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孤女尋親記

孤女尋親記

  • 定價:200
  • 優惠價:918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6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法文原名《En famille》,1893年出版,英譯本《Nobody's Girl》日譯本《家□□娘》與德、意、俄、西文等譯本相繼出版,暢銷百餘年。1978年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為《□□□□物語》,將本書的故事與形象,再度傳遍全球。1979年台視播出中文配音版《小英的故事》,掀起台灣之後數十年的日本卡通風潮。

  本書女主角小伶聰明伶俐,雖沒受過正式教育,卻能通法語與英語,有著超乎年紀的創意和判斷力,而且謙和有禮、進退有據、活潑熱情、多才多藝。小伶之所以不見容於當時歐洲主流社會,是因她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則是遭到法國人歧視的印度人。小伶的祖父不承認這段異族婚姻,所以他們一家三口在外流浪十多年。

  小伶在父親死後,隨著母親趕著驢車、橫越歐洲大陸投靠遠在法國的祖父;但母親在抵達前,就因一路困頓而去世,臨終時殷殷叮嚀,即使找到祖父,也一定要等到對方自願付出關愛後才能相認。當她歷經艱難,抵達祖父的城鎮時,才知道祖父是一個極富裕卻失明的老人,她到祖父的工廠擔當女工,慢慢的接近祖父。

  小伶在困苦的流浪生活裡,能在河邊小屋自力更生,用野苺自製果醬、做衣服、做鞋子、做湯匙;在隱瞞身分進入祖父的工廠後,又能與同事合作無間,一步步地被主流社會接受,最後更幫助祖父建立員工托兒所,創造出更具競爭力、管理卻更人性化的企業,是現代青少年奮鬥向上、獨立自主的典範,因而流傳百年、至今不衰。

本書特色

  暢銷百年 讀者上億 經典卡通《小英的故事》原著。

  *本書是十九世紀法國作家赫克特.馬羅的名著,1893年一出版立即轟動,不但榮獲「法蘭西學院獎」,還迅速有了英、德、俄、西、日等十餘種不同文字譯本,暢銷百餘年。

  *1978年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為〈世界名作劇場〉系列《小英的故事》,將本書的故事與形象傳遍全球的大功臣。1979年台視引進播出中文配音版,掀起台灣日本卡通風潮。1999年於大愛慈濟台再次重播,再引爆台灣「懷舊卡通」之風潮,更是成為台灣五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

  *本書由名作家李家同專文導讀,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更推荐本書為「最具生命教育功能的小說之一」。

作者簡介

赫克特.馬羅(Hector Malot,1830~1907)

  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的小村莊,父親是律師,由於希望兒子繼承事業,便將馬羅送到巴黎讀法律,但馬羅卻愛上了文學。不久,他的第一部小說《情人們》出版,開始在文學界展露頭角。

  馬羅的小說多以十九世紀末期,剛經歷工業革命與現代化洗禮的歐洲階級社會為背景,藉故事主人翁的奮鬥經歷為主軸,談到當時資本主義的功利競爭與階級對立、帝國殖民主義、種族歧視等社會陰暗面;但他的作品並非僅是消極的批判,藉由故事主人翁的努力,也提出了解決之道。因此他的小說是寫實的社會教材,卻也是最經典的勵志故事。

  馬羅一生總共完成了七十多部小說,專門寫給青少年看的讀物有《苦兒流浪記》(卡通「咪咪流浪記」原著)、《孤女尋親記》(卡通「小英的故事」原著)及《羅曼.卡布里斯》等,其中又以《苦兒流浪記》與《孤女尋親記》最受歡迎。

 

想要別人愛你,就要先愛別人

  十多年前在一次演講後,很意外的接到文經社邀我寫序的書稿,因為我與他們原本並不相識。那本書就是台大教授張文亮的《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張教授不僅介紹了這位僅有小學學歷的科學家,在科學史上的偉大成就;更以基督徒的觀點,來紀錄法拉第的高尚人格。我看了後很感動,立刻為這本書寫了序,至今也常向學生與社會大眾推薦。

  後來我又替文經社寫了南非武官卓懋琪的《真愛》,與更生團契黃明鎮牧師《繫滿黃絲帶的老橡樹》等書的序,因此也更認識了這家出版社。雖然他們並不是隸屬於教會的出版社,但由於社長與編輯都是基督徒,所以常出版一些富有基督精神,卻不說教、也不傳教的傳記或小說,透過淺白的文筆與精彩的情節,在不知不覺中把良善與激勵的種子,遍灑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這次接到文經社寫序的邀請,剛開始也有點驚訝,因為這本書是十九世紀的法國小說家赫克特.馬羅(Hector Malot)的名著《孤女尋親記》(En famille)。很多人即使沒看過這本書,也可能看過改編成日本卡通的《小英的故事》。但我了解文經社出版的方向,相信這本書的內容裡,一定有他們以基督徒的角度,認為有不得不出的理由,所以我又看了一遍。

  《孤女尋親記》的角色與情節,看過卡通的讀者應不陌生。小伶的父親是一位流浪攝影師,帶著母女巡迴各地。父親死後她隨著母親趕著驢車,橫越歐洲大陸投靠遠在法國的祖父;但母親在抵達前,就因一路困頓而去世。臨終時殷殷叮嚀,即使找到祖父,也一定要等到對方自願付出關愛後才能相認。當她歷經艱難,抵達祖父的城鎮時,才知道祖父是一個極富裕卻失明的老人,她到祖父的工廠擔任女工,慢慢的接近祖父。

  小伶在困苦的流浪生活裡,能在河邊小屋自力更生,自己做衣服、做鞋子、做湯匙;甚至做釣竿釣魚、採野莓做果醬。在隱瞞身分進入祖父的工廠後,又能與同事合作無間,一步步地被主流社會接受,最後更幫助祖父建立員工托兒所,創造出更具競爭力、管理卻更人性化的企業。在台灣,大家把這女主角的奮鬥經過,當成經典的勵志故事;但在大陸,很多人因作者將當時法國小鎮人民生活歷歷如繪,視為寫實的社會教材。

  我再次讀了這本書後,因為年紀、經驗與信仰,又有了不同的「亮光」。尤其是在主角小伶之外,從另外兩位書中人物身上,我有了更多不同的體會。

  .

  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師雷格先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博士、密里蘇打大學的講座教授,他是一位視障者。這些年來,我在任教過的大學裡,也與許多視障學生積極互動。有趣的是在《孤女尋親記》裡,除了主角小伶之外,另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小伶的祖父,這位雙眼失明的視障企業家比爾法蘭,他顛覆了我們對視障者積非成是的刻板印象。

  比爾法蘭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大富豪,馬羅克爾鎮的七千個居民,都是直接或間接靠他創辦的工廠維生。書裡描寫他的創業過程是這樣的:「那位努力奮鬥的麻布商人比爾法蘭,在三十五年前,就在這裡開設工廠。當時村人們都以為,那是一件愚蠢的投資,大家都預料他早晚就要破產。可是他不但沒有破產,反而發了財。起初只是一蘇一蘇(法國幣制裡最小的單位),後來竟是幾百萬幾百萬法郎了。」

  比爾法蘭在事業上的堅忍專斷,使他成為最成功的企業家;但他這種倔強頑固的個性,卻讓自己與家人都吃盡了苦頭。他的獨生子愛德蒙(小伶的父親)與他鬧翻了,被他派去印度採購原料,結果又因兒子的婚姻問題,雙方斷絕聯絡十多年。書裡藉著小伶朋友羅薩麗的口中說出:「比爾法蘭先生本來想叫他和裴卡琳小姐結婚的,裴卡琳小姐是本地的望族。即使用幾百萬法郎造了一所豪宅,作為愛德蒙先生新婚時的禮物,還是沒有用,因為愛德蒙先生不願把他的印度妻子(小伶的母親)丟下,回來另娶裴卡琳小姐,於是又和他的父親鬧起來了。所以至今他還是流落在外,毫無消息。」

  比爾法蘭在與兒子分離十多年後,雖然事業擴展得更順利,但身體健康卻越來越差,終於雙眼失明。但他顛覆了眾人的想法,靠著智慧與意志力,透過姪子、外甥與經理三個人間的「恐怖平衡」,依然牢牢掌控著工廠。羅薩麗在對小伶介紹比爾法蘭的豪宅時說:「這麼大的屋子,只有比爾法蘭先生一個人,其他十幾個都是僕役,而且園丁和馬夫還住在外面平房裡。據說他的外甥和姪子,都想住進去,但他不答應,他情願獨居。因此他們只好住在工廠附近的老屋裡。比爾法蘭先生今年已經六十五歲了,雖然他的錢幾輩子也用不完,但是依然不管晴雨寒暑,每天都到廠裡來。」

  比爾法蘭在失明後,想找回分離十多年兒子,他刻意避開對他財產有野心的姪子、外甥與經理,找了懂英語的小伶住進家裡,幫他與印度的神父聯絡,找尋他兒子的下落。他告訴小伶說:

  「你到了這裡以後,一定聽見人家講過不少的壞話。事實是這樣的,我現在的生活太苦了,比廠裡最窮困的工人還苦。有了錢沒有健康是一種負擔,這擔子在我的肩頭上壓得太重。每天早晨,我就想到有七千個工人,都要靠了我的工廠而生活,我必須替他們設法,給他們工作。如果我失敗了,就會有許多人要受困、挨餓,甚至死亡。為了他們,我必須為我手創的事業繼續奮鬥。這是我的快樂,也是我的光榮!」

  .

  除了小伶失明的祖父以外,書裡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小伶的母親瑪莉.都麗山尼。她是說英語的印度人,從她結婚證書上記載的姓氏「都麗山尼」來看,應該是位英國人與印度伊斯蘭家族的混血兒。雖然在書裡開始五分之一時,就因貧病交迫而去世了,但她臨終前交代小伶的遺言,成了貫穿全書最重要的精神。她是這樣說的:

  「你到了馬羅克爾,不要抱什麼奢望……孩子,你要記住,你沒有權利向他們討什麼恩惠的。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靠你一個人的力量。記得……想要別人愛你,就要先愛別人……你一定可以的……怎麼會有人不愛你呢……?你的苦日子很快就會結束了……」

  那句「想要別人愛你,就要先愛別人」,其實就是出自聖經裡耶穌對眾人所說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小伶的父母雖然是在天主教堂裡結的婚,但可能是因種族、家世與背景等因素,一直被比爾法蘭厭惡,兩夫妻因而帶著小伶奔波流離、週遊各國,卻又彼此扶持、不離不棄。在比爾法蘭尚未知道小伶的身分時,還對著小伶斥責她是「娼妓」,他們祖孫間有這樣的對話:

  「據您看來,他肯拋棄他的妻子和女兒嗎?」

  「他沒有妻子,他也沒有女兒。我沒承認,他就等於沒有結婚。」

  「你愛你的兒子,希望他回來;那他也一定愛他的妻女,不願意丟掉她們。」

  「父親和女兒之間,是用不到眷戀的。反正那女孩子不久就會成年,她可以帶著我給她的妝奩出嫁的。他一定會回來的。人生不只是為了感情,還有別的許多重要的事呢!愛德蒙到印度去時,我的產業還沒有這麼多。他必須回來管理我所掙的這份財產,沒有別的事可以阻礙他。」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或許你會歡喜那個您公子也喜歡的女人,何況菲爾德斯神父不是說她的性格很好麼?」

  「我已經對你說過了,我不會承認她們。那女人已經把我的兒子奪去了。我恨她,我甚至恨她的女兒。沒有她們,我的兒子早就可以回來了。」

  從這段對話裡能看出小伶祖父的偏執,卻也能看出小伶母親的智慧,所以她臨終前提醒小伶,到了馬羅克爾鎮,也不要貿然去認親,她叫小伶等著,等著祖父來認識她、相信她、愛她、依賴她;否則就如比爾法蘭所說,他只想用一筆錢打發孫女出嫁而已。小伶母親是個有愛卻也有智慧的女子,就像耶穌叮嚀門徒的:「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所以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

  .

  《孤女尋親記》的時空背景,雖然距今已一百多年了,但當時法國社會裡所出現的貧富差距、種族歧視、宗教對立、恃強欺弱等問題,今日也依然存在。小伶來到法國時,因為衣衫襤褸,想用身上僅有的一個佛羅令(奧匈帝國貨幣,因該國勢微,出現大量偽幣)為母親買藥,店家竟然拒收。後來她賣驢子換來的五法郎,買麵包時也被黑心的店家搶去,還誣賴小伶是用偽幣的騙子。小伶的錢被搶之後,差點餓死在路上。

  面對這樣的不幸,小伶比任何一個人,都有資格抱怨、懷恨,甚至對抗、報復這個社會;但小伶母親臨終前的那句話,為她建立了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先不管別人怎樣待你,只要相信「想要別人愛你,就要先愛別人」,苦日子很快就會結束了。小伶最後果然軟化了原本頑固偏執的祖父,找回了祖孫間的天倫之樂。

  更可貴的她不僅將愛用在自己的親人朋友上而以,當鎮上發生火災,死了三個無辜的孩子時,她藉機鼓勵剛經歷喪子之痛的祖父(那時還只是她的老闆),也能出席喪禮,日後還興辦托兒所,避免這種悲劇再次發生;還繼續興建醫院與員工宿舍,改善工人的生活環境。

  小伶的樂觀、獨立、智慧與愛心,值得青少年學習。尤其是她將自己度過的苦難,化成對眾人的祝福,更是我們經歷困境時的榜樣。我很喜歡這樣的經典名著,也希望「想要別人愛你,就要先愛別人」這句名言,能夠藉著這本書的流傳而永遠傳承下去。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635571
  • 叢書系列:文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