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ai Tsai的所有評鑑

奪命炎上

奪命炎上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23

馬克.吐溫知名的「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早已傳遍半個世界」一語,很實際地描繪了從古至今,這世上存在著多少謊言,並為人們帶來多少麻煩。
 
我們大多數人活在離不開網路的狀態中,從購物、求知、找伴到秀自己……幾乎都能透過網路實現。上傳到社交平台的隻字片語、圖片影音,不管有心或無意,只要有梗、只要值得被吐槽、指正或抨擊,人人都有機會被推爆或炎上。《奪命炎上》就是以這個現實為基礎而生的作品。
 
故事從一名大學生做出「這是真的。」的定論開始鋪陳。
 
作者生動且條理分明的寫出這名學生基於自身的網路使用習慣、對於真假訊息的判別,乃至綜合推論的過程,以及最後決定轉發訊息的理由,這一層層的堆疊相當嚴謹所以深具說服力,讀者很難不跟著這麼認為「對欸,這絕對是真的」。
 
但「真的是這樣嗎?」隨著視角轉到事主身上時,困惑、衝突、緊張的戲劇性就此迸發。這個戲劇性不只發生在故事角色身上,更是一記對於讀者有多容易跟著炎上議題或是特定論述而起反應的危險產生質疑的叩問。
 
當全世界以為的真相跟你的事實相牴觸,當每個人都不相信你的時候,fight or flight/戰或逃你怎麼選?《奪命炎上》的事主似乎是選了邊逃邊自救,他到底能不能找出始作俑者、搞定這人生最大的危機?非常期待正式版問世後一探究竟。
 
#奪命炎上 #俺ではない炎上 #采實文化 #采實 #推理小說 #試讀
#淺倉秋成 #浅倉秋成 #あさくらあきなり #炎上 #本格推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邪教【瑞典犯罪小說第一名卡蜜拉‧拉貝格】

邪教【瑞典犯罪小說第一名卡蜜拉‧拉貝格】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10

在今年愚人節時,看到某影評粉專貼出了一篇【湯姆克魯斯聲明】,大意是他承認這些年受到山達基教的唆使與控制而做了很多有的沒的事情,還順便提到李奧納多為什麼只跟25歲以下的女子交往,以及「甜茶」即將取代他成為山達基新的棋子的事情……發文者還貼了消息來源的連結,但點過去是Youtube上顯示為「這是騙你的」的影片,所以我就封鎖那個粉專了。(欸)
 
封鎖該粉專並非我偏激或在愚人節被騙了所以惱羞,而是因為山達基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邪教(Netflix也有紀錄片講這件事),然後你以為在愚人節拿這開玩笑所以無傷大雅?但對於曾被邪教傷害過的人而言呢?這真的很好笑嗎?但我也必須承認,我會這麼偏激(等等,剛不是說我並不偏激嗎?XD),是因為那時才剛讀完的《邪教》小說,就很現實、殘酷的揭櫫了人類有多脆弱、愚蠢、盲從與扭曲,並可能因此引發多少悲劇。
 
瑞典知名的犯罪小說作家卡蜜拉.拉貝格與讀心術專家亨利克‧費克修斯合作的《邪教》,是他們的第二本共同創作。雖沒讀過前作《箱子》,在閱讀過程中難免對於各角色的前塵往事有點不明所以,但這並不妨礙自己一路提心吊膽走過這趟四百多頁的邪教之旅。
 
《邪教》的故事從孩童綁架撕票案開始,以這個家長們最大的夢靨展開的連續事件,彷彿隨時隨地在提醒著「惡意/危險無所不在」這件事。但,這不必然是「邪教」害的,肇因其實就在活著的每個人身上,畢竟,有誰是沒病的呢?心結也好傷痕也罷,這些或大或小的陰影,伴隨著生活的有意無意壓力累積,到底在什麼時候會變成炸彈,引爆各式各樣的失控與危害;又會在什麼時候被有心人輕易利用?作者毫不留情的透過各個角色告訴你「什麼都有可能往最糟糕的方向去唷」。
 
但如果整本書都這麼的令人傷心受怕,那就成不了好故事了,因為人類總渴望光明、渴望救贖,所以,雖然包括男女主角與代表「正義」的配角們都有各自的毛病與心魔,但他們縱使不斷在工作、感情或家庭層面經歷各種打擊與失敗,仍舊全力試圖釐清謎團、找出兇手,避免下一樁悲劇出現,順便想辦法讓生活回到常軌,如此高潮迭起的故事,確實也為同樣活得艱辛的讀者帶來慰藉與希望。
 
書名《邪教》,不過這個議題在後半部才逐漸昭顯,頗佩服作者在虛擬的故事裡直言不諱的把山達基拿來當邪教的例子(也有其他的舉例啦但山達基真的最有名),但譴責或指摘邪教並非他們創作的主旨,因為那大概是根本消滅不了的東西。
 
所以作者能做的,就是利用諸多角色說明邪教的緣起、手段與影響,指出我們對於邪教與其信徒的錯誤解讀,並警告我們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於是閱讀這本書不只是娛樂(或折磨XD),更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反省、思考人性,進而提醒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如何不害人害己,做出正確的抉擇。
 
《邪教》的故事發生在夏天(警署的空調還壞掉!),但殘酷的情節與惡意所帶來的涼意真的沒在客氣,因此,偶爾出現的甜蜜、浪漫與詩意(尤其是跟「星星」有關的一切!)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我非常喜歡結尾,不僅收得淒美還帶來新的翻轉,讓我得到「並非造化弄人,而是人在弄人」的震撼。這是一部縱然閱讀過程不怎麼舒服,但確實錯過可惜的佳作!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霧越邸殺人事件【經典改訂.全新譯本】:雙面書衣新裝特藏版(首刷限定作者印刷簽名紀念扉)

霧越邸殺人事件【經典改訂.全新譯本】:雙面書衣新裝特藏版(首刷限定作者印刷簽名紀念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4/04/02

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模仿江戶川亂步的《少年偵探團》寫短篇推理故事、被譽為「新本格派推理小說」代表的綾辻行人,1990年問世的《霧越邸殺人事件》不僅讓他入圍吉川英治文學新人賞,也在日本各大小推理小說排行榜上留下精彩紀錄。2024年4月,他的這部經典作品,以2014年由日本角川文庫推出的完全改定版為基底,推出全新的台灣版譯本。
 
風聞綾辻行人的寫作風格不走物理詭計,而是擅長以敘事技巧來帶給讀者意料之外的轉折;此外,他也喜歡以大量的情感描述來增加故事的豐富性。看過這本小說日文原版的朋友說,序幕開頭的文字非常美,讓他很快升起敬佩綾辻行人文筆的心,不過皇冠文化提供的試讀是小說的第一幕和第三幕開幕後不久第一個死者出現為止的部分,兩萬多字不算多,我沒怎麼能體會到他的文風特色或朋友口中的好文筆;僅只能藉由這短短的內容了解登場人物與故事發生地的樣貌,更別說能跟主配角們一樣對於「有人被殺!?」的震撼產生共鳴,坦白說這有點可惜。
 
但閱讀過程裡,確實可以看見綾辻行人對細節描繪的注重。不管是角色、物件或景緻,透過或長或短的文句,的確很快就讓我能掌握人事時地物,並自然的留意起可能的線索與巧合(但說不定到頭來會發現自己被誤導?XD)等資訊。而關於綾辻行人近乎細節控的作家個性,也可從目錄看見端倪:《霧越邸殺人事件》和「劇團」有關,綾辻行人直接把序幕、終場、幕間、一二三四五六七幕等戲劇結構轉為章節名,我很是喜歡這個巧思。
 
《霧越邸殺人事件》發生在漫天暴雪的冬季山莊,從簡介得知了一個個死去的人都對應到某首童謠,這般如今看來再傳統不過的推理小說情節,究竟在34年前的綾辻行人筆下會以什麼方式呈現?又是怎麼在當時擄獲人心、一舉奪得《週刊文春》年度十大推理小說冠軍?很期待有機會完整感受它的風貌~
 
#霧越邸殺人事件
#經典改訂全新譯本
#绫辻行人
#試讀
#皇冠文化
#皇冠文化集團
#本格派
#新本格派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1 人(5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逆習慣:好奇心改變一切

逆習慣:好奇心改變一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30

從引言的海鞘「把自己安頓下來後就會吃掉自己的腦子」,而人類也會以類似的方式「刪除無用的腦迴路」的震撼開始,作者就溫暖而迷人的不斷透過科學、心理學、故事和經驗,來提點讀者如何走出已經幫不上忙的習慣,並勇於與「不自在」共存。
 
改變自己,不需負面的自我批評,而是以希望改變的好奇心,去檢視行動或習慣是出自避免痛苦、尋求快樂與節省能量的動機,進而確認是新或舊腦袋在驅策,給自己改變的機會。
 
人的毛病太多,諸如完美主義、冒名頂替症候群怎麼應對?作者也以務實的方式陪伴讀者探索剖析。
 
這本書整體讀來實用有趣,不是雞湯也非空談,「行動會給你答案,動手做是證明自己能夠的最好方法」的激勵滿滿,而接下來的生活可能性是什麼,就看自己願不願意親身實驗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螞蟻時代【全新譯本】

螞蟻時代【全新譯本】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3/11/29

前陣子讀了本跟人類大腦有關的書,裡頭提到大腦的運作有「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兩種功能,由下而上的章節就舉了螞蟻當例子。很剛好的,商周也在此時推出《螞蟻時代》問世30年的全新翻譯中文版,有幸一讀,確實是大開眼界、相見恨晚。
 
看故事簡介,本以為就是以「螞蟻看手指(人)」的角度來扣問「人神關係」的作品,實際上遠超於此。人與神的關係太籠統,古往今來不分中外有數之不盡的作品在探索這個命題。作者貝納・維貝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藉由不同物種、不同視角、不同故事線的同步推進,領著讀者在他所架構出的這既宏大多樣又巧妙的環環相扣的世界中,不自覺動腦思索、探究包括人神議題與各式各樣的「等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貝納・維貝藉由《螞蟻時代》提出觀點,但沒有大鳴大放地強迫讀者接受。當然,他確實藉由故事呈現特定立場,不過卻不是「絕對」的答案,這和不斷穿插在故事中、虛實摻半的《相對知識與絕對知識百科全書》的「客觀性」不謀而合。再加上他近乎博學的展現了對於生物學、物理、神學乃至哲學的理解與素養,讓整本《螞蟻時代》雖警世卻不說教,雖是故事卻又貼近現實得緊。
 
在閱讀的過程中,「瞎子摸象」或「以管窺天」的感覺不斷湧現,這不只是對於螞蟻或人或出現在故事裡的任何有意識的生物在其天生或後天的限制中對於世間的理解侷限性的感嘆,更多是對自己的無知程度的哀傷。
 
哀傷活了幾十年的生命經歷所堆疊出的知識、常識與價值觀,竟然有那麼多是扭曲、錯誤的;但在故事的推演下被打破的這些既有架構,卻因此有機會重生,這種宛如重新投胎、發現新大陸的新鮮與驚艷感受,確實令我著迷並邊讀邊露出欣慰的姨母笑。
 
《螞蟻時代》作為90年代暢銷的螞蟻故事的第二部作品,並不會因為沒讀過第一部而無法進入,當然,讀西方作品常見的那種角色太多、名字太長不好記的問題,在這本小說裡同樣花了我一點時間才弄清楚搞明白(尤其作品裡還多了非人物種的饒口名號XD);但不管是費疑猜的命案、電視猜謎節目等謎題,諸如清醒夢、讓螞蟻變殭屍的羊肝吸蟲等迷人知識,乃至對治癌症的嶄新解方與大大小小的雞湯或叩問等等,無一不是這本小說帶來的豐富寶藏。
 
我很喜歡書裡拿了一則寓言來探討是非善惡的段落。那個寓言約莫是有兩個人看到蝸牛往菜園去,一個覺得蝸牛也是生物,牠要去吃就讓牠去吃;另一個則認為菜是人家辛苦種的,讓蝸牛去吃就破壞成果了,必須把蝸牛踩死。於是他們連同第三人一起找了個長輩來裁奪。故事結尾怎樣先不暴雷,但確實很實在的質問了讀者益蟲害蟲、喜歡討厭、對錯到底誰說了算?這些難解的議題。
 
在這個立場一旦相異就太容易吵起來的時代,透過螞蟻來找答案感覺蠻荒唐的,但我想,只要你有機會讀了《螞蟻時代》,就算無法絕對解惑,要獲得相對的慰藉,還是大有機會的。要不,來試試看?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焦慮新解: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焦慮新解: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2/10/24

【將焦慮視為一種邀請,而不是診斷結果】

不管是身體或心理上的不舒服,都可能引發焦慮,如果能往回推敲源頭,就有可能重新取得平衡狀態。不輕忽焦慮的警訊、也不把焦慮當成自己病了,我們就更有機會從不盡然正確的生活習慣、不必然需要過度聚焦的問題解放自我,活得更安穩一點。

作者身為一個曾為焦慮所苦的醫學專家,整合了所學的「正統」與「另類」醫療知識技術來整治自身面臨的困境,進而運用在後續的執業工作上,並以這本《焦慮新解》與讀者分享如何有效應對焦慮。

焦慮是干擾我們集中注意カ時的障礙,作者建議我們感到焦慮時應該要先要辨別出焦慮的真假,但這個所謂的假並不是在否定咱感受到的焦慮,而是在腦袋做出「我就是因為OOXX所以感到焦慮」的結論前,從生理面嘗試用簡單的方式處理掉。

以前讀過的焦慮相關書籍大多著眼心理,《焦慮新解》從不一樣的觀點談談焦慮,但我們的身體構造如此複雜,焦慮發生時該怎麼檢視並找出問題源頭呢?作者以簡單易懂的文筆闡述佐以部分案例,讀來真的豁然開朗,也更新了既定的錯誤觀念,十分受用。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口琴使者

口琴使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2/15

 Tower Records在日本的行銷Slogan是「No Music, No Life.」,十年前(2006年),李宗盛「理性與感性」作品音樂會的宣傳詞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的歌)」......太多例子可以說明音樂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比重。

 潘‧慕諾茲‧里安這本寫給孩子讀的《口琴使者》小說故事,作者的故事鋪陳、譯者的通暢譯文,在在牽引著情緒,我的腦海也不時浮現各式各樣的音樂。

 故事的序章很夢幻離奇,但接著下去的三段故事,卻是架構在再真實不過的人類歷史上。這樣的轉折並不突兀,反而埋下了希望的種子,讓我在閱讀過程中,面對發生在那些時空背景的故事時,不停地祈求一開始的魔幻童話情結能讓奇蹟降臨,好挽救我所看到的莫名其妙。是的,《口琴使者》故事中所蘊含的社會議題著實殘忍,這位拿過全美教育協會「人權獎」的作者,看來並不避諱讓讀者見識這些曾大剌剌、活生生出現在人類社會裡的詭異思維、制度與行為。
 
 正因如此,成就了這本書的深刻啟發性。歷史不是白紙黑字印在教科書上、讓我們應付考試的無謂字句,透過《口琴使者》,我們見證讓人心痛心酸心碎的往昔曾經;藉由《口琴使者》,我們跟著年紀輕輕的主角們,一同認識(或重溫)了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的生存之道。
 
 他們(或者咱們)要的從來就不只是溫飽,對於自我實現、對於夢、對於家庭、對於諾言、對於公平正義的需求同樣存在。當生命的掙扎與追尋失敗時,是該就此接受命運的安排抑或繼續嘗試?是該堅持自己的信念還是委曲求全?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選擇,書中的人物以既讓人感動又讓人捏把冷汗的方式面對自己的挫敗、無助境遇,自然能輕易牽動讀者的情緒。
 
 除了絕妙的故事、潛藏的歷史課,「音樂」也是《口琴使者》另一靈魂。音樂是一種很難以用言語來完整傳遞出內涵給另一個人的藝術形式。「聆聽」當然是最直接也最棒的選擇,但要怎麼透過文字,讓像我一樣沒有樂理基礎的尋常讀者感受、並真的「相信」:音樂在這些掙扎、奮鬥於困境的音樂才子才女的生命中真的很重要呢?
 
 作者真的非常有一套!他能用很具象的語彙建構出清晰而饒富韻味的情境,讓這些孩子運用天賦所演奏出來的音樂活靈活現,而故事推衍到什麼地方、應該出現怎樣的樂曲來呼應劇情呢?作者的拿捏也非常得宜。《口琴使者》對於音樂的安排,讓我不由得想到像是《真善美》、《相逢聖路易》之類的經典音樂電影。
 
 雖然戲演到一半突然就唱起歌來是很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不管是喜怒哀樂,用歌唱來表現情緒,不只是電影中人的權利,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也經常有這種自然的反應(吧?至少我會啊XD)。是啊,《口琴使者》就是這麼一本可以讓人不時「音樂上身」的厲害小說。

 《口琴使者》蘊含著太多可討論可思索議題,這是一本不只孩子該看,父母也應該看過、並與子女們好好討論人生的書。「汝之命運仍未定。至黑夜見孤星、聞鐘鳴,前途豁然自分明。」是貫穿整本小說的重點句,這段宛若咒語般的提醒,除了揭示了命運的不可知,於我而言,更大的意義在於鼓勵。
 
 很多時候,生活好像很容易被「想像」侷限住,但「猜想」跟「真實」的落差,只有實踐了才會知道。作者將《口琴使者》這樣的故事拋給了看書的你我,閱讀過程感受不一定美好,但一頁翻過一頁,眼見書中人物努力前進、迎向一無所知的未來時,我們是否也該鼓起勇氣,大膽而細心、謙卑但有自信地跨出去,活出屬於自己的美好,化身為存於現世的使者,將接收到的愛、希望與鼓勵,傳送到世界的其他地方,讓Echo持續迴響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真夏方程式

真夏方程式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2/07/22

人生到底有沒有辦法宛如套公式般、簡單就能成就目的與願望?
 
作者東野圭吾用《真夏方程式》這個故事,臚列太多硬被安插進生命的不可測變項,試著從不同角度提醒讀者:放下紙筆,用心來忖度思量,這多變人生能找出什麼樣的方程式,來解出屬於你我的終極答案。
 
去(2011)年是野圭吾出道25年,日本的雜誌以其筆下的偵探為對象做調查。以超過半數的人氣獲得日本女性心中最具人氣魅力的偵探的「天才伽利略」-湯川學副教授,在這次的《真夏方程式》裡如昔發揮其專長習慣冷眼觀察並提出鞭辟入裡結論,讓整個閱\讀過程既上了幾次的物理小學堂、又能一窺東野圭吾對諸如觀光勝地的沒落、自然開發的爭議這類當代人們介意的課題的真正想法。
 
而整個故事呈現出的主旨,我想約莫為:科學是探究真理的手段,但人類可是最難預測的宇宙謎題。

要找尋真正的答案,一定得打開某扇門,那麼,在打開那扇門前,我們做好準備了嗎?考量過所有的可能與風險了嗎?還不確定作業程序嗎?沒關係,很多問題本來就無法立刻找到答案,湯川博士都說了:「千萬不要忘記,你不是孤單一個人。」暫且放下煩惱,今年夏天,就先來讀讀這本湯川學系列最新小說-《真夏方程式》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圖書館裡的貓

圖書館裡的貓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09/07/19

「謝謝你,杜威,謝謝你。不管你現在在哪裡。」曾任米國愛荷華州史班賽市圖書館館長的薇琪.麥蓉(Vicki Myron),如此誠摯地感謝著杜威(Dewey)。
 
 杜威是誰?是陪伴了薇琪19年的工作伙伴、家庭成員、生命導師。杜威,是一隻迷人、帥氣,生活在圖書館裡的貓。
 
 光是這樣描述,杜威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很多人家裡養的寵物,不但討喜可愛,也都同樣帶來了歡笑、淚\水(以及驚人的飼料費、醫藥費和屎尿XD)、陪伴著主人渡過每一個珍貴的日子不是?
 
 NO、NO、NO,杜威可不單單是隻寵物而已。當然,他擁有尋常貓咪都有的 那些特質:自信、靈巧、撒嬌鬼、固執......,要當隻得人疼的寵物,靠這些就綽綽有餘啦,但杜威可不只有如此能耐而已。
 
 從1988年1月18日,杜威降臨到圖書館還書箱那一天開始,直接而自然地散發出的那種純真、對人的感謝與信賴,以及仿若能感知人們需求、而提供適當回饋的天賦,則是從杜威身處的小城鎮圖書館為中心,一步一腳印、一喵一跳一撲一躺一顰一笑地,散發出一波又一波,比蝴蝶效應更猛的\"杜威\"效應。杜威的出現,終結了某些孤單、消彌了某些隔閡、激勵了某些成就、癒合了某些空虛......杜威影響過一個又一個的人,不只是家人、同事、街坊,他的美好,更鼓勵了地球上許\多角落的人。
 
 所以,即便天底下有數不盡的可愛貓咪(包括我家的小美女蔡美咪 >///<)、縱然世界各地有很多圖書館貓、威士忌酒廠貓、書店貓、餐\廳貓......真的、看完《圖書館裡的貓》--杜威的故事後,一定會同意這隻貓是那樣理所當然地與眾不同。
 
 這本書文筆流暢,很容易就牽動讀者的情緒起伏,可見作者薇琪館長對杜威的感情如何深厚、又是多麼了解這隻獨特的貓。因此,《圖書館裡的貓》能讓養貓的人在讀到杜威上街冒險、懼怕醫生、躲避洗澡、為貓草瘋狂等生活片段是如此生靈活現又似曾相似而大笑,也會因為杜威帶給許\多人不同的滿足與喜悅,又從許\多人的身上得到那麼多的回饋與愛,而不住點頭認同讚許\甚或留下幾滴珠淚\。
 
 《圖書館裡的貓》的確是以杜威‧樂讀‧布克斯(Dewey Readmore Books)這隻貓為主軸而生的書,但當中穿插了不少作者薇琪館長自己的生活歷練、對生命的態度,加深了這本書的可看性,更重要的,是讓杜威顯得更具\"人性深度\"。
 
 也因此,這不單是一本描述動物的故事書而已,對沒有養貓、或者對貓沒有感覺的人來說,我認為「一種類似見證奇蹟的體驗」,會是閱\讀《圖書館裡的貓》最大的收穫。
 
 這種見證,不是像宗教那般具有強大的煽動力,而是透過咀嚼書中一個個既平凡卻又獨特的生命片段,琢磨出「真實人生中要得到最簡單的幸福的答案」時的那種感動。
 
 「找到自己的位置,知足快樂。善待每個人,好好的過生活。好的生活不在於物質,而是愛,而愛最是可遇不可求。」薇琪說,遇見杜威,教懂了她這個道理。也因為這樣,她才能從與杜威相知相惜、相親相愛了19年後失去他的落寞傷悲中,拿起筆桿(或電腦鍵盤),寫下這本關於《圖書館裡的貓》的故事,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杜威、了解杜威、進而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些什麼。
 
 「一隻動物能有多少影響力?
  一隻貓能夠感動多少人?
  一隻流浪貓怎麼可能把一間小小的圖書館,
  變成一個聚會地、一個觀光點,
  激勵一個典型的美國小城。
  連接起一整個地區,最後揚名世界?
  在你沒聽說這個故事之前你是沒有辦法回答這些問題的。」
 
 杜威,這隻過世隔天全美一共270家媒體刊登了訃聞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圖書館裡的貓,如果你還不認識他,是時候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