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

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8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父與女的文字同盟──楊照《我想遇見妳的人生》

    文/居樂斯2011年08月19日

    我想遇見妳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訪問當天,楊照甫拿到熱騰騰、剛出版的新作《我想遇見妳的人生》。隨著作者翻開書頁,從報紙專欄連載到集結成書,書裡增添了這對父女家庭生活的照片:從孩子成長重大事件的記錄,到日常不過的生活隨手拍;跟在照片下方的圖說,祝福般向書中女孩溫柔說話。透過鏡 more
 

內容簡介

  詩人王爾德曾說:「在惠斯特的畫出現前,倫敦沒有霧。」他強調,通過惠斯特的畫,人們才真正「看到」倫敦的霧。

  用同樣邏輯,楊照指出,大部分的我們不見得「看到」台灣真正的面貌,反而要透過文學創作,我們才能看見社會、看見歷史。於是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在沒有文學之前,這裡其實沒有社會,也沒有歷史」。

  楊照曾形容,「小說是表演的魔術,詩是固執得有點天真的煉金術,而散文卻和讀者們活在同一個空間裡」。在《霧與畫》中,他不只談論了小說、詩與散文,更拉開時間的縱深,從五○、六○年代的反共文藝、現代主義文學,到七○年代的「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還有八○年代的浪漫轉向,一直論及九○年代的代表作家。

  楊照更橫向論述不同的文學類型,不論是歷史武俠、愛情羅曼史,亦或是大河小說、成長小說,從陳映真、林懷民,到張愛玲、朱天心,再到葉石濤、鍾理和,描繪了戰後台灣文學這塊豐美場域。

  在這本書中,楊照卸下公共知識分子的沉重武裝,走下滔滔不絕的講堂,回歸最單純的創作者,回歸最簡單的自己,誠懇地面對自我、面對作品、面對文學,寫下最誠實的文學評論與文學觀察。

  他強調,藉由對文學史的理解,可以洞悉作品與作品間的對話、互文關係,並將作品置回其產生的時代與社會,更能明確地察知作品在文學中與現實中的時間的位置。本書的寫作時間跨越二十二個年頭,涵蓋過去出版的《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二書,可謂楊照文學評論的代表作。

  楊照的文學史觀,在本書中完全展現。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兼總主筆、「News98」《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面對未來最重要的50個觀念》、《理性的人》。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

  個人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

 

推薦序

文學史的逐夢與築夢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一、豐沛的書寫能量與豐富的知識容量,建立了楊照鮮明的發言位置。進入一九九○年代以後,他不僅在歷史、文學領域據有極大版圖,也在社會批評方面發出極具分量的聲音。他是台灣當代不可或缺的公共知識分子,撐起一支雄健的筆,既干涉政治現實,也指向文學世界。不同文體的經營,不同思維的建構,彰顯一個積極介入的騷動靈魂。他不甘沉默,是因為價值混亂的家國不容許他沉默。不停書寫,不停發聲,使他更加熟悉這個海島所負載的歷史重量,並且也更加容易撥開歷史迷霧背後的文化流動。他對自己所面對的社會瞭若指掌,因此他投槍式的文字也從未虛發。

  他的文學批評,頗受文壇與學院的注目。由於辛勤閱讀,他已被公認為是一位雜食主義者。無論是詩、散文、小說或理論,都置放在他閱讀的行列。他的小說食量,更具龐大胃口;從現代小說到鄉土小說,從歷史小說到女性小說,絕對是飢不擇食。毫不間斷的閱讀,逐漸形成他個人特有的審美原則。他與學院派最大不同之處,便是從未誤用或是濫用文學理論。楊照的文字乾淨,思路清晰,不掉書袋,不帶夾槓,直指每位作家的思維核心。在這個講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基礎的文本閱讀似乎漸漸遭到遺棄。在學院裡,往往可以看到一篇冗長的論文只集中探索一篇小說,只因其中加掛許多文學理論的車廂。但是,在楊照的筆下,閱讀大量小說之後,他只寫成一篇篇精練的評論。

  二、楊照的文學評論,最具特色之處便是帶有強烈的歷史意識,這自然與他的專業訓練有密切關係。不過,他並不耽溺於歷史考據,而是偏向於編年式的觀察。他採取的批評策略,無非是以貫通(Comprehensive)的方法切入文學作品。所謂貫通,是一種「懂」的範式;那種懂的層次,絕對不是停留於表面或是片面的理解(Understanding),而是對作品的全面掌握。對一位個別作家,楊照並不滿足於一篇小說或一冊專書。他要上下求索,既熟悉作家的早期風格,也明白作家的當下成就。讀他的書評可以化為享受,就在於他品評一冊專著時,往往情不自禁地旁徵博引,使讀者發現作家藝術成就的歷史根源。他還經常買一送一,甚至附贈二三。讀完一篇書評,讀者會忍不住去探尋作家的其他作品。

  楊照的批評方法,必然是以大量閱讀為基礎。他的方法,接近我長年以來所提倡的「全集式閱讀」。也許都是學歷史出身,從事文學批評時,不免帶有鮮明的時間感。但是,楊照特別出色的地方,便是汲汲於尋找作家的時間座標。他不偏好特定的作家,對於作家的朋輩及其前後世代,總是不辭辛勞進行比較對照。由於從不偏廢,他對一個時代的思潮,一個世代的風格,常常較諸坊間書評家還更能掌握。

  他的文評確實已具有史筆的意味,在台灣文學研究日漸興盛的現階段,經常受到學界的注意。他的評論往往比學術研究的速度還要快,新書出版未久,幾乎就可看到他的書評與介紹。他的評論長短不一,卻可作為學界的索引或鑰匙,往往可以開啟廣闊的歷史視野。即使只是討論一個歷史事件或是一位作家作品,他具備足夠的能力牽動豐富的背景知識與藝術評價。他的觀察是那樣透徹,他的解釋是那樣周延,以致使氣勢非凡的雄辯充滿說服力。

  三、在這冊厚實的文學史論裡,幾乎每篇文字都可發展為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試舉書中的兩篇文章作為佐證,一是〈為什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解釋〉,一是〈鄉土文學的宿命困境--兼論吳錦發的小說〉。其中的筆法精確表達楊照的敏捷思維,可能也是解釋鄉土文學及其論戰的相關文章中,最有見地的兩篇論文。由於近十餘年本土意識高漲,鄉土文學一直是被視為極具政治正確的文類。多年來,許多即使不是鄉土作家,也都勇於自命為鄉土文學的成員。最為奇特的是,鄉土文學成為一種審判尺碼:凡是扞格不合者,往往被定位為脫離台灣現實。

  在〈為什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文中,楊照從一種縱深的歷史角度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鄉土文學論戰」?他從二二八事件開始追溯,以及一九四九年以後台灣政經結構逐漸形成偏頗,造成農村的沒落與凋敝。直到一九六○、七○年代,台灣產業結構改變,經濟奇蹟浮現,農村破產的景象始終受到遮蔽。楊照最獨特的論點就在此處展現出來,他特別指出,鄉土文學論戰的核心價值與文學的關係並不密切,反而是「現實」與「農村」才是論戰中的兩個焦點。使論戰與鄉土文學結合起來的重要關鍵,絕不是文學上的藝術成就,而是對政治經濟結構的批判與揭弊。這些批判文字是由作家帶頭書寫,相關的爭論遂在報紙的文學副刊進行。政治經濟批判遂轉化成為鄉土文學論戰。鄉土派的精神焦慮,重點不在文學,而是農村現實的日益貧困。

  很少有文學史家樂於從政治經濟的層面進行回顧,一旦提到一九七○年代作家,幾位樣板名字不斷被重複提起,而且總是不厭其煩地繞著「寫實主義」的特定名詞持續討論。楊照卻跳脫意識形態的羈絆,直指問題核心。他的提法恐怕不是當年的介入者所能夠接受,從獨派、統派到國民黨,也許無法認同他的剖析方式。然而,楊照的思維也正是必須這樣表現,獨樹一幟地建立他個人的風格。

  〈鄉土文學的宿命困境〉一文,其實應該與前文合併閱讀,才能彰顯楊照的發言位置。歷史事實鋪陳得極為明白,自一九八○年代以後,所謂鄉土文學運動就開始式微。楊照嘗試從鄉土作家內部進行分析,他大膽指出,這場運動其實沒有產生優秀的作品。究其原因有二,亦即歷史知識的貧困,以及整體世界觀理論的欠缺。從鄉土文學論戰到鄉土文學作品,暴露許多作家對於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都沒有深刻認識,這使得他們對自己所賴以生存的土地極端陌生。作家本身歷史意識匱乏,往往限制了對現實的理解。由於又受到意識形態的支配,對於社會主義以及對中國歷史也無法有所接觸並論述,除了眷戀於感性的「回歸鄉土」,台灣作家對於現實的掌握只能停留在行動未遂的層面。

  四、楊照文字的識見與魄力,足以勝任成為一位台灣文學史家。由於他不擇細壤,終至兼容並蓄,對台灣文學中的各種流派、風格、思潮、事件都充分掌握,他已是公認上乘的文學批評家。在西方,文學史家總是被歸類於文學批評,原因無他,其主要工作就是熟悉每位作家的藝術特質,並且把作家安放在時代的恰當地位。對每個世代的作家都進行批評之後,總體並置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形成一個歷史行列。文學史家的工作,於此獲得完整。

  本書從一九五○年代橫跨到新世紀,氣魄非凡,格局深遠,已經拉出巨大的歷史布幕。在楊照的靈魂深處,住著一位文學史家實無可懷疑。如果他樂於投入,一部精彩的台灣文學史當可誕生。楊照不僅僅是逐夢者,也是築夢者;求其實現,必定成真。

二○一○年八月一日

作者序

從文學史看見文學,從文學看見社會

  一、王爾德的名言:「在惠斯勒的畫之前,倫敦沒有霧。」
 
  倫敦自來一直有霧,先是有泰晤士河上飄起來的霧,後來又有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灰濛濛的煙霧(smog),倫敦人早就生活在霧中,然而卻是透過惠斯勒的畫,大家才意識到霧的存在,才看見了霧。活在霧中,和意識到霧、看見霧,是兩回事,而且往往正因為活在霧中,所以意識不到霧、看不見霧。

  在一個意義上,藝術,包括文學,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看到生活中原本看不見的東西。好的文學不見得會創造出新的東西,但幾乎毫無例外,一定會讓讀者眼睛一亮,看見新的風景,那風景不見得是文學家、藝術家造出來的,他們只是用了對的方式,特別的方式,讓本來不被注意到的事物顯現出來,再也無法被忽略。

  因而閱讀文學作品,無可避免需要將之放入其產生的時代與社會來理解。知道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人如何生活,他們看到什麼、忽略什麼,我們才能更明確地察知文學作品的位置,那作品呼喚了什麼、提醒了什麼、凸顯了什麼,或許又掩藏了什麼。

  這是文學和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也是文學史的第一層意義,文學史幫忙將文學作品放回歷史裡,還原文學作品所映照出的霧,同時回過頭來,讓那布滿霧色的現實景緻映照文學畫布的獨特之處。

  文學史還有第二層意義,那就是前後產生的文學作品間,構成了一條時間之河,文學中的時間,創作上的時間,這條河道和現實的時間大河有著或平行或交錯或伏潛的關係,更重要的,它有自己的波浪、逆流、漩渦,自己的港灣與河灘,也有自己的風暴與災難,不完全只是現實的反應。

  不論自覺或不自覺,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在文學史裡,無法獨立於文學史外存在。所有作品都和先後的其他作品形成對話、互文,閱讀一部作品一定會引領我們認知同時代其他類似或相異的作品,也一定帶領我們接近它所承襲、模仿的前期作品,以及它所影響、呼喚出來的後期作品。

  將作品放入這兩層文學史脈絡中,作品能夠展現的內容就變得豐富了,當時現實的肌理,其他作品的用心用意,全都成了這部作品的背景,在複雜的背景上浮凸出更鮮明的圖像來。

  社會與文學間,有著「霧與畫」般的關係,文學彰示了社會;文學與文學史間,也同樣有著「霧與畫」般的關係,文學史可以呈示、提點文學作品。

  二、我是先從自己摸索將讀到的眾多文學作品進行排比,獲得了巨大的樂趣,才開始產生了對於文學史的興趣,也因此我的文學史研究,自然和我的文學作品閱讀緊密配合。

  那些謎樣的現代詩,那些或頹敗或熱情、或疏離或投入的現代小說,那些讓我徹夜耽讀的武俠和歷史小說,都是我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生命滋養。大量且快速閱讀的經驗,讓我發現:讀過的書不會輕易就消散,它們會直接、間接影響後面讀到的書,而且書讀得越多,我就能從書裡讀到越多內容,甚至可以因為後來讀的書,回頭對前面讀過的書增加了理解。

  不斷的排比整理,慢慢也就明白了,這些書籍作品間有一個最自然、無法擺脫的次序,那就是時間的次序,也就是歷史的次序。相當一大部分,歷史決定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因而整理它們的歷史關係,往往也就最容易有所收穫。

  從自己閱讀作品的經驗出發,我陸陸續續形成了一些對於文學史的看法,尤其是對於文學與社會之間那種「霧與畫」關係的看法,也就開始了文學史的研究寫作。

  從初步形成對於「鄉土文學」的意見,忽忽二十多年過去了,寫過的台灣戰後史看法竟然也累積了三、四十萬字,是可以、也應該有個階段性的整理了。

  三、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有大約一半曾以《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和《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的書名出版,這兩本書今天都很難在市面上找到了。

  新編文集略分五個部分。第一輯處理台灣五○、六○年代的文學環境與文學作品,尤其是與現代主義及存在主義美學技法有關者,論證其在台灣流行的因素,並附論後續的源流變化。

  第二輯則處理另外一大支脈「鄉土文學」,以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為時間核心,向前追索其壓抑伏流身世,向後延展其散枝變形,同時推論鄉土文學與現代主義間的複雜辯證。

  第三輯從「後鄉土」的脈絡觀照九○年代的多元現象,尤其專注看待文學技法與美學上對於「寫實」的反動反抗,以及如此的反動反抗對於整體文學空間產生的衝擊。

  第四輯另起蹊徑,嚴肅看待半世紀的台灣「大眾文學」,除了筆記式的鳥瞰紀錄外,選擇了幾個幾個元素、文類、作者,進行了個案整理研究,讓文學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可有更多的切入分析點。

  第五輯則是一個批評研究者,對於自己這一門工作的史的整理,批評與文學史研究也不能自外於歷史,批評的歷史也是文學史的一部分。

  四、寫作時間橫跨二十多年,從二十四歲到四十六歲,我對於台灣戰後文學發展的骨幹看法,卻沒有太大的改變,編輯整理過程也就沒有做太多的修改,就連今天看來稍嫌不夠簡潔的年輕筆法,也都原樣保留了。因為大多緊扣作品分析的關係,書中內容有明確的史的觀照,卻沒有嚴格的史的敘述形式,還是維持了「散論」的面貌。

  校稿過程中,最強烈的感受是被提醒了許多未完的題目題材,曾經注目留心,卻遲遲沒有寫出來,例如原本措意要用「小史」筆記方式對小說、散文和詩做全面整理。還有一些作家的新近發展或出土作品,大有可以與原來觀點對照之處,像是張大春出入傳統筆記的小說、張愛玲的《小團圓》都大有可論,也都是舊論文來不及充分處理的。

  當然,還有更晚近的作家作品,我也尚未給予嚴謹的文學史論列詮釋,史的時間之流持續前奔,不會停留等誰的。

  只能俟諸來者。

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089359
  • 叢書系列:楊照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60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古典文學】看見古籍之美,認識古人美學,參展電子書單書75折、雙書7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