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小屋

小屋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是否願意深入記憶中最黑暗痛苦之處,尋找真正的愛與救贖?

★2008年全美最暢銷小說!
★亞馬遜網路書店逾3,000名讀者熱情推薦!
★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50週!暢銷超過600萬本!
★沒有歐普拉,只靠全民口碑相傳的實力大作!

  麥肯帶著三個心愛的孩子在暑假結束前到山上露營,開心的假期正要結束,卻赫然發現小女兒蜜思失蹤了!經過警方地毯式的搜尋,最後只在一棟山間小屋發現了蜜思血跡斑斑的紅色洋裝……

  事隔三年半,蜜思遇害的「巨慟」仍籠罩在麥肯心中。在一個郵差無法送信的暴風雪天,麥肯竟在自家門前的信箱中發現一封署名「老爹」的信,信中只邀請他週末到「小屋」碰面。「老爹」是麥肯妻子小娜對上帝的暱稱,而「小屋」則是他回憶中的至痛。這是某人開的一場惡意玩笑、殺害蜜思兇手的邪惡計畫,還是上帝真的送來了一封邀請函?

  困惑、痛苦與憤怒的麥肯,決定獨自踏上重返小屋的旅程。不料在那兒等著他的卻是……他在小屋到底遭遇了什麼事?這一切跟蜜思、「老爹」又有什麼關係?

作者簡介

威廉.保羅.楊(Wm Paul Young)

  生於加拿大一個傳教士家庭,幼年時隨父母至新幾內亞傳教,卻在當地遭到長期性侵,直到青少年時期返回加拿大進入神學院就讀時才停止。成年後移居美國,因為對保守的教會系統感到沮喪,加上幼年受虐的傷痛經驗,使他認為傳統的教會制度只會對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而決定放棄神職工作。之後他曾從事各種行業,包括保險、建築、創業基金公司、電信公司、承包商,甚至銷售食物處理器。

  威廉.保羅.楊一直有著寫作的習慣,但只是當做禮物送給朋友看看,直到他的太太力勸他為6個孩子寫下他對上帝的看法,以及內心經歷的療癒過程,《小屋》的初稿才得以完成。這本為孩子所寫的小書,原本只在一些好友間流傳,他的兩位好友鼓勵、協助他找出版社出書,卻遭到26家出版社拒絕。2007年,他們決定自己成立一家出版社來出這本書。他們只花了300美金宣傳本書,卻靠著口耳相傳,銷售持續上揚,創造一年闢500萬本的超級佳績!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至今仍熱銷不墜,持續引發話題與討論。全球已售出30國版權。

  《紐約時報》說:「艾克哈特.托勒或許有歐普拉的加持,但《小屋》卻靠著無數市井小民的口耳相傳,打敗了《一個新世界》。」

譯者簡介

陳敬旻

  蒙恩的基督徒,專職譯者。譯有《快樂,不用理由》《不抱怨的世界》《小島》《12個平凡女人勇敢逐夢的故事》等十餘本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戲劇所碩士,曾任編輯與教師。

 

推薦序

生命中的小屋
文∕彭蕙仙

  基督教信仰裡最難過的一關,有人說,就是「苦難神學」。《聖經》裡的每個人物,從〈舊約〉到〈新約〉,大抵都能找到讓人一望可知的意義,唯獨約伯,總是讓人不解,更讓人不忍:《聖經》作者形容約伯「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這樣一個好端媏的人為什麼後來竟碰到家破人亡加上破產的慘事,上帝到到底在幹嘛?

  兩千五百年來,已有無數人討論過約伯。不論是否有基督教的信仰,或多或少聽過約伯的故事,即使不從神學的角度,就從人生際遇或者甚至俗話說的「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的觀點,或者也思索過約伯的故事。而他的故事之所以能夠引發人們從未止歇的關切,並且成為基督教信仰裡的一個核心課題,有兩個理由:第一,每一個人的人生總不缺乏受苦∕吃苦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或大或小,或漫長或短暫,但不可諱言,「受苦」是許多人生命的共同語言。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有個婦人因兒子過世悲慟逾恆,向智者求取解痛之道,智者給了他一個小皮袋:「你去收集家裡從來沒有過死人的人的眼淚,裝在皮袋裡,這就是藥方。」婦人走遍千山萬水,卻找不到一個這樣的人,於是領悟到,原來人生裡,「失去」與「死亡」是如此普遍甚至尋常的課題,自己並不是惟一受苦的人;婦人因此走出了悲傷。

  約伯的故事之所以充滿張力的第二個理由是,我們都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至多加上一句安慰,「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種對善惡與人生境遇之間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的信仰,是維持人間秩序的重要動力,甚至是維持人對神的信賴的依恃。

  也因此,我們相信苦難終有它的意義。美國小說家索頓.懷爾德(ThorntonWilder)在《第八日》(TheEighthDay)描寫了一位好人和他的家庭無端遭害的故事。懷爾德並未對這樣的苦難提供解釋或者解脫之道,但提出了「織錦說」。一幅繡工美麗的藝術品,從正面看來,絲線各安其位、配色鮮豔,但若是翻到了背面,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絲線扭曲盤錯,有的長、有的短,顏色錯綜複雜。從背面看,這幅圖像簡直亂的毫無道理;但從正面看,每個打結、剪斷、換色的絲線,原來都有巧妙安排。

  受苦使得生命在另外一個層面上,有了更深刻、美麗與動人的可觀之處。這可能是這個故事嘗試要告讀者的事;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如同各條不同的繡線,在我們所不能理解的設計藍圖裡,我們彼此糾結,有時甚至還互相牴觸,但最終是成就了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

  然而,大部分的我們畢竟不是那位造物者、設計師,很難從宏觀著想,看的都是小小的局面:碰到這樣的事、吃這種苦頭,對我有什麼意義呢?最普遍的一個觀點就是「受苦使人謙卑,使人心柔軟」。我們不得不承認,一路坐著雲霄飛車往上騰升的人生確實容易使人傲慢並且心思粗糙,但吃過苦的人卻更容易放低姿態,對人生種種也更能包容寬厚。悲劇甚至讓我們體會到生命是多麼地脆弱,由此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這種認知的人相信,受苦是一種修復,既修復人性中的錯誤,也修復人際關係中的錯誤。

  各式各樣不同的解釋,目的都在於幫助人從人生種種苦難中走出一條路來。但是關於苦難,這些解釋還有一個不能處理的部分,就是「受害人」要拿「加害人」怎麼辦呢。即使我們能夠相信上帝充滿了慈愛與憐憫,相信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但是如果苦難有個直接的源頭,也就是造成苦難不幸的那個人,例如《小屋》這本小說中的那個連續殺人「魔」,難道這個人做這些可恨可惡的事也有什麼偉大的動機嗎?

  受苦的人或許可以咬切齒地「勉強相信」上帝並未「促成」不幸,祂只是「任憑」人類依自由自意志去做他想做的事,就好像儘管上帝告誡了亞當不可吃分別善惡的果子,但人類選擇要吃,上帝也由著去。這樣看,似乎上帝也沒有那麼可惡,但那個壞蛋傢伙就不同了,他做出這麼傷天害理的事,死有餘辜;他於受害者的受苦受難又有什麼啟發性的意義呢、憑什麼要受害者饒恕他?

  饒恕不是把可恨的人與可恨的事藏在閣樓裡,想辦法一輩子不要去碰;饒恕不是讓的確做過錯事的人得以脫罪;饒恕甚至也不是讓加害人與被害人從此可以手拉手、建立信任的關係。饒恕是讓對方可以和你一同站在上帝的面前;其他的,就交在上帝的手裡吧。

  當然,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除非上帝的愛介入再加上聖靈的動工,這樣的事幾乎不能成就,也因此,悲劇並不能提煉救贖,苦難,也往往成為隔離人更隔離神的、厚厚的牆;這牆硬厚堅實到甚至於可能永遠無法超越;牆的這一邊和牆的那一邊,俱是苦情。《小屋》想做的,是化解這堵牆。小說藉著一件凡人難以承受的慘案,和一樁常人難以相信的奇遇,循序漸進地從主角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一路舖陳到他後來的悲慘苦難,重點是引導他認識上帝的愛,以及上帝與他親密而獨特的關係。當故事來到了他如何面對兇手的部分,雖僅寥寥數語卻為整部小說帶出了不可思議的高潮,衝擊之大,讓人低迴再三。

  儘管這部小說裡的基督教信仰信息很明顯,但是其中對生命種種關係和際遇的深刻省思,卻是跨宗教的,毋寧說,這部小說為人類在苦難中的孤獨、困惑、憤怒與呼求,提供了一個清晰可信、誠懇欣慰的回應。或許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這樣的一個小屋吧。在那裡,曾有無法言說的至大苦楚向我們襲來,然而,就在那裡,我們也將會遇見言語不能形容的至深之愛,上帝的愛。

像神明一樣快樂
——關係與療癒的小屋之旅
文∕呂政達

麥肯錫:
好一陣子沒聯絡了,很想念你。
如果你想聚聚,下週末我會去小屋。
老爹

  等等,先別管老爹的身分,或者下個週末將要展開的神幻經歷,讀到這個邀請,請你設想成體貼的精神醫師或心靈療癒師,寄邀請給一位當事人或案主:「你最近心情不好喔,來吧,來談談吧。」就這個週末,暫別人間眾事紛擾,來談談困擾糾纏生命甚深的疑義。

  《小屋》除了浸潤在《與神對話》、《告別娑婆》的基督教義大眾敘說脈絡外,其實,整個幻現的歷程,就是一場典型的心理治療。許多心療案例裡,案主同樣也因親人遇害的悲傷際遇,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從此不再相信神的存在,從精神分析的鼻祖佛洛伊德以降,對這個議題從不陌生。佛洛伊德終身秉持無神信仰,但他在世最後一本著作《摩西與一神教》,雖仍維持神是神化後的人,卻多少可以讀出猶太教的出身背景對他的影響,佛洛伊德自己就引用了宗教對人的詮釋體系。

  去世於一九三九年的佛洛伊德,如果有機會閱讀《小屋》這部小說,肯定會拿著向讀者宣示:「我說的一點也沒錯,神只是神化的人。」在後實證主義氛圍裡,究竟是神照自己的樣子造了人,還是人照完美典範打造出神的樣本,始終是心靈科學與基本宗教教義的根本衝突。

  關於這個爭議,這部小說採取了現象學家胡塞爾所說的「擱置」立場,它讓神做人做的事:烘焙、烤餅乾、墾植花園、洗碗盤;同時也展現走在湖面、召喚死者和生者的夢境等神蹟。然而,各有宗教立場的讀者或許也可暫時「擱置」爭議,「還原」到作者要我們真正讀到的:對一位喪失女兒的父親,自我療癒如何成為可能?小說裡,神並沒有採用心智侵入、矯正或用藥,來改變麥肯的痛苦,採取的是傾聽、了解、相信、分享、幫助他辨清問題和建立關係,這都是現代精神醫師經常會使用的進路。讀者一定會感受到,其中,「關係」才是整部小說的精髓核心。正如聖靈沙瑞玉對麥肯所說:「你要尋找關係─—這是與我們同在的方法。」回答麥肯「你們是三個,還是同一個神?」,他們也說,這樣的位格,才能讓神擁有愛與關係。

  麥肯當然符合一個精神醫學案主、當事人或直接就稱為病人的標準,然而,我們何能讓全能的神走出天國,充當我們的精神醫師呢?找個線索,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寫道:「神能夠觀得存有全體,能夠包容存有全體,故而也能夠理解存有全體,因此,祂所看到的存有全體必然皆是美善的,是恰當的,是理所當然的:而且祂必定視『惡』為有限的產物,是在自私的觀點、自私的理解下所產生的後果。如果我們能在此意義下肖似於神,我們便也能夠走出一般普遍的理解,而會永遠不再責備、不再詛咒、不再失望、不再震驚。……這也正是所有的心理治療醫師們嘗試對待病人的方式。」人本心理學早就有將神喻比喻成心理治療的傳統,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在此理解下「肖似於神」?這部《小屋》,當然也是這層理解下的註腳。

  千萬不要浸潤在基本宗教的描寫裡,將「肖似於神」,當做多麼艱難的修行。馬斯洛用過「像神一樣快樂」的字眼,比如幽默、有趣、大智若愚、傻氣、遊戲、歡笑,皆是凡人所能達到,接近神性的存有價值。我邀請讀者在等一下將閱讀的章節裡,體會出作者在這方面的著墨,在老爹、耶穌、沙瑞玉的對待中察覺「像神一樣快樂」的特質。我們所得到的感想,將不僅是「神原來都在做這些事啊,一點也不稀奇」,而是較接近「神的快樂就藏在凡人的日常瑣事間,我們只從不這樣認為」。

  如果你還是以為,凡人的皮囊,皮囊附帶的七情六慾功能,是你最重要也唯一僅有的,請回到黑格爾的話語中歇息:「從永恆的眼光看來,每一件發生在天上和塵世的事,發生在神的生命和時間中所有事蹟,都是靈性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的奮鬥,最後他要讓自己和自己真正合而為一。」

  在自己心靈角落的「小屋」內,請善自歇息。

  晚安,祝你好運。

(本文作者為《張老師月刊》編輯總監)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461437
  • 叢書系列:Soul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當一個人宣稱自己和上帝共度了整個週末,而且還是在一棟山間小屋裡,有誰不會感到懷疑呢?這就是《小屋》的故事。

自從我和麥肯一起到鄰居家幫忙綑給牛吃用的乾草那天算起,我們已經認識二十多年了。從那時起,我和他便常常像時下年輕人所說的「廝混」在一起,共喝一杯咖啡──或者一杯滾燙的印度拉茶加豆奶。我們的對話有著一種深刻的樂趣,總是點綴了很多笑聲,偶爾也會留下一兩滴眼淚。老實說,我們年紀愈大,就愈常出去廝混。

他的全名是麥肯錫‧艾倫‧菲利浦,不過多數人都叫他艾倫。這是他們的家族傳統:男人的第一個名字都一樣,但大家都知道他們中間的名字,可能是為了避免一世、二世、三世或大麥肯錫、小麥肯錫等無謂的稱呼。這對辨識電話推銷員也很有效,特別是那些喜歡用跟你很熟的語氣稱呼你的人。所以他和他的祖父、父親,還有他的長子都有麥肯錫這個名字,但一般人都用中間的名字稱呼他們。只有他的太太小娜和親近的好友叫他麥肯。(不過我也聽過少數幾個陌生人對他大喊:「喂,麥肯,你在哪裡學開車的?」)

麥肯在中西部某處出生,是個愛爾蘭裔家庭的農場小孩,家規嚴厲,相信雙手勞動的價值。他的父親雖然表面上篤信宗教,但這位過分嚴格的教會長老卻是不為人知的酒鬼,尤其是不下雨、或太早下雨,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多數時候。麥肯絕少提到他,只要一提,他臉上的表情就會像退潮般頓時失色,僅留下暗淡無光的眼神。從他告訴我的幾個故事,我知道他老爸不是那種「一睡解千愁」的醉漢,而是惡毒卑鄙的「先打老婆再求上帝饒恕」的酒鬼。

事情的關鍵點發生在一場青少年信仰復興特會上,十三歲的麥肯錫勉強向教會牧師袒露了心聲。麥肯受到當時牧師呼召的感動,淚眼坦承他不只一次目睹喝醉酒的爸爸把媽媽打得不省人事,而自己卻從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幫助她。麥肯沒有料到的是,聽他懺悔的神職人員與他的父親在同一個教會服事,因此等他到家時,他爸爸已站在前廊等他,媽媽和姊妹們都離奇缺席。事後他才得知她們都被送到梅姑姑家,好讓父親能毫無顧忌地教訓這個逆子何謂尊重。他被綁在房子後面的大橡樹上將近兩天,每次他爸爸恍忽醒來、放下酒瓶,就會一邊念著聖經經文、一邊用皮帶鞭打他。

兩週後,當麥肯終於能再抬起腳走路時,他乾脆動身離家出走。但離開之前,他在農場的每個酒瓶裡都下了劇毒。然後他從外面的小屋旁挖出一個小錫盒,裡面裝了他所有的寶藏:一張全家福照片,每個人都因直視太陽而瞇著眼睛(他爸爸站在一邊沒有加入)、一張一九五○年路克‧伊斯特(1)的菜鳥棒球卡、一個裝有約一盎司「我的印記」(他媽媽唯一搽過的香水)的小瓶子、一團毛線球和兩根針、一小架銀合金美國空軍F—八六噴射機,和他的畢生積蓄──十五塊十三分美元。他溜回屋子,在父親又喝醉躺著鼾聲大作時,把一張紙條塞入媽媽的枕頭下,上面只寫著:「希望有一天您能原諒我。」他發誓再也不回頭,而他也辦到了──只是為時不久。

十三歲根本還不算是個大人,但麥肯的選擇不多,而且適應得很快。關於之後那幾年的事,他說得不多。那段時間他多半待在海外,在世界各地工作,寄錢給外祖父母,再由他們轉交給媽媽。在某個遙遠的國度,我想他甚至在某種恐怖的衝突中拿過槍;自我認識他以來,他就極為痛恨戰爭。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二十多歲時,他終於在澳洲的一家神學院落腳。上夠了神學與哲學的課之後,麥肯回到美國,與媽媽和姊妹們取得和解,然後搬到奧瑞岡州,在當地認識並娶了娜內特‧山繆爾森。

會員評鑑

4.5
35人評分
|
3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6/05/03
這是一本關於愛跟饒恕的書,各種意義上,它都是一份禮物。

主題是關於愛、連結、關係,它解決了我一些疑問,看到書中主動提起這些難解的題,我甚至為作
者緊張,擔心他的回答讓我失望,雖然,這也許不是一本為我寫的書,但我仍希望這是為我寫的,讀到這些問題時,我想,我喜歡它前面的部分,也希望我能喜歡它的全部,要討厭一本喜歡了一半的書是很痛苦的,幸好,它沒有讓我失望,每次重看都有新的驚喜。

書中有許多場景想起來就像天堂一般,那些光線七彩、斑斕的色彩、美好的一團亂,我嚮往著,真正的天堂應該美好更甚百倍吧。

一直記得書中的一句話:“不是每條路都通向我,大部份的路哪裡都去不了,但是我會走遍每一條路來找到你。”

愛是動詞,神說,愛是動詞。

真正的好書讓我讀到不僅僅是作者的思緒,更是讀到我自己的生命,希望能有更多人被觸動,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至少,也許你會想要一讀?

展開
user-img
5
|
2014/05/28
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書,不管你相信什麼宗教,都很適合讀這本書!我本身不是基督教徒,接觸到這本書正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一開始我覺得這本書的宗教色彩太鮮明,但繼續看下去後,讓我想通也看開很多事情,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但我們往往把大部分的時間耗在無法挽回或不可預知的事情上,“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把書還給圖書館之後,我馬上自己去買一本!無論看幾次,每次都讓我有不同的啟發。
展開
user-img
5
|
2014/01/19
我以為,看書的話,只有在<聖經>才能遇見上帝。但這本<小屋>,打破了我的想法。
「如果祢是神,為什麼祢要…/為什麼祢不…」這類我們心裡常問的問題,書中的主角直接幫我們問了。
原本猜測自己會因沒耐心看太多字而讀不下去,沒想到是曾一度看到一半太過感動,而必須暫停一下等待視線從模糊變回清晰。
這本書,能"觸摸你的眼睛",讓你"看見",你的宗教裡的那位神,和你信仰中的那位神;也能幫助你重整你心裡的"花園",讓你發現自己。
展開
user-img
5
|
2013/06/26
我從小就是基督徒,自認對聖經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神與人的關係有更深刻的體會,也明白自己過去的信仰有多麼幼稚。閱\讀的時候,數度痛哭流涕,即使未曾經歷過「巨慟」,卻在這個過程中,體會真正的愛、寬恕、與治癒的力量。真心推薦給每一位基督徒,《小屋》絕對能讓你重新認識信仰、認識神、認識自己。
展開
user-img
1
|
2012/04/05
我一開始以為這本書是懸疑小說,畢竟開場一個爸爸尋找失蹤的女兒,但看下去之後發現這是一本探討「宗教」與「心靈」的書籍。如果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看了,很容易會覺得這是一本傳教的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蓋亞2024★國際書展新書展|譚劍《復仇女神的正義》、星子《乩身II 3》全新上市!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