差的接案與趕工。綜觀他的一生,隱晦的軸線若無似有,不做長期預劃,卻能把握每個當下,見招拆招,大抵與其價值觀及所接觸的音樂系絡有著連動。無法將自己定位似與非具象、流動性十足的音樂不謀而合,自小接觸巴哈、披頭四,及至現代音樂(與久石讓皆受簡約音樂之啟蒙)、德布希,再到電子與民族樂,難耐駐足任一點,無意形塑其混種風格。

真正能使他心靈自由的是吸納社會養分的同時,消融音樂作品中,這與他高中後即展開罷課抗議、參與示威遊行等多所牽連,及至中年,親身經歷九一一後,這股化綿之力於是轉化及昇華至全球議題。與YMO樂團故友重修舊好、發童謠集、至大自然(非洲及格陵蘭)驚驗人生,不再悻悻以音樂的力量解構社會議題,而是回歸音樂本初的貌態與色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12

哈佛政治哲學教授桑德爾,繼授課影片公開後,完整課程內容於2009年付梓出版,中文版於今年三月熱銷至今,盤據各大人文社科排行之首,可能反映兩件事情。

第一,我國的社會及教育體系十分缺乏思辨(辯)這種質素及養分,藉由他國的經驗得以參考及自我觀照;第二,暢銷熱賣恐只是反映國人書封學(book cover studies)上的能力不足,或一窩蜂搶跟流行,不然則以為又是本振奮人心的心靈成長佳作。畢竟,政治思想課程即連研究所專業學分常常都是乏人問津,選課者寥寥無幾。

本書引人入勝處在於桑教授將美國社會各層面議題,以極精密的思路及層層堆疊的邏輯,串連質量龐雜的案例,以此導介一般讀者進入通往正義大道的三條模式相迥,在政治思想史上卻又脈脈相承的哲學理路:功\利、自由、社群主義。作者本身參與後者運動並為其辯護,析論美德至良善的不可或缺及必要性,進而逐步重建公民意識、公民生活,萬不可因為憂心紛紜雜沓的價值信仰衝突,就逕自迴避和放棄讓價值浮出檯面交相激盪的機會,這恰恰是邁向公共討論及共善政治的 「必要之惡」。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哲學大師的倫理學邀請:過更好的生活

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哲學大師的倫理學邀請:過更好的生活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12

薩巴特這本廣為流傳的倫理學小書,不僅作為父予子的貼心告白,事實上,適用的年齡層可至普羅大眾。作者輕鬆導引倫理學的幾個命題,先將自由的概念釐清,思考如何妥善運用自由,從而深刻認識自由的侷限及困境,繼之於內心體會同理,闡明眾人之命運共繫一身,No Man Is an Island,末尾因此點出一全人類無法迴避、迫切急待解決的政治問題:人權。

作者名之倫理學為一 「生活的藝術」,先行卸下理論的面甲,使得人們得以第一時間敞開心防(房),窺視與探觸這門學科。在一連串大哉問 「為什麼這樣選擇?」、「為什麼運用如此的自由對我(或他人)較妥適?」 後,真正要做的,是將選擇的行動付諸生活上的實踐(自我或與他者的場域),唯有如此方可進一步檢視論證的合理及適用性,因而開啟自我人生修正與微調的可能,那既不是生活倫理,也非生活理論,而是活生生的倫理生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建築美學的春天:一個城市設計家50年的實踐與追求

建築美學的春天:一個城市設計家50年的實踐與追求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12

翻開黃南淵先生的口述傳記《建築美學的春天》,這位已過古稀,年近耄耋的長者,對建築美學念茲在茲、孜孜不倦的熾熱精神,即對非建築專業的我,也能感受當年他那股滿腔熱血。從赴美日短期研修、政策擘畫、修訂建築相關法規,到公職退休後提出一套植根於自身經驗、資歷、在地等素材背景,並以 「現代觀點、時代精神、世界觀」 為主軸的 「建築美學經濟計畫」(暨評鑑體系),其中,從形塑理念、構想、價值觀,而至美學層次,基本思路如是:生活美學—建築美學—城市美學。這本建築/都市計畫類書即便僅略讀註釋,對於世界各大建築體(物)及享譽國際的頂尖建築大師,都能有概括式的了解,具備建築基礎常識,不失為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的城市設計入門簡介。

無論是啟蒙、取經、借鏡、觀照,作者受日本文化影響甚深,這與他成長背景相關(日據時代)。擁有良好的日語能力,兼受日本作家、思想家的感召,以及赴日研索大阪千里新市鎮計畫(和觀察東京中城的都更個案),進而將寶貴經驗與概念付諸實踐於培育其公職生涯的土地—台北市—如西門町獅子林廣場的整建。雖然有些個案不見得盡如人意,譬如台北車站前新光及大亞百貨大樓未能整合進都更計畫,以及館前路改徒步區直通二二八公園也未能遂願,但這些皆瑕不掩瑜,畢竟,作者早已締造了許\多更為人稱頌的紀錄,並將視野拓展至道路、景觀、環保、文化、生活等專業設計領域,盼能進一步將其整合至建築美學,若真能如此,建築美學經濟的產值,規模十分龐大,前途將不可限量。

建築業者之於建築美學經濟,作者指出,要將自己定位於 「社會責任」 與 「創造城市價值」 兩條軸線交會處。筆者以為,正由於業者掌握一定的權力及資本,更應有所擔當及良心,若隨意粗製濫造建物,對於建築的 「機能美學」 非但毫無建樹,之於環境保護尤為迫害;有些業者則停留在剽竊模仿、拾人牙慧的階段,對於建築的 「人文美學」 建構更是種嚴重阻礙。上述二者皆為成本效益極大化的理性人(rational man)思路(一本萬利、短期收效、大量複製),長此以往,將我們可發揮及享用的 「空間美學」 消耗殆盡,故此,建築的 「生活美學」 勢必難以企及。於是乎,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屬於我國的建築文化主體性,由於缺乏必要的養分滋潤,無法深根發芽,故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往往只能是指標性的商業大樓與建案。
相信這種建築的單一價值,你我都不願樂見。什麼是建築的多元價值?筆者以為作者在論及台灣建築業的未來時,所說的這句話相當具有突破性及前瞻性,是多元價值最好的註解— 「未來的建築不只屬於建築業,同時也是文化創意產業﹗」。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掏摸

掏摸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1/10/12

初閱\中村文則的《掏摸》,不禁使人聯想倪匡早期的作品《瘟神》,扒手這項源遠流長、具 「高度專業」、卻不被認可(或不見得認同)的職業,在中村筆下刻畫入微,絲絲入扣,動靜態(生理及心理)描寫皆宜,對於扒手自己可能早已習以為常的例行公事,作者卻彷彿能身歷其境,從故事肇始,引領讀者尾隨主角西村(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動線,窺探其一舉一動,在接二連三不費吹灰之力得手財物後,那種內聚的張力,就此蔓延。

故事的敘事軸線清晰,整體而言,「掏摸」 的內涵分兩個層次。

第一,神秘的惡人木崎操弄並支配西村,僅給予命定式的任務交辦(甚至不能稱作選項),無論如何作擇,僅能奉強者意志下的遊戲規則,概括承受,照單全收,事實上,這點出扒手在地下社會當中的宿命論:「掏摸者,人恆掏摸之」。處於地下秩序中間人(middle man)角色的尷尬位置,在伸出一隻視界看得見的手,掏摸他人財物的同時,卻更有雙無形的手(invisible hand),早已掏空摸盡扒者的人生。充其量,扒者只是用來借刀殺人的一無名小卒,用後即丟,藏身在黑暗勢力的陰影處,無人問津。

第二,主角無意間發現超商偷竊的小孩,卻因而掏摸母子檔的坎坷背景(即使是被動、非自願)。母子檔是掏摸 「剝削層」 的底端,當連有利用價值的技術都沒有時,只好出售最原始的武器:肉體及其連帶(孩子),諷刺的是,母親在掏摸小孩純真無暇的童年時,卻也被無數恩客掏摸。

小說末了,西村瀕臨垂亡之際,道出兩難式的內心獨白:「當我看見人影時,在疼痛之中丟出了硬幣。沾著血跡的硬幣遮住了陽光,彷彿期待有著任何一絲誤差的可能性,在空中閃著黑色光澤。」,事實上,正因為支配者與扒者本身,均深諳掏摸角色的進退維谷,故此,「見不得光」 成為扒者的代名詞,終而導向一宿命論的格局。
閱\畢中村親筆簽名的《掏摸》一書後,凝視他的字跡,再瞥了瞥封面,內心暗忖:「非要把人性的黑暗面生吞活剝、吃乾抹淨嗎?」,我沒有確切答案,畢竟這樣的大哉(災)問,稍一不慎隨答,便失之偏頗,筆者尚無能力 「掏摸」 如此難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212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