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見樹又見林

見樹又見林

  • 定價:250
  • 優惠價:85212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這本小書就是關於認識這扇窗和這面鏡子,以及如何學著使用他們,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三位學界知名的社會學學者,為何選譯這本小書?光是這一點就讓人很好奇。說穿了,這是一本「反教科書」的教科書,或稱為新教育方向下的教科書。新的方向不強調知識的背誦,而重視引起學生的熱情與對於這種學問的鑽研興趣。本書從生活出發,娓娓述說社會學的點點滴滴,不吊書袋子,幾乎找不到多少術語,但最後你會發現,你也能像社會學家一樣地思考問題了。對於念過社會學的人,因此又是一本讓你「融會貫通」的書。譯者成令方教授稱這本書是一本「開胃書」,頗為生動。
◎中國時報 開卷 介紹
◎公共電視訪問譯者吳嘉苓教授
◎News98(張大春)2001/9/15 訪問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並將本 書評為★★★★★(五顆星)的書。
◎多校本科系、通識課程、教育學程、社會大學、社區大學、各 類讀書會及研究所考試將本書列為教科書或必讀讀物。

 

目錄

中文版序
譯序︰端出社會學的開胃菜
本書介紹

1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這麼一件事
個人主義式的模式,沒什麼用
跟我們有關,也跟我們無關
個人式的解決之道,無法處理社會問題
更複雜,也更有趣
進入社會學的實踐

2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建構真實
信念:「我相信,我就會看到」
價值、選擇和衝突
規範、道德和偏差
態度:文化作為感覺
物質文化和生活的種種
我們的盒子:最好的盒子,唯一的盒子

3社會生活的結構

我們和它:身分與角色
個人的與結構的
作為關係的結構
結構在分配:誰得到什麼
體系與體系:家庭和經濟
結構與文化的關連
體系中的體系

4人口與人類生態學—人類、空間、場域

人類生態學
生存
出生、死亡、遷移:人口與社會生活
人口及全景
複雜的社會∕簡單的架構

5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自我:參與的我們
體系裡的自我
讓體系發生

6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我愛你」這句話真正代表什麼意義?
為什麼美國人不投票
為什麼會有貧窮?把社會問題的「社會」因子給找回來
我們到底是誰?

 

  正如本書所談到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學思考原則是:我們總是參與在比本身更大的事物之中,也就是社會學家所稱的社會體系。社會生活既不從個人開始,更不以個人結束。相反的,從家庭到職場、從學校到社區到社會,當人們和各種社會體系發生關連,活出了他們的人生時,社會生活才從而展開。

  人們所參與的「更大的事物」範圍逐漸擴增,終至於涵蓋了整個世界。經濟和政治體系是這個全球化趨勢中最顯而易見的一環;不過,全球化也發生在思考方式上,包括社會學在內。本書由英文譯成中文,正見證了這一點。舉例來說,台灣的文化和我自己的美國文化在許多方面都有驚人的差異。然而,社會學思考的威力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架構,作為跨越差異的橋樑,使我們能夠瞭解任何時空下的任何社會體系。

  我寫作本書是因為我相信: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這本小書就是關於認識這扇窗和這面鏡子,以及如何學著使用它們,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如果你想寫些什麼給我,請不要客氣,寄到我的電子信箱來。我會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

亞倫.強森
美國康乃迪克州柯林斯維爾
agjohnson@mail.hartford.edu

譯 序︰端出社會學的開胃菜 成令方

  1998 年暑假我到西雅圖看朋友,在華聖頓大學旁的書店中無意翻到這本書。首頁的兩行字立即強烈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是個學以致用的社會學家(實踐的社會學家)。這本書要談的是,社會學是什麼,我如何學以致用,將社會學學以致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值得這麼做。」拿到社會學博士學位的我,自認為應該可以回答社會學是什麼了吧!(後來看完此書,才發現我的答案太粗糙。)學以致用?當然囉!知識份子本來就應該要有實踐能力,改變社會使得明天會更好。但是我很少看到有社會學家會為了這樣一個──我認為是社會學以及任何學門──最核心的問題專門寫一本書。於是我充滿好奇很想知道這位有類似理念的社會學家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實踐。於是我買下這本書,在回台灣的飛機上,開始閱讀。

  當我讀了一部份,就忍不住把閱讀的快樂和嘉苓分享。我簡直太快樂了!這本書再度肯定了我對社會學知識的期許,即社會學的知識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識,是可以在日常點滴中實踐出來,改變四周人和物的關係,使得人懂得與他人彼此尊重,無須征服自然而可以與自然共存共榮。還有,這書寫得好輕鬆易讀,使得讀者有類似冬天泡溫泉般地渾身舒暢的愉悅。嘉苓建議把它翻譯出來介紹給台灣讀者。我們就與群學出版社的劉鈐佑主編聯絡,他樂於促成美事。後來我又和鶴玲談到此書,剛好鶴玲也曾經翻譯過類似性質的書籍,也很認同這本書的理念,欣然接受邀請。於是我們三個社會學的資淺臭皮匠,就湊成了翻譯團隊,讓這位想法與我們相近的同行亞倫.強森 (Allan G. Johnson) 說起台灣國語來。

  說得容易,真要做起來可就難了!我們三人手邊都有研究計畫要做,我們也非常重視教學,經常花很多時間在學生身上,討論他們的學業前途或是感情的困惑。另外,我們也常雞婆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所以一天下來總是忙得精疲力竭,像條死狗。嘉苓還剛生了小寶寶,要定期餵奶照顧;鶴玲才剛接下所長的行政職務,開會和公務忙得不可開交。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耗力費神地來翻譯這本書?更何況譯書又不被學術界鼓勵認可。我想,正是因為我們對社會學實踐的嚮往,期望藉著教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這本書正合乎我們的期望。

  在我們的(也是劉鈐佑的)理想中,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應該可以用老孺易懂的平常白話來表達,而且可以隨手在日常生活中拈來活潑生動的例子,闡述給初學的人聽。所以教授社會學,應該是充滿趣味,娛人娛己的事。但是,能深入淺出寫得有聲有色,往往必須是有豐富教學經驗而且具寫作才華的教授才能做到。他∕她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把複雜的社會現象,以簡單的幾個主軸前後一氣連貫起來,彼此呼應;而且他∕她使用的寫作技巧能夠以渾然天成的方式,把抽象艱深的理論和鮮活具體的實例,饒富趣味地編織成讀來全不費工夫的作品。本書作者亞倫.強森教授就是一位這樣的資深社會學家。他在 1970 年初獲得博士學位,教了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書,也寫了好幾本書之後,在 1997 年寫成了這本書。

  我個人最喜歡本書的特色是,強森教授能夠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小事中,讓讀者看到這是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平等的體系結構有關,或是和我們狹隘自我中心的文化價值規範有關。當我們能對複雜的生活產生洞識,我們才能產生與他人和他物和平共處的智慧,這樣的洞識和智慧也會給我們帶來信心,使我們相信即使個人的力量如此卑微,也能夠促使社會往上提昇。在書中,強森教授三不五時地舉例說明複雜生活面向之間的關係,讓我不時發出從一滴小水滴看到大世界的驚嘆。這本書,不是社會學的入門教科書,而是社會學的開胃書,它讓每個讀者讀後,更想再多讀一些與社會學相關的著作,也會開始作「社會學式」的思考。對任何好奇人間事物的人來說,可以是開啟神奇世界的魔術寶書。即使連我已經在吃這一行飯的,在閱讀時仍不時有新鮮逗趣的啟發,我的求知慾,一遍又一遍地被此書挑逗起來。

  雖然書中展現的論證以及搭配所舉的實例,幾乎都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有所隔閡,我們還是費了一些心思,在適當的論點加上一些台灣實例的註腳,希望能對台灣讀者的理解有些幫助。嘉苓和令方已經把這書的初稿在大一社會學的課堂上試用過,效果還相當不錯。強森教授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一路走來,都讀出社會學的趣味來了。學習和思考本是件快樂的事,這正符合我們的初衷。

  翻譯的過程相當冗長,比原訂的出書時間晚了半年。主要是我們翻得很仔細也很認真。初稿完成,我們彼此相互校訂過後,還由劉鈐佑主編──他本身也是社會學經典著作的譯者──再校訂一次,同時也做些文字潤色的工作。最後再由我們重看一次已經校訂過兩遍的稿子。我們相信錯誤還是免不了會有,但應該相當少了。我們的翻譯分工如下:嘉苓譯本書介紹、第一章和第六章,令方譯第二章和第四章,鶴玲譯第三章和第五章。我們三人的文字風格各異,經過彼此的潤飾,最後以輕鬆活潑的平白語言呈現在各位眼前,我們相信若強森教授是台灣人,他大概會以如此的口氣書寫。我們很高興,在翻譯的過程,也與劉主編結為朋友,謝謝他對我們拖稿的容忍;即使是催稿,他清雋幽默的電子郵件,常常還是我們忙碌生活中的清涼帖。

  最後,我們能完成譯稿,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令方要感謝嘉苓和鶴玲給予巧妙文思的靈感和歡樂窩心的鼓勵,劉鈐佑細密的字句琢磨,陳竹儀給予第四章譯文和第二章註腳的協助,邱斯婷對本書二印修訂版第二章文字的建議,王道還對特定名詞的建議,還有大為在生活上的配合與支持。嘉苓要感謝令方熱情邀請合作譯書,鶴玲並肩努力激盪創意,劉鈐佑每每提供振奮人心的鼓勵,范雲、顧彩璇、Hugo 等人協助譯句斟酌與註腳寫作,以及大容寶寶在媽媽趕稿時,有默契地配合呼呼大睡。鶴玲除了要感謝簡淑媛初譯第五章之外,還要感謝春在從頭到尾共同閱讀、討論、解決翻譯第三、五章時遭遇的各種猶疑和困境。

讀者如果有什麼建議和意見要和強森教授或和我們溝通的,請利用電子郵件:
Allan G. Johnson: agjohnson@mail.hartford.edu
成令方:lingfang@kmu.edu.tw
吳嘉苓:clwu@ntu.edu.tw
林鶴玲:holin@ccms.ntu.edu.tw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2899007
  • 叢書系列:SOC 社會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是個學以致用的社會學家。這本書要談的是,社會學是什麼,我如何學以致用,將社會學學以致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值得這麼做。這本書想要呈現,社會學如何滲入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層面:從早報的頭條新聞,個人成長的經驗,到世界上種種的迫害蹂躪。不論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是簡單的事,還是複雜得超乎我們想像的事,社會學都有所牽扯。

我在很多方面都將社會學學以致用。不論是我思考著社會生活怎麼運作,我寫作,還是我和別人一起企圖瞭解世局又有什麼變化,如何影響我們生活,我都在實踐社會學。在這個紛擾的世界,人們因為種族、性別、性偏好等等差異在生活上倍感困惑,我藉著當公司團體的顧問,替人解惑—我在實踐社會學。我走在街上,在市場中流連,在路邊的飯館小坐,喝杯咖啡,觀察著周遭的世界,質疑著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思索著芸芸眾生綿密交織的人生長河裡頭有些什麼,什麼把我們凝聚在一起,什麼又把我們拆離,這些都如我學生會說的一般—都跟我扯得上關係—我在實踐社會學。

我實踐社會學有很多理由。這世界上有太多無謂的苦難,若要做點什麼來解決,就得瞭解這些苦難是怎麼產生的。就這層意義來說,實踐社會學有著深刻的道德面向。我不是指我們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這麼簡單,而是指一種更深更廣的道德感,涉及到我們作為人類的本質,以及人類生命共同體的內容。我們只要探究社會生活,就不免得面對社會生活所帶來的一些後果,特別是那些傷人的後果。

除非我們刻意對現實視而不見,否則我們一定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只要我們問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借助一些分析工具來理解問題的走向,並設想我們可以如何改善現況。我們固然也身陷問題之中,不過實踐社會學倒也可以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管道。這不僅對改善世界現狀有所助益,也使我們日子好過一些,特別是在一些糟糕透頂的處境中。社會學幫助我們理解事情如何相互牽連,看清楚後,也就能尋求一點一滴改變的方法。我們無法就此全盤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可以思辨要如何參與其中,要如何使得一些環境向上提昇,像是我們的社區鄰里、家庭,或是工作場所。

要不是相信向上提昇是有可能的,我也不會就此投入,所以啊,「有信心」也是我實踐社會學的原因之一。我相信我們個人做的選擇,影響我們生活,遠比我們想像來得大,很多事未必只能維持現況,也不是什麼事都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們得做點什麼。而我們做的這點什麼,不是靠第六感、個人意見或是偏見,我們需要一些有系統的思考方式,來理解事情。這就是社會學所能提供的。

會員評鑑

5
7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23/02/03
我從前認為「社會學」是跟「學以致用」扯不上關係的學問,當討論到畢業要做什麼時,我知道工程學的學生可以靠著「研發新產品」、「將產線的良率提高」當作對社會的貢獻,並賴以為生。而商學院的學生則以「設計出產品的商業模式和銷售策略,幫公司賺取利潤」或者「幫公司搞清楚財務,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為賣點,但其實一直不了解學社會學的學生可以做什麼。

《見樹又見林》的作者Allan G. Johnson直接點破我的疑惑,帶領讀者看見社會學如何滲入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層面,並能夠用不同角度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Allan以個人、家庭、種族,再到環境等不同維度切入,試圖讓讀者認知到自己身處在一個比自己更大的事物裡,我統整如下:

「個人主義」沒什麼用
「我們總是身處在一個比自己範圍大一點的事物裡」,是作者一再強調的重點,也和書名相呼應,《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作者提醒,當把問題都歸咎於個人時,也應該縮小自己,看看所處的環境是否也是影響因子。

不僅是個人,我們常覺得自己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家庭的影響,可是我們卻忽略家庭也跟更大範圍的外在情境相關。我們遇到的一些情緒困擾,不完全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因為我們的父母參與的社會體系,工作、社區、以及整個社會,也會對他們成為怎樣的父母,產生影響。

另一個例子是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我們總是想要用「個人主義」的方式來解決,譬如充實自己、想辦法爭取更高薪的工作,好像在玩搶位子的遊戲一樣,反正只要不是「我」搶不到位子就好。換句話來說,只要換一個人窮就好了。如果用社會學的角度切入,則會問:「怎麼沒有足夠的椅子,讓每個人都有一把」?

讀完這本書後,如果你再問我一次,學社會學可以做什麼?我會認為不見得能「做」什麼,但能夠懂得由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切入思考事情,進而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擁有一個更符合自己期望的人生。


完整閱讀筆記請見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4
|
2022/07/19
作者 Allan Johnson 是來自美國的社會學者,他提倡實踐社會學,來觀察、思索與理解,這個我們正在參與其中的世界,事事關連緊扣。此書分為六章,分別涵及:社會體系、文化、社會結構、人口及空間、人際互動、思索未來,說明個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關係。

首先,作者提出社會系統,認為人通常會走阻力最小的路,包括像從眾這樣的容易選擇,但有時某體系的最小阻力選項,卻在另一個體系遭遇較多的阻礙,所謂角色衝突。因此只看個人,沒法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生活,社會不是個人的總和,從個體的辦法,也無助處理社會問題和改變體系。

其次,作者認為文化有三個面向:價值、信念、規範,決定了個人如何理解真實,對事物與人際關係的態度與行為。文化既是客體,亦是主體,人類既創造文化,亦在被文化改變我們。

再者,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基於身份與自我的劇本來飾演。比如「我愛你」、「我願意」、「我保證」,不單是表達方式,更代表着行動,一方面我們在角色扮演,讓社會形塑我們自己,另一方面也在形塑我們參與的社會。這一本的確是好的社會學入門參考,讓學生思考社會體系與個人的互動,是個持績進行的過程。
展開
user-img
5
|
2021/12/05
不曾接觸過社會學,看了網路的推薦讀了此書,驚為天人!

社會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考方式,一個對各種社會現象更宏觀的看法,讓我了解到社會現象並不會是獨立存在,而定與更廣大的社會結構有所關連。有了這樣的脈絡後,就能將觀察的目光提升到更大的層次上,也能看見更多以往所看不見的問題。
展開
user-img
5
|
2019/04/18
即使完全未接觸過「社會學」的人也可以讀懂的一本優秀書籍。
作者敘述和舉例都非常貼近生活,讓讀者學會如何從各個層面去檢視社會體系與人們之間的關係。更感謝譯者們在註解中補充了許多相對應的台灣案例,使得讀者更能在生活中「實踐」社會學。
展開
user-img
5
|
2015/04/06
--你我都該學習的「社會學」--
社會學教導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一本好的社會學的書籍,能讓你進入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針對單一事件,不該用「個人主義」的思考模式思考事情的發生,應該用更廣的角度思考。
為什麼這件事情的會發生?跟整個社會脈絡有關?跟整個事件的前後事情有關?跟整個社會氛圍有關?
這本真的是一本好書,尤其是你曾經讀過艱澀難懂的社會學著作,還是搞不懂社會學到底在做什麼?
這本書作者用很多實例解釋社會學的是什麼!
很好懂!讀完後對於社會有更多的認知,社會學不是那種你想得很難的,就跟你的生活有關。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