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趁著年輕去流浪

趁著年輕去流浪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0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2009年度百大】愛書100人:吳耿禎

    文/吳耿禎2010年11月01日

    吳耿禎 / 藝術工作者 亂迷 推薦品1 舞鶴是我衷心喜愛的文學家。一路至今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每一本都值得一看再看,都是台灣文學重要的里程碑。《亂迷》第一卷,文字一貫濃濃稠稠又有音響效果的詩意語言,國語與閩南語的讀字參插,全書沒有標點符號,交疊建構家族史與歷史,書寫人性的極低 more
  • 什麼原因讓我們非得流浪不可?

    文/巴比路2009年05月27日

    流浪? 流浪的感覺是什麼? 為什麼要去流浪? 當我們每個人都坐在辦公室裡、房間裡、馬桶上想這件事的時候,一定很難想像流浪是什麼東西。或者說,當人們冠冕堂皇地談起人都該趁年輕瘋狂流浪才不枉青春時,我們會想說為什麼非得這樣不可。舒適的床鋪,溫暖的熱水澡,24H便利商店有什麼不好;又或者是 more
 

內容簡介

流浪,會寬闊一個人的視野,會增強一個人成事的能力。

.每個年輕人都該看的一本書。
.林懷民說:年輕人逐夢的勇氣,落實夢想的毅力,是社會進步重要的本錢。
.安藤忠雄說:一個人迷失在異地:孤獨、掙扎、喘息、吶喊,並能夠在一瞬間做出判斷存活下來,便是生為一個人所特有的潛能,便造就了這人。

林懷民吹起了流浪的號角,
年輕的心勇敢出征,
去放空、去學習,去奉獻,去挑戰自己,
流浪歸來,培養出對付自己的能力,甚至什麼也不怕了……

  「流浪者計劃」為社會撒下一道耀眼的陽光,喚醒了一顆顆沉睡在深處,渴望流浪的種子,以一種驚人的力道,飛蹦而出。

  這不僅是一群年輕人「獨自流浪的體驗」,還是一本「心靈深度之旅」。書中,你可以細細咀嚼,如何透過一個人的流浪,和自己對話,並從「自我追尋」中,走向「社會關懷」,進而思索「自己的歸屬」要落在何處。

  倘若一個人活著,是不斷打破內在的牢籠,接受挑戰。那麼,年輕時的出走流浪經驗,會帶給你影響,是你一輩子的養分。因為你去過,好奇度會不斷增加,會不斷享受到累積的東西。趁著年輕去流浪吧!

【流浪宣言】

  .一個人總需要時間與空間,來面對自己的靈魂。流浪可以有千百種理由,但行動是唯一的需求。──王瑋廉(雲門第一屆流浪者)                    

  .流浪的目的,是要訓練我們像水一樣的柔軟,滲透進每一片浪跡的大地,汲取養分,進而成長茁壯。──許育榮(雲門第二屆流浪者)

  .你出走開始跟自己獨處。你於是在沈默中看見自己呼出有顏色的空氣。出走的目的其實就是體驗自己。──王世緯(雲門第四屆流浪者)      

  .我始終相信,生存於高山冰雪環境是考驗生命韌性與意志最純粹之地,因為這裡沒有比認真呼吸重要的事。──林乙華(雲門第五屆流浪者)

作者簡介

黃淑文

  台灣師大地理系畢業。任職國中教師7年,作品獲台灣省創造思考教學優異獎。

  89年起請育嬰假,從照顧兩個孩子還原自己。94年辭去國中教師工作,在報章雜誌寫作。作品見於文化淡水、張老師月刊、人本教育札記、讀者文摘、講義雜誌、台灣主婦聯盟月刊、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刊物。著有《最長的辭職信》。

  目前是台灣主婦聯盟「綠主張月刊」審稿委員。

 

目錄

〈推薦序〉流浪,讓人發現自己             嚴長壽
〈推薦序〉看到台灣的另一種力量           施振榮
〈前言〉出走與回家                       林懷民
〈一〉開啟生命真正的流浪--訪鄭宗龍
〈二〉聽見生命最原始的呼喚--訪吳耿禎  
〈三〉流浪回來,什麼都不怕--訪吳欣澤
〈四〉流浪,走向自己最深的內殿--訪謝旺霖
〈五〉在大師身上看見親人的影子──訪王瑋廉
〈六〉找到生命的原鄉--訪傅子豪
〈七〉跨向生命的更高階段--訪柳震東 
〈八〉逼自己去一個不想去的地方--訪劉亮延
〈九〉漂泊的靈魂,歸屬何處?--訪雲門「流浪者之歌」僧人王榮裕

【附錄一】雲門「流浪者計畫」歷屆獲選者
【附錄二】雲門「流浪者計畫」獎助辦法
【附錄三】台灣各地鼓勵流浪的相關活動

 

推薦序

流浪,讓人發現自己
嚴長壽

 
  在一個作夢都沒想過的人生際遇中,我在出社會沒幾年就實現了以職業領隊的身分出國旅行的機會,如今想來我絕大部分的人生學習大多與旅行有關,也因此更希望鼓勵年輕人能夠為了實現自己的夢,勇敢的走出去,好的經驗是學習,壞的經驗也是學習。好壞冷暖之間,點滴自在心頭。

  對我而言,流浪是一件奢侈而浪漫的事。朝五晚九的工作,忙得沒有時間度假的行程安排,怎得空閒流浪?如果說流浪是一種心境上的放空、眼界上的刺激,或許我那大大小小的旅行經驗差堪比擬。在一次次的旅行中,藉由與國際友人的接觸以及親身體驗異國的文化與風情,似乎總在與異己的對照中,發現自我更為內在不易察覺的部分。或許旅行與流浪一樣,最終都是一種自我追尋的過程。

  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之下,年輕人未經世事就已世故老成,他們或許不清楚真正的方向與內在的渴望在哪,就早已在世俗與他人所期待的道路上循序漸進。「無災無難到公卿」或許是一種無知的幸福,但總有一天,當陷入孤獨、無助之境,被迫重新審視最內裡的自己之時,或者手足無措、或者退縮逃避。看著書中幾位年輕的創作者,及早發現教育體制所給予個人的不足之處,無寧使流浪這件事,更顯出非凡的意義。

  感謝懷民的發起,我深信,無論年輕人選擇去奉獻,去挑戰,或者只是去放空自己,「雲門流浪者計畫」將會是台灣年輕人最重要的生命推手。流浪,讓人發現自己。 

推薦序

看到台灣的另一種力量
施振榮

  「流浪者計畫」緣起於二○○四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老師榮獲行政院文化獎,當時林老師為了鼓勵年輕的藝術家勇於「出走」,到海外實踐自己的夢想,於是將獎金捐贈給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成立了「流浪者計畫」,資助這些年輕人去海外流浪。

  從第一屆來申請「流浪者計畫」的年輕人身上,我看到了他們追求夢想的勇氣與執著,也對於他們勇敢「出走」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去實現夢想感到佩服,這些年輕人在極度有限的資源下流浪,體驗完全不同的人生經驗,並在汲取經驗後回到台灣,更有自信地繼續實現夢想,讓人看到台灣的另一種力量。

  基於認同「流浪者計畫」的理念,我所捐贈成立的智榮文教基金會決定自第二屆開始長期贊助「流浪者計畫」,希望能繼續林老師的理想,並鼓勵及協助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到海外去流浪,我也相信這些年輕朋友在海外學習成長後,在回到台灣後將會挹注更多的力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此次「趁著年輕去流浪」書中訪問了九位曾經參與「流浪者計畫」到海外流浪的年輕人,分享他們的流浪經驗,每位流浪者的流浪經驗或許不盡相同,不過由他們分享的故事中,都可以令人深刻感受到出走,原來反而是要去找到生命最初的原點,在流浪的過程中,逐步找回內心的自我。

  其實「流浪」是需要勇氣的,在我印象中,我第一次離家去「流浪」,是在高中的時候,當時我以準備大學聯考到台北補習為名,母親也充分地信任我,就讓我獨自一人到台北,那時我還去看了四國五強籃球賽及亞洲鐵人楊傳廣,還到台北圓山的兒童樂園去玩,前後流浪了一個多月,且這次的獨特經驗一直很深刻地留在心中。

  我相信有機會參與「流浪者計畫」的年輕朋友,這樣的流浪經驗對其一生的影響,也將是段刻骨銘心的回憶,從勇敢出走,一個人獨自到陌生的地方流浪,去學習新的事務,可能是這一輩子原本都沒機會去做的事情,過程中也可能充滿不確定、孤獨、挫折與挑戰,只為實現年輕時的一個夢想,而義無反顧地去流浪。

  我相信在台灣有許多對未來充滿夢想與期待的年輕人,我也希望藉由這個計畫,可以繼續幫助更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勇敢踏出這一步,勇於實現自己的夢想……

前言

出走與回家
林懷民

  一九六九年九月,我初到美國讀書。在舊金山機場看到通往全球的航班表: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斯德哥爾摩……

  那是個驚嚇的啟蒙經驗。世界如在眼前,地理課本的地名,原來是真的可以去的城市!

  那年五月,搖滾樂、大麻、性愛,五十萬人大聚會的伍茲塔克音樂節,震動了全球的年輕人,而我來自戒嚴的台灣。一年多以前,巴黎、東京、紐約、柏克萊,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在台北,我衷心崇拜、曾在明星咖啡廳仰望的作家陳映真被警總抓走,寫作圈子的朋友私下轉告,不知所措,也有人徹底避談。

  可以這麼說,到了美國,我才開始走進世界。

  七○年聖誕假期,我從讀書的艾荷華,一路候補機位,用學生票旅行,混到西岸。忘了如何抵達太平洋高速公路的一個水族館。我第一次看到海豚,樂得張開了嘴巴。

  看完海豚戲球,我對著太平洋的落日發呆,轉頭才發現人全走光了。到了館外,停車場是空的,也沒公車了。天色昏沉,我只能在路邊橫著大姆指等便車。

  一位長髮嬉皮讓我上他的車。弄清楚我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不知要往何處去,便安靜地說:「那麼,到我家過一夜吧。」

  睡到半夜起來上廁所,只見起居室五六個長髮男女安靜坐著,看了我一眼,沒說話。房間裡有印度線香的味道,也許都吸了大麻,一屋寂靜。我回房繼續睡。第二天早上,另一個長髮嬉皮順路把我在公路邊放下。我橫起大姆指等車。

  七二年,我打工存了錢,經歐陸返台。紐約到盧森堡的學生包機每人九十美元。在阿姆斯特丹,我根據手上的「每天十元遊歐洲」,找青年旅館過夜,也睡過公園,認識了人就一起去玩。

  有一個人要去巴黎,我改了行程和他同行。他找到幾個朋友,一起混了幾天。吃飯,大家湊錢買幾條麵包,幾瓶便宜紅酒就打發了一頓。這些來自各國的背包族,有人初抵巴黎,也有人要離去,大夥兒就在便宜小酒館為隔日要啟程的朋友送行。喝得太晚,第二天爬不起來,誤了車程,因此晚上再度送行,喝到凌晨……

  在巴黎認識的瑞士青年要去葡萄牙、西班牙,邀我同行。到了葛那達,他要去摩洛哥,我的中華民國護照要等上一個多月才能取得簽證。從此我一人獨行,去義大利和希臘。

  在羅浮宮、在烏菲茲美術館我第一次感覺到「顏色」。從希臘的天空和愛琴海,我終於知曉藍色有無限的層次和變調。在日內瓦,我看到一本美麗的畫冊,那是我第一次認識敦煌壁畫。

  通往曼谷的學生班機由雅典起飛。才走進世界,又得回到窒息戒嚴的台灣;觀光尚未開放,一般人收入極少,我不覺得自己還有機會出國,躲到廁所狠狠哭了一場。

  沒想到我竟然一次又一次出國,頻繁的程度使我想起機場和坐飛機就要自閉地憂鬱起來。跟雲門出國是工作;十次九次,演完第二天必須離開;沒有主辦單位可以大方地讓三四十個人不演出,住旅館。

  一九八八到九一年,雲門暫停的三年,我隨心所欲地跑來跑去。背起包包,住十元美金的民宿,我去了印尼、菲律賓、尼泊爾和印度。

  印度!許多人怕去印度,因為髒亂和貧窮,因為火車飛機從不準時。這些,正是讓我一再回到印度的理由。生了兩回氣後,我有了「頓悟」:即使慢上七八小時,火車一定會來。我放心地在火車站讀了一本又一本平日沒時間讀的書。人生可以不必急吧,我終於擺脫時程表!

  印度的燥熱飛塵,天天在街頭上演的生老病死,為我曉示生命的本質。我也去過恆河畔,看到骨灰灑入河中,焚燒一半的殘屍逐波而下,下游的印度信徒面不改色地掬起「聖水」,仰頭吞下。生死有界,流水無痕。我驚悸而感動。

  不知不覺,去了九次印度。印度安頓了我。毛躁起來時,閉眼想起聖牛踱步的火車站月台,流水悠悠的恆河,心就靜定一點。我開始覺得雲門的工作不是磨難。得失心淡了以後,作品慢慢成熟。

  一次次的出走,孤獨的背包旅行,讓我看到許多山川和臉孔,見識到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背後共通的人性。旅行為我打開一扇扇門。回了家,我閱讀,追尋曾經碰觸過的文化,關心去過的國家,遠地的戰爭彷彿也與我有關。更重要的是:離開台灣,隔了時空的距離,台灣,還有在台灣的自己,變得特別的清明,因而逐漸培養出對付自己的能力。

  台灣解嚴二十多年,但是,我們仍然容易陷入島國的自閉,陷入消費主義的迷障。我懷念六七十年代年輕人沒有特定目的的貧窮旅行。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出走。

  二○○四年,我把行政院文化獎的六十萬獎金捐出來,成立「雲門流浪者計畫」,承蒙許多朋友,特別是施振榮先生和他的夫人葉紫華女士,以及吳清友先生、嚴長壽先生,熱心支持,使這個計劃可以持續進行。五年間,四十一位年輕朋友在「流浪者」的獎助下到亞洲各國學習,去奉獻,去挑戰自己,或者,只是去放空。

  台灣受了太多西方影響,對於近鄰的亞洲文化缺乏認識,我們希望年輕朋友去紐約、巴黎之前,先到亞洲看看。我們要求流浪者單獨旅行:一個人走才能增加與當地人互動,確保和自己對話的機會。我們也期待旅行的時間不低於兩個月:希望他們可以完成緊張、興奮、疲累、挫折與重建的幾個階段才回家。

  常有人問,對「流浪者」有什麼期待。我們祝福他們帶著新的視野,以及對自己的新觀點,重返台灣的生活。如此而已。

然而,事情的發展讓人喜出望外:

  第一屆的謝旺霖書寫鐵騎西藏高原的《轉山》成為二○○八年誠品中文書籍排行榜第二名的暢銷書;簡體版在大陸「火紅」。

吳欣澤透過演奏與CD,以西塔琴豐富台北的音樂文化。
劉亮延的「李清照私人劇團」新作不斷,令人驚豔。
鍾權的紀錄片在公視、在大陸播放。
吳耿禎的現代剪紙這兩年來,成為台北眼亮的風景。
薛常慧的伊朗之旅,促成台灣與伊朗紀錄片的交流。
楊蕙慈去廣西學蠟染,回來發願募款,要為當地瑤族孤兒蓋一所小學。
盧銘世持續在全國推廣種樹,綠化台灣……

  「流浪者」的旅行只是他們生命的逗點,沒有這趟旅行,他們的才華與熱情一樣會燦爛開花,但因為有過這番交會,我們沾染了年輕朋友圓夢的喜悅,也以他們的成就為傲。

  二○○八年,雲門穿針引線,七位「流浪者」到四十所學校,分享他們旅行的經驗,參與的學生高達兩萬五千人。有些學校因而企劃了「小小流浪者計畫」,鼓勵學生進行島內自助旅行。二○○九年,十位「流浪者」接棒,到七十所學校演說,繼續擴大青少年的視野。

  年輕人逐夢的勇氣,落實夢想的毅力,是社會進步重要的本錢。而告別年輕多年的我,因為這個計畫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勵。工作膠著苦悶之際,遙想張子午騎著自行車穿越哈薩克、俄羅斯、土耳其,直至葡萄牙大西洋海邊;林乙華到尼泊爾參加喜馬拉雅山登山訓練;陳乃綺辭去台大醫院研究員工作,「捐出」八個月,到柬埔寨和寮國,參加當地登革熱的衛教、防疫的活動;輔導台北遊民多年的楊運生在日本深入觀摩遊民輔導機構的運作;我的世界變得寬闊,對自己的沮喪感到可恥,因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聖經》裡,浪子的故事以落魄的浪子回家,得到父親寬容的擁抱作結。紀德的〈浪子回家記〉顛覆了《聖經》的道德教訓:回家的浪子,幫助弟弟離家出走。

  出走。回家。再出走。我希望看到一代代人不斷出走。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751566
  • 叢書系列:自信人生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6.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開啟生命真正的流浪- -訪鄭宗龍
每個人的心,就像一棵樹,必須找時間靜下來修剪,讓它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看過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的人。一定忘不了主角悉達多,堅持流浪出走的那一幕。

流浪之前,悉達多是一個「優秀,卻不快樂」的人,他常質疑父親,懷疑什麼是神?他的靈魂變成一隻箭,總是指向婆羅門。
有一天,悉達多決定離開家園,尋找生命的答案。但,父親不答應。
悉達多堅定的站在黑暗裡,雙臂橫盤胸前,一動也不動。他的父親心中則充滿著憤怒、憂慮、恐懼,與悲哀。三個鐘頭,四個鐘頭過去了,悉達多的雙膝開始顫抖,但眼睛卻依舊望向遠方。他的父親竟發現自己的兒子變的「既高大,又陌生」。

最後,父親因為「愛」 ,而決定「放手」。父親說:「去吧 !如果你找到幸福,就回來把幸福的秘訣告訴我。如果你找到的是幻滅,你也回來,讓我們再一起去向神獻祭。」

不管是找到幸福,還是幻滅成空,靜靜守候的家人都張開大手,擁抱疲憊的旅人歸來,這是何等動人的畫面!

赫曼‧赫塞的作品總以鄉愁和流浪為主題。他在「悠游之歌」訴說自己對流浪的渴望:「如果還有些渴望存留著,就是:我想再有一對眼睛,再有一個肺,伸在草地上的腿再長一點,我希望能變成巨人,把頭枕在阿爾卑斯山峰頂的積雪,躺在羊群之間,腳尖拍濺著下面深湖的水……」

他認為,悠遊是必須有的。他總覺得「生命在身內戰慄,在舌尖上,腳跟上,欲望裡,苦痛裡……」。

他想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使「靈魂成為流動的東西,復原到千百種形態」。


‧透過流浪,與自己對話
和赫曼‧赫塞一樣,「總是努力追尋,卻總是不滿足」的流浪者鄭宗龍,是雲門舞集2特約編舞家。正因和赫曼‧赫塞書中的主角一樣,曾經叛逆、離家,充斥著不喜歡和現實妥協的「浪子性格」,他特別擅長用舞蹈來展現生命底層的欲望矛盾和掙扎。

鄭宗龍說:「國中的時候,我離家出走,走的越遠越好。但這次流浪離家,越走越遠,卻是為了回家。」他的「流浪者計畫」是環繞大半個印度半島,透過獨自旅行自我放逐、與自我對話。

他娓娓道來「從叛逆的少年,走向舞蹈創作」的心路歷程:「從小,我就很有主見,小三就為自己的好動,選擇舞蹈班。上了國中,因對課業沒興趣,終日在街頭鬼混,無知的想要展現自己的『勇氣』,跟著別人帶著安非他命『耍帥』而被警察逮捕。」
被捕前,他抓著母親為他求來的護身符,不斷的懺悔:「神啊!可否用你的力量,像錄影帶倒帶,回到那時候。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不會再做那種事。」

生命,是不會等人的。只有記憶,才會不斷的倒帶、折磨、鞭瘩,直到我們願意接納自己,用新的眼光重新詮釋過去。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生活風格、飲食、旅遊、親子教養】2024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