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芙的所有評鑑

螞蟻【全新譯本】

螞蟻【全新譯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05/05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螞蟻是少數的社會性昆蟲之一。牠們的世界是以雌性為中心的社會,除了白蟻是由雌雄共存。牠們以費洛蒙的氣味作為溝通的系統。我讀螞蟻大師威爾森與霍德伯勒的科學經典著作得知,螞蟻的溝通是最為複雜的系統。以蟻后為中心的城邦,其下的工蟻、兵蟻,組織分工稠密,替補與決策快速,無法完全以人類社會來投射螞蟻的社會。

法國作家貝納‧維貝採取科學觀察的角度,以較為冷調的敘述來創作《螞蟻三部曲》(1991),他以數字編號為角色的命名、以蟻后的名字為城邦命名、蟻群共生與溝通的方式也是機械化進行。

在第一部曲中,人類線的艾德蒙‧威爾斯教授祕密研究能與螞蟻溝通的方式,但研究計畫隨之封存在地窖,直到外甥家的狗溜進去,一步步揭開實驗進行的階段。螞蟻線的部分則是以五十六號雌蟻為主角,她與雄蟻三二七號曾遭岩香蟻的追殺。五十六號逃離母城貝洛崗之後,建立屬於她的新城邦。她懷疑是白蟻或其他城邦的敵蟻派來的殺手,當她百轉千迴,回到母城之時,蟻丘發生了可怕的災禍,到底是誰引起的?人類與螞蟻兩線情節交錯發展,最後雙線融合,為二部曲埋下懸疑的伏筆。

小說最迷人的地方,是艾德蒙的《相對的與絕對的百科全書》穿插其間。但凡事物有對待關係的稱為「相對」,僅單方面稱為「絕對」。百科全書揭露螞蟻的文明與社會組織。從創世紀、競爭對手、專業分工、美感與智力、教育與極權等等追朔起源,可能遠遠超越人類文明的開始,為人類示範如何造屋、找到水源。

以此重新思考人類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實在驚嘆。螞蟻對於自給自足的食物系統與人類的農產品系統相較下,極為驚人,而兩者的生殖力相比的話,可能遠不及螞蟻。螞蟻城邦的建立,是從蟻后個數「1」開始到數千數萬勞動力的繁殖過程,非常令人驚駭。最可怕的是牠們的生化武器「蟻酸」,在相對與絕對觀點交織下,不禁自問:「螞蟻真的很微小嗎?」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叫《螞蟻雄兵》(1954),當南美叢林中的食肉螞蟻朝人類的村莊步步接近,人類幾乎束手無策。你可以輕易捏死一隻小小的螞蟻,卻無法與難以計數的螞蟻大軍抗衡。一九四五年,人們發現有兩種生物在核爆後可以倖存,第一種是蠍子;第二種是螞蟻。在《螞蟻》中,第一任蟻后有一句令人發顫的格言:「當敵人比你強大時,你的行動要跳脫他們的理解模式。」

人類與螞蟻無可避免的戰爭一觸即發。光想都會頭皮發麻。本書擴大了人類對於螞蟻的認知與想像,這微小的生物令人顫慄又驚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黑心、暴利、壟斷,從一顆番茄看市場全球化的跨國商機與運作陰謀

餐桌上的紅色經濟風暴:黑心、暴利、壟斷,從一顆番茄看市場全球化的跨國商機與運作陰謀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7/04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二○一六年義大利發生一起驚人的槍擊案。羅伯托.西內希坐車時,遭暗殺,身中二十多槍,其中一顆只差心臟幾毫米,奇蹟康復後,他被捕的罪名是「番茄勒索」,而他勒索的對象是罐頭產業龍頭福賈王子工廠,原屬AR集團。

我們不懂的是,植物學家眼中的蔬果,怎麼會上演真實版的教父情節?
問題在於,番茄經過種子改良、加工、包裝,搖身一變成了商品。只要跟利益搭上關係,犯罪組織便找上門。

AR是安東尼奧.盧索的縮寫。這位那不勒斯番茄大王,二○○○的營業額達三億歐元。他在一九九三年要求生產商提出減輕每輛貨車的重要,也就是高估秤重容器,並從總重中扣除,使出貨量減少。隔天,他立刻受到恐嚇威脅,迎來黑手黨難得的和平時光。

這套洗錢模式,越洗越紅,行之有年,有什麼比橄欖油、番茄糊更低調簡單?

盧索偽造產地,進口原料改標義大利製,法院審理時,他並不否認,聲稱那些大型連鎖店自有品牌的雙倍濃縮番茄糊罐頭九成出口,不會內銷。這套「進口加工」的免稅模式,讓三倍濃縮的定義變成二倍加水、加鹽。就算海關查緝,商品只能退回出口地,這些問題罐頭又流向鬆散的港口,比如:非洲。甚至,阿爾及利亞商人也學會這套模式。

二○一六年六月中旬到月底,義大利南部的薩萊諾港進口的番茄糊將近八千公噸,除了AR集團,還加上安東尼奧.柏迪集團以及朱加羅公司。這三家幾乎壟斷義大利番茄市場。柏迪集團是全球第二大番茄糊買家,僅次於美國亨氏,這間不斷被連鎖店壓低價格的製造商,第二代經營者帕斯夸烈.帕迪為了維持自有品牌而憤怒。顯然,他的父親在非州奈及利亞或其它分廠,已開始採用進口番茄糊。朱加羅,這家以美洲豹為品牌的製造商,則是屢屢傳出偽造檢驗報告,那些長蛆的番茄只是尚未銷毀的舊庫存,謊言使他們逃過制裁,卻危及消費者的健康。而他們進口的番茄糊,產地來自中國。

中國新疆原種小麥、棉花,這兩種經濟作物的農業瓶頸在於,二年土地必須換耕。因此,番茄成了中糧集團、中基實業這兩家集約農業的國際貿易戰爭。

中糧最大的買家就是美國的卡夫—亨氏,全球最大的品牌,也許你不陌生,甚至擠過它的紅色瓶身。亨氏壯大的歷史,管理模式及種子改良是其全球性市場宰制力的關鍵。

亨氏的家長式管理使它度過經濟大蕭條,恩威並濟,連員工的休閒去處都有安排,沒有發生任何一次罷工,還獲得兩屆共和黨總統的推崇,使亨氏走向全球化的經營成為標竿。

讓歐美爭先恐後的加工番茄與食用番茄並不一樣。加工用的番茄是橢圓形的,偏硬,皮厚水分不多,可耐壓運送及跑完整個生產製程——挑選、洗滌、去皮去籽、蒸煮過程中碾碎、烘乾。而新疆的可耕種面積以及勞動力,記者馬雷描述在田裡工作的採收工,他們來自四川移工或維吾爾族人,年幼的孩子跟在旁,嘴裡咬著農藥殘留的番茄,皮膚有過敏的跡象。勞動力剝削的問題嚴重,從二三歐元到如今二十歐元。記者馬雷證實,勞改營甚至成了強迫勞動人口。

既然,番茄糊及番茄罐頭有那麼多問題,為什麼我們要用?
它有一段為政治服務的演進史。

一八六七年巴黎博覽會,法蘭西斯科.席里歐展示他的去皮番茄罐頭,使他成為二戰期間義大利軍隊的供應商。而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歐洲外銷北美的沙丁魚及番茄濃湯罐頭,也成了供給軍隊及平民的食用方式。一九二二年墨索里尼進入羅馬,法西斯主義主導「自給自足」,南北分裂,以北番茄糊衍生品,以南去皮番茄罐頭為大宗,聲稱番茄罐頭源自義大利,而非法國發明「氣密式食物保存法」的尼古拉.阿佩爾,也不是改良成白鐵鍍錫的英國人彼得.杜蘭。

我最佩服的是法國記者馬雷鍥而不捨的好奇心。他發現普羅旺斯深得民心的品牌「小木屋」已被中基實業收購,第一道加工設備被拍賣,裁員,只留下重新包裝的瓶身及商標。並非單一個案。這種運作模式遍及全球,許多政治環節及影響因素銳不可擋。政府機關、業主與消費者,也該看。我們有權知道吃下肚的到底是什麼,還有從何而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他們總在某個地方

他們總在某個地方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小川洋子最新短篇小說集收錄八篇暖心的故事,針筆般的文句舒緩療癒,偶有一陣大大小小的雨滴,落入心湖,漾開圈圈的漣漪。主題圍繞著睹物思人、睹物思情——害怕被遺忘所做的努力或揮別不了重要的人,以有形的物件維繫著無形的情感,說到底就是「陪伴」,是生者的陪伴,也是思念亡者的陪伴,甚至是一種精神性的象徵,用於集體凝聚或維持關係。

|亡者的陪伴|

睹物思人,是對亡者的追懷,特別是親人或是長年有默契的工作夥伴。生前的習慣或喜好總是讓生者難以忘懷。

〈河狸的小樹枝〉敘述者我與青年J的父親是作家與譯者的關係。第一本譯本完成時,譯者送了她一顆河狸頭骨,河狸是勤勉的勞動者,喜歡啣枯枝造巢,以此祝勉她筆耕順利。二十年過去了,作者接獲譯者的死訊,她來到譯者家中,青年J帶著她瞭解自己的父親是如何翻譯出她的作品。

〈獵豹準備中〉在動物園小賣店工作的我,放棄「h」十七年了,她試著不發這個音,忽略掉這個字母,然而介紹獵豹的說明,英文名稱Cheetah,隱隱動搖深埋內心的祕密,那已經不在的存在,讓我窮盡力氣尋找,混亂無緒中,原本的柵欄掛上了「準備中」的牌子……

〈龍之子幼稚園〉接案替身旅者的姐姐總是會想起五歲就夭折的弟弟書包上的龍落子(海馬的別名),無形中,她只要看到3月3日的賞味期就一定要收藏進藏寶箱,以這種方式替弟弟過生日,某次旅程,遇見了跟她一樣掛著替身玻璃瓶的男子,瓶內的兩隻海馬對望的輪廓就像兩個3……

|生者的陪伴|

睹物思情,是以一種有形的存在物件代替人的存在感。其中也隱含難以言明的深層情感,以一種靜默的形式持續地在某一空間產生影響。

〈愛犬班尼迪克〉喜歡棄物勞作的妹妹做了一間娃娃屋,盲腸手術前,交代姐姐幫她溜班尼迪克,可是班尼迪克是隻銅製的迷你犬。姐姐跟外公努力配合所有餵食、溜狗的行程,直到她出院前,姐姐發現班尼迪克突然不見了,這可怎麼辦呢?

〈遮眼小鷺〉我在展示百年前的油畫家S作品的私人小美術館當售票員,經常有一位開著行動修物舖的老人進來參觀,他的鑑賞方式很特別,只看其中一幅畫《裸婦習作》,而且看之前還閉眼,不能看到別的畫作。直到有一天,出現了一隻頭卡在空罐頭裡的小鷺出現……

〈陪行馬〉食品促銷小姐懼怕遠行,工作的地點絕不超出單軌列車沿線的超市。對於人們能輕易移動感到不可思議,遠方對她而言就是危險的隱喻。直到有一天,報紙登出國內的名駒將要前往法國賽馬,為了緩解移動過程中的壓力,安排了一隻陪行馬。恰巧,她在超市認識一名刁鑽的婦人,每次碰面就會告訴她周遊世界的事,漸漸使她投射陪行婦人出國的可能性……

|精神性的象徵|

為了達成某一精神性的目的,比如團體活動的精神凝聚或是建立兩性關係的前奏,生物經常是一種隱喻。

〈口琴兔〉世代經營小飯館的男人負責村子奧林匹克開幕賽前的倒數計時牌,這個牌子的外型是一隻口琴兔——很久以前人類為了取出兔胃囊中一種能消化植物的胃石,用於解毒,結果因濫捕濫殺而滅絕——村子內舉辦的項目讓所有人摸不著頭緒。村民們引頸期盼開幕日的到來,男人心頭的重擔也逐漸膨脹,當最後的期限來臨,場面卻失控了。

〈斷食蝸牛〉敘述者我認識了一個在風車內養蝸牛的男子,魚缸中密密麻麻的蝸牛保持著不會干擾的間距吃食,蝸牛雌雄同體,只要有兩隻就會繁衍出更多。我住進斷食療養院後,發現不吃東西讓生活簡單輕鬆,但這裡負責清潔的女人卻帶著蝸牛麵包接近風車男子……

小川洋子這部短篇小說的表現手法非常溫柔,尤其是物件與人的情感接合,虛與實的糅雜高明,寫活了無生命體,比如那隻銅製的愛犬班尼迪克。我特別喜歡她寫睹物思人,讓生者能暫拋牽掛,提點人生該繼續向前;也喜歡她詮釋生者之間陪伴的方式,以不驚擾、或跟著演出,默默讓孤單的心緒有了出口。更喜歡她讓生物扮演著集體、個體之間的拔河繩索,進退之間所花的力氣跟散場的荒謬,有一種無聲的嘆息。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東京奇譚集﹝新修版﹞

東京奇譚集﹝新修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本書收錄五篇以真實生活為背景的特殊經驗短篇都市傳說。以輕鬆寫實的調性,描繪人們內心深埋的隱患。故事中有些無法用語言解釋的現象,因契機、意外、直覺、巧合、民間傳說,使故事裡的主人翁重新看待人與人之間看不見的鴻溝。

“如果非要從有形的東西,和無形的東西之間,二選一不可的時候,要選無形的東西。這是我的規則。”—〈偶然的旅人〉

開篇以後設的筆法,敘述者「我」即村上,於美國劍橋擔任駐校作家任教期間,在爵士樂俱樂部,中古唱片行尋找老黑膠唱片,10 to 4 的巧合,使他對「偶然性」感到不可思議。他以朋友口述耳聞的經驗重述了東京鋼琴調音師因同性戀的緣故,失去家人、朋友,搞壞跟姐姐的感情。他平時開跑車到購物中心的咖啡廳看書,偶遇與他讀同樣書的女人,也因為她的關係,他鼓起勇氣打電話給他姐姐……

像這種明明久未聯絡,卻突然想要這麼做的念頭,就是所謂的默契、心有靈犀。越是無形的東西,很難表達清楚,不用說明的狀況下,更需要被理解與接納,只要有家人能懂。而尋求和解的偶然契機其實普遍存在日常之中,非常微弱,直到我們強烈地想達成心願時,那個念頭才會浮現出來。

“重擔般的過去,就那麼平淡無奇地不知消失到什麼地方去了,而未來則還在極遙遠的、昏暗的地方。無論任何時態,都跟現在的她幾乎沒有任何關聯。”—〈哈那雷灣〉

幸(Sashi)接獲十九歲的兒子(Tekashi)在哈那雷灣(Hanalei Bay)衝浪,被鯊魚攻擊而溺死的消息。每年忌日,她會回來可愛島停留三星期左右,在海灘上眺望衝浪者,這個習慣持續了十年。有一天,來此衝浪的兩個日本年輕人告訴她,沙灘上有一個獨腳的人一直盯著他們……

衝浪者跟幸的兒子年齡相仿,一來一往的互動中,牽動了始終停滯於追憶兒子的幸,她不斷反覆回想自己的過去、兒子的過往點滴,現在的她漸漸理解了任性、做事虎頭蛇尾、功課一團糟,卻迷上衝浪送掉性命的兒子。

爵士鋼琴是幸的老靈魂,串起她與人從疏離到合拍的形式——即興與自由,就像她死去的兒子以前那樣。而衝浪是兒子的精神象徵,趁著有力的浪頭,迅速搭上去。雖然是不同的喜好,卻閃耀著共同的光輝。

〈哈那雷灣〉以淡淡的回憶口吻處理無法放下的悲傷,以衝浪聞名的海灣場景暗喻人生的危險與無常,但生命就是要去冒險。不論身於何處,不論發生了什麼,最後回到整個自然界的循環當中。電影《哈納萊伊灣》以光暗、聲音的對比、緩慢的節奏來處理幸的心境變化,以手印、老式的紅色隨身聽等物件詮釋單親媽媽對已故的兒子及兒子對已故父親的心理。

不論是小說或電影的張力,對悲傷的處理都恰到好處,幸一再回到哈那雷灣,為了就是在那裡等待她的東西,雖然影像沒有靈異處理或文字沒有一語道破,使情緒維持在平靜的浪濤聲、音樂聲中,但我們都知道她等的是什麼。

“我們雖然絕對不是為了想事情而活著的,不過也不像是為了活下去而在想事情的。……我們有時候,可能是以不要再活為目的而在想事情。”—〈不管是哪裡,只要能找到那個地方〉

本篇以本格推理的架構,描述妻子委託私家偵探尋找失踪的丈夫胡桃澤。以品川的高樓大廈為場景,描寫某一天早晨,住在二十六樓的丈夫去找二十四樓的婆婆時,無緣無故消失的原因。

從丈夫不搭電梯的習慣到鄰人對他的印象,觀察都市人保持疏離的態度,停留在表面的印象。故事並非以解謎為情節導向,而是藉由偵探的直覺,排除自願性消失的可能,轉而細細去描繪人們記憶的片面性,也會無端地使人「消失」。不論是丈夫的記憶或是人們對丈夫的記憶都難以責難。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擁有意志噢。”—〈日日移動的腎形石〉

作家淳平十六歲時,父親對他說:「男人的一生中,只會遇到三個真正有意義的女人。既不會比這多,也不會比這少。……所以就算你以後認識很多女人,並跟她們交往,但是如果搞錯對象的話,那也是徒勞無益的。這一點你最好要記住。」

淳平當然記住了。每次捫心自問對象到底是不是真命天女時,就會陷入進退不得的窘境。有一天,他在朋友開的法國餐館認識了特別心動的女人,桐慧問起淳平寫什麼小說?淳平的腎上腺素悄悄送出了焦渴的信號,無形中,他寫寫停停的稿子〈日日移動的腎形石〉開始推進中……

本篇採書中書的結構,腎臟形的石頭比喻作家淳平心中的大石頭——三個女人的說法,也是感情與工作相互的障礙之石。這種無形的障礙干擾了淳平的選擇與生活,直到他明白了數目才是沒有意義的。

“我會與我的名字內所包含的所有東西,一起繼續過我的人生。因為那既是我的名字,也是我的人生。”—〈品川猴〉

安藤美月大約是從一年前開始忘記名字,結婚前跟在公司她叫大澤美月,這些她都沒跟丈夫說。她到區公所開設的「心中煩惱諮詢室」諮商,經過幾次談話,美月說出關於她的母親及私立女子學校的事,顧問坂木哲子協同先生終於捉到了那隻專偷名字的的猴子……

日本民間有「三不猴」的傳說。猴媽媽告誡小猴子面對外面的世界要遵守不看、不聽、不說。小猴子長大後當了媽媽,又再把傳言告訴了自己的猴寶貝。以此來比喻美月受到了母親的影響,一直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點出日本文化影響世代的無形負荷。

《東京奇譚集》以簡約的故事型態來捕捉人們面對無形的窘迫,明明是親密的家人、朋友、愛人,卻有無法靠近的藩籬。它沒有驚悚豎毛的敘述,走自然貼近的風格。閱讀時,那些心有千千結的無形負擔之物,彷彿抽開了線頭,隨之雲淡風輕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吉野葛

吉野葛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本書發表於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以櫻花之故鄉奈良為場景,串起古今的傷逝,文風典雅,谷崎的風格從崇洋官能轉向傳統創作的第二期作品。為了創作《吉野葛》住進當地的櫻花壇旅館,實地走訪吉野川。以簡約的人物與情節,結合當地歷史民情與人文紀實。因此,當地人士為谷崎立碑於國栖的山丘上,文刻:黃昏近櫟林風起、國栖山村秋意濃。

故事從二十年前說起。敘述者「我」與同學津村一同前往吉野遊歷,前者為了取材關於南朝的歷史小說,後者為了尋訪生母的故鄉。兩人在古蹟踏查與戀母追憶之中,引用歷史傳說、謠曲、戲劇嵌套六個章節——自天王、妹背山、初音之鼓、狐噲、國栖、入之波。雖然兩人的目的不同,面對同樣的事物或場景,聽與說之間,串起各自擱置於內心相似的感慨。

之一,自天王。是整部小說地景的結構核心。敘述者「我」探掘南朝祕史。簡述了南朝的百年歷史,王子天皇的朝代更替,打算以「自天王」的事蹟為核心寫成歷史小說。「我」透過同學津村造訪當地,踏查時發現吉野川下游以「葛」配音,上游以「國栖」配音,都發音kuzu。恰巧,津村的親戚昆布氏可能有南朝遺臣的血統。從國栖到溫泉祕境「入之波」剛好是自天王居留的地點。從水脈到血脈,為津村身世之謎埋下了伏筆。

之二,妹背山。奈良有兩座山,一座叫妹山,一座叫背山,中間的隔著一條吉野川。故事敘述我與津村從車站沿著吉野川眺望妹背山,各自思念起了母親。敘述者「我」去世的母親曾帶他看歷史劇《妹背山婦女庭訓》。告訴他此處就是第三幕〈吉野川〉兩家世仇背山大判事清澄館的久我之助愛上了妹山太宰館的雛鳥小姐,卻遭到雙方父母反對殉情故事的地景。這部戲碼以人形淨瑠璃的形式於一七七一年首映於大阪竹本座。恰巧,津村的母親曾被賣到大阪的花街,木偶戲與歌舞伎引起他思念起母親。

此段劇中劇的對稱結構,從愛情悲劇《妹背山婦女庭訓》拉到兩人隔著吉野川各自惦記母親的思緒,以景抒懷。當他們於街尾館子用餐時,望著盡收眼底的川幅,津村說起了竹田出雲以吉野川所做的歌舞伎〈義經千本櫻〉——源義經與愛妾靜的傳說及謠曲——帶出了初音之鼓。

之三,初音之鼓。是法皇賜給源義經的名鼓。謠言說這鼓皮是詔書,要弟弟義經去討伐哥哥賴朝。後來,他又轉送給愛妾靜。靜說只要一拍這鼓,家臣忠信就會現身。原來鼓皮是用一對狐狸夫妻的皮製作,失親的小狐狸因為思念,變身成忠信尾隨著靜。

之四,狐噲。兩人討論兩部戲的劇情真實度。津村認為自己就像那隻小狐狸一樣,跟著初音之鼓來到吉野,並且說出了他四五歲時,住在大阪島之內家裡,母親與一位盲人檢校三味線的曲子〈狐噲〉,這首「葛之葉狐」的傳說戲曲是祖母帶津村去看的。模糊的記憶使他從三種樂曲形式(淨瑠璃、生田流的箏曲、地唄)緊密聯串起「母親——狐狸——美女——戀人」的臆想,思慕既是母親又是妻子的美麗女子幻影由此而來。

之五,國栖。津村的祖母去世後,他整理遺物時發現外婆寫給母親的書信,並交代「這紙張是為母和阿利手漉的紙,務必一定要隨身攜帶珍惜。」、「阿英每天去山上挖葛根,以便賺錢去探望妳。」信中要津村的母親每天早晨去拜稻荷神及使者白狐。於是,津村動身前往信上的地址,解開母親的本源。

外婆的書信暗示了命運的暈染,如同浮世繪般再現傳說的神祕氛圍。信中描寫了少女漉紙時的紅腫凍裂,日本女性勤役的粗糙之手深深連結津村腦海的母性之手。

之六,入之波。敘述者「我」深入自天王所行幸過的傳說之地,汲汲追求的「素材之美」就在眼前。津村憐惜漉紙的少女阿和佐,並從她的身上找到了母親的影子。兩人雖然目的不同,各有遺憾與圓滿。而創作者谷崎已完成了《吉野葛》,達成了藝術之美。

《吉野葛》的美學結構形式完美,傳說、謠曲、小說互映成章,從傳統和紙製作的斑駁物事、和歌中的對不在之人的思念、歷史傳說人物的詠嘆及同情、吉野川永恆流動的時間性,對生命的流轉,多處內蘊幽玄、物哀與侘寂的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黑幕下的格爾尼卡

黑幕下的格爾尼卡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一九三七年西班牙右翼佛朗哥叛軍為了推翻共和政府,與納粹德國及義大利墨索里尼利益結盟,攻下共和軍撤退的必經之地格爾尼卡,而當地的地下反抗組織埃塔(ETA)致力獨立主權。四月廿六日下午四點半,德義空軍戰鬥機對格爾尼卡進行近三小時掃射轟炸。當時受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委託畢卡索應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以「現代世界藝術和技術」為主題繪製裝飾畫。畢卡索知道格爾尼卡的血色新聞後,隨即畫下了《格爾尼卡》,從草稿到成品,鑑賞家眾說紛云,但震憾性是一致的。展覽期間,旁邊的德國館納粹軍官見到這幅畫問:「這是你畫的嗎?」畢卡索回答:「不,是你們。」同年在慕尼黑,希特勒正對批評德國的藝術作品進行清洗,指為墮落藝術。偏偏畢卡索的開戰宣言,徹底改變藝術意義的戰爭,不再是裝飾,而是武器。

這幅長七七六高參四九公分的巨幅壁畫於挪威、英、美展示後,畢卡索委託給紐約現代藝術中心(MoMA)保管近四十二年,並交代必須等到西班牙民主共和才能回歸。佛朗哥死於一九七五年,西班牙展開由胡安卡洛斯一世為國王的群主立憲制,但美國人認為不算共和啊。兩方交涉了六年,直到一九八一年格爾尼卡才回到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後來移到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展示。

一九五五年,Nelson A. Rockefeller委由畢卡索監製格爾尼卡掛毯,後來捐給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廳外牆上展示這幅具「反戰」意識的掛毯。二○○三年美國世貿中心雙子星大廈遭受恐佈攻擊,美國入侵阿富汗卻消滅蓋達組織。二○○三年一月廿七日美國國務卿鮑爾在聯合國宣佈進攻伊拉克,掛毯被蓋上黑幕,引起嘩然,主戰有四十九國,反戰國則批評與譴該軍事行動。

以上為原田舞葉《黑幕下的格爾尼卡》的歷史背景。以巴黎/紐約為主場景,雙線並行敘事。其一,從一九三七年西班牙內戰到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以畢卡索的繆思女神朵拉.瑪爾(DoraMaar)為敘述觀點,細膩描繪畢卡索《格爾尼卡》的創作過程及新歡舊愛。第二線,以虛構的MoMA策展人八神瑤子為主要敘述,丈夫死於九一一的瑤子以「畢卡索的戰爭」回顧展向恐佈組織宣達反戰理念,卻成了「黑幕事件」的代罪羔羊。

美國的洛克斐勒家族有許多傳奇色彩。不僅捐建聯合國總部,世貿易中心也由他牽成建設,紐約現代藝術中心是小洛克菲勒之妻艾比夫人的個人收藏地。她生下五子一女,女兒也叫艾比。原田舞葉以小艾比為原型,虛構了露絲.洛克斐勒這個人物,守護格爾尼卡的安全。當《格爾尼卡》歸回西班牙,先放置普拉多博物館,但學者認為,該把格爾尼卡移回巴斯克,由於該區強烈的獨立行動,使官方一度為難。這段歷史,虛構了帕德.伊格納修這位處處維護畢卡索的公爵之子,也讓《黑幕下的格爾尼卡》的劇情鋒迴路轉。

事實上,戰後的畢卡索另結了新歡弗朗索瓦.吉洛。如同他為了朵拉.瑪爾拋棄了為他生下一女的瑪麗.泰瑞莎。從床單到畫布,他的畫風也隨著情人而轉變。為瑪麗畫出的〈夢〉體現了精神與肉體之愛,而〈哭泣的女人〉則畫出朵拉強烈的性格。

知道了畢卡索的情史,故事的結局就交給讀者自行解讀了。以整體的敘事架構、切入點與主題,原田舞葉的建構功力是令人激賞的。相較於晚年窮困潦倒的朵拉與功成名就的畢卡索,所有焦點都在《格爾尼卡》的象徵寓意,誰深入過他的女人心裡想些什麼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第五個孩子

第五個孩子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5/1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海莉和大衛的理想生活是住維多利亞式的大房子,生養八至十個孩子,他們順從自然生育,一胎接著一胎:路克、海倫、珍妮、保羅。每年聖誕及暑假,雙方親戚帶著孩子前來度假,一屋子鬧烘烘的。海莉多產無力忙家務,她母親桃樂西來幫忙,累得像女傭,海莉的妹妹安琪拉。大衛經濟拮据,全靠再婚的父親詹姆斯的援助,生母莫莉離婚再嫁,並不看好他們的夢幻生活。當海莉宣佈懷了第五胎,成了眾矢之的的大罪人。班,在肚子裡讓海莉痛苦難耐,醫生卻說班很正常。跟她的其他孩子相較,班就像小獸般嘶聲對抗生命對他的不公。生活的重擔使整個家逐漸分崩離析,大家要海莉做出艱難的決定。

“你的母性不強,那不是你的強項。海莉可是很強的。”

母性,正是海莉不斷反覆的衝突與矛盾。同樣五個孩子,海莉的精力都放在班身上,好幾次的意外,她腦海竟然出現讓班消失的念頭。海莉只能毫無止盡地依附自己的母親桃樂西,守寡的桃樂西有三個女兒,為了支援海莉,忽略了同樣也生下唐氏兒的莎拉。莎拉甚至當眾說海莉,「就跟她老媽一個樣。」

對照海莉面對老四保羅的情緒障礙,即使有察覺也無能為力,其他快成年的孩子只想離家住校,而丈夫大衛甚至否認班是他的孩子。大衛狠下心把班送進收容所,地處偏僻的院所,照護方式是注射藥物與約束衣來壓制行為情緒。沒想到海莉於心不忍,後悔了。

母性其實是位習慣不大好的老太太。一名母親的生命歷程——生長、擇偶、生育——時刻都在取捨。

大衛的母親莫莉及妺妹黛博拉在他眼中,雖然莫莉的母性不強,但他喜歡她再婚後,在牛津的匱乏生活、卻不認同妹妹選擇與有錢的父親詹姆斯過得安逸浮誇。海莉的母親桃樂西,面臨女兒的需求,撐住身體的老化,成為海莉的孩子們的依附對象。海莉不會調和家庭衝突,難能擇其有利條件育兒。她甚至驚覺,「任誰也不敢相信,班奪走的竟然這麼多。」、「我會突然連著好幾個小時都沒想過其他四個孩子。」

多麗絲.萊辛尖銳描寫了雙方家庭兩代親職的左支右絀跟偏袒,一群各自有了家的親戚,分別對大衛和海莉指指點點,對班的態度卻是眼不見為淨。英國作家薩克萊會說出這樣的話,「世上幾乎沒有一個家庭不藏著黑暗,每個家的櫃子裡都埋有骸骨。」我想,不少英國作家不約而同都對此有所覺察。

“只要班一回來,保羅就會哭,或者沮喪到用頭去撞牆。”

老五班是被討厭的孩子,老四保羅則是最受傷害的孩子。媽媽海莉縱使知道保羅飲食失調需要關注,在內疚與外來的壓力下,只能忽視較不需索急切的保羅。陷在育兒困境中的海莉,拿不出耐心跟清晰的思路,成了問題的替罪羔羊。

保母,是大衛提供的對策之一。顯然要外人全心投入照顧雜亂的家事跟孩子不太可能。同樣一筆錢,無計可施之下,海莉竟然把班交給了無業的街頭少年。

多麗絲.萊辛以母親的角度透析內在的壓力,無時無刻挑戰一名母親的底限,薄弱的手足親情,甚至危及婚姻,讀著不禁想,海莉會變成什麼樣的母親?

“只要跟你們在一起,我就把這個國家看得一清二楚了。”

這部一九八八年的作品,當時英國對於先天第二十一號染色體異常的幼兒支援系統貧乏,鄉村醫生只能有限提供唐氏兒階段性發展的醫護與發展評估,海莉要求開鎮靜劑並要求轉介另一名專家,海莉帶班去倫敦找吉利醫生,海莉只希望有人能分擔這個重擔。然而,吉利醫生卻指出另一個事實——海莉不大喜歡班。甚至勸海莉別責怪自己。沒有得到聲援或實質幫助的海莉,放任學齡前的班到街上廝混;入學後,適應環境的養成能力使他結黨向犯罪靠攏。

二○一五年全球的唐寶寶有四百萬人,發生率竟如此之高。有照護系統的唐寶寶存活的歲數可達五六十歲,有些國家則不然,形成社會問題。對於罕病,當時的英國互助團體未發揮效應,如果有的話,就不會一面倒向「這是母親的錯」。

“我們只是想要——做我們自己而已。”

多麗絲.萊辛離婚後,獨自撫養兒子皮特,一度陷入經濟困境。她有感而發表示,「那些獨自一人把兒子撫養成人的女人們知道這是多麼困難,那些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的。」而萊辛的母親總是對她說:「我所想要的就是能對自己的孩子們有用。」但萊辛可不想讓母親的干涉,甚至認為母親從未喜歡過她。同樣的戲碼又在兒子家上演。

「房間」是家庭關係破裂的弦音。海莉的丈夫大衛在婚前認為,他的房間就是「家」,所以大衛堅持「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房間。」隨著老五的出生,大衛逃開的方式就是分房睡了。每個孩子都鎖上了自己的房門。直到班搬進離主臥最近的房間,嬰兒房空著。避風的安樂窩轉眼坍塌。海莉捥救夫妻關係的方式竟然令大衛彈跳起來。

多麗絲.萊辛以極為細膩的寫實筆觸,把家庭的黑洞攤開檢視,每個危險的思想都可能產生時間的裂縫。恐懼欠疚的海莉留意街頭少年裡是否有班的身影,萊辛想問的是——人們會不會永遠拒絕理解接納這樣的孩子?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生命暗章【作者限量簽名版】

生命暗章【作者限量簽名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3/26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故事描述精英女子薇薇安受邀參加北愛爾蘭的和平慶祝期間,她獨自至愛爾蘭鄉間的貝爾法斯特鄉間步道健行,遭到漂旅少年強尼性侵的真實事件。

這樣的真實事件卻無孔不入於世界的每一處角落,使人的生命頓時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先提一件上個月發生的案件。一名小六女童清晨七點半上學途中,被一名有猥褻前科的無業男子意欲性侵,女童機警抓緊門把呼救,該名男子對女童及制服會產生衝動,其父表示,治療中卻無效。法官裁定,確有對不特定人進行加害行為的高度可能,裁准收押。面對這種隨機、無預警的環境,誰都無法安心生活。引發憤怒的韓國趙斗淳事件中的八歲女童,暴力造成了身體的永久性傷害,這個可怕的案件改拍電影《希望:為愛重生》,倖存者所面臨的內心重建與治癒無比困難,而女童的願望是成為醫生,幫助更多受害者。可當兒童暴力所引發的眾怒,是含怨待雪的曲解,正義也可能反轉成暴戾,電影《謊言的烙印》提供了另一種結果的反思。真實案件卻發生在台東一名十八歲少年身上,因外籍移工誣告性侵,喝農藥自清雙方根本是你情我願,可惜回天乏術死亡,最後女方才坦誠,因害怕遣返才謊稱,承辦警察因時間緊迫忽視了程序正義,造成一生懊悔的罪疚。

走上程序正義是《生命暗章》緊繫讀者同理於兩造雙方的關鍵情節。故事的敘述角度,以受害者、加害者視角雙線敘事並行,從事前、事中、事後觸及根源。受害者必須一次次重述事件發生的細節所帶來的噁心感,找出「最痛苦的點」;更艱難的是,作者也呈現加害者心理層面的幻想,用粗鄙的語言使噩夢的暴行畫面展開。

作者李懷瑜極為勇敢,採取公平的審理一途。面對媒體受訪時,她拋開自身的受害者立場,對經驗提出以下疑問:
這名15歲男孩到底在想什麼,竟然對陌生人犯下如此罪行?
他到底知不知道這會對我的人生造成什麼影響?

駭人事件的整個張力,來自受害者與加害者於不同場景下的意志反抗(沓無人煙的鄉間步道/倫敦法庭及陪審團),除了並陳兩方的背景條件(個人、家庭、社會、教育程度、種族歧視)列入了導致遭暴/施暴的變因。在不斷升高的衝突性情緒曳引中,作者還做到了冷靜與節制,透過雙方的內心對話,反應觀點。

受害者薇薇安:一名陌生男子接近一人獨處的妳,他貌似友善,妳要怎麼做?/我們人生的樣貌,容易就能被幾乎不認識,甚至往後永遠也不想再熟識的陌生人影響。/但是,你們希望我流淚,淚水加上啜泣——陪審團和大眾就會真正見證到她受到的重大創傷,做出最終同情的裁決。

加害者強尼:我是否也應該要對我整個人生感到慚愧?但我為什麼需要慚愧?只因他們不瞭解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而且也不真的在乎,直到我妨礙到其他人的生活。/而我呢?只要一個差勁的選擇,你的人生就毀了……他們就認為我是需要被糾正的東西。但是,我一直都存在,只是他們看不到我。

故事的情境中,性侵犯讓受害者放鬆警戒,趁目標力量不集中,意識到即將發生什麼事前,搶佔有利的支配局面。逐漸失控的局勢,迫使受害者喪失主導權,轉而先穩定自己不露出恐懼的心理,及性侵犯意欲保持隱祕的目的,從威脅中存活下來。

事後,陸續嚴峻的考驗緊接而至,她面對檢方的採樣、醫院的治療、心理治療師及家人朋友、法庭,都是用痛苦的眼光看待世界。尤其是當眾扭曲事實的行為,使證辭不足採信,還必須表現出令人尊敬的態度。加害人認罪,是被害者逃脫痛苦,再次走向希望的開端。所幸評審麥唐諾力排眾議讓這部令人心痛的作品發聲。

《生命暗章》不論從被害者經驗所提出的疑問及社會形塑加害者的道德人格兩方面,皆達成見解敏銳的縱深思考。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對於施暴、侵犯過分寬容,反過來檢討受害人的行為以防止遭到性暴力,而是應該致力制止性犯罪。遭受性暴力不分男女,如何讓深陷情境再現的受害人,能試著重拾人生,在需要有勇氣尋求公平審理的路上,這部作品有嚴肅的影響力。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4 人中有 2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遠處的拉莫:《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遠處的拉莫:《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9/01/29

請有心理準備,這不是你想的那種舒適閱讀。

這部短篇小說及劇本集結,是胡遷離世前的危險寫作。他是個自備雷管,隨時引爆現象的書寫者,你隨時身處爆炸現場,裡頭的負荷與罪惡難掩裂縫,滿目瘡痍,充滿《罪與罰》的灰暗、絕望與污濁,伴著痛苦,撕裂掙扎在讀者的面前。

〈看吶,一艘船〉敘述一個四十歲的中年男人去剪髮,理髮師剪下了他的耳朵,他就帶著這個耳朵穿越整座繁忙擁擠車流的城市,去醫院。他遇見了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女孩露出髮下小巧的耳朵。她說,像一艘帆船。女孩純真無畏的話語,消彌了男子的憤怒。是所有短篇中,有溫度的一篇。有救贖感,讓人感覺真有那麼個女孩存在過。

同名短篇〈遠處的拉莫:警報〉是黑暗現實的悲劇,充滿被傷害與侮辱。

母親把主人公託給小姨,他不願進炊房,寧睡豬圈。他跟為非做歹的少年沈浩玩在一塊兒,也在黃裙女孩身上玩。藏青色的荒原什麼都沒,他跟女孩住進一間簡陋的房子,日子拮据,男孩要女孩記住,遠處的拉莫在看著你,那是你的神……

有一天,沈浩告訴他家裏有個鍋,當他跟女孩拿著鍋回來時,遠方的警報聲響,他感覺拉莫在呼喚……

主人公在精神上賦予了神的存在,即使被罪惡擊倒在地,難受也要爬起。他從反抗到原諒,從暴裂到麻木,把所有的赤誠給了女孩,然而拉莫,卻變得面目可憎。

〈遠處的拉莫:邊界〉從貧瘠的荒原進入了極權的邊界。主人公藉著焚化廠主事者范先生賞識他的畫作,在此工作一年。這處運作著極端的恐懼、暴力與邪惡的焚化廠,是沒有神的所在。母親死後,主人公成了運屍人,送進焚化廠加工。從荒原到焚化爐,一種荒誕沒有生機的地界,沒有選擇任何事物的權利。他想脫離這裡,做了去拉莫的打算……巴赫的受難曲無限播放,兩小時後,他抵達了。

他的作品呈現,猶如三島由紀夫在《愛的飢渴》中,悅子在日記中寫道,「哪兒還有什麼比企圖從金錢裏面達到金錢外面的努力更難堪更痛苦的事呢,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在沒有洞穴的金錢裏鑿開一個洞穴。那就是……」不同的是,悅子屢下決心要拚命接近它。它卻逃之夭夭。她的信條是:「不過分認真思考問題。…要活下去就要有什麼現成的"信念"。」

種種輾壓過的生活,生肉般的文字飽含濃重的暗金屬味。然而,這個故事中的小姨,又在〈海鷗〉出現。它是扁平的,隨處捏掉的角色,卻又如魅影,不斷徘徊著惡之根。

〈海鷗〉取材於真人真事,農場宿舍的血腥屠殺,人性蕩然無存。它不若《大逃殺》那般有著前提與設定,而是隨機,沒有交代原因。其中的於傑與韓子辰,也在舞台劇本《抵達》中出現。《抵達》的藝術表現以批判為對話組塊,有男女間的因果關係,隨機亂入的女亡者低語、梭爬、嚎叫。反覆不斷出現黑色駭人的旋律,著眼於人性的與非人性的。

解讀胡遷作品是困難的。

讀者可以從書後的訪談,去瞭解影響他創作表現的養分。例如: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岡薩雷斯。文學作品《白癡》《預知死亡紀事》(一椿事先張揚的兇殺案)。胡遷談到,「現代書寫關注的是被遺棄的這部分,不被遺棄的部分以前的藝術家已經敘述得很完美了。比起增加生活的重量,我更認同深入當下的覺知,生活本身就是無底洞,不用再添磚加瓦了。歷史、大事件、變革與運動,這是歐洲古典文學到俄羅斯文學到拉美文學,那時期做的事情。」

胡遷曾在《文學報》訪談中表示,文學是很安全的出口。

他說:「文學指向真理,裡面有生與死之間的是憂鬱,有純粹的美感,不論敘述得有多複雜和灰暗,它都呈現著一種恒久的人類存在狀況。生活中,大部分的邏輯都只是一個問句:『你這麼做就是為了多撈點什麼嗎?』」

雖然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胡遷的作品黑暗、無望、下沉。但這是他美化過的,現實比故事還黑。如同書上所載,「他彷彿並沒有離開,只是率先抵達。」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性命出售【新裝版】

性命出售【新裝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8/06/24

任職東京廣告的羽仁男,突然覺得上班族的賣命生活,毫無意義,自殺未遂後,他在報紙刊登一則「性命出售」的廣告。真正賣起自己的命來了。這種舉措當然引人側目,但更奇怪的是登門買命的人所提出的要求,一個比一個離奇。老翁、圖書館員、孝子、大使館的人……難道羽仁男連和死這種觀念嬉鬧,也需要過人的精力才行?
《性命出售》是三島由紀夫(平岡公威1925-1970)生前最後一部娛樂小說。主要著作有清新愛情的《潮騷》1954、失序美學《真夏之死》、告白文體《假白的告白》1949、幻滅美學《金閣寺》1955以及見證生命形式的豐饒之海四部曲〈春之雪〉〈奔馬〉〈曉之寺〉〈天人五衰〉(1965-1970),《性命出售》(1968)相較其他作品,較少被評論,故事情節懸疑起伏,此作與〈在自殺前,應當盡量製造麻煩〉,皆採用反差方式,以通俗小說的敘事結構,提高讀者閱讀的興致。

三島由紀夫是象徵主義者。在這部作品中,俯拾皆可解讀。例如:
不存在的「ACS」組織,貫串頭尾,指出「人們全都有自己所屬的組織,密謀殺害絕對孤獨的人。」、「報紙印刷字變成蟑螂,油亮的紅黑色背部面向他,做鳥獸散。」
再來是「貓」。他認為人類最應該向貓看齊。因為再沒有比貓更冷淡、無情、任性,無法被催眠,不由人類擺弄,只在想吃魚時,才願意撒嬌。他也想摹仿貓。在《性命出售》中,羽仁男交代遺言,請託買命的老翁,養隻暹羅貓。
怎麼養呢?
羽仁男說:「用鏟子朝暹羅貓的鼻尖餵牛奶,等到牠想吞嚥時,再把鏟子往上托,讓牠整張臉沾滿牛奶。」p183
這可不是出於動物愛。
「因為一隻傲慢的貓意外丟了臉面,我們才得以清楚明白養貓的含義。」p183
人生和政治一樣,想活下去的欲望,會讓一切事物顯得複雜離奇。是作者認為日本政治經濟的內閣會議展開的解決之道。以三島不滿主權受制美國與日本社會西化來看,已極為收斂。
《性命出售》情節趣味性足,動機吊詭,充滿黑色幽默與血色基調。
主角羽仁男的想法都是從無意義開始,為了有意義的自由而活。
「因此,他絕不能從有意義的行動開始。遭遇挫折、絕望,直接面對無意義的人,就只是多愁善感的人。一群貪生怕死之輩。」p183
當羽仁男想拚命去死,卻一次次死裡逃生;當他想活下來,死亡卻緊追在後。主角因為出售自己無價的生命(無意義行動),面對買性命的案主(無意義的人),卻無法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死亡(反遭挫折、絕望),矛盾的行動卻逐漸累積意外財,使羽仁男開始感到「自由」與「愛」的心境時,「貓」就轉化成對死的恐懼了。
「現在像抱著一隻貓睡覺般,那溫熱、毛茸茸的恐懼,緊緊揪住他胸口,還豎起了利爪。」p217

反覆出現三島由紀夫狂熱又難以克制的自滅行動。如其名作:
「遠方山巒間的金閣正發出爆竹般的嗶剝聲。我從口袋中抽出香菸,想著所有幹完了苦差事後正在抽一根菸的人都會想的一件事——我要活下去。」《金閣寺》
「我只愛故事裡頭的王子。....註定要斷送生命的王子,更是讓我疼愛不已。...而且我有時會幻想自己戰死沙場或遭謀殺的景象,那可以帶給我快感。」《假面的告白》

他自幼受祖母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性格孤獨敏感,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奠下良好的創作養分。自幼喜愛讀童話故事中「被殺的王子」,跟女孩喜愛童話故事裡的公主是一樣的。只不過,公主大多是幸福結局,但三島的王子是悲劇。例如他的作品《春之雪》的松枝清顯、《奔馬》的飯沼勳。
《性命出售》中的羽仁男便是具美型魅力與虛無思想,反倒故事裡的女性形象較為刻板,特殊的是,其中一名委託人井上勳的吸血鬼母親,呈現陰翳美感與異色生活。

其思其想,執著癲狂。忠於武士道精神的三島由紀夫對人生、生存、死亡皆感到疲憊。一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他將《天人五衰》稿件交給新潮社後,前往東京,挾持陸上自衛隊東部方面總監,政變失敗,以切腹方式,震驚各界,特別是川端康成。
從三島的作品中感受到——懷疑自身存在的孤獨與不安——生與死的拔河,存有強烈的決心不斷提醒自己。
——像這樣等著事情發生,不是很像「活著」嗎?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6123456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