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華的所有評鑑

守護妳

守護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3/18

Marnie是個外表亮麗、個性開朗的女孩,從小到大,她總覺得有人在暗處窺視,但不確定是不是自己想太多。瑪妮長大後終於嫁給夢中情人,丈夫卻忽然神祕失蹤,留下她獨力扶養一對兒女。女兒正值叛逆期,年幼的兒子則常在暗處自言自語,而且發育不良,需要大筆醫藥費,甚至連丈夫的債主都找上她,逼迫她賣身還錢,隨著瑪妮的生活與經濟壓力愈來愈大,被窺視的感覺也日益強烈,另一方面,連警察都懷疑她涉及失蹤丈夫的案件,在萬念俱灰下只好求助心理學家喬‧歐盧林(Joseph O'Loughlin)。



劇情的提要就是這樣,總之,Marnie是個衰到極點,人生看起來毫無翻身機會。



故事不到三分之一,作者就急著把多重人格的梗洩漏出來,讓讀者處於那個秘密窺視者到底是Marnie自己的另一個人格?還是另有他人?...的迷惑之中,而這個迷惑卻是作者想要誤導讀者方向的詭計,所以才有心理學家出場的必要性。



所謂人格分裂者,其實是一個軀體中住著本尊以外的靈魂,這個靈魂與本尊完全是獨立的人格,之所以人格會分裂,就是在於當人面臨巨大苦痛,而這種苦痛超過自身所能負荷時,任何人都會渴望逃避這些無可救贖的痛苦,這個強烈想要脫離痛苦現實與寄意的渴望,導致出現另一個獨立人格出來。



但幸好作者並沒有把劇情完全導引到人格分裂的層面,而是放在書名的「Watching You」,中文翻譯成守護妳,有點離題但好像也有些貼切。



什麼是守護者?小學生玩的小天使遊戲?歐洲童話故事中的長腿叔叔?在危急時刻出現救援的白馬王子?還是二十世紀初歐戰當中德意志帝國或俄羅斯帝國所扮演的惡魔守護者(德國自詡是中歐日耳曼族的守護者,俄羅斯沙皇所扮演的大斯拉夫民族的背後老大哥)?當自己遭受霸凌,當自己遭受暴力威脅,或當自己面對人生困境時,許多人都渴望有個守護者,但守護的分寸在哪裡?出氣與報復的比例原則又是多少?正常人自然會有一把精準的尺來拿捏。



但Marnie所碰到的秘密守護者卻是個心理極度扭曲的人,Marnie從小到大只要遇到他人的欺凌甚至只是小孩之間的無傷大雅的小小霸凌,這些加諸她痛苦的身邊的人,無一倖免地遭遇到過於強烈的報復,但Marnie卻完全被蒙在鼓裡。這種扭曲人格的守護,也造成Marnie完全失控且悲慘的人生。

不得不佩服作者Michael Robotham誤導讀者的功力,把暗示埋在很微小的細節中,卻又花了許多篇幅把快要想清楚的讀者帶到更身更雜的謎團中。當最後真相大白的時刻,相信應該很少有讀者能精準猜到前因後果,加害者與受害者往往只是一線之間,過度扭曲且變態的愛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更難彌補,整本書讀起來相當具有驚悚感,少數的小敗筆是作者過於瑣碎的細節敘述,但瑕不掩瑜啦!看了本書之後,會發現九把刀的樓下的房客遠遠比不上。



本書是Michael Robotham的心理學家Joseph O'Loughlin系列的第7號作品,到2016年為止一共出版了八本Joseph O'Loughlin系列,除了本書以外,繁體中文還有另一本《Say You’re Sorry》(翻成《請找到我》),這是Joseph O'Loughlin系列的第6號作品,據說口碑更好,我迫不及待想要繼續閱讀下去。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軍機處:永遠的權力中心

軍機處:永遠的權力中心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3/17

我是個歷史相關書籍的重度閱讀者,所謂重度指的不單是閱讀數量很大,深度與廣泛度更是厚重,尋常的歷史書籍對我而言已經屬於「1+1=2」的程度,以致於很難找到能夠讓我讀到「不知道的或沒想像到的」的論點的書籍,但我相信和自己一樣的書迷不在少數。尋常的歷史書籍對我而言宛如一個財經博士去面對經濟學原理一樣,既索然無味又感到浪費時間。



這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歷史學博士熊劍平的《軍機處》是近一年來讓我拾回對歷史書的閱讀樂趣,講述的是清朝從雍正皇帝開始所設立的非正式權力中心「軍機處」的始末,從雍正一朝開始為了西北軍情所設置的臨時機構,一躍成為清朝中後期的中國權力中樞,軍機處的成立無疑地是雍正想藉由非正式的權力運轉來架空內閣以及對他的皇權產生威脅的滿洲貴族,但意外地藉由軍機處無限地擴張皇權,有清一代,因為皇權與軍權藉由軍機處的運作而產生高度專制的型態,功的部分是讓清朝沒有發生類似明朝永樂或江西寧王之類的反叛的貴族戰爭,也消彌了地方軍閥的反叛動能,清朝從雍正起也沒有發生類似吳三桂或安祿山之類的軍閥割據或反叛,但過的部分在於削弱了六部內閣的權力,政府權力運轉過度集中在皇權,一但發生皇帝怠惰(如道光)或皇權旁落(如慈禧掌權),政府運轉起來會出現中樞神經麻痺與專斷的問題。



整本書討論的是軍機處的運作、皇帝與軍機大臣之間的合作與角力、軍機大臣之間的傾軋鬥爭,可說是一本關於清朝皇帝不折不扣的帝王學書籍。



這本書讓我感到知識含金量的是在於咸豐皇帝死前所任命的顧命大臣-肅順的翻案,多數書籍以及戲劇將肅順抹黑成奸臣,甚至將之描寫成欺負同治與慈禧估兒寡母的壞蛋,但本書卻點出肅順之所以會被慈禧與恭親王聯手拔除的主因,肅順身為滿州貴族,但政治傾向比較能夠接納漢人,且對於當時滿洲貴族們不事生產而大量淪微米蟲吃垮國家財政的亂象極度不滿,想要藉由改革砍到滿州貴族的福利,讀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台灣那些領18%以及高額退休金的黨國權貴以及恩庇體系下的大量軍公教,如果肅順的改革能夠堅持下去,清朝末年的局面或許能夠有所改觀。



軍機處是個很奇特的機構,類似民國時代蔣介石所成立的「軍事委員會」,除了權力的運作外,也接納了類似明朝東西廠錦衣衛的功能,透過軍機處,清朝的皇帝掌握的中國歷代中最集中最專制最不受節制的皇權,雖然清朝相對唐宋明等朝代擁有更鞏固的權力中心,但隨著西方勢力的崛起與染指中國,軍機處終究淪為阻礙時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閱讀這本《軍機處》除了讓我體悟了權力之間的拔河外也了解到清朝政治的運作模式,其實即便清朝覆亡民國成立,接掌中央政權的袁世凱、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乃至於現代的共產黨政府,其政治運作仍就不脫類似軍機處的模式,獨裁或許帶來政權穩定與政府效率,然而一旦政策失當更會引發無法收拾的大災難。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之後自稱在市府成立了類似軍機處的早餐會報,不禁讓人搖頭,其對歷史的透徹度竟是如此淺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5 人中有 22 人(88%)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徒步中國:從北京走到新疆 一個德國人4646公里的文化長路探索

徒步中國:從北京走到新疆 一個德國人4646公里的文化長路探索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7/03/17

春雨陰綿什麼地方都去不了,讀讀他人的壯遊之舉的旅行書格外有樂趣,作者Christoph Rehage是德國人,取了個很威的中文名字:雷克,這傢伙曾經從巴黎走回家鄉漢諾威,在2007年11月從北京開始徒步旅行,一共走了4660公里直到烏魯木齊,結束時間是2008年10月,當年他27歲。2010年夏天又從烏魯木齊繼續走了幾百公里,一直走到烏蘇。2012年從烏蘇走到霍爾果斯,就是中國和哈薩克的邊界線。目前他又在中亞一帶徒步旅行。

雷克的筆調很輕鬆也很真誠,不會有那種惺惺作態的文青口吻,看起來雖然有點接近日記流水帳,但卻有股魔力趨喚著我一頁一頁的讀下去,甚至讀到最後幾頁,眼看雷克的旅程即將結束,卻萌起了濃濃感傷,多麼希望他的旅程能夠繼續走下去。

流浪是每個男人埋在心中最深切的渴望,但現實上卻無法達成,雷克放棄了工作、學業甚至愛情(他和中國女友小象之間的遠距戀情也是本書一大亮點),堅持一大堆尋常人不會去遵循的紀律和執著,闢如他有一回在戈壁沙漠露營,營帳外頭是零下三十度的低溫,睡到一半尿意很濃,不想冒險跑到營帳外只好尿到汽水瓶上,隔天上路之後竟然基於環保不汙染環境的原因,不想隨地丟棄兩罐裝了滿滿的結冰尿液,足足背了好幾天職到碰見小鎮的垃圾場才丟棄。

沒有堅持就不會有壯遊。

一年的徒步中國所走的並非所謂大都市或風景區,雷克用最底層近距離觀察被她踏過四千多公里的真實中國,邂逅了底層中國人的渺小、願望、怨懟、生活甚至人生觀,整本書並非純然的行腳記錄,雷克花了些篇幅去記錄自己所看到的中國以及他從學校所學到的中國之間的異同,包括宗教、歷史、環境以及中國人的想法。

整本書讀完之後會有股淡淡的哀愁,旅程的結束、人事的迭異、不知和年能再重逢的人、宛如一場十一個月長短的精采短暫人生,觸發了讀者會去探索過往的人生。

最讓我想要推薦的是雷克的真誠,他在日記中甚至誠實地紀錄年青男人都有會的生理慾望,他甚至投宿在洗浴中心(內行的人都知道裡頭可以幹些什麼事),他誠實地紀錄沿途碰到的善意和惡意,誠實地記錄著自己好幾次差點堅持不下去的心魔。

中國很大,宛如一頭大象,恰好地是雷克的中國女友叫作小象,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了解這個國度,摸到象鼻的人說中國是管子做的,摸到尾巴的人認為大像動作靈敏身輕如燕,莫到大象大便的人會說中國臭不堪言。

想要了解另一種角度的中國,想要探索自己心底頭流浪的基因,想要藉此激勵自己縞若死灰的無趣人生,或只是想要讀一本輕鬆有趣的書,選這本《徒步中國》不會讓人失望。

評:五顆星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3 人中有 20 人(86.96%)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

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8/05

關於日本小說,與其從直木賞的得獎作品去挑選閱讀,還不如從獲得「本屋大賞」的作品中去挑選,所謂得本屋就是書店,「本屋大賞」由日本全國書店店員所選出的最想銷售的書中去評分,由於書店店員的品味比較接近一般閱讀大眾,比起直木賞甚至芥川獎,比較易讀也比較具有親和性。



我羅列了一些歷年本屋大賞前兩名的小說:

第一屆(2004年)博士熱愛的算式

第二屆(2005年)夜間遠足

第三屆(2006年)東京鐵塔、死神的精確度、嫌疑犯X的獻身

第四屆(2007年)轉瞬為風

第五屆(2008年)犧牲、第八日的蟬

第六屆(2009年)告白

第七屆(2010年)天地明察、神的病歷簿、哪啊哪啊~神去村

第九屆(2012年)啟航吧!編舟計畫、種族滅絕

第十屆(2013年)畫布下的樂園

第十一屆(2014年)村上海賊的女兒



幾乎都是被我評為4~5顆星的佳作呢!



本書《昨夜的咖哩,明日的麵包》榮獲2014年本屋大賞第二名,是一本圍繞著死亡為主題的故事,雖說是死亡,別擔心,絕對沒有悲苦哀傷的淒美故事,女主角徹子的丈夫一樹七年前過世,七年來一直和公公一起生活在同一屋簷下,本書由幾個小短篇所串成,從徹子、公公、鄰居、丈夫的表弟、男友的角度去訴說和亡者之間的互動過往,因為死亡而造成周邊人等內心的空洞,這些空洞又如何透過生者的努力而去填滿去找到救贖,不管亡者已經過世多久,如果不去努力尋找救贖與慰藉,不去學會「放下」,裂痕與破洞始終不會消失,正是本書想要表達的意念。



作者用的是日本作者近年來最擅長的小確幸文風,透過生活中微小的契機,不經意的轉變,而有了對人生的新啟示。書名雖然有咖哩麵包,但讀者千萬別誤會這是一本用食物來充作療癒的媒介,食物沒有多大關係,故事相當平淡,既是優點也是缺陷,端視讀者心態而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10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玩火的女孩

玩火的女孩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30

先簡單講一下本書,這本「玩火的女孩」是瑞典作家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所著之千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劇情承接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男主角布隆維斯特所創辦的《千禧年》雜誌即將要出版一本主題是非法性交易的專刊,內容將揭發一些涉及買春與嫖雛妓的政經高層人士,有律師、警察、國安局官員…等等,可是這本書的作者及其女友卻在即將出版前夕慘遭殺害,同一時刻連女主角莎蘭德的監護律師畢爾曼也死於非命,而在場所有的直接證據都顯示莎蘭德涉嫌重大,於是在第一時間那充滿著偏見的檢警在不加思索地狀況下發出全國通緝令,並且利用媒體的渲染下,莎蘭德成了一個連續謀殺的殺人犯!

一旦腐化與腦殘的執法體系開始失控,其張牙舞找的利齒就有如錦衣衛般地可怕與可恨,失控的司法加上失控的媒體,「偏見」將成為體制內的唯一信條,然而居於弱勢的一方,就只能淪為司法惡靈下的祭品,一旦侵害到執法與輿論體系的利益與敏感神經,不論是你的弱勢標籤是女性、族群、同志還是低政經地位之庶民,看完這本瑞典小說「玩火的女孩」後,不禁讓人對整個執法系統感到一股心寒的畏懼,心想萬一哪一天不小心踩到豢養司法體系這頭怪獸的背後主人的任何利益或顏面時,我們會不會就像小說中的「千禧年」雜誌記者一般的被殺害?還是會遭受到女主角莎蘭德般地未審先判?亦或是沒有經過審判就遭到報復性的羈押?

看完這本書以後,我不禁地思索著司法體系到底能不能保護弱者?亦或真的如我臆測般地成為當權利益的保護者,或是被扭曲之偏見價值觀的掌旗馬前足?

法律到底能規範些什麼?本書所探討的是掌有權力的金字塔頂端的司法政府與媒體人,不但不善盡自己手上的權力保護弱勢,反而用盡一切專業的暴力如隔離、強制治療、羈押的手段假意保護實則剝削的方法去箝制弱勢族群,運用學者的無人性專業和媒體的犬儒溫情畫面,去將這些強制行為合理化甚至於合法化,試想,如果你得罪了一位法政檢警高層人士,說不定整個國家機器與媒體幫眾就會毫不思索地把你污名化,先把你定義成精神病患,然後迫使你接受強制治療,再把你宣告成禁治產的不具行為能力之人,接著司法會指派人士掌管你的財產,一如本書的女主角,或「午夜快車」電影中的美國青年,別以為老大哥只在「1984」,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世界的「類納粹」思維又漸漸死灰復燃;說也奇怪,「龍紋身的女孩」中的那對變態企業父子大亨,不也是受家族中瑞典納粹文化的長年洗腦下才產生對弱勢女性的種種偏見。

第二個閱讀思考點是媒體與媒體的運作,很諷刺的是,書中的被害者是媒體人,加害者的整個共犯結構下也包括媒體,然而最可恨的是,竟然把一切罪行加諸在弱者的莎蘭德身上,只因為莎蘭德在「個人記錄上」有著被主流社會價值所歧視的印記,這些印記包括了精神病史、失能症者、同性戀傾向和涉及校園暴力事件,整個腦殘的主流價值想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那些社會角落的問題,但卻不去認真的面對這些所謂的印記,說不定是「國家暴力」、「司法傲慢」與「校園偏見」下的犧牲者,反正,被媒體餵食習慣的普羅大眾,早就習慣把所有罪惡一古腦地丟給那些與眾不同的人,而這些與眾不同的人往往不過就只是做一點微不足道的小小抵抗,就會被烙印著萬惡不赦,如翁山姬蘇、東土耳其斯坦居民或本書的主角莎蘭德。

第三的閱讀精彩點在於莎蘭德身上,這個女生絕對會讓讀者產生疼惜、不捨等同理心情感,甚至於在閱讀當下都還會情不自禁地替她加油打氣,我很少會投入自己的情緒在故事角色當中,看了這本書後,我似乎也比較能體會出當年的婆婆媽媽守在電視機前看著歌仔戲時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了;莎蘭德以一己之力去對抗整個共犯的社會,所幸大概是作者不願意放棄對人性光明的期待,還安排了一些在幫案過程中的助力,如本系列的男主角布隆維斯特、莎蘭德前老闆阿曼斯基、第一任監護官、拳擊教練與部份不具偏見的檢警,只可惜的是,莎蘭德終究得自己去面對並解決這些罪惡的核心,這個軸心竟然是…..(容我保留一點劇情)。

看過第一集「龍紋身的女孩」的讀者,想必應該會對這位有著孤僻的反社會性格,卻擁有一些數理邏輯天份與高超電腦駭客能力的莎蘭德相當印象深刻,在第二集「玩火的女孩」中,她的份量遠大於第一集,也層層解開了關於莎蘭德的種種詭異與神秘,這位女孩的個性與行事作風在本書內更為鮮明,無疑地作者史迪格.拉森很成功地塑造出這個角色,並藉由小說劇情帶出了賣淫性暴力這些被人漠視不去承認的問題,以一個完全顛覆正義化身形象的女主角去衝撞、挑戰這看似完美、但其實是漏洞百出、潛藏許多不公不義的體制與政策,用反社會化的莎蘭德去追求早己破損不堪的正義,用制度的漏洞(電腦的漏洞)去迎戰滿是漏洞的制度,而被定義成無行為能力的莎蘭德竟是個全身上下都是天份的奇才,作者藉此反諷整個社會的主流僵化標籤,並指陳現代社會中種種對女性的不當剝削與施暴,下筆下的相當地重,從「龍紋身的女孩」到本書「玩火的女孩」,作者文字的公義力量是相當巨大的。

最後一個閱讀的點在於反省,身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公民,應該自問有沒有給任一個弱者說話的權利嗎?有沒有給弱勢者與主流價值的對話空間呢?高度專業運作下的現代社會有沒有產生過不公平的價值判斷呢?具有專業的人士是否會因為身處共犯利益結構中而毫無自覺呢?會不會不知不覺讓統治者或既得利益者灌輸了某些偏見而不自知呢?身為男性有沒有給予女性一個平等的對待呢?

這些問題應該留給那些淪為彷彿東廠爪牙而不自知的執法人員去自省吧!


評:五顆星! 請和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 一起閱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6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比爾.布萊森的大不列顛碎碎唸:原來,英國跟你想的不一樣!

比爾.布萊森的大不列顛碎碎唸:原來,英國跟你想的不一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30

美國作家Bill Bryson是我最喜歡的作者之一(被我列為最喜歡的作者不會超過5人),他更是我最喜歡的旅行作家(心目中的第一名),他的旅行作品包括了《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一腳踩進小美國》(The Lost Continent)、《歐洲在發酵》(Neither Here, Nor There)、《澳洲烤焦了》(Down Under)。更讓我折服的是除了旅行以外,他的書寫題材相當廣泛,從語言相關的探討、科普作品以及純小說類。


我喜歡Bill Bryson的旅遊書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喜歡的,旅遊文章的作者分成三種:

一、拿錢辦事寫文章:又稱業配文,拿了某觀光協會、旅行社或特定團體的金錢或資助,然後寫出一篇篇歌功頌德的廣告文章或出書。這類作者的書佔了旅行書籍的99%。

二、獨立採訪寫作型:又稱沒人緣的孤鳥,我就是其中一個,寫旅行相關文章絕對自掏腰包,不收取任何利益團體或相關人士的一毛錢的資助,雖然客觀,但因為討人厭或者因為無法搭配任何行銷,所以文章或書籍也乏人問津。

三、拿錢還罵人的作家:全世界大概只有Bill Bryson有這種行情與能耐了,他在書中毫不隱瞞地告訴讀者,有些地方的遊記是接受請託而寫的,但最屌的是,明明是接受請託(也就是有取得旅費贊助),他依然一付兼酸刻薄地把他對當地的所有主觀想法一股腦地寫出來,酸的程度一點都不下於時下的網路酸民,如果要尋根找出酸民的鼻祖,Bill Bryson絕對可以稱上「酸民之祖」。

他的文筆的酸,奠基在幽默感與對旅遊地的徹底了解,酸酸之精準可說是一針見血,酸到讀者捧腹大笑,酸到被採訪地的民眾痛哭失聲,酸到被他消遣的人只能眼淚往肚裡吞。


不過,想要進入Bill Bryson的幽默諷刺世界還是得具備一點門檻,如對世界周遭的基本了解,如具備幽默感,如具備對文字的深層解讀能力,以及比尋常人多一些的想像力,否則會讀到哈欠連連找不到笑點。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0 人中有 10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孤獨的美食家2:五郎的異國食光

孤獨的美食家2:五郎的異國食光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30

第一次在漫畫與日劇上看到這部作品當下,我不禁皺起眉頭嘀咕著:「會有人想看中年大叔介紹美食嗎?」但萬萬沒想到,不只有人看,這部作品還從日本紅到臺灣,許多赴日本自助旅行的臺灣人更是人手一本按圖索驥,追隨主角井之頭五郎的味蕾與腳步,這股「孤獨美食」的浪潮引領著旅行者的小確幸——踏遍巷弄尋找庶民美食的不知名小店,也成為我書寫日本B級美食的最大動力。

  漫畫主角井之頭五郎是個獨來獨往的自營貿易商中年男子,沒有上司、沒有員工、沒有同事、沒有情人,他經常得面對獨自用餐的孤獨時光,品嚐食物與記憶的連結,以及環繞著食物的人間百態。

  除了採訪美食以外,我每次到日本並不會安排任何吃的行程,和井之頭五郎同樣信奉著隨遇而安的隨緣態度,走到哪裡餓了就吃、不管什麼店,感覺對了就吃,每每誤打誤撞找到許多讓人難忘的庶民B級美食

  最讓人難忘第一集,是井之頭五郎闖進了吉祥寺車站出口的天下壽司那一篇故事,某年深秋我獨自去吉祥寺一帶出差,深秋的東京不到四點半就天黑,折騰了一整天飢腸轆轆的我,又恰好碰上一陣大雨,跌跌撞撞地跑進一家迴轉壽司,心情、遭遇和氛圍恰好與主角井之頭五郎一樣。獨自用餐的井之頭五郎大叔在壽司店那種有點融入又有點抽離的感受,幾乎和我一模一樣呢!

  本書的主題與其說是美食,到不如說是「孤獨」,雖然後來拍成電視劇為了討喜而將片名改成《美食不孤單》,作者久住昌之透過畫面與文字傳遞了現代人該如何面對孤獨,透過中年大叔讓讀者了解如何享受一個人的用餐,一個人如何對食材與餐廳產生「特殊抽離感」,如何更專注的面對食物,當少了與夥伴一起共食的愉悅時,如何悠然自得地想受一個人的生活。

  不管讀者打算飛到日本按圖索驥作個「美食追星族」?還是只打算家裡附近的巷弄小店大快朵頤,最後容我引用五郎大叔最常說的口頭禪送給大家:「今天要挑戰什麼?」一個人的美食,更有一番獨到滋味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你會在嗎?【話題電影 「你會在那裡嗎」 暢銷原著】

你會在嗎?【話題電影 「你會在那裡嗎」 暢銷原著】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30

很早就知道法國這位作家,但一來因為愛情小說不是我的菜,且一向對法國作品敬謝不敏,以至於長期忽略了這位暢銷小說家的作品。



今年以來我開始將閱讀觸角伸到愛情小說,希望能找一些比較單純的故事來看,而非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那種具有大量SM調教情色的麻辣故事。



《你會在嗎?》是我第一本接觸紀優.穆索的作品,看了之後簡直驚為天人,只能大嘆自己的品味與視野的受限而沒有早一點接觸,故事大概是一位老醫生偶然的情況中在柬埔寨的落後村莊中獲得十顆神奇的藥丸,每次吞下一顆就可以短暫回到過去的某段時光,老醫生為了再見到過世多年的前妻一面,吞下藥丸展開奇特的時光旅程。



紀優.穆索的作品有兩個共同點,一是玩弄時空,用句比較通俗的就是「穿越劇」,二是雖然都以愛情為主軸,但卻隱含著大量值得玩味的元素。以本書為例,如果可以穿越時空回到從前,能夠阻止悲劇的發生而改變歷史嗎?如果歷史被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不會變質?



紀優.穆索的作品的結局雖然大多呈現皆大歡喜,但閱讀其作品,最讓我享受的是當最後結局揭曉時,那股迴盪在心中久久無法散去的餘韻,是酸是甜是苦是辣,端視不同讀者的各自人生體驗的深度。



愛情故事最忌諱「脫推拉扯」,許多愛情小說花了太多篇幅在兩人情愛世界的描繪,但紀優.穆索似乎懂得這些道理,會加進冒險與推理的故事橋段降低情愛成分。最後,我必須得說的是,這本《你會在嗎?》的節奏相當明快,鋪陳與埋梗相當合理,最後的餘韻總是讓人捨不得闔上書本。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明天,你依然愛我嗎?

明天,你依然愛我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30

一看到芭樂味十足的書名,的確會讓人眉頭一皺,連翻都不會想翻,心想一定又是那種廉價套公式的羅曼史小說,除非已經看過紀優.穆索的作品或了解作者的讀友。



雖然我只看過四本紀優.穆索的作品,無疑地這本《明天,你依然愛我嗎?》應該是尚未認識紀優.穆索的讀友的入門首選,雖然故事創作的手法依舊圍繞在穿越時空與愛情上頭,但本書的穿越議題與手法卻推陳出新,和一般的穿越手法大大不同。



本書不再單純歌詠愛情的美好,而是去探索美好的愛情表面下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黑暗與陰影,主角的前妻在一年前的一場車禍中不幸喪生,尚未走出傷痛陰影的他,無意間可以穿越時空與一年前的人產生連繫,主角突發奇想,希望能夠阻止車禍的發生.....



基於不能曝雷的道德,無法討論太多本書的劇情,只能說單純的愛情故事到最後直轉急下,即便稱呼本書為推理小說也不為過啊!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米其林情緣

米其林情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16/07/16

故事大概背景:哈山.哈吉生長在印度孟買,家裡經營著傳統小吃攤,後來,哈吉家遭逢巨變,輾轉移居法國小鎮盧米埃,在異國重拾舊業賣起印度美食。而在他們「孟買飯店」的對街,則是女名廚麥洛伊的高級法式餐廳。麥洛伊堅守古典烹飪傳統,地位崇高、備受讚譽,但她最大的遺憾,就是有生之年已來不及取得米其林三星的終極肯定。當麥洛伊發現哈吉的廚藝天份後驚人天人,決定從對街的餐廳對手中把哈吉挖角過來,將畢生的廚藝傳授給他。



故事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哈山家族在孟買奮鬥以及因為政治因素而被迫移民到歐洲開餐廳的故事,這一部份是整本書唯一精采的段落,將印度美食搭配印度社會近代變遷,印度生活的甘苦,印度料理的辛辣香料的豐富多樣透過哈山家族的故事,讓人無法停止閱讀。



第二段則是哈吉終於獲得家族首肯,到對街的法式餐廳接受女名廚麥洛伊的訓練,本書原名《The Hundred-Foot Journey》(一百步的旅程)即是形容這段受訓當學徒的過程,雖然哈吉只不過到離家族一百步的對街餐廳學藝,但身為一個印度移民,以及面對印度與法國飲食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雖然只有一百步之隔,但卻有幾千里甚至好幾個世代的遙遠。



如果與第一段相比,第二段卻明顯弱上許多,只能用「學徒奮鬥史」來形容,我讀不到主角如何去面對印度與法國飲食文化之間差異,好像主角是個法國當地人似的,完全沒有文化衝擊與隔閡的橋段,難道一個印度廚師移民,面對完全不同的異國料理,一點都沒有衝擊感或想要融合兩國之間的精華嗎?作者未免對歐洲文化太過一廂情願的肯定了吧!當然這和作者本身是記者背景有關,記者的作品大多是平鋪直敘、找不到明顯缺點,或許在法國料理的專有名詞和食材上的描寫花了相當篇幅,甚至連動物仔殺過成都鉅細靡遺地寫出來但下筆的匠氣未免太重。



到了第三段故事,簡直是災難,主角學成之後到巴黎開餐廳,從選擇地點、開業、找到資助者、一路受各方提拔,最後終於得到米其林三顆星的肯定,一路過關斬將甚至得到一大堆有力人士的或暗或明的提攜,讀起來真得很像作者所服務的雜誌《富比世》(Forbes)所刊登的成功節出人物專訪之類的文章,好不容易讀到依絲小亮點:對米其林星級的批判火花,但作者卻又很巧妙地脫離。



整本書的精彩度可說是開高走低、頭重腳輕,皆大歡喜沒有一絲火花的內容到也和台灣春節的賀歲電影一樣。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8412345678910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