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

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6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孩童,以及接觸影響孩童的大人們。特別是現代,大人們在學校制度之外,參與兒童文化的方式,值得重視與討論。而過去,台灣的兒童文化是如何被耕耘開拓的?殖民統治複雜的政治結構下,在那今後我們應該都不會經歷的局勢中,前輩們是如何思考、行動的呢?

  1987年戒嚴令解除後,在日本統治下被〈日本文化〉壓迫的〈台灣色彩〉,以及戰後獨裁統治下被〈中華文化〉排擠的〈台灣文化〉,正以欣欣向榮的姿態開展出一番新貌,然而,真正有〈台灣色彩〉的兒童文化到底是什麼?

  本書藉由考察日本本土與台灣的互動關係,來掌握日治時期 ( 1895-1945 ) 台灣兒童文化的狀況,進一步探討殖民地兒童文化中所含蘊的民族與語言的問題。書中提及的日治時期兒童文化工作者的言動,足以當作我們的負面教師。

  唯有真摯地回溯歷史的軌跡,接受台灣多元的原貌,才能踏出創造〈台灣色彩〉的第一步。汲取過去的經驗或許無法解決現在的問題,但是至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或是釐清問題的線索,成為台灣兒童文化開創與拓展的力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游珮芸


  1967年出生於台北。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於1990年赴東京留學。
  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碩士、人文科學博士(1996)。
  曾任京都大學博士後研究員4年,現任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致力於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的研究與教學,並從事兒童文學的翻譯與評論。

  曾以鄭小芸之筆名譯有謝爾‧希爾弗斯坦的《閣樓上的光》、《一隻向後開槍的獅子》、《愛心樹》等書。於玉山社星月書房策劃主編Mini&Max系列,譯有系列中的《大海的朋友》、《孟納生的夢》、《草原的朋友》、《我的漫畫人生》,以及禮物書《好想遇見你》、《明天你還愛我嗎》。

  另譯有《愛思考的青蛙》(上誼)、《鶴妻》(信誼)、《變成麵包的夢》(遠流) 、《好朋友出租》(尖端) 、《我是大力士》(大采文化) 、《1隻小豬與100匹狼》(三之三文化) 、《蠟筆小黑》(經典傳訊) 、《亮晶晶妖怪》(小魯)等30餘本圖畫書。
 

目錄

中文版自序 
序文

第一部 〈內地〉兒童文化工作者的訪台活動
前言
第一章 巖谷小波的台灣行腳 
第一節 口演童話的簡史 
第二節 台灣御伽事業的萌芽 
第三節 巖谷小波的台灣行腳 
第四節 桃太郎主義 
第五節 以〈國語〉講述的童話
第二章 久留島武彥與台灣 
第一節 久留島武彥的訪台記錄 
第二節 久留島武彥1915年的訪台活動 
第三節 久留島武彥的原點——台灣 
第四節 久留島武彥的台灣觀
第三章 一般口演童話家的台灣行腳 
第一節 永井樂音等人的簡歷 
第二節 台灣行腳的內容 
第三節 永井樂音等人的台灣觀 
第四節 台灣兒童文化界的活動
第四章 北原白秋台灣紀行 
第一節 北原白秋的訪台活動 
第二節 北原白秋的台灣觀 
第三節〈國語普及政策〉與〈內台融合〉 
第四節 台灣少年進行曲及台灣青年之歌 
第五節 台灣童謠與兒童自由詩
第五章 野口雨情的台灣行腳 
第一節 野口雨情的訪台活動和其收穫 
第二節 對於台灣童謠界的影響 
小結

第二部 住在台灣的〈內地人〉的兒童文化運動
前言
第一章 從雜誌《童話研究》看台灣的兒童文化界 
第一節 《童話研究》中所見之台灣關聯記事 
第二節 台北的兒童文化界 
第三節 台中的兒童文化界 
第四節 台南的兒童文化界
第二章 台灣童話普及運動的中心人物‧西岡英夫 
第一節 西岡英夫的經歷 
第二節 西岡英夫從事童話普及運動的動機及信念
第三章 吉川精馬與兒童雜誌《學友》 
第一節 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版的兒童雜誌 
第二節 吉川精馬的出版活動 
第三節 吉川精馬的台灣觀 
第四節 雜誌《學友》的創刊、停刊經過及經營狀況 
第五節 雜誌《學友》的特色
第四章 兒童文化研究誌《兒童街》 
第一節 殖民地台灣的兒童文化研究雜誌 
第二節 台北兒童藝術協會 
第三節 《兒童街》中的〈台灣意識〉
第五章 童謠詩人窗道雄的台灣時期 
第一節 窗道雄的台灣時期——邁向詩人的旅程 
第二節 作品發表的場所——〈內地〉的童謠同人誌 
第三節 窗道雄作品中所出現的〈本島人〉孩童們 
第四節 窗道雄詩中所描寫的台灣風物 
小結

第三部向〈內地〉輸出——台灣文學少女的誕生
前言
第一章 台灣文學少女的誕生 
第一節 兩篇「湯圓」 
第二節 黃氏鳳姿和池田敏雄的相遇 
第三節 黃氏鳳姿作品群的發表和出版
第二章 黃氏鳳姿作品群的內容和特徵 
第一節 《台灣的少女》之構成和內容——故事的諸面向 
第二節 黃氏鳳姿的作品群——生活者和民俗採集者的視點
第三章 黃氏鳳姿作品群的歷史定位 
第一節 超越了作文教育體系的〈作文〉 
第二節 從《民俗台灣》來看黃氏鳳姿的民俗採集 
第三節 〈台灣文學少女〉的歷史定位

結語  
附錄一 西岡英夫刊載於《台灣教育》的論文作品  
附錄二 日治時期的台灣兒童文化年表  
原著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中文版自序

  本書是1999年於日本出版的《植民地台灣兒童文化》(明石書店)的中文版。主要是藉由考察台灣與日本本土的互動關係,來掌握日治時期(1985-1945)台灣兒童文化的狀況,並進一步探討殖民地兒童文化中所蘊含的民族與語言的問題。

  截至目前為止,與兒童相關的日治時期的研究,多半以殖民地的教育政策、教育的內容與思想為主軸,或以當時的教科書為材料,分析殖民統治下的同化政策或〈國語〉教育的始末。然而,孩子們所接觸的世界,絕不僅止於教育制度與學校。即便我們能析透殖民地教育複雜而多層的面向,恐怕依舊無法完全描繪出那個時代的兒童觀。因此,在本書中,我嘗試以超越學校籓籬的〈兒童文化〉作為研究與探討的對象。童書出版、童話會、童謠演出等文化活動牽涉到市場機制,這使得兒童文化的基本要素,與殖民統治者運作下的學校體系迴異。兒童文化工作者,不只單方向傳遞訊息,還需迎合孩子們的現狀與嗜好來推展活動。在這些過程當中,可以窺見時代的〈需求〉與〈供給〉的交互作用。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兒童文化工作者如何掌握時代的需求?對這些需求又提供了什麼?是本書考察的重點之一。

  兒童文化最基本的傳遞工具是語言。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環境並不單純。然而,在我資料蒐集的範圍內,與兒童文化相關的出版品,都是以日文出刊。當然,我們不難想像,當時的孩子們一定也從阿公阿嬤的母語口述中,聽到許多故事,也蹲在廟口看由母語演出的布袋戲。但是,因為語言政策等因素,在兒童文化相關的出版世界裡,台灣人被迫保持〈沉默〉。在本書中,我以殖民地複雜的語言現象為前提,分析並檢視了以〈國語〉(日語)推展的兒童文化活動的諸多問題。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推展兒童文化運動的,多是以殖民者身分到台灣來的日本人。他們有的是成年後來台的第一代,有的是在台灣出生(灣生)或是幼年期在台灣度過的第二代。在日本本土的人看來,他們是〈外地人〉,對台灣原來的居民而言,他們是外來的入侵者。這種微妙的立場,對他們的自我認同(identity)會有如何的影響?這樣的情懷,在他們的兒童文化活動中,展現出如何的風貌?本書中,在考察他們的兒童文化運動的同時,也釐出了他們對於多民族、多語言的台灣的看法,也就是他們的台灣觀。並探討他們的台灣觀在兒童文化中的表象。我發現,這些日本人在面對台灣的孩子時,並無法忽視孩子們語言弱勢的事實。我也蒐集到灣生中有關〈台灣意識〉的論述,看到日本人說台灣是他們的故鄉,他們愛台灣,要將鄉土愛的精神融入兒童文化活動的宣示。還有,一些創作者,努力尋找〈台灣色彩〉,希望將台灣的特色展現在童話、童謠或舞蹈的創作中。雖然他們的論述並不成熟,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看到殖民者中的〈臺灣意識〉的萌芽。而他們試圖掌握的〈台灣色彩〉,在過了半個多世紀之後,至今仍是我們爭論與探討的課題。

  本書1999年在日本出版時,曾獲得當年日本兒童文學學會的獎勵賞。當時,我是以1996年9月在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通過審查的博士論文為主體,增訂修改而成書的。也就是說,本書的論述根基,是十年前奠定的。2001年我回國教書後,就有許多前輩與朋友鼓勵我將本書翻譯成中文出版。但是,離開台灣11年的時空隔閡,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初嘗教學工作,也無法立刻駕輕就熟;加上兩個孩子的「孕」與「育」,都使我無法著手進行中文版的翻譯。大約兩年多前,我才開始斷斷續續翻譯內文。期間,曾經想過要加入新的研究資料,或為台灣的讀者重新改寫部分內容,但最後終究沒有實現。我深知本書的論述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或有一些1999年之後的相關研究必須加入探討的視野,不過還是忠實地呈現日文版的原貌。企盼本書的出版能有助於相關領域研究的推進,也希望研究先進們能不吝指教。

  在此,要感謝歷任的研究助理,在將近三年的翻譯過程中幫忙校稿,歐佳玟、洪振智、鄭宇庭、柯靜儀,特別是張覺之,謝謝你們。還有,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畢業生黃淳靖幫忙先譯了第二部的底稿,成功大學台文所的研究生陳怡君幫忙翻譯了第三部的底稿。同時,要感謝玉山社的編輯陳淑惠辛苦地編輯全書,並逐字校稿。好友魏總編淑貞不斷地督促與鼓勵,並明快地答應出版中文版。最後要感謝父母長久以來的支持,還有吾兒——活潑可愛的覺輝和覺輔的相伴。

2006年11月6日
於台東 游珮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375919
  • 叢書系列:典藏.台灣
  • 規格:精裝 / 356頁 / 15 x 21 x 4.9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日治時期的台灣兒童文化運動,與日本內地的兒童文化息息相關。事實上,如果以較廣闊的歷史框架來思考,可以把戰前台灣的兒童文化運動,直接視為日本兒童文化運動的一個支流。只是,不能忽視殖民地特殊的政治環境與台灣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結構,都使得此運動在台灣的發展狀況與日本本土有不同的呈現。
 
本書中已經陳述過,因為教育與媒體的限制,使得兒童文化運動的推動者,主要是來到〈外地〉台灣生活的殖民者〈內地人〉。他們總是注意觀察〈內地〉的兒童文化的動態,並且有跟隨其後的傾向。他們的資訊來源,首先是書籍,再則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或者是從內地邀請來台的專家等。而其中,若有著名的口演童話家或是童謠詩人從〈內地〉來台訪問,在報紙和雜誌等當中必定會留下痕跡,這一部分的資料相當值得分析探討。
 
因此,在第一部中,將整理在當時兒童文化界舉足輕重的嚴谷小波、久留島武彥(口演童話家)、北原白秋、野口雨情(童謠民謠詩人)等人的訪台記錄,並且依據以下三個要點,來追溯他們各自的訪台足跡。
 
首先,將為他們的訪台活動做一個清晰的描述。特別是當今的日本兒童文化、文學史中,未曾被提及的部分。
 
筆者將縝密地精查當時的報紙及雜誌,盡量地還原他們訪台的日期、活動的內容與其迴響。因為這些童話、童謠大家的訪台,除了北原白秋之外,現今易見的相關文獻幾乎只有個人年譜上的一小行而已(久留島武彥幾次訪台甚至連年譜都找不到記錄),同時也無其相關的調查研究。再則,有關北原白秋及野口雨情的童謠及民謠作品的研究相當豐富,相較之下,他們在殖民地的事跡卻幾乎沒有任何研究。因此,以深化日本兒童文學史的觀點而言,對於他們的台灣行腳的明究,是有一定的意義。
 
其次,在書中並將進行讀取這些口演童話家、童謠詩人的台灣觀的工作。
 
人們在旅行時,常會冀求遇到與日常生活不同的景物。來台訪問的這些童話、童謠大家也不例外。他們期待充滿異國情調的南島風光。然而,理所當然,到了殖民地,他們看到的不只是風景,還見識了不同的民族與文化。他們在訪台的旅程中,有何特殊的感受?他們用什麼樣的角度來觀察台灣?探索這些問題,有助於了解他們對台灣認識的根柢。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8/01/11
頁面資訊有誤,目錄請參考以下

第一部 〈內地〉兒童文化工作者的訪台活動
前言
第一章 巖谷小波的台灣行腳
第二章 久留島武彥與台灣
第三章 一般口演童話家的台灣行腳
第四章 北原白秋台灣紀行
第五章 野口雨情的台灣行腳
第二部 住在台灣的〈內地人〉的兒童文化運動
前言
第一章 從雜誌《童話研究》看台灣的兒童文化界
第二章 台灣童話普及運動的中心人物‧西岡英夫
第三章 吉川精馬與兒童雜誌《學友》
第四章 兒童文化研究誌《兒童街》
第三部 向〈內地〉輸出─台灣文學少女的誕生
前言
第一章 台灣文學少女的誕生
第二章 黃氏鳳姿作品群的內容和特徵
第三章 黃氏鳳姿作品群的歷史定位
結語
附錄一 西岡英夫刊載於《台灣教育》的論文作品
附錄二 日治時期的台灣兒童文化年表
原著後記
參考文獻
索引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1/17
文:蔡幸珍 2012.1.17


*採集口述歷史

關於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之一,也是不容易去執行的部份是採集口述歷史。日治時期是1895年~1945年,我認為可以向1938年以前出生的老人家(現在80多歲、90多歲的台灣人)訪談採集,了解他們的童年生活故事。李登輝先生、鄭明進老師、黃春明老師都是很適合的訪談對象。

*台灣色彩和兒童文學創作家的兒童觀

閱\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這一本書時,提到來自日本的內地人,來到台灣,也是想嘗鮮,想要瞭解和採集具有台灣色彩的特色。他們普遍認為當時的平地人漢民族有的是中國色彩,反倒是高砂族比較具有台灣色彩。

直到如今,這話題也是我有興趣的話題,就是台灣色彩是什麼?想到去年8月份舉行的曹俊彥老師的50年回顧展中,曹俊彥老師的作品就是充滿台灣本土特色的作品,但是怎麼去論證呢?怎麼去言說台灣特色呢?譬如:日本的和服,就是很鮮明的日本特色。那代表台灣,能一眼就辨認的台灣的實質的象徵物是什麼呢?曹俊彥老師的作品,充滿鄉村農家的生活和鄉村風光,但是那能代表台灣嗎?現代的年輕人也認同那就是台灣特色嗎?

關於信仰?講到媽祖,那是台灣特色嗎?常常也用原住民來代表台灣,那漢人呢?客家人呢?閩南人呢?

關於台灣的特色,台灣色彩,需要去創造?需要去採集?需要去共同形塑?需要去凝聚共識?需要去認同?還是需要時間去焠鍊去沈澱?

閱\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這一本書時,也會引發我的好奇—我會想要去了解台灣目前的兒童文學創作家的兒童觀是什麼。他們是抱著什麼樣的信念和兒童觀來創作作品呢?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1/16
我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
蔡幸珍 2012.1.16

我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一書之後,有幾點小小看法和心得:

(1)兒童文化活動的用詞遣字以及進行方式的變遷

《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一書中,使用『口演童話』的字眼。巖谷小波、久留島武彥等口演童話家,為大人小孩口演童話。口演是動詞。童話是名詞。

現今比較常用的字眼是『說故事』,『演奏圖畫書』,近年來因為圖畫書的普及,故事志工比較常用的方式是拿著圖畫書說故事,或是使用電腦和投影設備來說圖畫書故事,直接口述自創的故事反而變少。在中文圖畫書尚未如此盛行之前,故事志工背下文字故事,用口演的方式來說故事,可能是比較接近巖谷小波的口演童話。

目前關於兒童的書籍的詞語和分類有:繪本,圖畫書,故事書,圖畫故事書,童書,童話,picture book,橋樑書,文字書,寶寶書,少年小說,青少年小說,兒童讀物,立體書等等。依照文字數量以及文圖的比例和功\能性而有所不同。

(2)關於日治時期紙芝居的相關活動和資訊稀少

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一書中,關於紙芝居的論述很少,譬如:關於日治時期,在台灣進行紙芝居活動的人士(『的屋』Tekiya)的人數和紙芝居的故事內容。當時說紙芝居故事是人是日本人還是也有台灣人?使用的語言是日語還是閩南語,還是兼而有之?當時,紙芝居的故事內容是『的屋』自創,或是有出版社出版發行。目前日本的童心社出版許\多的紙芝居的故事。

在1920、1930年代在日本盛行,也一度在台灣盛行。在皇民化運動時期,內地人曾以「佳話サヨンの鐘」(佳話莎韻之鐘)的活動紙劇(紙芝居)大大宣傳。

1947年曹俊彥入小學附設幼稚園,陳美瑩老師以紙芝居說故事,讓曹俊彥印象深刻,並熱愛說故事。由此推論,雖然1945年日本人戰敗離開台灣,但是紙芝居仍然在台灣持續流傳一陣子。

(3)是一本關於日治時期兒童文化的重要人士和大事紀的書

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一書中,主要談論三部份,一是內地兒童工作者的訪台活動,二是住在台灣的內地人的兒童文化運動,三是向內地輸出—台灣文學少女的誕生。

第一部分談到內地兒童工作者(居住日本的日本人)的訪台活動談到口演童話家巖谷小波、久留島武彥、永井樂音、上遠野寵兒、岡崎久喜、詩人北原白秋等人的台灣行以及他們的兒童觀、台灣觀。

第二部分談到住在台灣的內地人(日本人)的兒童文化運動。主要介紹西岡英夫、吉川精馬、窗道雄等人以及一些兒童刊物的出版。這些刊物普遍經營困難,出版的時間不長,期數不多。

第三部分談到台灣少女黃鳳姿,她以日語書寫台灣的民俗和生活,獲得老師池田敏雄的賞識,進而出版。

整體而言,作者藉由內地童話口演大家的台灣童話行腳,住台灣的內地人的兒童文化活動以及刊物出版來勾勒出日治時期的兒童文化活動的重要大事紀。然而,除了這些大人物、這些大活動之外,一般台灣兒童的文化活動是什麼呢?

(4)圖畫書(繪本)在台灣的販賣發行的數量和流通

滑川道夫指出兒童文化的內容如下:

第一,兒童自身所創造出來的文化,例如:兒童詩、作文、兒童圖畫、各種美勞作品、遊戲、戲劇活動等,指具有兒童自身創作特質的各種式樣的作品。

第二,成人為兒童所製作的文化產物—電視、兒童電影、兒童劇、圖畫劇、幻燈片、玩具、兒童音樂、兒童文學等,廣義而言,是指為了兒童的成長與發展而提供的事物。

按照華川道夫對兒童文化的定義,我很好奇日治時期台灣的圖畫書(繪本)的發行量,在圖書館或是民間的流通量如何呢?定價?圖書館的圖畫書藏書量等等?紙芝居在台灣的活動範圍如何?進行紙芝居的人士有多少?圖畫書出版的內容?冊數?發行數?出版社有幾家?這些都和兒童文化的發展有關。

(5)時間軸圖表

我為了更了解日治時期的歷史時間軸,列出以下的資訊。

明治天皇(在位時期:明治元年~明治45年,1867~1912)
大正天皇(在位時期:大正元年~大正14年,1912~1926)
昭和天皇(在位時期:昭和元年~昭和64年,1926~1989)

日治時期:西元 1895~1945,也就是從明治28年到昭和19年。台灣歷經明治天皇的統治17年,大正天皇的統治14年,昭和天皇的統治19年。

日治時期:清光緒21年~民國34年(清朝16年,民國34年)

日治時期歷經三位天皇的統治,在日治時期台灣也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活動,和推行日語、大東亞共榮圈、戰爭、統治者的殖民觀、台灣觀、兒童觀、學校教育等等有關,因此,我認為更多了解這些影響兒童文化活動的因素和時代背景,會對從事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活動的研究有所幫助。

(6)報紙、雜誌等書面紀錄對後世的研究的幫助頗大。

誠如作者所言,在台灣,目前幾乎沒有較具規模的日治時期兒童文化的研究專書,其原因,可歸咎於台灣的兒童文化研究尚在起步階段,政治的因素,語言的問題,以及資料的散逸。(P.15)

現在部落格的盛行、電子報、報紙、雜誌、書籍的發行,有助於後世對於現世代台灣的兒童文化的研究和理解。特別是學校網站、私人網站、出版社、部落格和facebook的盛行,對於兒童的平日創作作品的保留,以及相關的說活動的紀錄,有助於後人對於常民的兒童文化的理解。

是的。我們正在寫歷史。平時的生活點滴的創作和紀錄,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7)文字對保存文化的重要性。

閱\讀《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讓我更加理解文字對於保存文化的重要性。雖然,現在官方語言是國語,但是,我認為政府除了國語之外,更應該致力於台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言以及文字的制定和推廣,在迅速流失的傳統文化當中,透過採集和文字,保留住多民族和多文化。

(8)現今的台灣的兒童文化的研究

游佩芸研究整理出版了《日治時期的台灣的兒童文化》,那現今的台灣的兒童文化有什麼脈絡?推廣的方向?有什麼樣的兒童觀和台灣特色呢?圖畫書的出版量?出版方向?兒童的文化需求又是什麼?兒童文化的主角回到兒童的身上了嗎?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古典文學】看見古籍之美,認識古人美學,參展電子書單書75折、雙書7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