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弗洛依德傳》第三冊:1915-1939

《弗洛依德傳》第三冊:1915-1939

  • 定價:490
  • 優惠價:944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1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半世紀來最全面、完整、細膩的一本弗洛依德傳

精神分析是辨認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特徵的一種時代口音。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自己是否為一個弗洛依德主義者,都無損於當代精神分析語彙盛行不衰的境況,諸如潛意識、壓抑、解夢、語誤等術語無所不在地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儘管當下自然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但其對於心靈工程的解密方案,仍然未窺全貌。也因著這樣自然科學研究的缺漏,顯現著人性疏離後,精神分析以獨特的方言,成為撫慰人類心靈原鄉的母語,懇切召喚著異鄉的漂泊靈魂。

我們越來越清楚地察覺為何有人將弗洛依德的發現,類比於X光線的發現。在X光線發現約五年後,我們得以透視人體的組織結構;在弗洛依德提出精神分析後,同樣使我們得以揭開潛意識面紗,析解探勘心靈底層的慾望。(見本書導讀/林耀盛文)

這位曾冷冷地預測,自己會「驚醒沈睡中的人類」的巨人,在離開人世之後六十四年的今天,他的魂靈仍在人間展演著一場又一場絲毫不遜色於生前的論戰,他的生命依舊持續影響著當代。今天攻擊他的綿延砲火來自不同領域,有宗教方面,也有世俗方面的理由。

跟其他現代歐洲文化舞台的要角比起來,弗洛依德的身後報導之多,無人能比,然而,出人意表的是,他的脈搏卻從來沒有停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些排山倒海、毫不留情針對他的攻擊,也無須一波一波捲土重來。

這些鞭屍、驗屍之舉,不只來自嚴苛的心理學家、多疑的精神醫師或忿忿不平的支持者。報刊評論也有跟進的趨勢,它們頗為狐疑的,觀察著弗洛依德聲譽的起起落落,形成推波助瀾的效果。(見蓋伊序)

本書之出版乃是當代關於弗氏的著作中最引人注目者,它於1988年出版,立成美歐等地的暢銷書,書評率多給予正面評價,並獲美國國家書獎,陸續翻譯成九種語言行銷世界。

本書作者彼得‧蓋伊 (Peter Gay),是西方當代極負盛名的史學家,專治長為歐洲思想史,啟蒙時代與布爾喬亞研究,因此榮獲阿姆斯特丹獎(這是頒發給從事歐洲史研究傑出的一項重要榮譽獎項)。蓋伊不但是知名的歷史學者,並曾受過精神分析的專業訓練,著作等身,治學用功。以其學養與背景,著手撰寫弗洛依德傳記,使得本書在眾多弗洛依德研究作品中,佔有特出的地位。蓋伊其他著作本公司亦籌備出版中 。

林耀盛推薦/

蓋伊於本書中,試圖將精神分析、傳記與歷史相互結合,意在營造一種新思潮,顯示從鉅觀的時代脈絡與微觀的個體生平交織辯證探究劃時代的原創理念,得以成就一條認識論的新徑路。易言之,本書可說是一本整合個體的、內在心理動力的、智識的、社會的、政治的,與文化的大規模傳記歷史,讀來綱舉目張,氣象萬千。

值此「人性」這個不死的蒼老靈魂仍是項熱門議題之際,蓋伊這本著作的中文譯本出版,應當可以引起中文世界讀者的廣泛共鳴。蓋伊於本書中,旁徵博引地展演其博學識能的功夫,舉凡對於弗洛依德的相關資料運用,如書信、言談、檔案、講稿、論文、著作及對其經典個案的解析(如朵拉、施列伯、小漢斯、狼人與鼠人)等,嫻熟自裕,精緻了本書的品質,同時也提升了本書的可讀性。對精神分析一無所悉的陌生者而言,可以從本書的章節汲取認識弗洛依德的養料,進而登堂探頭進入精神分析的虛實世界。對於有經驗的臨床醫療工作者而言,本書可以當作案頭參考書,隨手翻閱,可以提醒激化有關弗洛依德臨床應用的學說結構、後設理論與實務技巧的交錯關係,甚至從本書的創意攝食靈感,以思考如何促發個案心理治療的頓悟。至於對知識論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藉由旅航蓋伊所用心擘劃的智識地景,探解歷史理念生產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究竟是如何地相剋相成。

閱讀本書保證是一趟充滿驚喜的與冒險的旅程,值得讀者們予以細細品味與反思批判。

劉森堯推薦/

近年所出版弗洛依德傳記中最具份量,且描述最詳實也是敘述風格最傑出的一本書。本書一千餘頁,寫來不疾不徐彷如一氣呵成,至於內容,我們幾乎可以大膽肯定,有關弗洛依德的一切,包括大師的生平、交友和著述生涯,鉅細靡遺。這顯然是近五十年來,繼鍾斯於1950年代所寫的三大冊《弗洛依德的生活與工作》一書後,最詳實也是最精彩的依本弗洛依德傳記。

這本傳記所佔的最大優勢是,它擁有最新和最充分的資料,特別是信件方面。所動用的資料也是史無前例。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Peter Gay)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柏林,一九三八年移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目前為耶魯大學史特林(Sterling)史學教授、古根漢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學者、劍橋邱吉爾學院海外學者。歷獲各種研究獎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學獎等,其著作多次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目錄


第三冊
修正期:1915-1939
第八章 侵犯性
牽連甚廣的重大事件
風雨中的和平
死亡:經驗與理論
愛慾、自我,及其敵人
第九章 生死相爭
死亡的陰影
安娜
成名的代價
活力:柏林精神
第十章 黑暗大陸搖曳的火光
蘭克事件及其結果
醫生的兩難
女人:黑暗大陸
第十一章 人性使然
對抗幻象
文明:人類的困境
醜陋的美國人
戰利品與訃聞
第十二章 死於自由
災難政治學
反抗之做為自我認同的方法
奧地利完了
一個斯多噶學派之死
 

作者序

  一九八八年,我首度出版弗洛依德的傳記時,一場論戰正圍繞著他,如火如荼地開展,這種情形,跟他生前所經歷的斑斑論戰絲毫不遜色。他曾冷冷地預測,自己會驚醒沈睡中的人類,而他的確成功了,也引起人們五味雜陳的感受。十年之後的今天,關於弗洛依德的論戰仍不斷擴大,因此,他的生命依舊持續影響著當代。就此而言,今天攻擊他的綿延砲火固然來自不同領域,有宗教方面,也有世俗方面的理由,但是,即使只是跟十年前比較,就當代的趨勢而言,引發更激烈批判與辯護之聲的焦點,毋寧更集中在弗洛依德的生活與著作上(當然,這兩者是緊緊糾結在一起的)。跟其他現代歐洲文化舞台的要角比起來,弗洛依德的身後報導之多,無人能比,然而,出人意表的是,他的脈搏卻從來沒有停息。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些排山倒海、毫不留情針對他的攻擊,也無須一波一波捲土重來。
  
  這些鞭屍、驗屍之舉,不只來自嚴苛的心理學家、多疑的精神醫師或忿忿不平的支持者。報刊評論也有跟進的趨勢,它們頗為狐疑,觀察著弗洛依德聲譽的起起落落,形成推波助瀾的效果。《紐約時報》在一篇頭版文章中質疑,弗洛依德是否真的已死,而寧願認為他已死去;《紐約雜誌》的封面,則出現了一幅弗洛依德面容憔悴的畫像,面頰還流下一滴孤單的眼淚;流通量大、在文化圈頗具影響力的《紐約書評》,則不遺餘力,為弗利德力克.克魯斯 (Frederick Crews) 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發言空間,讓這位以消滅弗洛依德及其著作為職志的仁兄,暢所欲言。經過了三十年,曾經在一九五○年代光芒四射的精神分析,如今卻捉襟見肘,處處碰壁。而精神分析既然是由弗洛依德一手創建起來,攻擊精神分析,便無異於攻擊弗洛依德,雖然這句話並不適合由我來說,但是,我打從心底以為,弗洛依德的外顯立場,已讓我們迫切需要一部可靠的傳記。

  如果我們問的方向沒錯,我們想知道,弗洛依德和他的學說未來在心理學領域究竟會扮演什麼角色?檯面上各種耀眼的心理治療對手(並非全都來自加州)〔譯者按:加州有許多心理治療傳統路線不走弗洛依德路線,譬如已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的「加州整合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就強調更接近榮格派的身心靈整合路線〕、藥物減緩某些心理困擾類型的興盛趨勢,以及針對心靈問題發展出來的各種生物學進路,使得弗洛依德思想存在的價值越來越讓人存疑。但是,據此認定這些思想已老舊過時,卻是非常冒進的想法。很少人知道,年屆八十二的老弗洛依德,在他的遺作《精神分析大綱》(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中曾經主張,以某些尚未被發現的化學物質,來取代精神分析治療,換言之,這位精神分析之父,認為其精神分析觀點與神經精神醫學 (neuropsychiatry) 並無相悖之處,也就是說,要把這兩種看待心靈、面對心靈運作與失控的方式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更龐大、完整的學說,似乎指日可待。不過,這份綜合工作所需要的思想家,其原創性和大無畏的精神,絕不能比弗洛依德差。

  如果我們翻開本書的註腳,應不難明白,當初我為這本傳記進行研究時,有幸能無所顧慮地參閱弗洛依德的全套信件,在過去的出版品中,這些信件雖然曾被運用過,卻多屬濫用。恩斯特.鍾斯 (Ernest Jones) 在三卷的弗洛依德生平中,審慎刪除了他與弗洛依德信件往返中某些最有趣的段落,顯然不想讓人注意到弗洛依德是怎麼死的,或者,說得更白一點,不想讓人注意到弗洛依德是在自己的要求下往生的。經過安娜.弗洛依德 (Anna Freud) 的慫恿,鍾斯甚至修改了她父親幾近無可挑剔的英文。而弗洛依德與卡爾.亞伯拉罕 (Karl Abraham)、歐斯卡.費斯特(Oscar Pfister)、盧.安德烈亞斯—莎樂美 (Lou Andreas-Salom? 的通信,在出版的書信集中也遭到令人髮指的竄改。至於弗洛依德與桑朵.費倫奇 (Sandor Ferenczi) 之間的重要通信,就現行出版的信件中,也只有少數樣本足以採信。為了跨越這些因時代錯誤而造成的斷簡殘篇,對於這本傳記的寫作目標來說,查閱原件當然會有莫大的幫助,結果,我才得以首度公開大約二千個段落,有些從未問世,有些經過校訂。

  我當然心存感激,但也僅及於此。我十年前就抱怨過,許多原始資料不見天日,如果我能取得這些資料,一定會對我描繪弗洛依德的形象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大有助益。一直到我所寫的傳記出版之後,我才被允許閱讀弗洛依德與其小姨子敏娜.貝內斯 (Minna Bernays) 的往返書信,然而經過證實,這一系列的書信集也令人痛心地被動過手腳、縮水了,雖然我得以參閱這當中的許多信件,其跨越時段約莫在世紀之交———也就是他們倆可能曾發生婚外情的時段,但最後我保留了這一段。

  在這兒我必須要插一句話,回答一個我最常被徵詢的問題:「弗洛依德和敏娜.貝內斯真的有婚外情嗎?」以示慎重。這本書的讀者會發現,從我所取得的證據看來,我認為這樁韻事乃子虛烏有。但是,如果有任何新的史料足以證實有這回事,我隨時準備改變我的想法。某些批評弗洛依德幾至體無完膚的評論者,會把有沒有這樁婚外情,視為精神分析的石蕊試紙,就好像一旦證明弗洛依德通姦屬實,他的學說即將隨之土崩瓦解一般。可是,這種 Q法讓我覺得頗為荒謬,我在本書一貫主張,弗洛依德的思想能不能站得住腳,要依照思想本身的脈絡來判定。

  雖然許多記載上的盲點依舊存在,但有一部分卻是無比真實的:也就是所謂的「未婚妻書簡」(Brautbriefe),弗洛依德與未婚妻的往返信箋。他們訂婚五年,聚少離多,幾乎每天給對方寫信。這些通信讓弗洛依德的形象躍然紙上,更讓瑪爾塔.貝內斯 (Martha Bernays) 的形象生動無比。弗洛依德寫給未婚妻的信,已有超過一百封以全貌或經過刪節出版(這裡面卻沒有她寫給他的信,只有我輾轉發現和出版的少數片斷),這不禁讓人引頸期盼,暗處裡還有數百封這樣的信件等著重見天日。我雖不相信這些信裡面有什麼大不了的祕密,但它們一定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弗洛依德的內在生活。當這些信札得以出版(或者學者得以一窺其內容)的那一天,也就是另一種版本的傳記將出現的那一天。

  如果我今天才動手寫這本傳記,我會有什麼不同的做法?我想,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師面貌之外,我會多談一點他屬於政客的那一面,我會重寫我對於施列伯個案 (Schreber case) 的看法,直到今天,這個案例還在激烈爭議中。除此之外,我想我可以站在文本一邊待命。畢竟,這本傳記在十年前上市的時候,獲得了熱烈的迴響,賣得很好,甚至成了美國、法國、巴西的暢銷書。書評給予正面的讚賞,並陸續翻譯成九種語言。當然,詆毀這本書的人也有,從極左派到極右派都對我砲聲隆隆。有些人認為我只不過是個打手,一味為既有的弗洛依德學派事業辯護,把弗洛依德當作偶像來崇拜;而狂熱的弗洛依德學圈中人,則痛責我竟敢與大師意見相左,還把大師視為一個平凡的人。這些嚴厲的評論者都讓我甘之如飴,他們在無意間讓我肯定,我做了某些對的事情。我想像著這本新的平裝版,會引發一些關於弗洛依德的新的身後報導,但我也相信,它們終將煙消雲散。

  彼得.蓋伊 一九九八年五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411638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
  • 規格:平裝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四章四面受敵的宗師

五十歲 一九○六年五月六日,弗洛依德年屆五十。這之前的年月,是充滿獎賞,充滿應許的。在一八九九年末至一九○五年之間,他出版了兩部關鍵性的鉅著(《夢的解析》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與《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oy of Sexuality))、一部專業性的研究(《笑話與潛意識之關係》(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一部有關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的暢銷書和一部案例分析報告:「朵拉 (Dora) 案例」(他第一個和最具爭議性的案例分析報告)。另外,經過爭取,他也終於獲得了特任教授 (Ausserordentlicher Professor) 的頭銜。隨著在維也納的醫生之間也有了若干的支持者,他專業上的孤立感開始消退。不過,如果弗洛依德以為出版了兩本劃時代的著作、獲得了一個高貴頭銜和找到一些追隨者,生活就會從此變得平靜晴朗,那就錯了。事實上,在接下來的年月,他將要面對的動盪不安,一點都不會比一八九○年代少。他將會發現,推廣精神分析的工作極為艱鉅費力,耗去他相當大的精力。但這些外務並沒有讓弗洛依德停止一再重新檢討精神分析的理論和技術:接下來的十五年,是其理論進入細緻化與近似修正化的階段。然而他亦將發現,精神分析圈的人事糾紛將佔去他檢討自己理論不少的寶貴時間。

為祝賀弗洛依德五十歲誕辰,其追隨者訂造了一枚大紀念章,作為禮物。紀念章的一面鐫有他的側臉像,另一面是伊底帕斯破解史芬克斯謎題的情景。上刻一行引自索福克里斯 (Sophocles)〔譯註: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 的古希臘文銘文:「他解開了著名的謎題,是個了不起的偉人。」據鍾斯回憶,當大家出示紀念章,唸出上面的銘文時,弗洛依德的臉色「變得蒼白而激動……就像是碰到一個亡魂」。他真的是碰到一個亡魂 (the revenant)。大學時代,弗洛依德喜歡在學校廣場散步,看著廣場上著名校友的塑像,遐想有朝一日,自己的塑像也會豎立於此。而他當時想像刻在塑像上的銘文,恰恰與追隨者為紀念章所選擇的是同一句。這枚大紀念章意味著,現在最少已經有一些人,肯定他這個潛意識探索者是個巨人了。

這種讚美,正是弗洛依德當時亟需的,因為,他和弗里斯之間早就奄奄一息的友誼,已告徹底破裂了,並演變為一件眾所周知事件,此事讓弗洛依德深感痛心。自從弗里斯一九○○年夏天質疑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研究的價值,兩人大吵一架後,就沒有再見過面,但仍然斷斷續續通了兩年信。

在一九○四年初夏,弗里斯給弗洛依德寫了一封不友善的信函。他剛剛讀完魏寧格 (Otto Weininger) 一年半前出版的《性與人格》(Sex and Character)。此書是一個奇怪的混合體,集生物—心理學的思辨與異想的文化批評於一體,書一出來,很快就受到熱烈的崇拜,而這也多少跟魏寧格戲劇性的自殺有關。魏寧格是個天分高、早熟而狂亂的青年,原是猶太教徒,後來脫教;他對猶太人的憎恨,一點也不亞於對女人的憎恨。二十三歲那年,他在維也納的貝多芬舊居舉槍自盡。弗里斯在信中告訴弗洛依德,魏寧格的書讓他大感驚愕,因為書中「用了我的雙性傾向 (bisexuality) 觀念和由這個觀念導出的關於性吸引力性質的想法:女性化的男人會吸引男性化的女人,反之亦然」。弗里斯認為,這個想法是他原創的,多年前曾私下向弗洛依德透露過,只是一直沒有公諸於世罷了。現在看到魏寧格的書,他很肯定,這個觀念要不是弗洛依德直接洩漏給魏寧格,就是間接透過斯沃博達 (Hermann Swoboda) 洩漏的———斯沃博達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弗洛依德的病人。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心理勵志】2024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