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 定價:720
  • 優惠價:964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57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七篇論文,內容涵蓋由地下考古發掘出來的漢畫像與鉛釉陶;古代中國的墓葬空間與圖像;討論傳統中國畫,特別與文人畫有著密切關係的圖像與文字互動表現模式;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色考察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以及中國近代初期的展覽會。

  本書脫離概括式的綜合敘述,走入各種主題剖析的專論。七篇論文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目前藝術史學界的多元與深度。讀者將發現更多方法論的反論與思考,典範的追求,價值觀的顛覆,以及新出土考古資料的解讀與新藝術史觀的建立。幾位作者都努力引導讀者深入觀察現象,與研究對象直接對話,耐心分析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撲朔迷離,嘗試理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實面貌。

作者簡介

顏娟英(主編)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1972)、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1975),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碩士(1979),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1986)。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8月~),國立臺灣大學、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5~)。

  研究藝術史主要分為中國與臺灣兩個區域。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在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研究。博士論文:〈唐長安七寶臺佛教造像〉。著有《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998)、《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2001)等專書14冊,論文四十餘篇,書評、翻譯等其他專文五十餘篇。

  曾獲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2002年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98年臺灣教授臺灣筆會年度十大好書獎。

 

目錄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導言∕顏娟英

邢義田
漢畫解讀方法試探──以「撈鼎圖」為例
一、漢畫寓意解讀的方法:回顧和反省
二、寓意解讀方法的新思考
三、從一件有「大王」榜題的撈鼎畫像說起
四、棄鼎得仙——為「撈鼎圖」進一解
五、解釋的限制:代結論

謝明良
中國早期鉛釉陶器
一、中國鉛釉陶起源問題
二、漢代南方鉛釉陶器——從區域比較觀點的省思
三、魏晉南北朝鉛釉陶器及其有關問題
四、結語

林聖智
中國中古時期的墓葬空間與圖像
一、前言
二、中古時期墓葬圖像概觀
三、墓道
四、葬具
五、墓室屏風畫
六、結語

陳葆真
中國畫中圖像與文字互動的表現模式 203
一、前言
一、漢代表現歷史故事的圖畫模式
三、六朝時期表現文學作品的繪畫模式
四、唐宋時期表現詩意的繪畫模式
五、宋代以後表現詩書畫三絕模式的發展
六、結論

嚴守智
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
一、專制王朝、正統經史與繪畫藝術
二、帝王、宮廷畫家、僧侶及文人的合作與競爭
三、復古運動與中鋒渴筆風格
四、三友百禽與花園山水
五、明代職業畫家與文人畫家的創造
六、繪畫集大成論
七、晚期文人繪畫的困境
八、結語

石守謙
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
一、前言
二、10世紀以前的山水形象
三、荊浩與10世紀山水畫的初變
四、行旅山水與宋初士大夫之參預
五、林泉之志與北宋中葉的山水畫
六、11世紀後期至12世紀前期的帝國意象
七、瀟湘煙雲與貴游士夫的江湖山水
八、13世紀的宮苑山水與皇室觀眾的詩情
九、結語

吳方正
中國近代初期的展覽會——從成績展到美術展覽會
一、問題的展開——展覽會的相關條件
二、學校成績展覽的開端——城東女學的例子
三、學堂教育的展覽形式——由樂賢會擴張到游藝會
四、教育品展覽——商品與教育成績的雙重性
五、與工商展覽結合的成績展覽會
六、決定性的一躍——成績展覽會的質變
七、南洋勸業博覽會——從實業價值檢驗美術與圖畫
八、臨摹——快速的圖像複製與改變視覺習慣的附加作用
九、結論

 

  幾年前,史語所同仁注意到2008年10月22日是史語所創所八十周年,希望做一點事情來慶祝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幾經商議,我們決定編纂幾種書作為慶賀,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史新論》。

  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思潮有重大的變化,史語所同仁在開展新課題、新領域、新方向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為了反映這些新的發展,我們覺得應該結合史學界的同道,做一點「集眾式」(傅斯年語)的工作,將這方面的成績呈現給比較廣大的讀者。

  我們以每一種專史為一本分冊的方式展開,然後在各個歷史時期中選擇比較重要的問題撰寫論文。當然對問題的選擇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總是牽就執筆人的興趣,這是不能不先作說明的。

  「集眾式」的工作並不容易做。隨著整個計畫的進行,我們面臨了許多困難:內容未必符合原初的構想、集稿屢有拖延,不過這多少是原先料想得到的。朱子曾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我們正抱著這樣的心情,期待這套叢書的完成。

  最後,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主編、參與撰稿的海內外學者,以及中研院出版委員會、聯經出版公司的鼎力支持。

王汎森 謹誌
2008年10月22日
史語所八十周年所慶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238372
  • 叢書系列:中研院叢書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6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導言

當文稿底定,這本新書逐漸成形時,作為主編除了深感榮幸,我也不由得有幾分感慨。藝術史學在臺灣仍然是一門新興的學問,設有相關科系與研究所的大學屈指可數。令人欣慰的是,藝術史學能夠兩次參與大型中國史套書出版計畫。從1982年出版《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形》(以下簡稱《美感與造形》)到讀者手上這本《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以下簡稱《美術考古》),見證了臺灣的中國藝術史學研究重大變化。《美感與造形》當初的論文篇名,就我所知,是事先決定的,每位作者分配到一個文雅而抽象的標題,如「鬼斧神工」、「胸中丘壑」等,實際內容則由副標題說明,如「雕塑的藝術」、「宋元的繪畫」,這些文字當然也是出自總編或主編的巧思,而非作者的裁量。當年雖然忝為作者之一,我並不清楚執筆者名單如何決定,只當作接到「光榮的任務」,拼命在短短的期限內完成,事前事後都沒有機會和其他作者或主編討論,也沒有審查或校稿的餘裕。當時除了主編郭繼生已獲得密西根大學博士(1980),暫時任教於臺大,其餘作者或為博士候選人,或為碩士生,更有多位在故宮工作的年輕學者,年齡都不超過35歲或更年輕,頗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姿態。如今這本新書的作者群涵蓋兩個世代,平均年齡高了許多,而且儘管先後有別,均在國外取得博士,幾乎都在大學任教或中央研究院內任職。這樣的名單並非事先刻意安排,只能說如實地反映了目前臺灣藝術史學的生態。本書作者擁有充分自主權,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專業研究興趣,擬定撰寫論文的題目與內容,但必須接受嚴格學術審查。

《中國史新論》這套書的構想由史語所所長王汎森提出來時,比我資深的石守謙正好外調至故宮博物院,筆者硬著頭皮再次當作「光榮的任務」接下來,但有一個條件,只負責編輯工作,不參與寫作。我的想法是讓更多年輕學者參與,故而最初作者名單涵蓋兩個旗鼓相當的世代,在同一本書內互相對話、輝映。只可惜有多位作者在此長期的研究、寫作過程中,或因為個人因素,或因為嚴格的字數限制與最後期限要求而決定退出。這些遺失的珠玉是原本最值得期待的年輕世代學者,格外令人遺憾與感慨。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陳芳妹、王正華、沈雪曼等藝術史學者最初即規劃在本套書內其他主題發表,更直接與歷史學者切磋。總之,由於主編能力所限,這本書無法代表目前活躍於臺灣海內外的中國藝術史學者全貌,只能期待不久的將來由年輕世代主導另一場大集結的精彩表現。

幾年前,筆者在類似的情況下,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美術與考古》(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此書共收錄14篇論文,匯集臺灣藝術史學界老中青三代14位學者自選代表性研究成果,文章首次發表年代涵蓋1969年至2004年。我曾在序文依循這些文章的輪廓與作者的脈絡,回顧35年來臺灣的中國藝術史研究發展。這雖然未必是完整的全貌,但至少清楚交代了歷史性發展過程,有興趣讀者可以參考。

《美術考古》這本新書七篇論文都是最新的成果,更能反映目前學界研究的多元與深度。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美感與造形》有多篇通論,也有如斷代史的體裁,而《美術考古》則脫離概論式的綜合論述,走入各種主題剖析的專論。讀者在本書將發現更多方法論的反省與思考,典範的追求,價值觀的顛覆,新出土考古資料的解讀與新近代藝術史觀的建立。幾位作者都努力引導讀者深入觀察現象,與對象直接對話,耐心分析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撲朔迷離,嘗試理解背後的真相。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