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

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透過原住民的眼睛觀察 真正了解原住民的內心世界!
☆全新內容!18開版本視覺大驚豔!
☆大量珍貴圖片插畫 全方位展現原住民生活

  綜觀當代多民族的發展路徑,各族群的抗拒、威脅與社會轉型,當中牽涉了不同性質社會的、區域的文化系統之定義與建構。

  雖然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生態知識,可以被理解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卻少有真正的認識各族群之文化建構、自然性質的機會。

  本書嘗試提供一個「原住民的」、「客觀的」角度,讓國人除了能夠在在特定時間點,以觀光旅遊的心態,參與原住民族的部族活動之外,更能深入了解原住民族的文化與價值觀。

作者簡介

王嵩山

  台灣澎湖人。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博物館研究所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曾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展示組。

  已出版原住民社會文化研究專書包括:《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灣原住民與人類學》。《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過去就是現在:當代阿里山鄒族文化形式的社會建構》。《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鄒族》。《台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物、社會生活、人:泰雅人的物質文化之研究》。《原住民的藝文資源:台中縣泰雅人的例子》。《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大洋洲的人、文化與自然》。

 

目錄

第一章 人族的文化旅程
第二章 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資產
第三章 自然環境的知識體系
第四章 多樣化的生產、交換與消費型態
第五章 建立領導與追隨的不同原則
第六章 儀式、信仰與社會
第七章 文化形式與族群藝術
第八章 再現多民族文化的挑戰

 

推薦序

知識的霸權與反智──王嵩山《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

  最近這幾年有關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介紹的書籍,較以往的確有明顯增多的趨勢;觸及的層面不但多元,參與寫作的人也不再限於學術界,更多民間和原住民本身的作者著書立說,呈現活潑、多樣的面貌。不僅如此,大眾媒體、網路和娛樂圈,迅速塞進大批訊息,從歌壇、影壇、文壇到舞台,原住民議題的內涵,早已跳離傳統人類學所能掌握的範疇。愈來愈多的人不禁要追問:當代人類學對台灣原住民的研究,到底還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多元表達所引爆的知識解放,當然有它不同層次的意義和影響,其挑戰的範圍也不單只是一般所謂的學術霸權,它同時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體系提出了具有拆解力的質問,涉及知識本體的問題。或許受到當前族群政治氣氛的影響,學術界對原住民研究所面對的新形勢,或迴避、或虛與委蛇、或完全撤守,始終還未正面交鋒,形塑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對話環境。正因為這樣,資訊大量的湧現、流通,固然為我們的原住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視野和主體性內涵,但它同時也讓我們對原住民的認識陷入空前的戰國時代,並且逐漸有「反智」的傾向。愈來愈多的人因而也不禁要追問:到底什麼才是趨近真實的訊息?我們要如何去捕捉原住民較清晰的面容?

  我認為王嵩山教授的這本新著《台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正是對上述兩種追問的具體回應。做為一個人類學家,王教授不但長期參與鄒族的文化復振運動,且對博物館嚴密的知識分類與處理程序有著豐富的反省經驗;這都促使他有能力實存性地認真面對原住民文化社會變遷的現實,同時又能從系統的角度有效處理知識的整合問題。副標題為「人族的文化旅程」,突顯做為「人」而不是「番」的原住民,具有和一般人一樣的能動性,可以對快速變遷的文明做出適當的回應。王教授敏銳地從文化資產、自然環境、分配與交換系統、生產與消費型態、儀式信仰與新的政治組織原則、藝術形式的因襲與創造等知識框架,以變遷適應為軸心,綜論原住民文化社會的各個方方面面,既照顧到原住民傳統知識的本質,又能注意到其變動的現實;既尊重原住民主體性的訴求,又能維護學術追尋客觀普遍性知識的信仰。王教授結語中提到:

  「台灣原住民的人類學研究指出,我們不但必須通過原住民知識本質的深刻認知,更必須通過特殊的社會關係策略所主導的協商活動,藉以增進文化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正確的掌握原住民知識在維護台灣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的角色。」

  這便是造就王教授這本書不同於其他概論性書籍的奧秘所在。我們或許不必全然接受他所有的論點和分析,但是他顯然在我與他者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學術與政治之間,為我們演示了「通」、「變」間一場成功的辯證性對話。接下來的問題是:當前仍熱心於主體性論述的原住民知識精英,將如何避免淪入反智的深淵?應該是另一個無法迴避的課題。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作者序

  需要有多久的時間,才能對原住民族文化掌握充分的認識?需要有多麼接近,才能獲得生命親切的熟稔?需要何種文類的深描,才能揭露文化動態的真相?需要何種型態的實踐,才能落實基本的人文關懷?

  1978年盛夏,穿越中橫、首途花東,一路上與古老神秘的史前遺址、阿美族豐年祭文化衝擊遭遇。人族的處境與多樣化的社會文化面貌,從此啟發我的知識與情感。三十二年轉瞬,本書是對於前述探問的部分成果,源起是一個演講。

  1999年,我接受朱敬一院士的邀請,參與國科會第一屆「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營」的課程。課程結束之後,共催生了27本改寫自演講內容的專書。本書即脫胎自臺大出版的《臺灣原住民與人類學》。本書出版之後,全數進入各公私立學校、圖書館的書庫,沒有再版的計畫。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有追求原住民文化知識的同好,垂詢何處可購買。去年,遠足出版社呂學正執行長看過內容,覺得本書有獨特的文化關懷、也有應該和社會大眾分享的知識基礎,建議重新編輯出版。

  十一年前一場與年輕朋友的對談,五年前講稿擴充成幾萬字的文章付梓,如今又有一個新的面貌。期望延續時任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陳東升教授當年全力促成出版的目的:「對於高中生與一般大眾對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媒介,也對提升臺灣社會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素養有些貢獻」。

  從純文字的書稿變形為圖文並茂,我要感謝林建享、陳翼漢、洪昇平、林芳誠、溫欣琳、黃凱蘭、劉憶諄、撒古流.巴瓦瓦隆、遠足出版社,提供精彩的圖像。此外,非常感謝遠足出版社呂學正執行長與同仁們的專業編輯。

  成書之後,很自然的想索序於孫大川兄。雖然知道他在原民會的政務倥傯至極,但缺了他序言,不免像文化旅途少一盞明燈。只好厚顏相邀,掄巨椽之筆點睛,實在銘感五內。

  最後但非最少的謝忱。內子莊世瑩,向來參與我的創作,樂此不疲。本書因此有她不凡的識見與細膩的校正,免於讓我自曝其短。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731563
  • 叢書系列:遠足台灣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 Part1
‧ 游耕的特性:模仿自然系統的生產方式

進入現代社會前的臺灣原住民族,採取「山田燒墾」、「刀耕火種」、或稱為「游耕」的耕作方式。這種盛行於熱帶雨林的耕作方式,具有幾個基本特性。首先,考慮在不同土地的輪耕,甚於考慮施行不同作物的輪種。其次,以焚燒的方法來開墾耕地。第三,耕作時不施肥、不用獸力,人是這種農業型態中僅有的勞力來源。為了使地力自然恢復,在短期的工作之後就必須經過長期的休耕。耕耘中所使用的農具,為形制簡單的掘棒和小鋤。由於運用簡單的、就地取材、用火烤硬的掘棒和小鋤,這種不用犁與獸力的種植方式也被稱為「園藝栽培」(horticulture)。整個游耕的循環周期分為:擇地、砍伐、焚燒、耕作、休耕、再擇新地等五個階段。這種農業方式的土地的擁有,常常超出實際家族成員之所需。廣大的土地上,可供種植的地力往往可在十年到二十年之間自行恢復。游耕式的農業經營在熱帶雨林地帶被認為是效率高、且與生態保持平衡的適應方式。

以研究印尼文化出名的美國人類學家葛慈(Geertz)便指出:14從生態而言,游耕農業最特殊的積極特色,就是它可以「整合於原先已經存在的自然生態系統架構之中」,而當其形成真正適應時,又協助維持住既有的結構。葛慈認為:雖然任何類型的農業,都試圖努力改變某種生態系統,以增加流向人類一方的能量,但水稻梯田藉著大膽地「再建自然景觀」,以達成這項任務。相較之下,游耕農業則只是技巧地「模倣自然系統」。不同的資源,可能為不同的團體所擁有,也可能在社會階層中屬於單一的群體。原住民運動團體曾動員原住民菁英份子與部落住民,向國家提出「還我土地」的訴求。在這個單一的運動之中,實際上卻隱含著多樣化的土地所有權型態。

‧「還我土地」隱含多樣化的土地所有權型態
由於集體知識、文化理解和社會實踐的差異,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土地所有權及其運用型式,不的族別之間的確存在很大的差異。

黃應貴的研究(1984)便指出:倍受各個原住民族群重視的狩獵的場所,有可能屬於氏族,也有可能屬部落所共有、同氏族或同部落的人只有使用權。比方說,北部族群中泰雅人的獵場屬於獵團,父系氏系群擁有農田。賽夏人的獵場雖亦屬於獵團,不同的是由地域化的亞氏族擁有農田。達悟人的獵場為聚落所公有,父系世系群擁有農田,漁場則屬於漁團。阿美人與卑南人的會所掌管獵場與漁區,農地由氏族經營。至於在布農人的例子中,獵場屬於氏族,旱田則由家庭所擁有;但布農人的家庭不同於家族,其成員不一定具有血緣、姻緣關係。換言之,家庭並非親族單位,而是社會生活單位。至於漁場,因傳統布農人不熟悉捕魚而未加以利用,所以未為社會中的某一團體所擁有。

在觀念上,鄒人的家族有被視為主幹的「本家」及被定義為分支的「農作之家」的分別;後代子孫結婚之後,便在田地建立日常生活的家屋,但每年主要節日得要回本家參與儀式活動。所以鄒人的每一個本家,往往包括許多農作之家,而且形成世系群的組織,日常生活則以各自農田上的家為活動領域。與鄰近的布農人不同,鄒人對於在山溪中捕魚有極高的興趣,因此在某一流域中劃分出嚴整細密的河段漁場,由世系群共同嚴格的管理。

排灣人與魯凱人階層社會的習慣裏,平民負擔耕作農田的工作,而且是由其長嗣來繼承。平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權,土地實際上為貴族所有。平民是因其與貴族團主的「從屬關係」才可以使用該土地。作為貴族的團主,有義務提供其團民生活所需之土地,否則這平民就有可能轉而依附其他的團主。部落中的團主一定具有貴族身分,而貴族又分成好幾級。任何一個貴族本身都有自己的包含獵場與農田的土地,是土地與漁區等生產因素的所有者,但只有領導的團主能將土地分配給平民使用,其他的貴族則沒有這種權威。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