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樂來樂想

樂來樂想

  • 定價:280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焦元溥用文字尋找藏身四處的音樂,讓古典一點也不黑白、不可怕。

  音樂與人生,從來不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這位我們所熟知的音樂研究人,筆鋒力道是喜歡文字能力編輯的鍾愛。遇到樂壇盛事,文化版面負責人無不想起他的名字,更多次受邀撰寫專欄。這本書是從作者大學時代到今天的一次散文回顧,從深邃學術到人世時事,由廣博知識到嬉笑怒罵,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焦元溥;而我們也將透過焦元溥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不一定熟悉,卻妙趣無窮的藝術世界。

  今年,三十而立的焦元溥,第一本散文集出版是與兩位妹妹的創意結合,文字貫穿時事、生活、飲食和家庭,為大家呈現在書頁上喧嘩的音樂狂歡節——《樂來樂想》。

  作者的音樂散文獲中國時報、今周刊、天下雜誌、幼獅文藝、表演藝術雜誌、聯合晚報、聯合報、MUZIK……等媒體高度肯定。

本書特色

※本書以元溥近十年來,最精采的專文及專欄集結而成。
※包括他談論他對於兩位妹妹(其中之一是張懸)的感情。
※這是焦元溥第一本純散文集。
※遊藝黑白的成功,已經奠定焦元溥書的固定閱讀群。
※看到戴高中生大盤帽、揹書包,卻帶著樂譜來聽音樂會的男生,會不會想扁他?太機車了!

作者簡介

焦元溥

  生於台北,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 Tufts University)法律與外交碩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現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音樂學博士班學生,並獲2008∕2009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Edison Fellowship)。

  自十五歲起開始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古典音樂雜誌》(民國87年度文學及藝術類雜誌金鼎獎)、《CD購買指南》、《表演藝術》、《MUZIK古典樂刊》、《聯合報》(副刊「音緣際會」專欄)、《自由時報》、《中國時報》、《今周刊》、《亞洲週刊》、《香港明報月刊》、《藝術地圖》、《講義》、《幼獅文藝》、《文訊》、《覺行》、《樂覽》、《人民音樂雜誌》(北京)等平面媒體與刊物。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著有六十三萬餘字之樂評選集《經典CD縱橫觀》系列三書(歷史進展與詮釋變化、典型影響與典型轉移、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聯經,2005)、《莫札特音樂CD評鑑》(聯經,2006)、五十二萬餘字之《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聯經,2007)。

  文字創作之外,焦元溥也參與廣播節目製作、音樂會策劃與音樂創作,目前為台中古典音樂台《遊藝黑白》節目主持人。

 

目錄

音樂史話
1. 當聽眾的藝術
2. 賦格,告別
3. 兒歌考
4. 作曲家密碼
5. 淺談歌劇中的女性
6. 永遠的Diva
7. 鋼琴大賽的傳奇
8. 裸體鋼琴教室
9. 莫斯科、北京到平壤——美國與共產國家的音樂外交史
 
音樂生活
1.Tea for Two——紅襪、洋基、百老匯
2.法律人與音樂夢
3.浩劫遺音
4.What's in a name?談音樂家姓名學
5.聯覺幻境
6.雨聲樂談
7.運動與音樂
8.來電傳音
9.時尚 美貌 音樂家

飲食音樂
1.美食 美樂 美樂地
2.巧克力狂想曲
3.關於蘑菇的音樂隨想
4.咖啡,吾人所仰望的喜悅
5.甜點旋律

音樂時論
1.為與不為
2.下台的智慧
3.不要放棄對美的追求
4.誰愛莫札特?
5.白癡詠嘆調
6.出名的後遺症
7.探戈的歷史
8.古典也八卦
9.擇善固執,方能追求卓越

音樂人物
1.李希特之謎
2.百年風華卡拉揚
3.一個顧爾德,兩個傳奇
4.烽火下的鮮花——鄧泰山印象
5.淡掃蛾眉朝至尊——齊柏絲坦的音樂傳奇
6.呂紹嘉的漢諾威故事
7.台灣之光太沈重——陳必先的歐洲苦旅
8.Dem Andenken eines Engels紀念一位天使:李聲淇
9.妳這樣彈,根本是零分!
10.音樂家的台灣印象
11.親愛的俄國猶太媽媽們……
12.焦氏雙姝奏鳴曲

 

焦元溥訪問焦元溥

  焦元溥(以下簡稱「問」):在出版《經典CD縱橫觀》和《遊藝黑白》這兩套磚頭書之後,這次你終於比較體貼,寫了一本比較「正常」,只有九萬字的書。

  焦元溥(以下簡稱「答」):唉呀!怎麼這樣說!我也寫了《莫札特音樂CD評鑑》,那個還沒有九萬字呢!

問:那麼請問你這次出版《樂來樂想》的原因?

  答:我今年三十歲,所以《樂來樂想》其實是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除此之外,今年也是我寫作音樂評論與文章十五週年,以及製作廣播節目二十週年。如今我仍在寫作並主持廣播節目,所以也想讓這本書作為自己這些年音樂軌跡的一個紀念。

問:很多人都知道你十五歲就在音樂雜誌寫版本比較專欄,但做了二十年廣播節目?這聽起來太誇張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答:我國小四年級時到復興廣播電台,當鍾寧姐姐《小小智慧屋》的來賓,一直到大三才真正離開兒童節目,但卻開始成為其他節目的來賓。2006年開始,我在台中古典音樂台有了自己的節目,所以我真的從十歲起就和廣播很有緣分,也真作了二十年的廣播節目。我會一頭栽入古典音樂,其實也和廣播有關。

問:怎麼說呢?

  答:那時我就讀文昌國小,中午吃飯時間會播放音樂或做廣播劇,我那時不是擔任廣播劇裡的一個角色,就是負責介紹古典音樂。因為要負責介紹,就得增加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就開始從學校有的錄音帶聽起,沒想到愈聽愈有興趣,愈聽愈著迷,就一路聽到現在了……這也是為何我對廣播節目始終有一份親切感。對我而言,那是我欣賞古典音樂的起源。所以只要有廣播節目邀約,我幾乎都不會拒絕。

問:這次《樂來樂想》所收錄的文章,都是怎麼樣的作品?

  答:幾乎都是我的專欄文章。除了高三因準備聯考而停過一年外,我從十五歲起就一直在寫專欄,只是從每月大型專欄換成每週或雙週小型專欄。2005至2006年在《聯合報副刊》的「音緣際會」是我第一個報紙專欄,我非常感謝陳義芝主編的邀請,也深深佩服他的勇氣——大概很少人相信,我是在寫了專欄快一年之後,才第一次和陳主編見面。至於為何他敢找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寫專欄,這至今仍然是一個謎。不過我必須說,聯合報副刊組是我見過最歡樂的工作團隊;實在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能那麼歡樂。相較於聯副,我在《今周刊》的專欄風格比較正經一點,在香港《藝術地圖》的專欄則和當地音樂會相關。至於在《聯合晚報》的「樂聞樂思」因為是每周專欄,所以和時事比較貼近。

問:專欄以外,《樂來樂想》也收錄你的其他文章嗎?

  答:《樂來樂想》也收錄我一些音樂主題文章,包括發表在聯副與中時浮世繪的作品,甚至〈淺談歌劇中的女性〉和〈永遠的Diva〉這兩篇我擔任《台大法言》總編輯時的文章。「總編輯」聽起來很威風,其實就是校稿和邀稿,邀不到就得自己寫稿把版面填滿,這兩篇文章就是當年填版面的作品。我其實已經不同意我大學時期的觀點,但回頭看看,那還真是一段有趣的回憶,所以也就收錄在《樂來樂想》裡作紀念。

問:從廣播節目到專欄寫作,你最大的心得是什麼?

  答:每次有人問我,為何我唸國際關係和外交,最後卻研究古典音樂,難道不覺得轉行轉得有點遠?我總是回答其實一點都不遠,因為外交和音樂,都可以看成「高度藝術化的溝通」。只要掌握到這個最大公因數,學習起來就能觸類旁通,也不會覺得苦悶。同理,無論是廣播或專欄,溝通都非常重要,而我也相信只要找到適當的方法,再怎麼艱深的題目都能透過溝通讓人了解。無論是散文或專欄,我現在的主要讀者,其實都不是古典音樂專家。如何讓沒有音樂背景的人也能看得懂我想表達的意見和故事,對我而言其實是滿大的挑戰。在這一點上,我必須感謝所有共事過的編輯所給予的指導,我真的從中學習很多。    

問:這的確有困難,不過你看起來還算寫作愉快。

  答:所以我說編輯教得好呀!當然我也有很好的榜樣。像是列文(Robert Levin)的演講,無論題目是什麼,他都可以講得輕鬆自然,再難的學理都能讓人一聽即懂。而像《遊藝黑白》中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的訪問,他說了那麼多,又說得那麼深刻,可是任何人看了訪問都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和觀念,即使沒有學過音樂或演奏的人也能讀得津津有味。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除了學養豐厚,我想原因更在他們謙虛認真又樂於分享。這雖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但一旦親眼目睹到這樣的榜樣,至少也該有努力的方向。但我所堅持的,是文章可以輕鬆,卻不能把讀者當白癡,給予低程度的知識和資料,也不能譁眾取寵、扭曲事實。

問:「深入淺出」真是最困難的一門學問,希望你能夠持續努力。除此之外,你對寫作、演講和廣播,有沒有什麼自我期許?

  答:我必須誠實地說,我是在寫作專欄和製作廣播節目中慢慢找出自己的風格,但無論如何,我都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成警語。聽音樂可以是很個人的事,但研究音樂與演奏還是有其客觀性。對一部作品,我自己有什麼想像或意見,那是我個人的事,但如果要寫成文章,就必須做查證和考據。對我的寫作而言,只做研究不聆聽音樂,或者只聽音樂但不讀書思考,都是非常危險的事。至於風格,就像有些人喜歡參加旅行團,請導遊規畫好一切,有些人則喜歡自由行,偏好親身體驗。我喜歡自助旅行,也希望對讀者而言,我的文章像讓人安心上路的機票和旅館;雖然能夠提供便利的旅行,但抵達目的地後,讀者還是要自己走完行程,以自己的想像和思考在藝術世界裡探索,而非只聽到看見導遊所提供的知識和景色。

問:不過這次你請張懸作插畫,這又是什麼原因?

  答:張懸的插畫在《遊藝黑白》中小試身手,回響很大,這次特別請聯經提供更多空間,讓她的插畫和美麗字體可以變成本書組成的重要創意元素,好好發揮她的美術才華。不只張懸,這次我小妹慈溥也參與《樂來樂想》的整體設計,這本書其實是我們兄妹的共同合作的作品,呵呵。

問:除了專欄,你近期還有什麼寫作計畫嗎?

  答:我還是有一些想訪問但未能趕在《遊藝黑白》出版前訪問的鋼琴家,所以鋼琴家訪問還會持續。我在英國的學習進入第二年,也得到大英圖書館的「愛迪生研究員」(Edison Fellowship),可以盡情利用大英圖書館的資源不說,還可運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錄音錄影檔案,所以這一兩年我會專注在自己的學習與研究計畫。不過寫作還是會繼續,就請大家拭目以待囉!

問:最後你有沒有特別想說的話?

  答:我很感謝我的聽眾和讀者,他們不只提供意見,更給予許多建議。《樂來樂想》不只是我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也是我在紙上舉辦的音樂狂歡節,歡迎大家一起參加!

推薦序

不一樣的音樂風景

元溥是一位讓我感到驚奇和打心底喜愛的年輕人。

  第一次見到元溥,是他服役後申請出國求學,請我寫一封推薦函去美國佛萊契爾學院念法律外交碩士。

  當元溥離開我的辦公室,我做了兩件事:寫推薦函之外,我播了通電話給他父親,力勸他該讓兒子專心學音樂,而不要堅持元溥去深造國際政治。

  當然,元溥有國際關係的專業,說起政治理論或外交分析也能頭頭是道,但那實在都比不上他談音樂時,炯炯有神的發亮眼睛。

  那是藏不住的,對音樂的無比熱情。事實上,也不可能藏,因為元溥對音樂有一種傳教士的使命感。只要有人想聽,他就可以滔滔不絕,任何事都可以和音樂有關。也因為他的樂於分享,這幾年來,我認識了原本陌生的音樂世界,在他囉嗦的電子郵件中讀到一則則新奇的故事,還有他與音樂家的互動心得,雖然有些我實在不太相信——真的可能嗎?美國鋼琴家范?克萊本(Van Cliburn)1958年在莫斯科得到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回到美國後竟然得到民眾夾道歡迎,如迎接戰爭英雄一般從高樓灑下紙片?這會不會太誇大了?

  接下來的發展就極為有趣了。元溥令我「失望地」去了美國念法律外交碩士,拿到學位後卻讓我驚喜地曉得他終究陡然一轉,現在已在倫敦念音樂學博士。五年來出了一百二十多萬字,六本關於音樂與演奏的著作,今年更要再加一本。

  《樂來樂想》是元溥的專欄與散文選集,內容雖然以音樂為主軸,但和他的滔滔不絕一般,音樂還真的只是一個軸心,向外推展出豐富的人文世界。作曲家和演奏家從來不活在象牙塔裡,音樂能夠和什麼有關?不只是想得到的文學、繪畫、戲劇,透過一篇篇有趣而且好看的文章,原來音樂也和棒球與甜點有關。甚至,他早在佛萊契爾學院就已狡猾地結合所學,讓自己念書念得輕鬆。那個我不相信的范?克萊本故事,最後居然成了他的碩士論文,題目是「冷戰時期美國的音樂外交」。這是一個學院裡從來沒人想到過的題目,也大概只有對音樂著迷若此,才可能寫出這種論文。這樣的討論牽強嗎?或許。但當今年二月紐約愛樂首次造訪北韓演出時,元溥再度接到來自學校教授的電郵,因為他可是少數能分析「音樂外交」的專家。太可愛了,也太超過了。

  或許一切都是註定。從國際關係到音樂學,繞了這麼大一圈,元溥始終沒有離開音樂。但也因為繞了這麼大一圈,他走過比別人豐富的路,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當他把心得寫成文章,這些作品也就顯得獨一無二。

  不過雖然元溥是公認地勤奮,稿約不斷,但這邊可以公開洩露的,是他其實並不如大家所想得認真,甚至還曾「一稿兩用」:他在《聯副》的〈法律人與音樂夢〉,原作其實是寫給我的一封信,除了回報我的推薦函,更細數和法律有關的音樂家以及他們的作品。但我自然樂意見到他能把文章和更多人分享,現在也把這美好的紀念收入《樂來樂想》。

至於元溥下一步還會寫些什麼,音樂又能與什麼有關,就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陳長文
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兼執行長、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33126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鋼琴大賽的傳奇

隨著音樂比賽的出現與發展,參與比賽也幾乎成為年輕音樂家邁向國際舞台的必經之路。在各項音樂比賽之中,又以鋼琴競爭最為激烈,種類與項目也最為複雜。重要的國際大賽不但是全球注目的焦點,也是音樂界世代交替的指標。

然而,得獎真的就是飛黃騰達的保證?躍上龍門的可不可能只是吳郭魚?1983年以二十一歲之齡拿下紐約紐柏格大賽冠軍的英國鋼琴家賀夫(Stephen Hough),就直言現今的鋼琴家一心只想得名,卻不考慮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得名」。他原本計畫在二十四、五歲才開始職業演奏生涯,自承當年奪冠實在意料之外。然而賀夫最後還是克服突如其來的挑戰,每季排出不同的獨奏會和協奏曲,年年求新求精,自此一路平步青雲。他的觀察在今日看來格外正確。在2002年奪得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冠軍的日本女鋼琴家上原彩子,其多年來征戰大小比賽,從首輪到決賽幾乎全彈同一套曲目。她在比賽的表現已招致爭議,更難堪的是之後無新曲目可彈。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2000年蕭邦大賽得主李雲迪身上。即使在得獎四年後,他也幾乎僅一套「蕭邦四首詼諧曲與李斯特奏鳴曲」,不到七十分鐘的獨奏會曲目行走樂壇,走至不能再走後才換另一套一樣短小的曲目。四年只能練就一套七、八十分鐘的獨奏會曲目?無論是自我要求不高,或是學習能力不足,這樣的表現都不配稱為職業演奏家——然而,他們都是大賽冠軍,還是破記錄的得主。上原彩子是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第一位東方冠軍與女性冠軍,李雲迪則是蕭邦大賽最年輕的首獎得主——但他們的光彩似乎只停留在比賽現場,觀眾的掌聲也逐漸散去。

若略過表面的「輸贏」話題,鋼琴比賽仍然充滿話題,既是時代精神的縮影,更是無數傳奇的誕生地。在美蘇兩強對抗的冷戰時代,鋼琴比賽更成為這東西兩強的角力場,茱麗亞和莫斯科音樂院的戰爭。自從美國鋼琴家范‧克萊本(Van Cliburn)在首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奪魁後,蘇聯當局便難消此恨,第二屆起便強迫國內好手參賽,還得在比賽三年前就開始訓練。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便是在國家壓力下被迫參加,也終於順利奪冠。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1970年的第四屆比賽。由於正逢列寧百年冥誕,為了宣揚國威,蘇聯當局希望柴可夫斯基大賽中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和聲樂四項,冠軍都得是蘇聯人!在追求勝利與國家榮耀的大前提下,蘇聯再次規定早已名揚國際的凱爾涅夫(Vladimir Krainev)參加比賽。為了「保證」他認真練琴,KGB甚至記錄其日常生活,非得逼凱爾涅夫彈出驚天動地的超技不可。所幸這位罕見的技巧天才終究發揮出他的駭人絕活而順利奪冠,否則後果可是不堪設想。

1970年同樣是蕭邦鋼琴大賽之年。蘇聯當局故技重施,結果卻慘遭重創。該屆冠軍美國鋼琴家歐爾頌(Garrick Ohlsson)就認為,蘇聯鋼琴家在比賽前已被逼得死去活來,到了華沙在肩負國家榮耀之餘更得面臨特務監視,身心俱疲之下終於在舞台上崩潰。而當時已得到布梭尼和蒙特利爾兩項大賽冠軍的歐爾頌,認為蕭邦大賽是讓自己精益求精的挑戰。他願意沈潛研究馬祖卡與夜曲的奧義,而不再追求炫目華麗的技巧。不顧其茱麗亞音樂院指導教授,也是范‧克萊本恩師的列汶夫人(Rosina Lhevinne)勸告,歐爾頌棄柴可夫斯基大賽而前往波蘭。最後他不僅繼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之後成為鋼琴界難得的「三冠王」,也為新大陸掙得蕭邦大賽至今唯一一位美國冠軍。

然而,即使強國算盡機關,藝術終是自有奇妙。在歐爾頌封王的舞台下,有一位女子代表國家默默參觀比賽。她從華沙帶回前所未見的蕭邦樂譜和唱片,給自己刻苦學琴的兒子一個美好的夢想。誰知整整十年之後,那在防空洞裡成長的小孩竟然從莫斯科前往華沙。之前從未開過獨奏會,也不曾與樂團合作,那窮到連一件禮服都沒有的青年卻在蕭邦故鄉彈出令人心醉也心碎的美麗音色。做為比賽初生之犢,他根本不知道緊張,唯一的壓力反而是擔心決賽時自己能否有一件禮服可穿!從河內的深山到華沙的舞台,來自北越的鄧泰山(Dang Thai Son),以不世出的天份在音樂中征服美蘇,成為蕭邦大賽首位亞洲冠軍。藝術,再一次勝過了政治。

對鋼琴家而言,比賽的意義絕對不是政治角力,而是自我成長。法國鋼琴家羅傑(Pascal Rogé)就因為比賽而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教誨。他十六歲就在羅馬尼亞恩奈斯可鋼琴大賽技壓全場,風光奪冠。評審之一的法國音樂教母娜蒂亞‧布蘭潔(Nadia Boulanger)回到巴黎後,卻說「比賽的計分方式是零到二十分。你第一輪彈完,我給你打了零分。」

原來布蘭潔認為羅傑天才橫溢,台風迷人,深受觀眾喜愛,日後終會成就一番藝業。然而她怕羅傑成名太早,在掌聲中迷失。因此她故意給予零分,試圖阻擋他得名,希望羅傑能在挫折中成長。但即使布蘭潔打了零分,還是擋不住其他評審對羅傑的讚賞。當羅傑順利進入第二輪,她也不再堅持,甚至給予二十分滿分。布蘭潔對羅傑的關愛並未隨比賽結束。從此以後,羅傑便常向布蘭潔請益,布蘭潔更將紀念其早逝天才妹妹莉莉的「莉莉‧布蘭潔作曲家獎」破例頒給羅傑,鼓勵他往音樂更深處探索。

德國鋼琴家弗格特(Lars Vogt),也因比賽而結識良師益友。在1990年里茲大賽的決賽排練上,現今柏林愛樂總監拉圖(Simon Rattle)和弗格特相談甚歡。他不僅將自己對舒曼《鋼琴協奏曲》的種種瘋狂構想全盤托出,更慫恿這位年輕人和他一起瘋狂,在比賽現場實現他的夢想。弗格特當時對這位伯明罕市立交響的總監毫無認識,卻深為他的魅力與見解所迷,竟真大膽放手一搏,以前所未見的瘋狂速度和凌厲節奏演奏此曲。雖然他在第三樂章亂了拍子,最後僅得亞軍收場,但那場白熱化的演出卻透過轉播而成為當代傳奇。弗格特和拉圖的革命情感不僅維持至今,他更透過這次演奏發現連自己都未曾覺察的音樂潛能。

比賽可以讓人找到自我,但最「離奇」的例子,可能還是法國鋼琴家提鮑德(Jean-Yves Thibaudet)的遭遇。當提鮑德前往日本參加東京鋼琴大賽時,臥病在床的父親自知等不到愛子歸來,告別時緊握提鮑德的手,深深地說了一句「謝謝」。這位戴高樂手下的外交老將、里昂副市長,在孩子眼中向來拘謹嚴肅,提鮑德聽著這一句「謝謝」,心中滿是疑惑。待他凱旋而歸,父親果然仙去,母親在告別式上才說出從未透露的往事:提鮑德的父母當年既是老夫少妻,又是德法聯姻,相當受到社會排擠;他們沒有意願讓孩子在異樣眼光中長大。在提鮑德母親意外懷孕後,他們夫妻便決定到瑞士進行手術。就醫前一晚,提鮑德父親在夢境中突然聽到奇異樂音,瑰麗光彩伴隨謎樣音響在心中徘徊,久久不去。醒來一問,竟發現妻子也做了同樣的音樂之夢。「我們回去吧!說不定這孩子會教給我們所不知的事!」那夢中樂聲最後竟在家中客廳重現,提鮑德果然帶來美好琴音,教給他父母不一樣的人生。得到東京大賽首獎後一年,他代替取消音樂會的大師米凱蘭傑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在慕尼黑登台,從此一炮而紅。那句告別的「謝謝」,終成美好的預言。

比賽得名固然可喜,之後持續不斷的努力才是能否成功的關鍵。錄音等身的蕾昂絲卡雅(Elisabeth Leonskaja)、內田光子和杜歇伯(François-René Duchâble),在當年伊麗莎白大賽上僅名列第九、十、十一名。然而多年不斷的努力讓他們持續進步,反而成為該屆比賽至今演奏事業最成功的鋼琴名家。比賽的悖論在於將鋼琴家無法比較的獨特天分與藝術個性拿來較量,用分數來論高下。對於比賽,正確的觀察角度仍是評量參賽者或得獎者長期的音樂表現。大賽得獎雖能保證一時的成功,但演奏事業的「成功」並不等於音樂藝術上的「成就」。比賽還能為我們帶來多少人才?各地賽事將重蹈覆轍還是創造傳奇?我們只能讓時間做裁判。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19/02/12
焦元溥是歌手張懸的哥哥,一家人都好有才氣! 他從10歲就開始投入古典音樂的研究,這本書出版於30歲時,收錄過去十年間分散於各處的專欄文章,題材五花八門,包山包海,有些主題一般人根本不會跟音樂聯想在一起,他卻能游刃有餘的穿梭在文化的各個領域,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深度的藝術涵養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作者不愧被稱為台灣首席古典音樂樂評人,他寫作的底子也是極為深厚,流暢兼優雅,甚至古典詩詞也能信手拈來,與西方幾百年的古典音樂迸出亮眼的火花。閱讀他的音樂故事是一種享受,時而感性流露其對古典樂的癡迷,時而理性的分析古典樂的由來和原理。喜愛音樂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意外的收穫~

作者的學經歷也很亮眼,大學主修政治,研究所念外交法律,博士念了一個音樂博士。豐富的背景讓他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例如冷戰時期古典樂在美蘇、美中間扮演了哪一種角色? 古典樂跟美食的互動(巧克力、蘑菇、咖啡、甜點...);女高音這個職位在歌劇中的地位;知名音樂家們的故事,包含了古代和現代的鋼琴師(紀新、鄧泰山...)、指揮家(卡拉揚、伯恩斯坦、還有很慚愧今天才認識的台灣大師呂紹嘉)。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介紹史坦威鋼琴故事的那一篇,
史坦威鋼琴就好比小提琴界的史特拉迪瓦里,原來鋼琴的演變同時也影響著每一代鋼琴家的演奏風格!

我還記得高中時圖書館有古典樂CD可以借,抱持著好奇的心態陸陸續續借回來邊讀書邊聽,雖然很催眠,但有些曲目還真的有療癒的感覺耶! 這個領域博大精神,若有一位領路人,加深對它的認識,一定可以強化欣賞時的享受~焦元溥先生就有這種能力,而且書名取的好,樂來樂想,越來越想,餘音繞樑。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1/19
很推這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08/10/02

  張懸的哥哥焦元溥是今年世界唯一申請到大英帝國獎學金的亞洲人(全世界只有錄取三名,教授也可以申請這個獎學金)。他鑽研音樂領域已經有二十多年,但他比張懸大不了多少,今年三十歲。元溥在國小三年級開始在復興廣播電台就邊學邊教小朋友認識古典音樂,後來在台大法言當總編輯開始陸續出了幾十萬字有關國內外音樂的趣事;他的好朋友除了一些廣播名人之外,大部分是鋼琴怪傑或是瑪丹娜熟識的樂壇好手,焦元溥目前仍在英國繼續深造博士學位,準備將來回國教授音樂。

  曾經是古文朗誦第一名的元溥,永遠相信自己妹妹同樣有這麼棒的實力,張懸做到了!也讓台灣所有的聽眾和觀眾見識到張懸音樂的執著與能力,因此大家對張懸特別有好感;焦元溥是張懸最尊敬的兄長,哥哥從英國長途電話鼓勵妹妹新專輯的時候,張懸還激動落淚\,由此可見兄妹情深呢!對於古典音樂成精的元溥也肯定妹妹,逢人就說:把來電答鈴改成張懸音樂吧?!

  這本書除了元溥專業的音樂知識之外,特別請張懸和懸妹來製作封面和裡面特別的美編。從裸體到貓的Party,從焦家生活點滴到澎湃洶湧的音樂狂想;相信喜愛音樂的人都不能錯過這一本古典與現代空間的世紀對談,更隨著音樂人幻想的奇妙情境讓您得靈感,創作更多詠嘆季節與社會變遷的詩詞散文。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