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聶魯達雙情詩: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

聶魯達雙情詩: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詩人╱私人.讀詩】徐珮芬|寂寞的人住在自己的離開──夜讀聶魯達

    文/徐珮芬2017年03月28日

     聶魯達在《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中,為愛人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同時也完滿了多數殘破者的一生: 親愛的,倘若我死而你尚在人世,親愛的,倘若你死而我尚在人世,我們不要讓憂傷佔領更大的疆域:我們居住的地方是最廣闊的空間。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由陳黎、張芬齡翻譯 小麥的灰塵, more
  • 【一生的愛情書架】鄧醫師選書x5

    文/鄧惠文2011年01月25日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著有《還想遇到我嗎》《寂寞收據》 1.給單身者|《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給想要重新敞開心胸,勇於面對自己並追尋自我的人。 2.給熱戀者|《聶魯達雙情詩》 聶魯達雙情詩 複雜的愛情是人類共通的生命課題,而在聶魯達對生命本質 more
 

內容簡介

兩個使生命更為豐富的事物:
一是詩歌,一是愛情,
盡在聶魯達雙情詩。
獻給所有沉浸在愛情裡的戀人~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是中年聶魯達寫給他第三任妻子瑪提爾德的情詩集。思維細膩,詩想華美。愛情並非全然的浪漫甜美,儘管帶有苦澀,卻是唯一可與死亡、挫折、孤寂等人世黑暗相抗衡的力量,在光與陰影間,構築永恆的愛的共和國。聶魯達以小斧頭、彎刀和小折刀,打造這些愛的材堆,每一首詩彷彿以十四塊厚木板搭蓋而成的愛的小屋。

  《二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是聶魯達生動、赤裸,一鳴驚人的作品。他用悲傷而獨白的語調,述說著對愛戀的回憶,用近乎感官而性欲般的激情描寫出與女人、與大自然接觸的體驗,也表達他個人的欲望、激情、寂寞、內在疏離的情感,營造出美麗與哀愁交融的愛的氛圍。

本書特色

  ★全球發行上億冊,二十世紀的情詩聖經,戀人們午夜絮語的百科全書。

  ★特製雙封面,將《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與《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合為一書,在情人節前夕全新推出。

  ★獻給情人們的愛情的備忘錄。

作者簡介

聶魯達(1904-1973)

  一九七一年諾貝爾文獎得主,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智利的外交官,他是一位多產的詩人,發表的詩集有數十部之多,被譽為詩人中的畢卡索。聶魯達一生近半世紀的文學創作之中,情詩一直是他最膾炙人口的主題,也使得聶魯達的名字幾乎成為情詩的代名詞。《二十首情詩與絕望的歌》以及《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是他最直接處理愛情主題的詩集。

譯者簡介

陳黎

  1954年生,台灣花蓮人,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2005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聶魯達詩精選集》、《辛波絲卡詩選》、《致羞怯的情人:400年英語情詩名作選》等十餘種。曾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等。

 

目錄

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
005美麗與哀愁的青春記事∕陳黎?張芬齡
028女人的身體
030光以其將盡的火焰
032啊,松樹林的遼闊
034早晨滿是風暴
036為了使你聽見我
039我記得你去年秋天
041挨近薄暮
043白色的蜜蜂
046陶醉於松林
048我們甚至失去了
050幾乎在天之外
053有你的胸部,我的心
055我用火的十字
058每日你與宇宙的光
062我喜歡你沉默的時候
064黃昏時在我的天空
066思想著,影子糾纏於
069在此我愛你
072黝黑、靈活的女孩
074今夜我可以寫出
078絕望的歌

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
086光與陰影並治的愛的共和國∕陳黎?張芬齡
098獻辭
099早晨
165中午
209傍晚
261夜晚

307聶魯達年表

 

美麗與哀愁的青春記事 陳黎?張芬齡
——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

  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是一九七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情感豐沛的聶魯達對世界懷抱熱情,對生命充滿探索的好奇心,對文學創作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因此能將詩歌的觸角伸得既深且廣,寫出《地上的居住》(Residencia en la tierra)、《一般之歌》(Canto general)、《元素頌》(Odas elementales)、《狂想集》(Estravagario)、《黑島的回憶》(Memorial de Isla Negra)、《沙上的房子》(Una casa en la arena)、《疑問集》(El libro de las preguntas)等許多動人的土地與生命的戀歌。雖然聶魯達的詩風歷經多次蛻變,但是私密的情感生活始終是他創作題材的重要來源。他的詩具有很奇妙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他相信「在詩歌的堂奧內只有用血寫成並且要用血去聆聽的詩」,並且認為詩應該是直覺的表現,是「對世界做肉體的吸收」。這樣的創作理念,我們在他早期的詩作——譬如《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Veinte poemas de amor y una canci?n deseperada)——即可略窺一二。

  聶魯達在十歲左右開始寫詩。後來他回憶那段歲月,寫道:「某樣東西在我的靈魂內騷動∕狂熱或遺忘的羽翼∕我摸索自己的路∕為了詮釋那股∕烈火∕我寫下了第一行微弱的詩句。」終其一生,聶魯達透過詩歌為那股在靈魂內騷動的烈火——性慾的,愛情的,心靈的,社會的,政治的,歷史的——尋找出口,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以不同的關注角度和不同的形貌呈現在作品中,於是我們看到詩風多樣的詩人情感豐沛始終如一,而一九二四年出版的《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據說此詩集最初有意名為《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詩》(Poemas de una mujer y un hombre)——可視為情與慾萌芽初期的聶魯達的烈火青春記事。

  在八十多年後的今天閱讀《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或許覺得許多詩句顯得稚嫩青澀,甚或帶著幾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與濫情,但這本詩集在當時可謂突破了拉丁美洲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的窠臼,被譽為拉丁美洲第一批真正的現代情詩。如今這本詩集已被譯成多國語言,據說在全球銷售已達億本,而詩中許多美麗的詩句在拉丁美洲當地像流行曲調或諺語般家喻戶曉地被傳誦著,也廣為世界各地的讀者和寫作者引用,成為文學的經典。《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是聶魯達的第二本詩集,在寫作這些情詩時,他還只是個年近二十的年輕小伙子,就創作生涯而言,應該尚屬學徒階段,但是其稍嫌生澀的文筆已然隱約透露銳利的筆鋒,詩中多處奔躍出樸拙然動人的意象(雖然意象有時凌亂堆砌),笑中帶淚卻也一針見血地刻畫出愛的歡愉和痛楚(雖然有時不免忘情吶喊)。

【青春期的愛情心路歷程】
  這本詩集是青春期的聶魯達的愛情心路歷程,性的探索,愛情的惶惑、渴望與失落,無法獲致心靈溝通的焦躁,強烈的孤寂感......諸多複雜的情緒與思緒生動且赤裸地流瀉於文字之中。年輕的詩人企圖向世人宣告令他歡喜悸動的性與愛的體驗,更企圖為令他躁動不安的情感難題或心靈課題尋找安頓的力量。我們看到一名青年為了捕捉愛情的輪廓或釐清情愛的真義,時而歡喜歌唱,時而哀傷詠嘆;時而嘶吼吶喊,時而搥胸頓足;時而自我辯證,時而作繭自縛。這本詩集是歌詠愛情的浪漫獨白,是傷痕累累的愛的印記,是尋求溝通的心靈記錄,反覆誦讀這些詩作,似乎感覺一波波跌跌撞撞的生命浪花在心中湧動,撩撥起美麗與哀愁並陳的青春追憶。

【美麗與哀愁交融的愛的氛圍】
  聶魯達出生於智利中部盛產葡萄的帕拉爾(Parral),母親在生下他數週之後死於肺結核。兩歲時,他隨擔任鐵路技師的父親遷居智利南方偏遠的拓荒地區泰穆科(Temuco)。成長於原始森林區的聶魯達同年最親密的友伴是花草樹木和甲蟲、鳥、蜘蛛等自然景物,這樣的成長背景無疑在他日後的詩作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意義與影響。在《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裡,我們看到聶魯達信手拈來地自大自然擷取意象,營造出美麗與哀愁交融的愛的氛圍:「光以其將盡的火焰包裹你。∕出神而蒼白的哀痛者,如是站著∕背對黃昏那繞著你旋轉的∕古老的螺旋槳」,「一束陽光落在你深色的衣裳。∕夜巨大的根莖∕突然從你的靈魂生長出」(第二首);「早晨滿是風暴∕在夏日的心中」,「雲朵漫遊如一條條道別的白色手帕,∕風用其旅人的雙手揮動它們」,「無數顆風的心∕在我們相愛的寂靜裡跳動」(第四首);「夜鳥啄食初現的星群∕星光閃爍如愛戀著你的我的靈魂」,「黑夜騎著陰暗的馬奔馳∕把藍色的花穗灑遍原野」(第七首);「下雨了。海風追獵著流浪的銀鷗」,「水赤著腳走在潮濕的街上。∕樹葉,像病人般,抱怨那樹」(第八首);「有時像一枚錢幣∕一片太陽在我兩手間燃燒」,「總是在黃昏時拿起的那本書掉落地上,∕我的披風像一條受傷的狗在我腳邊滾動」(第十首);「啊,走那條遠離一切的道路,∕沒有苦惱、死亡、冬天在那兒攔截,∕在露水中睜開它們的眼睛」(第十一首);「風突然大叫,捶打我緊閉的窗台。∕天空是一張大網擠滿了陰影的魚群。∕所有的風在這裡先後釋放,所有的風。∕大雨脫掉她身上的衣服」,「悲傷的風四處屠殺蝴蝶」,「風暴捲起黑葉,∕搗散所有昨夜仍然停泊在天空的船隻」(第十四首);「風在幽暗的松林裡解開自己。∕月亮在遊蕩的水上發出磷光。∕同樣的日子相互追逐糾纏」,「月亮轉動它夢的圓盤。∕最大的那些星星藉你的眼睛望著我。∕而因為我愛你,風中的松樹∕要用它們的針葉歌唱你的名」(第十八首);「夜被擊碎∕而藍色的星在遠處顫抖」,「晚風在天空中迴旋歌唱」(第二十首)。

【女體與自然景象】
  在詩中,聶魯達也喜歡將女體與自然景象結合,讓她們化成為泥土、苔蘚、星辰、霧氣、露水、海浪......。在年輕詩人心中,女體似乎蘊含無窮的魅力,展現出多樣的風情:女人的身體有時是「白色的山丘」,是供粗獷如農人的男性開墾的大地,有時是「陸上的海螺」,有時由「使果實成形,麥粒飽滿,海草捲曲的太陽」塑造而成,有時卻像火苗四射、灼傷靈魂的「森林裡的大火」。她的肌膚柔嫩似苔蘚;她的雙手白皙光滑似葡萄,適合戴上他用話語編成的「無盡的項鍊」;她的雙臂時而清涼如花朵,時而透明如石頭,他的吻「在那兒拋錨」,他潮濕的慾望「在那兒築巢」;她的膝蓋和陰部宛若「玫瑰」;她的腰身神秘如「霧」;她的眼睛有時是晚霞火焰的爭鬥場域,千萬道霞光在深處照耀,有時湧動如「燈塔四周的海水」,有時可見「暗夜的翅膀」在其中撲打,有時則是與陽光嬉戲的小溪留下的「兩潭幽暗的靜水」;她杯狀的乳房有時像「白色的蝸牛」,腹部睡著陰影的蝴蝶,有時散發出忍冬的芳香;她及肩的髮絲是由「黑色、渴切的太陽」滾動而成。在這本詩集裡,這類擷取自自然的意象處處可見,大自然儼然成了聶魯達專屬的巨型愛情隱喻貯藏庫。

【女人與愛情主題的追索】
  「女人是什麼?」「愛情為何物?」是年輕詩人在這本詩集裡不斷追索的主題。在有些時候,詩人在女人身上找到的歡愉、安定、希望的象徵。女人是對抗孤寂的利器:「為了存活,我鍛造你如一件武器,∕如我弓上之箭,如我彈弓上的石頭」(第一首);女人是生之源泉:「一個蒼白的藍色民族,∕剛剛降生,便從你那裡獲得滋養」(第二首);女人是有著「松樹林的遼闊,碎裂的波濤聲,∕緩慢的光的遊戲,幽寂之鐘」的「玩具娃娃」和「陸上的海螺」,大地在她的身上歌唱(第三首);女人於他如「船隻的天空,山嶺的阡陌」,她的記憶是「由光,由煙,由平靜的水塘」所組成的(第六首);女人是在他靈魂中嗡嗡作響的「白色的蜜蜂」,讓他因蜜而陶醉;女人是他「最後的纜索」,牽繫著他最後的渴望,是他「荒地上最後的玫瑰」(第九首);女人是「風用發亮的葉子製成的東西」,是「在夜間群山後面,燃燒的白色百合」(第十一首);女人擁有「宇宙的光」,是造訪花與水的「微妙的訪客」,他要「像三月春天對待櫻桃樹般地」對待她(第十四首);女人安靜的時候「明亮如一盞燈,簡單如一只戒指」,彷彿是「默不作聲,滿佈繁星」的夜晚,她的靜默是「星子的靜默,如此遙遠而單純」(第十五首);女人是「蜜蜂瘋狂的青春」,「浪的癡癲」,「麥穗的力量」,是「甜美而堅定的黑蝴蝶」,彷彿「麥田與太陽,罌粟與水」(第十九首);女人如同一個「收容無盡的溫柔」的杯子,將他包容在她「靈魂的土地」,在她「雙臂的十字架」,用雙臂庇護著他「黑色的孤獨」;在他飢渴的時候,女人是「水果」,在他心如廢墟的憂傷時刻,女人是「奇蹟」;女人「像一個水手般立在船首」,「依然在歌聲中開花,依然破浪而行」(絕望的歌)......。

  雖然女人帶給他許多美麗的愛的回憶,但是在更多時候卻是他哀愁的源頭:她是「夢之蝴蝶」,只在美麗的夢境中飛舞,難以在現實中捕捉,她像「憂鬱」的代名詞;她是無法掌控的,她的到臨「如露水滴在花冠」般地柔和但短暫,她「像波浪一般,永遠逃逸著」,她有時「彷彿松樹」一般在風中歌唱,有時又「彷彿船的桅杆」,高高在上又靜默無言,有時會「突然傷感,如一次旅行」(第十二首);她是他的渴望,卻也是他「無盡的苦惱」,「游移不定的路」,「流動著永恆渴望,繼之以疲憊,∕繼之以無窮苦痛的黑暗的河床」(第一首)。愛情讓他「騷亂癡迷」,讓他心生恐懼:「對你的欲望何其可怕而短暫,∕何其混亂而醉迷,何其緊張而貪婪」;愛情失落時,他是「蒼白盲眼的潛水者」,「不幸的彈弓手」,「迷失的探險者」,焦慮的「掌舵者」,被遺棄的「黎明的碼頭」,「廢料的底艙,海難者殘酷的洞穴」(絕望的歌)。總之,對年輕的詩人而言,女人是「萬物的混合」,是難以界定的名詞。

  一九二一年到聖地牙哥讀大學的聶魯達,離開了熟悉的家鄉,來到陌生的都會,孤寂可想而知,不斷地寫詩或許就是他對抗孤寂的一種手段,於是他在一九二三年和一九二四年連續出版了兩本詩集——《霞光之書》(Crepusculario)和《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他以愛情為題材,在情詩中大量使用大自然的意象追憶愛情,企圖以自然象徵生命的活力,用以對抗僵死、無愛的都會生活,但這些情詩多半在愛情的母題中融入孤寂、痛楚或毀滅的子題,營造出憂傷的浪漫,也傳達出孤寂的心靈渴望溝通的吶喊。在第七首情詩裡,詩人將自己比喻成遭遇船難的旅者,向愛人發出紅色的求救訊號,多麼希望她的眼睛能像燈塔一樣發出光芒指引他方向。然而,她的眼睛卻像是在燈塔四周湧動、頗具毀滅性的汪洋大海,他稱她為「遙遠的女人」,目光浮現出的是「恐懼的海岸」。他撒出「憂傷的網」,卻未能得到即時的救援,一如他發出企盼溝通的訊息未能得到回音,於是孤寂的他更感孤寂:「在最高的篝火上我的孤獨∕燃燒蔓延」,只能像溺水者一般揮動臂膀自求生機。然而在失望之中,詩人仍懷抱著一絲希望:即便「夜鳥啄食初現的星群」,他愛戀著她的靈魂依舊散發出閃爍的星光,即便「黑夜騎著陰暗的馬奔馳」,他相信它還是會「把藍色的花穗灑遍原野」。

  對當時生命體驗與智慧皆嫌稚嫩的他而言,女人與愛情無疑是個過於艱鉅的課題,因此他追憶愛情的時刻無時不是籠罩在惶惑、孤寂、不安與焦躁的陰影之中,第十七首情詩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首情詩一開始,詩人說:「思想著,影子糾纏於深深的孤獨中。∕你也在遠處,啊,比任何人都遙遠。」愛情無法掌握的本質是詩人憂愁的源頭。他不斷追問女人「你是誰,你是誰?」他極欲探知她們究竟是由什麼樣的質地或紋路所構成的,為什麼與他的軀體結合在一起的會是「淚的激情」,為什麼讓他的靈魂「無止盡地滾動,歡喜,悲傷」?他不斷地思索愛情,卻不得其門而入,「影子糾纏於深深的孤獨中」,而女人的存在「彷彿物品一樣陌生」。他於是到自然尋求慰藉,為鬱積胸中的強烈情感尋找出口:「面對大海,在岩石中間的叫喊,∕在海的霧氣裡,自由、瘋狂地奔跑。∕悲傷的憤怒,叫喊,大海的孤獨。∕失控,粗暴,伸向天際」,吶喊過後,他也只能「思想著,將燈埋進深深的孤獨中」。埋葬燈是一種儀式,等同埋葬希望,年輕的詩人面對複雜的愛情,幾經思索,疑惑依舊。這何嘗不是古往今來人類共通卻難解的生命課題?

【為飽和的情感尋找出口】
  在情慾飽滿或情感找不到出口時,年輕的聶魯達在有些時候會直接表露他的悲喜憂歡,忘情地吶喊、嘶吼:「啊,乳房之杯!啊,迷離的雙眼!∕啊,陰部的玫瑰!啊,你緩慢而悲哀的聲音!」(第一首);「你充滿一切,充滿一切」,「愛我吧,伴侶。別棄我。跟隨我。∕跟隨我,伴侶,在這苦惱的波上」,「你佔據一切,佔據一切」(第五首);「那時,你在哪裡?∕在哪些人中間?∕說些什麼話?∕為什麼全部的愛會突臨我身∕當我正心傷,覺得你在遠方?」(第十首);「悲傷的憤怒,叫喊,大海的孤獨。∕失控,粗暴,伸向天際」(第十七首);「被所有的根搖撼,∕被所有的浪攻擊!∕我的靈魂無止盡地滾動,歡喜,悲傷」(第十七首);「噢肉,我的肉,我愛過又失去的女人,∕在這潮濕的時刻,我召喚你並為你歌唱」,「噢,被咬過的嘴巴,噢,被吻過的肢體,∕噢,飢餓的牙齒,噢,交纏的身軀」,「啊,超越一切。啊,超越一切」(絕望的歌)。但在寫得最好的時候,我們看到詩人以精確、獨到、前後呼應的意象捕捉愛情的面貌,前面提到的第七首即是一例,第四和第十五首是另外兩個佳例。

  第四首情詩共有七節,每節只有兩行,卻隱含頗具想像空間的故事情節:夏日早上陣陣暴風吹襲(早晨滿是風暴∕在夏日的心中),年輕的詩人和他的愛人在樹林子約會,他們看著天上的雲被風越吹越遠(雲朵漫遊如一條條道別的白色手帕,∕風用其旅人的雙手揮動它們),覺得風像旅人一般揮動著白色的雲朵手帕,向世界道別。不過相愛的兩人即便靜默無言,內心卻狂野如肆虐的風(無數顆風的心∕在我們相愛的寂靜裡跳動)。吹掃過樹林的暴風,對他們而言有如「管弦樂般神聖」,彷彿是「一種充滿戰鬥與歌的語言」。狂風大作,瞬間枯葉紛紛落下,飛翔的鳥群一時之間也失去了方向(以快速的偷襲劫走枯葉且讓∕鳥群跳動之箭偏離了方向的風)。風太大,他的愛人因無法站穩腳步而跌倒(將她推倒在無泡沫的浪,無重量的∕物質,和斜傾的火之中的風);風無泡沫、無重量、無火苗,卻具有像海浪、像重物、像火一般的威力。他本來想在樹下親吻她的,但是這浪漫的計畫卻被突來的風暴給破壞了(她眾多的吻爆裂並且沉落,∕在夏日之風的門口遇襲)。在這首詩裡,詩人以他慣用的將自然擬人化的手法形塑情景交融的氛圍,而在第四到第六節,他以名詞片語取代句子,讓詩產生新的律動。詩中意念的鋪陳頗具層次感,並且以「風」的意象貫穿全詩,讓它時而溫柔浪漫、時而神聖莊嚴、時而粗暴兇猛、時而充滿威脅地以多種形貌呈現,成為愛情故事的背景音樂。

  第十五首情詩是一首用字輕淡、情感溫柔的詩作,糾結的情緒、濃重的愛的惶惑、痛楚的哀嘆彷彿經過某種洗禮頓時沉澱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耐人玩味的美麗與哀愁。詩人說愛人「沉默的時候」彷彿她不在身邊,彷彿她在遙遠的地方,這樣的時刻雖然或多或少蒙上一層憂鬱,但是他喜歡這樣的時刻,因為距離產生美感:她「彷彿在哀嘆,一隻喁喁私語的蝴蝶」;因為愛,愛人如影隨形:「由於萬物都充滿我的靈魂,∕你從萬物中浮現,充滿我的靈魂」。愛人在沉默時,「明亮如一盞燈,簡單如一只戒指」——燈是希望的象徵,戒指是愛的信物,心靈的溝通有時是無需言語的;愛人在沉默時,彷彿繁星滿佈的靜夜星空,她的靜默是「星子的靜默」,「如此遙遠而單純」地守候著他。可是愛人如果一直都不說話,還是會讓他覺得「遙遠而令人心痛」的,因為彷彿她「已經死去」,那意味著永遠的分別。這時只要她說出「一個詞」或給他「一個微笑」,就能讓他感到歡喜,因為這讓他真切地感覺到她並非真的死去。整首詩的特別之處在於略帶疏離感的抒情氛圍的營造,以及兩種情緒拉鋸——享受距離騰出的美感又擔憂真正分離的痛楚——所產生出的情感張力。「我喜歡你沉默的時候」,「你彷彿......」和「你遠遠地聽我說話」這樣的句法在詩中多次出現,使得此詩更具音樂性,是一首值得吟詠再三的戀歌。

【情詩為誰而作】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究竟為誰而作?詩人獨白的對象究竟是何人?這是許多讀者、學者、文學評論者和傳記作者相當感興趣的話題。聶魯達在他的回憶錄裡閃爍其詞地說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些詩篇所指涉的女子主要有兩位,或許可將她們稱作瑪莉索爾(Marisol)和瑪莉松布拉(Marisombra)。Marisol是西班牙文mar y sol的組合,意思是「海洋與太陽」,她是聶魯達在家鄉泰穆科西邊的薩維德拉港(Saavedra)度假時結識的女孩,彷彿是自森林蹦出的自然景物,有著薄荷的氣味,蕨類般的頭髮。他曾在潮濕的沙灘寫下兩人的名字,作成告示牌的形狀,公開卻又秘密地向世界宣告他們戀愛了。這段戀情在聶魯達到聖地牙哥讀大學之後還持續一段時間,一九二二到二四年間,聶魯達寫了許多封信給她,並在放假的時候回鄉探望她,而她也曾到聖地牙哥和他見面。不過,最後因為地理上的距離、社會地位的差距和女方父母的反對,他們的戀情沒能繼續。這樣的結果讓聶魯達傷痛不已,他久久無法忘懷她深邃的眼睛,烏亮的秀髮,黝黑的皮膚,開朗的笑容,以及她曾經帶給他的充滿陽光的歡樂和活力。聶魯達的密友泰德鮑姆(Volodia Teitelboim)在他所寫的《聶魯達:一本親密的傳記》中透露第3、4、7、8、11、12、14、17、20首情詩以及〈絕望的歌〉的靈感來源即是聶魯達稱為瑪莉索爾的泰瑞莎(Teresa Leon)——在《黑島的回憶》(Memorial de Isla Negra, 1964)裡,聶魯達稱她為泰露莎(Terusa)。泰德鮑姆說他鮮少讀到如此忠誠地懷念舊愛的詩作:「泰露莎,即使在遺忘中也是無法抹滅的。」泰瑞莎在與聶魯達分手之後,始終珍藏著聶魯達寫給她的那些訴說思念、愛戀與苦楚的情書;二十五年之後,她才與一位小她二十歲的打字機修理技師結婚。聶魯達第二十首情詩裡的名句或許也正是泰瑞莎的內心寫照:「如今我確已不再愛她。但也許我仍愛著她。∕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

  另一位聶魯達稱為瑪莉松布拉的女孩本名為艾兒貝蒂娜(Albertina Rosa Azocar),是聶魯達在聖地牙哥讀大學時的同班同學。Marisombra是西班牙文mar y sombra的組合,意思是「海洋與陰影」。從聶魯達給她取的名字可知她的個性特質和瑪莉索爾是不同的;她內向沉默且帶有幾分憂鬱的氣質。他們一起上法國文學、法文文法和拉丁心理學等課程,下課後聶魯達時常送她回到她與哥哥所寄宿的住處。由於她和聶魯達都來自智利南部的省份,因此在九月和十二月學校放假時,他們通常一起搭火車到聖羅森多,然後在各自返家。但是一年之後,艾兒貝蒂娜聽從父親的安排,轉學到家鄉羅塔(Lota)附近的康塞普西昂(Concepcion)大學就讀法文課程,聶魯達則仍留在聖地牙哥。兩地相隔三百哩路,聶魯達只能拼命寫信,用文字抒發心中的苦悶、孤寂和想念。然而,艾兒貝蒂娜往往隔很久才回一封很簡短的信,而且時間越隔越久,信件越來越短,到最後甚至全無回音。艾兒貝蒂娜的冷淡和冷漠並未澆息聶魯達對她熱烈的愛,在一九二一到三二年間,聶魯達總共寫了一百一十多封信給她。一九二七年,聶魯達被任命為駐仰光領事,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讓他感到空前未有的孤單和寂寞,對艾兒貝蒂娜的思念也因此更為強烈。他多次寫信央求她到仰光與他結婚,卻久久等不到她的回信,失望與憤怒的聶魯達在忍無可忍之下寫信要求對方銷毀他的信件並退還他的照片。後來有人問艾兒貝蒂娜在獻給她的情詩中哪幾首是她的最愛,她輕描淡寫地不作正面答覆:「最廣為流傳的是〈沉默〉那首。他寫過好幾首給我,但我已不記得是哪幾首了。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然而,在聶魯達所寫的幾本詩集裡,譬如《霞光之書》,《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和《地上的居住》,艾兒貝蒂娜始終佔據重要的位置。詩人的詩作風格改變了,但不變的是對逝去的愛情難以忘懷,或者是對真心付出卻沒有回報的愛的煎熬久久無法釋懷。透過文字,聶魯達得以釋放長年禁鎖在心靈鐘瓶裡的精靈,在詩歌裡找到救贖的力量。

  聶魯達在五十歲的時候說第3、4、6、8、9、10、12、16、19和20首是為瑪莉索爾(泰瑞莎)所作;其餘十首(即第1、2、5、7、11、13、14、15、17、18首)則是寫給瑪莉松布拉(艾兒貝蒂娜)的。時間會模糊或混淆記憶,聶魯達有時候說「灰色的貝雷帽」是瑪莉松布拉的,有時又將它戴在瑪莉索爾的頭上。或許這兩個女孩都曾戴過同樣的帽子,也或許這兩位青春期的戀人早在詩人心中融合為一體。六十五歲時,聶魯達還說第十九首情詩其實是獻給馬莉亞?帕若蒂(Maria Parodi)——他在散發著海洋和忍冬氣味的薩維德拉港所結識的另一名女子。聶魯達曾這樣回答一群渴望知道真相的聽眾:「我曾答應你們為我寫的每一首情詩提出說明,但是多年歲月已流逝。並不是我遺忘了任何人,而是你們能從我給你們的名字當中獲得什麼?你們能從某道霞光中的一些黑色髮絲中得知什麼?你們能從八月雨水裡的大眼睛得到什麼?我要如何向你們訴說你們所不了解的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坦誠相待,我從未說過一句不誠懇的情話,也無法寫出一句不真實的詩句。」誠如聶魯達所說,情詩為誰而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情詩裡所流露出的動人情意。我們應該感謝這些曾經出現在聶魯達生命中的女人,因為她們不同的個性特質讓聶魯達的愛情體驗如此濃烈,如此多姿,也讓聶魯達在日後頻頻回望這些記憶,並自其中汲取創作養分。

  年輕時飽受情傷之苦寫出《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的聶魯達對愛情未曾絕望,因此我們讀到了他在三十年後所寫的《船長的詩》(Versos del capitan, 1952)和《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Cien sonetos de amor, 1954)。在這些詩裡,愛情告白的對象不同了,寫作的風格不同了,面對愛情和生命的態度不同了,但聶魯達對愛情的浪漫與憧憬依舊年輕。

光與陰影並治的愛的共和國 陳黎?張芬齡
——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

  一九九五年上演的電影《郵差》,使拉丁美洲家喻戶曉的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變得舉世皆知。《郵差》故事內容講述流亡國外的聶魯達和義大利某小島上一名郵差之間的動人情誼。這位名叫馬利歐的年輕人,受僱為聶魯達的私人信差,也因此有機會結識詩人,進而走入詩的世界;聶魯達的詩作以及政治理念,像一根根透明的絲線,穿行於馬利歐的生活和思想,從此他的人生有了重大的改變。這部影片不但獲得了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的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也喚起了世人對聶魯達的懷念和興趣,更掀起了重讀聶魯達的熱潮。唱片公司出版的電影原聲帶裡,還特別加進十四首聶魯達的詩作,請到了史汀、瑪丹娜、茱莉亞蘿勃玆、安迪賈西亞等著名影歌星來朗誦。這十四首詩中,多半是情詩,透過聆賞,我們重溫了聶魯達情詩裡知性和感性的交融,愛之喜悅與現實陰影的追逐,以及美麗與哀愁的對話。

  聶魯達出生於智利中部盛產葡萄的鄉村帕拉爾,成長於智利南部的邊境小鎮泰慕科。童年時期,他最親密的玩伴是樹木、野花、甲蟲、鳥、蜘蛛。十歲時,他寫出了最早的詩作。二十歲,出版《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這些情詩在當時像流行曲調或諺語般被傳頌著。這本情詩集記載了年輕詩人的心路歷程,記錄了他與女人、與世界接觸的經驗,也記錄了他個人的慾望、激情、寂寞、內在疏離等諸多複雜的情思,有憂傷的回憶,有真情的吶喊,有情感的剖析,有深沉的哀嘆。

  《郵差》的背景應在一九五二年。陪著四十八歲流亡中的聶魯達,悠遊地中海島上的那位女士,是後來成為他第三任妻子的瑪提爾德.烏魯齊雅(Matilde Urrutia)。電影原聲帶裡影歌星們唸的詩,有三首出自《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作為始末的則是《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中的兩首(第27與81)。這本《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是聶魯達於一九五五至一九五七年間寫成,題獻給瑪提爾德的。

  聶魯達一生總共結婚三次。第一次是一九三Ο年,擔任駐巴達維亞領事時,對象是荷蘭裔爪哇女子哈根娜(Maria Antonieta Hagenaar)。二十六歲的聶魯達寫了一封家書告知他父親︰「我覺得她樣樣完美,我們事事快樂......從今起,你不必擔心你的兒子在遙遠他鄉會覺得孤單,因為我已找到一位將與我白頭偕老的伴侶......」這段婚姻只維持到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四年,聶魯達奉派駐西班牙,在馬德里結識大他二十歲的卡麗兒(Delia de Carril),彼此一見鍾情。卡麗兒的父親是阿根廷富有的牧畜者,她曾嫁給一位紈?子弟,過了一段荒唐糜爛的生活,遇見聶魯達時已是廣識畢卡索、阿拉貢等畫家詩人,政治嗅覺敏銳,機靈迷人,好客也好鬥的共產黨員。她很快成為聶魯達的導師,母親兼戀人。主動搬進他的家,鳩佔鵲巢,逼退原配。兩人至一九四三年始於墨西哥舉行了一項不為智利法律所承認的婚禮。

  聶魯達與瑪提爾德初遇於一九四六年智利總統大選期間,在森林公園戶外音樂會中因友人介紹而認識。聶魯達幾乎忘了這次邂逅,瑪提爾德卻對之難以忘懷。一九四九年二月聶魯達開始流亡,經阿根廷至巴黎,莫斯科,波蘭,匈牙利。八月至墨西哥,染靜脈炎,養病墨西哥期間再遇瑪提爾德。她原在聖地牙哥音樂院,後離開前往好幾個拉丁美洲國家作巡迴演唱,曾在祕魯拍過一部電影,在布宜諾斯艾瑞斯和墨西哥當電台歌手,最後定居在墨西哥,辦了一所音樂學校。輾轉重逢的詩人與歌手如是開始了秘密的戀情。為了與詩人在一起,瑪提爾德必須躲在暗處,隨聶魯達、卡麗兒夫婦作平行旅行。一九五二年的義大利之旅,讓兩人恣意地度過了一段愉快時光。在卡布里島,聶魯達寫作了詩集《船長的詩》,匿名出版於那不勒斯,這是對瑪提爾德愛情的告白,但出於對結髮多年的第二任妻子卡麗兒的情感考量,遲至一九六三年他才承認是此書作者。

  結束流亡的聶魯達返回智利後,有三處住所︰一在聖地牙哥的林奇街,與卡麗兒同住;一在聖地牙哥的普洛維登西亞(Providencia),為與瑪提爾德的密窩;一在聖地牙哥之北,智利中部太平洋濱的小村落黑島(Isla Negra)。黑島本為一未開發之地區,僅有三戶人家,一九三九年,聶魯達在此購了一間簡陋的面海的石頭房子,大發奇想,稱其地為「黑島」,但它既不是島,顏色也非黑色。他輪流與卡麗兒和瑪提爾德同居於此,居然不曾被卡麗兒識破,直到有一天女管家向卡麗兒透露實情,七十歲的卡麗兒遂毅然求去。一九五五年,聶魯達結束惱人的雙重生活,與瑪提爾德同住,一直到一九七三年他死為止。他們曾在國外結婚,但直到一九六六年十月才在智利舉行婚禮,完成合法手續。

  聶魯達與瑪提爾德曲折的愛的旅行,負載著光,也負載著陰影。《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出版於一九五九年,自然是他與瑪提爾德愛情的紀錄與信物。但比諸古典大師——譬如西班牙葛維鐸(Quevedo)、龔果拉(Gongora),義大利佩脫拉克,英國莎士比亞——所作,聶魯達的十四行詩大多未依循傳統骨架。傳統十四行詩對韻腳的講求,格律的設計,強化了十四行詩情感的密度與辯證的張力。聶魯達的十四行詩則每每鬆弛如一段散文,結構開放,思緒自然流動,發展。如他在書前獻辭所言:「我深知自古以來詩人們早就從各個面向,以優雅出眾的品味,為十四行詩營造出像白銀、像水晶、像炮火一樣的聲韻;然而,我十分謙卑地,以木頭為質料創作這些十四行詩,賦予它們那不透明的純粹物質的音響,傳送到你耳邊......」這些詩是木頭的,是質樸的,然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45677
  •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90

我想像我死了,感覺寒冷逼近我,
剩餘的生命都包含在你的存在裡:
你的嘴是我世界的白日與黑夜,
你的肌膚是我用吻建立起來的共和國。

頃刻間都終止了——書籍,
友誼,辛苦積累的財富,
你我共同建築的透明屋子:
啊,都消失了,只剩下你的眼睛。

因為在我們憂患的一生,愛只不過是
高過其他浪花的一道浪花,
但一旦死亡前來敲我們的門,那時

就只有你的目光將空隙填滿,
只有你的清澄將虛無抵退,
只有你的愛,把陰影擋住。



91

年歲像細雨般覆蓋著我們,
時間永無止境,愁容滿面,
一根鹽的羽毛碰觸你的臉龐,
一道涓涓細流噬穿我的襯衫。

時間分辨不出我的雙手
或者你手中捧著的一堆橘子:
生命以雪和鶴嘴鋤啄食
你的——亦即我的——生命。

我那已奉獻給你的生命滿載著
年歲,彷彿一串鼓脹的水果。
葡萄將回歸大地。

即便在那兒,時間依然繼續︰
期待著,雨點般落於塵土之上,
急切地想抹去甚至不存在的事物。

會員評鑑

4.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15/06/21
這本的翻譯實在叫人失望
對我來說,翻譯的作品是否忠於原作,忠實翻譯原作的意境非常重要
但有些句子成了翻譯者的創意改編
只好拿起筆,便利貼 ,估狗原文 一句一句的改.....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8/29
絕美的情感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8/10
花蓮詩人陳黎老師與其夫人張芬齡合譯的<聶魯達雙情詩>,我從去年春天看到今年夏天,還是覺得這本書讀不勝讀。
曾經有位系上的學長在看過我的部落格文章之後,表示我的寫作技巧極像聶魯達,當時的我缺乏對聶魯達的認識,所以非常的不以為然,在讀過<聶魯達雙情詩>之後,才大大的嘆服於聶魯達的天才,而自愧\不如。
<聶魯達雙情詩>,包括詩人二十歲成名的作品集-<二十首情詩與一支絕望的歌>,以及詩人年長之後為妻子作的情詩-<一百首愛的十四行>,成長在南美洲智利,後來以外交官的身分遊歷甚至流亡於歐洲、中國、俄國的聶魯達,以大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事物入詩,硬幣、星星、夕陽、樹枝、木頭、風車、月亮、池塘、波浪……,曾經為智利共產黨總統候選人的聶魯達不但是愛情詩人、大自然詩人、更是一位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大自然詩人,詩人其思想與詩歌的意象、創作技巧固然可佩,但是其一生以天才征服詩歌、致力詩歌與為詩歌獻身的精神,更為可敬。
聶魯達雙情詩在詩人陳黎以及其夫人的翻譯之下,以極為生動燦爛的中文呈現,筆者特為五顆星推薦!
(筆者為七年級自由寫手、手繪插畫家,設有無名小站部落格:我的青春文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